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90702U - 一种运输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90702U
CN212990702U CN202021473495.7U CN202021473495U CN212990702U CN 212990702 U CN212990702 U CN 212990702U CN 202021473495 U CN202021473495 U CN 202021473495U CN 212990702 U CN212990702 U CN 212990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flame
sleeve
retardan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734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琳
霍嘉杰
王庆
郑岳山
邵睿
李呼昂
郑越
袁炜
李宁
谢亮
张耀春
吴明
王晓江
卢可可
李馨楠
王子龄
张白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734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90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90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90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输容器,其包括:容器筒体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容器筒体两端的两个容器盖;所述容器筒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内部套筒和外部套筒,且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之间形成有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第一阻燃隔热层;所述容器盖采用中空结构,其内填充有第二阻燃隔热层。本实用新型所述运输容器由于在内部套筒与外部套筒之间,以及两个容器盖内部均填充有阻燃隔热层,使得所述运输容器具备阻燃隔热功能,从而在核燃料组件运输过程中或事故工况下,能够实现运输容器的全方位阻燃隔热效果,确保核燃料组件运输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运输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输容器,特别涉及一种核燃料组件运输容器。
背景技术
核燃料等放射性物质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保证运输的安全,即运输容器在法规标准规定的事故条件下应满足相关要求。因此,在运输容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合适的阻燃隔热方案,以保证运输容器在事故工况(如火烧)下内容物的安全。
然而,相关技术仅提供了应用于一般场景下的阻燃隔热方案,而缺乏专门适用于核燃料安全运输领域的阻燃隔热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输容器,其包括:容器筒体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容器筒体两端的两个容器盖;所述容器筒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内部套筒和外部套筒,且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之间形成有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第一阻燃隔热层;所述容器盖采用中空结构,其内填充有第二阻燃隔热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燃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阻燃隔热层均采用硅酸铝系阻燃隔热材料。
可选地,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均采用长方形筒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内部套筒的数量为1~2个。
可选地,所述内部套筒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内部套筒并列设置;对于所述容器筒体的横截面而言,所述两个内部套筒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开口方向相对的两条槽钢连接,以使得所述两个内部套筒的相邻外表面与所述两条槽钢的内表面围成第一空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燃隔热层填充于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之间的腔体内除了所述第一空腔以外的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容器盖包括:矩形钢板和设置于其上的包层,且所述矩形钢板与所述包层围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阻燃隔热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空腔内。
可选地,所述包层焊接于所述矩形钢板上。
可选地,所述容器盖与所述容器筒体的端部通过法兰及配套的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运输容器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之间的腔体的两端处的两块端板,以使得所述内部套筒的外表面、所述外部套筒的内表面与所述两块端板的内表面构成密闭结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运输容器由于在内部套筒与外部套筒之间,以及两个容器盖内部均填充有阻燃隔热层,使得所述运输容器具备阻燃隔热功能,从而在核燃料组件运输过程中或事故工况下,能够实现运输容器的全方位阻燃隔热效果,减少事故工况下核燃料组件所受的影响,确保核燃料组件运输的安全性;而且,所述运输容器的结构简单、便于维护、易于操作,可实现免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核燃料组件运输容器的三维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部套筒和外部套筒的横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1-容器筒体;2-容器盖;3-上部支架;4-下部支腿;5-端部减震框架;6-外部套筒;7-内部套筒;8-隔振组件;9A-第一阻燃隔热层;9B-第二阻燃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相互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向性术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容器,适用于各种需阻燃隔热的运输场合,例如放射性物质运输领域,尤其适用于核燃料组件的运输与贮存,即提供一种核燃料组件运输容器。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核燃料组件运输容器包括:容器筒体1和分别设置于容器筒体1两端的两个容器盖2。
