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1076U -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 Google Patents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1076U
CN212721076U CN202020714642.9U CN202020714642U CN212721076U CN 212721076 U CN212721076 U CN 212721076U CN 202020714642 U CN202020714642 U CN 202020714642U CN 212721076 U CN212721076 U CN 212721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outer tube
sub
tube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464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仲尧
杨永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464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1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1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1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所述集管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设在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外管的内壁面与内管的外壁面贴合,管孔包括形成在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内管孔贯穿内管的管壁,外管孔贯穿外管的管壁,外管包括沿该外管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单个外管孔设置在一个子外管段上,或设置在外管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有利于提高集管的耐腐蚀性,同时降低加工难度。

Description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背景技术
诸如多通道热交换器的平行流热交换器是热交换系统中常用的设备,通常包括换热管和两个平行的集管,集管的管壁上加工有换热管孔,例如通过冲压在集管的管壁上形成换热管孔,换热管通常为扁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换热管孔伸入集管内,换热管与集管彼此焊接。集管是平行流换热器中容纳冷媒相对比较集中的部件,耐腐蚀性要求高,增加壁厚可以提高耐腐蚀性,但是加工制造困难,影响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该集管有利于延缓集管上的腐蚀,改善集管的耐腐蚀性能,同时降低加工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包括沿该外管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单个所述外管孔设置在一个子外管段上,或设置在所述外管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有利于提高集管的耐腐蚀性,同时降低加工难度。
可选地,所述子外管段为两个或三个,所述子外管段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分别与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相连,在所述外管的周向上相邻的子外管段的相邻侧面贴合或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外管包括第一子外管段和第二子外管段,所述外管孔包括第一子外管孔和第二子外管孔,所述第一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且在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且在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在外管周向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一子管孔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子管孔的开口在所述外管周向方向上相对。
可选地,所述外管孔位于一个子外管段上,所述外管孔在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外壁面上的轮廓大体为矩形且轮廓边缘封闭。
可选地,具有外管孔的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壁厚小于其余子外管段的壁厚。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外管段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周向上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子管段的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子管段的定位凸起相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和/或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壁厚沿所述外管的周向变化,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具有第一子外管孔的一侧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和/或所述第二子外管段具有所述第二子外管孔的一侧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
可选地,所述内管和外管均为圆管,所述管孔的外周轮廓呈大体矩形。
可选地,所述外管孔远离所述内管的外周缘设有裙边。
可选地,所述内管的壁厚与所述外管的子外管段的壁厚之比在0.2-5的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内管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管焊缝,所述内管焊缝与相邻子外管段之间的分界处在所述内管的周向上与错开。
