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89522U - 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789522U CN212789522U CN202021401434.XU CN202021401434U CN212789522U CN 212789522 U CN212789522 U CN 212789522U CN 202021401434 U CN202021401434 U CN 202021401434U CN 212789522 U CN212789522 U CN 2127895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
- opening
- channel
- module
- signal transm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灭火喷头包括:喷嘴、盖体、按压装置、开关顶杆、复位弹簧和开关触发装置,盖体上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喷嘴内设有信号发射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和开关触发装置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盖体通过第一通道与喷嘴相连通;按压装置设置在盖体的上端部,并与第二通道相连通;开关顶杆从盖体的下端部穿入第二通道内,并与按压装置相抵接,开关顶杆可在受到按压装置的按压力作用时相对第二通道发生移动;开关顶杆通过复位弹簧与开关触发装置相连接,当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开关顶杆与开关触发装置相接触,接通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当复位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显著提升,移动灭火器使用的场所越来越多。然而,大多数人群对灭火器的使用以及火灾扑救方式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无法熟练掌握并运用公共场所配备的消防器材。采用真实灭火器进行模拟,对灭火器消耗较大且灭火器喷出的粉尘对环境影响较大。为使人民消防素质提高,市面上出现了许多模拟灭火器。但是,市场一些专用的模拟灭火器培训系统又存在采购成本较高却无法真实模拟灭火器的使用过程。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用于消防安全教育的灭火系统,来解决现有消防演练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灭火器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的模拟灭火器安全性较差、无法真实模拟灭火器使用过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灭火喷头,其包括:喷嘴、盖体、按压装置、开关顶杆、复位弹簧和开关触发装置,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喷嘴内设有信号发射模块;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盖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喷嘴相连通;
所述按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上端部,并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
所述开关顶杆从所述盖体的下端部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并与所述按压装置相抵接,所述开关顶杆可在受到按压装置的按压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二通道发生移动;
所述开关顶杆通过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开关触发装置相连接,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开关顶杆与所述开关触发装置相接触,接通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顶杆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空腔和第二开口;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通过第一线缆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开关顶杆的下端部、且所述开关顶杆的第二开口处设有一圈接触片;
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探针,所述探针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开关顶杆上的接触片与所述探针相接触,接通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灭火喷头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管体;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内置于所述固定件内;
所述固定件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盖体的下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的下端开口沿径向内形成有一圈挡板;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挡板相抵接,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固定件的下端开口相对准的通口。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装置为钳形按压把,包括固定把和活动把;
所述钳形按压把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固定把和所述活动把的连接处;
所述钳形按压把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
所述开关顶杆从所述盖体的下端部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并与所述活动把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灭火器,其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灭火喷头和瓶体,所述瓶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瓶口和内腔;
所述瓶体通过所述瓶口与所述灭火喷头的盖体相连通;
