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34170U -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34170U
CN212734170U CN202021007424.8U CN202021007424U CN212734170U CN 212734170 U CN212734170 U CN 212734170U CN 202021007424 U CN202021007424 U CN 202021007424U CN 212734170 U CN212734170 U CN 212734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motion
control machine
axis
machine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0742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燕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sh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0742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34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34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3417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属于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其中所述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包括工件转移装置、工件夹持回转装置以及车刀装置;所述工件转移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及沿着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夹持工件回转且能够沿第二运动轴往复移动;所述车刀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实现进刀或退刀;所述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两两相互垂直。即本技术方案的工件夹持回转装置和车刀装置的直线运动只在一个方向上运动,这样能够减少误差累积,提高加工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背景技术
切削加工是金属结构加工的一种常见手段。而要实现切削加工则常常需要用到机床。金属的切削加工方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切削方式,例如要对工件表面(包括内孔、倒角等)进行加工则可以采用工件回转刀具进给的方式实现。这类传统的切削机床包括有立式机床、卧室机床等;在具体工作时通常是人工将工件装夹在回转夹持机构后开始高速旋转,最后由刀具向工件进给实现切屑加工。这样就导致加工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等。
针对上述问题,出现了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数控机床。这些机床能够实现自动上下料、自动对刀自动加工,能够满足了日常生产的需求。目前大多数数控机床的工装夹具和刀盘装置多是沿着至少两个直线方向运行的,这样在加工的时候能够方便实现对工件不同位置的加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但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由于不同的结构都是采用多个方向的运动来实现定位以便切割,但是应当清楚,每个运动本身是存在有误差的,当针对一个机加工动作而采用多维度的运动实现对位加工时就导致了不同维度运动的误差累积,从而影响工件加工的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精度要求较高的高端产品,这种方式是不利的,例如手表表壳的加工。
因此,上述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数控机床加工时有误差较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本技术方案之一为: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包括:
工件转移装置、工件夹持回转装置以及车刀装置;
所述工件转移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及沿着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分别实现工件的取放以及工件在取放料位置和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工件夹持位置之间转运;
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被配置为用于夹持由所述工件转移装置转移的工件并实现回转,且能够沿第二运动轴在所述工件夹持位置和工件加工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车刀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四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实现向工件夹持位置方向进刀或退刀;
其中,所述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四运动轴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车刀装置的工作车刀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车刀装置的工作车刀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回转平面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车刀装置为回转刀盘,该回转刀盘的回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运动轴平行且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回转中心线、工作车刀在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工件转移装置沿第一运动轴向工件夹持回转装置转移工件时该工件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工件夹持位置等高且正对。
