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88060U - 微生物培养皿 - Google Patents

微生物培养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88060U
CN212688060U CN202020897762.7U CN202020897762U CN212688060U CN 212688060 U CN212688060 U CN 212688060U CN 202020897762 U CN202020897762 U CN 202020897762U CN 212688060 U CN212688060 U CN 212688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culture dish
hole
storage tank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977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晓东
龙文平
邓晓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unshine Bio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unshin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unshine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unshin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977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88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88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88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皿,包括外壳和底盘,所述外壳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底盘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底盘的其中一面设置有隔板,所述底盘背离所述隔板的一面与所述容置槽的底部抵接,且所述底盘覆盖所述通孔设置。当需要对培养基进行清洁时,则可以在通孔外部向底盘背离隔板的一面施力,以从容置槽内顶出底盘,此时,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均能够被底盘带离外壳,这样,清洁隔板和底盘时不存在外壳的阻碍,使得清洁过程简便快捷。

Description

微生物培养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微生物培养皿。
背景技术
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培养皿材质基本上分为两类,主要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于植物材料、微生物培养和动物细胞的贴壁培养也可能用到。塑料的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适合实验室接种、划线、分离细菌的操作,可以用于植物材料的培养。目前一些培养皿内设置有隔板,以将培养皿内部分隔为多个隔间,这种培养皿难以清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皿。
一种微生物培养皿,包括外壳和底盘,所述外壳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底盘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底盘的其中一面设置有隔板,所述底盘背离所述隔板的一面与所述容置槽的底部抵接,且所述底盘覆盖所述通孔设置。
上述的微生物培养皿,用于培养微生物,底盘设置于容置槽内时,底盘和外壳抵接形成一整体,隔板将容置槽分隔为至少两个隔间,以此可以在隔间内设置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由于底盘覆盖通孔设置,这样,底盘能够避免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从通孔处漏出,从而使得微生物培养皿能够顺利地培养微生物,当需要对培养基进行清洁时,则可以在通孔外部向底盘背离隔板的一面施力,以从容置槽内顶出底盘,此时,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均能够被底盘带离外壳,这样,清洁隔板和底盘时不存在外壳的阻碍,使得清洁过程简便快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置于外壳且用于封闭所述容置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为透明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远离所述底盘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截面宽度大于1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底盘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底盘的外轮廓形状分别为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背离所述隔板的一面凸起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活动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上述微生物培养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微生物培养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微生物培养皿的立体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微生物培养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微生物培养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微生物培养皿的立体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微生物培养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中,10、微生物培养皿;100、外壳;200、底盘;101、容置槽;102、通孔;300、隔板;400、盖体;410、支撑块;103、导向槽;104、固定槽;210、导向块;220、第一磁性件;110、第二磁性件;105、安装槽;1011、隔间;106、间隔槽;410、内螺纹;120、外螺纹;501、第一刻度部;502、定位圈部;503、第二刻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皿10,包括外壳100和底盘200,所述外壳100开设有容置槽101,所述容置槽101的底部开设有通孔102,所述底盘200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101内,所述底盘200的其中一面设置有隔板300,所述底盘200背离所述隔板300的一面与所述容置槽101的底部抵接,且所述底盘200覆盖所述通孔102设置。