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12701U -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 Google Patents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12701U
CN212812701U CN202021110524.3U CN202021110524U CN212812701U CN 212812701 U CN212812701 U CN 212812701U CN 202021110524 U CN202021110524 U CN 202021110524U CN 212812701 U CN212812701 U CN 212812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
auger
sowing
inoculation box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1052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敏
周晓楠
高源�
高清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111052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12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12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12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播种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方的种箱、以及与种箱连通的播种管,关键在于: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机架下方的接种盒、以及设置在接种盒内且用于将左右两端的种子向中间输送的绞龙,播种管包括左管体和右管体,左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左端的上方,右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右端的上方,在接种盒侧壁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排种缝,排种缝位于接种盒最低处的上方。播种带变宽,有利于种子发芽,也有利于后期作物的生长,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也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而且可以避免播种管的出口端被堵塞,提高植株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涉及到播种机构,特别是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小麦播种机的播种机构大部分都是开沟条播,播种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方的种箱、在机架下方沿左右方向设置的一组开沟铲、以及与种箱连通的播种管,播种管与开沟铲一一对应设置,实现条播的目的。种箱内的种子通过播种管落到开沟铲开好的行沟内,播种带窄,植株的密度较低,种子在行沟内堆积在一起,生长空间有限,相互之间争水、争肥,不利于种子发芽,也不利于后期作物的生长,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垄间空地的土壤及水肥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大量水分蒸发,不利于保墒,而且播种管的出口端容易被堵塞,会影响植株的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播种带变宽,有利于种子发芽,也有利于后期作物的生长,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也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而且可以避免播种管的出口端被堵塞,提高植株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方的种箱、以及与种箱连通的播种管,关键在于: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机架下方的接种盒、以及设置在接种盒内且用于将左右两端的种子向中间输送的绞龙,播种管包括左管体和右管体,左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左端的上方,右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右端的上方,在接种盒侧壁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排种缝,排种缝位于接种盒最低处的上方。
所述的种箱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的中心处,种箱内部借助开口朝向下方的V形的第一导流板分隔成左右两个容纳腔,第一导流板的顶部位于进料口下方,左管体与左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右管体与右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
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包括与接种盒同轴设置的圆弧形的调节板、固定在调节板左右两端的旋转臂、以及与接种盒同轴设置且固定在其外端的定位盘,定位盘的中心处开设有螺孔,螺孔内设置有锁紧螺栓,旋转臂套装在锁紧螺栓上并借助锁紧螺栓与定位盘固定连接。
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接种盒的排种缝后下方的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后端向下倾斜,第二导流板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固定有一组隔板,第二导流板与接种盒或机架形成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的隔板沿左右方向的宽度由上向下线性增大。
所述的排种缝包括左缝隙和右缝隙,左缝隙和右缝隙连通形成为开口朝向上方的V形结构。