进一步的,所述工件转移装置具有沿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的第一动力机构以及设置在该第一动力机构输出端的能够沿所述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的第二动力机构,该第二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抓取工件的机械手机构,该机械手机构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两个机械手,该两个机械手被配置为在转动特定角度时其中一个机械手沿第一运动轴布置、另一个机械手沿第三运动轴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朝向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第一转动机构,所述两个机械手设置在该第一转动机构上,该第一转动机构沿第一旋转平面转动,其中,该第一旋转平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所成平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呈45°倾斜角布置的平面。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数控机床,包括机箱,该机箱内具有执行空间;
所述执行空间内设置上述任意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
进一步的,该数控机床还包括工件传输装置,该工件传输装置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执行空间内且位于所述工件转移装置所在的第一运动轴的正下方,该工件传输装置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机箱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工件传输装置包括进料传送机构和出料传输机构,所述进料传送机构的一端和所述出料传输机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执行空间内且位于所述工件转移装置所在的第一运动轴的正下方,所述进料传送机构的另一端和所述出料传输机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机箱的外侧;
其中,所述进料传送机构包括由外向内传输的进料传输带和位于该进料传输带的前端的阻挡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其中所述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包括工件转移装置、工件夹持回转装置以及车刀装置;所述工件转移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及沿着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分别实现工件的取放以及工件在取放料位置和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工件夹持位置之间转运;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被配置为用于夹持由所述工件转移装置转移的工件并实现回转,且能够沿第二运动轴在所述工件夹持位置和工件加工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车刀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四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实现向工件夹持位置方向进刀或退刀;其中,所述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四运动轴平行。即本技术方案的工件夹持回转装置和车刀装置的直线运动只在一个方向上运动,工件转移装置沿第一运动轴运动时其夹持的工件与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工件夹持位置正对,这样能够减少误差累积,提高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手表表壳的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的结构简图;
图3为工件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具体结构图;
图5为一种数控机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数控机床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工件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附图7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的方向以附图所展示的为准;例如以下所述的前后是以附图2所展示的下方和上方,所述左右则以附图2的左右方向为准,而所述上下则以附图2所示垂直前后和左右方向的方位为准。如果某一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工件进行精加工以使得产品的尺寸、表面等满足设计要求。例如在手表的生产过程中,表壳的各种尺寸和表面则要求较高,尤其是高端的手表。在对表壳的内孔进行精加工时,需要对表壳内孔进行精加工,以满足表芯的装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平台结构,以降低数控机床加工过程的误差累积。应当理解,传统的数控机床几乎每个结构本身具有多个运动,因此在进行加工的时候通过多个结构的多个运动来实现精准对位、加工,这样便累积了误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工的精密度。如图1所示,该图为一个表壳的结构示意图,该表壳的内孔为圆形孔,在进行加工时可采用回转切削的方式实现加工,而表壳的内孔边缘部分采用倒圆角设计,其也可以采用回转切削的方式加工。
参见图2,为了减小误差,本技术方案提出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通过该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实现对工件的上下料、夹持旋转和加工。具体的,该工作平台结构包括工件转移装置2、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以及车刀装置4。
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及沿着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分别实现工件的取放以及工件在取放料位置和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工件夹持位置之间转运。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运动轴即该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的上下方向,所述第一运动轴即该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的左右方向。在具体的工作时,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是能够在第三运动轴的方向向下移动以抓取工件,然后沿第三运动轴向上运动以将工件提升;在提升至预定高度时,该工件转移装置2能够沿着第一运动轴的方向向左运动至工件夹持位置,在工件夹持位置以将工件转运给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该工件转移装置2只有在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的运动,即仅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运动,在前后方向没有运动,这样能够避免在前后位置运动所累积的误差。
