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27783U -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27783U
CN212827783U CN202020901583.6U CN202020901583U CN212827783U CN 212827783 U CN212827783 U CN 212827783U CN 202020901583 U CN202020901583 U CN 202020901583U CN 212827783 U CN212827783 U CN 212827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lution
heat storage
evaporato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015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艳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015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27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27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27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包括蓄热装置、发生器和冷媒环路:所述蓄热装置能够与发动机冷却液和/或汽车尾气进行热交换;所述发生器与所述蓄热装置相连接,所述蓄热装置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对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所述冷媒环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起来的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吸收蓄热介质热能后的吸收剂溶液能够在所述冷媒环路中流动,吸收驾驶室内热量实现制冷或向驾驶室内释放热量实现制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实现了对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余热、废热的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同时实现了能源的错峰利用和制冷、制热双重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背景技术
货车或卡车等汽车司机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需要保证舒适健康的驾驶环境。但在停车装货卸货以及晚间驻车时司机常需要长时间等待,尤其是夏季和冬季熄火后车内温度将急剧上升或下降,急需要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以改善车辆驾驶环境。研究表明,如果汽车怠速时一直运行原车空调系统,其油耗每小时可达2-3L,而且长时间怠速还会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加重汽车尾气。
为了满足驻车时调整驾驶室内温度的需求,同时降低油耗,目前出现了驻车时使用的驻车空调。现有的驻车空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通过对原车空调系统进行改造或者使用原车蒸发器和换热器系统改造得到的驻车空调,这类驻车空调往往存在结构和安装过程复杂的缺陷;另一类是安装在车内独立运行的车载空调,这种驻车空调需要蓄电池驱动,因此存在电能耗费大,且运行时间过长会导致蓄电池供电能力不足的缺陷。
此外,一般地,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温度可达90~95 ℃,汽车尾气温度更是高达600℃,这些物质中存在大量的低品位能无法合理利用,不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且对环境不友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出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以实现在驻车时调整驾驶室内温度、优化驾驶环境,同时实现驻车空调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包括蓄热装置、发生器和冷媒环路:
所述蓄热装置能够与发动机冷却液和/或汽车尾气进行热交换,吸收并储存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和/或汽车尾气的热能;
所述发生器与所述蓄热装置相连接,所述蓄热装置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对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
所述冷媒环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起来的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吸收蓄热介质热能后的吸收剂溶液能够在所述冷媒环路中流动,吸收驾驶室内热量实现制冷或向驾驶室内释放热量实现制热。
本申请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以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为热源,在汽车行驶时将发动机冷却液以及卡车尾气中的热量通过所述蓄热装置储存,待驻车时,以这部分热量通入所述发生器中对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进而驱动吸收式冷媒环路运行,实现制冷、制热效果。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实现了对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余热、废热的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再者,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还通过所述蓄热装置实现了能源的错峰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装置中的换热管道与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和/或汽车尾气排放管路交错设置。
将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和汽车尾气排放管路与所述蓄热装置中的换热管道交错设置,能够有效提高两者间的换热效率,提高对于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中热量的回收利用率。
进一步的,所述发生器的一侧与所述蓄热装置相连通,另一侧伸入装有吸收剂溶液的溶液腔中,当所述发生器与所述蓄热装置之间的通路被打开时,所述蓄热装置中的蓄热介质能够流至所述发生器内、通过所述发生器对所述溶液腔中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
通过所述发生器的设置,实现了所述蓄热装置和吸收剂溶液之间的热量传递。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腔上还设置溶液泵和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位于所述溶液腔的顶部,所述溶液泵与所述喷淋装置相连接,所述溶液泵能够将所述溶液腔中的吸收剂溶液抽至所述喷淋装置中,之后通过所述喷淋装置将所述吸收剂溶液喷淋至所述发生器的表面。
通过所述溶液泵和喷淋装置的设置,一方面实现了所述制冷剂的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吸收剂溶液与发生器2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同时,喷淋有助于吸收剂溶液中的制冷剂升温、汽化和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剂溶液为吸收剂和制冷剂的混合物。
所述吸收剂为溴化锂或氨,所述制冷剂为水等,如此,使得所述吸收剂溶液作为一种吸收式制冷剂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腔的顶部开口形成蒸汽出口、底部设置回流进口,所述溶液腔内的吸收剂溶液经所述发生器加热后,吸收剂溶液中的制冷剂能够升温、汽化,并从所述蒸汽出口进入冷媒环路;所述冷媒环路中的制冷剂在完成制冷或制热后能够再次通过所述回流进口进入所述溶液腔内,稀释所述溶液腔内的吸收剂溶液。
