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35946U -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35946U
CN212935946U CN202022050610.6U CN202022050610U CN212935946U CN 212935946 U CN212935946 U CN 212935946U CN 202022050610 U CN202022050610 U CN 202022050610U CN 212935946 U CN212935946 U CN 212935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triode
circuit
capacitor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506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士龙
包继华
姜雪
郑昆鹏
周生朋
邵学赞
成祥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Keda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Keda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Keda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Keda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506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359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35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359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配置到节点设备之中;单片机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接收第一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并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单片机通过控制脉冲发生电路产生并向第二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脉冲信号;单片机控制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运行。在总线通讯的时候,不需要操作人员再对所有的节点地址进行配置,当总线接好之后,定位导线通过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设置自身地址,在节点位置和数量改变后,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更改自身地址,实现系统中各个节电设备的自动检测以及标识,无需人员干预,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节点总线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兴起,总线通讯广泛应用在工业现场多设备信号采集、多设备联机控制。多节点总线通信得到了长时间发展,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节点数量在不断增加。
目前的总线通讯方式包含MODBUS通讯、CAN通讯等方式。在这些总线通信方式应用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在通讯建立之前,必须要对每个节点设置相应的地址,并且地址不能重复,否则会发生通信冲突问题。
现有的设置地址方式有拨码方式、通过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利用单个通讯方式进行配置地址等方式,这些方式普遍存在相同的特点,即需要对每个节点进行单独设置地址。总线的节点数量变化之后,需要更改相应节点的地址,这样对地址的操作比较繁琐,影响使用效率,而且频繁的操作容易引起错误,进而影响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
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配置到节点设备之中;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包括:单片机、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
单片机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接收第一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并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
单片机控制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运行;
单片机通过控制脉冲发生电路产生并向第二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脉冲信号。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短接帽模块;
短接帽模块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控制短接帽模块的导通或断开,以配置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身的状态标识;
短接帽模块包括:主机使能电路和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
主机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三极管Q7以及电容C8;
电阻R31第一端和电阻R32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7基极,三极管Q7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8第一端和电阻R33第一端;电阻R33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1第二端、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电容C8第二端分别接地;
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三极管Q8以及电容C9;
电阻R34第一端和电阻R35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5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9第一端和电阻R36第一端;电阻R36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4第二端、三极管Q8发射极以及电容C9第二端分别接地。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脉冲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8以及场效应管Q4;
电阻R1第一端和电阻R2第一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电阻R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基极;三极管Q1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3第一端、三极管Q2基极、三极管Q3基极连接电阻R3第二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接电源;三极管Q2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Q3发射极以及电阻R4第一端连接;电阻R4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Q4第二端;场效应管Q4第三端连接电源;场效应管Q4第一端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输入端;电阻R1第二端、三极管Q1发射极、三极管Q8发射极、电阻R9第二端以及三极管Q3集电极分别接地;电阻R9第一端和电阻R10第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电阻R10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8和电阻R7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输入端。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脉冲输入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1以及三极端Q12;
电阻R11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电阻R11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1第一端和三极管Q11基极连接;三极管Q11集电极通过电阻R12接电源,还通过电阻R15分别连接单片机;