其中,应当理解,所述取放料位置包括工件供给的位置以及经过加工后的工件所需要放置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图中A位置即为工件供给的位置, B位置即为经过加工后的工件所需要放置的位置。且本实施例中,所述A位置和B位置沿第一运动轴的方向左右并排设置(也可以间隔布置)。在具体工作时,工件转移装置2能够沿着第一运动轴左右移动至对应的A位置上方或B 位置上方以满足取放料操作。另外,为了方便工作,设定A位置在右侧,B位置在左侧。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沿着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实现工件在取放料位置和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工件夹持位置之间转运指的是,该工件转移装置 2需要取料时沿第一运动轴运动到所述A位置,然后沿第三运动轴向下运动并抓取工件,然后沿第一运动轴将工件送至工件夹持位置;当需要将经过加工的工件输出时,工件转移装置2在工件夹持位置与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交换,然后沿第一运动轴向右移动至B位置正上方,再在第三运动轴向下运动直至将工件放在B位置,最后沿第三运动轴向上回位;然后可以继续执行下一个循环取放料。
为了实现工件转移装置2沿第一运动轴左右移动和沿第三运动轴上下移动,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公知的动力装置来实现。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具体的结构,如图3所示该工件转移装置2具有沿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的第一动力机构21以及设置在该第一动力机构21输出端的能够沿所述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的第二动力机构22,该第二动力机构22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抓取工件的机械手机构23,该机械手机构23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两个机械手231,该两个机械手231被配置为在转动特定角度时其中一个机械手231沿第一运动轴布置、另一个机械手231沿第三运动轴布置。
工作时,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1的运动是沿着第一运动轴实现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22的运动是沿着第三运动轴运行的。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1可以采用伺服电机和丝杆配合的结构实现,所述第二动力机构22 可以采用液压气缸实现。当然,第一动力机构21和第二动力机构22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合适的公知的技术实现,例如采用直线电机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机械手231轮番交替工作。即在工作时,其中一个机械手231夹持待加工的工件,另外一个机械手231不夹持工件。当其中一个机械手231夹持一个待加工工件时,第二动力机构22带动两个机械手231 沿第三运动轴上移至另外一个机械手231正对工件夹持装置2的夹持工位,再在第一动力机构21的作用下沿第一运动轴向左移动至工件夹持位置,此处没有夹持工件的机械手231夹持所述工件夹持装置2的夹持工位的经过加工的工件,然后机械手机构23转动特定角度,使得夹持待加工工件的机械手231与夹持经过加工的机械手231交换位置,之后机械手机构23进一步向左移动,使得待加工工件被转移至工件夹持装置2的夹持工位处;之后在第一动力机构 21的作用下,整个机械手机构23沿着第一运动轴复位直至已加工工件与B位置正对,之后在第二动力机构21的作用下将已加工工件放下。即在工作的时候,通过设置两个机械手231实现一个机械手夹持待加工,另一个机械手实现夹持已加工工件,这样能够提高整个机械加工的效率。
参见图3,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两个机械手231能够旋转至合适位置,采用如下的方案实现。具体所述第二动力机构22的输出端设置朝向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第一转动机构24,所述两个机械手231设置在该第一转动机构24上,该第一转动机构24沿第一旋转平面转动,其中,该第一旋转平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所成平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呈45°倾斜角布置的平面;如图4所示,即该第一旋转平面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呈45°分布。具体的,两个机械手231相互垂直设置,且每个机械手231均与所述第一旋转平面成45°角。当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4每次转动 180°时能够实现两个机械手231在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切换,即当第一个机械手231沿第一运动轴布置,第二个机械手231沿第三运动轴布置时,第一转动机构24转动180°后,则第一个机械手231移动至沿第三运动轴布置,第二个机械手231沿第一运动轴布置,以此来实现两个机械手231之间的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4可以采用伺服电机实现,通过该伺服电机的驱动来实现两个机械手231的切换。为了实现两个机械手231的固定,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4的输出端固定一块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连接板241,该连接板 241上固定所述两个机械手231,该两个机械手231均与该连接板241呈45°角分布。在第一转动机构24运转的过程即带动两个机械手231的切换。