所述内腔内设有控制电路板和电源装置;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顶杆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空腔和第二开口;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通过第一线缆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空腔、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和/或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还通过第二线缆与电源装置电连接,具体包括:所述第二线缆的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空腔、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模拟灭火系统,其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灭火器和火焰仿真设备;
所述火焰仿真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信号感应模块;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用于发出第一感应信号,所述信号感应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感应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为激光发射器;
所述信号感应模块包括多组激光感应器,不同激光感应器所感应的激光频段不同,多组激光感应器阵列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置物腔,所述置物腔内设有储液容器、雾化装置、鼓风装置和光源装置;
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储液腔,所述雾化装置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雾化装置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雾化;
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开设有导风口,所述鼓风装置通过导风管与所述导风口连接,所述鼓风装置用于对所述储液腔进行送风加压;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出雾通道,所述储液容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雾通道相对准的第二出雾通道;
所述光源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雾通道的下方,所述光源装置能够发出朝向所述第一出雾通道照射的光源。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灭火喷头,其包括:喷嘴、盖体、按压装置、开关顶杆、复位弹簧和开关触发装置,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喷嘴内设有信号发射模块;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盖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喷嘴相连通;所述按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上端部,并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开关顶杆从所述盖体的下端部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并与所述按压装置相抵接,所述开关顶杆可在受到按压装置的按压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二通道发生移动;所述开关顶杆通过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开关触发装置相连接,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开关顶杆与所述开关触发装置相接触,接通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按压灭火喷头的按压装置,带动所述开关顶杆触发所述开关触发装置,接通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产生发射信号。这种灭火喷头的操作与真实灭火器的喷头相同,使用者可以真实模拟打开灭火器的过程,进行灭火模拟练习,安全可靠,且成本较低。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还提供了具有上述灭火喷头的灭火器,整体形状与真实灭火器相同,可以增加使用体验感。此外,上述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模拟灭火系统,其上述灭火器和火焰仿真设备,通过二者的配合使用,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火灾发生场景以及灭火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灭火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灭火喷头的爆炸图;
图3为图2的A部的组装图;
图4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灭火喷头的线缆的布线方式;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灭火器的爆炸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爆炸图;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储液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电路控制模块的连接关系;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鼓风装置的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光源装置的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1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设备的无线通信模块的信号接收电路示意图;
图1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火焰仿真系统的控制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灭火喷头;12、喷嘴;121、信号发射模块;13、盖体;131、第一通道;14、按压装置;141、固定把;142、活动把;15、开关顶杆;151、第一开口151;152、接触片;153、压板;16、复位弹簧;17、开关触发装置;171、支撑板;1711、通口;172、探针;18、固定件;
2、第一线缆;
3、灭火器;31、瓶体;311、瓶口、312、内腔;313、瓶身;314、底座;3121、控制电路板;3122、电源装置;3123、固定架;3124、充电通道;
4、充电头;
5、火焰仿真设备;51、壳体;511、信号感应模块;512、置物腔;513、第一出雾通道;52、储液容器;521、储液腔;522、导风口;523、第二出雾通道;53、雾化装置;54、鼓风装置;55、光源装置;56、导风管;
6、电路控制系统;61、第一控制模块;62、第二控制模块;621、鼓风装置控制模块;622、光源装置控制模块;623、雾化装置控制模块;
