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08211U - 一种对接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接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08211U
CN212908211U CN202021757199.XU CN202021757199U CN212908211U CN 212908211 U CN212908211 U CN 212908211U CN 202021757199 U CN202021757199 U CN 202021757199U CN 212908211 U CN212908211 U CN 212908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asing
kelly
rigid coupling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571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晓鸣
薛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itta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itt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itt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itt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571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082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08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08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对接连接器,其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壳体以及固接在壳体底壁上的插针,插座上开设有供壳体插入的插槽以及供插针插入的插孔,插座的左右侧面上均转动连接有连杆,两个连杆之间固接有卡杆,卡杆上套设有套管,套管固接在壳体的外侧壁上,套管背离壳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供卡杆脱离套管的豁槽,豁槽的宽度小于卡杆的直径。本申请具有的效果是提高了插头与插座的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对接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之间的连接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连接器(Connector)设置于各种电子设备,用于电连接。例如,连接器安装于如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使设置于电子设备内的各种部件彼此电连接。
相关技术中的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壳体以及垂直固接在壳体底壁上的插针,插座上开设有供壳体插入的插槽以及供插针插入的插孔。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插头与电线连接在一起,当工作人员在室内移动中不小心踢到电线时,容易使得插头脱离插座,而导致与电线相连的设备断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插头与插座的连接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对接连接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对接连接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对接连接器,包括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壳体以及固接在壳体底壁上的插针,插座上开设有供壳体插入的插槽以及供插针插入的插孔,插座的左右侧面上均转动连接有连杆,两个连杆之间固接有卡杆,卡杆上套设有套管,套管固接在壳体的外侧壁上,套管背离壳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供卡杆脱离套管的豁槽,豁槽的宽度小于卡杆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将壳体插入到插座上的插槽中时,驱使连杆转动,从而带动卡杆朝靠近套管的方向转动,使得卡杆的周面抵靠在豁槽上相对的槽壁上,通过卡杆对豁槽的两个槽壁进行挤压,使得豁槽的宽度增大,这样卡杆能够进入到套管,实现了卡杆与套管的卡设连接,限制了壳体朝远离插座的方向发生移动,使得插头与插座的连接更加稳定。
优选的,所述豁槽相对两个槽壁上均固接有倾斜布设的引导板,两个引导板的距离沿远离豁槽的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杆朝靠近套管的方向转动时,卡杆的周面先与两个引导板接触,从而沿引导板的倾斜方向与豁槽对正,此时可通过地两个引导板进行挤压,即可驱使豁槽宽度加大,更加方便将卡杆卡设进套管中。
优选的,所述连杆朝向插座的一面垂直穿设有转杆,转杆的一端固接在插座上,转杆上套设有驱使卡杆朝靠近套管的方向发生转动的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杆在扭簧扭转力的作用下,更加稳定地卡设在套管中。
