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6743U -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 Google Patents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66743U
CN212966743U CN202022330257.7U CN202022330257U CN212966743U CN 212966743 U CN212966743 U CN 212966743U CN 202022330257 U CN202022330257 U CN 202022330257U CN 212966743 U CN212966743 U CN 212966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sensor
human body
door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302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冰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3302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66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66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66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包括:模型人本体,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设为空腔,所述模型人本体的空腔内底面设有第一传感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还设有肺袋,所述肺袋的下表面设有按压支板,所述肺袋和所述按压支板均位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上表面;所述模型人的外底面固定在急救考核系统的箱门内表面;使用时,通过所述推拉机构拉开箱门,实现箱门上设置的模型人本体能够展示出来,并方便学员进行学习或复习;不使用的时候,通过推拉机构将箱门进行闭合,实现将模型人本体进行收纳的目的。大大方便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进行学习,或者随时进行收纳的目的。

Description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人急救知识普及率很低,尤其是心肺复苏术,不足1%,而社会上只有医护人员了解,只有一些医学类院校在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在急救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学以及练习工具必不可少,而且根据要求,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后要经常练习,否则技术会生疏,关键时刻达不到救命的效果。
但是目前市场上有的教学工具,都是单个教学用品,如心肺复苏模型人本体,模拟自动除颤仪等单个用品,而且只是一些医学院校购买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由于没有防护措施,大部分时间放在库房里。学员上课时才能使用,大大降低了产品效益,而学员平时又无法得到充足的练习机会,技术又渐渐生疏,完全违背了学习的初衷。
因此缺少一种能够方便学员进行学习或复习急救考核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用以方便学员能够进行学习或复习急救技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包括:模型人本体,
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设为空腔,所述模型人本体的空腔内底面设有第一传感器,
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还设有肺袋,所述肺袋的下表面设有按压支板,所述肺袋和所述按压支板均位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上表面;
所述模型人的外底面固定在急救考核系统的箱门内表面。
优选地,
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错开设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电性/磁性感应位于所述模型人本体外表面贴放的模拟电极。
优选地,
所述急救考核系统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
所述第二箱体架设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上顶面,所述第二箱体上设有第一显示屏;
所述第一箱体的其中一面设有开口,箱门通过推拉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开口部;
所述箱门靠近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一面间隔设有模型人本体、模拟除颤仪和第二显示屏。
优选地,
所述第二箱体上设有摄像头,所述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均分别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或视频信息。
优选地,
所述箱门的外壁设有把手,所述把手靠近所述箱门的上方设置;所述箱门的下方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箱门的一端连接第一手动液压杆,所述第一手动液压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通过铰接环铰接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内壁。
优选地,
所述推拉机构包括:门框和活动门轴,
所述第一箱体的开口部两侧内壁设有门框,所述门框上设有第二轴槽,所述第二轴槽靠近所述第一箱体开口部的下方,且所述第二轴槽用于活动连接所述活动门轴的两端,并供所述活动门轴在所述第二轴槽内往复运动;
所述箱门上设有第一轴槽,所述第一轴槽从所述箱门的其中一侧贯穿至另一侧,且所述第一轴槽用于活动门轴贯穿并在槽内往复运动。
优选地,
所述推拉机构还包括两组丝杆组件,所述丝杆组件包括丝杆和杆套,所述丝杆的其中一端连接电机,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转动套设有杆套,所述杆套分别连接所述推拉机构的活动门轴的两端,并供所述推拉机构的活动门轴上下往复运动。
优选地,
所述模型人本体内还设有工型架,所述工型架的其中一个面板固定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底面,所述工型架的另一个面板设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下表面;
所述工型架的第一支撑杆为多个相互套合并卡接的连杆,且所述工型架的第一支撑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
优选地,
