CN213097475U -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97475U
CN213097475U CN202020885238.8U CN202020885238U CN213097475U CN 213097475 U CN213097475 U CN 213097475U CN 202020885238 U CN202020885238 U CN 202020885238U CN 213097475 U CN213097475 U CN 213097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d steamer
pot body
handle
protrusion
stea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8523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97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97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体,锅体包括锅具主体、把手以及连接件,锅具主体的内侧壁用于限定一烹饪腔,锅具主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突起,突起用于抵接与锅体彼此分离设置的蒸笼,以将蒸笼悬挂于烹饪腔内;连接件将把手与锅具主体连接。通过在锅具主体的内侧壁上凸出设置突起,当将蒸笼放入烹饪腔中时,突起会抵接蒸笼,以限制蒸笼的移动,进而将蒸笼悬挂于烹饪腔内,使得蒸笼的底壁与烹饪腔的底壁间隔。突起的设置简化了蒸笼的固定结构,使得蒸笼的使用更加便利。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背景技术
目前,烹饪装置中通常会运用蒸笼来加热蒸熟食物,为了将蒸笼与烹饪腔底部的水隔离开,一般是先在烹饪腔底部放置蒸架,然后再将蒸笼放置在蒸架上面,这种蒸笼固定方式,需要额外增加蒸架,使得蒸笼的使用和收纳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蒸笼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锅体,包括:锅具主体,所述锅具主体的内侧壁用于限定一烹饪腔,所述锅具主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突起,所述突起用于抵接与所述锅体彼此分离设置的蒸笼,以将所述蒸笼悬挂于所述烹饪腔内;把手;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所述把手与所述锅具主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锅具主体的至少相对两侧,所述连接件为用于将所述把手与所述锅具主体进行铆接的铆钉,所述铆钉的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烹饪腔的内侧壁以形成所述突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把手和所述连接件的其中一者上设有装配孔,所述把手和所述连接件的另一者上设有螺纹连接段,所述锅具主体上设有避让孔,所述螺纹连接段穿设经过所述避让孔后与所述装配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突起与所述锅具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锅具主体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处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把手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螺纹孔的螺纹配合固定于所述锅具主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锅具主体的内侧壁上凸出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突起共同抵接所述蒸笼以对所述蒸笼进行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限位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锅具主体的周向与所述突起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限位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所述把手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所述锅具主体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所述限位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蒸笼和如前文所述的锅体,所述蒸笼抵接于所述突起以悬挂于所述烹饪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蒸笼具有开口,所述蒸笼外侧壁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侧设有抵接边沿,所述突起抵接于所述抵接边沿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将所述蒸笼悬挂于所述烹饪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抵接边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蒸笼的开口周缘上,所述抵接边沿的另一端向外弯折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抵接边沿与所述蒸笼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抵接边沿呈连续的环形设置,所述抵接边沿的外径大于所述突起突出于所述锅具主体侧壁的端部所围成的外接圆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蒸笼还包括防刮部,所述防刮部的一端与所述抵接边沿的外周缘弯折连接,所述防刮部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蒸笼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蒸笼的侧壁上形成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蒸笼的侧壁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加强结构为所述蒸笼的侧壁弯折形成的台阶;或者所述加强结构为设置在所述蒸笼侧壁上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锅具主体的内侧壁上凸出设置突起,当将蒸笼放入烹饪腔中时,突起会抵接蒸笼,以限制蒸笼的移动,进而将蒸笼悬挂于烹饪腔内,使得蒸笼的底壁与烹饪腔的底壁间隔。