其中,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被配置为用于夹持由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 转移的工件并实现回转,且能够沿第二运动轴在所述工件夹持位置和工件加工位置之间移动。即该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用于实现夹持工件并带动工件快速转动,同时也可实现在第二运动轴上前后移动以实现在工件夹持位置和工件加工位置之间移动。具体的,所述工件夹持位置指的是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运动到与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沿第三运动轴上移至最高位置时与第一运动轴平行的一个机械手231正对的位置(如图2所示夹持工位31与机械手231正对时的位置),该位置即为图2中工件夹持回转装置沿第二运动轴的最前侧;所述工件加工位置指的是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沿第二运动轴运动至使得工件与车刀装置 4的工作车刀44正对的位置(即图2中沿第二运动轴运动到最后侧的位置),在该位置工作车刀44沿第一运动轴移动到最左移动时能够刚好与工件的待加工圆孔接触实现切削加工。
参见图4,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具有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工位31,该夹持工位31始终朝向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平行的方向,即该夹持工位31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平行,这样当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移动至工件夹持位置时能够快速接收工件夹持装置2转运过来的工件。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例如加工手表表壳的情形,手表表壳具有用于装配表芯的内孔,则所述夹持工位31 采用公知的膨胀压紧器实现;该膨胀压紧器由于采用公知技术实现,因此此处不对其具体夹持原理进行说明,但是不应以此认为公开不充分。即当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运动至工件夹持位置时,工件夹持装置2沿第一运动轴向左移动至工件夹持位置时其所夹持的工件能够插入至所述膨胀压紧器内,在此处实现工件的转移。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还包括第三动力机构32和第四动力机构33,所述第三动力机构32用于驱动沿第二运动轴运行,所述第四动力机构33驱动夹持工位31转动。具体的,该第三动力机构3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动力机构33,该第四动力机构3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夹持工位31。其中第四动力机构 33的回转中心与第一运动轴平行。第三动力机构32可以采用第三伺服电机 321、第三丝杆322和第三滑块的形成的动力机构,该第三伺服电机321、第三丝杆322和第三滑块(图中未标出)均沿着第二运动轴的方向布置,第三伺服电机321的输出端与第三丝杆322固定连接,该第三丝杆322螺纹套接所述第三滑块,第三滑块上固定连接有基板323,该基板323通过导轨(未画出)滑动套接,该基板323上固定所述第四动力机构33。当第三伺服电机321运动时,带动第三丝杆322转动,第三丝杆322带动第三滑块沿第二运动轴滑行,以此实现整个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沿第二运动轴的往复移动。其中,第四动力机构 33可以采用伺服电机实现对夹持工位31的转动控制。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是任意的合适的能够实现夹持工位31转动的技术实现。
其中,所述车刀装置4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四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实现进刀或退刀。该车刀装置4用于对夹持在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上的工件进行加工。当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带动待加工工件运动至加工位置时,车刀装置4沿着第四运动轴运动至工作车刀44与待加工工件接触的位置,在车刀装置4不断进给的过程实现对工件的回转切削加工。当加工完成后,车刀装置4将沿着第四运动轴回位退刀。具体的,参见图5,所述车刀装置4包括第四动力机构41、刀盘42和设置在刀盘42上的刀具(其中,刀盘42上在进行切削加工状态时的刀具称之为工作刀具44)。其中,所述第四动力机构41采用伺服电机、丝杆、滑块的组合动力机构来实现,其原理和结构如上第三动力机构32相同,此处不进行赘述,其不同点在于所述第四动力机构41是按照第四运动轴布置。
详细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车刀装置4为回转刀盘,该回转刀盘的回转中心线穿过所述第四运动轴且与所述第二运动轴平行。本实施例,所述刀盘42为回转刀盘,该回转刀盘可以通过一个伺服电机驱动,该伺服电机设置在滑块(图中未标出)上。其中,该回转刀盘的回转中心线垂直所述第四运动轴且与所述第二运动轴平行,所述车刀装置4的工作车刀与所述第四运动轴平行,这样保证了工作车刀44经过回转刀盘的回转中心线且使得工作车刀44 在切削加工时不会有偏心力矩,保障了切削工作的稳定性。
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工作车刀44在工作时的稳定性,所述车刀装置4 的工作车刀44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回转平面垂直。
应当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四运动轴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平行。即通过本技术方案,尤其是保证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和刀盘装置4的直线运动只沿着一个方向进行,这样保证了在加工过程减少由于多方向运动导致的误差累积,保证切削加工的高精度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车刀装置为回转刀盘,该回转刀盘的回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运动轴平行且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回转中心线、工作车刀在同一平面内。这样保证工作刀具44方便对夹持工位的工件切削加工,其运动控制简单,误差小。更优的,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沿第一运动轴向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转移工件时该工件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的工件夹持位置等高且正对;即减少了各种结构在高度方向的运动控制,减少误差。
