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72612U -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72612U
CN212772612U CN202021015083.9U CN202021015083U CN212772612U CN 212772612 U CN212772612 U CN 212772612U CN 202021015083 U CN202021015083 U CN 202021015083U CN 212772612 U CN212772612 U CN 2127726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water
fixedly communicated
storage tank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150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树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hunji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hunji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hunji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hunji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150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726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726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726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涉及实验室纯水供应技术领域,包括蓄水箱,所述蓄水箱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水管与排水管,所述蓄水箱的一侧面固定连通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远离蓄水箱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与蓄水箱的底面固定连通,所述循环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分水管,所述分水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连通管远离分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供水机,所述连通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连通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二水泵。该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具备水循环无死腔过滤,过滤膜清理更换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纯水供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纯水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液体,虽然它没有刚性,但它比气态水分子的排列有规则得多,在液态水中,水的分子并不是以单个分子形式存在,而是有若干个分子以氢键缔合形成水分子簇,因此水分子的取向和运动都将受到周围其他水分子的明显影响。
实验室在使用水流时通常需要对水流中的固体杂质、盐离子、细菌病毒等的进行初步过滤,避免水流杂质影响最终实验效果,在目前的供水系统中容易出现死腔的情况发生,其内部纯水无法流动,导致水中细菌滋生,过滤膜清理更换不方便,为此,我们推出了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具备水循环无死腔过滤,过滤膜清理更换方便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的供水系统中容易出现死腔的情况发生,其内部纯水无法流动,导致水中细菌滋生,过滤膜清理更换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包括蓄水箱,所述蓄水箱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水管与排水管,所述蓄水箱的一侧面固定连通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远离蓄水箱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与蓄水箱的底面固定连通,所述循环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分水管,所述分水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连通管远离分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供水机,所述连通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连通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二水泵。
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固定连通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内部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外表面固定镶嵌有过滤膜,所述过滤板的顶端贯穿过滤箱的内顶壁并延伸至过滤箱的上方,所述过滤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贯穿过滤箱的外表面并延伸至过滤箱的内部,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刮料板,所述过滤箱的底面固定连通有送水管,所述送水管远离过滤箱的一端与循环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所述送水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二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送水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排渣管,所述排渣管的出水端为螺纹密封,通过设置排渣管可以将过滤箱内部残渣进行排出,避免残渣再次进入蓄水箱形成二次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箱的外表面固定镶嵌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的厚度不小于一厘米,通过设置观察窗可以使用户在蓄水箱外部对蓄水箱内部剩余水量进行判断,降低了维护人员的维护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的内底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