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83343U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电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83343U
CN212783343U CN202021271970.2U CN202021271970U CN212783343U CN 212783343 U CN212783343 U CN 212783343U CN 202021271970 U CN202021271970 U CN 202021271970U CN 212783343 U CN212783343 U CN 2127833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module
phase
utmost point
opera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7197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江华
雷广
夏晓敏
丁振
易成林
陈凡
梁家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Zhejiang Chint Instrument and Me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Zhejiang Chint Instrument and Me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Zhejiang Chint Instrument and Me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7197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833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833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833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L相极模块、N相极模块、重合闸极模块和漏电保护模块,所述L相极模块的L极进线端子与L极出线端子之间设置有L极手柄结构和L极操作机构,在所述L极操作机构上连接有L极触头机构的L极动触头,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之间设置有电流互感器,连接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之间的连接导线穿过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与重合闸极模块的线路板连接用于反馈主线路的电流信号,过载时线路板的控制器驱动重合闸极模块动作实现自动分闸。本发明的电流感应器感应到过载电流使重合闸极模块动作实现断路器的分闸,具有动作迅速、性能稳定且检测精度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漏电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断路器,具体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低压断路器又称自动空气开关或自动空气断路器,可用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的过载和短路,还可作为线路的不频繁转换和电动机不频繁启动之用。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低压断路器一般由触头系统、灭弧系统、操作机构、双金属片和短路脱扣器等构成。当低压断路器所在用电回路发生过载时,双金属片受热弯曲变形使操作机构动作,使低压断路器瞬时跳闸,但由于双金属片受热弯曲的动作需要一定时间,使得这种跳闸方式不能在发生过载时及时跳闸,并且稳定性较差,检测精确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漏电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L相极模块、N相极模块、重合闸极模块和漏电保护模块,所述L相极模块包括一对设置在L相极模块两侧的L极进线端子和L极出线端子,在L极进线端子与L极出线端子之间设置有L极手柄结构和L极操作机构,在所述L极操作机构上连接有L极触头机构的L极动触头,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之间设置有电流互感器,连接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之间的连接导线穿过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与重合闸极模块的线路板连接用于向线路板上的控制器反馈主线路的电流信号,过载时线路板的控制器驱动重合闸极模块动作实现自动分闸。
进一步,所述N相极模块包括N极手柄结构、N极操作机构和N极触头机构,所述重合闸极模块包括驱动手柄和脱扣驱动结构;所述N极手柄结构与L极手柄结构联动,N极操作机构与L极操作机构相同并通过设置在L极操作机构上的 L极锁扣联动轴联动连接,N极操作机构中的N极锁扣联动轴用于与重合闸极模块中的脱扣驱动结构配合,脱扣驱动结构推动N极操作机构的N极锁扣联动轴转动,在L极操作机构的L极锁扣联动轴的联动作用下使L极操作机构、N极操作机构同步进行脱扣动作。
进一步,所述驱动手柄通过手柄联动轴与L极手柄结构、N极手柄结构联动,所述重合闸极模块在收到合闸动作指令后,在手柄联动轴的作用下使L相极模块、N相极模块实现自动合闸功能。
进一步,所述N相极模块设置在L相极模块与重合闸极模块之间,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分散设置在N相极模块和重合闸极模块中;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包括零序互感器、漏电脱扣器和试验按钮回路,所述零序互感器和漏电脱扣器设置在N相极模块中,试验按钮回路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中,漏电脱扣器和试验按钮回路连接在重合闸极模块的线路板上,试验按钮回路的通断由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的试验按钮操作。