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01具有槽口,底盘200穿过槽口设置于容置槽101内,底盘200与容置槽101的底部抵接时,隔板300将容置槽101分隔为至少两个隔间1011,本实施例中,隔间的数量为六个,各隔间1011用于培养微生物。可以理解,每一隔间1011用于设置一微生物样本,微生物样本包括营养物质以及在营养物质内的微生物。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盘200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通孔102的截面面积,所述通孔102投射于所述底盘200所在平面的投影全部位于所述底盘200的外轮廓以内,以此,使得底盘200覆盖所述通孔102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的微生物培养皿10,用于培养微生物,底盘200设置于容置槽101内时,底盘200和外壳100抵接形成一整体,隔板300将容置槽101分隔为至少两个隔间1011,以此可以在隔间1011内设置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由于底盘200覆盖通孔102设置,这样,底盘200能够避免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从通孔102处漏出,从而使得微生物培养皿10能够顺利地培养微生物,当需要对培养基进行清洁时,则可以在通孔102外部向底盘200背离隔板300的一面施力,以从容置槽101内顶出底盘200,此时,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均能够被底盘200带离外壳100,这样,清洁隔板300和底盘200时不存在外壳100的阻碍,使得清洁过程简便快捷。。
值得一提的是,多个隔间用于存放多个微生物样本,根据试验情况,多个微生物样本既可以是相同微生物,也可以是不同微生物,多个隔间理论上为同一环境,即温度和湿度相近,可以用于观察同一环境下微生物样本的增殖情况。目前存在隔板的培养基,隔板往往由于设置在培养基内部而导致难以清洁打理,而本申请中,直接将底盘从外壳上分离,清洁隔板时不存在外壳的阻碍,使得清洁过程简便快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板呈放射状设置,以此将容置槽平均分隔为多个隔间。
为了更好地避免外部环境影响微生物的培养,如图2至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生物培养皿10还包括盖体400,所述盖体400设置于外壳100且用于封闭所述容置槽101。盖体400能够隔开外部与容置槽101,避免外部的杂质掉落至容置槽101内,也能避免外部的微生物进入容置槽101,同时,培养一些厌氧菌时,盖体400能够封闭容置槽101以制造无氧环境,使得培养厌氧微生物更加便捷。请再查看图3,图3中,盖体400与外壳100连接以使得容置槽101内的微生物和营养物质与外部环境隔离。请再查看图4,阴影所示为底盘200,可见底盘200背离隔板300的一面可通过通孔102与外部接触,当盖体400被打开时,可通过工具或者直接通过身体触碰底盘200,从而在通孔102处推动底盘200,即可将底盘200和隔板300从容置槽101内拆卸下来。具体地,所述容置槽具有槽口,所述盖体封闭所述容置槽的槽口。
上述的培养皿,当隔间内设置有营养物质时,能够用于培育阴道加德纳菌、沙眼衣原体、奈瑟氏淋球菌、支原体、白色念珠菌、革兰阳性需氧球菌类细菌和幽门螺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为实现盖体400活动设置于外壳100,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400与所述外壳100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盖体400设置有内螺纹410,外壳100设置有外螺纹120,内螺纹410与外螺纹120螺纹连接,以实现盖体400活动设置于外壳1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卡扣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磁性连接。上述实施例均能够实现盖体活动设置于外壳。
为便于观察培养基内的情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为透明结构。这样,可以透过盖体看到容置槽内的情况,以不用打开盖体就查看到微生物的培养情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设置为透明结构,即整一盖体设置为透明结构,以此能够更方便地透过盖体查看容置槽内的情况。
为避免不同微生物样本交叉影响,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300远离所述底盘200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101的槽口平齐。这样,能够避免微生物越过隔板300远离底盘200的一端前往不同的隔间1011,有助于避免不同微生物样本交叉影响。进一步地,所述隔板300远离所述底盘200的一端抵接于盖体400,以完全隔开各隔间1011,进一步避免不同微生物样本交叉影响。
为使得通孔102加工更加简单,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0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圆形孔的加工较为简单,使得生产外壳100更加便捷。
为便于推离底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截面宽度大于1cm。截面宽度大于1cm时,有助于将手指伸入通孔,这样,直接通过手即可将底盘从外壳上卸下来,使得拆卸过程方便快捷。
为使得底盘200更容易被推出,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02位于容置槽101底部靠近中部的位置,这样,推力落在底盘200靠近重心的位置,使得底盘200更容易被推出。
为使得清洁微生物培养皿10更加方便,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01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底盘200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这样,底盘200能够完全覆盖容置槽101的底部,使得微生物样本全部被底盘200承托,这样,底盘200被推出时,微生物样本整个也随着底盘200而被推出,使得清洁微生物培养皿10更加方便。
为使得培养皿空间更大,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01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底盘200的外轮廓形状分别为圆形。经过研究,周长相等的前提下,圆形的面积最大,将容置槽101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底盘200的外轮廓形状分别设置为圆形,这样,在相同的材料下制得的培养皿容置空间最大,使得培养皿空间更大。
