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54263U -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 - Google Patents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54263U CN215054263U CN202120062053.1U CN202120062053U CN215054263U CN 215054263 U CN215054263 U CN 215054263U CN 202120062053 U CN202120062053 U CN 202120062053U CN 215054263 U CN215054263 U CN 2150542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fabricated wall
- wall panel
- vertical
- additional
- prefabr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包括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均设置通长缺口,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内部均预埋有多个末端伸出至通长缺口的锚固筋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垂直相对且留有间距形成竖向现浇区;竖向现浇区设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螺旋箍筋,两个附加钢筋笼相互垂直且分别与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抵接,两个螺旋箍筋分别将第一预制墙板/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和附加钢筋笼连接,竖向现浇区内填充现浇混凝土。本方案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强,等同于现浇,现场施工操作方便,施工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制墙板的 L型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墙板结构体系中的两个预制墙板的连接结构,使用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干法连接和湿法连接两种。采用干法连接时,相邻预制墙板之间通过预埋的金属连接件进行对接固定,这样的连接方式,相邻墙板之间存在缝隙,只能通过后期装修进行遮盖;装修装饰材料容易在热胀冷缩情况下出现裂缝,造成后期维修麻烦。采用湿法连接主要有两种具体方式:
1、相邻预制墙板的竖向连接部位采用铝模或木模进行现场支模,通过现浇混凝土进行连接;具体参见专利文件《CN201921684762.2-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两个预制墙板的通长缺口形成墙板键槽,空间较小,绑扎钢筋时操作空间不足;其次,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的现浇区域比较小,与国家装配式建筑标准提倡的连接构造有明显差别,抗震性能较弱,不适合地震烈度较大的地区。
2、在预制墙板的侧端面预留缺口,缺口内预埋软索锚环,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的侧端面形成相互配合的台阶形,现场施工时向两个软索锚环中插入竖向通长钢筋,然后再向缺口内浇筑混凝土,具体方案参见专利文件《CN206337655U-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墙板及其加强软索锚环连接结构》。存在以下不足:采用软索连接时,单个墙板有3m左右高度,且软索的形状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当两个墙板水平拼合后,施工时插入竖向通长钢筋对准每个软索比较困难,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软索的形状不固定,一旦发生变形,很难实现竖向通长筋的穿插,施工效率低;而且相邻墙体之间的现浇带受力性能一般,无法应用于地震烈度较大的地区。
因此,现在需要研发一种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弱,现场绑扎钢筋操作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两个预制墙板的连接结构之间的强度,提高抗震性能,提高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制墙板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弱,现场绑扎钢筋操作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两个预制墙板的连接结构之间的强度,提高抗震性能,提高施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包括相互垂直放置的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均包括竖向第一端和竖向第二端,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均设置通长缺口,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内部均预埋有多个水平放置的锚固筋,所述锚固筋的末端伸出至所述通长缺口内,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垂直相对形成L型连接节点,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之间留有间距以形成竖向现浇区;所述竖向现浇区中设置有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竖向放置的螺旋箍筋,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相互垂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抵接,两个所述螺旋箍筋分别将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和所述附加钢筋笼连接在一起,所述竖向现浇区以及所述通长缺口内填充现浇混凝土将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连接在一起。