具体来说,一方面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沿第一运动轴运行且在工件夹持工位使得夹持工位31和机械手231正对,即在工件转移装置2移动至工件夹持位置时即可实现将工件和工件夹持工位的对位、转移,保证工件上下料的快速、稳定进行;在设定工件转移装置2在第三运动轴方向的移动行程时,只要该工件转移装置2在第三运动轴方向运动到最高位置时即可实现机械手231与夹持工位31正对,这样就减少了传统运动控制误差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沿第二运动轴转移至工件加工位置处时即可实现车刀装置4的工作车刀44与待加工工件正对,此时车刀装置4只要沿着第四运动轴向左进给即可实现回转切削,这样即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沿着第二运动轴运动,刀具装置4沿着第四运动轴运动即可实现对刀、加工,在同一款产品加工过程不需要额外的位置调整,只需要在第四运动轴和第二运动轴按照既定设定运行即可,这样能够减少传统数控机床需要在多个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导致误差累积的问题。简单来说,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工件转移装置2在第三运动轴移动至最高位置时和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沿第二运动轴移动至最前侧时即可保证夹持工位31和机械手231的正对(即工件转移装置2在第三运动轴移动至最高位置时与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等高设置)以及在工件加工位置第四运动轴与回转中心线平行,保证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和车刀装置4只在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这样即保证了减小误差。
具体来说,工件转移装置2在第三运动轴移动至最高位置时和第一运动轴平行的机械手与夹持工位31、工作车刀44等高设置(在同一平面),减少了运动误差累积。即本技术方案的工件转移装置2、工件夹持回转装置4和车刀装置4的直线运动在同一个平面内运行,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少误差的累积。因为采用同一平面内设置,即具有同一个基准面,减少在进行加工调试时的复杂程度。
另外,如图5、图6所示,本技术方案还提出一种数控机床,包括机箱1,该机箱1内具有执行空间11;所述执行空间11内设置上述任意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即该数控机床采用了上述的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这样能够使得所述数控机床在进行加工的时候减小加工误差的累积,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
具体的,为了能够在不停机、不打开数控机床的车床门的情况下实现工件的上下料,在本方案中该数控机床还包括工件传输装置5,该工件传输装置5 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执行空间11内且位于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所在的第一运动轴的正下方,该工件传输装置5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机箱1的外侧。采用该技术保证工件转移装置2在沿这第一运动轴运行时能够经过所述工件传输装置5的上方以实现上下料。其中,在具体工作时,当工件转移装置2移动至所述工件传输装置5的上方时即停止沿第一运动轴移动,然后机械手沿第三运动轴向下实现放料和取料。该技术,即通过工件传输装置5实现了数控机床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以满足工件的上料和下料,保证数控机床能够连续工作。在运行时,该工件传输装置5将数控机床外部的待加工工件传输至内部以及将经过加工的工件由内部传输至外部,即实现了数控机床上下料功能的内置设计。
很详细的,如图7所示,所述工件传输装置5包括进料传送机构51和出料传输机构52,所述进料传送机构51的一端和所述出料传输机构5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执行空间11内且位于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所在的第一运动轴的正下方,所述进料传送机构51的另一端和所述出料传输机构5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机箱1的外侧。即该工件传输装置5包括了工件的输入通路和工件的输出通路。在工作时,通过工件的输入通路向数控机床内部提供待加工工件,通过输出通路实现将加工好的工件输出外部,以保证整个数控加工的有条不紊工作。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传送机构51和出料传输机构52均采用传输皮带的形式来直线工件的运输,即在工作时,工件直接放置在传输皮带的上表面,由该传输皮带运送。其中进料传送机构51的传输皮带由外向内运输,所述出料传输机构52的传输皮带由内向外运输。具体,进料传送机构51和出料传输机构52均可以采用电机驱动传输皮带的运作。详细的,所述进料传送机构51包括由外向内传输的进料传输带511和位于该进料传输带511的前端的阻挡件512,该阻挡件512使得其临近的进料传输带部分具有能够与第一运动轴正对的一个工位区域,这样当工件随着进料传输带521进入到执行空间11 内的时候,由于阻挡件512的阻挡作用使得始终有一个工件位于第一运动轴的正下方,保证机械手在沿第三运动轴下移时能够快速夹持工件。具体的,该阻挡件512可以是一块板,任意的能够阻挡工件停留在运转的进料传输带511上的结构均可。
总之,通过本技术方案,简化了机械切削加工的运动控制,减少了由于各种运动控制而导致的误差累积,使得产品加工更加精密。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件转移装置(2)、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以及车刀装置(4);
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及沿着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分别实现工件的取放以及工件在取放料位置和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工件夹持位置之间转运;
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被配置为用于夹持由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转移的工件并实现回转,且能够沿第二运动轴在所述工件夹持位置和工件加工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车刀装置(4)被配置为能够沿着第四运动轴往复移动以实现向工件夹持位置方向进刀或退刀;
