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15452U - 建筑用板式结构 - Google Patents

建筑用板式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15452U
CN212715452U CN202020733760.4U CN202020733760U CN212715452U CN 212715452 U CN212715452 U CN 212715452U CN 202020733760 U CN202020733760 U CN 202020733760U CN 212715452 U CN212715452 U CN 212715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uilding
construction
wall body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337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晓梁
戴嘉琦
肖阳
宾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337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15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15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154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90Passive houses; Double facade technology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板式结构,包括:连接结构;内墙体;延伸墙体;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并列布置,并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内墙体一体化成型;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共同形成填充通道;及填充在所述填充通道内的保温材料。通过连接结构保证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并通过填充通道内的保温材料与建筑物本体外侧或内侧的保温层形成闭合的保温圈,进而避免由于建筑物外凸结构形成的冷桥,改善了建筑的保温效果。同时,也无需通过保温层将整个外凸结构整体包围,减少了保温层原材料的消耗。

Description

建筑用板式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用板式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保温层是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的有力措施,对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而当建筑包括室内结构与室外结构时,如房间外侧的落地雨棚或阳台,在室内结构与室外结构的分界处,由于建筑外侧出现外挑或不规则形状,导致保温层经常被建筑结构板式构件打断,形成冷桥,存在保温缺陷点,导致建筑结构实际保温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保温效果的建筑用板式结构。
一种建筑用板式结构,包括:
连接结构;
内墙体;
延伸墙体;所述延伸墙体与所述内墙体并列布置,并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内墙体一体化成型;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共同形成填充通道;
及填充在所述填充通道内的保温材料。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本体;
传力部件,所述传力部件嵌设于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内,所述传力部件与所述连接本体连接;所述传力部件用于将所述连接本体承受的载荷传递至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本体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嵌于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内;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填充通道内,且周围填充有所述保温材料。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强化部件,所述强化部件设于所述连接本体上,并嵌于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内;所述强化部件用于强化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内墙体或与所述延伸墙体之间的连接。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本体表面涂覆保护层。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连接结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还包括:
固定钢筋,所述固定钢筋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连接结构。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筑用板式结构还包括:
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设于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内,并沿所述连接结构延伸方向延伸;
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设于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内,并与所述横向钢筋垂直布置;所述纵向钢筋绕过所述连接构件拉通布置;所述连接结构设于所述横向钢筋与所述纵向钢筋搭建的网格中。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钢筋与所述连接结构锚固拉结。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本体为钢板、钢管与工型钢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本体为所述钢管时,所述钢管内部填充有所述保温材料。
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通过连接结构保证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并通过填充通道内的保温材料与建筑物本体外侧或内侧的保温层形成闭合的保温圈,进而避免由于建筑物外凸结构形成的冷桥,改善了建筑的保温效果。同时,也无需通过保温层将整个外凸结构整体包围,减少了保温层原材料的消耗。
对于本申请的各种具体结构及其作用与效果,将在下面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应用场景图;
图3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主视图;