进一步,在所述漏电脱扣器上覆盖有用于增强漏电脱扣器电磁力的磁轭。
进一步,所述试验按钮回路的通断由一个微动开关控制,所述微动开关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的线路板上,试验按钮通过与微动开关配合用于操作试验按钮回路的通断。
进一步,所述N相极模块包括N相极模块外壳,在所述N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设置有N极手柄结构、N极操作机构、N极触头机构以及一对N极接线端子,所述一对N极接线端子分别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两侧,其中一个N极接线端子作为N极出线端子,另一个N极接线端子作为N极进线端子,N极手柄结构和N极操作机构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上部,N极触头机构中的N极动触头连接在N极操作机构上,N极动触头通过导线与N极进线端子连接,所述N极动触头位于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N极触头机构的N极静触头固定安装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并且与N极动触头相对设置,所述N极静触头通过导线与N极出线端子连接;
在所述N相极模块外壳中还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N极动触头与N极进线端子之间,用于阻止N极触头机构在分断过程中出现的电弧反喷;在第三隔板与零序互感器之间设置一个灭弧腔,在灭弧腔的末端设有跑弧通道,所述跑弧通道与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一侧的排气孔连接。
进一步,所述灭弧腔包括第一腔室壁和第二腔室壁,所述第一腔室壁的首端位于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第一腔室壁的中部围绕零序互感器的一侧设置,第一腔室壁靠近尾端的部分与N相极模块外壳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作为跑弧通道,第一腔室壁的尾端与N相极模块外壳的排气孔相对,所述第二腔室壁的首端与第三隔板连接,第二腔室壁的尾端与设有排气孔的N相极模块外壳一侧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所述L相极模块包括L相极模块外壳,在所述L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设有隔弧结构,所述隔弧结构包括第一隔板和多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L极动触头与电流互感器之间,用于阻止电弧或高温气体涌入电流互感器所在的空间;所述多个第二隔板间隔环绕设置形成不封闭的缓冲腔室,所述缓冲腔室位于L极出线端子与灭弧室之间。
进一步,在所述重合闸极模块还设置有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位于驱动手柄与试验按钮之间,切换开关驱动用于将断路器模块设置为手动模式或自动模式;所述切换开关包括拨动开关和推板,所述拨动开关设置在线路板上,所述推板设置在拨动开关的表面用于推动拨动开关,并且在重合闸极模块设有与推板相对应的开口用于推动推板。
进一步,所述重合闸极模块包括重合闸极模块外壳,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设有驱动手柄、齿轮传动装置、脱扣驱动结构、电机、线路板;所述驱动手柄、齿轮传动装置以及电机设置在线路板的表面;驱动手柄与齿轮传动装置通过驱动连杆配合转动,齿轮传动装置与电机传动连接,电机通过齿轮传动装置带动驱动连杆驱动驱动手柄实现自动合闸;所述脱扣驱动结构设置在齿轮传动装置面向线路板的一侧,所述脱扣驱动结构包括设置在齿轮传动装置上的驱动凸台和转动安装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上的脱扣驱动件,所述脱扣驱动件的一端转动安装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上,脱扣驱动件的另一端与N极操作机构的N极锁扣联动轴相对应设置。
本发明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在L相极模块中设置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将断路器主回路的电流向重合闸极模块的线路板反馈,在重合闸极模块中线路板的控制器判断出现过载后驱动重合闸极模块动作实现断路器的分闸,通过重合闸极模块的自动分闸功能实现过载保护,与现有由双金属片组成的过载保护机构相比,具有动作迅速、性能稳定且检测精度高的优点,且无需设置专门的过载保护机构,体积大大减小。
此外,将N相极模块设置在L相极模块与重合闸极模块之间,将漏电保护模块分散设置在N相极和重合闸极模块中,提高装配焊接效率并减少电连接导线回路长度,使断路器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同时利于小型化设计。
此外,在L相极模块的L极动触头与电流互感器之间设置第一隔板,用于阻止电弧或高温气体涌入电流互感器所在的空间,影响电流互感器的检测精度;在灭弧室与L极出线端子之间设置多个第二隔板,由多个第二隔板围成不封闭的缓冲腔室用于冷却电弧尾气。
此外,在N相极模块中设置第三隔板,第三隔板用于防止N极触头机构在分断时产生电弧反喷,在第三隔板与零序互感器之间设置灭弧腔,并在灭弧腔的末端形成跑弧通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L相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L相极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7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N相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N相极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重合闸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A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重合闸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漏电断路器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一种漏电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一种漏电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一种漏电断路器,如图1-3所示,包括L相极模块1、N相极模块2、重合闸极模块3和漏电保护模块,所述N相极模块2设置在L相极模块1与重合闸极模块3之间,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分散设置在N相极模块2和重合闸极模块3 中,缩短了漏电保护模块与重合闸极模块3导线连接的长度,提高了装配焊接效率,利于整体小型化设计。