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84134U -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84134U
CN212884134U CN202021508315.4U CN202021508315U CN212884134U CN 212884134 U CN212884134 U CN 212884134U CN 202021508315 U CN202021508315 U CN 202021508315U CN 212884134 U CN212884134 U CN 212884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landfill
hole
water collecting
eco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083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建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Renhe Landscap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Renhe Landsca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Renhe Landsca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Renhe Landscap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083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84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84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84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Wast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地下导排水系统,位于填埋场底部;渗透液隔离层,包括位于填埋场底部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侧壁的第二部分;纵向导水系统,位于第二部分相对于填埋场的外侧,与地下导排水系统联通;生物降解系统,对垃圾和填埋气进行分解;还包括雨水阻隔系统,包括防水层和集水装置,集水装置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集水槽,侧面上均匀分布有贯通孔,用于供水体进入槽体内;导水管,联通各集水槽的槽体内部,用于将各槽体所收集的水通过管路导入纵向导水系统。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纵向导水系统和集水装置的设置,使得生态修复系统保持长期的结构稳定性,具有更优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针对大量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化的处理成为了目前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现有技术中,通过建立具有独立空间的垃圾填埋场来解决污染物的扩散问题,使得生活垃圾在与外界环境隔离的空间里实现降解,从而有效解决污染物的扩散,上述独立空间作为污染物的生态修复系统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自然状态下,填埋场的存量垃圾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如何保证上述生态修复系统长期的结构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从而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
地下导排水系统,位于填埋场底部;渗透液隔离层,包括位于填埋场底部且设置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之上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填埋场侧壁的第二部分;纵向导水系统,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填埋场的外侧,且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联通;生物降解系统,覆盖于垃圾堆体上表面,用于对垃圾和填埋气进行分解;
还包括雨水阻隔系统,包括覆盖于所述生物降解系统上的防水层,以及安装于所述防水层之上的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
并列设置的若干集水槽,沿所述填埋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设置,且垂直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所在底面与所述防水层贴合设置,所述梯形的两侧边所在侧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贯通孔,用于供水体进入槽体内;
导水管,联通各所述集水槽的槽体内部,用于将各槽体所收集的水通过管路导入所述纵向导水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贯通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阻隔系统还包括覆盖于各所述集水装置之上的过滤层。
进一步地,所述导水管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矩形,其上设置有贯通两平行侧壁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集水槽的截面轮廓相同,供所述集水槽贯穿,所述集水槽位于所述导水管内的位置处设置有流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的上底所在顶面上也均匀分布有若干贯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水管设置有安装孔的侧壁上也设置有贯通孔,且所述贯通孔设置于两所述集水槽之间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两所述集水槽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贯通孔的直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纵向导水系统和集水装置的设置,使得生态修复系统保持长期的结构稳定性,具有更优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集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集水槽端部的放大图;
图4为贯通孔设置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5为导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渗透液隔离层;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2、填埋场;3、地下导排水系统;4、纵向导水系统;5、生物降解系统;6、雨水阻隔系统;7、集水槽;71、底面;72、侧面;73、贯通孔;74、顶面;8、导水管;8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 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 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 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 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 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 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5所示,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地下导排水系统3,位于填埋场2底部;渗透液隔离层1,包括位于填埋场2底部且设置于地下导排水系统3之上的第一部分11,以及位于填埋场2侧壁的第二部分12;纵向导水系统4,位于第二部分12相对于填埋场2的外侧,且与地下导排水系统3联通;生物降解系统5,覆盖于垃圾堆体上表面,用于对垃圾和填埋气进行分解;还包括雨水阻隔系统6,包括覆盖于生物降解系统5上的防水层,以及安装于防水层之上的集水装置,集水装置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集水槽7,沿填埋场2的长度或宽度方向设置,且垂直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梯形的下底所在底面71与防水层贴合设置,梯形的两侧边所在侧面72上均匀分布有若干贯通孔73,用于供水体进入槽体内;导水管8,联通各集水槽7的槽体内部,用于将各槽体所收集的水通过管路导入纵向导水系统4。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渗透液隔离层1的设置,使得填埋场2中的渗透液可有效的被阻隔,避免向外渗漏扩散,具体的可选择HDPE膜、黏土层、无纺土工布等组合层级形式;通过纵向导排水系统的设置一方面对渗透液隔离层1的侧壁进行支撑,从而有效保证填埋场2结构的稳定性,另外还可将填埋场2周围的水体快速的导向地下导排水系统3,地下导排水系统3可通过砾石包裹流通管路实现导排水,避免水体渗入填埋场2内而影响其内部的垃圾分解过程;具体可选择管体结构作为支撑骨架,且通过碎石填充层对管体结构进行支撑固定;生物降解系统5的设置可通过垃圾处理专用菌的使用而对垃圾进行分解,同时还可采用生物炭降解填埋气,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由于填埋场2内的垃圾和生物降解系统5的结构均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形状的变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集水装置,通过集水槽7面积较大的底面71有效的保证了垃圾堆体上表面的形状保持平面结构,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生物降解系统5和内部垃圾的稳定性。