所述的绞龙包括轴线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并与接种盒形成转动配合的绞龙轴、固定在绞龙轴左端的右旋叶片、以及固定在绞龙轴右端的左旋叶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种箱内的种子经过播种管进入到接种盒的左右两端,在绞龙的推动作用下,种子向中间移动,移动过程中一部分种子通过排种缝排出,因为排种缝沿左右方向设置,所以与现有的条播相比,播种带变宽,扩大了种子的分布面积,撒布均匀,降低了种子之间争水、争肥的机率,有利于种子发芽,保证了出苗的均匀整齐,也有利于后期作物的生长,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也可以减小空地面积,使得土壤及水肥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而且,因为种子直接由排种缝落到土壤内,所以播种管不需要与土壤接触,可以避免播种管的出口端被堵塞,提高植株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绞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导流板与接种盒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导流板的俯视图。
附图中,1、机架,2、种箱,3、播种管,4、接种盒,5、绞龙,5-1、绞龙轴,5-2、右旋叶片,5-3、左旋叶片,6、排种缝,7、第一导流板,8、调节板,9、旋转臂,10、定位盘,11、锁紧螺栓,12、第二导流板,13、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方的种箱2、以及与种箱2连通的播种管3,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机架1下方的接种盒4、以及设置在接种盒4内且用于将左右两端的种子向中间输送的绞龙5,播种管3包括左管体和右管体,左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左端的上方,右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右端的上方,在接种盒4侧壁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排种缝6,排种缝6位于接种盒4最低处的上方。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所示,种箱2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的中心处,种箱2内部借助开口朝向下方的V形的第一导流板7分隔成左右两个容纳腔,第一导流板7的顶部位于进料口下方,左管体与左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右管体与右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种子由进料口进入到种箱2内后,在第一导流板7的作用下向左右两个容纳腔内滑落,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地进入到播种管3内。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播种机构还包括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包括与接种盒4同轴设置的圆弧形的调节板8、固定在调节板8左右两端的旋转臂9、以及与接种盒4同轴设置且固定在其外端的定位盘10,定位盘10的中心处开设有螺孔,螺孔内设置有锁紧螺栓 11,旋转臂9套装在锁紧螺栓11上并借助锁紧螺栓11与定位盘10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在接种盒4的左右两端都固定有定位盘10,绞龙5位于两个定位盘10之间,调节板8左右两端的底部都固定有L形的旋转臂9,旋转臂9的上端借助锁紧螺栓11与定位盘10固定在一起。需要调节排种缝6的宽度时,将锁紧螺栓11的螺帽与旋转臂9分离,如图4所示,顺时针或者是逆时针转动旋转臂9,旋转臂9带动调节板8旋转,旋转到位后,利用锁紧螺栓11将旋转臂9与定位盘10固定在一起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接种盒4的排种缝6后下方的第二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2的后端向下倾斜,第二导流板12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固定有一组隔板13,第二导流板12与接种盒4或机架1形成为可拆卸式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排种缝6位于接种盒4的后侧,第二导流板12位于排种缝6的后下方,位于第二导流板12上方的空间被隔板13分隔成一组条播种子通道,需要进行条播时,将第二导流板12与接种盒4或机架1固定在一起,此时,接种盒4内的种子由排种缝6排出后落到第二导流板12的各个条播种子通道内,由于第二导流板12的后端向下倾斜,所以种子会沿着第二导流板12向后滑落,落到地面上,实现条播的目的。需要撒播时,将第二导流板12拆卸下来即可。带有隔板13的第二导流板12有很多种型号,不同型号对应的相邻隔板13之间的间距不同,通过改变带有隔板13的第二导流板12的型号,即可实现不同宽苗带、不同行距及均匀撒播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满足不同的播种需求。当播种机构还包括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时,第二导流板12位于调节板8后方,如图4所示。为了确保种子能够沿着第二导流板 12下落,同时使得条播种子通道具有足够大的容纳空间,隔板13沿左右方向的宽度由上向下线性增大。第二导流板12和隔板13朝向接种盒4一端的端面是与接种盒4同轴设置的圆弧形结构,可以尽可能地减小第二导流板12与接种盒4之间、隔板13与接种盒4之间的间隙,确保种子能够落到第二导流板12上。
如图2所示,绞龙5包括轴线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并与接种盒4形成转动配合的绞龙轴5-1、固定在绞龙轴5-1左端的右旋叶片5-2、以及固定在绞龙轴5-1右端的左旋叶片5-3。绞龙轴5-1带动右旋叶片5-2和左旋叶片5-3同步转动,右旋叶片5-2将种子向右推送,左旋叶片5-3将种子向左推送,这样只需要一套动力设备即可。绞龙5也可以是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绞龙单元,这样就需要两套动力设备。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节约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绞龙5优选为第一种。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如图1和图3所示,排种缝6包括左缝隙和右缝隙,左缝隙和右缝隙连通形成为开口朝向上方的V形结构。如图3 所示,调节板8与排种缝6接触一端的上端面是与排种缝6形状相匹配的 V形结构,确保出料均匀。如图1所示,机架1的左右两端都固定有向下延伸的连接臂,绞龙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连接臂形成转动配合。