电阻R13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电阻R13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2第一端和三极管Q12基极连接;三极管Q12集电极通过电阻R14接电源以及与电阻R16第一端连接;电阻R16第二端和电容C3第一端分别连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电容C1第二端、三极管Q11发射极、电容C2第二端、三极管Q12发射极以及电容C3第二端分别接地。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6以及开关控制芯片U2;
电阻R21第一端和电阻R22第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电阻R21第二端与三极管Q6基极连接;三极管Q6发射极和电阻R22第二端分别接地;三极管Q6集电极与开关控制芯片U2二脚连接;开关控制芯片U2一脚接电源;开关控制芯片U2三脚和四脚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输出端;
开关控制芯片U2采用TLP172GM芯片。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通过R11与C1以及R13与C2分别组成脉冲输入检测电路中的输入输出寄生电容消除电路,单片机通过开关输入输出寄生电容消除电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单片机采用STM32F103C8T6;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电源电路;
电源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容C4、电容C5、电容C6以及电源芯片U1;
电源芯片U1一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阴极和电容C4第一端;二极管D1阳极接电源;电容C4第二端、电源芯片U1二脚、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分别接地;
电源芯片U1三脚、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别接电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系统,包括:节点设备以及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
每个节点设备配置一个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
节点设备通过定位总线串联连接;
当前节点设备的前端接线接口与在先节点设备的后端接线接口连接;
当前节点设备的后端接线接口与在后节点设备的前端接线接口连接;
将系统中第一个节点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通过短接帽模块短接方式配置为主机,并将系统中最后一个节点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通过短接帽模块短接方式配置为最后一个节点。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总线通讯的时候,不需要操作人员再对所有的节点地址进行配置,当总线接好之后,定位导线通过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设置自身地址,在节点位置和数量改变后,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更改自身地址,实现系统中各个节电设备的自动检测以及标识,无需人员干预,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个节点进行单独设置地址,总线的节点数量变化之后,系统自动更改相应节点的地址,对地址自动配置以及检测,提高使用效率,避免了频繁的对节点地址操作引起错误,影响系统正常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2为主机使能电路图;
图3为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图;
图4为脉冲发生电路图;
图5为脉冲输入检测电路图;
图6为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图;
图7为电源电路图;
图8为单片机电路图;
图9为总线地址自动检测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如图1至8所示,包括: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配置到节点设备之中;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包括:单片机1、前端接线接口2、后端接线接口3、脉冲输入检测电路5、脉冲发生电路6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
前端接线接口2、后端接线接口3、脉冲输入检测电路5、脉冲发生电路6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分别与单片机1连接;单片机1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5接收第一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并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单片机1通过控制脉冲发生电路6产生并向第二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脉冲信号;
单片机1控制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运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短接帽模块;短接帽模块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控制短接帽模块的导通或断开,以配置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身的状态标识;
也就是说,系统的主机节点设备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通过短接帽模块短接端子,检测使能信号确定主机节点设备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所有不短接的短接帽模块的节点设备为除主机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之间的中间节点。这样可以辨识到系统中各个节点设备的身份。
短接帽模块包括:主机使能电路和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
主机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三极管Q7以及电容C8;
电阻R31第一端和电阻R32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7基极,三极管Q7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8第一端和电阻R33第一端;电阻R33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1第二端、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电容C8第二端分别接地;
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三极管Q8以及电容C9;
电阻R34第一端和电阻R35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5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9第一端和电阻R36第一端;电阻R36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4第二端、三极管Q8发射极以及电容C9第二端分别接地。
这里的三极管Q7接收短接帽短接信号进入单片机1,确定使能还是不使能。或者说确定主机节点设备、最后一个节点设备以及中间节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单片机1采用STM32F103C8T6;当然单片机1也可以采用其他型号,比如51系列等等,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效果。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电源电路;电源电路可以起到为装置中的电气元件供3.3V电压,满足各个元件的需要。电源电路不仅可以实现变压的作用,还可以实现滤波的作用,保证供电稳定。
电源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容C4、电容C5、电容C6以及电源芯片U1;电源芯片U1一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阴极和电容C4第一端;二极管D1阳极接电源;电容C4第二端、电源芯片U1二脚、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分别接地;电源芯片U1三脚、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别接电源。
在本实用新型中,脉冲发生电路6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8以及场效应管Q4;
