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58311U - 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 Google Patents
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58311U CN213058311U CN202021439977.0U CN202021439977U CN213058311U CN 213058311 U CN213058311 U CN 213058311U CN 202021439977 U CN202021439977 U CN 202021439977U CN 213058311 U CN213058311 U CN 2130583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shell
- buckling part
- buckling
- lock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扣部和第一插接部;第二壳体与第二壳体扣合,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卡扣部和第二插接部,第二卡扣部与第一卡扣部扣合以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插接部设置于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一侧,第二插接部设置于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侧;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被配置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时,使第一壳体在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远离第二壳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打开方式多样、打开省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上下盖的扣合结构主要是利用材料自身的韧性、变形而实现扣合的一种结构方式,通常采用旋转或者拉拔的方式打开。譬如,壳体间的扣合普遍采用的是在一壳体上设置凹台,另一壳体上对应位置设置凸起倒扣,然后对两壳体加压,通过塑胶材料自身的韧性、变形,而实现扣合。而拆卸两壳体时,由于凸起倒扣的存在,无论是旋转或者拉拔,均需要施加较大的作用力,对部分人群譬如儿童、老人而言比较困难。
鉴于此,是有一种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开方式多样、打开省力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扣部和第一插接部;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扣合,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卡扣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卡扣部与所述第一卡扣部扣合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壳体到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相互靠近以扣合连接,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背向远离以解除扣合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时,使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通过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扣合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背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使得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解除扣合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旋转,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进而使得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解除扣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无论是拉拔或者旋转,均能较为省力的打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所示区域A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形的透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透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区域D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区域E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1所示区域B的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的透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区域F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区域G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所示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的实施例还一个变形的透视图;
图14为图1所示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的实施例又一个变形的透视图;
图15为图1所示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的实施例再一个变形的透视图;
图16为图6所示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的实施例一个变形的透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再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100,可用于盛放物体,例如手机、耳机、充电器等电子装置,例如药物,例如钥匙等小物品,当然,收纳盒100内盛放的物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收纳盒100可包括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形成收纳空间,以盛放物品。所述收纳空间的形状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设置,所述收纳空间内也可以填充一些填充物,以方便收容并卡持不同形状的物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可通过拉拔的方式打开,即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上分别施加一个反向的相互作用力,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解除扣合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还可通过旋转的方式打开,即令所述第一壳体10相对所述第二壳体20转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解除扣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0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0的一侧开设卡槽101,以便于所述卡槽1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并形成收纳空间。本实施例中,卡槽101的形状为圆柱状。所述第一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1,所述第一卡扣部11位于所述卡槽101中,用于与所述第二壳体20进行卡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10内部还开设有第一收容腔102,所述第一收容腔102与所述卡槽101连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102由所述卡槽101向所述第一壳体10内凹陷形成。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102为圆柱状,且所述第一收容腔102径向截面的直径等于所述卡槽101径向截面的直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102还可以为长方体或者长方体与圆柱体的组合形状,以方便收容并卡持不同形状的物体。当然,在此并不过多限定所述第一收容腔102的形状,所述第一收容腔102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
对于上文以及下文所述的名称,“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和“收容腔”可以相互转换,比如,“第一收容腔”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收容腔”,也可以被称为“收容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凸块,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的扣合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四棱台状的凸块,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棱台下底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0固定,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中每个棱台侧面与棱台的下底面均成锐角夹角,使得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每个棱台侧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壳体20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旋转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拉拔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凸块,其为球体的一部分,凸块的外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卡扣部11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旋转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拉拔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