可选地,至少一个子外管段的侧面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子外管段的侧面相连,向远离所述集管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沿该外管的周向分成多个外管部分,具有所述外管孔的外管部分的壁厚小于其余外管部分的壁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具有耐压强度高、冲压成型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易与换热管装配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包括管体和配合部件,所述管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管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一端部延伸到所述第二端部的配合槽,所述配合部件配合在所述配合槽内,所述配合部件与所述配合槽的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管体的管壁上且贯通所述管体的管壁的第一子管孔和形成在所述配合部件上且贯通所述配合部件的第二子管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集管具有耐压强度高、冲压成型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易与换热管装配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平面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平面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集管的集管的外管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平面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24是根据图23所示集管的组装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7是图26的平面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八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九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0是图29的平面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2是图31的平面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实施例的集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4是图33的平面示意图。
图3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交换器的集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是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的交换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10。
平行流换热器中通常包括集管用于引导和分配制冷剂进入各个换热管进行换热,多个换热管通过集管上的开口与集管相连,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焊接连接。
如图1-图3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具有沿集管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130。集管10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外管120设在内管110的壁厚方向上的外侧。外管120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1224和外壁面1225,内管110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112和外壁面113,外管120的内壁面1224与内管110的外壁面113贴合。
管孔130包括形成在内管110的管壁上的内管孔111和形成在外管120的管壁上的外管孔121。内管孔111贯穿内管110的管壁,外管孔121贯穿外管120的管壁。外管120 包括沿外管120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122,单个外管孔121形成在一个子外管段122 上或形成在相邻两个子外管段12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通过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从而内管110和外管 120中的每一个的壁厚(厚度)相对于集管10的壁厚减小,即集管10的壁厚等于内管110的壁厚加上外管120的壁厚。
由此可以在内管110的壁厚以及外管120的壁厚较小情况下,使得集管10的壁厚较大,当管壁出现腐蚀时,内管和外管的组合可以阻断或者延缓腐蚀,尤其是沿壁厚方向快速发展的腐蚀,提高集管的耐腐蚀性能。另外,壁厚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使用该集管10的换热器的耐压强度(耐压性能)。
而且,由于内管110的壁厚和外管120的壁厚较小,因此内管和外管分开加工,可以极大地降低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的冲压成型的难度,即极大地降低管孔的冲压难度。由此可以确保管孔130(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的加工精度,以便有效地降低换热管 20与该管孔(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的配合难度。此外,由于外管120由多个子外管段122构成,因此,在组装换热器时,可以先将换热管20插入到内管110的内管孔111内,然后在组装多个子外管段122,由此降低了组装难度。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有利于延缓集管上的腐蚀,改善集管的耐腐蚀性能,同时降低加工难度,具有耐压强度高、冲压成型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易与换热管装配等优点。
而且,当内管和外管中任一个的管壁出现点蚀时,内管和外管之间的分界面可以阻断或者延缓这种腐蚀沿壁厚方向快速发展,改善集管的耐腐蚀性能。
如图1-图3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1可以包括两个集管10(即第一集管10a和第二集管10b)以及多个换热管20。集管10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外管120设在内管110的壁厚方向上的外侧,外管120的内壁面1224与内管110的外壁面 113贴合。
内管110的材料与外管120的材料可以不同,即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内管110和外管120。可选地,内管110的强度可以大于外管120的强度,即外管120的强度可以小于内管110的强度。由于制冷剂在内管110中流动,因此内管110是主要承压部件。通过使外管120的强度小于内管110的强度,从而可以在确保第一集管10a的耐压强度的情况下,降低外管120的制造成本,进而可以降低热交换器1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外管120的耐腐蚀性高于内管110的耐腐蚀性,即内管110的耐腐蚀性低于外管120的耐腐蚀性。由于内管110基本上不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因此内管110的受腐蚀程度远远小于外管120的受腐蚀程度。通过使内管110的耐腐蚀性低于外管120的耐腐蚀性,从而可以在确保第一集管10a的耐腐蚀性的情况下,降低内管110的制造成本,进而可以降低热交换器1的制造成本。
集管10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该管孔,该管孔包括形成在内管110 的管壁上的内管孔111和形成在外管120的管壁上的外管孔121。外管120包括沿该外管120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122,外管孔121形成在至少一个子外管段122上。
其中,外管120的长度方向、内管110的长度方向和集管10的长度方向一致,集管10的长度方向如图16中的箭头A所示,换热管20的长度方向如图16中的箭头B所示。