电阻R1第一端和电阻R2第一端分别与单片机1连接;电阻R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基极;三极管Q1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3第一端、三极管Q2基极、三极管Q3基极连接电阻R3第二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接电源;三极管Q2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Q3发射极以及电阻R4第一端连接;电阻R4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Q4第二端;场效应管Q4第三端连接电源;场效应管Q4第一端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输入端;电阻R1第二端、三极管Q1发射极、三极管Q8发射极、电阻R9第二端以及三极管Q3集电极分别接地;电阻R9第一端和电阻R10第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电阻R10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8和电阻R7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输入端。脉冲发生电路6可以根据单片机1发出的控制信号发出脉冲信号。
脉冲输入检测电路5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1以及三极端Q12;
电阻R11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电阻R11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1第一端和三极管Q11基极连接;三极管Q11集电极通过电阻R12接电源,还通过电阻R15分别连接单片机1;电阻R13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电阻R13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2第一端和三极管Q12基极连接;三极管Q12集电极通过电阻R14接电源以及与电阻R16第一端连接;电阻R16第二端和电容C3第一端分别连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电容C1第二端、三极管Q11发射极、电容C2第二端、三极管Q12发射极以及电容C3第二端分别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通过R11与C1以及R13与C2分别组成脉冲输入检测电路中的输入输出寄生电容消除电路,单片机通过开关输入输出寄生电容消除电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开关输入输出寄生电容消除电路可以实现对电路的干扰信息进行处理,保证信号通信质量。
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6以及开关控制芯片U2;电阻R21第一端和电阻R22第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电阻R21第二端与三极管Q6基极连接;三极管Q6发射极和电阻R22第二端分别接地;三极管Q6集电极与开关控制芯片U2二脚连接;开关控制芯片U2一脚接电源;开关控制芯片U2三脚和四脚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4输出端;开关控制芯片U2采用TLP172GM芯片。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
基于上述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系统,如图9所示,包括:节点设备以及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每个节点设备配置一个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节点设备通过定位总线串联连接;其中,这里节点设备通过定位总线串联连接;
当前节点设备的前端接线接口与在先节点设备的后端接线接口连接;当前节点设备的后端接线接口与在后节点设备的前端接线接口连接;配置每个节点设备的地址信息;将系统中其中一个节点设备配置为主机,并设置主机地址标识信息,还设置系统中起始节点设备的地址标识信息以及尾部节点设备的地址标识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中,主机与节点设备1、2、n等所有节点设备之间只需要一个定位总线就可以,配合图8所示,前端接入输入端子,后端接入另一各输入端子,2个端子没有区别,任意接线,只需要串入单根定位总线就可以。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系统中是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总线地址自动检测系统中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检测方法为主机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根据短接帽模块确定自身为主机,发出起始脉冲,脉冲传入定位总线;
基于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中的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为打开状态;
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通过定位总线接收到起始脉冲,第一节点设备在后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无法接收到起始脉冲;
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检测到起始脉冲,并将第一节点设备的地址信息定位为1;
地址定位完以后,将第一节点设备的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闭合,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的单片机将地址信息发送给脉冲发生电路;
第一节点设备通过脉冲发生电路,将起始脉冲个数加1的脉冲数发送到定位总线中的第二节点设备;
同理第一节点设备的地址判断方法,作为第一节点设备的在后第二节点设备按照上述方式进行配置,以此类推,最后到达最后一个节点设备,最后一个节点设备根据短接帽模块确定自己为最后一个节点,在自身地址判断过程中,发送的脉冲为结束脉冲,所有节点设备的地址定位检测完成。
其中,系统的主机节点设备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通过短接帽模块短接端子,检测使能信号确定主机节点设备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
所有不短接的短接帽模块的节点设备为除主机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之间的中间节点。
这样可以实现对主机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进行标识,对中间节点进行标识,便于对系统中各个节点设备的使用以及配置。
这样,本实用新型在总线通讯的时候,不需要操作人员再对所有的节点地址进行配置,当总线接好之后,定位导线通过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设置自身地址,在节点位置和数量改变后,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更改自身地址,实现系统中各个节电设备的自动检测以及标识,无需人员干预,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
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配置到节点设备之中;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包括:单片机、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
单片机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接收第一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并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
单片机通过控制脉冲发生电路产生并向第二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脉冲信号;
单片机控制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短接帽模块;
短接帽模块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控制短接帽模块的导通或断开,以配置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身的状态标识;
短接帽模块包括:主机使能电路和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
主机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三极管Q7以及电容C8;
电阻R31第一端和电阻R32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7基极,三极管Q7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8第一端和电阻R33第一端;电阻R33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1第二端、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电容C8第二端分别接地;
