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62030U -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62030U
CN212662030U CN202021422153.2U CN202021422153U CN212662030U CN 212662030 U CN212662030 U CN 212662030U CN 202021422153 U CN202021422153 U CN 202021422153U CN 212662030 U CN212662030 U CN 212662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operating
locking
shell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221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阳
陈晓
黄韬
时楠
刘冰冰
王雪雪
位诗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anl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Shanghai Kangdelai 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anl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anl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anl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221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62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62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62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包括壳体、内管及微调装置,微调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锁定机构及联动部件,联动部件在第一锁定状态与第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并在第一锁定状态下,由于联动部件与内管可滑动且防转动连接,联动部件受锁定机构的第一阻挡力而锁定在壳体上,驱动机构驱动内管相对于联动部件滑动,实现对内管的轴向位移微调;在第二锁定状态,锁定机构对联动部件施加的第一阻挡力撤销,联动部件可相对壳体运动,在受拨动力的作用下与驱动机构锁定,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而转动,以带动内管转动,实现对内管的周向位移调整,则只需设置一个驱动机构即可对内管的轴向滑动及周向的转动位移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手段及最有效途径。在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时需要通过介入手术进行,采用瓣膜输送系统将瓣膜支架通过输送至需要治疗的瓣膜的中心。
比如,现有技术中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其包括内管、外管、壳体、可调弯机构及转移机构。其中,外管套在内管外,且内管的近端和远端分别对应可伸出外管的近端和远端。转移机构用于驱动外管相对于内管在其轴向上往复滑动,转移机构包括套在外管外且可转动地设在壳体上的旋钮,及固定在旋钮远端上的螺纹管,螺纹管的内螺纹上螺纹配合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套在外管上并与外管固定连接;可调弯机构用于驱动内管相对于其轴线弯曲所需角度,实现将瓣膜贴合在人体需要治疗的瓣膜位置。可调弯机构包括套在内管外且位于外管内的可调弯管,固定在旋钮近端上的第一螺杆,及远端固定在可调弯管外壁的凹槽内,近端沿内管轴向延伸并径向弯曲伸出外管外的牵引丝,牵引丝的近端缠绕在螺纹配合于第一螺杆外的联动部件。
此结构的瓣膜输送系统,在瓣膜置换手术之前,瓣膜预先套在内管的近端且位于外管的近端内,处于收拢未释放状态,在手术开始时,医生将外管的近端介入人体内需要置换瓣膜的位置处,再顺时针转动旋钮,由于第二螺杆与螺纹管形成第一道丝杠结构,第二螺杆带动外管朝向近端回缩移动,将瓣膜外露出来,瓣膜瞬间释放;同时,由于第一螺杆与联动部件形成第二道丝杠结构,则联动部件将带动牵引丝朝向远端移动,进而驱动可调弯管、内管及外管弯曲所需角度,实现对瓣膜弯曲角度的调整;待手术完成之后,医生再逆时针转动旋钮,外管相对于内管朝向远端移动复位,同时,牵引丝朝向近端移动,可调弯管、内管及外管弯曲角度逐渐减小,并复位到初始的非弯曲状态,最后将整个输送系统从患者体内拔出。
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只能对外管相对内管的移动以释放瓣膜,和内管弯曲的角度的调整,以调整瓣膜的弯曲角度。也即,该输送系统只能对瓣膜的位置进行粗调,不能在瓣膜植入人体后,对瓣膜进行旋转角度和轴向位移进行微调,进而使瓣膜能够更贴合地输送至需要治疗的瓣膜位置,从而导致该输送系统的输送瓣膜的精度低,增加手术失败的风险。现有技术中为解决该技术方案,在壳体内分别设置旋转驱动机构和滑动驱动机构来对内管进行分别驱动,旋转驱动机构需要固定在滑动机构上,以实现对套在内管远端上的瓣膜的位置进行微调。也即,该瓣膜输送系统中必须设置两套驱动机构来微调瓣膜的轴向及周向位移,导致瓣膜输送系统的结构复杂,在壳体内所占用的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瓣膜输送系统中必须设置两套驱动机构来微调瓣膜的轴向及周向位移,导致瓣膜输送系统的结构复杂,在壳体内所占用的空间大。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包括壳体,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内管及设在所述壳体上的微调装置;所述微调装置包括