如图1-图30所示,尤其是如图23所示,内管110和外管120均为圆管,该管孔包括第一槽壁面、第二槽壁面、第三槽壁面和第四槽壁面。该第一槽壁面和该第二槽壁面在内管110的长度方向(外管12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该第三槽壁面和该第四槽壁面在内管110的周向方向(外管120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一槽壁面与该第二槽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第三槽壁面与该第四槽壁面之间的距离。换言之,该管孔的外周轮廓呈大体矩形。
相应地,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中的每一者包括第五槽壁面、第六槽壁面、第七槽壁面和第八槽壁面。该第五槽壁面和该第六槽壁面在内管110的长度方向(外管12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该第七槽壁面和该第八槽壁面在内管110的周向方向(外管120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五槽壁面与该第六槽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第七槽壁面与该第八槽壁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中的每一者为长圆孔槽。相应地,该管孔为长圆孔槽。
换热管20的第一端部210贯穿一个集管10(第一集管10a)的该管孔,换热管20的第二端部220贯穿另一个集管10(第二集管10b)的该管孔。也就是说,换热管20的第一端部210贯穿一个集管10的外管孔121和内管孔111,换热管20的第二端部220贯穿另一个集管10的外管孔121和内管孔111,以便换热管20连通一个集管10和另一个集管10。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被更加清楚准确地理解,下面以第一集管10a和第二集管10b 都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为例,描述热交换器1的组装过程。
在组装(组装)热交换器1时,可以先使换热管20的第一端部210贯穿第一集管10a的内管孔111、换热管20的第二端部220贯穿第二集管10b的内管孔111,以便将换热管 20与第一集管10a的内管110和第二集管10b的内管110组装在一起。然后,使具有外管孔121的至少一个子外管段122套设在换热管20上以便使换热管20的端部贯穿外管孔121,并将多个子外管段122组装在一起以便外管120套设在内管110上。
内管110与外管120之间可以设有焊料,相邻两个子外管段122之间可以设有焊料,换热管20与内管110之间可以设有焊料,换热管20与外管120之间可以设有焊料,以便能够将这些部件连接在一起。此外,这些部件还可以通过已知的其他方式连接在一起。
子外管段122可以是两个(如图1-图26所示)或三个(如图27和图28所示)。由此不仅可以降低将内管110和外管120组装在一起的难度,而且可以降低将多个子外管段122 组装在一起以便形成外管120的难度。
子外管段122的内壁面1224与外壁面1225之间具有侧面1221,侧面1221分别与内壁面1224和外壁面1225相连,在外管120的周向上相邻的子外管段122的相邻侧面1221贴合或间隔开。也就是说,每个子外管段122沿外管120的周向具有两个侧面1221,侧面1221 沿外管120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多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沿外管120的周向依次相接。例如,多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沿外管120的周向依次焊接,即每对在外管120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侧面1221焊接在一起。
如图1、图2、图25和图26所示,外管孔121位于一个子外管段122上。例如,外管 120可以包括两个子外管段122,两个子外管段122在换热管2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外管孔121形成在一个子外管段122上。外管孔121在一个子外管段122的外壁面上的轮廓大体为矩形且轮廓边缘封闭。
如图3-图24所示,外管120包括第一子外管段1226和第二子外管段1227,外管孔121 包括第一子外管孔1211和第二子外管孔1212。第一子外管孔1211位于第一子外管段1226,且第一子外管孔1211在第一子外管段1226的一个侧面1221设有开口,第二子外管孔1212 位于第二子外管段1227,且第二子外管孔1212在第二子外管段1227的一个侧面1221设有开口。
第一子外管段1226的该侧面1221与第二子外管段1227的该侧面1221在外管120的周向方向上相邻,第一子外管孔1211的该开口与第二子外管孔1212的该开口在外管120 的周向方向上相对,以便形成外管孔121。换言之,第一子外管孔1211形成在沿外管120 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122中的一个子外管段122上,第二子外管孔1212形成在另一个子外管段122上。
例如,外管120可以包括两个子外管段122,两个子外管段122的相对方向垂直(正交) 于换热管20的延伸方向,即两个子外管段122在垂直于换热管2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相对。其中,一个子外管段122上形成第一子外管孔1211,另一个子外管段122上形成第二子外管孔1212。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外管120的周向上相邻两个子外管段122的相邻两个侧面1221 中,一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设有定位槽123,另一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设有与定位槽123配合的定位凸起124,即定位凸起124配合在定位槽123内。由此不仅可以降低多个子外管段122的组装难度,而且可以提高多个子外管段122的组装精度。
具体地,第一子外管段1226设有定位槽123,定位槽123的开口设置在第一子外管段 1226的一个侧面1221上,第二子外管段1227的周向上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124,第一子外管段1226的定位槽123与第二子外管段1227的定位凸起124相配合。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外管120的周向上至少两个相邻子外管段122的相邻两个侧面1221中,一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设有凹部,另一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设有配合在该凹部内的凸起126。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外管120的周向上至少两个相邻子外管段122的相邻两个侧面1221中,一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设有搭接在另一个子外管段122的外壁上的搭接部128。由此可以提高该至少两个相邻子外管段122的结合处的厚度,从而可以提高该至少两个相邻子外管段122的结合处的耐压强度。
可选地,搭接部128焊接在另一个子外管段122的外壁上。可选地,内管110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管焊缝,搭接部128与该内管焊缝在外管120的径向(内管110的径向)上相对,以便使外管120的与该内管焊缝在外管120的径向上相对的部分的壁厚大于外管120的其余部分的壁厚。由此可以提高内管110的该内管焊缝处的耐腐蚀性和耐压强度,从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的使用寿命和耐压性能。