7、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灭火喷头1,其包括:喷嘴12、盖体13、按压装置14、开关顶杆15、复位弹簧16和开关触发装置17。盖体13上设有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未图示),喷嘴12内设有信号发射模块121。信号发射模块121和开关触发装置17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盖体13通过第一通道131与喷嘴12相连通;按压装置14设置在盖体13的上端部,并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开关顶杆15从盖体13的下端部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并与按压装置14相抵接,开关顶杆15可在受到按压装置14的按压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二通道发生移动。开关顶杆15通过复位弹簧16与开关触发装置17相连接,当复位弹簧16处于压缩状态时,开关顶杆15与开关触发装置17相接触,接通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当当复位弹簧16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这种灭火喷头的操作与真实灭火器的喷头相同,使用者可以真实模拟打开灭火器的过程,进行灭火模拟练习,安全可靠,且成本较低。在本实施例中,信号发射模块121和开关触发装置17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通过控制电路板统一控制信号发射模块121和开关触发装置17的运行状态,根据需要实现自动化启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嘴12为喇叭形的喷头,或者也可以设置为带有软管的喷射口,或者其它可以模拟真实灭火器的喷口形式。
现有的模拟灭火设备大多是通过光电模拟,涉及到的用电装置较多,电力线路繁多冗杂,纵横交错,难以收整。现有的模拟灭火设备中,电力线路裸露在外,不仅影响整体美观,还影响使用者的操作。还有的模拟灭火设备是将电力线路收整在灭火器的瓶身中,但也是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布局不合理,带来维修和调试的困难。
请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开关顶杆1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151、空腔(未图示)和第二开口(未图示);信号发射模块121通过第一线缆2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包括:第一线缆2的一端与信号发射模块121电连接;第一线缆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道131、第一开口151、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具体的,当复位弹簧16处于复位状态时,开关顶杆15的第一开口151与盖体13的第一通道131相对准,方便走线。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用电装置所需的电源通过电源线与电源装置连接,所使用的电源线采用和第一线缆2的布线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优化开关顶杆15的结构,将第一开口151与第一通道131相连通,使得原本裸露在外部的、交错繁杂的布线得以通入开关顶杆15的所述空腔中,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出,以和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简洁清晰,提高了线路连接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2至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开关顶杆15的下端部、且开关顶杆15的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一圈接触片1531;开关触发装置17包括支撑板171和探针172,探针172设置在支撑板171上。当复位弹簧16处于压缩状态时,开关顶杆15上的接触片1531与探针172相接触,接通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当复位弹簧16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优化的,接触片1531为铜片并呈弧形,其弧度与探针172端部的弧度相适配,以使接触片1531与探针172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加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6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直接套设在开关顶杆15上。或者,如图3所示,开关顶杆15上设有一圈压板1532,复位弹簧16设置在压板1532的下方,复位弹簧16的一端与压板1532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板171连接,使压板1532相对于支撑板171弹性连接。在受到按压装置14的按压力作用时,开关顶杆15沿所述第二通道向下移动,这时压板将挤压复位弹簧16,使复位弹簧16处于压缩状态,开关顶杆15上的接触片1531与探针172相接触,接通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在没有按压力作用时,开关顶杆15沿所述第二通道向上移动,此时压板1532带动复位弹簧16复位,开关顶杆15上的接触片1531与探针172分开,从而断开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灭火喷头1还包括固定件18,固定件18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管体;开关触发装置17内置于固定件18内;固定件18的上端开口与盖体13的下端部可拆卸连接,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沿径向内形成有一圈挡板(未图示);支撑板171与所述挡板相抵接,支撑板171上设有与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相对准的通口1711。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件18,固定件18的上端开口与盖体13的下端部可拆卸连接,将灭火喷头1设置为一个整体结构,从而提高灭火喷头1的结构稳定性;在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处设置一圈所述挡板,可以为支撑板171提供支撑,使之内置于固定件18中,且不会脱出。