其中,容器筒体1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内部套筒7和外部套筒6,二者形成双层包扎结构的筒体,内部套筒7的内部用于放置待运输产品,例如核燃料组件,且内部套筒7与外部套筒6之间形成有腔体,腔体内填充有第一阻燃隔热层9A;容器盖2采用中空结构,其内填充有第二阻燃隔热层9B。第一阻燃隔热层9A和第二阻燃隔热层9B的设置使得所述运输容器具备阻燃隔热功能,从而在运输过程中,能在火烧事故工况下起阻燃隔热作用,阻隔外部热量传入对核燃料组件造成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内部套筒与外部套筒之间,以及两个容器盖内部均填充有阻燃隔热层,使得所述运输容器具备阻燃隔热功能,从而在核燃料组件运输过程中或事故工况下,能够实现运输容器的全方位阻燃隔热效果,确保核燃料组件运输的安全性;而且,所述运输容器的结构简单、便于维护、易于操作,可实现免维修。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阻燃隔热层9A和第二阻燃隔热层9B均采用硅酸铝系阻燃隔热材料。
本实施例中,硅酸铝系阻燃隔热材料均匀分布在内部套筒7与外部套筒6之间的腔体内;硅酸铝系列阻燃隔热材料具有良好的阻燃隔热效果且具有适当的结构强度,可保证在运输容器跌落事故工况下也能够不丧失阻燃隔热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内部套筒7内设有中子吸收材料,用以吸收其内放置的待运输产品的中子辐射,保证其内放置的待运输产品的临界安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内部套筒7与外部套筒6均采用长方形筒状结构。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内部套筒7的数量为1~2个。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内部套筒7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内部套筒7并列设置;对于容器筒体1的横截面而言,两个内部套筒7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开口方向相对的两条槽钢连接,以使得两个内部套筒7的相邻外表面与两条槽钢的内表面围成第一空腔。其中,槽钢的长度可与内部套筒7及外部套筒6的长度一致。
具体地,其中一条槽钢,即图2中位于上面的槽钢,包括依次折弯而成的第一腿部、腰部和第二腿部,其第一腿部的外表面与其中一个内部套筒7上表面右端焊接,其第二腿部的外表面与另一个内部套筒7的上表面左端焊接;相对的另一条槽钢,即图2中位于下面的槽钢,也包括依次折弯而成的第一腿部、腰部和第二腿部,其第一腿部的外表面与其中一个内部套筒7下表面右端焊接,其第二腿部的外表面与另一个内部套筒7的下表面的左端焊接。可见,位于上面的槽钢将两个内部套筒7的上部焊接为一体,位于下面的槽钢将两个内部套筒7的下部焊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两个槽钢的腰部的外表面还可焊接在相近的外部套筒7的内表面处。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阻燃隔热层9A填充于内部套筒7与外部套筒6之间的腔体内除了第一空腔以外的区域内,即两个内部套筒7之间的区域内无需设置阻燃隔热材料。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内部套筒7的外侧与外部套筒6的内侧之间还设置有若干支撑件,且支撑件沿容器筒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用于在运输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
具体地,支撑件可采用槽钢,其开口方向可朝向外部套筒6的内表面并焊接在内部套筒7的外表面,可在内部套筒7的每个外表面上均焊接槽钢,也可根据需要仅选择内部套筒7的个别外表面焊接槽钢,且槽钢沿内部套筒7的外侧周向延伸;槽钢的开口方向也可朝向内部套筒7的外表面并焊接在外部套筒6的内表面,可在外部套筒6的每个内表面上均焊接槽钢,也可根据需要仅选择外部套筒6的个别内表面焊接槽钢,且槽钢沿外部套筒6的内侧周向延伸。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外部套筒6的内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件。
具体地,加强件可采用横截面为圆角L型的轴向加强板,其沿容器筒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轴向加强板的两臂端部焊接在外部套筒6的内角处,可在外部套筒6的每个内角处都焊接轴向加强板,也可根据需要仅选择外部套筒6的部分内角处焊接轴向加强板。
当然,为了美观及使用方便,可将外部套筒6的横截面设置为圆角矩形。
容器盖2用于在运输过程中封住内部套筒7。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容器盖2包括:矩形钢板和设置于其上的包层,且矩形钢板与包层围成第二空腔,第二阻燃隔热层9B填充于第二空腔内。
进一步地,包层焊接于矩形钢板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容器盖2还包括:设置于矩形钢板外表面上的若干把手。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容器盖2与容器筒体1的端部通过法兰及配套的螺栓连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运输容器还包括:分别设置于内部套筒7与外部套筒6之间的腔体的两端处的两块端板,以使得内部套筒7的外表面、外部套筒6的内表面与两块端板的内表面构成密闭结构,从而封堵第一阻燃隔热层。
进一步地,端板焊接于所述腔体的端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运输容器还包括:两个端部减震框架5,其分别设置于容器筒体的两端,用以在跌落事故工况下起减震作用。端部减震框架5的中间部分开孔以露出内部套筒7所围成的用于放置待运输产品的腔室,并与外部套筒6的端部连接。而且,端部减震框架5内填充有减震材料,可采用减震木材(例如,轻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两个端部减震框架5内填充的减震木材的密度相同,或者纹理方向相反,或者密度相同且纹理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容器筒体的内部套筒与外部套筒之间填充有阻燃隔热层,以及在容器筒体两端的端部减震框架中填充有减震材料,使得所述运输容器同时具有阻燃隔热及减震功能,从而在核燃料运输过程中,既能在跌落事故工况下提高运输容器的内部套筒中放置的核燃料组件的抗冲击性能,又能在火烧事故工况下起阻燃隔热作用,减少事故工况下核燃料组件所受的影响,确保核燃料运输的安全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运输容器还包括:若干下部支腿4和若干隔振组件8。
其中,下部支腿4设置于容器筒体1下表面,在容器筒体采用长方形筒状结构的情况下,可在容器筒体1下表面设置四个下部支腿4,且这四个下部支腿4在轴向上两两对称。隔振组件8设置于下部支腿4底部,即每个下部支腿4底部均设置一组隔振组件8,每组隔振组件可采用钢丝绳隔振器、木垫块或橡胶垫块。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运输容器还包括:若干上部支架3,其设置于容器筒体1的上表面,用以提升运输容器。上部支架3上可设有螺纹孔,用于与提升工具相连接。