如图5和图6所示,外管120的壁厚沿外管120的周向是变化的。例如,外管120的壁厚沿外管120的周向从外管孔121朝远离外管孔121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外管 120的壁厚沿外管120的周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从外管孔121为起点先增大、后减小。
可选地,内管110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管焊缝,外管孔121与该内管焊缝在外管120的径向(内管110的径向)上相对。其中,外管120的壁厚沿外管120的周向从外管孔121朝远离外管孔121的方向逐渐增大。换言之,外管120的与该内管焊缝在外管120 的径向上相对的部分的壁厚大于外管120的其余部分的壁厚。由此可以提高内管110的该内管焊缝处的耐压强度,从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的耐压性能。
可选地,第一子外管段1226和/或第二子外管段1227的壁厚沿外管120的周向变化。第一子外管段1226具有第一子外管孔1211的一侧的壁厚小于第一子外管段1226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第二子外管段1227具有第二子外管孔1212的一侧的壁厚小于第二子外管段1227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
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子外管孔1211和第二子外管孔1212的冲压成型的难度,即可以进一步降低外管孔121的冲压成型的难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外管孔121的加工精度,以便进一步有效地降低换热管20与外管孔121的配合难度。同时在进行换热器加工时,换热管20插入到管孔中与集管焊接连接,管孔处集管的壁厚适当的减薄,有利于换热管与集管焊接,从而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其中,第一子外管段1226(第二子外管段1227、外管120、内管110)的壁厚是指:第一子外管段1226(第二子外管段1227、外管120、内管110)的在内管110的径向上的尺寸。
如图29和图30所示,第一子外管段1226的壁厚小于第二子外管段1227的壁厚。具体地,外管孔121位于第一子外管段1226上。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外管孔121的冲压成型的难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外管孔121的加工精度,以便进一步有效地降低换热管20与外管孔121的配合难度。
内管110的壁厚与外管120的子外管段122的壁厚之比在0.2-5的范围内,即内管110 的壁厚与外管120的壁厚之比在0.2-5的范围内。
如图21和图22所示,内管110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管焊缝(图中未示出),该内管焊缝与相邻子外管段122之间的分界处在内管110的周向上错开。例如,相邻子外管段122之间的相接处在内管110的周向上与该内管焊缝错开。换言之,相邻子外管段122 之间的相接处在内管110的径向(外管120的径向)上不与该内管焊缝相对。由此当内焊缝发生腐蚀的时候,延缓腐蚀向外子管段的发展,改善耐腐蚀性,同时可以提高内管 110的该内管焊缝处的耐压强度,从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的耐压性能。
发明人发现,使用中,冷凝水滞留在集管表面,空气中的水分容易进入换热管与集管之间的焊缝内,引起腐蚀,由此导致集管与换热管的连接处泄漏。
如图1、图2和图18所示,外管孔121远离内管110的外周缘设有裙边127。换言之,裙边127可以沿外管120的径向(内管110的径向)从外管120向远离内管110的方向延伸。例如,裙边127可以沿换热管20的延伸方向从外管120向远离内管110的方向延伸。
通过在外管孔121远离内管110的外周缘处设置裙边127,从而可以利用裙边127阻止冷凝水进入换热管20与外管120之间的焊缝以及换热管20与内管110之间的焊缝。由此减缓外管以及换热管与外管焊缝处的腐蚀,进而可以减少换热管20与外管120的连接处以及换热管20与内管110的连接处泄漏的风险。
可选地,裙边127可以贴合在换热管20上,例如裙边127可以焊接在换热管20上。由此可以进一步阻止冷凝水进入换热管20与外管120之间的焊缝以及换热管20与内管110 之间的焊缝,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换热管20与外管120的连接处以及换热管20与内管110 的连接处泄漏的风险。
如图1、图2和图18所示,裙边127可以是环状,裙边127可以套设在换热管20上。由此可以进一步阻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换热管20与外管120之间的焊缝以及换热管20与内管110之间的焊缝,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换热管20与外管120的连接处以及换热管20 与内管110的连接处泄漏。可选地,裙边127可以一体冲压成型在外管120的至少一个子外管段122上,即在冲压成型外管孔121时得到裙边127。
如图16所示,热交换器1还可以包括抱紧环30,抱紧环30箍在至少一个集管的外管120的外周壁上。换言之,抱紧环30可以套设在至少一个集管的外管120上。由此可以使内管110和外管120更加牢固地配合在一起,以便避免在对内管110和外管120进行焊接前,内管110和外管120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的组装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管120的至少一个子外管段122的侧面1221设有安装板1291。安装板1291能够通过抱箍、扎带或弹簧等方式与热交换器1的支架(图中未示出)相连。可选地,安装板1291具有安装孔1292。由此可以更加方便地、更加稳固地将安装板1291和该支架连接在一起,在一些简单结构的换热器中,安装板1291可以直接作为换热器的支架,和空调机组进行连接。
如图7所示,外管120包括两个子外管段122,外管孔121的一半形成在一个子外管段 122上,外管孔121的另一半形成在另一个子外管段122上,一个子外管段122远离外管孔121的侧面一体地设有安装板1211。
可选地,如图8所示,在外管120的周向上,两个子外管段122的远离外管孔121的相邻两个侧面1221都设有安装板1291,两个安装板1291彼此贴合在一起,两个安装板1291 的安装孔1292相对设置。由此可以更加方便地、更加稳固地将该集管和该支架连接在一起。
如图9所示,外管120的至少一个子外管段122的外壁上设有安装凸台1293,安装凸台1293具有用于安装转接座(图中未示出)的插孔1294。可选地,对于设有安装凸台1293 的子外管段122来说,该子外管段122的两个侧面1221相对安装凸台1293对称,即安装凸台1293在外管120的周向上位于该子外管段122的外壁的中部。
如图17所示,外管120的至少一个子外管段122的端部1222设有定位凸起1223。热交换器1的端盖40设有定位槽,定位凸起1223配合在端盖40的该定位槽内。由此可以将端盖40更加精确地、更加稳固地安装在集管上,以便提高该集管和端盖40的连接强度。
如图18所示,外管120的在外管12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换热管20之间的部分设有防水弹性层(图中未示出)。热交换器1还可以包括压紧环50,压紧环50套设在外管120的该部分上,该防水弹性层位于外管120与压紧环50之间,以便该防水弹性层在压紧环50的压紧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通过设置该防水弹性层以及用于压紧该防水弹性层的压紧环50,从而不仅可以防止水分进入到换热管20与集管之间的焊缝,而且可以增加换热管20与集管的连接强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