在工作过程中,水体自上而下的流动到集水槽7所在位置处,通过贯通孔73而进入到槽体内,其中,倾斜设置的侧面72促进了水体的流动,且在流动过程中多次获得进入槽体内机会,导水管8保证了各个集水槽7的整体性,通过管路连接导水管8内部和纵向导水系统4可实现水体的快速排出。
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会在雨水阻隔系统6上部设置营养土层进行植物的种植,为了较小土壤压力对侧面72形状的影响,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贯通孔73的轴线垂直于底面71。如图4所示,从而形成纵向设置的孔壁,相对于倾斜设置的孔壁可减小土壤压力的影响,缓解由于贯通孔73的设置而造成的侧面72的形变风险。
在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减小贯通孔73直径的方式来通过其自身实现过滤,但是上述做法会降低水体的流通面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雨水阻隔系统6还包括覆盖于各集水装置之上的过滤层,通过过滤层的设置,可避免土壤进入到集水槽7的槽体内,具体的可选择土工布和金属网体结构等,能够起到阻隔土壤且供水体流通的结构均可。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导水管8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矩形,其上设置有贯通两平行侧壁的安装孔,安装孔与集水槽7的截面轮廓相同,供集水槽7贯穿,集水槽7位于导水管8内的位置处设置有流水孔。
通过贯穿的方式使得集水槽7保证整体性,从而有效保证其结构强度,同时也可降低其安装难度,通过安装孔可直接对各个集水槽7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二者的连接即可。优选将导水管8设置在集水槽7的中间位置处,从而使得整体结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有效的延长使用寿命且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在设置过滤层后,可开设更多的孔位从而保证水体流通的顺畅性,具体的,梯形的上底所在顶面74上也均匀分布有若干贯通孔73;导水管8设置有安装孔的侧壁上也设置有贯通孔73,且贯通孔73设置于两集水槽7之间的位置处。
由于集水槽7的长度较长,直线度难以保证,因此,两集水槽7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的宽度小于贯通孔73的直径,从而通过间隙的设置,降低各个集水槽7的安装难度,避免相邻两集水槽7之间相互影响,从而有效保证各个集水槽7底部处于同一平面内,但为了避免水体的下渗,间隙宽度需要进行控制。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7)

1.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下导排水系统(3),位于填埋场(2)底部;渗透液隔离层(1),包括位于填埋场(2)底部且设置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3)之上的第一部分(11),以及位于所述填埋场(2)侧壁的第二部分(12);纵向导水系统(4),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2)相对于所述填埋场(2)的外侧,且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3)联通;生物降解系统(5),覆盖于垃圾堆体上表面,用于对垃圾和填埋气进行分解;
还包括雨水阻隔系统(6),包括覆盖于所述生物降解系统(5)上的防水层,以及安装于所述防水层之上的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
并列设置的若干集水槽(7),沿所述填埋场(2)的长度或宽度方向设置,且垂直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所在底面(71)与所述防水层贴合设置,所述梯形的两侧边所在侧面(72)上均匀分布有若干贯通孔(73),用于供水体进入槽体内;
导水管(8),联通各所述集水槽(7)的槽体内部,用于将各槽体所收集的水通过管路导入所述纵向导水系统(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73)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底面(7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阻隔系统(6)还包括覆盖于各所述集水装置之上的过滤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8)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矩形,其上设置有贯通两平行侧壁的安装孔(81),所述安装孔(81)与所述集水槽(7)的截面轮廓相同,供所述集水槽(7)贯穿,所述集水槽位于所述导水管(8)内的位置处设置有流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的上底所在顶面(74)上也均匀分布有若干贯通孔(7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8)设置有安装孔(81)的侧壁上也设置有贯通孔(73),且 所述贯通孔(73)设置于两所述集水槽(7)之间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集水槽(7)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贯通孔(73)的直径。
CN202021508315.4U 2020-07-27 2020-07-27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Active CN212884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08315.4U CN212884134U (zh) 2020-07-27 2020-07-27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08315.4U CN212884134U (zh) 2020-07-27 2020-07-27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84134U true CN212884134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93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08315.4U Active CN212884134U (zh) 2020-07-27 2020-07-27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841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4343A (zh)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存蓄系统及安装方法
WO2022170734A1 (zh) 一种种植屋面虹吸排水收集系统
CN207538161U (zh) 一种地下工程顶板虹吸排水收集系统
CN212884134U (zh)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CN206616662U (zh)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CN211548418U (zh) 一种屋顶水循环系统
CN112044932B (zh) 耐久稳定型垃圾填埋场污染物降解系统
KR102228264B1 (ko) 식생형 비점오염저감시설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10747874B (zh) 一种路基渗排水盲沟
CN208563254U (zh) 一种人工湖防渗结构
KR102083789B1 (ko) 일체형 침투 유공관이 적용된 다용도 침수통
CN214423515U (zh) 一种刚性填埋场的填埋区域防雨结构
CN217948979U (zh) 农田排水结构及农田排水系统
CN217710882U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的抗沉降结构
CN213572133U (zh) 一种雨水海绵过滤沟结构
CN217251447U (zh) 一种生活垃圾固废填埋场净化结构
CN113062426B (zh) 一种屋顶降水处理系统
CN217974505U (zh) 一种刚性填埋池封场雨水导排系统
CN218233688U (zh) 一种灰渣回填露天矿坑的渗滤液收集系统
CN220035648U (zh) 用于建筑雨水收集利用的装配式雨水蓄渗罐
CN214090273U (zh) 一种地下室用透水盲沟
CN217811462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分散式调蓄构造
CN115162419B (zh) 垃圾填埋场竖向导排井与覆盖膜的抗横移沉降连接结构
CN218810856U (zh) 一种装配式初期雨水净化槽
JP2005313105A (ja) 準好気性向上用の循環システムを有する処分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