驱动机构;
锁定机构;
联动部件,可在第一锁定状态与第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地设在壳体上;所述联动部件可滑动且防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外;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联动部件受所述锁定机构施加的第一阻挡力而锁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联动部件滑动;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一阻挡力撤销,所述联动部件受拨动力的驱动而运动以锁定在所述驱动机构上,并受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带动所述内管同步转动;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拨动力撤销。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壳体上的锁定件,所述锁定件通过伸缩运动给所述联动部件施加所述第一阻挡力;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联动部件锁定;在第二状态,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联动部件分离;
所述锁定件受一个复位偏压力而趋向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定状态。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锁定件和所述联动部件相互面对的表面中,一个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凸起,另一个表面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凸起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卡槽插接配合;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卡槽分离。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锁定件套在所述联动部件外,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卡槽中的一个设在所述锁定件的内壁面上,另一个设在所述联动部件的外壁面上;所述锁定件沿内管径向做伸缩运动。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操作部件,及套在所述内管外的过渡件,所述过渡件与所述内管联动设置;
在第一状态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过渡件同步运动以联动带动所述内管滑动,所述联动部件处于第一锁定状态;在第二状态,所述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过渡件运动并给所述联动部件施加拨动力或外界给所述联动部件施加拨动力,所述联动部件受拨动力的驱动而运动以锁定在所述过渡件上,进而受所述操作部件的带动以驱动所述内管转动而处于第二锁定状态。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过渡件可滑动且防转动连接;所述联动部件上设有配合凸起;所述操作部件上设有拨动体;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螺纹配合在所述过渡件上的运动转化件,所述运动转化件固定套接在所述内管外;
在第一状态,所述操作部件驱动所述过渡件转动,联动带动所述运动转化件在所述过渡件上滑动,所述联动部件的一端锁定在所述锁定件上,另一端面向所述过渡件;
在第二状态,所述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过渡件滑动,所述拨动体给所述配合部施加所述拨动力以带动所述联动部件朝向所述过渡件滑动而锁定在所述过渡件上,进而所述联动部件受所述操作部件和过渡件同步转动的带动以驱动所述内管转动。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操作部件的远端套在所述联动部件外的近端外,所述拨动体设在所述操作部件的内壁上;所述配合凸起凸出设在所述联动部件的外壁面上,所述配合凸起嵌入所述拨动体内;
所述过渡件设在所述操作部件的内腔中,所述过渡件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运动转化件的外壁面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过渡件与所述操作部件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
在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件释放能量对所述操作部件施加以驱动所述联动部件朝向所述过渡件方向滑动的偏压力。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内的止转座,所述联动部件位于所述止转座和所述过渡件之间;
所述联动部件和止转座相互面对的端面中,一个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另一个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一一对应可插接配合的第二卡槽;
