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09172U -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 Google Patents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09172U
CN212709172U CN202020989395.3U CN202020989395U CN212709172U CN 212709172 U CN212709172 U CN 212709172U CN 202020989395 U CN202020989395 U CN 202020989395U CN 212709172 U CN212709172 U CN 2127091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airbag
control unit
sig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893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瑞刚
梁铭飞
方治
丁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to CN20202098939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091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091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091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发光标志(20)安装在气囊罩盖(1)的罩盖主体(10)上,并且罩盖主体(10)用于容纳气囊,发光标志(20)包括:光源(21);本体(22),其界定空腔并且具有能够透光的透光部;光传输单元(23),光源(21)发出的光经由光传输单元(23)传输至空腔内,并且通过透光部传输到外界环境;以及控制单元(24),其用于对光源(21)进行控制,其中,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在本体(22)的外部与本体(22)分离地布置,并且其中,气囊在充气膨胀时能够顶开本体(22)展开,并且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位于气囊的展开路径之外。气囊罩盖(1)包括发光标志(20)和罩盖主体(10)。

Description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标志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背景技术
车辆具有用来指示车辆的品牌的标志。一些标志构造为可以发光的发光标志,从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现有技术中,发光标志安装在方向盘的气囊罩盖上。发光标志具有透光标志件、集成的LED和ECU组件、导光板以及底盖。透光标志件与底盖一起界定空腔,导光板以及集成的LED和ECU组件容纳在该空腔内。LED发出的光经由导光板和透光标志件传输到外界环境,从而照亮发光标志。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气囊充气膨胀,从而顶开发光标志展开,以使得保护驾驶员。然而,现有技术的发光标志的重量较大,气囊顶出时需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因此不利于气囊展开。此外,重量较大的发光标志由于惯性大,撞击到方向盘的冲击力也大。由此,发光标志容易碎裂,并且可能飞向驾驶员,从而对驾驶员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有利于气囊展开的发光标志和包括该发光标志的气囊罩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发光标志安装在气囊罩盖的罩盖主体上,并且罩盖主体用于容纳气囊,发光标志包括:光源;本体,其界定空腔并且具有能够透光的透光部;光传输单元,光源发出的光经由光传输单元传输至空腔内,并且通过透光部传输到外界环境;以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对光源进行控制,其中,光源和控制单元在本体的外部与本体分离地布置,并且其中,气囊在充气膨胀时能够顶开本体展开,并且光源和控制单元位于气囊的展开路径之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光传输单元为光纤,光纤的一端与光源电耦合,并且光纤的另一端伸入至空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光纤的伸入空腔内的部分以螺旋的方式卷绕成盘状,从而形成盘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体内设置有凹槽,盘状部容纳在凹槽内,并且盘状部的第一侧表面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至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盘状部的与第一侧表面相对的第二侧表面面向透光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光传输单元包括:导光板,其位于空腔内;和光纤,光纤的一端与光源电耦合,并且光纤的另一端与导光板电耦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导光板的出光面朝向透光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控制单元构造为PCB板,光源安装在控制单元上,使得光源在控制单元的长度和宽度范围内不超出控制单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气囊罩盖,其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发光标志;和罩盖主体,发光标志安装在罩盖主体上,并且罩盖主体用于容纳气囊,其中,气囊在充气膨胀时能够顶开发光标志的本体展开,并且发光标志的光源和控制单元位于气囊的展开路径之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罩盖主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容纳部,发光标志的光源和控制单元安装在容纳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充气膨胀的气囊只需顶开发光标志的本体便可展开,而无需额外地顶开发光标志的光源和控制单元。因此,气囊展开时所需要克服的阻力较小。故,与现有技术的构造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更有利于气囊展开。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后述简单说明结合附图予以描述:
图1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俯视立体图;
图1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仰视立体图;
图2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未安装发光标志的底盖的气囊罩盖的仰视立体图;
图2B是示出了沿图1A中的A-A线所截取的气囊罩盖的剖视图;
图3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未安装底盖的发光标志的平面图;
图3B是示出了沿图3A中的B-B线所截取的发光标志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了沿图5中的C-C线所截取的气囊罩盖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光标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的具体实施例。下面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此外,空间相关术语(诸如“上”、“下”、“左”和“右”等)用于描述附图所示的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空间相关术语可以应用到使用时与附图所示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中。显然,虽然为了易于说明,所有这些空间相关术语指的是附图所示的方向,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可以使用与附图中所示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在本文中,上、下、左、右方向是驾驶员观察气囊罩盖时的上、下、左、右方向。
<第一实施例>
图1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俯视立体图,并且图1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俯视立体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气囊罩盖1包括罩盖主体10和发光标志20。罩盖主体10具有主体部11和立壁12,主体部11呈拱形。在气囊罩盖1安装在方向盘上的状态下,主体部11面向驾驶员。立壁12突设在主体部11的背离驾驶员的表面上,并且气囊(未示出)容纳在主体部11和立壁12所包围的空间内。
图2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未安装发光标志的底盖的气囊罩盖的仰视立体图,图2B是示出了沿图1A中的A-A线所截取的气囊罩盖的剖视图,图3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未安装底盖的发光标志的平面图,并且图3B是示出了沿图3A中的B-B线所截取的发光标志的剖视图。如图2A至图3B所示,发光标志20包括光源21、本体22、光传输单元23和控制单元24。例如,光源21为LED。
本体22界定一空腔,并且包括能够透光的透光部。例如,空腔呈大致盘形。透光部呈透明或半透明,并且构造为与车辆的品牌标识相符的特定图案。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22包括固定在一起的透光标志件221和底盖222,透光部设置在该透光标志件221上。光源21发出的光经由光传输单元23传输至空腔内,并且通过透光部传输到外界环境,从而照亮发光标志20。
罩盖主体10的主体部11上形成有撕裂线,在气囊充气膨胀时,主体部11在该撕裂线处断裂。通过该断裂,主体部11上形成展开部。展开部可以向上打开,或者可以向左右方向打开。发光标志20的本体22安装在展开部上。具体地,本体22设置在展开部的大致中央,但其位置及大小也可以适当变更。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顶开展开部和位于展开部上的本体22展开,从而为驾驶员提供保护。
控制单元24能够用于对光源21进行控制。具体地,控制单元24用来控制光源21的颜色、亮度和点亮的形式(例如,单色静止、单色呼吸、变色呼吸和律动)。例如,控制单元24构造为PCB板。光源21集成在PCB板上,使得光源21在PCB的长度和宽度范围内不超出控制单元24。以这种方式,避免在安装过程中碰撞光源21,以免对光源21造成损坏。
在该实施例中,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在本体22的外部与本体22分离地布置。也就是说,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在本体22的外部与本体22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布置,以防本体22被顶开时,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连带着被顶开。此外,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位于气囊的展开路径之外。也就是说,气囊展开时,不会触碰到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不会对气囊的展开构成阻碍。以这种方式,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充气膨胀的气囊只需顶开本体22便可展开,而无需额外地顶开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因此,气囊展开时所需要克服的阻力较小。故,与现有技术的构造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标志20更有利于气囊展开。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位于空腔的外部,也就是说,本体22无需容纳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本体22占用较小的空间,这导致留给气囊的空间增大,从而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保护。再者,当发光标志被顶出时,发光标志的撞击到方向盘的所有部件的总重量减小,因此对方向盘的冲击力减小。由此,发光标志的撞击到方向盘的部分不容易碎裂,从而避免对驾驶员造成伤害。
