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5651U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725651U CN212725651U CN202021161030.8U CN202021161030U CN212725651U CN 212725651 U CN212725651 U CN 212725651U CN 202021161030 U CN202021161030 U CN 202021161030U CN 212725651 U CN212725651 U CN 2127256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ignal
- terminals
- detection
- d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一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侦测端子、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一电源端子的多个第一端子;一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二侦测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的多个第二端子。在插头连接器拔离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第二侦测端子与第一侦测端子之间、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和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依次分离。从而使第二侦测端子和第一侦测端子分离时产生的提示可以通过通电的第二电源端子和第一电源端子及时传送到位,使连接器组件及时断电,当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电源端子分离时,断电的第二电源端子和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不会产生电火花,断电安全机制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断电安全机制提高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插座连接器及插接至插座连接器的一插头连接器,定义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及收容于插座本体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一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一电源端子和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插头本体的多个第二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二电源端子和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每一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接触部,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对应与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
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端部向后延伸超过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端部,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端部与第一侦测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端部在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端部、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端部和第二侦测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的端部在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在插头连接器插接至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优先与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而后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同时第二侦测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侦测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可避免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在未插接到位时,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之间同时接触,造成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在接触时电感变化大,两者之间产生瞬时电压,容易产生电火花的现象。比如申请号为CN201510127071.2的中国专利,其揭示了上述技术特征。
然而,在插头连接器拔离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第二侦测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侦测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之间同时分离,第二侦测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侦测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分离时产生一个提示,但因为第二侦测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侦测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的分离与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的分离时间间隔较短,该提示不能及时传送到位,连接器组件不能及时断电,还通着电的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分离时电感变化很大,两者之间产生很大的瞬时电压,容易产生电火花,连接器组件的断电安全机制较差。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置第一距离小于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小于第二距离,从而使第二侦测端子和第一侦测端子分离时产生的提示可以通过通电的第二电源端子和第一电源端子及时传送到位,使连接器组件及时断电,当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电源端子分离时,断电的第二电源端子和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不会产生电火花,断电安全机制提高的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一电源端子和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一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多个第二端子,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二电源端子和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当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插接到位时,所述第二侦测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位,所述第一侦测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位,所述第一电源端子靠近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形成第三接触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三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进一步,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呈平板状,一个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
进一步,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弧状的一第二接触部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接触,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在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一个所述第二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度。
进一步,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一个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一个所述第二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的后方。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第一接触部朝远离所述第二端子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有多个,包括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四距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五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所述第五距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1,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2,M1大于M2。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第一接触部朝远离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有多个,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一电源端子;一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多个第二端子,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二侦测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接触;在所述插头连接器拔离所述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依次分离。
进一步,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呈平板状,一个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
进一步,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的后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第一侦测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电源端子靠近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三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可知在所述插头连接器拔离所述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依次分离,所述第二侦测端子和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产生一个提示,通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可将该提示及时传送到位,使所述连接器组件及时断电。当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分离时,断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不会产生电火花,连接器组件的断电安全机制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上排第二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的上排第一端子未接触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到位时上排第二端子与上排第一端子接触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上排第二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的上排第一端子未接触时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到位时上排第二端子与上排第一端子接触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上排第二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的上排第一端子未接触时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到位时上排第二端子与上排第一端子接触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插座连接器100 | 插头连接器200 | 连接器组件300 |
插座外壳11 | 插座本体12 | 第一端子13 |
第一接触部131 | 第一连接部132 | 第一焊接部133 |
第一侦测端子134 | 第一信号端子135 | 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 |
第一电源端子136 | 插头外壳21 | 插头本体22 |
第二端子23 | 第二接触部231 | 第二连接部232 |
第二焊接部233 | 第二侦测端子234 | 第二信号端子235 |
第二电源端子236 | 第一接触位31 | 第二接触位32 |
第三接触位33 | 第一距离L1 | 第二距离L2 |
第三距离L3 | 第四距离L4 | 第五距离L5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300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300的立体图,所述连接器组件300包括一插座连接器100及插接至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一插头连接器200,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