此外,固定件18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管体,这样从开关顶杆15的所述第二开口接出的第一线缆2可以依次穿过复位弹簧16、支撑板171的通口1711、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然后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进一步的,探针172可以通过线缆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包括:线缆的一端与探针172电连接;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支撑板171的通口1711、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后,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进一步的,固定件18的上端开口可以通过开口处的外螺纹与盖体13第二通道的出口处的内螺纹可拆卸连接;或者固定件18的上端开口可以通过开口处的内螺纹与盖体13下端部的外螺纹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通过卡扣和卡口进行卡合),当灭火喷头1的内部结构损坏时,可随时拆卸固定件18对内部结构进行更换,降低维护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各用电装置所需的电源通过电源线与电源装置连接,所使用的电源线采用和第一线缆2的布线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按压装置14为钳形按压把,包括固定把141和活动把142;钳形按压把上设有通孔(未图示),所述通孔设置在固定把141和活动把142的连接处;钳形按压把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开关顶杆15从所述盖体13的下端部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并与活动把相抵接。在使用过程中,当按压钳形按压把时,活动把142将开关顶杆15往下压,进而压缩复位弹簧16,开关顶杆15上的接触片1531与探针172相接触,接通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当松开钳形按压把时,活动把142和固定把141分开,复位弹簧16复位,开关顶杆15上的接触片1531与探针172分开,从而断开信号发射模块121的开关。在某些实施例中,按压装置也可以采用按钮结构作为替代。
请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灭火器3,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灭火喷头1和瓶体31,瓶体31包括相互连通的瓶口311和内腔312。瓶体通过瓶口311与灭火喷头1的盖体13相连通,具体的,瓶体31的瓶口311上设有内螺纹,盖体13的下端部设有外螺纹,瓶口311和盖体13的下端部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内腔312内设有控制电路板3121和电源装置3122,信号发射模块121和开关触发装置17分别与控制电路板3121、电源装置3122电连接,控制电路板3121与电源装置3122电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的瓶体31的内腔312里设置有控制电路板3121和电源装置3122,因此瓶体31优选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制成,例如其可以是钢瓶、铝瓶或塑料瓶等。瓶体31为圆柱形,底部封闭。进一步的,内腔312内设有固定架3123;控制电路板3121和电源装置3122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固定架3123上,以进行固定,从而便于灭火器的移动和运输,且便于更换损坏的控制电路板和电源装置。电源装置3122为电池,或者电源装置也可以采用通过电源线连接的外部电源作为替代。
更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瓶体3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瓶身313和底座314,瓶身313的内部空间形成内腔312;固定架3123设置在底座314上。所述可拆卸连接包括螺纹连接、螺钉连接或卡扣连接等活动连接方式。更进一步的,底座314上还设有给电源装置3122充电用的充电通道4,电源线可以穿过充电通道4进入内腔312与电源装置3122(电池)电连接,进而为电池充电。相应的,充电通道4的出口处设置有充电头4。
在某些实施例中,开关顶杆1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151、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开口;信号发射模块121通过第一线缆2与控制电路板3121电连接,具体包括:第一线缆2的一端与信号发射模块121电连接;第一线缆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道131、第一开口151、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控制电路板3121电连接;和/或所述信号发射模块还通过第二线缆(未图示)与电源装置3122电连接,具体包括:所述第二线缆的一端与信号发射模块121电连接;所述第二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道131、第一开口151、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后,与电源装置3122电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原本裸露在外部的、交错繁杂的线缆得以通入开关顶杆15的所述空腔中,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出,并进入到瓶体31的内腔312里,进而和控制电路板3121或者电源装置3122电连接,简洁清晰,不但规避了外部线路集中交错带来的维修、调试困难,并且为瓶体31的内腔312提供更多空余空间,利于优化内腔312的空间布局。
在某些实施例中,灭火喷头1还包括固定件18,固定件18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管体;开关触发装置17内置于固定件18内;固定件18的上端开口与盖体13的下端部可拆卸连接,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沿径向内形成有一圈所述挡板;支撑板171与所述挡板相抵接,支撑板171上设有与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相对准的通口1711。由于固定件18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管体,这样从开关顶杆15的所述第二开口接出的第一线缆2可以依次穿过复位弹簧16、支撑板171的通口1711、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然后进入瓶体31的内腔312内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与探针172连接的线缆可以穿过支撑板171的通口1711、固定件18的下端开口,然后进入瓶体31的内腔312内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此外,各用电装置所需的电源通过电源线与电源装置3122连接,所使用的电源线可以采用和第一线缆2的布线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模拟灭火系统,其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灭火器3和火焰仿真设备5。火焰仿真设备5包括壳体51,壳体51上设置有信号感应模块511;信号发射模块121用于发出第一感应信号,信号感应模块511用于接收第一感应信号。