所述L相极模块1包括L极手柄结构14、L极操作机构15和L极触头机构16,N相极模块2包括N极手柄结构24、N极操作机构25和N极触头机构26,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包括驱动手柄31,所述驱动手柄31通过手柄联动轴与L极手柄结构14、N极手柄结构24联动,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在收到合闸动作指令后,在手柄联动轴的作用下使L相极模块1、N相极模块2实现自动合闸功能。当然,也可将L相极模块设置在N相极模块与重合闸极模块之间,同样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
如图3、8-11在重合闸极模块3中安装有驱动手柄31、线路板35、齿轮传动装置32、脱扣驱动结构和电机33,所述驱动手柄31与L极手柄结构14、N 极手柄结构24联动,L极操作机构15与N极操作机构25联动并与脱扣驱动结构联动,驱动手柄31通过一个驱动连杆34与齿轮传动装置32驱动连接,在线路板35的控制器接收到合闸动作信号,电机33及齿轮传动装置32转动并带动驱动连杆34转动,驱动连杆34使驱动手柄31转动,驱动手柄31带动L极手柄结构14、N极手柄结构24转动并使L极操作机构15、N极操作机构25动作实现自动合闸,在线路板35的控制器接收到分闸动作信号,电机33及齿轮传动装置32并通过脱扣驱动结构使L极操作机构15、N极操作机构25同步动作实现自动分闸。
所述漏电保护模块通过重合闸极模块3实现自动分闸功能,在所述漏电保护模块检测到漏电信号后,漏电保护模块通过重合闸极模块3使断路器分闸,所述漏电保护模块还包括试验按钮回路,在试验按钮回路导通时,漏电保护模块也能通过重合闸极模块3驱动断路器分闸。
如图6、9、10所示,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包括零序互感器41、漏电脱扣器42和试验按钮回路,所述零序互感器41和漏电脱扣器42设置在N相极模块2 中,试验按钮回路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中,漏电脱扣器42和试验按钮回路连接在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上,所述试验按钮回路的导通与断开由微动开关44控制,所述微动开关44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中的线路板35上,在重合闸极模块3设置有试验按钮43,所述试验按钮43用于与微动开关44配合,使试验按钮回路导通或断开。在零序互感器41检测到漏电电流后,重合闸极模块 3的线路板35的控制器驱动漏电脱扣器42动作使断路器分闸;在试验按钮回路导通时,零序互感器41检测到由试验按钮回路所产生的模拟漏电流,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的控制器驱动漏电脱扣器42动作并使断路器分闸。
本申请的一个改进点在于,在L相极模块1中不设置用于实现过载保护的双金组件,而是通过设置一个电流互感器19采集电流信号来确定断路器的主线路中是否发生过载,所述电流互感器19与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连接用于反馈主线路的电流信号,且线路板35上的控制器能将主线路的用电情况反馈至用户端,当断路器主线路发生过电流时,电流互感器19将主线路电流大小信号反馈至线路板45的控制器,控制器判断出现过载后,线路板35的控制器在规定时间内驱动重合闸极模块3动作实现断路器的自动分闸,所述控制器设置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判断电流互感器反馈电流是否为过载电流以及控制重合闸极模块3的电机3,优选的所述控制器的控制模块可根据设定的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触发重合闸极模块3动作,这种过载保护相比现有的双金组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重合闸极模块3的控制器可以为微处理器MCU,或者是电子元件构成的控制电路,优选为微处理器MCU。
如图4、5所示,所述L相极模块1包括一对设置在L相极模块1两侧的L 极进线端子12和L极出线端子13,在L极进线端子12与L极出线端子13之间设置有L极手柄结构14和L极操作机构15,在所述L极操作机构15上连接有 L极触头机构16的L极动触头,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12之间设置有电流互感器19,连接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12之间的连接导线1a穿过电流互感器19,所述电流互感器19与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连接,用于向线路板35的控制器反馈主线路的电流信号。
具体如图4所示,所述L相极模块1包括L相极模块外壳,在所述相极模块外壳内部设置有一对L极接线端子、L极操作机构15、L极触头机构16、短路保护机构17、灭弧室18和电流互感器19,一对L极接线端子分别设置在L 相极模块1的两侧分别作为L极进线端子12和L极出线端子13,所述L极操作机构15设置在L相极模块外壳内部的上部且位于L极进线端子12与L极出线端子13之间,所述短路保护机构17、灭弧室18设置在L极操作机构15的一侧,且灭弧室18位于短路保护机构17的下方,在灭弧室18的一侧设有L极触头机构16,其中L极触头机构16的L极静触头固定在灭弧室18的一侧,L极触头机构16中的L极动触头连接在L极操作机构15上,且L极动触头与L极静触头相对设置,电流互感器19设置在L极动触头的另一侧,连接在L极动触头与 L极进线端子12之间的连接导线1a穿过电流互感器19,电流互感器19通过导线与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连接,在电流互感器19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引弧板1b,所述第一引弧板1b的一端通过导线与L极进线端子12连接,第一引弧板1b的另一端伸入灭弧室18内。
