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5388U -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85388U
CN212985388U CN202021385808.3U CN202021385808U CN212985388U CN 212985388 U CN212985388 U CN 212985388U CN 202021385808 U CN202021385808 U CN 202021385808U CN 212985388 U CN212985388 U CN 2129853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ylinder head
flow passage
nose bridge
guid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858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云贵
王少帅
张善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858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853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853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853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该气缸盖包括缸盖本体和冷却水套,缸盖本体包括排排鼻梁区,冷却水套设置在缸盖本体内,冷却水套包括第一流道和与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设置成冷却排排鼻梁区,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第一引导结构设置成引导第二流道中的部分冷却液流向排排鼻梁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缸盖,第二流道中的部分冷却液在第一引导结构的作用下与第一流道中的冷却液汇合,共同冷却排排鼻梁区。第一引导结构能够减少冷却液汇合时的对冲现象,降低了流速损失,同时增加了流向排排鼻梁区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而提高了对排排鼻梁区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气缸盖是发动机的重要零部件,用于密封机体上部,并与活塞顶部和机体一起形成燃烧室,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气缸盖进行冷却,现有冷却方案中,冷却气缸盖的冷却液流经机体进入气缸盖,冷却水在气缸盖的水套内通过水套的形状的引导,分别流经气门座圈之间的进进鼻梁区、进排鼻梁区、排排鼻梁区后进入上水套,经过汇总后进入节温器。
现有技术中,冷却水通过气缸盖和机体之间的上水口进入气缸盖中,水套包括两个流道,两个流道中的冷却液汇合后冷却排排鼻梁区和进排鼻梁区,但两个流道中的冷却液汇合时会出现对冲现象,降低冷却液的流速,增加流动损失,对排排鼻梁区的冷却效率低下。另外,排排鼻梁区的冷却需求大于进排鼻梁区的冷却需求,现有技术中对排排鼻梁区和进排鼻梁区的冷却效果没有差异,造成冷却效果不理想、效率低下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排排鼻梁区冷却效率低下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气缸盖,包括:
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包括排排鼻梁区;
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设置在所述缸盖本体内,所述冷却水套包括第一流道和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流道;
所述第一流道设置成冷却所述排排鼻梁区,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所述第一引导结构设置成引导所述第二流道中的部分冷却液流向所述排排鼻梁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缸盖,冷却水套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与机体的上水口连接,接收机体中的冷却液,第二流道中的部分冷却液在第一引导结构的作用下与第一流道中的冷却液汇合,汇合后共同流向排排鼻梁区,对排排鼻梁区进行冷却。第一引导结构能够减少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的冷却液汇合时的对冲现象,降低流速损失,同时增加了流向排排鼻梁区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而提高了对排排鼻梁区的冷却效果,实现对排排鼻梁区的冷却的精确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结构设置成减小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套向背离所述缸盖本体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引导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缸盖本体还包括进排鼻梁区;
所述冷却水套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二引导结构,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设置成引导所述第二流道中的部分冷却液流向所述进排鼻梁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设置成减小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缸盖本体朝向所述冷却水套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引导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的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尺寸,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三进水口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靠近所述第一引导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进水口靠近所述第二引导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包括:
机体;
气缸盖,所述气缸盖设置在所述机体的上方,所述气缸盖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气缸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与上述气缸盖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水套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侧视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1、冷却水套;11、第一流道;12、第二流道;13、第三流道;14、第一引导结构;15、第二引导结构;16、第一进水口;17、第二进水口;18、第三进水口;
2、排排鼻梁区;
3、进排鼻梁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缸盖,包括:
缸盖本体,缸盖本体包括排排鼻梁区2;
冷却水套1,冷却水套1设置在缸盖本体内,冷却水套1包括第一流道11和与第一流道11连通的第二流道12;