优选的,信号发射模块121为激光发射器;信号感应模块511包括多组激光感应器,不同激光感应器所感应的激光频段不同,多组激光感应器阵列设置于壳体上。所述模拟灭火系统包括多个灭火器,每一灭火器的喷嘴位置对应设置一个信号发射模块,不同信号发射模块能够发出不同频段的激光信号。每个灭火器上安装的激光发射器所发出的激光频段不同,可以被火焰仿真设备的外壳上不同的激光感应器所识别。
请参阅图7、图8和图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壳体51包括置物腔512,置物腔512内设有储液容器52、雾化装置53、鼓风装置54和光源装置55。储液容器52、鼓风装置54和光源装置55均独立设置,隔绝了储液容器52内产生的水雾与鼓风装置54、光源装置55的接触,使用寿命更长。储液容器52包括储液腔521,雾化装置53设置于储液腔521内,雾化装置53用于将储液腔521内的液体雾化;储液容器52的侧壁开设有导风口522,鼓风装置54通过导风管56与导风口522连接,鼓风装置54用于对储液腔521进行送风加压。在加压作用下,形成的模拟火焰更加均匀。壳体51上开设有第一出雾通道513,储液容器上开设有与第一出雾通道513相对准的第二出雾通道523。通过雾化装置53使得储液腔521内的液体雾化以产生水雾;通过鼓风装置53给储液容器52的储液腔521送风加压,使得储液腔521内的水雾上升并在储液腔521内的顶部区域集合,这样烟雾在通过第二出雾通道523时会更加均匀、集中;接着在鼓风装置54的连续送风加压作用下,烟雾依次通过第二出雾通道523和第一出雾通道513后排出,并且排出的水雾更加均匀、集中且连续。此外,光源装置55设置于第一出雾通道513的下方,光源装置55能够发出朝向第一出雾通道513照射的光源,使得从第一出雾通道513排出的水雾与光源装置55发出的光源发生干涉和衍射,从而在第一出雾通道513上方形成更加逼真的模拟火焰。光源装置55与储液容器52独立设置,隔绝了储液容器52内水雾与光源装置55灯具的接触,使用寿命更长;另外,由于光源装置55工作时会发出一定的热量,保证了置物腔512内空间的干燥。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雾通道513与第二出雾通道523的具体设置方式不作限制,只要第二出雾通道523可以对准第一出雾通道513,使得从储液容器52中排出的水雾可以均匀、集中且连续地通过第二出雾通道523进入第一出雾通道513,再从第一出雾通道513排出。例如,第二出雾通道523的出雾口可以设置成和第一出雾通道513的进雾口相抵接;或者如图7所示,第二出雾通道523可以延伸入第一出雾通道513中;或者采用其它能有效地防止水雾分散、不集中的设置方式。第二出雾通道523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只要第二出雾通道523可以均匀、集中地排出储液容器52中的水雾即可。优选的,第二出雾通道523可以设置在储液容器52的上盖中,储液容器52的上盖可以为烟囱状的结构,其横截面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多边形。例如,如图8和图9所示,储液容器52的上盖为细长的L形烟囱状结构,其横截面为矩形,当然第二出雾通道523也可以是设置在储液容器52顶部的中部区域,并不局限于图8和图9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雾化装置53优选为超声波雾化装置53,通过高频的超声波振动以激发储液容器52中的液体雾化形成烟雾,形成的烟雾没有任何温度,使用者可以直接触碰模拟形成的火焰而不会灼伤,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近距离的体验模拟形成的火焰。
请参阅图1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火焰仿真设备还包括电路控制系统6,电路控制系统6包括第一控制模块61和第二控制模块62;第一控制模块62包括鼓风装置控制模块621、光源装置控制模块622和雾化装置控制模块623;第一控制模块61分别与鼓风装置控制模块621、光源装置控制模块622和雾化装置控制模块623电连接;鼓风装置控制模块621与鼓风装置54电连接,光源装置控制模块622与光源装置55电连接,雾化装置控制模块623与雾化装置53电连接。第一控制模块61控制着第一控制模块62中各装置控制模块的电路逻辑运算,且鼓风装置控制模块621、光源装置控制模块622以及雾化装置控制模块623分别控制着与之电连接的装置的运行状态,根据需要实现自动化启停。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各装置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模块的维护简单,损坏的元器件的定位和更换更加方便,内部连接线不再繁杂,各个模块之间的连接线一目了然,方便于火焰仿真设备壳体51内部元器件的安装和维护。
具体的,鼓风装置驱动电路如图11所示。当信号IO_FS为高电平时,MOS管AO3400A导通,鼓风装置23工作,控制信号IO_FS输出频率使鼓风装置23获得不同功率的输出。电阻R11为限流电阻,以防止MOS管AO3400A应过大的输入电流而损坏,电阻R12为下拉电阻,使得MOS管AO3400A的G极在没有工作时保存低电平,隔绝其他信号干扰导致误动作。使用MOS管AO3400A使得鼓风装置驱动电路更加简单稳定,且MOS管AO3400A可调输出功率范围更大,没有继电器工作时的声响。
具体的,光源装置驱动电路如图12所示。当信号IO_LED1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1导通,使过零触发双硅输出光耦MOC3061触发导通,MOC3061驱动双向可控硅BTA20-600导通,LED灯241点亮,箭头为导通时电流方向。电阻R1使三极管Q1工作在开关状态,电阻R2为限流作用,使得输入MOC3061的电流小于15mA,电阻R3、R4为触发双向可控硅BTA20-600的限流电阻,另外电阻R5、电容C1组成浪涌吸收电路,防止浪涌电压损坏双向可控硅BTA20-600。使用过零触发双向硅输出光耦MOC3061和双向可控硅BTA20-600使的驱动电路更加简单稳定,强弱电分离,没有继电器工作时的声响。
具体的,雾化装置驱动电路如图13所示。当信号IO_WuHuaQi为高电平时,MOS管AO3400A导通,雾化装置22工作,控制信号IO_FS输出频率使雾化装置22获得不同功率的输出。电阻R13为限流电阻,以防止MOS管AO3400A应过大的输入电流而损坏,电阻R14为下拉电阻,使得MOS管AO3400A的G极在没有工作时保存低电平,隔绝其他信号干扰导致误动作。使用MOS管AO3400A使得雾化装置驱动电路更加简单稳定,且MOS管AO3400A可调输出功率范围更大,没有继电器工作时的声响。
具体的,第一控制模块可以通过降低功率/关闭鼓风装置控制模块621、光源装置控制模块622和雾化装置控制模块62中的任一项或多项,来实现对模拟火焰大小的调节。同时,通过调节光源装置控制模块622的光强和发光颜色,实现对模拟火焰燃烧剧烈程度的条件,即实现对火焰的颜色调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控制系统6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第一控制模块61电连接。无线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出的远程控制信号,并将该信号传输至第一控制模块61。无线通信模块包括3G/4G/5G无线通信模块、WIFI模块、NFC模块、UMB模块、CDMA模块、GSM模块、蓝牙模块和ZIGBEE通信模块,各种模块能够组合使用。GSM、CDMA是我国移动运营商两大通信制式,可以通过GSM模块、CDMA模块方便的连接相应运营商的任何覆盖的地方,在这里GSM模块、CDMA模块还包括它们的变种,比如GPRS模块是GSM模块的一种,CDMA1X模块是CDMA模块的一种,目前还有相应3G、4G、5G版本。蓝牙模块、ZigBee模块、WiFi模块、UMB模块、NFC模块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且不限于视距范围的通信模块。也可采用折中的方式,总体上采用无线通信进行通讯,在局部采用有线方式通信,然后再通过无线通讯方式接收远程控制。具体的无线通信模块的信号接收电路如图14所示,使用红外接收芯片VS1838B;电容C11为稳压滤波电容,保证VS1838B芯片工作时电源的稳定;电阻R2为上拉电阻,使VS1838B的接收信号的高低电平稳定在0V~3.3V之间。