图6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板式结构成型完成后的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温材料填充完成后的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中,100-连接结构;110-连接本体;111-连接部;112-支撑部;113-保护层;120-传力部件;130-强化部件;140-搭接部件;200-内墙体;210-混凝土结构;220-横向钢筋;230-纵向钢筋;300-延伸墙体;400-填充通道;500-保温材料;600-固定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是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应用场景图,图2所示的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应用场景。图1与图2中,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本体(未标示)与设于建筑本体的外侧设有外凸结构(未标示),其中,建筑物本体的外侧设有保温层(未标示)。具体的,图1中建筑物的基本架构中设有“十”字交叉式结构,图2中建筑物的基本架构中设有“丁”字形结构,且“十”字交叉式结构与“丁”字形结构中包括嵌有保温材料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建筑用板式结构包括组成建筑物本体结构的内墙体200与位于建筑物本体外侧的延伸墙体300,且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之间设有保温材料500,其中,保温材料500与建筑物本体的外侧处的保温层位于同一平面内。
为提高建筑用板式结构自身的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温材料可选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可减少建筑用板式结构的支模成本。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选用厚度尺寸较小的连接本体110,以适用于较薄的板式结构。
在其中另一个应用场景中,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还可用于保温层设于建筑物本体内侧的应用场景中。
图3所示的是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用板式结构,具体包括:连接结构100、内墙体200、延伸墙体300与保温材料500。其中,内墙体200设于建筑物本体内侧,延伸墙体300设于建筑物本体外侧。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并列布置,且延伸墙体300通过连接结构100与内墙体200连接,实现延伸墙体300与内墙体200的一体化成型。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共同形成填充通道400,该填充通道400填充有保温材料500。连接结构能够有效传递连接位置处的轴力、剪力及弯矩,消除填充通道对整体结构强度与刚度的影响,消除传统工艺形成的结构缝,实现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作为一体化结构的设计。连接结构在填充通道内布置间距和斜向角度可根据设计需要调整。
具体的,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通过设置包括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使得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共同形成与建筑物本体外侧的保温层对应填充通道,并在填充通道内填充保温材料,以使得建筑物本体外侧形成闭合的保温圈,消除了建筑物本体外侧外凸结构处保温缺陷点,改善了保温效果。同时,通过连接结构将内墙体与延伸墙体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建筑用板式结构的强度,保证建筑用板式结构整体稳定性。
优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为钢筋混凝土板式结构或墙体,且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的厚度与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填充通道400还可用于填充隔热材料或绝缘材料。
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通过连接结构保证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并通过填充通道内的保温材料与建筑物本体外侧或内侧的保温层形成闭合的保温圈,进而避免由于建筑物外凸结构形成的冷桥,改善了建筑的保温效果。同时,也无需通过保温层将整个外凸结构整体包围,减少了保温层原材料的消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可用于建筑外保温。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还可用于建筑内保温。
进一步地,为了改善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的外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00位于填充通道400内,且填充通过400的界面与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的平面平齐。
为了降低材料成本,尽可能使用尺寸较小的连接结构1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00垂直于填充通道400的延伸方向分布。
为了提高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类型,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00沿与建筑用板式结构匹配的其他方向分布。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提高了适用性,扩展了使用范围。
为了提高连接结构100与板式结构的结合力,并改善连接结构100的受力环境,进而延长连接结构100的使用寿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00包括连接本体110与传力部件120。其中,传力部件120嵌设于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内,且连接本体110与传力部件120连接。具体的,传力部件120的一端嵌设于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内,且连接本体110的另一端与传力部件120连接。传力部件120用于将连接本体110承受的载荷传递至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
为了进一步增强连接结构自身的强度及连接结构与内墙体200及延伸墙体300结合的强度,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两端位于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本体110包括连接部111与支撑部112。其中,连接部111嵌于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内,支撑部112位于填充通道400内,且支撑部112周围还填充有保温材料。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传力部件120与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浇注在一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承受的载荷为剪切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的横截面可以是闭口截面也可以是开口截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传力部件120为传力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与传力部件120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00中的传力部件数量为4个。对称分布于连接本体110中一对相对的侧面上。