所述溶液腔顶部蒸汽出口、底部回流进口的设置,实现了制冷剂的循环使用,且将蒸汽出口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顶部,有助于汽化后的制冷剂蒸汽排出;将所述回流进口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底部,有助于回流的制冷剂与所述溶液腔内的吸收剂溶液充分接触和混合。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均为风冷散热,且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均带有散热风扇。
所述散热风扇的设置利于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与周围空气充分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为四通阀,所述控制阀的四个端口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溶液腔的蒸汽出口、冷凝器、蒸发器和溶液腔的回流进口相连接,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还通过膨胀阀相连接。
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将吸收式制冷系统与四通阀、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阀相结合,使得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同时具备了实现制冷和制热的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为三通阀,所述控制阀的三个端口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溶液腔的蒸汽出口、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接,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还通过膨胀阀相连接,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溶液腔的回流进口相连接。
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将吸收式制冷系统与三通阀、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阀相结合,使得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同时具备了实现制冷和制热的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以及连接所述发生器和蒸发器的旁通管路:
所述溶液腔的蒸汽出口、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所述溶液腔的回流进口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
所述发生器具有向所述溶液腔内侧输送高温蓄热介质的输入管道和将所述溶液腔内侧完成换热后的低温蓄热介质回传至所述蓄热装置中的输出管道;
所述旁通管路包括连接所述输入管道和蒸发器一端的第一旁通管路以及连接所述蒸发器另一端和输出管道的第二旁通管路。
所述溶液腔的蒸汽出口、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所述溶液腔的回流进口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使得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具备了实现制冷的能力;所述旁通管路的设置,使得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具备了实现制热的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为截止阀,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输入管道上,且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输入管道的旁通口和溶液腔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上。
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将吸收式制冷系统与截止阀、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和旁通管路相结合,使得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同时具备了实现制冷和制热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以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为热源,在汽车行驶时将发动机冷却液以及卡车尾气中的热量通过所述蓄热装置储存,待驻车时,以这部分热量通入所述发生器中对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进而驱动吸收式冷媒环路运行,实现制冷、制热效果。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实现了对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余热、废热的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再者,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还通过所述蓄热装置实现了能源的错峰利用。此外,本申请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还将吸收式制冷系统与四通阀、三通阀或截止阀相结合,使得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同时实现了制冷和制热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制冷模式下);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制热模式下);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制冷模式下);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制热模式下);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制冷模式下);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制热模式下)。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热装置,2-发生器,3-发动机冷却液进口,4-发动机冷却液出口,5- 尾气进口,6-尾气出口,7-溶液腔,8-溶液泵,9-喷淋装置,10-控制阀,11- 冷凝器,12-膨胀阀,13-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包括蓄热装置1、发生器2 和冷媒环路:
所述蓄热装置1能够与发动机冷却液和/或汽车尾气进行热交换,吸收并储存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和/或汽车尾气的热能;
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相连接,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
所述冷媒环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起来的冷凝器11、膨胀阀12和蒸发器13,吸收热能后的吸收剂溶液能够在所述冷媒环路中流动,吸收驾驶室内热量实现制冷或向驾驶室内释放热量实现制热。
优选的,所述蓄热装置1能够与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进行热交换,吸收并储存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的热能。
本申请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以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为热源,在汽车行驶时将发动机冷却液以及卡车尾气中的热量通过所述蓄热装置1储存,待驻车时,以这部分热量通入所述发生器2中对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进而驱动吸收式冷媒环路运行,实现制冷、制热效果。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实现了对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余热、废热的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再者,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还通过所述蓄热装置1实现了能源的错峰利用。
