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72882U -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72882U
CN212872882U CN202020506678.8U CN202020506678U CN212872882U CN 212872882 U CN212872882 U CN 212872882U CN 202020506678 U CN202020506678 U CN 202020506678U CN 212872882 U CN212872882 U CN 2128728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ight
effective area
section
opt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066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敬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uoji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066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728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728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728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光学器件包括:器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所述光学镀膜设置有光学有效区,所述光学有效区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其中,所述光线截面为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形成的截面,所述光学有效区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光线截面的面积。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还可以适当的放宽所述光学镀膜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Description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一种光学器件、一种激光雷达以及一种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激光测距技术的高速发展,激光利达被广泛地应用在了无人机、车辆等各类可移动设备上。例如,通过在无人机上搭载激光雷达来提升无人机的空间探测能力,可以使得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在线巡航、遗迹废墟探测、农业生产观察、工业测绘与勘探以及辅助无人驾驶等领域。
激光雷达是一种利用激光进行测距的光学仪器,通常会主动发射激光,并利用激光打到物体上的反射光来计算仪器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因此,激光雷达上通常需要设置大量的光学器件。例如,滤光片、反光片以及窗口片等。
传统的技术中,为了实现光学器件的光学功能,其表面上通常设置光学镀膜。在光学器件的生产过程中,在光学镀膜出现镀膜缺陷或者脏污的情况下,光学器件往往会被判断为不良品,不利于平面光学件的生产良率和生产成本的合理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器件,所述光学器件包括:器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所述光学镀膜的边界围绕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其中,所述光线截面为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形成的截面,所述光学有效区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光线截面的面积。
可选地,所述光学有效区的形状与所述光线截面的形状匹配。
可选地,所述光学有效区的形状为多边形。
可选地,所述光线截面包括透射截面和反射截面;
在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透射截面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光学有效区为透射有效区;
在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反射截面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光学有效区为反射有效区。
可选地,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透射截面或所述反射截面。
可选地,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透射截面和所述反射截面;所述光学有效区包括所述透射有效区和所述反射有效区;其中,
所述透射截面和所述反射截面相互独立,所述透射有效区和所述反射有效区相互独立;或者
所述透射截面与所述反射截面部分重叠形成重叠区域,所述重叠区域对应的光学有效区为所述透射有效区或者所述反射有效区;或者
所述透射截面和所述反射截面中,其中一个光线截面包络另一个光线截面;
则所述透射有效区和所述反射有效区中,另一个光线截面对应的光学有效区嵌套在一个光线截面对应的光学有效区内。
可选地,所述光线包括静态光线和动态光线;
在所述光线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光线投射到所述光学镀膜上形成的截面;
在所述光线为动态光线的情况,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光线在所述光学镀膜上的运动轨迹形成的截面。
可选地,所述光线包括圆形柱状光线、方形柱状光线、圆形锥状光线、方形锥状光线、异形光柱和异形光锥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光学有效区的形状与所述光线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对应;其中,
在所述光线为圆形柱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八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圆形柱状光线且为动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方形柱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方形柱状光线且为动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圆形锥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八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方形锥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可选地,所述光线的传播方向与所述光学镀膜垂直或者成预设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光学镀膜上设置有光学有效区轮廓线,所述轮廓线内的区域为所述光学有效区。
可选地,所述光学器件为平面镜、凸透镜或者凹透镜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光学器件为反射器件、透射器件和窗口器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激光雷达,所述激光雷达包括:激光器、探测器以及上述光学器件;其中,
所述激光器用于发送入射激光,所述探测器用于探测所述入射激光经目标物反射后返回的反射激光;
所述光学器件设置在所述入射激光和/或所述反射激光形成的光学路径上。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可移动设备,所述可移动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上述激光雷达;其中,
所述激光雷达固定在所述设备主体上。