如图1-图3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具有沿集管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集管10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外管120设在内管110的壁厚方向上的外侧。外管120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1224和外壁面1225,内管110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112和外壁面113,外管120的内壁面1224与内管110的外壁面113贴合。
该管孔包括形成在内管110的管壁上的内管孔111和形成在外管120的管壁上的外管孔121。内管孔111贯穿内管110的管壁,外管孔121贯穿外管120的管壁。外管120沿外管120的周向分成多个外管部分122a,具有外管孔121的外管部分122a的壁厚小于其余外管部分122a的壁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通过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从而内管110和外管120中的每一个的壁厚(厚度)相对于集管10的壁厚减小,即集管10的壁厚等于内管110的壁厚加上外管120的壁厚。
由此可以在内管110的壁厚以及外管120的壁厚较小情况下,使得集管10的壁厚较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集管10的耐压强度(耐压性能),即有效地提高集管10的耐压强度。
而且,由于内管110的壁厚和外管120的壁厚较小,因此可以极大地降低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的冲压成型的难度,即极大地降低管孔的冲压难度。由此可以确保该管孔(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的加工精度,以便有效地降低换热管20与该管孔(内管孔111和外管孔121)的配合难度。此外,由于外管120由多个子外管段122构成,因此,在组装换热器时,可以先将换热管20插入到内管110的内管孔111内,然后在组装多个子外管段 122,由此降低了组装难度。
而且,通过使具有外管孔121的外管部分122a的壁厚小于其余外管部分122a的壁厚,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外管孔121的冲压成型的难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外管孔121的加工精度,以便进一步有效地降低换热管20与外管孔121的配合难度。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可以在极大地降低该管孔的冲压成型难度、确保该管孔的加工精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集管10的耐压强度,进而提高热交换器1的耐压强度。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具有耐压强度高、冲压成型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易与换热管20装配等优点。
如图29和图30所示,外管120沿外管120的周向分成第一外管部分1221a和第二外管部分1222a,外管孔121形成在第一外管部分1221a。第一外管部分1221a的壁厚小于第二外管部分1222a的壁厚,第一外管部分1221a的壁厚不变,第二外管部分1222a的壁厚不变。由此可以使集管10的结构更加合理。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
如图31-图34所示,集管10包括管体110a和配合部件120a,管体110a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管体110a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管体110a的管壁上具有沿该长度方向从管体110a的第一端部延伸到管体110a的第二端部的配合槽,配合部件 120a配合在该配合槽内,配合部件120a与该配合槽的壁面贴合。该管孔包括形成在管体 110a的管壁上且贯通管体110a的管壁的第一子管孔和形成在配合部件120a上且贯通配合部件120a的第二子管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通过包括管体110a和配合部件120a、且管体110a具有该配合槽,从而管体110a的具有该配合槽的部分(该部分在下文称为配合槽部分)和配合部件120a中的每一个的壁厚(厚度)相对于集管10的壁厚减小,即集管10的壁厚等于管体110a的该配合槽部分的壁厚加上配合部件120a的壁厚。
由此可以在管体110a的该配合槽部分的壁厚以及配合部件120a的壁厚较小情况下,使得集管10的壁厚较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集管10的耐压强度(耐压性能),即有效地提高集管10的耐压强度。
而且,由于管体110a的该配合槽部分的壁厚和配合部件120a的壁厚较小,因此可以极大地降低该第一子管孔和该第二子管孔的冲压成型的难度,即极大地降低该管孔的冲压难度。由此可以确保该管孔(该第一子管孔和该第二子管孔)的加工精度,以便有效地降低换热管20与该管孔(该第一子管孔和该第二子管孔)的配合难度。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可以在极大地降低该管孔的冲压成型难度、确保该管孔的加工精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集管10的耐压强度,进而提高热交换器1的耐压强度。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管10具有耐压强度高、冲压成型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易与换热管20装配等优点。
可选地,该配合槽形成在管体110a的内壁面(如图31和图32所示)或外壁面上(如图33和图34所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具有沿所述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集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包括沿该外管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子外管段,单个外管孔设置在一个子外管段上,或设置在外管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外管段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外管段为两个或三个,所述子外管段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分别与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相连,在所述外管的周向上相邻的子外管段的相邻侧面贴合或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第一子外管段和第二子外管段,所述外管孔包括第一子外管孔和第二子外管孔,所述第一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且在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子外管孔位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且在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一个侧面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所述侧面在外管周向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一子管孔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