请参照图6至图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凹槽,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的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四棱台状的凹槽,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棱台下底面朝向所述卡槽101的轴线一侧且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中每个棱台侧面与棱台的下底面均成锐角夹角,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旋转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拉拔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凹槽,凹槽的外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卡扣部11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旋转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拉拔实现卡扣连接的解除。
请参照图1、图3及图9,所述第一壳体10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2,用于与所述第二壳体20插接,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时,所述第一壳体10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一侧移动。所述第一插接部12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0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0的表面并靠近所述卡槽101的边缘。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部12可为板状结构,并向所述第二壳体20一侧延伸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为插接板。所述第一插接部12可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0表面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0的第一插接面121,所述第一插接面121用于与所述第二壳体20抵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表面成锐角夹角,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壳体10即可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受到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请参照图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一插接面121凸起呈圆弧形,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受到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请参照图11与图12,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12为插接槽,以便所述第二壳体20的部分结构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中,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受到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内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0的第二配合面13,所述第二壳体20抵靠于所述第二配合面13上,在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所述第二配合面13滑动,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配合面13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表面成锐角夹角,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作用力,所述第二壳体20即可在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受到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二配合面13凹陷呈圆弧形,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受到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第二壳体20包括主体部21、配合部22、第二卡扣部23与第二插接部24。其中,所述配合部22固定于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卡槽101的一侧,也即所述配合部22固定于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一侧,所述配合部22伸入所述卡槽101中并能够在所述卡槽101中旋转。所述第二卡扣部23设置于所述配合部22的表面,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1卡扣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24设置于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0的表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插接部12插接。
其中,所述配合部22伸入所述卡槽101中时,所述第一卡扣部11能够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卡扣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能够与所述第二插接部24插接连接;所述配合部22远离所述卡槽101时,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解除卡扣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与所述第二插接部24解除插接连接。也即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可被配置为所述配合部22收容于所述卡槽101中时扣合连接,可被配置为所述配合部22脱离所述卡槽101时解除扣合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24与所述第一插接部12可被配置为所述主体部21抵靠于所述第一壳体10时插接连接,可被配置为所述主体部21远离所述第一壳体20时解除插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22呈圆柱状且直径对应于所述卡槽101的直径,以使所述配合部22能够被收容于所述卡槽101中,一方面便于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连接,另一方面使所述第一壳体10能够相对第二壳体20旋转。
所述第二壳体20开设有第二收容腔201,所述第二收容腔201贯穿所述配合部22并延伸至所述主体部21,也即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收容腔20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容腔201呈圆柱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容腔201可以为长方体或者长方体与圆柱体的组合形状,以方便收容并卡持不同形状的物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22收容于所述卡槽101中,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所述收纳空间可由所述第一收容腔102与所述第二收容腔201拼接组成。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可以为盒体,所述第二壳体20为上盖,也可以所述第二壳体20为盒体,所述第一壳体10为上盖(如图14所示)。
请参照图13,在本实施例的还一个变形中,所述配合部22收容于所述卡槽101中,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所述第一收容腔102即为所述收纳空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0为盒体,所述第二壳体20为上盖。
请参照图14,在本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形中,所述配合部22收容于所述卡槽101中,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所述第二收容腔102即为所述收纳空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20为合体,所述第一盒体10上盖。
请参阅图1,所述第二卡扣部23设置于所述配合部22的表面,以使所述配合部22伸入所述卡槽101中时,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扣合连接,以使得所述配合部22脱离所述卡槽101时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解除扣合连接。也即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所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相互靠近以扣合连接,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背向远离以解除扣合连接。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为凹槽,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凸块,且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扣合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不会轻易脱离所述第二壳体20。
进一步,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为四棱台状的凹槽,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四棱台状的凸块,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形状呈四棱台状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以使所述第一卡扣部11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扣部23内。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每个棱台侧面与棱台下底面均成锐角夹角,一方面减小所述第一卡扣部11沿所述配合部22的轴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卡扣部23的阻力,方便拉拔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轴向滑入或者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卡扣部23,另一方面减小所述第一卡扣部11沿所述配合部22的径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卡扣部23的阻力,方便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径向滑入或者滑出所述第二卡扣部23,使得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扣合与解除扣合相对省力、方便。
