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7681U - 冷却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却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67681U
CN212967681U CN202021637092.1U CN202021637092U CN212967681U CN 212967681 U CN212967681 U CN 212967681U CN 202021637092 U CN202021637092 U CN 202021637092U CN 212967681 U CN212967681 U CN 212967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heat
circulation
cool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370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骏
陆春
谭凯
汪林
张旭
欧阳哲
刘哲
王璇
徐璞
谢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Micro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icro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icro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icro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3709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67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67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67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检测相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循环系统。一种冷却循环系统包括适于对TEC制冷片的热端散热的第一水冷头、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动力泵以及适于对第一循环管路中的流体介质进行降温处理的第一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循环管路,与第一循环管路并排设置;第二水冷头,连接在第二循环管路上,且与第一水冷头串联;以及连接在第二水冷头上的第二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适于对第二水冷头散热。本实用新型中从第一水冷头中出来的流体介质,在被第一散热组件降温处理后,进一步被第二水冷头降温处理,保证了再次回流到第一水冷头中的流体介质的温度更低,从而加强对TEC制冷片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冷却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检测相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半导体制冷片(TEC)是一种热传递工具。当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 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对中有电流通过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但是半导体自身存在电阻当电流经过半导体时就会产生热量,从而会影响热传递。而且两个极板之间的热量也会通过空气和半导体材料自身进行逆向热传递。当冷热端达到一定温差,这两种热传递的量相等时,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正逆向热传递相互抵消。此时冷热端的温度就不会继续发生变化。为了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以采取散热等方式降低热端的温度来实现。
现有的TEC制冷片散热多采用风扇以及散热换热器。具体地,水冷头的冷却水由水泵抽到散热换热器中,用风扇降温后再返回到水冷头中,这种结构,返回到水冷头中的冷却水温度最低能达到的散热换热器所处地方的温度。冷却水无法达到更低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进一步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散热效果,从而提供一种冷却循环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循环系统,包括适于对TEC 制冷片的热端散热的第一水冷头、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动力泵以及适于对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的流体介质进行降温处理的第一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并排设置;第二水冷头,连接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且与所述第一水冷头串联;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冷头上的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二散热组件适于对所述第二水冷头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换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第一换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换热器上,适于对所述第一散热换热器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第二散热换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第二换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换热器上,适于对所述第一散热换热器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的第二动力泵。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介质为自来水、惰性气体或者混合冷却液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还包括补水槽,适于向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补水。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槽包括向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补水的第一补水槽以及向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补水的第二补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槽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补水槽可同时向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中补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适于对TEC制冷片的热端散热的第一水冷头、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动力泵以及适于对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的流体介质进行降温处理的第一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并排设置;第二水冷头,连接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且与所述第一水冷头串联;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冷头上的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二散热组件适于对所述第二水冷头散热。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二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的第二水冷头、第二散热组件,保证了第二水冷头可进一步对第一循环管路中的流体介质进行降温处理,从第一水冷头中出来的流体介质,在被第一散热组件降温处理后,进一步被第二水冷头降温处理,保证了再次回流到第一水冷头中的流体介质的温度更低,从而加强对TEC制冷片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的水冷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TEC制冷片;
2-第一水冷头;
3-第一动力泵;
4-第一散热组件;41-第一散热换热器;42-第一换热风扇;
5-第二水冷头;
6-第二散热组件;61-第二散热换热器;62-第二换热风扇;