水平长度值大于过滤板的水平长度值,通过设置限位槽可以避免过滤板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了过滤板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板的底端套设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外表面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接触,通过设置密封套可以提高过滤板与限位槽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水流通过过滤板缝隙直接流动,提高了过滤膜的过滤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倾斜块,所述倾斜块的倾斜角度为四十度,通过设置倾斜块避免水流残留在过滤箱的边角处,提高了过滤箱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与过滤箱相接触处套设有密封轴承,所述密封轴承的内圈与转动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密封轴承可以避免水流通过转动杆与过滤箱之间的缝隙流出,提高了过滤箱的密封性。
1、该无死腔次循环装置,通过第一水泵的作业推动水流流入循环管,位于循环管内部的水流流入分水管,纯水通过分水管流入连通管,打开第一电磁阀,水流流入供水机的内部,当供水机到达满足水量后关闭第一电磁阀,水流通过回流管流入集水管的内部,启动第二水泵,将集水管内部的水流送入过滤箱的内部,水流中的杂质吸附在过滤膜的表面,水流通过送水管送入循环管的内部形成循环,达到了无死腔循环供水的效果。
2、该无死腔次循环装置,通过关闭第二电磁阀,启动减速电机,由减速电机的作业带动转动杆自转,通过转动杆带动刮料板对过滤膜进行清理,杂质随着水流通过排渣管排出,拉动过滤板上升,使过滤板脱离过滤箱即可对过滤膜进行更换,达到了过滤膜清理更换方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蓄水箱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箱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刮料板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板立体图。
图示说明:1、蓄水箱;2、进水管;3、排水管;4、循环管;5、第一水泵;6、分水管;7、连通管;8、第一电磁阀;9、供水机;10、回流管;11、刮料板;12、集水管;13、第二水泵;14、过滤箱;15、过滤板;16、过滤膜;17、转动杆;18、送水管;19、第二电磁阀;20、排渣管;21、观察窗;22、限位槽;23、密封套;24、减速电机;25、倾斜块;26、密封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包括蓄水箱1,蓄水箱1的外表面固定镶嵌有观察窗21,观察窗21的厚度不小于一厘米,通过设置观察窗21可以使用户在蓄水箱1外部对蓄水箱1内部剩余水量进行判断,降低了维护人员的维护难度,蓄水箱1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水管2与排水管3,蓄水箱1的一侧面固定连通有循环管4,循环管4远离蓄水箱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一水泵5,第一水泵5的型号为XBD-GJ,第一水泵5的出水端与蓄水箱1的底面固定连通,循环管4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分水管6,分水管6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连通管7,连通管7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电磁阀8,连通管7远离分水管6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供水机9,连通管7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回流管10,回流管10远离连通管7的一端固定连通有集水管12,集水管12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二水泵13,第二水泵13的型号为ASLONGWP-370B。
第二水泵13的出水端固定连通有过滤箱14,过滤箱14的内底壁开设有限位槽22,限位槽22的水平长度值大于过滤板15的水平长度值,通过设置限位槽22可以避免过滤板15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了过滤板15的工作稳定性,过滤箱14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倾斜块25,倾斜块25的倾斜角度为四十度,通过设置倾斜块25避免水流残留在过滤箱14的边角处,提高了过滤箱14的适用性,过滤箱14的内部设有过滤板15,过滤板15的底端套设有密封套23,密封套23的外表面与限位槽22的内侧壁相接触,通过设置密封套23可以提高过滤板15与限位槽22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水流通过过滤板15缝隙直接流动,提高了过滤膜16的过滤效果,过滤板15的外表面固定镶嵌有过滤膜16,过滤板15的顶端贯穿过滤箱14的内顶壁并延伸至过滤箱14的上方,过滤箱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速电机24,减速电机24的型号为CH22-200W-30S,减速电机24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7,转动杆17的外表面与过滤箱14相接触处套设有密封轴承26,密封轴承26的内圈与转动杆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密封轴承26可以避免水流通过转动杆17与过滤箱14之间的缝隙流出,提高了过滤箱14的密封性,转动杆17的一端贯穿过滤箱14的外表面并延伸至过滤箱14的内部,转动杆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刮料板11,过滤箱14的底面固定连通有送水管18,送水管18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排渣管20,排渣管20的出水端为螺纹密封,通过设置排渣管20可以将过滤箱14内部残渣进行排出,避免残渣再次进入蓄水箱1形成二次污染,送水管18远离过滤箱14的一端与循环管4的外表面固定连通,送水管18的外表面设有第二电磁阀19。
使用时,首先将第一水泵5第二水泵13和减速电机24分别与市政电源相连通,将纯水通过进水管2送入蓄水箱1的内部,关闭排水管3,然后启动第一水泵5,通过第一水泵5的作业推动水流流入循环管4,位于循环管4内部的水流流入分水管6,纯水通过分水管6流入连通管7,打开第一电磁阀8,水流流入供水机9的内部,当供水机9到达满足水量后关闭第一电磁阀8,水流通过回流管10流入集水管12的内部,启动第二水泵13,将集水管12内部的水流送入过滤箱14的内部,水流中的杂质吸附在过滤膜16的表面,水流通过送水管18送入循环管4的内部形成循环,当需要对过滤膜16进行清理时,关闭第二电磁阀19,启动减速电机24,由减速电机24的作业带动转动杆17自转,通过转动杆17带动刮料板11对过滤膜16进行清理,杂质随着水流通过排渣管20排出,拉动过滤板15上升,使过滤板15脱离过滤箱14即可对过滤膜16进行更换。

Claims (7)