第一流道11设置成冷却排排鼻梁区2,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14,第一引导结构14设置成引导第二流道12中的部分冷却液流向排排鼻梁区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缸盖,冷却水套1包括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且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14。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均与机体的上水口连接,接收机体中的冷却液,第二流道12中的部分冷却液在第一引导结构14的作用下与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汇合,汇合后共同流向排排鼻梁区2,对排排鼻梁区2进行冷却。第一引导结构14能够减少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汇合时的对冲现象,降低流速损失,同时增加了流向排排鼻梁区2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而提高了对排排鼻梁区2的冷却效果,实现对排排鼻梁区2的冷却的精确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气缸盖包括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相邻设置,第一排气道和第二排气道相邻设置,第一排气道、第二排气道、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与气缸盖形成了鼻梁区,第一排气道和第二排气道之间为排排鼻梁区2,排排鼻梁区2有一个,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之间为进进鼻梁区,进进鼻梁区有一个,第一进气道和第一排气道之间和第二进气道和第二排气道之间均为进排鼻梁区3,进排鼻梁区3有两个。在鼻梁区中,排排鼻梁区2的温度大于进排鼻梁区3的温度,进排鼻梁区3的温度大于进进鼻梁区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结构14除了能够引导第二流道12中的部分冷却液与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汇合之外,还能够加速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第一引导结构14使第二流道12与第一排气道之间区域的流通面积减小,从而降低流动压力,增加流动速度。第一引导结构14设置成使第一流道11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2的流通面积,可以是第一流道11的某一位置处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2的相同位置处的流通面积,也可以是第一流道11的总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2的总流通面积,两种设置方式均可使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大于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的流速,但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不会与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发生对冲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结构14可以是水套中设置的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限定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但该种设置方式加工制造比较困难,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水套1向背离缸盖本体的方向凸起形成第一引导结构14。凸起的端部较为圆滑,能够进一步减少冷却液在经过第一引导结构14时的流动损失。第一引导结构14的端部靠近排排鼻梁区2,也就是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流向排排鼻梁区2,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在靠近排排鼻梁区2的位置与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汇合,且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大于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的流速,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带动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加快流动,以加强对排排鼻梁区2的冷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前文所述,鼻梁区中排排鼻梁区2的温度较高,进排鼻梁区3的温度次之,因此,除了加强对排排鼻梁区2的冷却外,还需要加强进排鼻梁区3的冷却,使鼻梁区的冷却效果更加均匀。如图1和图2所示,缸盖本体还包括进排鼻梁区3,冷却水套1还包括与第二流道12连通的第三流道13,第二流道12与第三流道13之间设置有第二引导结构15,第二引导结构15设置成引导第二流道12中的部分冷却液流向进排鼻梁区3。第三流道13与机体的上水口连接,接收机体中的冷却液,第二流道12中的部分冷却液在第二引导结构15的作用下与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汇合,汇合后共同流向进排鼻梁区3,对进排鼻梁区3进行冷却。第二引导结构15能够减少第二流道12和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汇合时的对冲现象,降低流速损失,同时增加了流向进排鼻梁区3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而提高了对进排鼻梁区3的冷却效果,实现对进排鼻梁区3的冷却的精确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导结构15除了能够引导第二流道12中的部分冷却液与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汇合之外,还能够加速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第二引导结构15使第二流道12与第二排气道之间区域的流通面积减小,从而降低流动压力,增加流动速度。第二引导结构15设置成使第三流道13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2的流通面积,可以是第三流道13的某一位置处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2的相同位置处的流通面积,也可以是第三流道13的总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2的总流通面积,两种设置方式均可使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大于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的流速,但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不会与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发生对冲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导结构15可以是水套中设置的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限定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但该种设置方式加工制造比较困难,因此,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水套1向背离缸盖本体的方向凸起形成第二引导结构15。凸起的端部较为圆滑,能够进一步减少冷却液在经过第二引导结构15时的流动损失。第二引导结构15的端部靠近其中一个进排鼻梁区3,也就是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流向进排鼻梁区3,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在靠近进排鼻梁区3的位置与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汇合,且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大于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的流速,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带动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加快流动,以加强对进排鼻梁区3的冷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前文描述的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和第三流道13的流通面积的关系外,还可以改变机体的冷却液进入冷却水套1的流速。冷却水套1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道11连通的第一进水口16、与第二流道12连通的第二进水口17和与第三流道13连通的第三进水口18,第二进水口17的尺寸小于等于第一进水口16的尺寸,第二进水口17的尺寸小于等于第三进水口18的尺寸。在机体中的冷却液进入冷却水套1时,第一流道11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小于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再经过第一引导结构14,增加第一流道11中冷却液与第二流道12中冷却液之间流速差,以加强对排排鼻梁区2的冷却。第三流道13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小于第二流道12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再经过第二引导结构15,增加第三流道13中冷却液与第二流道12中冷却液之间流速差,以加强对进排鼻梁区3的冷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进水口16靠近第一引导结构14,以减少冷却液进入冷却水套1后在第一引导结构14附近产生死水,提高对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进水口18靠近第二引导结构15,以减少冷却液进入冷却水套1后在第二引导结构15附近产生死水,提高对冷却液的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
