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05809U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05809U CN212905809U CN202022167981.2U CN202022167981U CN212905809U CN 212905809 U CN212905809 U CN 212905809U CN 202022167981 U CN202022167981 U CN 202022167981U CN 212905809 U CN212905809 U CN 2129058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panel
- camera
- module
- opening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应用于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设置于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模组,其中,摄像头模组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方的摄像头;显示面板包括:盖板;显示模组,位于盖板下方,且显示模组设置有开口,形成容置空间,摄像头设置于容置空间,支架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空间。本公开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显示模组上设置能够容纳摄像头以及至少部分支架的容置空间,使得摄像头距离盖板的间距变小,从而达到在保持摄像视野区域不变的同时,缩小显示模组的开口的横截面宽度,进而实现了全面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显示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的发展,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得到更大的显示范围,将终端设备的显示屏模组的显示范围加大至终端设备的边沿位置形成全面屏,成为了市场追逐的产品方向。某些具备摄像或视频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为了形成全面屏,需要将摄像头设置于显示屏下方。为摄像头能够接收到外部光线,显示模组需要设置一个开孔,而为了保证摄像头的视野区域,需要将开孔尺寸设计的较大。但是如此设计,往往影响了设备的美观性,并且显示屏的开孔区域不能够进行显示,影响了实用性。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显示模组上的开孔难以进一步减小,降低了用户体验,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模组,其中,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方的摄像头;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盖板;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盖板下方,且所述显示模组设置有开口,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支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发光模组和设置于所述发光模组下方的支撑模组;所述发光模组开设有第一子开口,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摄像头;所述支撑模组开设有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二子开口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截面面积,所述第二子开口形成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模组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缓冲层、支撑层和金属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层和所述支撑层设置有开口,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所述金属层和所述支撑层围绕于所述支架设置;所述缓冲层设置有开口且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开口,所述缓冲层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支架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包括背板膜,所述背板膜贴合于所述缓冲层上侧;所述背板膜设置有开口且与所述支撑模组形成的所述第二子开口相同,所述背板膜围绕于所述支架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为LCD显示面板;所述支撑模组包括背光模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设置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第一遮光部形成有透光口,外界光线可依次经过所述盖板和所述透光口进入所述摄像头。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前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形成有容置空间;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下方;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方的摄像头;其中,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支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设置有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遮光部。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显示模组上设置能够容纳摄像头以及至少部分支架的容置空间,使得摄像头距离盖板的间距变小,从而达到在保持摄像视野区域不变的同时,缩小显示模组的开口的横截面宽度,进而实现了全面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相关技术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相关技术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上设置有开孔,摄像头21伸入开孔内,摄像头21下方的支架22设置在显示模组的下方,位于显示模组的开孔外部。显示模组包括有发光模组和位于发光模组下方的支撑模组,支撑模组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缓冲层11、支撑层12和金属层13。发光模组用于完成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功能,支撑模组130设置在发光模组下方可以对发光模组形成保护作用,并且在生产工艺中,可以便于显示模组和其他部件的安装。为了容纳摄像头21形成的开孔贯穿了发光模组和支撑模组,即在生产工艺上,位于发光模组上的开孔和支撑模组上的开孔的截面面积相同。支架22用于支撑摄像头21,起到稳定摄像头21的作用,支架22的宽度大于摄像头21的截面面积,也大于开孔的截面面积,设置于显示模组的开孔的外部。