第一箱体内还设有微型电脑和第一通讯模块,所述微型电脑用于接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并分别将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一一在第一显示屏或第二显示屏上显示;
所述微型电脑通过第一通讯模块将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第二通讯模块将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传输至用户终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包括:模型人本体,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设为空腔,所述模型人本体的空腔内底面设有第一传感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还设有肺袋,所述肺袋的下表面设有按压支板,所述肺袋和所述按压支板均位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上表面;所述模型人的外底面固定在急救考核系统的箱门内表面。
所述第一传感器为940nm光波发射与接收传感器,用于实现监测模型人本体的胸腔上凸或下凹距离,进一步根据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内部上凸或下凹的距离实现监测学员在学习或考核急救技术过程中,对模型人本体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术的过程中的下压力量和吹气的大小。
具体工作时,首先,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对模型人本体的胸腔起伏间距进行距离测量,并将测量结果通过导线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将测量结果在显示屏进行显示;同时,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将所述肺袋的起伏间距进行测量,测量时主要根据按压支板的起伏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对学员在给模型人本体进行人工呼吸的时候肺部吸收和放出的气体进行监测的目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同样根据导线将肺袋的起伏测量间距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同样将该信息传输给显示屏进行显示的目的;由此实现了两种距离的信息采集目的,实现学员在学习或考核过程中能够直观的看到肺部起伏数据和胸腔起伏数据,便于学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急救要领的目的。
所述第二传感器为磁性与磁极传感器,所述磁性与磁极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模拟电极的信息。
所述模拟电极用于电性连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放电端,并进一步实现当模拟电极贴在模型人本体身上时,第二传感器21对其进行电磁感应,并将电磁感应的信息进行采集后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将采集到的信息在急救考核系统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实现直观的观察到模型人在被学员进行操作心肺复苏急救术过程中胸腔起伏的距离;以及,通过模拟电极和第二传感器的磁性感应或电性感应实现学员在放置模拟电极时,用来判断模拟电极的位置是否放置正确,进一步实现AED模拟实验的目的。
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显示均为现有技术,本申请文件对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二传感器为常规的磁感应或电磁感应传感器,主要用于对模拟电极的电信号或电磁信号进行感应并将感应到的信息传输给微信电脑,并利用微型电脑将感知到的电信号或电磁信号显示在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
所述急救考核系统工作时,通过所述推拉机构拉开箱门,实现箱门上设置的模型人本体能够展示出来,并方便学员进行学习或复习;不使用的时候,通过推拉机构将箱门进行闭合,实现将模型人本体进行收纳的目的。大大方便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进行学习,或者随时进行收纳的目的。
另外,在考试或者日常学习过程中,学员或者监考人员可以通过第一显示屏或第二显示屏进行学习或监考的目的。具体为,当学员学习时,所述第一显示屏或第二显示屏均可以用于显示教学内容和模型人本体被学员操作过程中的各项物理参数;当学员在进行考核过程中,所述第一显示屏关闭,所述第二显示屏用于显示学员在考核过程中对模型人本体进行操作后得到的各项物理参数,实现了学员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第一显示屏或第二显示屏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以及学员在考核过程中便于监考人员对学员的动作和学员急救操作是否标准进行远距离考核的目的。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学员平时无法练习,主要教学工具分立,教学工具不方便保管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工具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学员平时可自助学习、练习;另外,有兴趣的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本系统观看教学视频及教学文件,自主学习练习相关心肺复苏急救术,自动除颤仪使用等技术;实现大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措施的目的。
同时,通过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可以实现学员或急救员通过本系统进行自助考试,云端服务器可以将学员或急救员的考核信息进行记录,方便学员或急救员通过用户终端查看各自的考核成绩,大大提高了教学考试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云端服务器和用户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箱门打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机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丝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工型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考核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考核机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演示机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演示机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电机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箱体,2-第二箱体,3-箱门,4-第一显示屏,5-把手,6-云端服务器,7-用户终端,8-模拟除颤仪,9-第二显示屏,10-模型人本体,11-门框,12-第一轴槽,13-活动门轴,14-第二轴槽,15-第一连杆,16-第一手动液压杆,17-第二连杆,18-铰接环,19-丝杆组件,20-第一传感器,21-第二传感器,22-模拟电极,23-肺袋,24-按压支板,25-第一弹簧,26-工型架;