所述联动部件和过渡件相互面对的端面中,一个端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凸起,另一个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凸起一一对应可插接配合的第三卡槽;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第二凸起插接在所述第二卡槽内,而使所述联动部件防转动地限制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三卡槽分离;
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三凸起插接在所述第三卡槽内,而使所述联动部件地锁定在所述过渡件上,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卡槽分离。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未设置所述第二凸起或第三凸起的所述端面上设有布置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个线性弹性件;
对应于各自的锁定状态下,至少一个线性弹性件受对应的凸起的挤压力而回缩变形,回缩的所述线性弹性件与其相邻未回缩的线性弹性件之间围成卡槽,供该所述凸起插接配合。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微调装置还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内管外的扭转管,所述内管的近端和远端分别伸出所述扭转管的近端和远端外;
所述联动部件通过可滑动且防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扭转管外而设在所述内管上;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所述扭转管而带动所述内管滑动,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联动部件通过带动所述扭转管转动而带动所述内管转动。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
外管,套在所述内管外且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内管的远端伸出所述外管外;且所述微调装置设在所述内管上的伸出所述外管的近端外的部分上;
转移机构,设在所述壳体上,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外管相对于所述内管沿其轴向往复滑动的第一操作组件,所述第一操作组件的第一操作端外露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上的可调弯机构,其包括设在所述内管外且位于所述外管内的可调弯组件,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远端固定在所述内管上,其的近端伸出所述外管的近端外并沿内管径向弯曲延伸;及连接于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近端上的第二操作组件;
所述第二操作组件独立于所述第一操作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可调弯组件弯曲所需角度;所述第一操作组件的第一操作端和所述第二操作组件的第二操作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组件和所述第二操作组件中的一个沿内管轴向布置在所述壳体上,另一个沿相交于所述内管轴向的方向布置在所述壳体上。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壳体包括沿内管轴向延伸的本体及相交固定在所述本体上的延伸部;
所述第二操作组件设在所述延伸部上,所述第二操作端伸出所述延伸部外,所述第一操作组件和微调装置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操作端布置在所述本体外壁上,所述微调装置的驱动机构的操作端位于所述本体外;
所述第二操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操作组件和微调装置之间。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第二操作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近端作为所述第二操作端,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近端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远端;
所述驱动件通过转动以带动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近端移动。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可调弯组件包括
可调弯管,套在所述内管上并位于所述外管内,且所述可调弯管的近端伸出所述外管的近端外;及
牵引丝,采用可弯曲材料制成,其远端固定在所述可调弯管上,其近端沿内管径向折弯穿过所述可调弯管上的伸出所述外管的近端外的部分后向外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操作组件。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固定座,所述可调弯管的近端通过第一密封件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内孔上;
沿内管径向,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第五安装孔,所述壳体上在对应于所述第五安装孔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五安装孔连通的第六安装孔;及
设在所述第五安装孔和第六安装孔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可调弯管的内腔连通,其的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壳体外。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固定座,所述外管的近端通过第二密封件密封且可滑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内孔上;