1.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包括蓄水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1)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水管(2)与排水管(3),所述蓄水箱(1)的一侧面固定连通有循环管(4),所述循环管(4)远离蓄水箱(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一水泵(5),所述第一水泵(5)的出水端与蓄水箱(1)的底面固定连通,所述循环管(4)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分水管(6),所述分水管(6)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连通管(7),所述连通管(7)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电磁阀(8),所述连通管(7)远离分水管(6)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供水机(9),所述连通管(7)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回流管(10),所述回流管(10)远离连通管(7)的一端固定连通有集水管(12),所述集水管(12)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二水泵(13);
所述第二水泵(13)的出水端固定连通有过滤箱(14),所述过滤箱(14)的内部设有过滤板(15),所述过滤板(15)的外表面固定镶嵌有过滤膜(16),所述过滤板(15)的顶端贯穿过滤箱(14)的内顶壁并延伸至过滤箱(14)的上方,所述过滤箱(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速电机(24),所述减速电机(24)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7),所述转动杆(17)的一端贯穿过滤箱(14)的外表面并延伸至过滤箱(14)的内部,所述转动杆(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刮料板(11),所述过滤箱(14)的底面固定连通有送水管(18),所述送水管(18)远离过滤箱(14)的一端与循环管(4)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所述送水管(18)的外表面设有第二电磁阀(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水管(18)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排渣管(20),所述排渣管(20)的出水端为螺纹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1)的外表面固定镶嵌有观察窗(21),所述观察窗(21)的厚度不小于一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箱(14)的内底壁开设有限位槽(22),所述限位槽(22)的水平长度值大于过滤板(15)的水平长度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15)的底端套设有密封套(23),所述密封套(23)的外表面与限位槽(22)的内侧壁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箱(14)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倾斜块(25),所述倾斜块(25)的倾斜角度为四十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17)的外表面与过滤箱(14)相接触处套设有密封轴承(26),所述密封轴承(26)的内圈与转动杆(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CN202021015083.9U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Active CN2127726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15083.9U CN212772612U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15083.9U CN212772612U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72612U true CN212772612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69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15083.9U Active CN212772612U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726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88051B (zh) 一种沼气池废渣清理装置
CN111875092B (zh) 一种渔业养殖尾水处理装置
CN212772612U (zh) 一种无死腔次循环装置
CN213433289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2001543U (zh) 一种基于一体化预制泵站用排污循环系统
CN214512975U (zh)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2440291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收集器
CN210001687U (zh) 一种适用于含沙河水净化的生态景观水处理系统
CN211097940U (zh) 一种环保型化纤生产废油回收装置
CN211521770U (zh) 一种污水净水处理装置
CN210946976U (zh) 一种供水系统多管道可调节式调控系统
CN210825725U (zh) 一种高效环保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CN208717028U (zh) 一种涂布废水的深度处理装置
CN112340879A (zh) 一种循环式污水沉淀罐
CN213031992U (zh) 一种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滤池
CN220918325U (zh) 一种造纸污水过滤装置
CN218596147U (zh) 一种污水快速回收利用装置
CN220012278U (zh) 一种采用竖向多级过滤结构的净化装置
CN217556846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放水闸门
CN218944547U (zh) 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组件
CN219002063U (zh) 一种三相分离器
CN220736611U (zh) 一种烟草薄片废水过滤装置
CN215667497U (zh) 一种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18357511U (zh) 一种分层式液体收集装置
CN215161680U (zh) 一种改进型污水处理循环沉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