突起的设置简化了蒸笼的固定结构,使得蒸笼的使用更加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使用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锅体的剖视结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蒸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使用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锅体10,锅体10包括锅具主体11、把手13和连接件15。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用于限定一烹饪腔12,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上设有突起112,突起112用于抵接与锅体10彼此分离设置的蒸笼20,以将蒸笼20悬挂于烹饪腔12内;连接件15将把手13与锅具主体11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上凸出设置突起112,当将蒸笼20放入烹饪腔12中时,突起112会抵接蒸笼20,以限制蒸笼20的移动,进而将蒸笼20悬挂于烹饪腔12内,使得蒸笼20的底壁与烹饪腔12的底壁间隔。突起112的设置简化了蒸笼20的固定结构,使得蒸笼20的使用更加便利。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把手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把手13设于锅具主体11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锅具主体1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两个把手13设置于圆形锅具主体11的同一直径上。在另一实施例中,锅具主体11的横截面还可以呈椭圆形,两个把手13可以设置于椭圆形锅具主体11的长轴或者短轴上。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锅具主体11的横截面还可以呈方形等非圆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锅具主体11的横截面形状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把手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三个或者四个等。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当把手的数量为一个时,一个把手可以环绕锅具主体11的周向设于锅具主体11的外侧壁上。当把手的数量为三个或者四个时,多个把手可以环绕锅具主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以便于用户取放锅体10。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5为用于将把手13与锅具主体11进行铆接的铆钉,铆钉的至少部分凸出于烹饪腔12的内侧壁以形成突起112。具体地,在锅具主体11上设有避让孔14,铆钉自烹饪腔12的一侧穿过避让孔14后与把手13铆接。通过采用铆接的方式将把手13与锅具主体11连接,可以提升把手13的安装效率,并且利用铆钉形成用于抵接蒸笼20的突起112也可以实现一物两用,简化锅体10的生产和安装过程。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把手13上可以设有一个连接件15,把手13通过一个连接件15与锅具主体11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把手13上还可以设有两个连接件15。例如,如图3所示,每一把手13上的连接件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件15沿锅具主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把手13通过两个连接件15与锅具主体11连接。通过采用两个连接件15分别连接于把手13和锅具主体11,不仅可以提升把手13的连接强度,还可以避免把手13相对锅具主体11发生转动。并且,当蒸笼20的其中一侧同时抵接于两个连接件15时,不仅可以增强连接件15对蒸笼20的抵接作用力,避免蒸笼20下沉,还可以使得蒸笼20受力均匀,避免蒸笼20发生晃动。
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每一把手13上的连接件15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或者多个等,多个连接件15可以沿锅具主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锅具主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后,再沿锅具主体11的轴向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把手13和连接件15的其中一者上设置装配孔,在把手13和连接件15的另一者上设置螺纹连接段,在锅具主体11上设置避让孔14,螺纹连接段穿设经过避让孔14后与装配孔连接。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连接件15上设置螺纹连接段,在把手13上开设装配孔,连接件15自烹饪腔12的一侧穿设经过避让孔14后与装配孔配合连接,进而将把手13固定于锅具主体11上。
其中,连接件15可以采用目前行业内常用的螺柱,装配孔可以设置为螺纹孔,以实现螺柱与螺纹孔配合连接。如此,不仅可以简化生产工艺,而且在把手13损坏时,也可以便于把手13的更换和维修。
或者,连接件15也可以采用自攻螺钉,把手13上设有光孔,自攻螺钉自烹饪腔12内旋拧至光孔内与把手13固定连接。具体地,把手13可以为注塑件,在注塑形成把手13的过程中,可以在把手13上一体形成光孔。在将自攻螺钉与把手13连接时,自攻螺钉自烹饪腔12内穿设经过避让孔14后旋拧至光孔内,以实现自攻螺钉与把手13的连接。通过采用自攻螺钉与光孔配合的方式,可以简化把手13的生产加工,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把手13上设置螺纹连接段,在连接件15上设置装配孔,以将把手13与连接件15连接。
具体地,连接件15可以采用目前行业内常用的螺母,并在把手13上设置螺纹连接段。将连接件15设置为螺母,可以便于在把手13损坏时对把手13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其中,把手13和螺纹连接段可以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注塑成型,把手13和螺纹连接段还可以采用塑胶和金属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成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把手13和螺纹连接段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锅体的剖视结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在又一实施例中,突起112与锅具主体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锅具主体11的外侧壁上对应突起112的位置处设有螺纹孔,连接件15上设有外螺纹,把手13通过外螺纹和螺纹孔的螺纹配合固定于锅具主体11上。