所述第二固定座的近端与第一固定座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可调弯管的近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座后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
沿内管径向,所述第二固定座设有第七安装孔,所述壳体上在对应于所述第七安装孔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七安装孔连通的第八安装孔;
设在所述第七安装孔和第八安装孔内的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外管的内腔连通,其的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壳体外。
可选地,上述的瓣膜输送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组件包括
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的远端折弯至所述壳体上的让位孔内,并作为所述第一操作端;
滑动件,螺纹配合在所述旋转体内;所述滑动件固定套接在所述外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输送系统,包括壳体,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内管及设在所述壳体上的微调装置;所述微调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锁定机构及联动部件,联动部件可在第一锁定状态与第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地设在壳体上;所述联动部件可滑动且防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外;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联动部件受所述锁定机构施加的第一阻挡力而锁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联动部件滑动;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一阻挡力撤销,所述联动部件受拨动力的驱动而运动以锁定在所述驱动机构上,并受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带动所述内管同步转动;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拨动力撤销。
此结构的瓣膜输送系统,联动部件在第一锁定状态与第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并在第一锁定状态下,由于联动部件与内管可滑动且防转动连接,联动部件受锁定机构的第一阻挡力而锁定在壳体上,驱动机构驱动内管相对于联动部件滑动,联动部件不动,实现对套在内管上的瓣膜的轴向位移的微调;在第二锁定状态,锁定机构对联动部件施加的第一阻挡力撤销,联动部件可相对壳体运动,并在受拨动力的作用下与驱动机构锁定,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而转动,进而带动与其防转动连接的内管转动,实现对套在内管上的瓣膜的周向位移的调整,因而该瓣膜输送系统只需设置一个驱动机构就可以对内管的轴向滑动距离及周向的转动位移进行调整,从而使微调装置的结构简单和紧凑,所占的空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瓣膜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中瓣膜输送系统的微调装置的示意图(去掉第一旋转帽的一个半壳);
图2b为微调装置局部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a为微调装置中联动部件、锁定件及止转座的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3b为微调装置去掉第一旋转帽后的局部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c为微调装置去掉第二壳和第一旋转帽后的示意图;
图4为微调装置去掉第一旋转帽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与图3b中的微调装置的方向刚好相反);
图5为联动部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6为微调装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向右旋转90度);
图7为第一旋转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壳体的第二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壳体的第一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内管、扭转管的近端与三通阀的配合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9b为外管、卡爪、内管的近端剖面示意图;