这样的设置导致摄像头21距离盖板的间距h固定,并且,由于摄像头21能够达成的视野区域由成像角度β决定。在生产工艺中,为了达成一定视野区域(Field Of View,FOV)需要设置一定的成像角度β,具有成像角度β的摄像头21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直径为L0。即在终端设备中,为了满足摄像需求,显示模组的开孔直径至少为L0。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摄像头21距离盖板的间距h固定,导致显示模组的开孔直径无法进一步减小,进而无法形成全面屏,降低了产品的竞争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能够实现全面屏。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公开的显示面板10,应用于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设置于显示面板10下方的摄像头模组200,其中,摄像头模组200包括支架201以及设置于支架201上方的摄像头202。显示面板10包括:盖板101;显示模组100,位于盖板101下方,且显示模组100设置有开口,形成容置空间110,摄像头202设置于容置空间110,支架201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空间11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包括发光模组120和设置于发光模组120下方的支撑模组130;发光模组120开设有第一子开口,形成第一容置空间111,用于容纳摄像头202。支撑模组130开设有第二子开口,第二子开口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子开口的截面面积,第二子开口形成与第一容置空间111连通的第二容置空间112,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支架201。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例如可以为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利用多层有机薄膜结构通过电致发光提供光源。当本公开的显示面板10为柔性显示面板时,由于发光模组120需要设置驱动电路或者驱动芯片等器件,由于这些器件为不透光器件,为了满足终端设备屏下摄像的功能,通常需在发光模组120设置开口,使得光线可以通过透明的盖板101进入到摄像头202内,以形成成像。发光模组120可以包括多层结构,例如可以包括黏胶层102、偏光片103和驱动层104等。黏胶层102可以为透明,例如为透明光学胶,能够在光线通过的时候不对光线产生的传播产生干扰。摄像头202伸入至由发光模组120形成的第一容置空间111,具有成像角度为α的摄像头202的视野区域在盖板101上的投影的直径为L,为了保证摄像头202形成目标成像的视野区域,则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直径需要设置为大于等于L。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智能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当本公开的显示面板10应用于终端设备时,由于盖板101为透明材质,而盖板101下方的发光模组120的驱动层104上通常设置有驱动芯片或者驱动电路等器件,为了美观等方面的考量,避免内部器件可视,通常盖板101与发光模组120之间通过设置不透光的部件形成一定的遮挡。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一遮光部300。第一遮光部300设置于盖板101与显示模组100之间,第一遮光部300形成有透光口,外界光线可依次经过盖板101和透光口进入摄像头202。第一遮光部300一般为油墨丝印,油墨丝印会导致光线传播发生衍射或散射等现象,进而影响成像效果。为了保护优质的成像效果,第一遮光部300与摄像头202的视野区域在盖板101上的投影之间需要设置一定的距离。相应的,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直径需要设置为大于L。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显示面板10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时,由于手机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存在晃动,摄像头202也具有晃动的风险。同时,显示模组100的开口边缘的抗冲击能力很差,并且当摄像头202撞击到驱动层104时,还会导致驱动电路的损伤。因此如果摄像头202与显示模组100的水平距离过小,会导致摄像头对显示屏幕撞击而致使显示屏幕失效。即在摄像头202与显示模组100之间需要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这进一步的加大了显示模组100的开口的直径。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架支撑模组130开设有第二子开口,第二子开口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子开口的截面面积,第二子开口形成与第一容置空间111连通的第二容置空间112,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支架201。由于摄像头202一般为圆柱形,发光模组120上的第一子开口也相应的设置为圆形,即第一容置空间111可以为圆柱形状。摄像头202可以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1的中心位置,这样的设置可以在保证摄像头202与发光模组120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的同时,尽量地减小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直径。支架201用于支撑摄像头202,起到稳定摄像头202的作用,支架201也可以设置为圆柱形。一般地,支架201的宽度大于摄像头202的宽度,即支架201的直径大于摄像头202的直径,摄像头202位于支架201的中间位置。在本公开中,支撑模组130形成有能够容纳支架201的第二容置空间112,支架201可以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12的中间位置。这样的设置可以在保证支架201与支撑模组130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的同时,尽量地减小第二容置空间112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支架201与支撑模组130之间的距离包括在厚度方向上支架201与支撑模组130之间的距离,还包括在水平方向上支架201与支撑模组130之间的距离,即支架201的侧面211距离支撑模组130的距离。