所述L极操作机构15包括支座、杠杆、跳扣,锁扣和触头支持,所述支座转动安装于L相极模块外壳内,跳扣和锁扣转动安装在支座上,触头支持连接于支座,杠杆的一端与L极手柄结构141连接,另一端与跳扣连接,跳扣与锁扣的一个端臂搭扣连接,触头支持一端连接有L极触头机构16的L极动触头, L极动触头与L相极模块外壳内固定设置的L极静触头相对设置;锁扣的另一个端臂的一侧与短路保护机构17中的电磁脱扣器相对设置,在锁扣中部设有装配孔,在所述装配孔内安装有L极锁扣联动轴151,且L极锁扣联动轴151将L极操作机构15和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251连接。
所述短路保护机构17包括电磁脱扣器,所述电磁脱扣器包括电磁线圈,电磁线圈的一端设有撞针,所述撞针与锁扣的一个端臂相对,在主线路发生短路时,撞针运动使锁扣发生转动,锁扣与跳扣的搭扣连接解锁,断路器模块分闸。
如图4、5所示,在所述L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设有隔弧结构,所述隔弧结构包括第一隔板111和多个第二隔板112,所述第一隔板111设置在L极动触头与电流互感器19之间,用于阻止电弧或高温气体涌入电流互感器19所在的空间,防止电弧或高温气体对电流互感器19产生影响;所述多个第二隔板112间隔环绕设置形成不封闭的缓冲腔室113,所述缓冲腔室113位于L极出线端子13与灭弧室18之间,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112灭弧室18排出的电弧切割成多段,其中部分电弧流入缓冲腔室113内用于冷却电弧尾气,优选所述多个第二隔板112间隔设置形成的缓冲腔室113具有多个电弧尾气的入口,在图4、 5中,所述缓冲腔室113具有两个入口,其中一个入口与灭弧室18相对,利于灭弧室18排出的电弧尾气顺利流入缓冲腔室113内被冷区缓冲,另一个入口与 L相极模块外壳的排气孔相对应。
优选L相极模块外壳由L相极封盖11b和L相极底座11a组成,在L相极封盖11b和L相极底座11a上均设置有第一隔板111,在L相极封盖11b和L相极底座11a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112,在L相极封盖11b和L相极底座11a 盖合形成L相极模块外壳时,设置在L相极封盖11b、L相极底座11a上的第一隔板111对接用于阻挡电弧或高温气体,设置在L相极封盖11b、L相极底座11a 上的多个第二隔板112对接形成缓冲腔。当然,第一隔板111、第二隔板112可仅仅设置在L相极底座11a上,在L相极封盖11b盖合在L相极底座11a上,第一隔板111、第二隔板112与L相极封盖11b相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L相极封盖11b上设有至少两个通孔,其中一个通孔用于供L极锁扣联动轴151穿过,另一个通孔用于实现L极手柄结构14、N极手柄结构24的联动。
如图3、6、7所示,所述N相极模块2包括N相极模块外壳,在所述N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设置有N极手柄结构24、N极操作机构25、N极触头机构26 以及一对N极接线端子,且四者的结构及设置位置与L相极模块1中L极手柄结构14、L极操作机构15、L极触头机构16、L极接线端子相同。
如图6、7所示,所述N极手柄结构24与L极手柄结构14联动,N极操作机构25与L极操作机构15相同并通过设置在L极操作机构15上的L极锁扣联动轴151联动连接,N极操作机构25中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用于与重合闸极模块3中的脱扣驱动结构配合,脱扣驱动结构推动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转动,在L极操作机构15的L极锁扣联动轴151的联动作用下使L 极操作机构15、N极操作机构25同步进行脱扣动作,实现L相极模块1、N相极模块2同步分闸。
所述一对N极接线端子分别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两侧,其中一个N极接线端子作为N极出线端子23,另一个N极接线端子作为N极进线端子22,N 极手柄结构24和N极操作机构25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上部,N极触头机构 26中的N极动触头连接在N极操作机构25上,N极动触头通过导线与N极进线端子22连接,所述N极动触头位于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N极触头机构26的 N极静触头固定安装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并且与N极动触头相对设置,所述 N极静触头通过导线与N极出线端子23连接;在N相极模块外壳中还设置有第二引弧板2b,所述第二引弧板2b的一端通过导线与N极进线端子22连接。
在N相极模块2中设置有漏电保护模块的零序互感器41和漏电脱扣器42,所述零序互感器41与漏电脱扣器42设置在N极出线端子23与N极静触头之间, L相极模块1的主回路导线、N相极模块2中的主回路导线需穿过零序互感器41,所述零序互感器41和漏电脱扣器42通过导线与重合闸极模块3中的线路板35 连接,所述漏电脱扣器42设置在零序互感器41与N极手柄结构24之间,漏电脱扣器42的脱扣铁芯与N极操作机构25的锁扣相对,在漏电脱扣器42的脱扣铁芯动作时可触发N极操作机构25的锁扣与跳扣解锁,同时在N极操作机构25和L极操作机构15的联动作用下实现同步分闸;优选在漏电脱扣器42上覆盖有磁轭421,磁轭421将漏电脱扣器42罩住,用于增强漏电脱扣器42的电磁力,使得漏电脱扣器42可以做到小型化或者低电压(例如12V)仍可以可靠动作。