其中,所述第一运动轴、第二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四运动轴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刀装置(4)的工作车刀与所述第四运动轴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刀装置(4)的工作车刀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回转平面垂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刀装置(4)为回转刀盘,该回转刀盘的回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运动轴平行且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回转中心线、工作车刀在同一平面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沿第一运动轴向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转移工件时该工件与所述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工件夹持位置等高且正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具有沿第一运动轴往复移动的第一动力机构(21)以及设置在该第一动力机构(21)输出端的能够沿所述第三运动轴往复移动的第二动力机构(22),该第二动力机构(22)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抓取工件的机械手机构(23),该机械手机构(23)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两个机械手(231),该两个机械手(231)被配置为在转动特定角度时其中一个机械手(231)沿第一运动轴布置、另一个机械手(231)沿第三运动轴布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动力机构(22)的输出端设置朝向工件夹持回转装置(3)的第一转动机构(24),所述两个机械手(231)设置在该第一转动机构(24)上,该第一转动机构(24)沿第一旋转平面转动,其中,该第一旋转平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所成平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运动轴和第三运动轴呈45°倾斜角布置的平面。
8.一种数控机床,包括机箱(1),该机箱(1)内具有执行空间(11),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空间(11)内设置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其特征在于:
该数控机床还包括工件传输装置(5),该工件传输装置(5)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执行空间(11)内且位于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所在的第一运动轴的正下方,该工件传输装置(5)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机箱(1)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传输装置(5)包括进料传送机构(51)和出料传输机构(52),所述进料传送机构(51)的一端和所述出料传输机构(5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执行空间(11)内且位于所述工件转移装置(2)所在的第一运动轴的正下方,所述进料传送机构(51)的另一端和所述出料传输机构(5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机箱(1)的外侧;
其中,所述进料传送机构(51)包括由外向内传输的进料传输带(511)和位于该进料传输带(511)的前端的阻挡件(512)。
CN202021007424.8U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34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7424.8U CN212734170U (zh)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7424.8U CN212734170U (zh)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34170U true CN212734170U (zh) 2021-03-19

Family

ID=75006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0742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34170U (zh)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341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47810A1 (en) Intelligent plate parts machining production line combining universal and special equipment
JP2008260120A (ja) 取扱マニピュレータ装置
CN109249040B (zh) 车床装卸料装置
US20030182782A1 (en) Machining system with multiaxial movement
JP5687854B2 (ja) 多面加工機
CN211565082U (zh) 一种正倒立式车铣复合机床
CN111590370A (zh) 一种自拾取换刀的一体式链式刀库
JP7425880B2 (ja) ワーク交換装置及び方法
CN112917155A (zh) 一种正倒立式车铣复合机床
CN212734170U (zh)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JP2002066861A (ja) ハンド
CN111604508A (zh) 一种数控机床工作平台结构及数控机床
US10850387B2 (en) Automatic workpiece transfer machine
CN217728013U (zh) 托料板、物料输送机构及自动上下料机
CN210452060U (zh) 一种具有工件检测功能的对立双主轴双刀塔组合机床
CN211728475U (zh) 一种工件交换装置
JPS6320663B2 (zh)
CN111168476A (zh) 一种全自动加工车床
CN215092326U (zh) 直移旋转上下料机器人及包含该机器人的加工中心生产线
KR20160121306A (ko) 자동선반용 소재의 오토로딩장치
CN220825359U (zh) 一种伺服机械手半自动冲床
EP0104891A2 (en) Industrial robot
CN219234490U (zh) 一种用于盘类件钻攻的自动线
CN220660065U (zh) 钻铣加工中心的自动上下料结构
CN210557850U (zh) 用于传输滚子的中转传输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