具体地,在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上一体突出设置有突起112,突起112可以增大锅具主体11局部区域的厚度,此时,在锅具主体11的外侧壁上对应突起112的位置处开设不贯穿锅具主体11侧壁的螺纹孔,并将连接件15与螺纹孔配合连接,不仅可以直接将连接件15与锅具主体11配合而将把手13与锅具主体11连接,而且也可以避免在锅具主体11上形成穿孔,防止锅具主体11出现漏水的现象。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锅具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上凸出设有限位部16,限位部16用于与突起112共同抵接蒸笼20以对蒸笼20进行限位。本实施例通过在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突起112,可以用于将蒸笼20悬挂于烹饪腔12内,通过在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抵接于蒸笼20靠近锅具主体11底部一侧的限位部16,不仅可以和突起112共同作用以提升锅具主体11对蒸笼20的抵接作用力,提升蒸笼20的最大承载量,而且当蒸笼20内的食物分布不均匀,蒸笼20绕与突起112的抵接作用处具有翻转的趋势时,限位部16还可以抵接于蒸笼20的下侧以防止蒸笼20发生旋转,进而提升蒸笼20的稳定性。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限位部16环绕锅具主体11的周向连续设置,以增大限位部与蒸笼20的接触面积,提升限位精度和锅具主体11对蒸笼20的抵接作用力。
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6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限位部16沿锅具主体11的周向与突起112间隔设置。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部16的数量为两个,把手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部16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把手13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两个把手13在蒸笼20的其中一个方向上支撑于蒸笼20,两个限位部16在另外一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支撑于蒸笼20,以在蒸笼20的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形成支撑,由此使得蒸笼20受力均匀,避免蒸笼20发生歪斜。
在又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部16设置于两个把手13之间,以用于抵接蒸笼20进行限位。
具体地,如图6所示,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锅具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6的数量为六个,其中两个限位部16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把手13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另外四个限位部16分别设置于限位部16与把手13之间的间隔内,以在蒸笼20的周缘形成均匀的支撑,进一步提升蒸笼20的承载能力,并提升蒸笼20的稳定性。
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限位部16的数量还可以为四个、八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限位部16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部16是由锅具主体11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的。具体地,可以通过例如冲压等方式自锅具主体11的外侧壁向内进行冲压,以在锅具主体11的外侧壁上形成凹陷,并在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即烹饪腔12的侧壁上凸出形成限位部16,以简化限位部16的固定结构,并提升生产效率。
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限位部16还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粘接等方式形成于烹饪腔12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限位部16的形成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100,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10和蒸笼20,蒸笼20抵接于锅体10上的突起112以悬挂于烹饪腔12内。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锅体1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锅体10的结构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蒸笼20具有开口22,蒸笼20外侧壁上靠近开口22的一侧设有抵接边沿24,突起112抵接于抵接边沿24上,以将蒸笼20悬挂于烹饪腔12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设置在蒸笼20外侧壁上的抵接边沿24与突起112的抵接将蒸笼20进行固定的。通过在蒸笼20的外侧壁上设置与突起112抵接的抵接边沿24,可以使得蒸笼20与突起112的接触面垂直于蒸笼20的轴向,便于增大突起112对蒸笼20的抵接面积,以使得蒸笼20相对锅具主体11更加稳定。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抵接边沿24可以设置于蒸笼20的外侧壁上,并与蒸笼20的开口22间隔设置,以增大蒸笼20沿轴向上的高度,进而增大蒸笼20的容积,便于同时处理更多的食物。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设置抵接边沿24的一端连接于蒸笼20的开口22周缘上,抵接边沿24的另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即向背离蒸笼20中心的方向弯折延伸,以与突起112抵接。通过设置抵接边沿24与蒸笼20的末端连接,可以便于抵接边沿24的加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图7是图1中的蒸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蒸笼20由厚度均匀的板材一体冲压成型。通过采用冲压的方式制作蒸笼20,不仅可以提升蒸笼20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最小化蒸笼20的厚度,降低蒸笼20的重量,并可以提升蒸笼20的结构强度。