27-第一滑轨,28-第三齿轮,29-第一推板,30-第一转轴,31-第一滑槽,32-第二滑槽,33-第二滑轨,34-第二滑块,35-连接块,36-第一螺杆,37-第一支架,38-调节柄,39-第二转轴,40-第一齿轮,41-第三连杆,42-第三转轴,43-第二齿轮,44-第四连杆,45-第三滑槽,46-第四转轴,47-第三滑块,48-限位板,49-第五连杆,
50-第五转轴,51-第四滑槽,52-转盘,53-连接台,54-第五滑槽,55-限位杆,56-第一连板,57-第六转轴,58-转筒,59-第二连板,60-第六连杆,61-固定板,62-第三连板,63-活动杆,64-第一贯穿孔,65-限位条板,66-第二贯穿孔,67-第四连板,68-第五连板,70-第二弹簧,71-第二支撑杆,72-发电机,73-顶块,74-接触开关,75-第三弹簧,76-直线驱动器,77-第四弹簧,78-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包括:模型人本体,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设为空腔,所述模型人本体的空腔内底面设有第一传感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还设有肺袋,所述肺袋的下表面设有按压支板,所述肺袋和所述按压支板均位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上表面;所述模型人的外底面固定在急救考核系统的箱门内表面。
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错开设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电性/磁性感应位于所述模型人本体外表面贴放的模拟电极。
所述第一传感器为940nm光波发射与接收传感器,用于实现监测模型人本体的胸腔上凸或下凹距离,进一步根据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内部上凸或下凹的距离实现监测学员在学习或考核急救技术过程中,对模型人本体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术的过程中的下压力量和吹气的大小。
具体工作时,首先,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对模型人本体的胸腔起伏间距进行距离测量,并将测量结果通过导线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将测量结果在显示屏进行显示;同时,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将所述肺袋的起伏间距进行测量,测量时主要根据按压支板的起伏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对学员在给模型人本体进行人工呼吸的时候肺部吸收和放出的气体进行监测的目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同样根据导线将肺袋的起伏测量间距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同样将该信息传输给显示屏进行显示的目的;由此实现了两种距离的信息采集目的,实现学员在学习或考核过程中能够直观的看到肺部起伏数据和胸腔起伏数据,便于学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急救要领的目的。
所述第二传感器为磁性与磁极传感器,所述磁性与磁极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模拟电极的信息。
所述模拟电极用于电性连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放电端,并进一步实现当模拟电极贴在模型人本体身上时,第二传感器21对其进行电磁感应,并将电磁感应的信息进行采集后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将采集到的信息在急救考核系统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实现直观的观察到模型人在被学员进行操作心肺复苏急救术过程中胸腔起伏的距离;以及,通过模拟电极和第二传感器的磁性感应或电性感应实现学员在放置模拟电极时,用来判断模拟电极的位置是否放置正确,进一步实现AED模拟实验的目的。
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显示均为现有技术,本申请文件对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二传感器为常规的磁感应或电磁感应传感器,主要用于对模拟电极的电信号或电磁信号进行感应并将感应到的信息传输给微信电脑,并利用微型电脑将感知到的电信号或电磁信号显示在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
所述急救考核系统工作时,通过所述推拉机构拉开箱门,实现箱门上设置的模型人本体能够展示出来,并方便学员进行学习或复习;不使用的时候,通过推拉机构将箱门进行闭合,实现将模型人本体进行收纳的目的。大大方便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进行学习,或者随时进行收纳的目的。
所述急救考核系统包括:第一箱体1和第二箱体2,所述第二箱体2架设在所述第一箱体1的上顶面,所述第二箱体2上设有第一显示屏4;所述第一箱体1的其中一面设有开口,箱门3通过推拉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箱体1的开口部;所述箱门3靠近所述第一箱体1内部的一面间隔设有模型人本体10、模拟除颤仪8和第二显示屏9。
使用时,通过所述推拉机构拉开箱门3,实现箱门3上设置的模型人本体10能够展示出来,并方便学员进行学习或复习;不使用的时候,通过推拉机构将箱门3进行闭合,实现将模型人本体10进行收纳的目的。大大方便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进行学习,或者随时进行收纳的目的。
另外,在考试或者日常学习过程中,学员或者监考人员可以通过第一显示屏4或第二显示屏9进行学习或监考的目的。具体为,当学员学习时,所述第一显示屏4或第二显示屏9均可以用于显示教学内容和模型人本体10被学员操作过程中的各项物理参数;当学员在进行考核过程中,所述第一显示屏4关闭,所述第二显示屏9用于显示学员在考核过程中对模型人本体10进行操作后得到的各项物理参数,实现了学员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第一显示屏4或第二显示屏9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以及学员在考核过程中便于监考人员对学员的动作和学员急救操作是否标准进行远距离考核的目的。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学员平时无法练习,主要教学工具分立,教学工具不方便保管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工具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学员平时可自助学习、练习;另外,有兴趣的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本系统观看教学视频及教学文件,自主学习练习相关心肺复苏急救术,模拟除颤仪8使用等技术;实现大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措施的目的。
