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佩戴检测电路,该电路可以提高检测颈部按摩装置佩戴状态的准确性,避免未佩戴时的误触发现象,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出一种颈部按摩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检测电路,用于颈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按摩装置包括电极和电极驱动电路,所述电极驱动电路包括供电端和佩戴检测端,所述佩戴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输入模块,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供电端连接,用于接收电极驱动供电信号;第二输入模块,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佩戴检测端连接,用于接收电极驱动检测信号;比较模块,所述比较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比较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所述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的比较结果确定佩戴状态,所述输出端用于输出佩戴检测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通过第一输入模块接收电极驱动供电信号,以及第二输入模块接收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而比较模块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未佩戴或已佩戴,并输出佩戴检测信号,通过将驱动供电信号与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两者的相差幅度,只有相差达到一定幅值,才会造成比较模块的信号翻转,即造成佩戴状态的转换,从而可以滤除干扰,从而不会出现误触发现象,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单元,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供电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极驱动供电信号;第二电阻单元,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从而实现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的采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入模块包括:第三电阻单元,所述第三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佩戴检测端连接,用于接收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第四电阻单元,所述第四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单元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单元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接地。从而,实现对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的采集。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颈部按摩装置,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两端的两个手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电极驱动电路和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电极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连接;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佩戴检测电路,所述佩戴检测电路与所述电极驱动电路、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输出佩戴检测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检测电路,可以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避免使用者在未佩戴时发生的误触发现象,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按摩装置还包括:电平转换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极驱动电路和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转换所述电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电平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述电极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模块、第二开关管模块、第三开关管模块和第四开关管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之间具有供电端,所述供电端分别与所述佩戴检测电路、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模块的第一端之间具有第四节点,所述第四节点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模块的第二端之间具有佩戴检测端,所述佩戴检测端与所述佩戴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从而,可以提供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的采集端,实现数据采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五电阻单元和第六电阻单元;所述第二开关管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七电阻单元和第八电阻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之间具有所述供电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六电阻单元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六电阻单元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八电阻单元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八电阻单元的一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开关管模块包括第三开关管、第九电阻单元和第十电阻单元;所述第四开关管模块包括第四开关管、第十一电阻单元和第十二电阻单元;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具有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具有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具有所述佩戴检测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十电阻单元与所述控电平转换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电阻单元的一端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单元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单元的一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检测电路,即通过比较模块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使两者相差达到一定幅值时,才会造成比较模块的信号翻转,即造成佩戴状态的转换,从而可以滤除干扰,避免使用者在未佩戴时发生的误触发现象,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易误触发的佩戴检测电路,其中,EMS_OUT1和EMS_OUT2为电极片,在未佩戴时,EMS_CHECK1为高电平;佩戴后,EMS_CHECK1为低电平。
但是,技术人员发现,由于VCC_HV1值会在极短时间内变化很大,且三极管导通、关断频率很大,电路中易产生干扰造成误检。具体来说,当使用者未佩戴时,对于电极驱动电路端,当CA端关,CB端开时,积累在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的电荷会随着CB端的打开,而移动到VB端,VCC_HV1和VB端的电压差异不大(由于压降,VCC_HV1端电压略大于 VB端电压),EMS_OUT1和EMS_OUT2未连通,进而图1中电容C2充满电后,会触发第五三极管Q5的导通,误发出EMS CHECK1信号,而导致误操作,但是实际上此时使用者未佩戴,且会导致不希望的情况发生,如刺痛现象。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佩戴检测电路,该电路可以提高检测颈部按摩装置佩戴状态的准确性,避免未佩戴时的误触发现象,提高用户体验。