图10为瓣膜输送系统中转移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转移机构去掉一半的旋转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滑动件和防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瓣膜输送系统中可调弯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可调弯机构的走线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可调弯机构与壳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16为内管、可调弯管、扭转管及牵引丝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外管、可调弯管、牵引丝、第一固定座及第二固定座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第一壳;12-第二壳;13-头端;14-第一挡筋;15-第二挡筋;16-第一立柱;17-止转座;18-第一限位板;19-第二限位板;
2-转移机构;21-旋转体;211-第二驱动部;22-滑动件;221-第二配合部;23-第二旋转帽;24-防转动件;241-导向凹槽;
31-可调弯管;32-牵引丝;33-驱动件;34-滑动块;35-第三旋转帽;36-导向滑槽;
41-操作部件;411-弧形限位条;412-拨动体;42-过渡件;421-导向凸起;422-第三凸起;43-联动部件;431-第一环形座;4311-第三安装孔;432-第二环形座;4321-第四安装孔;433-线性弹性件;434-配合体;4341-配合凸起;4342-拉环;435-第一卡槽;436-第一环形滑槽;44-运动转化件;45-锁定件;451-第一安装孔;452-第一凸起;
51-外管;52-内管;53-扭转管;
61-第一单向阀;62-第二单向阀;63-三通阀;
71-第一固定座;72-第二固定座;
81-卡箍;8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如图1至图15所示,其包括壳体1、内管52、扭转管53、外管51、转移机构2及微调装置。本实施例中,为便于表述,将各个部件靠近人操作的一端作为近端,远离人操作的一端作为远端。如图8a和图8b所示,壳体包括第一壳11和第二壳12,两个壳优先地采用卡扣连接围成壳体的内腔,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固定。
外管51套在内管52外并位于壳体1内,外管51的近端位于壳体1内,外管的远端伸出壳体的远端外;内管52的近端伸出外管51的近端及壳体的近端外,内管52的远端伸出壳体的远端外;扭转管53套在内管52外并位于外管51内,扭转管53的近端伸出壳体的近端外并位于内管内,扭转管的远端伸出壳体的远端外并位于内管52的远端内,扭转管53固定在内管的外壁上,可选地,扭转管的远端固定在内管,或者扭转管的近端固定在内管上。转移机构2设在壳体1上,用于驱动外管51相对于内管52沿轴向往复滑动,从而使外管51的远端朝向其近端回缩,以将内管52的远端外露,以及外管51的远端做伸出运动,外管51的远端罩在内管52的远端外。
微调装置设在扭转管53的近端上的伸出外管51的近端外的伸出部分上,也即,避开外管的近端设置,用于驱动扭转管53的转动角度及沿其轴向移动的距离,以对内管52的转动角度及沿其轴向移动的距离,实现套在内管上的瓣膜在释放后的转动角度及轴向位移的微调。
微调装置包括驱动机构、锁定机构及联动部件43。其中,联动部件43可在第一锁定状态与第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地设在壳体1上;联动部件43可滑动且防转动地套设在扭转管53外;如图3b和图3c所示,可选地,扭转管53外壁面上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平直面531,联动部件43的内孔壁上设有与第一平直面一一对应的第二平直面,第一平直面与第二平直面的配合下,实现联动部件43与扭转管53的转动且可滑动连接。第一平直面也可以为一个,对应地第二平直面为一个。
在第一锁定状态,联动部件43受锁定机构施加的第一阻挡力而锁定在壳体1上,驱动机构驱动扭转管53相对于联动部件43滑动;在第二锁定状态第一阻挡力撤销,联动部件43受拨动力的驱动而运动以锁定在驱动机构上,并受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带动扭转管53同步转动;在第一锁定状态拨动力撤销。
锁定机构包括锁定件45和复位弹簧(图中未示意出),锁定件45沿内管52径向做伸缩运动来给联动部件43施加第一阻挡力,锁定件45受一个复位偏压力而趋向保持在第一锁定状态。参见图3b和图4所示,锁定件45套在联动部件43的远端外,锁定件45的内壁面上设有第一凸起452,联动部件43的外壁面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槽435;锁定件45的内侧端伸入壳体1内,其的外侧端作为第三操作端伸至壳体1上的第一让位孔202内,如图8a、图3b及图3c所示,第三操作端上设有按钮,按钮位于壳体1上设在第一让位孔外周的环形挡圈内,锁定件45的两侧壁上沿内管径向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安装孔451,壳体1内壁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451一一对应的第一立柱16,如图8b所示。
可选地,复位弹簧为两个,复位弹簧一一对应地安装在第一安装孔451内,复位弹簧的一端位于第一安装孔451内,另一端伸出第一安装孔451后抵接在第一立柱16上,复位弹簧为压缩弹簧,在图4和图2b中,复位弹簧给锁定件45施加朝向上的复位偏压力,此实施方式中,复位偏压力作为第一阻挡力,使第一凸起452卡接在第一卡槽435内,从而沿内管径向将联动部件43限制在锁定件45上,在图8和图3c中,在壳体内壁上设有两个第一导向槽201,锁定件两侧的设有第一安装孔451的凸壁分别可滑动地设在一个第一导向槽201内,从而锁定件限制在沿内管的径向滑动,进而将联动部件限制在壳体1上,使联动部件43处于第一锁定状态。当医生在图3b中向下压按钮时,克服复位偏压力,此时第一凸起452从第一卡槽435内退出,解除第一阻挡力,联动部件43与锁定件45之间处于解锁状态,联动部件43相对于锁定件45可沿内管52轴向滑动。
如图6所示,驱动机构包括操作部件41、过渡件42及运动转化件44。其中,操作部件41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地设在壳体1上。比如,操作部件41为第一旋转帽,第一旋转帽的远端为敞开口,第一旋转帽的近端设有第二让位孔。过渡件42为第一螺纹管,第一螺纹管防转动且可滑动地设在锁定件45的内壁面上。
