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9311U -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69311U
CN213069311U CN202022273476.6U CN202022273476U CN213069311U CN 213069311 U CN213069311 U CN 213069311U CN 202022273476 U CN202022273476 U CN 202022273476U CN 213069311 U CN213069311 U CN 213069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ractive index
image
imaging
lens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734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翔
张军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Leading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eading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eading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eading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734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69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69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69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物侧面以及一像侧面;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第六透镜具负屈光率;第七透镜具正屈光率;第八透镜具负屈光率。本实用新型沿物侧至像侧方向采用八片透镜,并通过对各个透镜进行相应设计,使得镜头支持近物距0.2m到无穷远的切换,且像质高;采用后群组内对焦,可以根据不同物距对焦,使成像保持清晰;同时,后群组整体质量小,马达驱动力小,散热少,减少对成像的影响;能够避免单片内对焦在不同位置时轴面偏对像质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光学成像镜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会议、车载监控、安防监控等各个领域,因此,对光学成像镜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外对焦镜头和内对焦镜头,其中,内对焦镜头在对焦时,前后镜组都不移动,而由镜头内部的一个对焦镜片组的移动来完成对焦,对焦时镜头长度保持不变,具有较好的防尘能力。
但目前的内对焦镜头至少还存在以下缺陷:1、镜头工作最短拍摄距离比较大,不支持很近的工作物距;2、长焦镜头无法同时达成远景近景高清成像;3、对焦组包含的镜片较多,质量较大,驱动力大,马达散热多;4、镜头一般采用单片内对焦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所述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七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八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焦距与整个镜头的焦距之间满足以下条件:
-2.2<(f1/f)<-3.2,2<(f2/f)<2.5,-14<(f3/f)<-5,
0.2<(f4/f)<0.6,0.2<(f5/f)<0.6,-1<(f6/f)<-0.5,
0.3<(f7/f)<0.7,-0.2<(f8/f)<0.2,2.5<(f23/f)<4.5,
1.2<(f56/f)<1.5,
其中,f、f1、f2、f3、f4、f5、f6、f7、f8、f23、f56分别为整个镜头、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胶合透镜的焦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折射率满足以下条件:
1.8<nd1<2.0,1.45<nd2<1.7,1.8<nd3<2.0,1.7<nd4<2.0,
1.55<nd5<1.85,1.7<nd6<2.0,1.8<nd7<2.0,1.6<nd8<1.8,
其中,nd1、nd2、nd3、nd4、nd5、nd6、nd7、nd8分别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折射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满足以下条件:
18<vd1<32,65<vd2<70,15<vd3<28,15<vd4<25,
48<vd5<62,50<vd6<60,18<vd7<32,45<vd8<65,
其中,vd1、vd2、vd3、vd4、vd5、vd6、vd7、vd8分别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成的胶合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组成的胶合透镜中,两两之间材料的色散系数之差为Vd,20<Vd<40。
优选地,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满足:D12/R12≤0.336,其中,D12为第一透镜第二面通光口径,R12为第一透镜第二面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正。
优选地,镜头还满足:1.15<ALT/ALG<1.45,其中,ALG为所述第一透镜到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AL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的总和。
优选地,镜头还满足:TTL<100mm,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沿物侧至像侧方向采用八片透镜,并通过对各个透镜进行相应设计,使得镜头支持近物距0.2m到无穷远的切换,且像质高;采用后群组内对焦,可以根据不同物距对焦,使成像保持清晰;同时,后群组整体质量小,马达驱动力小,散热少,减少对成像的影响;能够避免单片内对焦在不同位置时轴面偏对像质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光路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MTF曲线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相对照度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场曲及畸变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横向像差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纵向像差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光路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MTF曲线图;
图9为实施例二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相对照度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场曲及畸变图;
图11为实施例二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横向像差图;
图12为实施例二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纵向像差图;
图13为实施例三的光路图;
图14为实施例三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MTF曲线图;
图15为实施例三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相对照度图;
图16为实施例三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场曲及畸变图;
图17为实施例三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横向像差图;