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的光学镀膜的边界可以围绕所述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的光线截面都位于光学有效区内,因此,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述光学镀膜的功能。这样,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对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时,仅检测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即可。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认为所述光学镀膜的质量是合格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放宽所述光学镀膜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A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B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A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B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A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B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A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B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光学器件的检测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1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激光雷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器件本体,11-光学镀膜,20-激光器,21-探测器,22-光学器件,23- 目标物,100-设备主体,200-激光雷达,A-光线截面,A1-透射截面,A2-反射截面,B-光线,S-光学有效区,S1-透射有效区,S2-反射有效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器件,所述光学器件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反射器件、透射器件和窗口器件中的任意一种。具体的,所述光学器件可以为反光片、反射镜、透射镜、透光片、滤光片、或者窗口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在光学仪器激光雷达中,所述光学器件可以为激光雷达中的窗口片、滤光片或者反光片。具体的,窗口片通常位于器件、产品的外部,对器件或产品内部的部件起保护作用。滤光片通常位于激光发射器件和激光接收器件附近,可减小的光噪声。反光片可以灵活放置于激光雷达内部任何光路经过的地方,从而反射光线,实现所需的光路设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光学器件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器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所述光学器件可以包括:器件本体10和设置在器件本体10上的光学镀膜11;光学镀膜11的边界围绕光学有效区S设置,光学有效区S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A的外轮廓;其中,光线截面A为光线B与光学镀膜11接触形成的截面。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光学器件的光学镀膜11的类型可以根据其功能确定。
例如,在所述光学器件为滤光片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减小的光噪声的功能,其表面的光学镀膜11可以为镀增透膜或带通膜;在所述光学器件为反射片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反射的功能,其表面的光学镀膜11可以为反光膜。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光学镀膜11的具体内容可以不做限定。
具体的,光线截面A可以为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上的光线与其表面的光学镀膜11接触形成的截面。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光学器件在具体的光学仪器中的位置不同,其对应的光线截面A也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光线截面A的具体内容可以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镀膜11的边界可以围绕光学有效区S设置,光学有效区S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A的外轮廓。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光学镀膜11接触的光线截面A都位于光学有效区S内,因此,在光学有效区S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光学镀膜11的功能。这样,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对器件本体10上的光学镀膜11的质量进行检测时,仅检测光学有效区S对应的镀膜质量即可。在光学有效区S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认为光学镀膜11的质量是合格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11 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放宽光学镀膜11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例如,在光学有效区S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而光学有效区S之外的镀膜出现缺陷或者脏污的情况下,光学镀膜11仍可以正常使用,所述光学器件也可以被判断为良品,这样,就可以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光学有效区S的边界可以在光学镀膜11的加工过程中,通过丝印等工艺形成于光学镀膜11的外表面、内表面或者光学镀膜11 内,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光学有效区S在光学镀膜11上的具体位置可以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有效区S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光线截面A的面积,以使得光学有效区S可以充分地包络光线截面A的外轮廓。
具体的,在所述光学器件用于激光雷达的情况下,若激光雷达的出射光或入射光与所述光学器件表面的光学镀膜11发生接触,其光学有效区S通常要大于或者至少等于这些光线的截面及其接触过的所有区域,以使得这些与光线接触的区域能够落入光学有效区S的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与光线截面A的形状匹配,以使光线截面A之外的光学有效区S的面积较小,这样,就可以减小光学有效区S的面积,进而,可以减小光学镀膜11在进行质量检测时的检测量,以及,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
具体的,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与光线截面A的形状匹配可以为: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与光线截面A的形状相同,或者,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与光线截面A的形状近似。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可以为多边形,以便于光学有效区S的形成,以及,在对光学有效区S对应的镀膜进行质量检测时,便于对光学有效区的边界进行测量。