请参照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为凹槽,凹槽的外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凸块,其为球体的一部分,凸块的外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卡扣部23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一卡扣部11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呈半球状,不仅能够减小所述第一卡扣部11沿所述配合部22的轴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卡扣部23的阻力,方便拉拔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轴向滑入或者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卡扣部23,还能够减小所述第一卡扣部11沿所述配合部22的径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卡扣部23的阻力,方便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径向滑入或者滑出所述第二卡扣部2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卡槽101的表面。对应的,所述配合部22的表面设置有对应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卡扣部11的至少两个第二卡扣部23。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卡扣部11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卡扣时,卡持受力均匀、固定牢固。
请参照图15,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为确保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快速准确地扣合,所述配合部22上开设有对应于且连通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第一导向槽221,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槽221平行于所述配合部22的轴线。另外,第一导向槽221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深度,一方面确保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扣合强度,另一方面还减小所述第一卡扣部11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卡扣部23的阻力。
请参照图6至图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为凸块,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凹槽,且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以使所述第一卡扣部11能够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中,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不会轻易脱离所述第二壳体20。
具体的,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为四棱台状的凸块,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四棱台状的凹槽,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形状且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棱台下底面与所述配合部22固定,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中每个棱台侧面与棱台的下底面均成锐角夹角。所述第一卡扣部11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二卡扣部23,以使所述第二卡扣部23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内。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每个棱台侧面与棱台下底面均成锐角夹角,一方面减小所述第一卡扣部11沿所述卡槽101的轴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一卡扣部11的阻力,方便拉拔过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轴向滑入或者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一卡扣部11,另一方面减小所述第二卡扣部23沿所述卡槽101的径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一卡扣部11的阻力,方便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径向滑入或者滑出所述第一卡扣部11,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扣合与解除扣合相对省力、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为凸块,其为球体的一部分,球体的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为凹槽,凹槽的外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且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二卡扣部23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呈半球状,不仅能够减小所述第二卡扣部23沿所述卡槽101的轴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一卡扣部11的阻力,方便拉拔过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轴向滑入或者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二凹槽221,还能够减小所述第二卡扣部23沿所述卡槽101的径向方向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一卡扣部11的阻力,方便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23径向滑入或者滑出所述第一卡扣部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扣部2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配合部22的表面。对应的,所述第一壳体10表面设置有对应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卡扣部23的至少两个第一卡扣部11。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卡扣部23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卡扣时,卡持受力均匀、固定牢固。
请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为保证所述第二卡扣部23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1快速、精确地扣合,所述第一壳体10的表面开设有对应于并连通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第二导向槽103,且所述第二导向槽103平行于所述卡槽101的轴线。另外,所述第二导向槽12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深度,一方面确保所述第二持部21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1的扣合强度,另一方面还减小所述第二卡扣部23滑入或者滑出对应的第一卡扣部11的阻力。
请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部24为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为插接板,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横截面呈扇环形且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所述第一插接部12能够在所述第二插接部24中滑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能够相对第二壳体20旋转。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解除扣合连接。
所述主体部2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插接部24内的第一配合面211,所述第一插接部12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0表面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0的第一插接面121,所述第一插接面121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11上并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面211滑动,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也即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11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插接面121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面211滑动,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表面成锐角夹角,所述第一配合面211与所述配合部22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表面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24的表面的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面121沿所述第一配合面211滑动,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径向作用力,所述第一插接面121即可向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表面的锐角夹角越小,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需要的作用力越小。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综合施加作用力的大小及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上的距离的双重考虑,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表面成锐角夹角以45°为宜。