为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内部的性能,在其中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当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为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端部,传力部件120可采用末端弯曲并相连的结构,以提高板式结构端部的锚固强度。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某一侧面上的传力部件120通过搭接部件140连接。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可以是钢质厚板、圆钢管、方钢管、工字型钢中的任意一种。
为了延长连接本体110的使用寿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表面涂覆保护层(未图示)。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表面涂覆的保护层为抗氧化层。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表面涂覆的保护层为防腐层,进而使得连接本体110在直接与保温材料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防腐。
为了在满足保护需求的基础上节约成本,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连接本体110裸露在填充空间400内的表面涂覆保护层。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连接结构与板式结构的连接强度,优化连接结构与板式结构的连接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00还包括强化部件130。其中,强化部件130设于连接本体上,并嵌于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内。强化部件130用于强化连接结构100与内墙体200与或与延伸墙体300之间的连接,防止连接结构100沿自身轴线相对内墙体200及延伸墙体300移动或转动。例如,强化部件130为抗剪键。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强化部件130焊接在连接本体110的表面,以保证连接结构100与板式结构之间剪切应力的传递。
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通过强化部件抵抗剪切应力,限制连接结构沿自身轴线方向的移动,提高连接结构与内墙体200或延伸墙体3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强化部件增强内墙体200及延伸墙体300与连接结构之间的荷载传递,进而提高建筑用板式构件在填充通道处的强度及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所示,当内墙体200为钢筋混凝土板式结构时,内墙体200包括混凝土结构210、横向钢筋220与纵向钢筋230。其中,横向钢筋220设于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内,纵向钢筋230设于内墙体200与延伸墙体300内,并与横向钢筋220垂直布置。横向钢筋220沿连接结构100延伸方向延伸,纵向钢筋230绕过连接构件100拉通布置。连接结构100设于横向钢筋220与纵向钢筋230搭建的网格中。
如图4与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内墙体200中,横向钢筋220轴线垂直于填充通道400的延伸方向,且纵向钢筋230轴线平行于填充通道400的延伸方向。
如图4与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延伸墙体300为钢筋混凝土板式结构时,内墙体300包括混凝土结构210,及垂直布置的横向钢筋220与纵向钢筋230。连接结构100设于横向钢筋220与纵向钢筋230搭建的网格中。
如图4与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延伸墙体300中,横向钢筋220轴线垂直于填充通道400的延伸方向,且纵向钢筋230轴线平行于填充通道400的延伸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横向钢筋220轴线及纵向钢筋230轴线与填充通道40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也即横向钢筋220不垂直于填充通道400的延伸方向。
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提高板式结构的自身的强度与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所示,连接结构100数量为至少两个时,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还包括固定钢筋600。其中,固定钢筋600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连接结构100。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6与图7所示,固定钢筋600穿过连接本体110,通过连接连接本体110实现两个相邻的连接结构100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固定钢筋600嵌于板式结构内,进一步提高连接结构100与板式结构之间的连接性能。
具体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横向钢筋220锚固拉结在固定钢筋600上。
具体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纵向钢筋230绕过连接本体110的上方或下方拉通布置。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横向钢筋220中的部分结构伸入连接结构100锚固,以增强连接处的刚度与强度。
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通过固定钢筋将连接结构串联在一起,结成连接网。提高了连接结构组成的连接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包含该连接系统的建筑用板式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可实现连接结构整体运输及布置,提高了安装效率,减少了现场安装成本。
为了进一步改善保温效果,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10为钢管时,钢管内部填充有保温材料。
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在横截面为闭口截面的连接本体的内部填充保温材料,保证了填充通道内的所有空间内的保温材料的填充,提高了建筑用板式结构与建筑物本体外侧或者内侧的保温层形成的保温圈的完整性,进一消除了保温缺陷点,改善了保温效果。
如图3、图9与图10所示,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的设计及成型步骤为:
步骤1:获取建筑用板式结构的填充需求与强度需求。其中,填充需求是指,为消除“十”字结构或“丁”字形状连接处冷桥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填充通道中保温材料所需实现的保温效果。强度需求是指建筑用板式结构在满足正常使用状态下,所需达到的整体结构的最小强度,其中,强度需求可以是根据板式结构的设计载荷计算得到的。
步骤2:根据填充需求设计填充通道的填充参数。其中,填充参数包括填充通道的尺寸与填充位置,也即建筑用板式结构镶嵌保温材料的用量与位置。
步骤3:根据强度确定连接结构的连接参数。其中,连接参数包括连接结构的规格、数量与位置。
步骤4:根据填充参数与连接参数,布置连接结构;
步骤5:通过墙体材料成型内墙体与延伸墙体;其中,连接结构的两端分别嵌设于内墙体与延伸墙体内。
例如,若内墙体与延伸墙体为混凝土板式结构,根据填充参数与连接参数设计模具,并在模具中布置板式结构中的支撑部件,如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并根据连接参数在模具布置连接结构,而后将墙体材料填充在模具中,进而得到通过连接结构一体化成型的内墙体与延伸墙体。再例如,若内墙体与延伸墙体为墙体结构,根据填充参数与连接参数,成型墙体的过程中在填充通道的所在位置处布置连接结构,直至完成连接结构的布置及墙体的成型。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结构与支撑部件的布置方式可以是垂直布置与斜向布置。