在实际应用中,在光学镀膜11上形成光学有效区S时,相对于圆形、椭圆形或者有曲线边缘构成的异形图形,多边形的光学有效区S更易于加工,而且,相对于圆形、椭圆形或者有曲线边缘构成的异形图形来说,多边形的光学有效区S更易于进行边界的判定和测量,这样,就可以便于对光学有效区S内的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
具体的,所述多边形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所述多边形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线截面A可以包括透射截面和反射截面。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光线与光学镀膜11的接触方式,确定光线截面A的具体类型。若光线需要需要透过光学镀膜11,则称为这些光线截面为透射截面;若光线需要在光学镀膜11发生反射,则称这些光线截面为反截面。
例如,对于窗口片和滤光片来说,其光线截面A通常为透射截面,对于反光片来说,其光线截面A则可为镀反射截面。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同一个光学器件来说,其光线截面A可能是所述透射截面或者所述反射截面,也可能是多个透射截面和多个反射截面的叠加、交叉组合或嵌套。
在实际应用中,在光线截面A为所述透射截面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光学有效区S可以为透射有效区;在光线截面A为所述反射截面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光学有效区S可以为反射有效区。也即,根据所述光学器件上的光线截面A的类型,其光学有效区S可能是所述透射有效区或者所述反射有效区,也可能是这两种有效区的叠加、交叉组合或嵌套。
如图3所示,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光线截面A仅包括透射截面A1的情况下,其光学有效区S相应地可以为透射有效区S1。
如图4所示,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光线截面A仅包括反射截面A2的情况下,其光学有效区S相应的可以为反射有效区S2。
如图5所示,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光线截面A包括透射截面A1和反射截面A2,且透射截面A1和反射截面A2相互独立的情况下,所述光学器件的光学有效区S相应的可以包括透射有效区S1和反射有效区S2,且透射有效区A1和反射有效区A2相互独立。
如图6所示,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光线截面A包括透射截面A1和反射截面A2,且透射截面A1和反射截面A2部分重叠形成重叠区域A0的情况下,所述光学器件的光学有效区S相应的可以包括透射有效区S1和反射有效区 S2上,且重叠区域A0对应的光学有效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设置成透射有效区S1和反射有效区S2。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光线截面A包括透射截面A1和反射截面A2,且透射截面A1和反射截面A2中,其中一个光线截面包络另一个光线截面的情况下;则透射有效区S1和反射有效区S2中,另一个光线截面对应的光学有效区嵌套在一个光线截面对应的光学有效区内。
例如,如图7所示,在透射截面A1包络反射截面A2的情况下,则反射截面A2对应的反射有效区S2嵌套在透射截面A1对应的透射有效区S1 内。
所述光线包括静态光线和动态光线。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与光学镀膜11接触的光线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即光线B的传播方向固定的情况下,光线截面A为所述光线投射到光学镀膜11上形成的截面(如图1所示);在与光学镀膜11接触的光线为动态光线的情况,光线截面A为所述光线在光学镀膜11上的运动轨迹形成的截面。
例如,如图8A-8B所示,在投射到光学镀膜11上的光线B为传播方向发生平移的动态光线情况下,光线截面A为光线B在光学镀膜11上的运动轨迹形成的截面。
又如,如图9A-9B所示,在投射到光学镀膜11上的光线B为传播方向发生平移的动态光线的情况下,光线截面A为光线B在光学镀膜11上的运动轨迹形成的截面。
具体的,光线B可以包括圆形柱状光线、方形柱状光线、圆形锥状光线、方形锥状光线、异形光柱和异形光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异形光柱可以为截面形状不规则的光柱,所述异形光锥可以为截面形状不规则的光锥。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有效区的形状与所述光线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对应。
示例的,如图1所示,在光线B为圆形柱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光线B的传播方向固定,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为八边形。
示例地,如图8A-8B、9A-9B所示,在光线B为圆形柱状光线且为动态光线的情况下,无论光线B的传播方向是发生平移还是偏转,光学有效区 S的形状皆为四边形。
示例地,如图10所示,光线B可以为方形柱状光线,在光线B方形柱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光线B的传播方向固定,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可以为四边形。
示例地,如图11A-11B所示,在光线B为方形柱状光线,且光线B为传播方向发生平移的动态光线情况下,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为四边形。
示例地,如图12A-12B所示,在所述光线为方形柱状光线,且光线B 为传播方向发生偏转的动态光线情况下,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为四边形。
示例地,如图13所示,在光线B为圆形锥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即光线B的传播方向固定的情况下,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可以为八边形。
示例地,如图14所示,在光线B为方形锥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即光线B的传播方向固定的情况下,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可以为四边形。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线B的形状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同理,每种形状的光线B对应的光学有效区也可以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线B的传播方向可以与光学镀膜11垂直或者成预设夹角设置。具体的,在光线B的传播方向与光学镀膜11成预设夹角设置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光线B的传播方向倾斜于光学镀膜11的表面。
如图2、8A、10、11A所示的光学器件中,光线B的传播方向与光学镀膜11可以垂直。
具体地,在光线B为柱状光线的情况下,光线B的传播方向与光学镀膜 11之间的夹角不同,将得到不同形状的光线截面A,相应的,其对应的光学有效区S的形状也不同。
示例地,如图15所示,当光线B为圆柱状光线,且光线B的传播方向倾斜于光学镀膜11设置的情况下,光线截面A可以为椭圆形。当圆柱直径为D,光学镀膜11的表面与光线B的传播方向的夹角为θ时,该椭圆的短轴长度等于圆柱的直径D,椭圆的长轴等于D/sin(θ)。
示例地,如图16所示,当光线B为方形柱状光线,且光线B的传播方向倾斜于光学镀膜11设置的情况下,光线截面A可以为四边形。
此外,当光线B为圆形柱状光线,且光线B的传播方向倾斜于光学镀膜11设置的情况下,光线截面A可以为椭圆形;当光线B为方形锥状光线,且光线B的传播方向倾斜于光学镀膜11的情况下,光线截面A可以为四边形。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镀膜11上可以设置有光学有效区S的轮廓线,所述轮廓线内的区域为光学有效区S。