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三极管Q8以及电容C9;
电阻R34第一端和电阻R35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5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9第一端和电阻R36第一端;电阻R36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4第二端、三极管Q8发射极以及电容C9第二端分别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脉冲输入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1以及三极端Q12;
电阻R11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电阻R11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1第一端和三极管Q11基极连接;三极管Q11集电极通过电阻R12接电源,还通过电阻R15分别连接单片机;
电阻R13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电阻R13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2第一端和三极管Q12基极连接;三极管Q12集电极通过电阻R14接电源以及与电阻R16第一端连接;电阻R16第二端和电容C3第一端分别连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电容C1第二端、三极管Q11发射极、电容C2第二端、三极管Q12发射极以及电容C3第二端分别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R11与C1以及R13与C2分别组成脉冲输入检测电路中的输入输出寄生电容消除电路,单片机通过开关输入输出寄生电容消除电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脉冲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8以及场效应管Q4;
电阻R1第一端和电阻R2第一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电阻R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基极;三极管Q1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3第一端、三极管Q2基极、三极管Q3基极连接电阻R3第二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接电源;三极管Q2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Q3发射极以及电阻R4第一端连接;电阻R4第二端连接场效应管Q4第二端;场效应管Q4第三端连接电源;场效应管Q4第一端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输入端;电阻R1第二端、三极管Q1发射极、三极管Q8发射极、电阻R9第二端以及三极管Q3集电极分别接地;电阻R9第一端和电阻R10第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电阻R10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8和电阻R7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6以及开关控制芯片U2;
电阻R21第一端和电阻R22第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电阻R21第二端与三极管Q6基极连接;三极管Q6发射极和电阻R22第二端分别接地;三极管Q6集电极与开关控制芯片U2二脚连接;开关控制芯片U2一脚接电源;开关控制芯片U2三脚和四脚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输出端;
开关控制芯片U2采用TLP172GM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单片机采用STM32F103C8T6;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电源电路;
电源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容C4、电容C5、电容C6以及电源芯片U1;
电源芯片U1一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阴极和电容C4第一端;二极管D1阳极接电源;电容C4第二端、电源芯片U1二脚、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分别接地;
电源芯片U1三脚、电容C5第二端以及电容C6第二端分别接电源。
8.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节点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
每个节点设备配置一个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
节点设备通过定位总线串联连接;
当前节点设备的前端接线接口与在先节点设备的后端接线接口连接;
当前节点设备的后端接线接口与在后节点设备的前端接线接口连接;
将系统中第一个节点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通过短接帽模块短接方式配置为主机,并将系统中最后一个节点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通过短接帽模块短接方式配置为最后一个节点。
CN202022050610.6U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129359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50610.6U CN21293594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50610.6U CN21293594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35946U true CN212935946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05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50610.6U Active CN21293594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359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7535A (zh) * 2020-09-17 2020-12-15 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7535A (zh) * 2020-09-17 2020-12-15 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3117C (zh) 一种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
CN100592244C (zh) 主板电压监控装置
CN103095855B (zh) I2c通信接口装置
CN212935946U (zh)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及系统
CN112087535B (zh) 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CN212135417U (zh) 一种配置从设备地址的装置及单板
CN100382502C (zh) 一种进行单板调试串口映射的系统
CN219872295U (zh) 一种便于维护的通讯板卡组件
CN110880858A (zh) 开关电源的驱动电路、半桥拓扑开关电源及电子设备
CN214703812U (zh) 测试设备和测试系统
CN114661646A (zh) 串口转接控制电路
CN203732908U (zh) 农业通用监控器模块
CN110413550B (zh) 一种芯片串口程序下载控制电路
CN200953558Y (zh) 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
CN216748486U (zh) 一种能回传多种信息的二总线设备
CN216817213U (zh) 无线联网型输入模块的测试电路与装置
CN110913374A (zh) 一种物联网跨网通信模块与通信方式
CN216013585U (zh) 一种具有多态输出的信号检测电路
CN111181818B (zh) 一种多线程信号处理系统
CN109714189A (zh) 一种基于状态机的电力通信模组初始化方法
CN218160215U (zh) 一种组合式智能断路器
CN212463236U (zh) Can总线数据采集卡自适应通信装置
CN214174887U (zh) 一种楼控系统的通用控制装置
CN216531281U (zh) 接口复用电路、接口复用装置及电表
CN219224953U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镜像调试平台板卡识别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