同时,通过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可以实现学员或急救员通过本系统进行自助考试,云端服务器6可以将学员或急救员的考核信息进行记录,方便学员或急救员通过用户终端7查看各自的考核成绩,大大提高了教学考试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箱体2上设有摄像头,所述第一显示屏4和第二显示屏9均分别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或视频信息。
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学员在学习或考核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现监考人员便于远距离观察学员的操作是否规范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门3的外壁设有把手5,所述把手5靠近所述箱门3的上方设置;所述箱门3的下方铰接有第一连杆15,所述第一连杆15远离所述箱门3的一端连接手动液压杆16,所述手动液压杆16远离所述第一连杆15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杆17,所述第二连杆17通过铰接环18铰接在所述第一箱体1的内壁。
所述推拉机构包括:门框11和活动门轴13,所述第一箱体1的开口部两侧内壁设有门框11,所述门框11上设有第二轴槽14,所述第二轴槽14靠近所述第一箱体1开口部的下方,且所述第二轴槽14用于活动连接所述活动门轴13的两端,并供所述活动门轴13在所述第二轴槽14内往复运动;所述箱门3上设有第一轴槽12,所述第一轴槽12从所述箱门3的其中一侧贯穿至另一侧,且所述第一轴槽12用于活动门轴13贯穿并在槽内往复运动。
该实施例中,所述推拉机构用于实现所述箱门3能够拉开,并顺利将模型人本体10从所述第一箱体1中移出,从而实现使用者进行教学或考核的目的。工作时,首先拉住把手5,并利用把手5将箱门3向外拉动,所述箱门3上设置的活动门轴13就会在所述第一轴槽12和第二轴槽14内进行运动,进一步实现箱门3被拉开并进行翻转;所述活动门轴13随着箱门3被拉开和翻转的角度,进一步在所述第一轴槽12和第二轴槽14内进行活动,从而实现箱门3被打开的目的;当所述箱门3在进行翻转过程中,所述手动液压杆会随着所述箱门3的移动进一步进行变化,所述第一连杆15和所述箱门3下表面相互铰接,所述手动液压杆和第二连杆17也实现铰接,进一步实现所述箱门3在拉动过程中,所述液压杆被打开,并辅助箱门3被推开并翻转的目的;当箱门3完全打开后,所述把手5还可以作为支腿对所述箱门3远离门框11的一端进行支撑,起到所述箱门3用于安装模型人本体10的一面处于水平状态,进一步方便教学者或学员能够更好的操作模型人本体10进行教学或学习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拉机构还包括两组丝杆组件19,所述丝杆组件19包括丝杆和杆套,所述丝杆的其中一端连接电机,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转动套设有杆套,所述杆套分别连接所述推拉机构的活动门轴13的两端,并供所述推拉机构的活动门轴13上下往复运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杆组件19便于所述活动门轴13进行往复运动,并进一步实现所述箱门3被顺利打开进行急救技术学习或考核的目的。所述电机连接开关,所述开关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的外表面,启动所述电机连接的开关,即可实现所述丝杆组件19被启动,进一步实现箱门3被自动拉开的目的,由此减少手动拉开箱门3过程中不好把握拉动力量造成拉开失败的情况。以及实现通过开关实现自动打开所述箱门3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型人本体10靠近箱门3的一面内壁设有第一传感器20,所述模型人本体10远离箱门3的一面内壁设有第二传感器21,所述模型人本体10靠近所述第二传感器21的一面外侧壁还设有用于和所述第二传感器21电性/磁性感应的模拟电极22。
所述第一传感器20为940nm光波发射与接收传感器,用于实现监测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上凸或下凹距离,进一步根据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部上凸或下凹的距离实现监测学员在学习或考核急救技术过程中,对模型人本体10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术的过程中的下压力量和吹气的大小。
具体工作时,首先,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对模型人本体的胸腔起伏间距进行距离测量,并将测量结果通过导线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将测量结果在显示屏进行显示;同时,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将所述肺袋的起伏间距进行测量,测量时主要根据按压支板的起伏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对学员在给模型人本体进行人工呼吸的时候肺部吸收和放出的气体进行监测的目的;所述第一传感器同样根据导线将肺袋的起伏测量间距传输给微型电脑,所述微型电脑同样将该信息传输给显示屏进行显示的目的;由此实现了两种距离的信息采集目的,实现学员在学习或考核过程中能够直观的看到肺部起伏数据和胸腔起伏数据,便于学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急救要领的目的。
所述第二传感器21为磁性与磁极传感器,所述磁性与磁极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模拟电极22的信息。
所述模拟电极22用于电性连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放电端,并进一步实现当模拟电极22贴在模型人本体10身上时,第二传感器21对其进行电磁感应,并将电磁感应的信息进行采集后传输给微型电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型人本体10内还设有工型架26,所述工型架26的其中一个面板固定在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内底面,所述工型架26的另一个面板设在所述第二传感器21的下表面;所述工型架26的第一支撑杆为多个相互套合并卡接的连杆,且所述工型架26的第一支撑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25。