种箱2内的种子经过播种管3进入到接种盒4的左右两端,在绞龙5 的推动作用下,种子向中间移动,移动过程中一部分种子通过排种缝6排出,因为排种缝6沿左右方向设置,所以与现有的条播相比,播种带变宽,扩大了种子的分布面积,撒布均匀,降低了种子之间争水、争肥的机率,有利于种子发芽,保证了出苗的均匀整齐,也有利于后期作物的生长,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也可以减小空地面积,使得土壤及水肥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而且,种子直接由排种缝6落到土壤内,播种管3不需要与土壤接触,可以避免播种管3的出口端被堵塞,提高植株的均匀性。需要进行条播时,将第二导流板12与接种盒4或机架1固定在一起即可,可以满足不同的播种需求。

Claims (7)

1.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方的种箱(2)、以及与种箱(2)连通的播种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机架(1)下方的接种盒(4)、以及设置在接种盒(4)内且用于将左右两端的种子向中间输送的绞龙(5),播种管(3)包括左管体和右管体,左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左端的上方,右管体的出口端位于绞龙(5)右端的上方,在接种盒(4)侧壁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排种缝(6),排种缝(6)位于接种盒(4)最低处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箱(2)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的中心处,种箱(2)内部借助开口朝向下方的V形的第一导流板(7)分隔成左右两个容纳腔,第一导流板(7)的顶部位于进料口下方,左管体与左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右管体与右侧的容纳腔底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排种缝宽度调节机构包括与接种盒(4)同轴设置的圆弧形的调节板(8)、固定在调节板(8)左右两端的旋转臂(9)、以及与接种盒(4)同轴设置且固定在其外端的定位盘(10),定位盘(10)的中心处开设有螺孔,螺孔内设置有锁紧螺栓(11),旋转臂(9)套装在锁紧螺栓(11)上并借助锁紧螺栓(11)与定位盘(10)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接种盒(4)的排种缝(6)后下方的第二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2)的后端向下倾斜,第二导流板(12)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固定有一组隔板(13),第二导流板(12)与接种盒(4)或机架(1)形成为可拆卸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13)沿左右方向的宽度由上向下线性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种缝(6)包括左缝隙和右缝隙,左缝隙和右缝隙连通形成为开口朝向上方的V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绞龙(5)包括轴线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并与接种盒(4)形成转动配合的绞龙轴(5-1)、固定在绞龙轴(5-1)左端的右旋叶片(5-2)、以及固定在绞龙轴(5-1)右端的左旋叶片(5-3)。
CN202021110524.3U 2020-06-16 2020-06-16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Active CN212812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10524.3U CN212812701U (zh) 2020-06-16 2020-06-16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10524.3U CN212812701U (zh) 2020-06-16 2020-06-16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12701U true CN212812701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72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10524.3U Active CN212812701U (zh) 2020-06-16 2020-06-16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127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7102B (zh) 双旋耕按比例分层施肥宽苗幅精量播种机
CN104335736B (zh) 一种小麦深施肥等高位宽幅播种开沟器
CN205249743U (zh) 双旋耕按比例分层施肥宽苗幅精量播种机
CN106385879B (zh) 谷物单粒均分精密播种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71499B (zh) 一种玉米种植方法及专用种植设备
CN211959973U (zh) 小麦智能化宽幅匀播施肥旋耕播种一体化精播机
CN216752717U (zh) 一种谷物套作复合播种机
CN110786108A (zh) 一种水稻同步插秧直播育种机械
CN117461418A (zh) 一种小麦等深匀播机及工作方法
CN212812701U (zh) 小麦播种机的新型播种机构
CN107683650B (zh) 油菜小麦兼用型气送式直播机
CN201267095Y (zh) 小型山地免耕播种机
CN214507831U (zh) 一种联合精密播种机
CN212544548U (zh) 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
CN207927172U (zh) 一种谷种直播机
CN111699791A (zh) 一种保持土壤原状表层的小麦播种机
CN208285771U (zh) 一种播种覆土机
CN207543572U (zh) 一种小型水稻、油菜精量点播机
CN206651001U (zh) 一种旋耕播种施肥施药多功能旱直播机
CN216567051U (zh) 一种含有稳定高效排肥器的穴施肥播种机
CN216930796U (zh) 一种种肥水平侧位分施开沟器
CN2076299U (zh) 多用播种耧
CN110352674A (zh) 一种多功能抛秧机及抛秧方法
CN215223048U (zh) 一种谷物匀播机的撒播器
CN205213356U (zh) 密行小麦播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