图18为实施例三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纵向像差图;
图19为实施例四的光路图;
图20为实施例四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MTF曲线图;
图21为实施例四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相对照度图;
图22为实施例四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场曲及畸变图;
图23为实施例四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横向像差图;
图24为实施例四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纵向像差图;
图25为实施例五的光路图;
图26为实施例五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MTF曲线图;
图27为实施例五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相对照度图;
图28为实施例五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场曲及畸变图;
图29为实施例五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横向像差图;
图30为实施例五中镜头在可见光下的纵向像差图。
附图标记说明:
所述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第八透镜8、光阑9。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该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的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说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透镜的面形凹凸判断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通过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data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为凸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所述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七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八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后组镜片的口径小,后群组整体质量小,对后续结构设计以及后续马达驱动后组需要的马达驱动力小,散热少,减少对成像的影响,同时,采用后群组内对焦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用单片内对焦在不同位置时轴面偏对像质的影响。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焦距与整个镜头的焦距之间满足以下条件:
-2.2<(f1/f)<-3.2,2<(f2/f)<2.5,-14<(f3/f)<-5,
0.2<(f4/f)<0.6,0.2<(f5/f)<0.6,-1<(f6/f)<-0.5,
0.3<(f7/f)<0.7,-0.2<(f8/f)<0.2,2.5<(f23/f)<4.5,
1.2<(f56/f)<1.5,
其中,f、f1、f2、f3、f4、f5、f6、f7、f8、f23、f56分别为整个镜头、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胶合透镜的焦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折射率满足以下条件:
1.8<nd1<2.0,1.45<nd2<1.7,1.8<nd3<2.0,1.7<nd4<2.0,
1.55<nd5<1.85,1.7<nd6<2.0,1.8<nd7<2.0,1.6<nd8<1.8,
其中,nd1、nd2、nd3、nd4、nd5、nd6、nd7、nd8分别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折射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满足以下条件:
18<vd1<32,65<vd2<70,15<vd3<28,15<vd4<25,
48<vd5<62,50<vd6<60,18<vd7<32,45<vd8<65,
其中,vd1、vd2、vd3、vd4、vd5、vd6、vd7、vd8分别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均为一凹一凸胶合镜片,有利于矫正球差、慧差等像差,提高MTF解析度。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成的胶合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组成的胶合透镜中,两两之间材料的色散系数之差为Vd,20<Vd<40,能够比较好的优化色差,提高像质,在本实施例中,Vd的大小大约为30。
以上焦距、折射率、色散系数可以确保镜头在不同物距下成像的清晰性,且支持更近的物距。
优选地,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采用光阑前四后四的光学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满足:D12/R12≤0.336,其中,D12为第一透镜第二面通光口径,R12为第一透镜第二面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正,便于工艺加工。
优选地,镜头还满足:1.15<ALT/ALG<1.45,其中,ALG为所述第一透镜到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AL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的总和。
优选地,镜头还满足:TTL<100mm,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对焦高清镜头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至第八透镜8;所述第一透镜1至第八透镜8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A1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A2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所述第一透镜1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2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3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4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5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6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七透镜7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八透镜8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在本实施例中,光阑9设置在第四透镜4与第五透镜5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阑9也可以设置在其他合适的位置。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一的详细光学数据
表面 口径大小(直径) 曲率半径 厚度 材质 折射率 色散系数 焦距
0 被摄物面 0 Infinity 5000
1 第一透镜 33.16 -49.019 15.77 H-ZLAF90 2.00 25.44 -107.83
2 35.75 -104.279 0.89
3 第二透镜 35.53 81.994 4.78 H-LAK50A 1.65 58.42 80.66
4 第三透镜 35.17 -143.054 1.80 D-ZF93 2.00 20.71 -175.92
5 34.85 -764.969 0.42
6 第四透镜 33.68 43.958 3.64 H-ZF88 1.95 17.94 79.38