具体的,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换热管道与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交错设置,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具有发动机冷却液进口3和发动机冷却液出口4,汽车的发动机冷却液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后,从所述发动机冷却液进口3 进入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与所述蓄热装置1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出口4排出,并再次用于对发动机进行冷却。
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换热管道与汽车尾气排放管路交错设置,所述汽车尾气排放管路具有尾气进口5和尾气出口6,从汽车的尾气排放口排出的尾气首先通过所述尾气进口5进入所述汽车尾气排放管路中,与所述蓄热装置1 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尾气出口6排出至大气中。
将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和汽车尾气排放管路与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换热管道交错设置,能够有效提高两者间的换热效率,提高对于发动机冷却液和汽车尾气中热量的回收利用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蓄热装置1为紧凑型车载蓄热装置,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不限,可为水、相变流体、蓄热材料等。
进一步的,所述发生器2的一侧与所述蓄热装置1相连通,另一侧伸入装有吸收剂溶液的溶液腔7中,使得当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之间的通路被打开时,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流至所述发生器2内,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所述溶液腔7中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收剂溶液为吸收剂和制冷剂的混合物,其中,所述吸收剂为溴化锂或氨,所述制冷剂为水。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腔7上还设置溶液泵8和喷淋装置9,所述喷淋装置 9位于所述溶液腔7内侧的顶部,所述溶液泵8与所述喷淋装置9相连接,所述溶液泵8能够将所述溶液腔7中的吸收剂溶液抽至所述喷淋装置9中,之后通过所述喷淋装置9将所述吸收剂溶液喷淋至所述发生器2的表面,以增加吸收剂溶液与发生器2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同时,喷淋有助于吸收剂溶液中的制冷剂升温、汽化和分离。
优选的,所述溶液腔7的顶部开口形成蒸汽出口,底部设置回流进口,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经所述发生器2加热后,吸收剂溶液中的制冷剂能够升温、汽化,并从所述蒸汽出口进入冷媒环路;所述冷媒环路中的制冷剂在完成制冷或制热后能够再次通过所述回流进口进入所述溶液腔7内,稀释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
更加优选的,所述溶液腔7为广口容器,如此,有助于汽化后的制冷剂蒸汽排出。
本申请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以所述发生器2及所述溶液腔7代替压缩机,不但简化了所述驻车空调的结构,同时减少了所述驻车空调的能耗。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2所示,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 10,所述控制阀10为四通阀,所述控制阀10的四个端口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冷凝器11、蒸发器13和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相连接,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之间还通过膨胀阀12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均为风冷散热,且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均带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设置利于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与周围空气充分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控制方法,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图1~2所示的驻车空调:
具体的,在制冷时,如图1中箭头的方向所示,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相连通,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所述溶液腔7中的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使其沸腾后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从所述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进入所述冷媒环路中,之后首先通过所述控制阀10进入所述冷凝器11中,在所述冷凝器11中以风冷的形式冷凝放热,变成液态制冷剂,液态的制冷剂继续流动,经所述膨胀阀 12降温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最后进入蒸发器13中通过吸收驾驶室内的热量蒸发吸热气化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气化后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再次进入所述溶液腔7内,将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稀释后,在所述溶液泵8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喷淋装置9再次喷出,进入下一循环。
而在制热时,如图2中箭头的方向所示,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 相连通,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所述溶液腔7 中的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使其沸腾后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从所述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进入所述冷媒环路中,之后通过所述控制阀10调节制冷剂流向、首先进入所述蒸发器13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在所述蒸发器13中冷凝放热成为液态制冷剂,所述蒸发器13通过散热扇将所述制冷剂蒸汽冷凝过程释放的热量扩散至驾驶室内,实现制热;液态制冷剂继续流动、通过膨胀阀12降温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之后流入冷凝器11中,通过风冷的形式蒸发吸热后成为气态制冷剂,气化后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再次进入所述溶液腔7内,将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稀释后,在所述溶液泵8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喷淋装置9再次喷出,进入下一循环。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4所示,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 10,所述控制阀10为三通阀,所述控制阀10的三个端口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相连接,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之间还通过膨胀阀12相连接,所述蒸发器13与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相连接。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控制方法,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图3~4所示的驻车空调:
