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83434U -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83434U
CN213083434U CN202022114104.9U CN202022114104U CN213083434U CN 213083434 U CN213083434 U CN 213083434U CN 202022114104 U CN202022114104 U CN 202022114104U CN 213083434 U CN213083434 U CN 213083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oy
instrument
fixedly connected
protection frame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141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轲臻
王红亮
刘杨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asis Light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asis Light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asis Light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asis Light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141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83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83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83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包括水面平台,所述水面平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水仪器舱,所述防水仪器舱的内部设置有天线,所述水面平台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仪器定深防护架。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满足海洋探测仪器的精准拖曳作业、定点长期布放工作方式,可以搭载不同的海洋仪器,成像仪、成像级声呐、水质探测传感器设备,多功能浮体水面上平台设置大功率供电、无线传输、GPS/北斗定位和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了航洋探测仪器近海作业的长期布放、实时无线传输监控功能,可以采用通用小型船只进行拖曳走航,轻松实现了大范围、大容量的航洋生态取样,亦可采用无人船只拖曳作业,不受人为因素限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家海洋战略重视,对海洋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十分重视。海洋研究和应用中主要使用海洋生态探测的成像设备、声呐设备和水质探测设备等,使用方式有动态拖曳和静态布放两种主要方式。
仪器设备自身通常要搭载在船只、浮球、浮体平台、固定平台等地方开展正常工作,工作和固定方式具有多样性,通常都是单独设计的结构,比如,成像仪在进行拖曳作业时,由船只作为动力拖带前进,由于速度、海流和仪器自身阻力等因素,很难控制在水中的姿态和深度,随着速度的不同,深度变化很大,也会有触底损坏的风险,为了控制探索的深度,通常采用浮球悬挂方式,但是也存在阻力增大、深度不稳定等问题,由于仪器在水下探测作业,实时数据传输功能受限,自身供电受限,影响连续工作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包括水面平台,所述水面平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水仪器舱,所述防水仪器舱的内部设置有天线,所述水面平台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仪器定深防护架,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拖曳钩、第二拖曳钩,所述第一拖曳钩位于第二拖曳钩的上方,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远离水面平台的一端设置有水下成像仪,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浮筒、第五浮筒,所述第二浮筒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浮筒,所述第二浮筒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浮筒,所述第五浮筒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浮筒,所述第五浮筒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六浮筒,所述第二浮筒的上侧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五浮筒的上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浮筒、第四浮筒的后端均向上翘起,所述第三浮筒、第六浮筒的前端均向上翘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浮筒、第二浮筒、第三浮筒与第四浮筒、第五浮筒、第六浮筒的大小结构相同且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由316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防水仪器舱作防水密封处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从水面平台的两侧边穿过,且通过插销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呈长方体形状,且由上到下均匀设置有固定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与传统技术相比,该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可以满足海洋探测仪器的精准拖曳作业、定点长期布放工作方式,可以搭载不同的海洋仪器,成像仪、成像级声呐、水质探测传感器设备,多功能浮体水面上平台设置大功率供电、无线传输、GPS/北斗定位和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了航洋探测仪器近海作业的长期布放、实时无线传输监控功能,可以采用通用小型船只进行拖曳走航,轻松实现了大范围、大容量的航洋生态取样,亦可采用无人船只拖曳作业,不受人为因素限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与传统技术相比,该移动式多功能浮体通过两组对称的浮体,浮体采用两头上翘的圆形充气浮筒,细长结构,符合流体力学设计,减小拖曳移动时的阻力,双侧对称设计,增加浮体整体稳定性,从而稳定前进。
3、与传统技术相比,该移动式多功能浮体通过水面平台上的防水仪器舱,可以防止电池组、无线传输设备或者摄像头等非水密和怕水设备,亦可搭载小型太阳能电池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的正视图。
图例说明:
1、水面平台;2、第一浮筒;3、天线;4、防水仪器舱;5、第二浮筒;6、第三浮筒;7、第六浮筒;8、第一拖曳钩;9、第二拖曳钩;10、水下成像仪;11、仪器定深防护架;12、第五浮筒;13、第二连接件;14、第四浮筒;15、第一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包括水面平台1,水面平台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水仪器舱4,防水仪器舱4的内部设置有天线3,水面平台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仪器定深防护架11,仪器定深防护架11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拖曳钩8、第二拖曳钩9,脱钩采用2个拉力受力点结构,防止单点不平衡造成侧倾和翻车,第一拖曳钩8位于第二拖曳钩9的上方,仪器定深防护架11远离水面平台的一端设置有水下成像仪10,仪器定深防护架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浮筒5、第五浮筒12,第二浮筒5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浮筒2,第二浮筒5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浮筒6,第五浮筒12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浮筒14,第五浮筒1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六浮筒7,第二浮筒5的上侧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15,第五浮筒12的上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13。