优选的,所述套管设置有两个并对称设置在壳体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卡杆均能与壳体两侧的套管卡设连接,提高了插座与插头使用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插针上固接有圆形的绝缘板,壳体的底壁上开设有容纳绝缘板的安装槽,绝缘板的周面上固接有环状的弹性条,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弹性条插接配合的环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针发生弯折时,工作人员可用夹子夹住插针位于框架内的一端,然后拉动插针,从而使得插针上的绝缘板朝远离安装槽的方向发生移动,在绝缘板移动过程中,弹性条会受到凹槽槽壁的挤压而发生变形,进而使弹性条脱离凹槽,这样绝缘板也就脱离了安装槽,实现了插针与壳体的可拆卸连接,这样工作人员可对插针进行更换。
优选的,所述绝缘板朝向壳体底壁的一面固接有用于卡接在安装槽槽底的卡件,安装槽槽底开设有用于容纳卡件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卡件与卡槽相互配合,对绝缘板与壳体底壁起到了连接作用,增强了插针安装在壳体底壁上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卡件固接在绝缘板朝向壳体底壁一面上的连接杆和固接在连接杆端部的弹性球,卡槽包括开设在安装槽槽底的连接槽以及与连接槽连通并用于容纳弹性球的球槽,弹性球的直径大于连接槽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件插入到卡槽中时,弹性球对卡件插入到连接槽内起到了导向作用,并且弹性球最终位于球槽内,使得卡件与卡槽的卡设更加紧密。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插头、插座、壳体、插针、插槽、插孔、卡杆、连杆、套管、豁槽的设置,当工作人员将壳体插入到插座上的插槽中时,驱使连杆转动,从而带动卡杆朝靠近套管的方向转动,使得卡杆的周面抵靠在豁槽上相对的槽壁上,通过卡杆对豁槽的两个槽壁进行挤压,使得卡杆进入到套管,实现了卡杆与套管的卡设连接,限制了壳体朝远离插座的方向发生移动,使得插头与插座的连接更加稳定;
2.通过引导板的设置,当卡杆朝靠近套管的方向转动时,卡杆的周面先与两个引导板接触,从而沿引导板的倾斜方向与豁槽对正,此时可通过地两个引导板进行挤压,即可驱使豁槽宽度加大,更加方便将卡杆卡设进套管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插座与插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插头;11、壳体;12、插针;13、绝缘板;14、安装槽;15、弹性条;16、凹槽;17、卡件;171、连接杆;172、弹性球;18、卡槽;181、连接槽;182、球槽;2、插座;21、插槽;22、插孔;23、连杆;24、卡杆;25、套管;26、豁槽;27、引导板;28、转杆;29、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对接连接器。参照图1和图2,连接器包括相互适配的插头1与插座2,插头1包括壳体11,以及垂直固接在壳体11底壁上的多个插针12,插座2上开设有供壳体11插入的插槽21以及供插针12插入的插孔22,插座2的左右侧面上均转动连接有连杆23,连杆23的转动平面平行于插座2的左右侧面,两个连杆23之间固接有卡杆24,卡杆24上套设有套管25,套管25的外周面固接在壳体11的外侧壁上,套管25背离壳体1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供卡杆24脱离套管25的豁槽26,豁槽26沿套管25的长度方向布设,豁槽26的宽度小于卡杆24的直径。
当工作人员将壳体11插入到插座2上的插槽21中时,驱使连杆23转动,从而带动卡杆24朝靠近套管25的方向转动,使得卡杆24的周面抵靠在豁槽26上相对的槽壁上,通过卡杆24对豁槽26的两个槽壁进行挤压,使得豁槽26的宽度增大,这样卡杆24能够进入到套管25,实现了卡杆24与套管25的卡设连接,限制了壳体11朝远离插座2的方向发生移动。
参照图2,豁槽26相对两个槽壁上均固接有倾斜布设的引导板27,两个引导板27的距离沿远离豁槽26的方向逐渐增大;这样当卡杆24朝靠近套管25的方向转动时,卡杆24的周面先与两个引导板27接触,从而沿引导板27的倾斜方向与豁槽26对正,此时可通过地两个引导板27进行挤压,即可驱使豁槽26宽度加大,更加方便将卡杆24卡设进套管25中。
参照图1和图3,为了使卡杆24更加稳定地卡设在套管25中,故连杆23朝向插座2的一面垂直穿设有转杆28,转杆28的一端固接在插座2上,转杆28上套设有驱使卡杆24朝靠近套管25的方向发生转动的扭簧29,扭簧29的一端固接在插座2上,另一端固接在连杆23上;卡杆24在扭簧29扭转力的作用下,更加稳定地卡设在套管25中。
套管25设置有两个并对称设置在壳体11的两侧,这样使得卡杆24均能与壳体11两侧的套管25卡设连接,提高了插座2与插头1使用的便捷性。
参照图4和图5,当工作人员将插头1插入到插座2(参考图1)上时,由于插头1与插座2存在错位,使得插针12发生弯折,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插针12进行更换,故插针12上固接有圆形的绝缘板13,壳体11的底壁上开设有容纳绝缘板13的安装槽14,绝缘板13的周面上固接有环状的弹性条15,弹性条15的截面为半圆形,安装槽14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弹性条15插接配合的环形凹槽16。
当插针12发生弯折时,工作人员可用夹子夹住插针12位于框架内的一端,然后拉动插针12,从而使得插针12上的绝缘板13朝远离安装槽14的方向发生移动,在绝缘板13移动过程中,弹性条15会受到凹槽16槽壁的挤压而发生变形,进而使弹性条15脱离凹槽16,这样绝缘板13也就脱离了安装槽14,实现了插针12与壳体11的可拆卸连接,这样工作人员可对插针12进行更换。