具体的,在制冷时,如图3中箭头的方向所示,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相连通,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所述溶液腔7中的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使其沸腾后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从所述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进入所述冷媒环路中,之后首先通过所述控制阀10进入所述冷凝器11中,在所述冷凝器11中以风冷的形式冷凝放热,变成液态制冷剂,液态的制冷剂继续流动,经所述膨胀阀12降温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最后进入蒸发器13中通过吸收驾驶室内的热量蒸发吸热气化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气化后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再次进入所述溶液腔7内,将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稀释后,在所述溶液泵8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喷淋装置9再次喷出,进入下一循环。
而在制热时,如图4中箭头的方向所示,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 相连通,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所述溶液腔7 中的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使其沸腾后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从所述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进入所述冷媒环路中,之后通过所述控制阀10调节制冷剂流向、直接进入所述蒸发器13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在所述蒸发器13中冷凝放热成为液态制冷剂,所述蒸发器13通过散热扇将所述制冷剂蒸汽冷凝过程释放的热量扩散至驾驶室内,实现制热;同时液态制冷剂继续流动,通过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再次进入所述溶液腔7 内,将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稀释后,在所述溶液泵8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喷淋装置9再次喷出,进入下一循环。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6所示,所述冷媒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11、膨胀阀12和蒸发器13,以及连接所述发生器2和蒸发器13的旁通管路。具体的,所述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冷凝器11、膨胀阀12和蒸发器13和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所述发生器2具有向所述溶液腔7内侧输送高温蓄热介质的输入管道和将所述溶液腔7内侧完成换热后的低温蓄热介质回传至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输出管道,所述蒸发器13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旁通管路分别与所述发生器2的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旁通管路包括连接所述输入管道和蒸发器13一端的第一旁通管路以及连接所述输出管道和蒸发器13另一端的第二旁通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10,所述控制阀10为截止阀,所述控制阀10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输入管道上,且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输入管道的旁通口和溶液腔7之间,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不能输送至所述溶液腔7内侧,只能通过第一旁通管路直接进入所述蒸发器13中;当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输入管道输送至所述溶液腔7内侧、对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上,当所述第二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时,经所述膨胀阀12排出的制冷剂只能依次通过所述蒸发器13和溶液腔7 的回流进口回流至所述溶液腔7中;当所述第二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蒸发器13中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直接回流进入所述蓄热装置1中。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控制方法,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图5~6所示的驻车空调:
具体的,在制冷时,如图5中箭头的方向所示,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相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所述溶液腔7 中的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使其沸腾后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从所述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进入所述冷媒环路中,之后首先进入所述冷凝器11中,在所述冷凝器11中以风冷的形式冷凝放热,变成液态制冷剂,液态的制冷剂继续流动,经所述膨胀阀12降温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最后进入蒸发器13中通过吸收驾驶室内的热量蒸发吸热气化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气化后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再次进入所述溶液腔7内,将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稀释后,在所述溶液泵8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喷淋装置9再次喷出,进入下一循环。
而在制热时,如图6中箭头的方向所示,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 相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不能进入所述溶液腔7中、只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直接进入所述蒸发器13中,在所述蒸发器13中直接与驾驶室内的大气进行热交换、向室内释放热量、完成制热后,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和第二旁通管路直接回流进入所述蓄热装置1中,进入下一循环。
本申请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将吸收式制冷系统与四通阀、三通阀或截止阀相结合,使得所述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同时实现了制冷和制热功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包括蓄热装置(1)、发生器(2)和冷媒环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装置(1)能够与发动机冷却液和/或汽车尾气进行热交换,吸收并储存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和/或汽车尾气的热能;