具体的,在光学镀膜11的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丝印、刻蚀等工艺形成光学有效区S的轮廓线,并将所述轮廓线内的区域确定为光学有效区,这样,在对光学镀膜11的质量进行检测时,可以便于确定光学有效区S的范围,提高光学镀膜11的质量检测精度。
当然,光学有效区S的轮廓线可以是实体的线,也可以是虚拟的线,本申请对于光学有效区S的轮廓线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可以为平面镜、凸透镜或者凹透镜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于所述光学器件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光学器件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镀膜的边界可以围绕所述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的光线截面都位于光学有效区内,因此,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述光学镀膜的功能。这样,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对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时,仅检测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即可。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认为所述光学镀膜的质量是合格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放宽所述光学镀膜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光学器件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所述光学器件表面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该光学器件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描述的光学器件。
参照图1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光学器件的检测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如图17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S11:获取光学器件的光学镀膜的光学有效区内的质量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光学镀膜,所述光学镀膜的边界可以围绕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的光线截面都位于所述光学有效区内,因此,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述光学镀膜的功能。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对所述光学器件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时,可以仅检测所述光学有效区内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即可,这样,就可以减小检测的工作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的具体结构及应用示例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S12:根据所述质量信息,判断所述光学器件是否合格。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的光线截面都位于光学有效区内,因此,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述光学镀膜的功能。这样,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对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时,仅检测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即可。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认为所述光学镀膜的质量是合格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放宽所述光学镀膜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光学器件的检测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镀膜的边界可以围绕所述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的光线截面都位于光学有效区内,因此,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述光学镀膜的功能。这样,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对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时,仅检测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即可。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认为所述光学镀膜的质量是合格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放宽所述光学镀膜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
参照图1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激光雷达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激光雷达200可以包括:激光器20、探测器21以及上述光学器件22;其中,激光器20可以用于发送入射激光,探测器21可以用于探测所述入射激光经目标物23反射后返回的反射激光;光学器件22可以设置在所述入射激光和/或所述反射激光形成的光学路径上。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器件22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描述的光学器件 22,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具体的,在激光器20发送的入射激光投射到目标物23上之后,可以在目标物23上发生反射,返回反射激光。探测器21可以用于探测所述反射激光。所述激光雷达还可以包括信息处理系统,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分别与激光器20、探测器21电连接,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入射激光和探测器21探测到的反射激光,得到目标物23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
可选地,激光器20可以为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以及光学扩束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探测器21可以为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于激光器20和探测器 21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