本方案中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相互垂直且留有一定间距形成竖向现浇区,竖向现浇区内设置有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螺旋箍筋,竖向现浇区内浇筑现浇混凝土将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连接在一起,锚固筋、附加钢筋笼和螺旋箍筋锚固在现浇混凝土中。由于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留有间距,因此现场放置附加钢筋笼和螺旋箍筋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便于施工操作;而且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螺旋箍筋分别与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连接,可以形成两个暗柱的钢筋结构;同时两个附加钢筋笼的交叉区域也可以形成一个暗柱的钢筋结构,这样在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相当于设置了三个暗柱结构,极大的提高了抗震性能,结构强度等同于甚至超过现浇的连接节点。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附加钢筋笼包括多个附加箍筋以及固定于所述附加箍筋的内部四角处的附加纵筋,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通过一个所述螺旋箍筋连接,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的另一端相互垂直交叉。这样设置,附加纵筋将多个附加箍筋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体性更好的附加钢筋笼,大大减少了现场钢筋绑扎工作量,安装更为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增强了竖向现浇区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各自与所述螺旋箍筋交叉的空间内还设置有竖向放置的第一纵筋。这样设置可以通过第一纵筋将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和螺旋箍筋分别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竖向现浇区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分别与两个所述螺旋箍筋交叉的空间内还设置有竖向放置的第二纵筋。这样设置,通过第二纵筋将附加箍筋和螺旋箍筋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增强竖向现浇区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箍筋、第一纵筋和所述第二纵筋竖向贯通所述竖向现浇区。这样设置,整个竖向现浇区均锚固有钢筋,竖向现浇区的强度等同于现浇连接节点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的交叉空间内还设置有第三纵筋。这样设置,两个钢筋笼交叉的区域放置第三纵筋后,相当于设置一个暗柱结构,进一步提高竖向现浇区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附加箍筋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以及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宽度。这样设置,竖向现浇区的宽度可以保持与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宽度齐平。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长缺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第二预制墙板的宽度,所述锚固筋不超过所述第一预制墙板/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边缘。这样设置,锚固筋不突出于预制墙板的侧边缘,在运输时锚固筋不容易被碰弯,方便预制墙板的吊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方案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相互垂直且留有一定间距形成竖向现浇区,两个预制墙板拼接形成L型墙板连接节点;由于竖向现浇区为现浇带,其抗震性能等同现浇;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通长缺口处均放置有螺旋箍筋,配合钢筋一体成型加工技术,可大幅提高现场施工效率;放置附加钢筋笼和螺旋箍筋,可以显著减少现场钢筋绑扎工作量,避免钢筋之间发生干涉,现场施工操作非常方便,施工效率高。采用附加钢筋笼和螺旋箍筋进行现浇区段与预制区段的连接,具有施工速度快,传力直接有效的特点;竖向现浇区的面积与现有国标体系一致,钢筋绑扎更为方便,抗震性能强。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附加钢筋笼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预制墙板,2-第二预制墙板,3-通长缺口,4-锚固筋,5-竖向现浇区,6-第一附加钢筋笼,7-第一纵筋,8-第二纵筋,9-第三纵筋,10-第一螺旋箍筋, 11-附加箍筋,12-附加纵筋,13-第二附加钢筋笼,14-第二螺旋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参考附图1至附图3的示意,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包括相互垂直放置的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均包括竖向第一端和竖向第二端,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竖向第一端均设置通长缺口3,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内部均预埋有多个水平放置的锚固筋4,锚固筋4的末端伸出至通长缺口3内,第一预制墙板1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2 的竖向第一端垂直相对形成L型连接节点,第一预制墙板1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竖向第一端之间留有间距以形成竖向现浇区5;竖向现浇区5中设置有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竖向放置的螺旋箍筋,两个附加钢筋笼相互垂直且分别与第一预制墙板1 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竖向第一端抵接,两个螺旋箍筋分别将第一预制墙板 1/第二预制墙板2的锚固筋4和附加钢筋笼连接在一起,竖向现浇区5以及通长缺口3 内填充现浇混凝土将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连接在一起。
参见附图2的示意,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附加钢筋笼包括第一附加钢筋笼6和第二附加钢筋笼13,螺旋箍筋包括第一螺旋箍筋10和第二螺旋箍筋14。其中第一附加钢筋笼6设置于第一预制墙板1的通长缺口3的外侧,第一螺旋箍筋10连接第一预制墙板1 的锚固筋4和第一附加钢筋笼6;第二附加钢筋笼13设置于第二预制墙板2的通长缺口3的外侧,第二螺旋箍筋14连接第二预制墙板2的锚固筋4和第二附加钢筋笼13,第一附加钢筋笼6的附加箍筋和第二附加钢筋笼13的附加箍筋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锚固筋通过第一螺旋箍筋10和第二螺旋箍筋14连接,第一附加钢筋笼6的附加箍筋和第二附加钢筋笼13的附加箍筋的另一端相互垂直交叉形成交叉的区域,该交叉的区域为竖向现浇区5的垂直拐点,也即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L型连接节点的相处垂直处。