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相连接,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
所述冷媒环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起来的冷凝器(11)、膨胀阀(12)和蒸发器(13),吸收蓄热介质热能后的吸收剂溶液能够在所述冷媒环路中流动,吸收驾驶室内热量实现制冷或向驾驶室内释放热量实现制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换热管道与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管路和/或汽车尾气排放管路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2)的一侧与所述蓄热装置(1)相连通,另一侧伸入装有吸收剂溶液的溶液腔(7)中,当所述发生器(2)与所述蓄热装置(1)之间的通路被打开时,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蓄热介质能够流至所述发生器(2)内、通过所述发生器(2)对所述溶液腔(7)中吸收剂溶液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腔(7)上还设置溶液泵(8)和喷淋装置(9),所述喷淋装置(9)位于所述溶液腔(7)的顶部,所述溶液泵(8)与所述喷淋装置(9)相连接,所述溶液泵(8)能够将所述溶液腔(7)中的吸收剂溶液抽至所述喷淋装置(9)中,之后通过所述喷淋装置(9)将所述吸收剂溶液喷淋至所述发生器(2)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腔(7)的顶部开口形成蒸汽出口、底部设置回流进口,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经所述发生器(2)加热后,吸收剂溶液中的制冷剂能够升温、汽化,并从所述蒸汽出口进入冷媒环路;所述冷媒环路中的制冷剂在完成制冷或制热后能够再次通过所述回流进口进入所述溶液腔(7)内,稀释所述溶液腔(7)内的吸收剂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均为风冷散热,且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均带有散热风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10),所述控制阀(10)为四通阀,所述控制阀(10)的四个端口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冷凝器(11)、蒸发器(13)和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相连接,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之间还通过膨胀阀(12)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10),所述控制阀(10)为三通阀,所述控制阀(10)的三个端口通过冷媒管路分别与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相连接,所述冷凝器(11)和蒸发器(13)之间还通过膨胀阀(12)相连接,所述蒸发器(13)与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11)、膨胀阀(12)和蒸发器(13),以及连接所述发生器(2)和蒸发器(13)的旁通管路:
所述溶液腔(7)的蒸汽出口、冷凝器(11)、膨胀阀(12)、蒸发器(13)和所述溶液腔(7)的回流进口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
所述发生器(2)具有向所述溶液腔(7)内侧输送高温蓄热介质的输入管道和将所述溶液腔(7)内侧完成换热后的低温蓄热介质回传至所述蓄热装置(1)中的输出管道;
所述旁通管路包括连接所述输入管道和蒸发器(13)一端的第一旁通管路以及连接所述蒸发器(13)另一端和输出管道的第二旁通管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环路还包括控制阀(10),所述控制阀(10)为截止阀,所述控制阀(10)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输入管道上,且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输入管道的旁通口和溶液腔(7)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上。
CN202020901583.6U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Active CN212827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01583.6U CN212827783U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01583.6U CN212827783U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27783U true CN212827783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67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01583.6U Active CN212827783U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277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15578A (zh) * 2020-05-26 2021-11-3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15578A (zh) * 2020-05-26 2021-11-3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17212B (zh) 新能源客车车厢和电池集中热管理系统
CN110525168B (zh) 新能源汽车二次回路乘员舱及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
CN113173050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3173049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2339526B (zh) 一种蓄热式卡车驻车空调系统
CN102322706B (zh) 利用发动机余热驱动的车载制冷设备
CN212827783U (zh)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
CN113511043B (zh) 一种双压缩机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1422027B (zh) 车用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86730U (zh) 一种热泵型双蓄能电动汽车空调储能装置
CN113715578A (zh) 一种蓄热吸收式驻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4801659B (zh) 一种自增焓热泵模式和模块化纯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CN112046237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电动车
CN202304072U (zh) 利用发动机余热驱动的车载制冷设备
CN113895205B (zh) 一种带余热回收的经济型热泵系统
CN114407606A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一体式热管理系统
CN211416890U (zh) 一种热泵空调和电池热管理装置
CN11323248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热泵系统的热管理方法
CN109808448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CN206968352U (zh) 一种利用汽车废热的空调用制冷系统
CN220314659U (zh) 车辆用热泵空调系统
CN111376673A (zh)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923754U (zh) 增程式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4614144B (zh) 混合动力汽车
CN216942587U (zh) 具有双室外换热器辅助冷凝和吸热的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