图12至图13中,各电路器件名词解释如下:图12中,“FengJi”代表风机,即前文提及的鼓风装置;图13中,“JDQ”代表继电器,其型号为JQC-3FF-005-1ZS,“GDOHQ”代表光电耦合器,其型号为PC817B;图14中,“WuHuaQi”代表雾化器,即前文提及的雾化装置。
请参阅图10,上述实施例中,电路控制系统6还包括电源模块7,电源模块7与第一控制模块61电连接。火焰仿真设备工作时所需的电源,由电源线引入电源模块7,并通过电源模块7为各用电装置以及各控制模块提供所需电量。
如图7和图8所示,多组激光感应器阵列设置在51上。如图15所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各组激光感应器511的开启或关闭通过第一控制模块61进行控制。例如,在模拟演练消防的应用场景中,使用者可以手握灭火器将其喷头(喷头位置设置有激光发射模块)对准壳体51上的激光感应器511,当其按下发光按钮时,灭火器发出的激光信号被壳体51上的激光感应器511所捕捉,激光感应器511随即向第一控制模块61发送反馈信号,以使得第一控制模块61通过控制雾化装置、鼓风装置、光源装置等逐步停止工作,从而模拟灭火的过程。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模拟灭火系统包括多个灭火器,每一灭火器的喷嘴位置对应设置一个信号发射模块,不同信号发射模块能够发出不同频段的激光信号。每个灭火器上安装的激光发射器所发出的激光频段不同,可以被火焰仿真设备的外壳上不同的激光感应器所识别。例如,当前火焰仿真设备模拟的是酒精着火下产生的火焰,则第一控制模块61会控制能够接收与该灭火场景相适配的灭火器上的激光发射器所能发出的激光的频段对应的激光感应器开启,而将其他激光感应器关闭。例如相适配的灭火器为干粉灭火器,则使用者在拿起干粉灭火器对准信号感应模块511进行操作时,信号感应模块511上相应的激光感应器才会捕捉到感应信号,进而通过第一控制模块61调整火势大小。而如果是其他灭火器(指不适用于酒精应用场景下的灭火器)对准所述信号感应模块进行操作,由于其他灭火器无法发出能够被当前开启的激光感应模块所捕捉的激光,因而第一控制模块511不会响应相关操作,即模拟火焰的大小并不会得到调整。其他可燃物着火的情景以及灭火器的选取与上述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简言之,通过将当前模拟火焰类型下对应感应信号类型与第一感应信号进行比较,决定是否响应第一感应信号,进而实现灭火功能。
本申请提供的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可以用于科技展厅、教育普及、智慧城市等领域,使用者可以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模拟灭火系统了解不同类型灭火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普及消防知识。通过灭火器和火焰仿真设备的配合使用,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变换不同的火灾场景,增强对火灾场景的体验感,还可以训练使用者熟练地掌握真实地灭火器的操作方法,将来遇到火灾时可以成功扑灭火灾。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具体实施例”、“另一实施例”、“某些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灭火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盖体、按压装置、开关顶杆、复位弹簧和开关触发装置,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喷嘴内设有信号发射模块;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盖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喷嘴相连通;
所述按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上端部,并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
所述开关顶杆从所述盖体的下端部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并与所述按压装置相抵接,所述开关顶杆可在受到按压装置的按压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二通道发生移动;
所述开关顶杆通过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开关触发装置相连接,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开关顶杆与所述开关触发装置相接触,接通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顶杆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空腔和第二开口;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通过第一线缆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火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开关顶杆的下端部、且所述开关顶杆的第二开口处设有一圈接触片;
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包括支撑板和探针,所述探针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开关顶杆上的接触片与所述探针相接触,接通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当所述复位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时,断开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的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火喷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管体;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内置于所述固定件内;
所述固定件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盖体的下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的下端开口沿径向内形成有一圈挡板;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挡板相抵接,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固定件的下端开口相对准的通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装置为钳形按压把,包括固定把和活动把;
所述钳形按压把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固定把和所述活动把的连接处;