如图2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3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一插座外壳11、一插座本体12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12的多个第一端子13,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3呈平板状,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3分为上下两排,上排所述第一端子13的排布与下排所述第一端子13的排布呈中心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3具有自后向前依次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131、一第一连接部132和一第一焊接部133。每排所述第一端子13包括一个第一侦测端子134、两个第一电源端子136和六个第一信号端子135,六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中具有两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靠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自由端、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均相当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的自由端,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靠近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自由端、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后端均相当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的自由端,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自由端、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均相当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的自由端。应理解,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个数并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的对数也不以此为限。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的立体分解图,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包括一插头外壳21、一插头本体22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22的多个第二端子23,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3分为上下两排,上排所述第二端子23与下排所述第二端子23呈中心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3具有自后向前依次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231、一第二连接部232和一第二焊接部233,所述第二接触部231呈弧状,对应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31。每排所述第二端子23包括一个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两个第二电源端子236和六个第二信号端子235,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对应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对应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接触,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接触,六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中具有两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未标示)。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相当于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自由端,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前端相当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自由端,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相当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自由端。应理解,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个数并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对数也不以此为限。
如图4至图6所示,为上排所述第二端子23与上排所述第一端子13之间配合的示意图,下排所述第二端子23与下排所述第一端子13之间的配合与之相同。当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插接到位时,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对应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位31,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靠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接触位31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一距离L1。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位32,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靠近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接触位32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三接触位33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三距离L3。所述第一距离L1小于所述第三距离L3,所述第三距离L3小于所述第二距离L2。
如图4至图6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前方,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后端的前方,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的后方,且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23的排列方向上对齐。可知在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拔离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之间和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之间依次分离。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分离后会产生一个提示,通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可将该提示及时传送到位,使所述连接器组件300及时断电。当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分离时,断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之间不会产生电火花,连接器组件300的断电安全机制提高。
相应地在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插接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过程中,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之间和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之间依次接触,可避免当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未插接到位时,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同时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接触时电感变化大,两者之间产生瞬时电压,容易产生电火花的现象。当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接触时同样产生一个提示,通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可将该提示及时传送,可及时反映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插接到位。
如图4至图6所示,由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前方,相邻的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之间的正对面积减小,电容减小,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阻抗可以调整为合适的大小;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的后方,相邻的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之间的正对面积减小,电容减小,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阻抗可以调整为合适的大小。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阻抗、与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阻抗均调整为合适的大小,有利于信号的稳定传输。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宽度,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之间的距离拉大,进一步减小电容,可以更好地将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阻抗调整为合适的大小,有利于信号的稳定传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宽度也可以等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宽度。
如图4至图6所示,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呈平板状,所述第二接触部231呈弧状,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31之间可以稳定抵接,并且同时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前方,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的后方,在所述第一接触位31的中心点不变的前提下,相较于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均为平板状,两者之间接触面积较大,分离需要较长时间,而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弧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平板状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接触面积较小,两者之间分离较快,可以及时产生提示,通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及时传送该提示使连接器组件300及时断电,进一步降低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分离时产生电火花的风险。
如图4至图6所示,六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分为三组,每组具有相邻设置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四距离L4,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五距离L5,所述第四距离L4小于所述第五距离L5。因此信号在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耦合较好,信号传输至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两者之间的距离拉大,串扰较少,信号损耗较少。而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1,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2,M1大于M2。因此在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的距离较大串扰较少的前提下,信号耦合得也较好,进一步减少信号的损耗,有利于传输高频信号。
如图4至图6所示,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与一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的宽度,宽度较小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阻抗较大,减小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的电流,进一步降低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分离时产生电火花的风险,宽度较大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可承载更大的电流且温升较慢,有利于传输较大电流。并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的宽度,更宽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对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产生的杂讯串扰有压制作用,减少差分信号的损耗,有利于传输高频信号。