该实施例中,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设为空腔,所述工型架26架设在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用于支撑所述模型人本体10在被学员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术学习的时候,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部能够在按压后可以正常的反弹回来,实现胸腔一上一下的运动,进一步实现模型人本体10能够模拟人在被心肺复苏急救术过程中的上下运动的目的。
具体工作时,模型人本体10被按压过程中,胸腔中的工型架26就被压缩,所述第一支撑杆收缩,所述第一弹簧25随之压缩;当松开模型人本体10后,模型人本体10胸腔内的工型架26就会在第一弹簧25的弹性下,第一支撑杆被拉开,所述工型架26再次将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部进行支撑起来,实现模型人本体10在用于心肺复苏急救术教学或考核过程中进行模拟人的胸腔上下起伏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内顶面还设有肺袋23,所述肺袋23的下表面设有按压支板24,所述肺袋23和所述按压支板24均位于所述第一传感器20的上表面。
所述按压支板24用于实现肺袋23被夹设在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顶面和按压支板24之间;使用时,所述肺袋23主要用于学员对模型人本体10进行人工呼吸的教学或考核,所述按压支板24利于肺袋23能够实现在学员对模型人本体10进行人工呼吸过程中模拟人的肺部进行一呼一吸的张合目的。从而利用肺袋23的张合测试学员是否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术的急救要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箱体1内还设有微型电脑和第一通讯模块,所述微型电脑用于接收第一传感器20、第二传感器21、模拟电极22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并分别将所述第一传感器20、第二传感器21、模拟电极22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一一在第一显示屏4或第二显示屏9上显示;所述微型电脑通过第一通讯模块将所述第一传感器20、第二传感器21、模拟电极22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上传至云端服务器6;所述云端服务器6通过第二通讯模块将所述第一传感器20、第二传感器21、模拟电极22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传输至用户终端7。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屏4可以转动,管理人员可以调整大屏幕角度,方便展示与观看。
学员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可以自助练习与考试急救技术,所述系统通过网络将学员成绩传到云端服务器6,学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用户终端7对各自的成绩进行查询和下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用户终端7查看所有学员的成绩,并进行相应的统计。
学员可以通过手机用户端在第一箱体1外部设置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实现快速登录并开启使用的目的。同时第一箱体1还可以连接读卡器、身份证读卡器、二维码与条形码扫描仪,从而方便学员通过刷身份识别卡或二维码条形码进行用户登录。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或平板等用户端查看每个机柜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需要维修等。
所述第一箱体1中,门可以自动打开和关闭,无需用户推拉。本一体机柜门内包括活动门轴13,机柜门与门框11均开有长形轴槽,门框11两侧有升降装置,轴两端与升降装置相连接,门的底部与一电动推拉装置连接,门内与门框11内有活动轴的位置检测装置。利用升降装置与推拉装置配合,活动轴在门内与门框11的长形槽内运动,实现门的自动开启与关闭。
所述箱门3向外打开,门板放平在地面上,模型人本体10固定在门板上,并放置在地面上。放置在地面上,符合院外心肺复苏急救术的应用场境,更符合学员学习应用。
所述箱门3上有模型人本体10,模型人本体10左侧放置有模拟除颤仪8与学员学习时的小显示屏幕。
所述箱门3内设置的模型人本体10,可以实时检测操作人员的按压数据,和人工呼吸吹气数据。对模型人本体10胸腔按压深度与吹气时模型人本体10胸腔起伏的检测使用波长940nm激光检测,不受自然光影响,不需要额外增加反射光装置,将传感器放置在模型人本体10内部,对准模型人本体10胸腔外皮,利用光反射检测胸腔外皮的移动距离。此方法提高了模型人本体10结构的整体性,不需要额外的结构,如光栅,拉簧等机械结构。
所述第一箱体1内设置有模拟除颤仪8,所述模拟除颤仪8与模型人本体10之间实现自动识别功能,模型人本体10可检测到模拟除颤仪8的除颤电极放置位置是否正确。模拟除颤仪8的两个除颤电极上放置有磁性装置并磁极性相反,模型人本体10对应位置装有磁极性传感器,通过判断磁极的方向,判断电极放置是否正确。
本系统可以实现对模拟除颤仪8操作步骤的自动识别,并进行考试打分。本系统通过操作人员对模拟除颤仪8操作的顺序记录,判断是否正确,并记入考试成绩。
本系统可以在考试练习和考试模试下开启摄像头,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像,学员可以通过录像回放观测学员的操作场境与动作。
所述第一箱体1还设置有打印机,可以即时打印学员成绩,也可以通过去云端服务器6调取学生成绩,通过电脑用户端进行学员成绩的打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还包含有模拟除颤仪8练习模式、单心肺复苏练习模式、自测模式和考试模试。
练习模式下大屏幕和小屏幕可以显示实时操作情况,并提供提示指示。自测模式下,小屏幕不显示数据。考试模试下,小屏幕不显示,管理人员可以将大显示屏幕转动一定角度,适合管理人员观看,大显示屏幕同时会显示摄像头的操作人员操作画面。
本系统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用户操作过程,有数据波形,并通过动态图画的方式显示急救原理,通过在人形图像上标示心肺复苏时血液向大脑的流动,形像的诠释急救原理;通过动态图画显示人在抬头时咽喉部气管开放,食管闭合,诠释人工呼吸时抬头的动作要领。
在一个实施例中,
根据图1-14所示,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还设有考核机构,所述考核机构包括:第一滑轨27、第一推板29和第二滑轨33,
所述第一滑轨27和所述第二滑轨33的其中一侧相互连接,且该侧固定在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侧壁;
所述第一滑轨27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滑轨27的U型结构开口端朝向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顶面,所述第一滑轨27的U型结构底面固定在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底面;
所述第一推板29靠近所述模型人本体10内顶面的一端设有压板78,所述压板78用于接触模型人本体10内顶面;
所述第一推板29上设有方形结构的第三滑槽45,所述第三滑槽45上滑动设置有第三滑块47,所述第三滑块47的两侧设有限位板48,所述限位板48用于限制所述第三滑块47的滑动范围;