操作部件的远端套在壳体的近端外,联动部件设在壳体的近端内腔中,过渡件的远端设在壳体内,其近端设在操作部件的内腔中。
其中,过渡件的远端防滑动地设在壳体的近端上,且过渡件42的近端伸入第一旋转帽的内腔并设有导向凸起421,如图8a所示,壳体的近端内壁上设有两个弧度限位条20,如图2a所示,过渡件的远端外壁上设有两个环形外沿,两个弧度限位条20位于两个环形外沿之间,并且两个环形外沿分别抵接在一个弧形限位条上,从而限制过渡件42在轴向上有滑动位移,过渡件只能随着操作部件做转动。
比如,图2a中过渡件42的外壁面上设有两个导向凸起421,最佳地,两个导向凸起421对称设在过渡件42的轴线两侧,如图7所示,操作部件41的内壁面设有沿轴向布置径向延伸的弧形限位条411,两个弧形限位条411上分别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导向凸起421插接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将过渡件42的近端与操作部件41防转动连接且可滑动连接。
可选地,运动转化件44为第一固定螺母,第一固定螺母固定在扭转管53外,第一固定螺母与第一螺纹管的内壁面之间形成螺纹配合,以形成丝杠结构,第一螺纹管通过第一固定螺母与扭转管53联动设置。
如图2a和图2b所示,操作部件41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在壳体上,操作部件41的内壁面上设有环形的拨动体412,比如拨动体412为成型在操作部件41内壁面上的第一环形滑槽,在图7中,操作部件41的内壁面设有凹陷的环形阶梯台阶,在环形阶梯台阶的右侧台阶面上设有垫圈或挡圈,垫圈或挡圈与环形阶梯台阶的左侧台阶面之间形成第一环形滑槽。
联动部件43的外壁面上可转动且防滑动地设有配合体434,在图4和图5所示,联动部件43的外壁面设有第二环形滑槽436,配合体434包括可转动地套在第二环形滑槽内的拉环4342,及径向凸出成型在拉环4342外壁上的配合凸起4341,配合凸起4341位于第二环形滑槽外,可选地,配合凸起4341为两个,最佳地两个配合凸起4341对称分布,第二环形滑槽的两侧壁对拉环的轴向进行限位,使拉环与联动部件43同步滑动,联动部件43可相对拉环转动,即配合体与联动部件防滑动且可转动连接。
如图3b、图8a及图8b所示,壳体1上设有第三让位孔203,两个配合凸起4341分别穿过一个第三让位孔203伸出壳体1外,并嵌入操作部件上的第一环形滑槽内,配合凸起4341的端部与第一环形滑槽的槽底之间间隙配合,使操作部件可相对配合凸起4341转动,第一环形滑槽的两个槽壁对配合凸起4341的轴向起的限位,从而操作部件与配合凸起4341可转动且防滑动连接。
如图2a和图5所示,联动部件43和过渡件42相互面对的端面中,联动部件43的近端端面上设在第三卡槽,过渡件42的远端端面上设第三凸起422,比如第三凸起422为两个弧形凸块,第三凸起422与第三卡槽一一对应可插接配合。当联动部件43随着操作部件41朝向过渡件42滑动时,第三卡槽逐渐套在第三凸起422上,通过第三凸起422与第三卡槽的插接配合,使联动部件43锁定在过渡件42上,二者处于防转动连接。
最佳地,如图5所示,联动部件的近端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槽底设有若干个第四安装孔4321,所有第四安装孔4321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第四安装孔4321内一一对应设有线性弹性件433,线性弹性件的一端位于第四安装孔内,另一端位于第一凹槽内,比如,线性弹性件433为弹针,当第三凸起422沿轴向挤压对应位置处的弹针时,该部分弹针回缩变形,回缩的弹针与其相邻的未回缩变形的弹针之间围成第三卡槽。
在第一锁定状态,联动部件43的远端被锁定在锁定件45上,联动部件43的近端与过渡件42分离,由于过渡件42与运动转化件44之间形成丝杠结构,操作部件处于第一状态,当操作部件41转动驱动过渡件42转动,联动带动运动转化件44在过渡件42上滑动,此过程中不会带动联动部件43和配合凸起转动,此时联动部件43和配合体相对壳体处于静止状态;在第二锁定状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状态,在图3b中,向下按压按钮,克服复位弹簧的偏压力,使锁定件第一凸起452从第一卡槽435内退出,此时联动部件43与锁定件45分离,同时,由于操作部件与过渡件可滑动连接,操作部件在图3b中向右滑动,联动部件43的第一环形滑槽拨动配合体的配合凸起在第三让位孔内同步向右滑动,由于联动部件43与配合体防滑动连接,配合体与联动部件43防转动连接,进而配合体带动联动部件43在扭转管上向右滑动,联动部件43的远端逐渐地从锁定件45的内孔中退出,联动部件43的近端上的弹针被过渡件上的第三凸起422挤压回缩,使该部分弹针与其相邻的未回缩的弹针之间形成第三卡槽,第三凸起422插接在第三卡槽内,从而将联动部件43锁定在过渡件;此时,操作部件转动,由于操作部件与配合体434可转动连接,联动部件43与配合体434可转动连接,操作部件与过渡件防转动连接,则操作部件带动过渡件转动,进而过渡件带动联动部件43转动,此时联动部件43相对于拉环转动,配合凸起仍保持在第三让位孔内,不会随联动部件43转动;进而联动部件43带动与其防转动连接的扭转管转动。
也即,在第一锁定状态,操作部件可相对联动部件43和配合体转动,操作部件与过渡件防转动连接;在第二锁定状态,操作部件先与配合体、联动部件43同步相对于过渡件滑动,之后操作部件与过渡件、联动部件43同步相对于配合体转动。
所以,该微调装置中,由于设置联动部件43和配合体434,使只需设置一个驱动机构,就能够驱动扭转管53及内管52沿其轴向移动及转动,无需分别设置两套驱动机构来分别驱动扭转管53转动和滑动,从而使该微调装置在实现调整扭转管53的转动及滑动的同时,结构紧凑,所占用的空间小。
微调装置还包括设在过渡件42与操作部件41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图中未示意出);比如第一弹性件为拉簧,在第二状态,第一弹性件释放能量对操作部件41施加以驱动联动部件43朝向过渡件42方向滑动的偏压力。拉簧的数量为一个、两个、三个等等,具体设置数量根据需求而定,不做限定。