如图6、7所示,在所述N相极模块外壳中还设置有第三隔板211,所述第三隔板211设置在N极动触头与N极进线端子22之间,用于阻止N极触头机构 26在分断过程中出现的电弧反喷;优选在第三隔板211与零序互感器41之间设置一个灭弧腔212a,第二引弧板2b的一端伸入灭弧腔212a中,在灭弧腔212a 的末端设有跑弧通道212b,所述跑弧通道212b与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一侧的排气孔连接,灭弧腔212a包括第一腔室壁212和第二腔室壁213,所述第一腔室壁212位于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第一腔室壁212的首端位于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第一腔室壁212的中部围绕零序互感器41的一侧设置,第一腔室壁212靠近尾端的部分与N相极模块外壳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作为跑弧通道 212b,第一腔室壁212的尾端与N相极模块外壳的排气孔相对,所述第二腔室壁213的首端与第三隔板211连接,第二腔室壁213的尾端与设有排气孔的N 相极模块外壳一侧的内壁连接。
优选N相极模块外壳由N相极封盖21b和N相极底座21a组成,在N相极封盖21b和N相极底座21a上均设置有第三隔板211,在N相极封盖21b和N相极底座21a上均设置有第一腔室壁212和第二腔室壁213,在N相极封盖21b和 N相极底座21a盖合形成N相极模块外壳时,设置在N相极封盖21b、N相极底座21a上的第三隔板211对接用于形成防止电弧反喷的结构,设置在L相极封盖11b、L相极底座11a上的第一腔室壁212、第二腔室壁213分别对接形成灭弧腔212a。当然,第三隔板211、第一腔室壁212和第二腔室壁213可仅仅设置在N相极底座21a上,在N相极封盖21b盖合在N相极底座21a上,第三隔板211、第一腔室壁212、第二腔室壁213与N相极封盖21b相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N相极封盖21b上设有用于供N极手柄结构24与重合闸极模块3的驱动手柄31联动的通孔。
如图3、9-12所示,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包括重合闸极模块外壳,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设有驱动手柄31、齿轮传动装置32、脱扣驱动结构、电机 33、线路板35和试验按钮43(线路板35可具体参见图12),所述线路板35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线路板35分别与L极进线端子12、N极进线端子22连接,用于控制线路板35电源取电或进线端温升数据反馈;所述驱动手柄31、齿轮传动装置32以及电机33设置在线路板35的表面,层叠设置,所述驱动手柄31和试验按钮43分别设置在重合闸模块外壳上部的两侧,驱动手柄 31与齿轮传动装置32通过一个驱动连杆34配合转动,齿轮传动装置32与电机 33传动连接,电机33通过齿轮传动装置32带动驱动连杆34驱动驱动手柄31 实现自动合闸,在线路板35的控制器接收到合闸动作信号后驱动电机33转动,在齿轮传动装置32以及驱动连杆34相互配合使L极操作机构15、N极操作机构25动作,实现自动合闸;所述脱扣驱动结构设置在齿轮传动装置32面向线路板35的一侧,在线路板35的控制器接收到分闸动作信号后驱动电机33转动,在齿轮传动装置32以及脱扣驱动结构的配合下,使L极操作机构15、N极操作机构25脱扣实现自动分闸;所述试验按钮43可设置在线路的任意一侧,用于操作漏电保护模块中的试验按钮回路的通断,试验按钮回路导通,零序互感器 41检测到漏电信号由漏电脱扣器42触发断路器的分闸。
所述驱动手柄31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的上部,电机33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的下部,齿轮传动装置32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齿轮传动装置32的一端与电机33传动连接,齿轮传动装置32的另一端通过驱动连杆34 与驱动手柄31连接,在齿轮传动装置32面向线路板35的一侧设有脱扣驱动结构,所述脱扣驱动结构用于与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配合,脱扣驱动结构通过推动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动作并在联动作用下使N相极模块2、L相极模块1实现同步分闸。
如图11所示,所示齿轮传动装置32包括三个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321、第二齿轮322和第三齿轮323,其中第一齿轮321通过蜗杆与电机33啮合,在第三齿轮323上设置有背离线路板35的一侧驱动连杆34,所述驱动连杆34的一端作为连接端连接在第三齿轮323的一侧,驱动连杆34的另一端作为驱动端与第三齿轮323配合用于带动驱动手柄31转动,在第三齿轮323面对线路板35 的一侧设有脱扣驱动结构,所述脱扣驱动结构包括脱扣驱动件36和驱动凸起(未示出),所述脱扣驱动件36的一端转动安装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上,脱扣驱动件36的另一端与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相对应设置,驱动凸起设置在第三齿轮323面向线路板35的一侧并且通过旋转与脱扣驱动件36接触连接,从而带动脱扣驱动件36推动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 使N极操作机构25中的锁扣和跳扣解锁,完成脱扣动作。如此脱扣驱动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且可靠,便于完成脱扣后的复位的优点。
结合图9-11提供一种驱动手柄31与齿轮传动装置32配合的实施例,所述驱动手柄31具有一个突出的把手部311,在驱动手柄31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与驱动连杆34的驱动端配合的轨迹槽371,随着第三齿轮323进行分合闸转动,驱动连杆34沿轨迹槽371滑动,驱动端通过推动把手部311使驱动手柄31发生转动;在电机33驱动齿轮传动装置32合闸转动时,图11中第三齿轮323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此时驱动连杆34的驱动端由轨迹槽371的内端向轨迹槽371 的外端滑动,在驱动端与把手部311接触后通过推动把手部311实现驱动手柄 31的合闸转动,驱动手柄31的合闸转动方向顺时针;在电机33驱动齿轮传动装置32分闸转动时,图11中第三齿轮323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此时齿轮传动装置32使脱扣驱动结构驱动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动作,并且在联动作用下使L相极模块1、N相极模块2同步完成脱扣动作,同时齿轮传动装置32驱动连杆34的驱动端从轨迹槽371的外端滑向轨迹槽371的内端,把手部311在驱动端撤去推动作用后进行逆时针的分闸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在线路板35上设有供第三齿轮323的驱动凸起活动的避让槽352,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N相极模块外壳以及L相极模块外壳上设有供各自锁扣联动轴实现联动和转动的通孔。