第一浮筒2、第四浮筒14的后端均向上翘起,第三浮筒6、第六浮筒7的前端均向上翘起,第一浮筒2、第二浮筒5、第三浮筒6与第四浮筒14、第五浮筒12、第六浮筒7的大小结构相同且对称,符合流体力学设计,减小拖曳移动时的阻力,双侧对称设计,增加浮体整体稳定性,仪器定深防护架11由316不锈钢材料制成,不但结构可靠,而且耐海水腐蚀,防水仪器舱4作防水密封处理,可以防止电池组、无线传输设备或者摄像头等非水密和怕水设备,亦可搭载小型太阳能电池板,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3从水面平台1的两侧边穿过,且通过插销固定连接,第二浮筒5、第五浮筒12均可沿仪器定深防护架11上下位置固定,仪器定深防护架11呈长方体形状,且由上到下均匀设置有固定圈。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拖曳绳连接到第一拖曳钩8、第二拖曳钩9上,第一浮筒2、第二浮筒5、第三浮筒6、第四浮筒14、第五浮筒12、第六浮筒7设置到仪器定深防护架合适的位置,再将水下成像仪10连接到仪器定深防护架11的下端,多功能浮体水面平台1设置大功率供电、无线传输、GPS/北斗定位和视频监控等设备,实现了航洋探测仪器近海作业的长期布放、实时无线传输监控功能,将该移动式多功能浮体放置在水中,采用通用小型船只进行拖曳走航,轻松实现了大范围、大容量的航洋生态取样,亦可采用无人船只拖曳作业,不受人为因素限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包括水面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面平台(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水仪器舱(4),所述防水仪器舱(4)的内部设置有天线(3),所述水面平台(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仪器定深防护架(11),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11)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拖曳钩(8)、第二拖曳钩(9),所述第一拖曳钩(8)位于第二拖曳钩(9)的上方,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11)远离水面平台的一端设置有水下成像仪(10),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浮筒(5)、第五浮筒(12),所述第二浮筒(5)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浮筒(2),所述第二浮筒(5)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浮筒(6),所述第五浮筒(12)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浮筒(14),所述第五浮筒(1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六浮筒(7),所述第二浮筒(5)的上侧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15),所述第五浮筒(12)的上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筒(2)、第四浮筒(14)的后端均向上翘起,所述第三浮筒(6)、第六浮筒(7)的前端均向上翘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筒(2)、第二浮筒(5)、第三浮筒(6)与第四浮筒(14)、第五浮筒(12)、第六浮筒(7)的大小结构相同且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11)由316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防水仪器舱(4)作防水密封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3)从水面平台(1)的两侧边穿过,且通过插销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11)呈长方体形状,且由上到下均匀设置有固定圈。
CN202022114104.9U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Active CN213083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4104.9U CN213083434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4104.9U CN213083434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83434U true CN213083434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13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14104.9U Active CN213083434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834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917A (zh) * 2022-04-14 2022-09-16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鲸豚类声呐监测仪固定装置及其搭建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917A (zh) * 2022-04-14 2022-09-16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鲸豚类声呐监测仪固定装置及其搭建方法
CN115056917B (zh) * 2022-04-14 2024-05-2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鲸豚类声呐监测仪固定装置及其搭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78214B (zh) 一种智能水下观测平台
CN209894604U (zh) 一种滩浅海沉积物强度原位测试系统
CN213083434U (zh)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浮体
CN109282857A (zh) 一种船载拖曳式温盐深传感器链
CN113865552B (zh) 用于测量二维海面高度的毯载gnss浮标及测量方法
CN208255212U (zh) 一种漂浮式水质数据监测系统
CN215155458U (zh) 一种三浮体式光学浮标
CN113485331B (zh) 一种自回归式海洋浮标及回归方法
CN205378034U (zh) 漂浮拍摄装置
CN208665485U (zh) 一种用于海洋环境噪声剖面数据采集的北斗通讯漂流浮标
AU2019257033A1 (e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support system
CN219115676U (zh) 一种用于无人船的辅助平衡装置
CN205209491U (zh) 无人艇
CN111605669A (zh) 一种半潜式无人船
CN204452816U (zh) 海洋多用途gps浮标体
CN207992190U (zh) 一种用于地理科学的湖泊探测装置
CN110789671A (zh) 一种实时传输的海洋地磁日变观测装置
CN211696372U (zh) 一种水文观测平台
CN115965220A (zh) 一种海洋牧场养殖用大型装备型网箱选址方法
CN213083442U (zh) 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
CN107656317B (zh) 一种质子型海底地磁日变站及地磁测量方法
CN106218816A (zh) 一种多功能海洋声学浮标
CN203428000U (zh) 一种掩体式防拖潜标探测装置
CN213879830U (zh) 基于自升降水声通信浮标的水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
CN207737445U (zh) 一种适用于水产养殖看护的无人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