光传输单元23构造为光纤231。光纤231的一端与光源21电耦合,并且光纤231的另一端伸入至空腔内。光纤231的伸入空腔内的部分以螺旋的方式卷绕成盘状,从而形成盘状部232。盘状部232的每两个相邻的匝之间不存在间隙。盘状部232具有周向表面和两个相对的侧表面。由于光纤231的侧壁发光,因此光纤231所形成的盘状部232的侧表面和周向表面均能够发光,并且盘状部232的发光的侧表面如同一个面光源。
本体22(具体地,底盖222)内设置有凹槽223,盘状部232容纳在凹槽223内。例如,凹槽223的内轮廓可以构造为与盘状部232的轮廓相适应。盘状部232的一个侧表面通过粘接的方式(例如,通过背胶)固定至凹槽223,盘状部232的另一个侧表面面向透光部,使得盘状部232发出的光可以最大程度地穿过透光部。
在本体22(更具体地,底盖222)内,还设置有与凹槽223相连通的用于引导光纤231的引导通道225。优选地,引导通道225的延伸方向与展开部的展开方向大致相同,并且引导通道225位于底盖222的与展开方向相同的一侧上。举例来说,当展开部构造为向上打开时,引导通道225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引导通道225位于底盖222的上侧。与引导通道的其他布置方式相比,以这种方式,当本体22被气囊顶开时,减小光纤231对本体22的牵拉力,从而避免增大气囊展开时的阻力。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1的局部示意图。如图4所示,罩盖主体10(具体地,主体部11)的内表面设置有容纳部112,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安装在容纳部112内。优选地,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位于主体部11的与展开方向相同的一侧。举例来说,当展开部构造为向上打开时,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位于主体部11的上侧。以这种方式,当本体22被气囊顶开时,减小光纤231对本体22的牵拉力,从而避免增大气囊展开时的阻力。容纳部112内的腔室的形状设计为与光源21和控制装置的外轮廓相适应。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纳部112位于主体部11的边缘区域处。
如图1B和图2B所示,罩盖主体10的主体部11上开设开口113,发光标志20的本体22安装在该开口113处,以使得封闭该开口113。开口113的形状例如根据车辆的品牌标识的外轮廓设定。在主体部11的位于开口113边缘的区域处,主体部11的内表面突设安装部111。安装部111的个数可以适当地设定。透光标志件221和底盖222分别设置有贯通孔,安装部111可以贯通到贯通孔中并且从底盖222的下表面伸出。如图1B所示,通过使安装部111的前端部变形成(例如焊接)铆钉形状,从而将透光标志件221和底盖222卡止到罩盖主体10上。
<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气囊罩盖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大致相同,以下仅参照附图来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这里不再描述以避免冗余。
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气囊罩盖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了沿图5中的C-C线所截取的气囊罩盖的剖视图,并且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光标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如图5至图7所示,光传输单元23包括光纤231和导光板233。导光板233位于发光标志20的本体22的空腔内,光纤231的一端与光源21电耦合,并且另一端与导光板233耦合。如图7所示,光纤231的另一端与导光板233的侧表面相耦合。导光板233的出光面朝向本体22(具体地,透光标志件221)的透光部。从光源21发出的光经由光纤231传输至导光板233,并且通过导光板233的出光面射出。从导光板233射出的光经由透光部传输至外界环境,从而照亮发光标志20。
本体22的底盖222设置有用于容纳导光板233的槽224。本体22的透光标志件221和底盖222以及导光板233分别设置有贯通孔,罩盖主体10上的安装部111可以依次贯通透光标志件221、导光板233和底盖222的贯通孔并且从底盖222的下表面伸出。通过使安装部111的前端部变形成铆钉形状,从而将透光标志件221、导光件和底盖222卡止到罩盖主体10上。
如前所述,尽管说明中已经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含义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气囊罩盖(1)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标志(20)安装在所述气囊罩盖(1)的罩盖主体(10)上,并且所述罩盖主体(10)用于容纳气囊,所述发光标志(20)包括:
光源(21);
本体(22),其界定空腔并且具有能够透光的透光部;
光传输单元(23),所述光源(21)发出的光经由所述光传输单元(23)传输至所述空腔内,并且通过所述透光部传输到外界环境;以及