7-第一循环管路;
8-第二循环管路;
9-第二动力泵;
10-补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循环系统,包括适于对TEC制冷片1的热端散热的第一水冷头2、第一循环管路7、第一动力泵3以及适于对第一循环管路中的流体介质进行降温处理的第一散热组件4,还包括:第二循环管路8,与第一循环管路7并排设置;第二水冷头5,连接在第二循环管路8 上,且与第一水冷头2串联;以及连接在第二水冷头5上的第二散热组件6,第二散热组件6适于对第二水冷头5散热。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8上的第二水冷头5、第二散热组件6,保证了第二水冷头5可进一步对第一循环管路7中的流体介质进行降温处理,从第一水冷头2中出来的流体介质,在被第一散热组件4降温处理后,进一步被第二水冷头5降温处理,保证了再次回流到第一水冷头2中的流体介质的温度更低,从而加强对TEC制冷片1的散热效果。
如图1中的示出,第一散热组件4,包括:第一散热换热器41,连接在第一循环管路7上;第一换热风扇42,安装在第一散热换热器41上,适于对第一散热换热器41降温。第二散热组件6包括:第二散热换热器61,连接在第二循环管路8上;第二换热风扇62,安装在第二散热换热器61上,适于对第一散热换热器41降温。
在第一动力泵3的驱动下,从流经第一水冷头2的流体介质吸收TEC制冷片的热端的热量,实现对TEC制冷片的散热处理。吸收了热量的流体介质依次流经第一散热组件4和第二水冷头5,实现对流体介质的降温处理。
本实施例中的流体介质为自来水,其成本低,易采集。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流体介质还了为惰性气体,如氦气等。或者为混合冷却液,如酒精性、甘油型等。
如图1中的示出,第二散热组件6还包括连接在第二循环管路8上的第二动力泵9,第二动力泵9驱动第二循环管路中的水在第二循环管路8中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在循环的过程中,以及循环的初期,需要向第一循环管路7和第二循环管路8中补充自来水,故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补水槽10,用于向第一循环管路7和第二循环管路8中补水,在第一动力泵3和第二动力泵9的作用下将补水槽10中水运输到第一循环管路7和第二循环管路8中。
本实施例中补水槽10的数量为一个,因此补水槽10可同时向第一循环管路7和第二循环管路8中补水。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补水槽10的数量还可设置为多个。在其中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补水槽10包括向第一循环管路7中补水的第一补水槽以及向第二循环管路中补水的第二补水槽,以实现对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的单独供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冷却循环系统,包括适于对TEC制冷片(1)的热端散热的第一水冷头(2)、第一循环管路(7)、第一动力泵(3)以及适于对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中的流体介质进行降温处理的第一散热组件(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循环管路(8),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并排设置;
第二水冷头(5),连接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8)上,且与所述第一水冷头(2)串联;
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冷头(5)上的第二散热组件(6),所述第二散热组件(6)适于对所述第二水冷头(5)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包括:
第一散热换热器(41),连接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上;
第一换热风扇(42),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换热器(41)上,适于对所述第一散热换热器(41)降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6)包括:
第二散热换热器(61),连接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8)上;
第二换热风扇(62),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换热器(61)上,适于对所述第一散热换热器(41)降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6)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8)上的第二动力泵(9)。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介质为自来水、惰性气体或者混合冷却液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水槽(10),适于向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8)中补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槽(10)包括向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中补水的第一补水槽以及向所述第二循环管路(8)中补水的第二补水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槽(10)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补水槽(10)可同时向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和第二循环管路(8)中补水。
CN202021637092.1U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循环系统 Active CN212967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092.1U CN212967681U (zh)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092.1U CN212967681U (zh)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67681U true CN212967681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48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37092.1U Active CN212967681U (zh) 2020-08-07 2020-08-07 冷却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67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0757B2 (en) Thermoelectric heat transfer system
CN205840984U (zh) 一种汽车水箱散热结构
CN105247300A (zh) 具有液体和空气热交换器的热电装置
US20190041105A1 (en) Heat-exchange structure for water cooling device
CN105180504A (zh) 一种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14102190U (zh) 散热装置
CN115513572A (zh) 一种储能电池组半导体温度控制系统
WO2018176535A1 (zh) 一种新型机械泵液冷散热系统
WO2023232064A1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CN212967681U (zh) 冷却循环系统
CN210740789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系统及冰箱
CN206118269U (zh) 一种换流阀的循环冷却装置
TWI772092B (zh) 浸沒式冷卻系統
CN106445033A (zh) 电脑集群散热系统
US20220171263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CN213938723U (zh) 一种用于4g通信柜的散热器
CN115529796A (zh) 一种散热系统和包括散热系统的服务器
TWI678016B (zh) 電池模組及其液態冷卻裝置
CN218352993U (zh) 一种散热鳍片组
CN112762751A (zh) 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
CN210052121U (zh) 一种提高散热效率的计算机散热冷排
CN217182261U (zh) 一种储能系统联合热管理装置
CN212910578U (zh) 流体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19999866U (zh) 一种散热强化型流体散热装置
CN212034620U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通信机房的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