本方案中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竖向第一端相互垂直且留有一定间距形成竖向现浇区5,竖向现浇区5内设置有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螺旋箍筋,竖向现浇区5内浇筑现浇混凝土将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 2连接在一起,锚固筋4、附加钢筋笼和螺旋箍筋锚固在现浇混凝土中。由于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之间留有间距,因此现场放置附加钢筋笼和螺旋箍筋的操作空间比较大,便于施工操作;而且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螺旋箍筋分别与第一预制墙板1 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锚固筋4连接,可以形成两个暗柱的钢筋结构;同时两个附加钢筋笼的交叉区域也可以形成一个暗柱的钢筋结构,这样在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相当于设置了三个暗柱结构,极大的提高了抗震性能,结构强度等同于甚至超过现浇的连接节点。
参见附图1和附图2的示意,本实施例中螺旋箍筋的外轮廓为圆柱形,螺旋箍筋的直径小于通长缺口3的宽度。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中预埋有双面钢筋网片,双面钢筋网片的末端露出成为锚固筋4。锚固筋4的宽度不超出于第一预制墙板1或第二预制墙板2的通长缺口3的边缘处。可以根据通长缺口3的形状,将螺旋箍筋设置为相配合的形状,如或方形或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均为内墙板。在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均为外墙板,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饰层、保温层和承重层,承重层的竖向第一端开设有通长缺口3,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设置有锚固筋4,锚固筋4的一部分锚固在预制墙板中,另一部分伸出至通长缺口3中。预制墙板的其它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
参见附图3的示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附加钢筋笼包括多个附加箍筋11以及固定于附加箍筋11的内部四角处的附加纵筋12。这样设置,附加纵筋12将多个附加箍筋11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体性更好的附加钢筋笼,大大减少了现场钢筋绑扎工作量,安装更为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增强了竖向现浇区5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板1的锚固筋4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锚固筋4各自与螺旋箍筋交叉的空间内还设置有竖向放置的第一纵筋 7。这样设置可以通过第一纵筋7将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锚固筋4和螺旋箍筋分别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竖向现浇区5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两个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11分别与两个螺旋箍筋交叉的空间内还设置有竖向放置的第二纵筋8。这样设置,通过第二纵筋8将附加箍筋11和螺旋箍筋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增强竖向现浇区5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螺旋箍筋、第一纵筋7和第二纵筋8竖向贯通竖向现浇区5。这样设置,整个竖向现浇区5均锚固有钢筋,竖向现浇区 5的强度等同于现浇连接节点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两个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11的交叉空间内还设置有第三纵筋9。这样设置,两个钢筋笼交叉的区域放置第三纵筋9 后,相当于设置一个暗柱结构,进一步提高竖向现浇区5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附加箍筋11的宽度小于第一预制墙板1以及第二预制墙板2的宽度。这样设置,竖向现浇区5的宽度可以保持与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宽度齐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通长缺口3的宽度小于第一预制墙板1/第二预制墙板2的宽度,锚固筋4不超过第一预制墙板1/第二预制墙板2的边缘。这样设置,锚固筋4不突出于预制墙板的侧边缘,在运输时锚固筋4不容易被碰弯,方便预制墙板的吊装。
参见附图1和附图2的示意,简要介绍其中一实施例中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结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吊装并定位第一预制墙板1,吊装并定位第二预制墙板2并垂直于第一预制墙板1放置,将第二预制墙板2的竖向第一端与第一预制墙板1的竖向第一端垂直相对且留有一定距离,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通长缺口3之间形成竖向现浇区5;
S2、向第一预制墙板1、第二预制墙板2之间的竖向现浇区5内插入两个附加钢筋笼,第一附加钢筋笼6放置在第一预制墙板1的通长缺口3的外侧,第二附加钢筋笼 13放置在第二预制墙板2的通长缺口3的外侧,然后取两根第一纵筋7,分别插入到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锚固筋4的内部处;取两根第二纵筋8,一根插入到第一附加钢筋笼6的内侧并靠近第一预制墙板1,另一根插入到第二附加钢筋笼13的内部并靠近第二预制墙板2;
S3、取两个螺旋箍筋,将第一螺旋箍筋10从第一预制墙板1的通长缺口3处的顶侧旋转至底侧,同时保持第一纵筋7和第二纵筋8同时置于第一螺旋箍筋10的内部;将第二螺旋箍筋14从第二预制墙板2的通长缺口3处的顶侧旋转至底侧,同时保持第一纵筋7和第二纵筋8同时置于第二螺旋箍筋14的内部;
S4、搭设竖向现浇区5的外侧的模板,向竖向现浇区5的模板内浇筑现浇混凝土,并养护成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包括相互垂直放置的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均包括竖向第一端和竖向第二端,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均设置通长缺口,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内部均预埋有多个水平放置的锚固筋,所述锚固筋的末端伸出至所述通长缺口内,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垂直相对形成L型连接节点,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之间留有间距以形成竖向现浇区;所述竖向现浇区中设置有两个附加钢筋笼和两个竖向放置的螺旋箍筋,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相互垂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第一端抵接,两个所述螺旋箍筋分别将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