所述限位板48靠近所述第二滑轨33的一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四转轴46,所述第四转轴46上转动连接第五连杆49,所述第五连杆4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30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一转轴3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四连杆44的其中一端,所述第四连杆44远离第一转轴30的一面转动连接在连接块35上,所述连接块35的远离第四连杆44的一端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滑块34,所述第二滑块34和所述第二滑轨33上设置的第二滑槽32相互配合设置;
所述第一转轴30上设有第三齿轮28,所述第四连杆44远离第一转轴3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转轴42,所述第三转轴42上设有第二齿轮43;
所述第三转轴42上还转动连接第三连杆41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三连杆4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39,所述第二转轴39上连接第一齿轮40;
所述第一齿轮40和第三齿轮28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齿轮43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齿轮43分别啮合设置;
所述第二转轴39通过支撑连杆架设在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所述第二滑槽32靠近所述模型人本体10胸腔内底面的一端槽底面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架37,所述第一支架37用于第一螺杆36贯穿,所述第一螺杆36的其中一端设有调节柄38,所述第一螺杆36的另一端贯穿连接块35,且和所述连接块35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滑轨27的U型结构底部间隔设有接触开关74,所述第一推板29靠近所述接触开关74的一面间隔设有顶块73,所述第一推板29上还设有第三弹簧75,所述第三弹簧75位于两个顶块73之间,所述第一弹簧2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槽31的U型结构的U型内凹面;
所述接触开关74用于连接直线驱动器76,所述直线驱动器76位于所述第三滑槽45的其中一端,所述直线驱动器76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三滑槽45内滑动设置的第三滑块47的其中一端;
所述第三滑块47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滑槽45内壁连接有第四弹簧77。
所述第二转轴39和所述第三转轴42分别连接发电机72的输入端,所述发电机72位于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部,且所述发电机72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演示机构。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考核机构主要用于学员在学习或考核过程中对学员的按压深度进行统计或判断,从而实现在一分钟内按压次数不小于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以及每次按压的下压深度在5-6cm;从而辅助学员在学习中能够更有效的控制按压力度和频率,以减少因按压力度不够造成急救失败,或者按压力度过大造成患者内部器官造成损伤的情况;同时便于辅助学员能够掌控有效按压频率,减少因按压频率不足造成急救失败的情况。
同时,在按压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按压的频率实现对按压力量的采集,并利用按压力实现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的目的,所述发电机带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通过连接电机进一步带动演示机构进行工作,进一步实现演示机构能够对模型人本体胸腔进行上下起伏的演示操作,从而实现演示目的,进一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模型人本体的胸部轮廓起伏状态,从而便于学生能够判断在操作过程中胸部按压时规范的下压深度。
具体工作时,所述第一推板远离第一滑轨U型结构的一端连接的压板与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内顶面接触,当模型人本体的胸腔被按压后,所述压板就会使得第一推板往第一滑轨的U型结构内部进行活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推板上设置的两个顶块触发到接触开关,所述接触开关被触发后就会实现对直线驱动器的启动,所述直线驱动器被启动后就会带着驱动端进行往复运动,进一步实现所述第三滑块在所述第三滑槽内往复运动;当操作者下压动作结束并松开模型人本体的胸腔使其往回复位的时候,所述第三弹簧就会将所述第一推板进行推动,并实现所述第一推板能够被复位的目的,实现了所述第一推板在被压下和复位的过程中能够模拟人体胸腔在被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术时进行下压和复位的目的;
所述第三滑块在所述第三滑槽内往复运动,同时,所述第一推板随着模型人本体的胸腔被按压也在第一滑槽内进行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一推板分别为交替的往复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推板和第三滑块在交替的往复运动过程中能够实现限位板上设置的第四转轴带着第五连杆进行摆动,所述第五连杆在随着所述第三滑块和第一推板摆动过程中为圆周运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五连杆带着所述第一转轴进行活动,所述第一转轴在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带着所述第三齿轮进行转动,所述第三齿轮转动就会带着所述第二齿轮进行运动,所述第二齿轮运动后就会实现第一齿轮进行转动,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的时候就会实现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进行转动,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转动后就会实现发电机进行取能的目的,从而实现发电机进行发电并将电能储存至蓄电池的目的;
由于模型人本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所述第一推板和所述第一滑轨内相互连接的第三弹簧会出现疲劳情况,因此,通过设置第二滑轨和连接块,使得连接块能够在第二滑轨上进行往复运动,进一步实现所述连接块上连接的第三齿轮的位置被调节,进一步实现所述第一推板的位置被调节,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推板能够根据心肺复苏的按压标准进行行程调节的目的;