所述钳形按压把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
所述开关顶杆从所述盖体的下端部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并与所述活动把相抵接。
6.一种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灭火喷头和瓶体,所述瓶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瓶口和内腔;
所述瓶体通过所述瓶口与所述灭火喷头的盖体相连通;
所述内腔内设有控制电路板和电源装置;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开关触发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顶杆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空腔和第二开口;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通过第一线缆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包括: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空腔、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和/或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还通过第二线缆与电源装置电连接,具体包括:所述第二线缆的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线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空腔、所述第二开口后,与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
8.一种模拟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灭火器和火焰仿真设备;
所述火焰仿真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信号感应模块;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用于发出第一感应信号,所述信号感应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感应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拟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为激光发射器;
所述信号感应模块包括多组激光感应器,不同激光感应器所感应的激光频段不同,多组激光感应器阵列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模拟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置物腔,所述置物腔内设有储液容器、雾化装置、鼓风装置和光源装置;
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储液腔,所述雾化装置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雾化装置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雾化;
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开设有导风口,所述鼓风装置通过导风管与所述导风口连接,所述鼓风装置用于对所述储液腔进行送风加压;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出雾通道,所述储液容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雾通道相对准的第二出雾通道;
所述光源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雾通道的下方,所述光源装置能够发出朝向所述第一出雾通道照射的光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1434.XU CN212789522U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1434.XU CN212789522U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789522U true CN212789522U (zh) | 2021-03-26 |
Family
ID=75102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01434.XU Active CN212789522U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789522U (zh) |
-
2020
- 2020-07-16 CN CN202021401434.XU patent/CN2127895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46404B2 (en) | Electronic scented candle and fragrance container | |
CN111790090B (zh) | 一种模拟火焰的交互控制方法和系统 | |
KR102175828B1 (ko) | 전자 담배 | |
CN213400085U (zh) | 一种模拟烟雾火焰箱及模拟灭火系统 | |
US20080076082A1 (en) | Automatic remote-control candle snuffer | |
CN106310576A (zh) | 一种固体灭火模拟系统 | |
CN106297469A (zh) | 一种电器火灾模拟系统 | |
CN212789522U (zh) | 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 |
CN111790088B (zh) | 一种灭火喷头、灭火器及模拟灭火系统 | |
CN111780047B (zh) | 一种火焰仿真系统 | |
CN212322525U (zh) | 一种火焰仿真系统 | |
CN215274764U (zh) | 一种便携式可控电子香薰 | |
CN107823831A (zh) | 一种仿真手提式灭火器 | |
CN202662216U (zh) | 灭火器仿真教学装置 | |
CN207855995U (zh) | 一种带微喷雾化功能的香薰机 | |
CN210813669U (zh) | 一种便携式模拟消防灭火的演习训练系统 | |
CN111790092B (zh) | 一种火焰仿真系统的控制电路 | |
CN206431878U (zh) | 一种电器火灾模拟系统 | |
CN111790091B (zh) | 一种模拟火焰的感应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207745453U (zh) | 一种仿真手提式灭火器 | |
CN211069018U (zh) | 一种具有喷雾系统的飞行器模型 | |
CN213724591U (zh) | 一种灭火器实训演练装置 | |
CN212256625U (zh) | 一种集装箱式粉尘爆炸演示试验训练平台 | |
CN110533977A (zh) | 一种灭火教学演示装置 | |
CN214440167U (zh) | 一种手持便携式喷雾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