7 32.78 101.761 25.41
8 光阑面 13.70 Infinity 3.73
9 第五透镜 15.33 31.307 7.00 H-LAK12 1.70 56.20 14.29
10 第六透镜 15.30 -13.262 13.11 H-ZF88 1.95 17.94 -24.61
11 17.88 -45.634 0.62
12 第七透镜 17.78 29.849 3.89 H-ZLAF90 2.00 25.44 17.07
13 17.27 -37.336 1.48
14 第八透镜 15.19 -25.252 0.99 H-LAK61 1.74 52.68 -10.97
15 13.59 12.187 9.44
16 16.15 Infinity 0.49
17 成像面 16.33 Infinity
本具体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焦距f=34.8642mm;光圈值FNO=2.0;视场角FOV=26°;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95mm,(f1/f)=-3.09,(f2/f)=2.31,(f3/f)=-5.05,(f4/f)=0.44,(f5/f)=0.41,(f6/f)=-0.71,(f7/f)=0.49,(f8/f)=-0.31,(f23/f)=4.20,(f56/f)=1.23。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路图请参阅图1。可见光不同焦距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全视场传递函数图像管控好,解析度和成像质量高。可见光下相对照度请参阅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像面提供了较为均匀的照度。场曲/畸变请参阅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畸变小,图像形变小,对图像的还原比较准确,成像质量高。可见光的横向色差图请参阅图5、可见光的纵向像差图请参阅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对色彩的还原好、色差小,成像质量高。
实施例二
配合图7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大致相同,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等光学参数有所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二的详细光学数据
表面 口径大小(直径) 曲率半径 厚度 材质 折射率 色散系数 焦距
0 被摄物面 0 Infinity 5000
1 第一透镜 32.75 -48.571 14.69 H-ZLAF90 2.00 25.44 -103.17
2 35.16 -105.602 0.87
3 第二透镜 34.98 84.194 4.70 H-LAK10 1.65 55.90 80.03
4 第三透镜 34.65 -133.756 1.80 D-ZF93 2.00 20.71 -175.35
5 34.36 -564.629 0.35
6 第四透镜 33.24 43.641 3.55 H-ZF88 1.95 17.94 78.19
7 32.40 102.237 25.04
8 光阑面 13.81 Infinity 3.74
9 第五透镜 15.45 31.100 7.40 H-LAK12 1.70 56.20 14.28
10 第六透镜 15.40 -13.202 13.12 H-ZF88 1.95 17.94 -24.56
11 17.98 -45.358 0.61
12 第七透镜 17.87 30.202 3.94 H-ZLAF90 2.00 25.44 17.17
13 17.35 -37.252 1.50
14 第八透镜 15.22 -25.088 0.97 H-LAK61 1.74 52.68 -10.99
15 13.63 12.252 9.42
16 16.15 Infinity 0.48
17 成像面 16.32 Infinity
本具体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焦距f=34.8504mm;光圈值FNO=2.0;视场角FOV=26°;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95mm,(f1/f)=-2.96,(f2/f)=2.30,(f3/f)=-5.03,(f4/f)=0.45,(f5/f)=0.41,(f6/f)=-0.70,(f7/f)=0.49,(f8/f)=-0.32,(f23/f)=4.16,(f56/f)=1.22。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路图请参阅图7。可见光不同焦距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全视场传递函数图像管控好,解析度和成像质量高。可见光下相对照度请参阅图9,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像面提供了较为均匀的照度。场曲/畸变请参阅图10,从图中可以看出畸变小,图像形变小,对图像的还原比较准确,成像质量高。可见光的横向色差图请参阅图11、可见光的纵向像差图请参阅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对色彩的还原好、色差小,成像质量高。
实施例三
配合图13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大致相同,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等光学参数有所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三的详细光学数据
Figure BDA0002722773640000071
Figure BDA0002722773640000081
本具体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焦距f=34.85mm;光圈值FNO=2.0;视场角FOV=26°;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95mm,(f1/f)=-2.98,(f2/f)=2.36,(f3/f)=-5.12,(f4/f)=0.45,(f5/f)=0.41,(f6/f)=-0.70,(f7/f)=0.49,(f8/f)=-0.31,(f23/f)=4.31,(f56/f)=1.23。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路图请参阅图13。可见光不同焦距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14,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全视场传递函数图像管控好,解析度和成像质量高。可见光下相对照度请参阅图15,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像面提供了较为均匀的照度。场曲/畸变请参阅图16,从图中可以看出畸变小,图像形变小,对图像的还原比较准确,成像质量高。可见光的横向色差图请参阅图17、可见光的纵向像差图请参阅图18,从图中可以看出对色彩的还原好、色差小,成像质量高。
实施例四
配合图19至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大致相同,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等光学参数有所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4所示。
表4实施例四的详细光学数据
Figure BDA0002722773640000082
Figure BDA0002722773640000091
本具体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焦距f=34.8786mm;光圈值FNO=2.0;视场角FOV=26°;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95mm,(f1/f)=-2.52,(f2/f)=2.32,(f3/f)=-12.02,(f4/f)=0.40,(f5/f)=0.43,(f6/f)=-0.77,(f7/f)=0.50,(f8/f)=-0.32,(f23/f)=2.91,(f56/f)=1.26。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路图请参阅图19。可见光不同焦距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20,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全视场传递函数图像管控好,解析度和成像质量高。可见光下相对照度请参阅图21,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像面提供了较为均匀的照度。场曲/畸变请参阅图22,从图中可以看出畸变小,图像形变小,对图像的还原比较准确,成像质量高。可见光的横向色差图请参阅图23、可见光的纵向像差图请参阅图24,从图中可以看出对色彩的还原好、色差小,成像质量高。