与现有试验按钮43安装位置不同的是,如图1、2、9-11所示,本申请的试验按钮43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上。所述试验按钮43穿设在重合闸极模块3 的上部,且位于与驱动手柄31相对的一侧,所述漏电保护模块的试验按钮回路与线路板35连接,其中用于控制试验按钮回路通断的微动开关44也设置在线路板35上,试验按钮43伸入重合闸模块内部的一端用于按动线路板35上的微动开关44。
所述试验按钮43具有两个按压部,其中一个按压部作为第一按压部通过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上的一个安装槽滑动穿设,另一个按压部作为第二按压部用于按压线路板35的微动开关44位于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优选在试验按钮43与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试验按钮43伸出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行程,在限位结构的作用下,在按压试验按钮43时能够避免试验按钮43弹出过多的部分。
如图2、10、11所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内部的第一限位凸台372和设置在试验按钮43上的第二限位凸台431,所述第一限位凸台372与第一按压部相对,优选在第一限位凸台372与第一按压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373,第二限位凸台431凸出设置在试验按钮43的一侧用于与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内壁限位配合,与第二限位凸台431限位配合的结构可以是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内部的凸起结构、凹槽结构或其他能够实现限位配合的结构,在本申请中,借助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形状与第二限位凸台431实现限位配合,所述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上侧壁向外凸出设置,使重合闸极模块外壳整体呈“凸”字型,重合闸极模块3的上侧壁呈中间高两侧低的台阶面,所述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由底座37和上盖38组成,在所述底座37设置第一限位凸台 372,在第一限位凸台372与第一按压部之间设置复位弹簧373,所述试验按钮 43穿设在底座的上部,优选第二限位凸台431设置在第二按压部的一侧,第二限位凸台431与上盖38的台阶面相卡合用于限制试验按钮43伸出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行程,这种第一限位凸台372和用于与第二限位凸台431限位配合的结构分别设置在底座37和试验按钮43的结构,方便试验按钮43的安装。当然,第二限位凸台431也可以设置在试验按钮43的其他位置,第二限位凸台431也可以和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其他结构配合用于限制试验按钮43的运动行程。
在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设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用于显示断路器的工作状态。所述指示灯包括穿设在重合闸极模块3上的试验按钮43和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内部的发光元件351(参见图10),所述试验按钮43设置在发光元件351 的附近,所述试验按钮43作为导光柱将发光元件351的工作状态导出重合闸极模块3外部用于显示断路器的工作状态。这种试验按钮43兼做导光柱的结构,与将指示灯放在试验按钮43中相比,在按压试验按钮43时,指示灯并不会弹出,而且这种结构利于缩小断路器的体积,同时能够避免在断路器上开设过多的安装孔。
优选指示灯中的发光元件351为发光二极管,试验按钮43为PC材料的半透明零件,当然其他半透明材料也可以用来制作试验按钮43。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线路板35靠近试验按钮43的位置,在图10中,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线路板35的上部,试验按钮43将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传递至重合闸极模块3 外部用于指示断路器所处的状态,优选发光二极管的不同颜色或不同亮度或闪烁频次用于显示断路器的不同状态,即指示灯可以指示断路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漏电状态、过载状态、短路或过/欠电压状态,也可以显示欠费或费用正常状态,当然,发光元件351的数目可以是多个,分别对应断路器的不同工作状态。