在图2a中,过渡件42的两侧壁上的导向凸起上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二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的孔口正对上述的弧形限位条411,拉簧设在第二安装孔内,一端抵接在第二安装孔上与孔口正对的孔壁端上,另一端抵接在弧形限位条411上,当操作部件41相对于过渡件42在图2a中朝向右滑动时,弧形限位条411与第二安装孔之间的空间增大,拉簧被拉伸释放能量,所释放的能量通过驱动弧形限位条411带动操作部件41及联动部件43整体朝向右移动(即朝向近端滑动)。
为了实现在第一锁定状态下,防止操作部件41转动时,带动联动部件43转动,微调装置中还设有防转动机构,如图3a、图3b及图4所示,防转动机构包括止转座17、第二凸起171及第二卡槽。止转座17设在壳体1上,比如,在图3c中,壳体1上的一侧壁面上设有沿轴向布置径向延伸的限位挡筋204,限位挡筋204与上述第一导向槽201的远端之间围成限位卡槽,止转座17的两外侧端上分别设有第二凸块,两个第二凸块分别插接配合在一个限位卡槽内,实现止转座17与壳体1的固定连接。或者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将止转座固定在壳体上,比如采用螺钉或螺栓组件等。
联动部件43位于止转座17和过渡件42之间;联动部件43和止转座17相互面对的端面中,如图3a所示,止转座17的近端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171,联动部件43的端面上设置与第二凸起171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第二凸起171通过第二卡槽插接配合,从而在第一锁定状态下,使联动部件43被锁定件45锁定的同时,防转动地设在壳体1上。同时,联动部件43设有第二卡槽的一端抵接在止转座17的端面上,止转座17对联动部件43的远端的滑动位置起到限位作用。
如图4和图5所示,联动部件43的远端上设有凹陷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底上设有若干个第三安装孔4311,所有第三安装孔4311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每个第三安装孔4311内设在一个线性弹性件433,线性弹性件的一端位于第三安装孔内,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比如线性弹性件433为弹针,在第一锁定状态,第二凸起171沿轴向挤压对位位置处的线性弹性件433,该线性弹性件433被第二凸起171挤压回缩变形,回缩的线性弹性件433与其相邻未回缩的线性弹性件433之间围成上述的第二卡槽,未回缩的线性弹性件433被第二凸起171在周向上阻挡限位,从而将联动部件防转动地限定在止转座上。弹针可被替换其他的线性弹性件,比如弹簧管。当然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可以直接为凹槽,无需采用弹针。
最佳地,如图5所示,联动部件43包括第一环形座431和第二环形座432。第一环形座的近端与第二环形座的远端采用卡扣方式固定连接,比如,第一环形座包括第一环形本体,凸出设在第一环形本体的远端端面上的第一环形凸块,上述的第三安装孔4311设在第一环形凸块上;第一环形本体上设有卡扣孔,第二环形座的远端上设有径向凸出的卡块,第二环形座的远端伸入第一环形本体内,卡块卡接在卡扣孔内,第二环形座的近端上设有上述的第一凹槽和第四安装孔4321;第二环形座432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环形滑槽。
另外,第二卡槽采用被回缩的弹针与其相邻的未回缩的弹针围成,由于在第二锁定状态下,联动部件43要转动所需角度,不管联动部件43转动多少角度,当联动部件43从第二锁定状态切换到第一锁定状态时,第二凸起171都能够挤压与其正对的弹针回缩,形成上述的第二卡槽;同样地,当联动部件43再次由第一锁定状态切换至第二锁定状态时,第三凸起422都能够挤压与其正对的弹针回缩,形成上述的第三卡槽。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上述的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不采用线性弹性件形成时,就需要在由第二锁定状态切换到第一锁定状态时,需要联动部件43先转动,使第三卡槽和第二卡槽复位到上一次第一锁定状态时对应的位置,这样便于联动部件43朝向止转座滑动时,第二卡槽能够与第二凸起171插接配合;同样地,联动部件43再次朝向过渡件滑动时,第三卡槽与第三凸起422能插接配合。
如图9a所示,在扭转管53的近端端部上设有三通阀63,三通阀63的流体出口密封套接扭转管53的近端外,内管52的近端延伸至三通阀63在内管轴向的第一进口631,第一进口与内管52内腔连通;扭转管53的近端延伸至三通阀63侧壁的第二进口632处,第二进口与扭转管53的内腔连接。通过第一进口向内管52的内腔注入生理盐水,对内管52中所存在的气泡赶走;同样,通过第二进口向扭转管53内腔中注入生理盐水,对扭转管53所存在的气泡赶走。
对于扭转管53而言,其包括两段,第一段为医用塑料材质制成,第二段为不锈钢管,第一段的近端和第二段的远端通过连接套管密封固定连接,第二段采用不锈钢管,第二段的远端固定在上述的第二环形座的内腔中,第二段的近端作为扭转管53的近端;第一段的近端延伸至第二环形座的内腔中,连接套管位于第一环形座和第二环形座的内腔中。第二段与第二环形座之间防转动连接且可滑动连接,设置上述的第一平直面;第一段穿在第一环形座的内孔且二者避让开。上述的运动转化件44直接固定在第二段上,第二段主要用于提供支撑力,用于运动转化件和联动部件43安装,联动部件43在第二段上的滑动。