下面参考附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以用于颈部按摩装置,颈部按摩装置包括电极和电极驱动电路,电极驱动电路包括供电端和佩戴检测端,其中,供电端即为图2所示的VCC_HV1端,佩戴检测端即为图2所示的VB端。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10,包括第一输入模块1、第二输入模块2以及比较模块3。
在实施例中,佩戴检测电路与电极驱动电路进行电连接,使电极驱动电路可以根据佩戴检测电路的输出信号,以驱动电极工作。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输入模块1的第一端与电极驱动电路的供电端即VCC_HV1端相连,用于接收电极驱动供电信号;第二输入模块2的第一端与电极驱动电路的佩戴检测端即VB端相连,用于接收电极驱动检测信号;比较模块3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其第一输入端与第一输入模块1的第二端连接,以及第二输入端与第二输入模块2的第二端连接,以用于根据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的比较结果确定佩戴状态,并通过输出端输出佩戴检测信号。其中,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可以理解为是否存在为电极供电的电信号,电极驱动检测信号可以理解为电极是否连通的电信号。
具体地,在进行操作时,第一输入模块1会接收供电端提供的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并通过第一输入端输送至比较模块3,且第二输入模块2会接收佩戴检测端提供的电极驱动检测信号,并通过第二输入端输送至比较模块3,进而比较模块3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佩戴状态,即判断是处于未佩戴状态或是处于已佩戴状态,进而输出对应的佩戴检测信号,也就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通过比较模块3将驱动供电信号与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即比较两者的相差幅度,只有相差达到一定幅值时,才会造成比较模块的信号翻转,即造成佩戴状态的转换,因此,比较模块3根据比较结果以确定佩戴状态,可以使得在处于已佩戴状态时,才会输出驱动电极的信号,而其他情况不会输出驱动电极的信号,从而防止了未佩戴时的误触发行为,避免刺痛现象,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在实施例中,对于比较模块3根据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的比较结果确定佩戴状态,通过比较两个信号的大小以确定使用者是否佩戴,具体地,在电极驱动供电信号高于电极驱动检测信号时确定未佩戴,即电极未连通,则输出未佩戴检测信号,不驱动电极工作,或者,在电极驱动供电信号低于电极驱动检测信号时确定已佩戴,即电极已连通,则输出已佩戴检测信号,驱动电极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10,通过第一输入模块1接收电极驱动供电信号,以及第二输入模块2接收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而比较模块3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未佩戴或已佩戴,并输出佩戴检测信号,通过将驱动供电信号与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两者的相差幅度,只有相差达到一定幅值,才会造成比较模块的信号翻转,即造成佩戴状态的转换,从而可以滤除干扰,不会出现误触发现象,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输入模块1包括第一电阻单元R1和第二电阻单元R2。其中,第一电阻单元R1的第一端与供电端VCC_HV1连接,用于接收电极驱动供电信号;第二电阻单元R2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单元R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单元R2 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阻单元R2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单元R1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一节点p,第一节点p与比较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以实现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的采集。其中,第二电阻单元R2可以起到分压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元器件被击穿的可能性,且可以起到控压的作用,以控制第一节点p处的电压。
在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输入模块2包括第三电阻单元R3、第四电阻单元R4以及第一电容单元C1。其中,第三电阻单元R3的第一端与佩戴检测端VB连接,用于接收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第四电阻单元R4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单元R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阻单元R4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单元R4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单元R3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二节点q,第二节点q与比较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 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单元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接地,以实现对电极驱动检测信号的采集。其中,第四电阻单元R4可以起到分压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元器件被击穿的可能性,且可以起到控压的作用,以控制第二节点q处的电压。以及第一电容单元C1可以起到滤波的效果,避免干扰,提高检测信号的准确性。
具体地,第一输入模块1内的第一电阻单元R1和第二电阻单元R2,用于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进行分压,以获得第一采集信号,第一节点p用于输出第一采集信号;以及第二输入模块2内的第三电阻单元R3和第四电阻单元R4,用于对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行分析,以获得第二采集信号,第二节点q用于输出第二采集信号。因此,比较模块3 可以用于在第一采集信号高于第二采集信号时确定未佩戴,输出未佩戴检测信号,或者,在第一采集信号低于第二采集信号时确定已佩戴,输出已佩戴检测信号。
举例说明,比较模块3可以包括集成放大器,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节点p处的电压可以理解为第一采集信号,第二节点q处的电压可以理解为第二采集信号,比较模块3通过比较两个节点处的电压大小,以确定佩戴状态,并输出佩戴检测信号。具体地,集成放大器同向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电阻单元R1一端、第二电阻单元R2一端相连,集成放大器反向输入端分别与第三电阻单元R3一端、第四电阻单元R4一端相连,以控制压降比例,实现第一节点p和第二节点q之间的压差显著区别。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设置使得处于未佩戴状态时,即电极未连通,此时Vp>Vq,则EMS CHECK1输出高电平,电极处不输出脉冲信号;若处于佩戴状态时,即电极连通,此时Vp<Vq,则 EMS CHECK1低电平输出信号。从而,比较模块3对第一采集信号和第二采集信号进行比较,也就是对第一节点p和第二节点q处的电压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处于佩戴状态,以避免未佩戴时的误触发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图2仅给出了一种佩戴检测电路10的电路结构的示例,在此电路结构基础上的其他变形电路结构,也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根据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10作进一步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其中,图3(a)为采用现有技术图1所示电路产生的波形图,图3(b)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产生的波形图,通过两个波形图对比可以看出,采用现有技术图1所示电路时,波形中低电平部分存在拖尾现象,即在实际未佩戴时,由于信号拖延造成误发出EMS CHECK1信号,发生误触发现象;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时,检测信号为矩形波,则检测到未佩戴即低电平输出,检测到佩戴则高电平输出,不会出现信号拖尾现象,即没有发生误触发现象。即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10可以达到调整失真、防止信号错误发生的效果,提高信号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检测电路10,通过比较模块3对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进行比较,以判断使用者是否佩戴,并在确定佩戴时,输出已佩戴检测信号,或者在确定未佩戴时,输出未佩戴检测信号,即只有在佩戴状态下才会驱动电极,从而可以避免未佩戴时的误触发现象,确保使用安全,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颈部按摩装置,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包括支架20以及设置在支架20两端的两个手柄30以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检测电路10。