请一并参照图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一配合面211凹陷呈圆弧形,所述第一插接面121凸起呈圆弧形,且所述第一插接面121的圆弧直径对应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11的圆弧直径,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径向作用力,所述第一插接面121即可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面211滑动,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受到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所述第一插接部12收容于对应的第二插接部24中,一方面使得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快速定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壳体10相对所述第二壳体20旋转时,所述第一插接面121抵靠于所述第一配合面211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面211发生相对滑动,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进而对所述第一卡扣部11施加一个所述配合部22轴向方向的作用力(即升力),使得所述第一卡扣部11脱离所述第二卡扣部23。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插接部12仅有一个所述第一插接面121时,由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收容于所述第二插接部24中,所述第一壳体10仅能够朝一个方向(即所述第一插接面121朝向的方向)旋转,使得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所述第一配合面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插接部12滑出所述第二插接部24。当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一插接面121时,无论所述第一壳体10相对所述第二壳体20正转或者反转,总有一个所述第一插接面121与对应的第一配合面2111发生相对滑动,使得所述第一插接部12滑出第二插接部2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第一插接面121的数量为两个。
请参照图10至图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部24可为板状结构,并向所述第一壳体10一侧延伸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部24为插接板。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横截面呈扇环形且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为插接槽且所述第一插接部12,所述第二插接部24能够在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中滑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能够相对第二壳体20旋转。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解除扣合连接。
所述第二插接部24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主体部21表面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二插接面241,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内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0的第二配合面13,所述第二插接面241贴合于所述第二配合面13并相对所述第二配合面13滑动,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也即,所述第二插接面241与所述第二配合面13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二插接面241相对所述第二配合面13滑动,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10。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接面241与所述主体部21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表面成锐角夹角,所述第二配合面13与所述第一壳体10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12的表面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插接面241与所述主体部21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表面围成的夹角。所述第二插接面241沿所述第二配合面13滑动,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径向作用力,所述第二插接面241即可向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的作用力(也即升力),使得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解除扣合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插接面241与所述主体部21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表面的锐角夹角越小,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需要的作用力越小。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综合施加作用力的大小及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上的距离的双重考虑,所述第二插接面241与所述主体部21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以45°为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一插接面121凸起呈圆弧形,所述第一配合面211凹陷呈圆弧形,且所述第一配合面21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插接面121的直径,使得仅需要对所述第一壳体10施加较小的径向作用力,所述第二插接面241即可相对所述第二配合面13滑动,所述第一壳体10即可与所述第二壳体20分离。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插接部24仅有一个所述第一插接面241时,由于所述第二插接部24收容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中,所述第一壳体10仅能够朝一个方向(即所述第二插接面241朝向的方向)旋转,使得所述第二插接241与所述第二配合面13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插接部24滑出所述第一插接部12。当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二插接面241时,无论所述第一壳体10相对所述第二壳体20正转或者反转,总有一个所述第二插接面241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面13发生相对滑动,使得所述第二插接部24滑出第一插接部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部24的第二插接面241的数量为两个。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0呈圆柱状,且所述卡槽10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轴线重合;所述主体部21呈圆柱状且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直径,使得所述配合部22收容于所述卡槽101中时,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拼接呈圆柱状,既美观大方,又能收容物品。
请参照图17,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中,所述第一壳体10横截面呈长方形,且所述卡槽101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主体部21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横截面形状,且所述配合部22的轴线与所述主体部21的中心线重合。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0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譬如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所述主体部21的横截面形状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形状,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卡扣连接后浑然一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100,通过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扣合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背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使得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解除扣合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旋转,所述第一插接部12与所述第二插接部24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壳体10在所述第一壳体10到第二壳体20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0,进而使得第一卡扣部11与所述第二卡扣部23解除扣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100,打开方式多样且均能较为省力的打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扣部和第一插接部;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扣合,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卡扣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卡扣部与所述第一卡扣部扣合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壳体到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相互靠近以扣合连接,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背向远离以解除扣合连接;
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时,使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卡扣部收容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插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并靠近所述卡槽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
主体部,所述第二插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可被配置为所述主体部抵靠于所述第一壳体时插接连接,可被配置为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壳体时解除插接连接;