机体;
气缸盖,气缸盖设置在机体的上方,气缸盖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缸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与上述气缸盖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包括排排鼻梁区;
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设置在所述缸盖本体内,所述冷却水套包括第一流道和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流道;
所述第一流道设置成冷却所述排排鼻梁区,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所述第一引导结构设置成引导所述第二流道中的部分冷却液流向所述排排鼻梁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结构设置成减小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向背离所述缸盖本体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引导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本体还包括进排鼻梁区;
所述冷却水套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二引导结构,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设置成引导所述第二流道中的部分冷却液流向所述进排鼻梁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设置成减小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通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本体朝向所述冷却水套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引导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的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尺寸,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三进水口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靠近所述第一引导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水口靠近所述第二引导结构。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
气缸盖,所述气缸盖设置在所述机体的上方,所述气缸盖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
CN202021385808.3U 2020-07-14 2020-07-14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Active CN2129853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85808.3U CN212985388U (zh) 2020-07-14 2020-07-14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85808.3U CN212985388U (zh) 2020-07-14 2020-07-14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85388U true CN212985388U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28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85808.3U Active CN212985388U (zh) 2020-07-14 2020-07-14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8538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2378A (zh) * 2022-03-04 2022-05-31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缸盖、发动机及汽车
CN115263595A (zh) * 2022-07-13 2022-11-0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单缸发动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2378A (zh) * 2022-03-04 2022-05-31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缸盖、发动机及汽车
CN115263595A (zh) * 2022-07-13 2022-11-0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单缸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85388U (zh) 气缸盖及具有气缸盖的发动机
US5931219A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01895189B (zh) 水冷式冷却器以及具有该水冷式冷却器的逆变器
US7234422B2 (en) Engine coo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758173B2 (en) Cooling structure in engine
CN102667094A (zh) 用于内燃机的吸气管
CN101490379A (zh) 用于内燃机的冷却通道的分割部件、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及用于形成冷却结构的方法
US20120132155A1 (en) Cylinder head having plural water jackets and cast-in water rail
CN104428524B (zh) 进气歧管
WO2008026746A2 (en) Cooling water passage structure of cylinder head
JP5316349B2 (ja) Egr装置
CN107917023A (zh) 空气管道装置和冷却器
CN108138687A (zh) 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CN201228595Y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盖的水套
CN101749140A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
CN207634197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KR20210059306A (ko) 가변형 냉각유로를 이용한 배터리 열관리 시스템
CN214007341U (zh) 发动机水套结构及发动机
CN206386201U (zh) Egr通道
KR20170127595A (ko) 차량용 egr쿨러장치
US8205668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disimilar metal properties
JP2008014263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及びその冷却構造に使用されるシリンダヘッドガスケット
CN107152348A (zh) 具有水套的发动机
CN108138690A (zh) 气缸盖的水套构造
JP3982650B2 (ja) 多管式egrガス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