其中,蒸笼20常采用金属或者合金制成,以避免烹饪腔12内的温度过高,使得蒸笼20发生形变,造成突起112对蒸笼20的抵接作用失效。
进一步地,可以将蒸笼20和抵接边沿24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以便于通过冲压的方式同时形成蒸笼20和连接于蒸笼20的抵接边沿24,进而简化蒸笼20的制作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锅具主体1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设置,抵接边沿24可以呈连续的环形设置,抵接边沿24的外径大于突起112突出于锅具主体11侧壁的端部所围成的外接圆的直径,以使得突起112可以对抵接边沿24进行限位和固定。
其中,如图1所示,突起112突出于锅具主体11侧壁的端部所围成的外接圆的直径为A。抵接边沿24环绕蒸笼20的开口22设置,抵接边沿24的外径为B。通过设置抵接边沿24的外径B大于突起112突出于锅具主体11侧壁的端部所围成的外接圆的直径为A,在将蒸笼20放置于烹饪腔12内时,抵接边沿24会抵接于突起112,以将蒸笼20悬挂于烹饪腔12内。通过设置环形的抵接边沿24可以使得蒸笼20无论处于何种角度均可以和突起112形成抵接,以便于蒸笼20的固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锅具主体11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时,抵接边沿24可以环绕锅具主体11的周向连续设置,且抵接边沿的外形轮廓的最大尺寸可以大于突起112突出于锅具主体11侧壁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以使得突起112可以对抵接边沿24进行限位和固定。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抵接边沿24也可以对应突起112的位置间隔设置,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蒸笼20还包括防刮部26,防刮部26的一端与抵接边沿24的外周缘弯折连接,防刮部26的另一端向靠近蒸笼20的方向延伸。通过在抵接边沿24的外周缘弯折连接防刮部26,可以减少蒸笼20末端开口22处的毛刺,避免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刮伤。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防刮部26连接于抵接边沿24的外周缘,且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聚拢延伸,以使得防刮部26与抵接边沿24沿锅具主体11的轴向层叠设置。通过此种设置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防刮部26的末端产生刮伤,还可以提升抵接边沿24的结构强度,避免抵接边沿24以及蒸笼20的开口22发生变形,导致蒸笼20与连接件15的抵接失效,影响蒸笼20的使用。
进一步地,蒸笼20的侧壁上形成有加强结构28,加强结构28用于增强蒸笼20的侧壁的强度,避免蒸笼20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变形。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加强结构28可以设置为蒸笼20的侧壁弯折形成的台阶。
具体地,如图1和图7所示,在沿锅具主体11的轴向上,即图1中所示的方向D上,蒸笼20可以包括直径大小不等的两段。其中,位于蒸笼20开口22一侧的直径大于位于蒸笼20另一侧的直径,以在蒸笼20的侧壁上形成台阶。通过在蒸笼20的侧壁上形成台阶,可以提升蒸笼20的侧壁的结构强度,避免蒸笼20的侧壁及开口22发生变形,导致蒸笼20与连接件15的抵接失效,影响蒸笼20的使用。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蒸笼20还可以包括直径大小不等的三段、四段或者多段等,以在蒸笼20的侧壁上形成多级台阶,以进一步增强侧壁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台阶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加强结构28还可以设置为设置在蒸笼20侧壁上的加强筋。
可选地,加强筋可以形成于蒸笼20的内侧壁上,也可以形成于蒸笼20的外侧壁上。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可以为蒸笼20的高度方向,也可以相对蒸笼20的高度方向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蒸笼2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冲压形成,此时,可以在蒸笼20侧壁的内侧进行冲压,以向蒸笼20的外侧突出形成加强筋。或者,可以在蒸笼20侧壁的外侧进行冲压,以向蒸笼20的内部突出形成加强筋。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蒸笼20还可以采用塑胶等材料注塑形成,此时,可以在蒸笼20的侧壁上通过注塑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的加强筋,进而提升蒸笼20的结构强度。
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它的形式形成加强结构28,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综上所述,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锅具主体11的内侧壁上凸出设置突起112,当将蒸笼20放入烹饪腔12中时,突起112会抵接蒸笼20,以限制蒸笼20的移动,进而将蒸笼20悬挂于烹饪腔12内,使得蒸笼20的底壁与烹饪腔12的底壁间隔。突起112简化了蒸笼20的固定结构,使得蒸笼20的使用更加便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具主体,所述锅具主体的内侧壁用于限定一烹饪腔,所述锅具主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突起,所述突起用于抵接与所述锅体彼此分离设置的蒸笼,以将所述蒸笼悬挂于所述烹饪腔内;