为了使得底盘更加稳定地设置于容置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背离所述隔板的一面凸起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活动设置于所述通孔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块与所述通孔的壁部抵接,这样,通孔的壁部能够给与安装块支撑,能够限制底盘只能够垂直于容置槽底部的方向运动,从而在平移培养皿时,避免底盘从容置槽底部松脱,使得底盘更加稳定地设置于容置槽内。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200的边沿设置有导向块210,所述容置槽101的侧壁开设有导向槽103,所述导向槽10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容置槽101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导向块210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103内,这样,能够使得底盘200沿导向槽103的延伸方向运动,同时,当底盘200设置于容置槽101内时,导向块210与导向槽103的配合能够避免底盘200在容置槽101内转动,使得底盘200更加稳定地设置于容置槽101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103和所述导向块210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导向槽103和导向块210一一对应设置,这样,能够进一步使得底盘200稳定地滑动至容置槽101内。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01的侧壁还开设有固定槽104,所述固定槽104与所述导向槽103连通,且所述固定槽10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向槽103的延伸方向相异,这样,当导向块210滑动至固定槽104时,使得导向块210在固定槽104内时不容易沿导向槽103反向滑出,有助于使得底盘200稳定地设置于容置槽101内。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10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向槽103的延伸方向垂直,这样,固定槽104朝向容置槽101的壁部能够给导向块210提供支撑,避免导向块210沿垂直于容置槽101的方向脱开。当需要拆卸底盘200时,在底盘200靠近通孔102的一侧转动底盘200,以使得导向块210重新进入导向槽103,再从通孔102推动底盘200,即可使得导向块210沿导向槽103运动,使得底盘200脱离容置槽101的底部。可见,底盘200能够稳定地设置于容置槽101内,同时按预设的拆卸步骤也能能够快速地拆卸底盘200,兼顾了底盘200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为使得更容易清洁隔板300和底盘200,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板300靠近底盘200的一端抵接于底盘200,这样,在底盘200被推出时,能够将隔板300和底盘200分离,从而更方便地清洁隔板300和底盘200,同时,当不需要在培养皿内分隔隔间1011时,能够将隔板300卸下,使得培养皿的使用更加灵活。为避免隔板300在与底盘200抵接时位移,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00开设有间隔槽106,所述隔板300的一侧插设于所述间隔槽106内,这样,间隔槽106的壁部能够限制隔板300位移,从而固定所述隔板300,避免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隔板300的移动,进而避免影响微生物的培养。
为使得底盘200设置于容置槽101内时更加稳定,同时又不会过于影响拆卸效率,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200背离所述隔板300的一面设置有第一磁性件220,所述容置槽101的底部开设有安装槽105,所述安装槽105内设置有第二磁性件110,所述第一磁性件22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110磁性连接,其中,第一磁性件220的厚度和第二磁性件110的厚度之和与所述安装槽105的深度相等,这样,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磁性件22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110刚好被安装于安装槽105内,使得底盘200背离隔板300的一面能够与容置槽101的底部抵接。通过第一磁性件220与第二磁性件110的磁力,能够增加底盘200和外壳100的稳定性,且通过底盘200和容置槽101底部的摩擦力,也能够增加底盘200和外壳100的稳定性。而在拆卸底盘200时,只需要推动底盘200从而克服磁力,即可将底盘200从外壳100上卸下来,不需要改变原先拆卸底盘200的动作。一方面设置第一磁性件220和第二磁性件110能够使得底盘200设置于容置槽101内时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维持了原有的拆卸动作,使得培养皿的拆卸和清洁都能够有效率地进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基,微生物培养基包括外壳和底盘,所述外壳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底盘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底盘的其中一面设置有隔板,所述底盘背离所述隔板的一面与所述容置槽的底部抵接,且所述底盘覆盖所述通孔设置。本实施例中,容置槽具有槽口,底盘穿过槽口设置于容置槽内,底盘与容置槽的底部抵接时,隔板将容置槽分隔为至少两个隔间,各隔间用于培养微生物。可以理解,每一隔间用于设置一微生物样本,微生物样本包括营养物质以及在营养物质内的微生物。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通孔的截面面积,所述通孔投射于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投影全部位于所述底盘的外轮廓以内,以此,使得底盘覆盖所述通孔设置。其中,所述隔间内设置有营养物质,所述营养物质用于接种微生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营养物质为琼脂。