如图1、9所示,在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还设置有切换开关39,所述切换开关39位于驱动手柄31与试验按钮43之间,切换开关39驱动用于将断路器模块设置为手动模式或自动模式,在手动模式下产品无法自动合闸,需要人工进行合闸。所述切换开关39包括拨动开关391和推板392,所述拨动开关391设置在线路板35上,所述推板392设置在拨动开关391的表面用于推动拨动开关 391,优选推板392位于拨动开关391与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之间,并且可在拨动开关391与重合闸极模块之间滑动,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设有与推板392相对应的开口用于推动推板392,通过推动推板392以切换手动模式或自动模式。拨动开关391连接在电机33的供电回路上,或者是自动分闸控制电路的控制回路上,或者是作为参数信号连接到重合闸极模块3中的控制器上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L相极模块(1)、N相极模块(2)、重合闸极模块(3)和漏电保护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相极模块(1)包括一对设置在L相极模块(1)两侧的L极进线端子(12)和L极出线端子(13),在L极进线端子(12)与L极出线端子(13)之间设置有L极手柄结构(14)和L极操作机构(15),在所述L极操作机构(15)上连接有L极触头机构(16)的L极动触头,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12)之间设置有电流互感器(19),连接在L极动触头与L极进线端子(12)之间的连接导线(1a)穿过电流互感器(19),所述电流互感器(19)与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连接用于向线路板(35)上的控制器反馈主线路的电流信号,过载时线路板(35)的控制器驱动重合闸极模块(3)动作实现自动分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相极模块(2)包括N极手柄结构(24)、N极操作机构(25)和N极触头机构(26),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包括驱动手柄(31)和脱扣驱动结构;所述N极手柄结构(24)与L极手柄结构(14)联动,N极操作机构(25)与L极操作机构(15)相同并通过设置在L极操作机构(15)上的L极锁扣联动轴(151)联动连接,N极操作机构(25)中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用于与重合闸极模块(3)中的脱扣驱动结构配合,脱扣驱动结构推动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转动,在L极操作机构(15)的L极锁扣联动轴(151)的联动作用下使L极操作机构(15)、N极操作机构(25)同步进行脱扣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手柄(31)通过手柄联动轴与L极手柄结构(14)、N极手柄结构(24)联动,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在收到合闸动作指令后,在手柄联动轴的作用下使L相极模块(1)、N相极模块(2)实现自动合闸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相极模块(2)设置在L相极模块(1)与重合闸极模块(3)之间,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分散设置在N相极模块(2)和重合闸极模块(3)中;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包括零序互感器(41)、漏电脱扣器(42)和试验按钮回路,所述零序互感器(41)和漏电脱扣器(42)设置在N相极模块(2)中,试验按钮回路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中,漏电脱扣器(42)和试验按钮回路连接在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上,试验按钮回路的通断由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的试验按钮(43)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漏电脱扣器(42)上覆盖有用于增强漏电脱扣器(42)电磁力的磁轭(42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按钮回路的通断由一个微动开关(44)控制,所述微动开关(44)设置在重合闸极模块(3)的线路板(35)上,试验按钮(43)通过与微动开关(44)配合用于操作试验按钮回路的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相极模块(2)包括N相极模块外壳,在所述N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设置有N极手柄结构(24)、N极操作机构(25)、N极触头机构(26)以及一对N极接线端子,所述一对N极接线端子分别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两侧,其中一个N极接线端子作为N极出线端子(23),另一个N极接线端子作为N极进线端子(22),N极手柄结构(24)和N极操作机构(25)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上部,N极触头机构(26)中的N极动触头连接在N极操作机构(25)上,N极动触头通过导线与N极进线端子(22)连接,所述N极动触头位于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N极触头机构(26)的N极静触头固定安装在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并且与N极动触头相对设置,所述N极静触头通过导线与N极出线端子(23)连接;