具体的,在所述激光雷达中,光学器件22可以设置在所述入射激光和/或所述反射激光形成的光学路径上。示例的,光学器件22可以为激光雷达中的窗口片、滤光片或者反光片中的任意一种。具体的,窗口片通常位于器件、产品的外部,对器件或产品内部的部件起保护作用。滤光片通常位于激光发射器件和激光接收器件附近,可减小的光噪声。反光片可以灵活放置于激光雷达内部任何光路经过的地方,从而反射光线,实现所需的光路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的光学镀膜的边界可以围绕所述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的光线截面都位于光学有效区内,因此,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述光学镀膜的功能。这样,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对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时,仅检测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即可。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认为所述光学镀膜的质量是合格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放宽所述光学镀膜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移动设备,所述可移动设备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无人机、车辆、可移动平台或者可移动家具产品(例如扫地机器人)等能够发生位移变化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所述可移动设备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
参照图19,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激光雷达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所述可移动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以及上述激光雷达200。
具体的,设备主体100可以为所述可移动设备的结构主体。
例如,在所述可移动设备为无人机的情况下,设备主体100可以为所述无人机的机身,在所述可移动设备为车辆的情况下,所述设备主体可以为车身。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设备主体100上搭载所述激光雷达200,可以得到目标物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以探测到目标物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
激光雷达200中可以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光学器件。具体地,所述光学器件可以为激光雷达中的窗口片、滤光片或者反光片中的任意一种。具体的,窗口片通常位于器件、产品的外部,对器件或产品内部的部件起保护作用。滤光片通常位于激光发射器件和激光接收器件附近,可减小的光噪声。反光片可以灵活放置于激光雷达内部任何光路经过的地方,从而反射光线,实现所需的光路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的光学镀膜的边界可以围绕所述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可以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由于投射到所述光学器件或者从所述光学器件上射出的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的光线截面都位于光学有效区内,因此,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的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述光学镀膜的功能。这样,在所述光学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对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的质量进行检测时,仅检测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即可。在所述光学有效区对应的镀膜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即可认为所述光学镀膜的质量是合格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整个光学镀膜进行质量检测,减少检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放宽所述光学镀膜的制造工艺条件,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良品率,有利于所述光学器件的成本控制。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本文中所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或者“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者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此外,请注意,这里“在一个实施例中”的词语例子不一定全指同一个实施例。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申请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包括:器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器件本体上的光学镀膜;所述光学镀膜的边界围绕光学有效区设置,所述光学有效区用于包络光线截面的外轮廓;其中,所述光线截面为光线与所述光学镀膜接触形成的截面,所述光学有效区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光线截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有效区的形状与所述光线截面的形状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有效区的形状为多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截面包括透射截面和反射截面;
在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透射截面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光学有效区为透射有效区;
在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反射截面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光学有效区为反射有效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透射截面或所述反射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透射截面和所述反射截面;所述光学有效区包括所述透射有效区和所述反射有效区;其中,
所述透射截面和所述反射截面相互独立,所述透射有效区和所述反射有效区相互独立;或者
所述透射截面与所述反射截面部分重叠形成重叠区域,所述重叠区域对应的光学有效区为所述透射有效区或者所述反射有效区;或者
所述透射截面和所述反射截面中,其中一个光线截面包络另一个光线截面,则所述透射有效区和所述反射有效区中,另一个光线截面对应的光学有效区嵌套在一个光线截面对应的光学有效区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包括静态光线和动态光线;
在所述光线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光线投射到所述光学镀膜上形成的截面;
在所述光线为动态光线的情况,所述光线截面为所述光线在所述光学镀膜上的运动轨迹形成的截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包括圆形柱状光线、方形柱状光线、圆形锥状光线、方形锥状光线、异形光柱和异形光锥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有效区的形状与所述光线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对应;其中,