控制单元(24),其用于对所述光源(21)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光源(21)和所述控制单元(24)在所述本体(22)的外部与所述本体(22)分离地布置,并且其中,所述气囊在充气膨胀时能够顶开所述本体(22)展开,并且所述光源(21)和所述控制单元(24)位于所述气囊的展开路径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传输单元(23)为光纤(231),所述光纤(231)的一端与所述光源(21)电耦合,并且所述光纤(231)的另一端伸入至所述空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231)的伸入所述空腔内的部分以螺旋的方式卷绕成盘状,从而形成盘状部(2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22)内设置有凹槽(223),所述盘状部(232)容纳在所述凹槽(223)内,并且所述盘状部(232)的第一侧表面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至所述凹槽(2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状部(232)的与所述第一侧表面相对的第二侧表面面向所述透光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输单元(23)包括:
导光板(233),其位于所述空腔内;和
光纤(231),所述光纤(231)的一端与所述光源(21)电耦合,并且所述光纤(231)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光板(233)电耦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233)的出光面朝向所述透光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标志(20),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24)构造为PCB板,所述光源(21)安装在所述控制单元(24)上,使得所述光源(21)在所述控制单元(24)的长度和宽度范围内不超出所述控制单元(24)。
9.一种气囊罩盖(1),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标志(20);和
罩盖主体(10),所述发光标志(20)安装在所述罩盖主体(10)上,并且所述罩盖主体(10)用于容纳气囊,其中,
所述气囊在充气膨胀时能够顶开所述发光标志(20)的本体(22)展开,并且所述发光标志(20)的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位于所述气囊的展开路径之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罩盖(1),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主体(1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容纳部,所述发光标志(20)的光源(21)和控制单元(24)安装在所述容纳部内。
CN202020989395.3U 2020-06-03 2020-06-03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Active CN2127091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89395.3U CN212709172U (zh) 2020-06-03 2020-06-03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89395.3U CN212709172U (zh) 2020-06-03 2020-06-03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09172U true CN212709172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49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89395.3U Active CN212709172U (zh) 2020-06-03 2020-06-03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091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292222U (zh) 气囊罩盖和安全气囊装置
US7441801B2 (en) Steering wheel equipped with airbag device
KR20030088339A (ko) 에어백 커버
CN211280816U (zh) 方向盘组件
US11383639B1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of driver air bag
JP2008065346A (ja) 発光パネルアッセンブリ
CN111332191B (zh) 带顺序闪光信号灯的车辆小翼
JP2009096450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076195B1 (ko) 조명 엠블럼 조립체
CN111332218A (zh) 一种汽车用发光徽标组件
CN212709172U (zh) 用于气囊罩盖的发光标志和气囊罩盖
KR101894723B1 (ko) 인플랫터블 타입 차량용 사고 알림 장치
KR20210076343A (ko) 에어백 커버 어셈블리
US11987198B2 (en) Vehicle airbag cover assembly
KR101858722B1 (ko) 에어 플로팅 타입 차량용 사고 알림 장치
WO2023273396A1 (zh) 方向盘组件
US11780399B2 (en) Emblem assembly in airbag cover
KR102636926B1 (ko) 신개념 다연출 문자 채널
KR20190089251A (ko) 원형 튜브 형상의 에어 플로팅 타입 차량용 사고 알림 장치
KR102672339B1 (ko) 스티어링 휠 조립체
KR102632182B1 (ko) 암레스트 면발광 조명모듈 디스플레이
KR102617417B1 (ko) 에어백 커버 어셈블리
KR20230114892A (ko) 조명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드라이버 에어백
KR20240023764A (ko) 에어백 커버 어셈블리
KR200186524Y1 (ko) 야간 동행 차량의 식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