在所述N相极模块外壳中还设置有第三隔板(211),所述第三隔板(211)设置在N极动触头与N极进线端子(22)之间,用于阻止N极触头机构(26)在分断过程中出现的电弧反喷;在第三隔板(211)与零序互感器(41)之间设置一个灭弧腔(212a),在灭弧腔(212a)的末端设有跑弧通道(212b),所述跑弧通道(212b)与设置在N相极模块外壳一侧的排气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腔(212a)包括第一腔室壁(212)和第二腔室壁(213),所述第一腔室壁(212)的首端位于N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第一腔室壁(212)的中部围绕零序互感器(41)的一侧设置,第一腔室壁(212)靠近尾端的部分与N相极模块外壳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作为跑弧通道(212b),第一腔室壁(212)的尾端与N相极模块外壳的排气孔相对,所述第二腔室壁(213)的首端与第三隔板(211)连接,第二腔室壁(213)的尾端与设有排气孔的N相极模块外壳一侧的内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相极模块(1)包括L相极模块外壳,在所述L相极模块外壳的中部设有隔弧结构,所述隔弧结构包括第一隔板(111)和多个第二隔板(112),所述第一隔板(111)设置在L极动触头与电流互感器(19)之间,用于阻止电弧或高温气体涌入电流互感器(19)所在的空间;所述多个第二隔板(112)间隔环绕设置形成不封闭的缓冲腔室(113),所述缓冲腔室(113)位于L极出线端子(13)与灭弧室(18)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还设置有切换开关(39),所述切换开关(39)位于驱动手柄(31)与试验按钮(43)之间,切换开关(39)驱动用于将断路器模块设置为手动模式或自动模式;所述切换开关(39)包括拨动开关(391)和推板(392),所述拨动开关(391)设置在线路板(35)上,所述推板(392)设置在拨动开关(391)的表面用于推动拨动开关(391),并且在重合闸极模块(3)设有与推板(392)相对应的开口用于推动推板(39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合闸极模块(3)包括重合闸极模块外壳,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的内部设有驱动手柄(31)、齿轮传动装置(32)、脱扣驱动结构、电机(33)、线路板(35);所述驱动手柄(31)、齿轮传动装置(32)以及电机(33)设置在线路板(35)的表面;驱动手柄(31)与齿轮传动装置(32)通过驱动连杆(34)配合转动,齿轮传动装置(32)与电机(33)传动连接,电机(33)通过齿轮传动装置(32)带动驱动连杆(34)驱动驱动手柄(31)实现自动合闸;所述脱扣驱动结构设置在齿轮传动装置(32)面向线路板的一侧,所述脱扣驱动结构包括设置在齿轮传动装置(32)上的驱动凸台和转动安装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上的脱扣驱动件(36),所述脱扣驱动件(36)的一端转动安装在重合闸极模块外壳上,脱扣驱动件(36)的另一端与N极操作机构(25)的N极锁扣联动轴(251)相对应设置。
CN202021271970.2U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漏电断路器 Active CN2127833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1970.2U CN212783343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漏电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1970.2U CN212783343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漏电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83343U true CN212783343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87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71970.2U Active CN212783343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漏电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833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83272U (zh) 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CN113035661A (zh) 漏电断路器
CN212783318U (zh) 断路器
CN212783343U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
CN212783329U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
CN113889381A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
WO2023236380A1 (zh)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CN217061947U (zh) 一种断路器
CN113889379A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
CN217061989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2783319U (zh) 一种漏电极模块及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CN213242414U (zh) 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CN212695091U (zh)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CN113889377A (zh) 断路器
CN112820591A (zh) 物联网小型断路器
CN214099518U (zh) 断路器
CN218769177U (zh) 开关
CN218769144U (zh) 电操机构和开关的驱动模块
CN218769145U (zh) 开关的驱动结构
CN218769136U (zh) 双触点回路
CN218769369U (zh) 动触头组件和开关的驱动结构
CN215869241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3519827U (zh) 断路器
CN212625368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5869227U (zh) 一种插入式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