在所述光线为圆形柱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八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圆形柱状光线且为动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方形柱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方形柱状光线且为动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圆形锥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八边形;
在所述光线为方形锥状光线且为静态光线的情况下,所述光学有效区为四边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的传播方向与所述光学镀膜垂直或者成预设夹角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镀膜上设置有光学有效区轮廓线,所述轮廓线内的区域为所述光学有效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为平面镜、凸透镜或者凹透镜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为反射器件、透射器件和窗口器件中的至少一种。
14.一种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雷达包括:激光器、探测器以及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器件;其中,
所述激光器用于发送入射激光,所述探测器用于探测所述入射激光经目标物反射后返回的反射激光;
所述光学器件设置在所述入射激光和/或所述反射激光形成的光学路径上。
15.一种可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权利要求14所述的激光雷达;其中,
所述激光雷达固定在所述设备主体上。
CN202020506678.8U 2020-04-08 2020-04-08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Active CN2128728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6678.8U CN212872882U (zh) 2020-04-08 2020-04-08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6678.8U CN212872882U (zh) 2020-04-08 2020-04-08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72882U true CN212872882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186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06678.8U Active CN212872882U (zh) 2020-04-08 2020-04-08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728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1063A (zh) * 2020-04-08 2021-12-24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器件、光学器件的检测方法、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1063A (zh) * 2020-04-08 2021-12-24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器件、光学器件的检测方法、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15825A1 (en) Distance detection device
CN108226899B (zh) 激光雷达及其工作方法
CN107209265B (zh) 光探测和测距装置
KR20190073380A (ko) 비행 시간법을 기반으로 하는 레이저 레이더 시스템
CN109001747B (zh) 一种无盲区激光雷达系统
CN108375762B (zh) 激光雷达及其工作方法
CN211236225U (zh) 一种大视场激光雷达光机系统
US10649071B2 (en) Scanning optical system and radar
US10162171B2 (en) Scanning optical system and light projecting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KR102350621B1 (ko) 라이다 장치
CN212872882U (zh) 光学器件、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CN209979845U (zh) 一种测距装置及移动平台
US20200256959A1 (en) Optical device for a distance measurement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lidar principle
CN113841063A (zh) 光学器件、光学器件的检测方法、激光雷达以及可移动设备
CN112946666A (zh) 一种激光雷达系统
CN107991062B (zh) 基于光纤耦合的光斑检测方法和系统
KR20180026997A (ko) 광학식 거리계 시스템
US20210341588A1 (en) Ranging device and mobile platform
US20220120869A1 (en) Receiving system for lidar, lidar and method for inhibiting ghost lines
CN113030912B (zh) 一种基于扫描振镜的激光雷达系统
WO2021196929A1 (zh) 一种激光雷达接收系统
CN210004971U (zh) 一种带有反射镜的角度传感器
JP2001075645A (ja) 移動体の位置検出方法およびその設備
CN101231181A (zh) 离轴旋转对称型激光三角位移传感器
JP2017125765A (ja) 対象物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1

Address after: 518107 302, 1402, building 1, Sen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st area, Guangming Gaoxin Park, Tianliao community, Yut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ajiang Zhuoj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6/F, Shenzhen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uildi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9 Yuexingdao Distric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Z DJI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7 302, 1402, building 1, Sen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st area, Guangming Gaoxin Park, Tianliao community, Yut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uoji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302, 1402, building 1, Sen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st area, Guangming Gaoxin Park, Tianliao community, Yut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ajiang Zhuojia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