把手;以及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所述把手与所述锅具主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设于所述锅具主体的至少相对两侧,所述连接件为用于将所述把手与所述锅具主体进行铆接的铆钉,所述铆钉的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烹饪腔的内侧壁以形成所述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和所述连接件的其中一者上设有装配孔,所述把手和所述连接件的另一者上设有螺纹连接段,所述锅具主体上设有避让孔,所述螺纹连接段穿设经过所述避让孔后与所述装配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与所述锅具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锅具主体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处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把手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螺纹孔的螺纹配合固定于所述锅具主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主体的内侧壁上凸出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突起共同抵接所述蒸笼以对所述蒸笼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锅具主体的周向与所述突起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的连线方向与两个所述把手的连线方向相互垂直;所述锅具主体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所述限位部。
8.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蒸笼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锅体,所述蒸笼抵接于所述突起以悬挂于所述烹饪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笼具有开口,所述蒸笼外侧壁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侧设有抵接边沿,所述突起抵接于所述抵接边沿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将所述蒸笼悬挂于所述烹饪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边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蒸笼的开口周缘上,所述抵接边沿的另一端向外弯折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边沿与所述蒸笼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抵接边沿呈连续的环形设置,所述抵接边沿的外径大于所述突起突出于所述锅具主体侧壁的端部所围成的外接圆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笼还包括防刮部,所述防刮部的一端与所述抵接边沿的外周缘弯折连接,所述防刮部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蒸笼的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笼的侧壁上形成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蒸笼的侧壁的强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结构为所述蒸笼的侧壁弯折形成的台阶;或者
所述加强结构为设置在所述蒸笼侧壁上的加强筋。
CN202020885238.8U 2020-04-20 2020-05-22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Active CN2130974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004350 2020-04-20
CN202020600435 2020-04-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97475U true CN213097475U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69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85238.8U Active CN213097475U (zh) 2020-04-20 2020-05-22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974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8562A1 (en) Snap fastener
CN213097475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N106955018B (zh) 一种壶体结构
KR101279879B1 (ko) 요리 그릇 손잡이에 연결부재를 고정하는 디바이스
CN21315535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07184172A (zh) 洗碗机
CN209951103U (zh) 烤盘组件及煎烤机
CN218390815U (zh) 烤盘及煎烤器具
CN211559707U (zh) 容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878962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7471700U (zh) 烹饪器具及电压力锅
CN216534913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9846848U (zh) 杯盖及料理机
CN213371463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7743979U (zh) 烹饪器具
CN218943008U (zh) 一种用于空气炸锅的锅具及空气炸锅
CN205619568U (zh) 采暖炉前面壳及包括其的采暖炉
CN212661654U (zh) 锅具
CN219720385U (zh) 烹饪器具
CN214180056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107361639B (zh) 一种壶体结构
CN211432488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9289289U (zh) 一种烹饪容器
CN212912787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993238U (zh) 一种电饭煲壳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