其中,第一电极4和第二电极5设置在支架20上,电极驱动电路6与第一电极4 和第二电极5分别连接,且电极驱动电路6包括供电端和佩戴检测端;以及佩戴检测电路10与电极驱动电路6、控制器7分别连接,用于输出佩戴检测信号。以及连接在支架 20两端的手柄30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张开,使颈部按摩装置夹持脖子。
在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在未佩戴时,供电端的电压大于佩戴检测端的电压,进而通过佩戴检测电路10对两端点处的电压进行区分,以确定使用者是否佩戴,具体地,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未连通时,即处于未佩戴状态,此时佩戴检测电路10检测的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大于电极驱动检测信号,即供电端电压大于佩戴检测端电压,并输出未佩戴检测信号至控制器7,控制器7则会控制电极驱动电路不工作,即不会驱动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运行;而当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连通时,即处于已佩戴状态,此时佩戴检测电路10检测的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小于电极驱动检测信号,即供电端电压小于佩戴检测端电压,并输出已佩戴检测信号至控制器7,控制器 7则会控制电极驱动电路工作,即驱动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运行,以达到颈部按摩的效果。因此,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检测电路10可以使颈部按摩装置只有在处于已佩戴状态时,才会输出驱动电极的信号,而其他情况不会输出驱动电极的信号,从而防止了未佩戴时的误触发行为,避免刺痛现象,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检测电路 10,可以在确定使用者佩戴后驱动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工作,避免了在未佩戴时发生的误触发现象,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还包括电平转换单元9,分别与控制器7、电极驱动电路6连接,用于转换控制器7与电极驱动电路6之间的电平信号。具体地,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平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平转换单元9的第一输出端CA和第二输出端CB分别与电极驱动电路6 的两个管脚连接,以及电平转换单元9的EMSA端和EMSB端分别与控制器7的两个管脚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的电极驱动电路6作进一步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驱动电路6包括第一开关管模块11、第二开关管模块12、第三开关管模块13和第四开关管模块14。其中,图6所示的VCC_HV1端即为供电端;图6所示的EMSOUT1为与第一电极4的连接端,即第三节点;图6所示的EMS OUT2为与第二电极5的连接端,即第四节点;图6所示的VB端即为佩戴检测端。
其中,如图6所示,第一开关管模块11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模块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模块11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模块12的第一端之间具有供电端,供电端与佩戴检测电路10、供电电源连接;第一开关管模块11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模块 1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模块11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模块13的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三节点,第三节点与第一电极4连接;第二开关管模块12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模块1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模块12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模块14的第一端之间具有第四节点,第四节点与第二电极5连接;第三开关管模块13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模块14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开关管模块13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模块14的第二端之间具有佩戴检测端,佩戴检测端与佩戴检测电路连接;第一开关管模块11的控制端与第四开关管模块14的控制端连接于电平转换单元9的第一输出端CA,第二开关管模块12的控制端与第三开关管模块13的控制端连接于电平转换单元9的第二输出端CB。从而可以根据电极的连通状态和供电状态,通过供电端和佩戴检测端为佩戴检测电路10 提供电极驱动供电信号和电极驱动检测信号,实现数据的采集。
在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开关管模块11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五电阻单元 R5和第六电阻单元R6,第二开关管模块12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七电阻单元R7和第八电阻单元R8。其中,各个电阻单元可以包括单个电阻,也可以由多个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连接的电阻组成,例如图6中为单个电阻为例。
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之间具有供电端,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通过第六电阻单元R6 与电平转换单元9的第一输出端CA连接,第五电阻单元R5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 的控制端与第六电阻单元R6的一端之间;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通过第八电阻单元R8 与电平转换单元9的第二输出端CB连接,第七电阻单元R7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Q2 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单元R7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第八电阻单元R8的一端之间。
在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三开关管模块13包括第三开关管Q3、第九电阻单元 R9和第十电阻单元R10,第四开关管模块14包括第四开关管Q4、第十一电阻单元R11 和第十二电阻单元R12。其中,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第三节点,第四开关管Q4 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第四节点,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之间具有佩戴检测端;第三开关管Q3 的控制端通过第十电阻单元R10与电平转换单元9的第二输出端CB连接,第九电阻单元R9的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单元R9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与第十电阻单元R10的一端之间;第四开关管Q4的控制端通过第十二电阻单元R12与电平转换单元9的第一输出端CA连接,第十一电阻单元R11的第一端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单元R11的第二端连接与第四开关管Q4 的控制端与第十二电阻单元R12的一端之间。
以上图6仅给出了一种电极驱动电路6的电路结构的示例,在此电路结构基础上的其他变形电路结构,也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装置,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佩戴检测电路10与电极驱动电路6相互配合工作,如图6所示,在未佩戴时,即当第一输出端CA 端关闭、第二输出端CB端断开时,随着第二输出端CB端的打开,第一开关管Q1发射极端的电荷会移动到佩戴检测端,即VB端,此时由于第一电极4和第二电极5未连通,因此采用图2所示的佩戴检测电路10仍会检测到电极驱动供电信号高于电极驱动检测信号,而不会导通电路误发出EMS CHECK1信号,导致误操作,从而避免了未佩戴时的误触发现象,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