所述第一螺杆带有调节柄的一端贯穿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并延伸至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外侧,从而便于使用者能够随时调节所述第一推板的活动行程,进一步减少所述第三弹簧在出现失效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模型人本体胸腔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起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模型人本体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图9-14所示,
所述演示机构包括转盘52、第五转轴50和连接台53,所述转盘52其中一面设有连接台53,所述连接台53远离转盘52的一面连接第五转轴50,所述发电机72的输出端设有电机,所述第五转轴50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
所述第五转轴50通过轴承架架设在模型人本体10胸腔内,所述转盘52靠近所述连接台53的一面设有由第四滑槽51和第五滑槽54形成的环形结构的槽,所述第四滑槽51为C型结构,所述第五滑槽54连接于所述第四滑槽51的C型结构两端;所述第五滑槽54设为条形结构的滑槽;
所述第四滑槽51和所述第五滑槽54内用于限位杆55往复运动,所述限位杆55远离所述第四滑槽51和第五滑槽54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板56,所述第一连板56的另一端连接在转筒58的周向外壁,所述转筒58转动套设在第六转轴57上,所述第六转轴57架设在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部;所述转筒58远离所述第一连板56的一面还设有第二连板59;
所述第二连板59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六连杆60,所述第六连杆6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固定板61,所述固定板61远离所述第六连杆6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连板62的其中一面,所述第三连板62的另一面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活动杆63,所述活动杆63分别贯穿设在限位条板65的第一贯穿孔64内,所述限位条板65通过第二支撑杆71固定在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
所述活动杆63的另一端还贯穿设在第四连板67的第二贯穿孔66,所述活动杆63贯穿所述第四连板67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五连板68的其中一面;
所述第五连板68的另一面用于接触并托起所述模型人本体10的胸腔内壁,所述第五连板68连接所述活动杆63的一面还间隔设有两个第二弹簧70,所述第二弹簧7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连板67的侧壁。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该实施例中,演示机构能够对模型人本体胸腔进行上下起伏的演示操作,从而实现演示目的,进一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模型人本体的胸部轮廓起伏状态,从而便于学生能够判断在操作过程中胸部按压时规范的下压深度。
具体工作时,如图9-10中所示,当需要启动所述演示机构时,则不需要使用所述考核机构,此时还可以通过利用调节柄实现调节所述第一螺杆,使得所述第一螺杆在转动的时候实现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内从右向左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推板被推动着一同向左移动,从而实现所述压板脱离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内顶面;并给演示机构的活动空间进行让位。
所述演示机构在工作的时候,首先启动所述第五转轴所连接的电机,电机就会带着第五转轴进行转动,第五转轴转动后就会通过连接台带着转盘进行转动,所述转盘转动的时候就会实现所述限位杆在第四滑槽和第五滑槽内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实现所述限位杆带着第一连板进行摆动,所述第一连板进行摆动的时候就会实现所述转筒在所述第六转轴进行转动;所述转筒进一步带着另一面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板进行摆动,所述第二连板在摆动的时候就会拉动所述第六连杆进行摆动,所述第六连杆在摆动的时候就会通过固定板带着所述第三连板进行来回活动,所述第三连板进一步带着所述活动杆和第五连板在所述限位条板的第一贯穿孔以及第四连板的第二贯穿孔内进行往复运动;
由此实现了所述第五连板能够在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内进行往复运动,进而实现对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内进行上下起伏的操作,从而便于学员能够直观的观察到模型人本体在被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术过程中的胸腔起伏变化状态;有利于学员快速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术的操作要领和技术要领。
为了便于所述演示机构在不工作的时候不会影响到所述考核机构的正常使用,所述第五连板设为亲磁材料,所述演示机构在不使用的时候,所述第四连板上设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有开关,所述第四连板上的电磁铁打开后就可以将所述第五连板进行吸附,使得第五连板脱离开模型人本体胸腔内壁,减少考核机构在使用的时候所述演示机构的第五连杆顶着模型人本体胸腔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
同时,所述模型人本体的胸腔内顶面设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有开关,当启动所述演示机构时,所述电磁铁通电并将所述第五连板的亲磁材料进行吸附,使得所述第五连板能够和胸腔内壁的顶面进行连接,进一步实现所述四五连板在上下往复运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带着模型人本体的胸腔一起进行上下起伏的目的。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人本体,
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设为空腔,所述模型人本体的空腔内底面设有第一传感器,
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还设有肺袋,所述肺袋的下表面设有按压支板,所述肺袋和所述按压支板均位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上表面;