在本公开中,为了保持显示模组100上的开孔尽量的小,容置空间110横截面需要尽量的减小。即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的横截面保持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设置为最小,同时由于支架201的直径一般小于摄像头202的直径。相应的,第二子开口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子开口的截面面积。当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为圆柱形状的空间时,可以认为第二容置空间112的直径大于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第一容置空间111和第二容置空间11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空间,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第二子开口可以通过切割形成,例如可以通过激光或者模切等方式,也可以在生产工艺中通过模具直接生产成型的具有第二子开口的支撑模组130,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制。
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公开的显示面板10通过在支撑模组130上设置的第二子开口,形成了能够容纳支架201的第二容置空间112,使得摄像头模组200能够达到将摄像头202和部分的支架201均伸入进显示模组100,使得显示模组100距离盖板101的直线距离H减小。当显示模组100距离盖板101的直线距离H减小时,在成像角度α不变的同时,视野区域在盖板101上形成的投影的直径L相应的增加,即视野区域增大。则为了满足一定的视野区域,可以将成像角度α减小,相应的到达视野区域在盖板101上形成的投影的直径L减小。如前所述,显示模组100上的开口的横截面的宽度一般包括视野区域在盖板101上形成的投影、第一遮光部300与视野区域在盖板101上形成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以及显示模组100的开孔与摄像头模组200之间的安全距离。则当视野区域在盖板101上形成的投影减小时,显示模组100上设置的开口的横截面的宽度可以减小,由此能够达成全面屏的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追求更大视野区域,可以将在显示模组100的开口的横截面宽度不变,则成像角度α可以设置的更大,即视野范围能够提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撑模组130设置于发光模组120的下方,在显示模组100与其他部件组装时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支撑模组130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缓冲层106、支撑层107和金属层108。缓冲层106可以由泡棉形成,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支撑层107可以为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 film,PI film),也可以为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PE)。金属层108可以为铜箔层,金属层108具有防静电作用和防电子干扰作用,能够防止终端设设备中的天线层与发光模组120中的驱动层104之间相互干扰。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金属层108和支撑层107设置有开口,形成第二子开口,金属层108和支撑层107围绕于支架201设置。缓冲层106设置有开口且截面面积小于第二子开口,缓冲层106至少部分的位于支架201上方。即支架201设置于显示模组100内的垂直距离不超过金属层108和支撑层107的厚度之和。这样的设置,还可以在终端设备晃动时,在支架201与支撑模组130之间形成一定缓冲作用,避免支架201对支撑模组130造成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对于视野区域或者显示面板的开孔大小具体的设置第二子开口的厚度,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开口的厚度为金属层108和支撑层107的厚度,这样的设置使得支架201设置于显示模组100内的垂直距离不超过金属层108和支撑层107的厚度之和,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减小显示模组开孔面积设备来说,还可以将缓冲层106的开口截面面积加大,例如在生产工艺中将缓冲层106的也进行进一步的切割,是个支架201能够设置于显示模组100内的距离进一步加大。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缓冲层106的开口可以设置为与金属层108和支撑层107的开口的截面面积一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架201的上表面还可以设置有第二遮光部210。由于本公开的容置空间110可以容纳支架201,即摄像头模组200与盖板101之间的距离H较近,使得支架201存在被用户可视的风险。通过设置第二遮光部210的设置可以避免支架201的可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发光模组120还可以包括背板膜105,背板膜105贴合于缓冲层106上侧;背板膜105设置有开口且与支撑模组130形成的第二子开口相同,背板膜105围绕于支架201设置。背板膜105可以为聚乙烯材料构成,能够具有隔热、抗老化、耐腐蚀等特点。由于缓冲层106由泡棉形成,受热存在收缩的风险,将缓冲层106贴附于背板膜105,能够在是受热情况下保持背板膜105的形状性状,提升了显示面板10的质量。
在本公开中,通过在背板膜105上开口,可以进一步增加支架201容纳于容置空间110的厚度,即进一步减小了摄像头模组200距离盖板101的直线距离H,进而能够进一步缩小显示面板10上的开孔,以实现全面屏技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也可以为LCD显示面板,支撑模组130包括背光模组。当显示面板10为LCD显示面板时,也可以在LCD显示面板10的背光模组上设置开口,从而将支架201伸入显示面板10内,以达到通过减小摄像头模组200与盖板101之间的直线距离H,达到进一步缩小显示面板10上的开孔的目的。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公开的终端设备400包括如前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形成有容置空间。本公开的终端设备400还包括摄像头模组200,摄像头模组20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下方。摄像头模组200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方的摄像头,其中,摄像头设置于容置空间,支架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空间。本公开的终端设备通过在显示模组上设置能够容纳摄像头以及至少部分支架的容置空间,使得摄像头距离盖板的间距变小,从而达到在保持摄像视野区域不变的同时,缩小显示模组的开口的横截面宽度,进而实现了全面屏。相应的,在显示模组的开口的横截面宽度不变时,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可以使得摄像头具有更大的视野区域,提升摄像功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架还可以设置有缓冲部件,缓冲部件位于支架与显示面板10之间。缓冲部件可以为泡棉等材料形成,能够在终端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在支架与显示面板10之间形成有缓冲作用,避免支架对显示面板造成损伤。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构思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模组,其中,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方的摄像头;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盖板;