子管孔的开口在所述外管周向方向上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孔位于一个子外管段上,所述外管孔在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外壁面上的轮廓大体为矩形且轮廓边缘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外管孔的所述一个子外管段的壁厚小于其余子外管段的壁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外管段的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周向上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子管段的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子管段的定位凸起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和/或所述第二子外管段的壁厚沿所述外管的周向变化,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具有第一子外管孔的一侧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一子外管段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和/或所述第二子外管段具有所述第二子外管孔的一侧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子外管段周向上的另一侧的壁厚。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孔远离所述内管的外周缘设有裙边。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壁厚与所述外管的子外管段的壁厚之比在0.2-5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管焊缝,所述内管焊缝与相邻子外管段之间的分界处在所述内管的周向上与错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子外管段的侧面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子外管段的侧面相连,向远离所述集管的方向延伸。
12.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具有沿该集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设在所述内管壁厚方向上的外侧,所述外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内管在其壁厚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且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上的内管孔和形成在所述外管的管壁上的外管孔,所述内管孔贯穿所述内管的管壁,所述外管孔贯穿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外管沿该外管的周向分成多个外管部分,具有所述外管孔的外管部分的壁厚小于其余外管部分的壁厚。
13.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配合部件,所述管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管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管孔,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一端部延伸到所述第二端部的配合槽,所述配合部件配合在所述配合槽内,所述配合部件与所述配合槽的壁面贴合,所述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管体的管壁上且贯通所述管体的管壁的第一子管孔和形成在所述配合部件上且贯通所述配合部件的第二子管孔。
CN202020714642.9U 2020-04-30 2020-04-30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Active CN212721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4642.9U CN212721076U (zh) 2020-04-30 2020-04-30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4642.9U CN212721076U (zh) 2020-04-30 2020-04-30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1076U true CN212721076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45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4642.9U Active CN212721076U (zh) 2020-04-30 2020-04-30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10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3782B2 (en) Conformal fluid-cooled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US8465863B2 (en) Batteries and components thereof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8139183B (zh) 热交换器
US11162743B2 (en) Heat exchanger tank
US7658224B2 (en) Flanged connection for heat exchanger
US10401095B2 (en) Heat exchanger
JPH07120189A (ja) 熱交換器
JP6199982B2 (ja) ガスケット及び組立体
US7051789B2 (en) Two-piece mounting bracket for heat exchanger
US20040003918A1 (en) Manifold for heat exchanger
CN212721076U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
CN113587494B (zh) 热交换器
US20220120505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946840B2 (ja) 熱交換器
US11530884B2 (en) Heat exchanger
JP2015206507A (ja) 熱交換器
JPH0719779A (ja) 熱交換コアの製造方法
JP4430482B2 (ja) 熱交換器
CN113280675A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11272002B (zh) 换热管、换热器和换热管的制造方法
WO2021115402A1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5627633B (zh) 一种换热器
CN216205494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747461U (zh) 用于板式换热器的适配板和带有该适配板的板式换热器
US11274885B2 (en) Collector box, sealing means and corresponding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