在装料或卸料时,所述运输容器处于直立状态,拆卸容器盖上的螺栓并吊起容器盖,然后将核燃料组件吊入或吊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容器包括容器筒体、设于容器筒体内部的第一阻燃隔热层、分别设于容器筒体两端的两个容器盖及其内填充的第二阻燃隔热层、分别设于容器筒体两端的两个端部减震框架及其内填充的减震材料、设于容器筒体上表面的若干上部支架、设于容器筒体下表面的若干下部支腿,以及设于下部支腿底部的若干隔振组件,使得所述运输容器同时具有阻燃隔热及减震功能;而且,所述运输容器操作简便,同时免于维护,解决了核燃料组件在运输中或事故工况下的阻燃隔热问题,以及运输容器垂直、平行及各角度的冲击问题,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核燃料组件的运输安全,因此特别适用于放射性物质运输领域。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筒体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容器筒体两端的两个容器盖;所述容器筒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内部套筒和外部套筒,且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之间形成有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第一阻燃隔热层;所述容器盖采用中空结构,其内填充有第二阻燃隔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燃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阻燃隔热层均采用硅酸铝系阻燃隔热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均采用长方形筒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套筒的数量为1~2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套筒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内部套筒并列设置;对于所述容器筒体的横截面而言,所述两个内部套筒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开口方向相对的两条槽钢连接,以使得所述两个内部套筒的相邻外表面与所述两条槽钢的内表面围成第一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燃隔热层填充于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之间的腔体内除了所述第一空腔以外的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包括:矩形钢板和设置于其上的包层,且所述矩形钢板与所述包层围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阻燃隔热层填充于所述第二空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层焊接于所述矩形钢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与所述容器筒体的端部通过法兰及配套的螺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内部套筒与所述外部套筒之间的腔体的两端处的两块端板,以使得所述内部套筒的外表面、所述外部套筒的内表面与所述两块端板的内表面构成密闭结构。
CN202021473495.7U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运输容器 Active CN212990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73495.7U CN212990702U (zh)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运输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73495.7U CN212990702U (zh)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运输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90702U true CN212990702U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28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73495.7U Active CN212990702U (zh)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运输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90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8284B2 (en)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radioactive fuel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859206B2 (ja) 核燃料集合体用の輸送コンテナ及び核燃料集合体を輸送する方法
US4827139A (en) Spent nuclear fuel shipping basket and cask
US4292528A (en) Cask for radio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release of neutrons from radioactive material
KR102039918B1 (ko) 사용후핵연료용 연료배스킷 및 이를 구현하는 컨테이너
ES2401747T3 (es) Conjuntos de embalaje y estructura interna de soporte para el transporte y almacenaje de materiales radioactivos
US10916355B2 (en) Shipping container for unirradiated nuclear fuel assemblies
WO2012002353A1 (ja) キャスク用緩衝体
TWI668705B (zh) 包含震動吸收罐體導引軌道之輻射燃料儲存封裝體
US2006005656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ckaging a nuclear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head
KR101059545B1 (ko) 핵연료 운반용기
US5848111A (en) Spent nuclear fuel container
KR20040068930A (ko) 비조사된 핵연료 수송시스템
EP1680326A2 (en)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spent nuclear fuel
CN212990702U (zh) 一种运输容器
CN213092835U (zh) 一种运输容器
KR101014006B1 (ko) 단열 및 충격완충 기능을 구비한 방사성물질 운반용기
CN104575648A (zh) 一种用于快堆mox燃料组件的运输容器
CN111916243A (zh) 一种运输容器
ES2340838T3 (es) Sistema de soporte terminal para un recipiente de transporte de combustible nuclear.
CN213844774U (zh) 一种运输容器
CN213844773U (zh) 一种运输容器筒体
CN212990701U (zh) 一种运输容器
CN213150380U (zh) 一种运输容器筒体
US20210225540A1 (en) Canister apparatus and/or fuel rack for storing and/or transporting spent nuclear fu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