所述模型人的外底面固定在急救考核系统的箱门内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顶面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错开设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电性/磁性感应位于所述模型人本体外表面贴放的模拟电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急救考核系统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
所述第二箱体架设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上顶面,所述第二箱体上设有第一显示屏;
所述第一箱体的其中一面设有开口,箱门通过推拉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开口部;
所述箱门靠近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一面间隔设有模型人本体、模拟除颤仪和第二显示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上设有摄像头,所述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均分别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或视频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的外壁设有把手,所述把手靠近所述箱门的上方设置;所述箱门的下方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箱门的一端连接第一手动液压杆,所述第一手动液压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通过铰接环铰接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内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机构包括:门框和活动门轴,
所述第一箱体的开口部两侧内壁设有门框,所述门框上设有第二轴槽,所述第二轴槽靠近所述第一箱体开口部的下方,且所述第二轴槽用于活动连接所述活动门轴的两端,并供所述活动门轴在所述第二轴槽内往复运动;
所述箱门上设有第一轴槽,所述第一轴槽从所述箱门的其中一侧贯穿至另一侧,且所述第一轴槽用于活动门轴贯穿并在槽内往复运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机构还包括两组丝杆组件,所述丝杆组件包括丝杆和杆套,所述丝杆的其中一端连接电机,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转动套设有杆套,所述杆套分别连接所述推拉机构的活动门轴的两端,并供所述推拉机构的活动门轴上下往复运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人本体内还设有工型架,所述工型架的其中一个面板固定在所述模型人本体的内底面,所述工型架的另一个面板设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下表面;
所述工型架的第一支撑杆为多个相互套合并卡接的连杆,且所述工型架的第一支撑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其特征在于,
第一箱体内还设有微型电脑和第一通讯模块,所述微型电脑用于接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并分别将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一一在第一显示屏或第二显示屏上显示;
所述微型电脑通过第一通讯模块将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第二通讯模块将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模拟电极和摄像头采集的信息传输至用户终端。
CN202022330257.7U 2020-10-19 2020-10-19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Active CN212966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0257.7U CN212966743U (zh) 2020-10-19 2020-10-19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0257.7U CN212966743U (zh) 2020-10-19 2020-10-19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66743U true CN212966743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72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30257.7U Active CN212966743U (zh) 2020-10-19 2020-10-19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667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69352A (zh) 智能精准中医技能培训考核系统
CN106228861B (zh) 一种教学用模拟ct系统
CN113223389A (zh) 一种基于ar技术的心肺复苏自助培训考核系统
CN111915950A (zh) 无人化智能化医学培训训练舱
CN106981244B (zh) 新型无线/有线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高仿真教学系统
CN212966743U (zh)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CN107945601A (zh) 交互式心肺复苏术教学辅具装置
CN112116858A (zh) 用于急救技术学习与考核的模型人本体
CN109272829A (zh) 一种大学数学教学概率事件趣味智能交互设备
CN202404813U (zh) 数字x线机摆位自动识别装置
CN215822312U (zh) 一种太极拳桩功训练装置
CN215954615U (zh) 一种用于心肺复苏培训的一体化设备
CN107067831A (zh) 一种体育锻炼教学用具
CN208569970U (zh) 一种方便示教的便携式心肺听诊教学模型
CN216046319U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云监考教室
CN209842974U (zh) 一种用于数学思维训练的数学教具
CN216623565U (zh) 一种医院教学科用实习生查体用教学模型装置
CN208367957U (zh) 一种叩诊训练装置
CN218513075U (zh) 电缆头制作仿真训练考核装置
CN215643269U (zh)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自动实验考试教学设备
CN216486852U (zh) 医用超声教学操作培训装置
CN213277017U (zh) 一种无人化医学教学培训训练舱
CN108470486A (zh) 腹腔镜模拟器
CN109637248A (zh) 一种便于教学的ct机模拟机及模拟方法
CN109830160B (zh) 一种心肺复苏数据化模拟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