参照图4和图5,为了使得插针12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壳体11底壁上,故绝缘板13朝向壳体11底壁的一面固接有若干个用于卡接在安装槽14槽底的卡件17,卡件17包括垂直固接在绝缘板13朝向壳体11底壁一面上的连接杆171和固接在连接杆171端部的弹性球172,安装槽14槽底开设有用于容纳卡件17的卡槽18,卡槽18包括开设在安装槽14槽底的连接槽181以及与连接槽181连通并用于容纳弹性球172的球槽182,并且弹性球172的直径大于连接槽181的直径。当工作人员驱使绝缘板13插入到安装槽14中时,弹性球172抵靠在连接槽181的开口处,弹性球172通过自身形变进入到连接槽181中,当弹性球172进入到球槽182中时,弹性球172恢复原来形状并卡设在球槽182中,这样加强了绝缘板13与壳体11底壁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1)和插座(2),插头(1)包括壳体(11)以及固接在壳体(11)底壁上的插针(12),插座(2)上开设有供壳体(11)插入的插槽(21)以及供插针(12)插入的插孔(22),插座(2)的左右侧面上均转动连接有连杆(23),两个连杆(23)之间固接有卡杆(24),卡杆(24)上套设有套管(25),套管(25)固接在壳体(11)的外侧壁上,套管(25)背离壳体(1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供卡杆(24)脱离套管(25)的豁槽(26),豁槽(26)的宽度小于卡杆(24)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豁槽(26)相对两个槽壁上均固接有倾斜布设的引导板(27),两个引导板(27)的距离沿远离豁槽(26)的方向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3)朝向插座(2)的一面垂直穿设有转杆(28),转杆(28)的一端固接在插座(2)上,转杆(28)上套设有驱使卡杆(24)朝靠近套管(25)的方向发生转动的扭簧(2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5)设置有两个并对称设置在壳体(11)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12)上固接有圆形的绝缘板(13),壳体(11)的底壁上开设有容纳绝缘板(13)的安装槽(14),绝缘板(13)的周面上固接有环状的弹性条(15),安装槽(14)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弹性条(15)插接配合的环形凹槽(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13)朝向壳体(11)底壁的一面固接有用于卡接在安装槽(14)槽底的卡件(17),安装槽(14)槽底开设有用于容纳卡件(17)的卡槽(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17)固接在绝缘板(13)朝向壳体(11)底壁一面上的连接杆(171)和固接在连接杆(171)端部的弹性球(172),卡槽(18)包括开设在安装槽(14)槽底的连接槽(181)以及与连接槽(181)连通并用于容纳弹性球(172)的球槽(182),弹性球(172)的直径大于连接槽(181)的直径。
CN202021757199.XU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对接连接器 Active CN2129082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7199.XU CN212908211U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对接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7199.XU CN212908211U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对接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08211U true CN212908211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47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57199.XU Active CN212908211U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对接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082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4492B2 (en) Terminal structure of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port incorporating same
TWM350132U (en) Micro-plug connector
CN105098451B (zh) 电连接器组合
WO2015165220A1 (zh)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WO2019201015A1 (zh) 背夹电池
CN212908211U (zh) 一种对接连接器
CN109586050B (zh) 一种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电气线缆连接器
US6913474B2 (en) Connector coupling mechanism, system and method
TWM311166U (en) Guide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TWM634608U (zh) 電連接器及電路板座
CN209880894U (zh) 航空头母座连接器
TWI500225B (zh) 用來連接線纜與插座之連接器組合
CN210201050U (zh) 一种磁吸连接组件
CN204349122U (zh) 一种保险丝组件及具有该保险丝组件的连接器
CN214542832U (zh) 一种配电控制设备pdu排插
CN102201251B (zh) 存储装置连接结构及其复合连接器
US8292653B2 (en) Plug, socket, and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CN220420971U (zh) 一种组合式的连接器结构
CN202103270U (zh) 具有防呆作用的电连接器
CN210430242U (zh) Type-c数据线
TW201405970A (zh) 應用於傳送訊號及/或電源之彈簧針型式連接器
CN214849137U (zh) 一种地毯式连接器
CN212908212U (zh) 一种基板连接器
TWM486194U (zh) 應用於傳送訊號及/或電源之彈簧針型式連接器
CN217009720U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插头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