上述实施例的微生物培养基,用于培养微生物,当需要将培养基清洁为干净的培养皿时,可以在通孔外部向底盘背离隔板的一面施力,以从容置槽内顶出底盘,此时,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均能够被底盘带离外壳,这样,清洁隔板和底盘时不存在外壳的阻碍,使得清洁过程简便快捷。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体400设置为不透光结构,即,盖体400设置为黑色,这样,有利于一些厌光微生物的避光培养。本实施例中,盖体400还用于设在外壳100背离底盘200的一面,以充当底盘200的背景色,这样,在需要背景色观察培养皿内的情况时能够直接采用盖体400,使得盖体400的使用更加灵活。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00设置有第一刻度部501,第一刻度部501沿容置槽101的深度方向设置,以便于查看培养皿内的液位高度。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盘200设置有定位圈部502,定位圈部502外侧设有第二刻度部503,第二刻度部503沿定位圈部502的半径延长线向定位圈部502以外的方向延伸设置,定位圈部502用于放置带药物的滤片,这样,在做抑菌实验时,菌落会避开药物从而形成抑菌圈,抑菌圈的尺寸能够根据第二刻度部503读出,便于抑菌实验的进行。
如图7所示,盖体400朝向外壳(图未示)的一面设置有支撑块410,支撑块410用于抵接于外壳时使得外壳与盖体400之间形成间隙。外壳与盖体400之间形成的间隙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换气,这样,能够使得幽门螺杆菌在特定制造的微需氧的环境中培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底盘,所述外壳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底盘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底盘的其中一面设置有隔板,所述底盘背离所述隔板的一面与所述容置槽的底部抵接,且所述底盘覆盖所述通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置于外壳且用于封闭所述容置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为透明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底盘的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截面宽度大于1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底盘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底盘的外轮廓形状分别为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背离所述隔板的一面凸起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活动设置于所述通孔内。
CN202020897762.7U 2020-05-25 2020-05-25 微生物培养皿 Active CN212688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7762.7U CN212688060U (zh) 2020-05-25 2020-05-25 微生物培养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7762.7U CN212688060U (zh) 2020-05-25 2020-05-25 微生物培养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88060U true CN212688060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89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97762.7U Active CN212688060U (zh) 2020-05-25 2020-05-25 微生物培养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88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06116B (zh) 多槽盤培養器、用於出入培養器之內部腔室之方法及培養系統
AU2017366733B2 (en) Well-plate incubator
EP1910512B1 (en) Multilayered cell culture apparatus
EP1672405B1 (en) Observation apparatus
US10625264B2 (en) Fitted lid for multi-well plate
US20130344579A1 (en) Imaging chamber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investigation of cells and tissues by various techniques
CN212688060U (zh) 微生物培养皿
JP2568282B2 (ja) 微生物培養装置
CN210856079U (zh) 一种用于存放培养皿的生物工程用培养箱
CN115612615A (zh) 一种生物细胞培育用便于观测的培养皿
CN217600745U (zh) 一种生物试验用生物细胞培养箱
CN212426032U (zh) 一种具有分隔结构的一次性培养皿
CN221094146U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皿
CN211999756U (zh) 一种分子生物实验用培养皿
JP3115553U (ja) 培養液貯留用器具、シャーレの蓋
CN218879935U (zh) 一种细胞培养容器
CN220812375U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箱用培养皿定位组件
CN220132195U (zh) 一种用于细胞检查的样品反应观察器皿
CN217230769U (zh) 一种干细胞外泌体的高效培养皿
JP6732245B2 (ja) 細胞培養装置
CN211111984U (zh) 一种高中生物实验用生物培养皿
CN217838998U (zh) 一种具有方便存取功能的辅助生殖用培养皿
JP2007049968A (ja) 培養液貯留用器具、シャーレの蓋
CN214361437U (zh) 一种便于更换培养基的培养皿
CN213180970U (zh) 连续滴片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6008 the third and fourth floors of the first building in Huangfengling section of LENGSHUIKENG, Huicheng District,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sunshine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8 the third and fourth floors of the first building in Huangfengling section of LENGSHUIKENG, Huicheng District,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SUNSHINE BIO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