步骤6:在填充通道内填充保温材料,得到建筑用板式结构。
上述建筑用板式结构的设计及成型方法,操作步骤简单,且能够根据填充需求与连接需求合理的调整建筑用板式结构中各部件的数量、尺寸与位置,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设计师设计过程中的灵活性。同时,预先成型连接结构,无需现场成型连接结构,降低了建筑用板式结构的成型难度,同时简化了建筑用板式结构的成型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结构;
内墙体;
延伸墙体;所述延伸墙体与所述内墙体并列布置,并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内墙体一体化成型;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共同形成填充通道;
及填充在所述填充通道内的保温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本体;
传力部件,所述传力部件嵌设于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内,所述传力部件与所述连接本体连接;所述传力部件用于将所述连接本体承受的载荷传递至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嵌于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内;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填充通道内,且周围填充有所述保温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强化部件,所述强化部件设于所述连接本体上,并嵌于所述内墙体或所述延伸墙体内;所述强化部件用于强化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内墙体或与所述延伸墙体之间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表面涂覆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连接结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还包括:
固定钢筋,所述固定钢筋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连接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设于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内,并沿所述连接结构延伸方向延伸;
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设于所述内墙体与所述延伸墙体内,并与所述横向钢筋垂直布置;所述纵向钢筋绕过所述连接结构拉通布置;所述连接结构设于所述横向钢筋与所述纵向钢筋搭建的网格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钢筋与所述连接结构锚固拉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为钢板、钢管与工型钢中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用板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为所述钢管时,所述钢管内部填充有所述保温材料。
CN202020733760.4U 2020-05-07 2020-05-07 建筑用板式结构 Active CN212715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3760.4U CN212715452U (zh) 2020-05-07 2020-05-07 建筑用板式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3760.4U CN212715452U (zh) 2020-05-07 2020-05-07 建筑用板式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15452U true CN212715452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44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33760.4U Active CN212715452U (zh) 2020-05-07 2020-05-07 建筑用板式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154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11186A1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墙体和装配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1152270B1 (ko) 장경간 고하중 건물에 적합한 피씨 슬래브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7386492B (zh) 一种预制芯柱式自保温外墙板、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US9194125B1 (en) Construction component having embedded internal support structures to provide enhanced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and improved ease of construction therewith
CN106003365A (zh) 基于3d打印配筋砌体的保温结构
CN103388357A (zh) 耐震、预制的钢管剪力墙混合结构建筑物
CN111877546B (zh) 一种带屈曲约束支撑的装配式框架梁柱湿节点及施工方法
CN112609874A (zh) 饰面保温一体化的双面叠合剪力墙及其制造方法
CN215054263U (zh)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
CN111980199B (zh) 断桥超低能耗外墙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12715452U (zh) 建筑用板式结构
CN111502091A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建筑楼面及其制备方法
CN216276409U (zh) 一种钢管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端部连接加强结构
KR20140110491A (ko) 안장형 띠철근과 이중 대근을 이용한 hpc기둥의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CN111535463A (zh) 建筑用板式结构的成型方法和建筑用板式结构
KR101260392B1 (ko) 저모멘트존에서 연결되는 pc기둥 및 보유닛의 조립식 구조
CN113737981B (zh) 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连接节点
CN216505824U (zh) 筒节和塔体
CN215054264U (zh) 两个预制墙板的连接结构
CN213741826U (zh) 一种无梁空心楼盖的施工结构
CN205444565U (zh) 一种墙板连接节点
CN108086533B (zh) 一种并联多肢预制剪力墙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施工方法
CN215406734U (zh) 一种采用大间距配置竖向分布筋的剪力墙结构
CN218374697U (zh) 一种夹心保温双连梁节点
CN219671055U (zh) 跨线桥的景观混凝土索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