实施例五
配合图25至图3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大致相同,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等光学参数有所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五的详细光学数据
Figure BDA0002722773640000092
Figure BDA0002722773640000101
本具体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焦距f=34.9198mm;光圈值FNO=2.0;视场角FOV=26°;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95mm,(f1/f)=-2.52,(f2/f)=2.36,(f3/f)=-13.10,(f4/f)=0.40,(f5/f)=0.43,(f6/f)=-0.77,(f7/f)=0.50,(f8/f)=-0.32,(f23/f)=2.91,(f56/f)=1.25。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路图请参阅图25。可见光不同焦距的MTF曲线图请参阅图26,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全视场传递函数图像管控好,解析度和成像质量高。可见光下相对照度请参阅图27,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像面提供了较为均匀的照度。场曲/畸变请参阅图28,从图中可以看出畸变小,图像形变小,对图像的还原比较准确,成像质量高。可见光的横向色差图请参阅图29、可见光的纵向像差图请参阅图30,从图中可以看出对色彩的还原好、色差小,成像质量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所述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七透镜具正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八透镜具负屈光率,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焦距与整个镜头的焦距之间满足以下条件:
-2.2<(f1/f)<-3.2,2<(f2/f)<2.5,-14<(f3/f)<-5,
0.2<(f4/f)<0.6,0.2<(f5/f)<0.6,-1<(f6/f)<-0.5,
0.3<(f7/f)<0.7,-0.2<(f8/f)<0.2,2.5<(f23/f)<4.5,
1.2<(f56/f)<1.5,
其中,f、f1、f2、f3、f4、f5、f6、f7、f8、f23、f56分别为整个镜头、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胶合透镜的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折射率满足以下条件:
1.8<nd1<2.0,1.45<nd2<1.7,1.8<nd3<2.0,1.7<nd4<2.0,
1.55<nd5<1.85,1.7<nd6<2.0,1.8<nd7<2.0,1.6<nd8<1.8,
其中,nd1、nd2、nd3、nd4、nd5、nd6、nd7、nd8分别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折射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满足以下条件:
18<vd1<32,65<vd2<70,15<vd3<28,15<vd4<25,
48<vd5<62,50<vd6<60,18<vd7<32,45<vd8<65,
其中,vd1、vd2、vd3、vd4、vd5、vd6、vd7、vd8分别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成的胶合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组成的胶合透镜中,两两之间材料的色散系数之差为Vd,20<Vd<4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满足:D12/R12≤0.336,其中,D12为第一透镜第二面通光口径,R12为第一透镜第二面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镜头还满足:1.15<ALT/ALG<1.45,其中,ALG为所述第一透镜到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AL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的总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镜头还满足:TTL<100mm,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CN202022273476.6U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Active CN213069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3476.6U CN213069311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3476.6U CN213069311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69311U true CN213069311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61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73476.6U Active CN213069311U (zh) 2020-10-13 2020-10-13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693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15152A (zh) * 2022-04-19 2022-07-29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15152A (zh) * 2022-04-19 2022-07-29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815152B (zh) * 2022-04-19 2023-09-0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41784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10348046U (zh) 一种鱼眼镜头
CN110542994B (zh) 一种鱼眼镜头
CN111722378A (zh) 一种大像面高分辨率的鱼眼镜头
CN114942515A (zh) 一种广角低畸变的光学成像镜头
CN213987004U (zh) 一种应用于vr全景拼接的鱼眼镜头
CN213069312U (zh) 一种高清光学成像镜头
CN213069311U (zh) 一种内对焦式成像镜头
CN210294656U (zh) 一种鱼眼镜头
CN210488106U (zh) 一种鱼眼镜头
CN111781716A (zh) 一种玻塑混合鱼眼镜头
CN111190267A (zh) 一种广角光学成像镜头
CN212255853U (zh) 一种内对焦高清镜头
CN213069313U (zh) 一种高像质光学成像镜头
CN216622831U (zh) 一种广角反远距日夜共焦镜头
CN116088149A (zh) 车载光学镜头、成像设备以及汽车
CN215895097U (zh) 一种短焦车载车内监控镜头
CN215116952U (zh) 一种车载镜头
CN213069315U (zh) 一种内对焦光学成像镜头
CN212321968U (zh) 一种大像面高分辨率的鱼眼镜头
CN113866957A (zh) 一种经济型二组元多点变焦距成像系统
CN211402905U (zh) 一种广角光学成像镜头
CN211375167U (zh) 一种大通光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镜头
CN211293431U (zh) 一种广角光学成像镜头
CN211826695U (zh) 一种高分辨率的变焦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