和所述附加钢筋笼连接在一起,所述竖向现浇区内填充现浇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钢筋笼包括多个附加箍筋以及固定于所述附加箍筋的内部四角处的附加纵筋,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通过一个所述螺旋箍筋连接,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的另一端相互垂直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和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各自与所述螺旋箍筋交叉的空间内还设置有竖向放置的第一纵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分别与两个所述螺旋箍筋交叉的空间内还设置有竖向放置的第二纵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箍筋、第一纵筋和所述第二纵筋竖向贯通所述竖向现浇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附加钢筋笼的附加箍筋的交叉空间内还设置有第三纵筋。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箍筋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以及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长缺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第二预制墙板的宽度,所述锚固筋不超过所述第一预制墙板/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边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62053.1U CN215054263U (zh) | 2021-01-11 | 2021-01-11 |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62053.1U CN215054263U (zh) | 2021-01-11 | 2021-01-11 |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54263U true CN215054263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249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062053.1U Active CN215054263U (zh) | 2021-01-11 | 2021-01-11 |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5426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32787A (zh) * | 2021-12-28 | 2022-03-25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 |
CN117286948A (zh) * | 2023-10-11 | 2023-12-26 | 深圳市鹏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螺旋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 |
-
2021
- 2021-01-11 CN CN202120062053.1U patent/CN21505426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32787A (zh) * | 2021-12-28 | 2022-03-25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 |
CN117286948A (zh) * | 2023-10-11 | 2023-12-26 | 深圳市鹏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螺旋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63795B1 (en) | Composite structural wall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 |
CN110805169A (zh) | 预制墙板的竖向缝拼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 |
CN108678218B (zh) | 基于多用途薄壁钢管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及其建造方法 | |
CN215054263U (zh) | 预制墙板的l型连接节点 | |
CN108661221A (zh) | 一种预制楼板及其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8618627U (zh) | 一种预制楼板及其连接结构 | |
CN105822000A (zh) | 一种钢板混凝土叠合梁板结构体系 | |
CN110439291B (zh) | 一种适用于低层建筑的装配式生产施工方法 | |
CN105569355A (zh) | 一种包括预制构件模块化住宅的装配方法 | |
CN106245776A (zh)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房屋密柱体系 | |
JP2024045350A (ja) | Cltを用いた既存建物の耐震補強構造 | |
CN215054264U (zh) | 两个预制墙板的连接结构 | |
CN212453065U (zh) | 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构件 | |
CN111364642A (zh) | 一种装配式耗能剪力墙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242551B (zh) | 配筋砌块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其隔震、减震体系 | |
CN108951971B (zh) | 钢结构剪力墙 | |
CN211421478U (zh) | 一字型预制墙板的连接结构 | |
CN113374171B (zh) | 一种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圈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5054262U (zh) | 预制墙板的t字型连接节点 | |
CN114396118A (zh) | 一种预应力压接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05444565U (zh) | 一种墙板连接节点 | |
CN214195056U (zh) | 装配式预留错开排列装配孔的预制剪力墙及其装配结构 | |
CN211421451U (zh) | 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 | |
CN211286164U (zh) | 一种自密实再生块体混凝土叠合剪力墙 | |
JP6012353B2 (ja) | 複合柱構造および複合柱の構築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