配合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卡槽的一侧,所述配合部收容于所述卡槽中并能够在所述卡槽中旋转;所述第二卡扣部固定于所述配合部的表面,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可被配置为所述配合部收容于所述卡槽中时扣合连接,可被配置为所述配合部脱离所述卡槽时解除扣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凸块,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凹槽且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以使所述第一卡扣部能够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扣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四棱台状的凸块,所述第一卡扣部的棱台下底面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所述第一卡扣部中每个棱台侧面与棱台的下底面均成锐角夹角;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四棱台状的凹槽,以使第一卡扣部的每个棱台侧面能够自所述第二卡扣部对应的棱台侧面滑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半球状的凸块;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半球形的凹槽,且所述第二卡扣部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卡扣部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一卡扣部能够从多个方向滑入或者滑出所述第二卡扣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上开设有对应于且连通所述第二卡扣部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卡扣部的深度,以使所述第一卡扣部沿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入或者滑出所述第二卡扣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凹槽;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凸块,且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以使所述第一卡扣部能够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扣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四棱台状的凹槽;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四棱台状的凸块,所述第二卡扣部的棱台下底面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固定,所述第二卡扣部中每个棱台侧面与棱台的下底面均成锐角夹角,以使第二卡扣部的每个棱台侧面能够自所述第一卡扣部对应的棱台侧面滑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半球形的凹槽;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半球形的凸块,且所述第二卡扣部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卡扣部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二卡扣部能够从多个方向滑入或者滑出所述第一卡扣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对应于并连通所述第一卡扣部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位于所述卡槽中且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以使所述第二卡扣部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扣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为插接板,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横截面呈扇环形,所述第二插接部为插接槽且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能够在所述第二插接部中滑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能够相对第二壳体旋转;所述第一插接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表面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插接面,所述主体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内的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插接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插接面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面滑动,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面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的表面成锐角夹角,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配合部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表面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一插接面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的表面的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为插接槽且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横截面呈扇环形,所述第二插接部为插接板且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能够在所述第一插接部中滑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能够相对第二壳体旋转;所述第二插接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主体部表面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插接面,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内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插接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二插接面相对所述第二配合面滑动,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到第二壳体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面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表面成锐角夹角,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的表面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插接面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表面围成的夹角。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呈圆柱状,所述卡槽呈圆柱状且所述卡槽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线重合;所述主体部呈圆柱状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配合部同轴设置,所述主体部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直径。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合连接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卡槽呈圆柱状且所述卡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主体部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横截面形状,且所述配合部的轴线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线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39977.0U CN213058311U (zh) | 2020-07-17 | 2020-07-17 | 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39977.0U CN213058311U (zh) | 2020-07-17 | 2020-07-17 | 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58311U true CN213058311U (zh) | 2021-04-27 |
Family
ID=75574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39977.0U Active CN213058311U (zh) | 2020-07-17 | 2020-07-17 | 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58311U (zh) |
-
2020
- 2020-07-17 CN CN202021439977.0U patent/CN2130583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64362B2 (en) | Swivel tether | |
JP6420484B2 (ja) | 簡易取り外し連結構造、支持体構造、および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 | |
JP2000297806A (ja) | 特に遠距離通信用の携帯品のケーシングの壁の第1の面に対する懸架スタッドのための解除可能な連結 | |
US20090186666A1 (en) | Mobile phone holder with lateral connections, especially for a mechanical vehicle | |
JPS59103287A (ja) | 防水型電気コネクタ | |
US11196210B2 (en) | Circular connector with integral coupling ring | |
TWM604995U (zh) | 用於電子裝置之固定器(六) | |
CN213058311U (zh) | 扣合连接的收纳盒 | |
CN111092321B (zh) |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头 | |
CN215817291U (zh) | 一种线束固线夹 | |
CN215826494U (zh) | 挂枪座和充电桩 | |
CN212381558U (zh) | 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固定器 | |
CN113922153A (zh) |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插座 | |
JP4659997B2 (ja) | 収納ケース | |
CN111417814A (zh) | 锁定机构 | |
CN115373085B (zh) | Mpo连接器的公母切换治具 | |
CN218288825U (zh) | 储物箱 | |
CN218073788U (zh) | 挂绳扣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218386849U (zh) | 收纳装置及充电设备 | |
CN218482450U (zh) | Hdmi连接器 | |
CN219013144U (zh) | 一种便捷锁紧防脱搭扣 | |
CN220786781U (zh) | 一种扎带 | |
US20140014785A1 (en) | Organiser | |
CN217771637U (zh) | 一种搭配绳子的便捷式插扣 | |
CN216519007U (zh) | 一种自动解锁锁扣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