如图7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300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23的排列方向上对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3呈平板状,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前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后端的前方。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前方,且所述第一端子13呈平板状,则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正对面积减小,电容减小,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阻抗可以调整为合适的大小,且平板状的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更容易冲压形成,相比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冲压后还要进行弯折减少了制造公差,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长度。并且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23的排列方向上对齐有利于所述第二端子23的成型。相对于第一实施例,在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插接过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和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可以更快相互接触,可以让所述连接器组件300更快地进行配置通电及信号传输,能在提高断电安全机制的前提下,减少对所述连接器组件300通电配置及信号传输的影响。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300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在所述第一端子13的排列方向上对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后方,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的后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23的排列方向上对齐。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正对面积减小,电容减小,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阻抗可以调整为合适的大小,有利于信号的稳定传输。另外,所述第二端子23是组装在所述插头本体22中且所述第二端子23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均显露于所述插头本体22的端子槽(未标示,下同)中,所述插头本体22的端子槽的大小不需要作出改变,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的后方对所述插头本体22的制程没有影响。并且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在所述第一端子13的排列方向上对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后方,相对于第一实施例,在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插接过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和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可以更快相互接触,可以让所述连接器组件300更快地进行配置通电及信号传输,能在提高断电安全机制的前提下,减少对所述连接器组件300通电配置及信号传输的影响。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300有下列有益效果:
1.在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拔离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之间和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之间依次分离。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分离后会产生一个提示,通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可将该提示及时传送到位,使所述连接器组件300及时断电。当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分离时,断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之间不会产生电火花,连接器组件300的断电安全机制提高。
2.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呈平板状,所述第二接触部231呈弧状,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31之间可以稳定抵接,并且同时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后端的前方,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前端的后方,在所述第一接触位31的中点不变的前提下,相较于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均为平板状,两者之间接触面积较大,分离需要较长时间,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弧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的平板状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接触面积较小,两者之间分离较快,可以及时产生提示,通电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及时传送该提示使连接器组件300及时断电,进一步降低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3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分离时产生电火花的风险。
3.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四距离L4,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五距离L5,所述第四距离L4小于所述第五距离L5。因此信号在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耦合较好,信号传输至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两者之间的距离拉大,串扰较少,信号损耗较少。而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1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1,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2,M1大于M2。因此在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的距离较大串扰较少的前提下,信号耦合得也较好,进一步减少信号的损耗,有利于传输高频信号。
4.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134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5的阻抗、与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阻抗均调整为合适的大小。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1的宽度,进一步减小了所述第二侦测端子234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之间的正对面积,可以更好地将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35的阻抗调整为合适的大小,有利于信号的稳定传输。
5.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的宽度,更宽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136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对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135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32之间产生的杂讯串扰有压制作用,减少差分信号的损耗,有利于传输高频信号。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一电源端子和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
一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多个第二端子,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二电源端子和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当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插接到位时,所述第二侦测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接触形成一第一接触位,所述第一侦测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接触形成一第二接触位,所述第一电源端子靠近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形成第三接触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三接触位之间的长度定义为一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呈平板状,一个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弧状的一第二接触部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接触,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在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一个所述第二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的后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一个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一个所述第二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的后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第一接触部朝远离所述第二端子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有多个,包括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四距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五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所述第五距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1,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中心距定义为M2,M1大于M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第一接触部朝远离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延伸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有多个,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
8.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一电源端子;
一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多个第二端子,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侦测端子、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二侦测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对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接触;
在所述插头连接器拔离所述插座连接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侦测端子与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之间依次分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在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对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呈平板状,一个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一侦测端子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后端的前方,所述第二侦测端子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前端的后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61030.8U CN212725651U (zh) | 2020-06-20 | 2020-06-20 | 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61030.8U CN212725651U (zh) | 2020-06-20 | 2020-06-20 | 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725651U true CN212725651U (zh) | 2021-03-16 |
Family
ID=74960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61030.8U Active CN212725651U (zh) | 2020-06-20 | 2020-06-20 | 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725651U (zh) |
-
2020
- 2020-06-20 CN CN202021161030.8U patent/CN2127256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397900Y (zh) | 四通道小型可插拔电连接器 | |
CN203800319U (zh) | 改良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
CN203850558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
CN104092059A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
CN109088193B (zh) | 一种低电噪音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4696369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4498199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636102A (zh) | 一种高速连接器 | |
CN201667396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12725651U (zh) | 连接器组件 | |
JPH09139258A (ja) | 自己終端型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2259809U (zh) | 具有侦测功能的电连接器 | |
CN207781944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986027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119780B (zh) | 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 | |
CN102354836B (zh) | 电源插座连接器 | |
CN212626393U (zh) | 大功率电池连接器 | |
CN211428412U (zh) |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端子模组的配合组件 | |
CN214706310U (zh) | 带插头插入侦测开关的rj45连接器 | |
CN111244698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8632527U (zh) | 高可靠连接器 | |
CN217740837U (zh) | 机器人管线包用母接插件及连接器 | |
CN219247078U (zh) | 中夹片 | |
CN213484115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5332855B (zh) | 一种usb c型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