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盖板下方,且所述显示模组设置有开口,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支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发光模组和设置于所述发光模组下方的支撑模组;
所述发光模组开设有第一子开口,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摄像头;
所述支撑模组开设有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二子开口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开口的截面面积,所述第二子开口形成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模组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缓冲层、支撑层和金属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层和所述支撑层设置有开口,形成所述第二子开口,所述金属层和所述支撑层围绕于所述支架设置;
所述缓冲层设置有开口且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开口,所述缓冲层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支架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包括背板膜,所述背板膜贴合于所述缓冲层上侧;
所述背板膜设置有开口且与所述支撑模组形成的所述第二子开口相同,所述背板膜围绕于所述支架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LCD显示面板;
所述支撑模组包括背光模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遮光部;
所述第一遮光部设置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第一遮光部形成有透光口,外界光线可依次经过所述盖板和所述透光口进入所述摄像头。
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形成有容置空间;
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下方;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方的摄像头;
其中,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支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设置有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遮光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67981.2U CN212905809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67981.2U CN212905809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05809U true CN212905809U (zh) | 2021-04-06 |
Family
ID=75259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67981.2U Active CN212905809U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058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4589A (zh) * | 2021-08-20 | 2021-11-30 |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9-28 CN CN202022167981.2U patent/CN21290580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4589A (zh) * | 2021-08-20 | 2021-11-30 |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60409B2 (en) | Displays with coherent fiber bundles | |
EP2674930B1 (en) | Display | |
US1142243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shutter | |
WO2021082949A1 (zh)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EP3115836B1 (en) | Curved display device | |
JP4664757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 | |
CN102981329B (zh) | 显示装置 | |
US10261231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KR101646783B1 (ko) | 휴대용 컴퓨터 | |
CN109637372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6331229A (zh) | 移动终端 | |
CN103033962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8121110B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 |
CN113630486B (zh) | 电子设备及显示屏 | |
TW201326965A (zh) | 顯示裝置 | |
CN212905809U (zh)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
US11184515B2 (en) | Screen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0268065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7636747A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 |
JPWO2019065230A1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KR101948556B1 (ko) | 슬롯머신 장치의 영상표시장치 | |
US20220043293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209946595U (zh)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手机 | |
CN110908161A (zh) | 显示装置 | |
CN213586556U (zh) | 背板及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