如图10所示,转移机构2包括旋转体21和滑动件22,壳体的远端的外周上设有环形避让孔。壳体的远端上套设有头端13,头端13的近端和壳体1的远端之间围成一个环形避让孔。最佳地,壳体1有对称的两部分半壳固定形成。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旋转体21可转动地设在壳体1的内壁面上,旋转体21的远端经环形避让孔伸出壳体1外,旋转体21的内腔壁上设有内螺纹;滑动件22固定套接在外管51上;滑动件22的外周壁上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从而滑动件22和旋转体21之间的螺纹配合形成丝杠结构。比如,滑动件22为第二固定螺母。旋转体21包括空心的筒体和第二驱动部211,筒体的内壁面上设有内螺纹,第二驱动部211的近端固定在筒体的远端上,第二驱动部211的远端折弯穿过环形避让孔,以伸出外壳外。如图10所示,在第二驱动部211的远端上还固定有第二旋转帽23,第二旋转帽23呈环形,直接套在环形避让孔外,比如,第二旋转帽23的内壁与第二驱动部211的外周壁面上通过卡扣连接。
此实施例中,由于旋转体21可转动地设在外壳上,当旋转体21转动时,外壳不会运动;同时,外鞘管直接与第二固定螺母连接,第二固定螺母和旋转体21的筒体螺纹配合以形成丝杠结构,该丝杠结构动作时,只是旋转体21转动驱动第二固定螺母带动外鞘管移动,外壳和内管52均不动作,从而在满足驱动外管51相对于内管52移动的同时,外壳和内管52均不会出现晃动现象,进而不会引起套在内管52上的瓣膜进行晃动,确保瓣膜在植入人体及释放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置偏移,降低瓣膜置换手术的失败风险。
如图10、图11及图12转移机构2还包括固定在外壳上并沿滑动件22滑动方向延伸的防转动件24;第二固定螺母在避开第四让位孔223的部分上设有供防转动件24穿过的第一配合孔222,第二固定螺母通过第一配合孔套在防转动件24上,防转动件24限制第二固定螺母只能沿着防转动件24的延伸方向做直线滑动,不能转动,进一步确保第二固定螺母带动外管51只能做往复直线滑动。
可选地,防转动件24上设有沿滑动件22滑动方向延伸的导向凹槽241;滑动件22的内部呈空心腔体,空心腔体内固定有第二配合部221,第四让位孔223设在第二配合部221上;第二配合部221的外侧壁与滑动件22的内侧壁之间围成第一配合孔222,且第二配合部221插入导向凹槽241内,当滑动件22在做直线滑动时,第一配合孔和导向凹槽241对滑动件22的滑动均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同时,导向凹槽241还能够供外管51和内管52、扭转管53及下文中提及的可调弯管31穿过,无需再单独设置让位孔,从而使得防转动件24的结构紧凑。
最佳地,导向凹槽241呈U型槽,对应地,第二配合部221呈U型凸起,U型凸起的开口端均固定在滑动件22的内壁面上。防转动件24的远端固定在头端13的内腔,近端通过第二固定座72固定在壳体1上;头端13的近端与壳体1的远端之间围成环形避让孔。
比如,头端13和防转动件24的远端之间直接通过螺钉固定,头端13的近端和壳体1的远端之间完全分离,二者是通过防转动件24、第二固定座72及第二固定座72间接地固定连接,以确保环形避让孔在周向上呈360度的避让,上述的第二旋转帽23能够360的旋转。
第二固定座72的远端端面上设有凹陷的第四卡槽,防转动件24的近端插接在第四卡槽内。比如,防转动件24纵向截面形状为U型,第四卡槽对应呈U型槽,以供防转动件24的近端插接在第四卡槽内。
如图11所示,第二固定座72的远端与防转动件24固定,第二固定座72的近端固定有第一固定座71,如图8所示,壳体1的内壁的周向上分别设有第一挡筋14和第二挡筋15;以及沿外管51的轴向并排设置的第一限位板18和第二限位板19,第二固定座72和第一固定座71卡在第一限位板18和第二限位板19之间,第二固定座72的远端伸出两块限位板的区域外,该远端的端面抵接在第一挡筋14上,第一固定座71的近端伸出两块限位板的区域外,该近端的端面抵接在第二挡筋15上,实现将第二固定座72和第一固定座71安装在壳体1上,实现头端13和壳体1的固定连接。
比如,第二固定座72和第一固定座71的结构相同,现以第二固定座72的结构为例来说明,第二固定座72包括管本体和固定在管本体的远端端部上的环形圆盘,其中管本体卡在第一限位板18和第二限位板19之间,环形圆盘抵接在第一挡筋14上。
第二固定座72和第一固定座7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以及第二固定座72的近端和第一固定座71的远端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或者仅通过紧固件连接。另外,第二固定座72和第一固定座71上分别设有供管穿过的第五让位孔和第六让位孔。
外管51的近端可滑动地设在第二固定座72的内孔中,类似于上述的扭转管53,外管51也包括两段,第一段外管采用医用塑料制成,第二段外管为不锈钢管,第一段外管的近端和第二段外管的远端分别固定在上述的转移机构的第二固定螺母的内孔中。如图10所示,第二固定螺母的远端和近端分别设有第一环形台阶和第二环形台阶,第一段外管的近端固定在第一环形台阶上,第二段外管的近端伸出第二固定螺母,并延伸固定在第二固定座的第五让位孔内,第二环形台阶上设有密封圈和卡箍,卡箍将密封圈阻挡限位在第二环形台阶上,使第二段外管和第二固定螺母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如图10所示,第二固定座72的第五让位孔的近端上设有台阶,台阶上设有密封圈82和卡箍81,卡箍81将密封圈82限制在第一固定座71上,从而将外管的近端可滑动且密封设在第二固定座上。
如图13和图14所示,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可调弯机构,其包括设在内管52外且位于外管51内的可调弯组件,可调弯组件的远端位于内管52的远端内,其的近端伸出外管51的近端外并沿内管52径向弯曲延伸;及连接于可调弯组件的近端上的第二操作组件;第二操作组件独立于上述的转移机构2的第一操作组件用于驱动可调弯组件弯曲所需角度;第二操作组件的第二操作端和上述转移机构2的第一操作组件的第一操作端均外露于壳体1。由于第一操作组件和第二操作组件为独立设置,使医生可分别或同时对外管51轴向滑动的距离进行调整和对内管52弯曲的角度进行调节,二者相互不影响。
比如,第一操作组件和第二操作组件中的一个沿内管52轴向布置在壳体1上,另一个沿相交于内管52轴向的方向布置在壳体1上。最佳地,如图1所示,壳体1包括本体和延伸部,延伸部倾斜设置在本体上,使壳体1呈Y型,第一操作组件设在本体上,第一操作端伸出本体外,第二操作组件设在延伸部上,第二操作端伸出延伸部外。第二操作组件位于第一操作组件和微调装置之间。
如图13、图14、图15、图16及图17所示,可调弯组件还包括可调弯管31和牵引丝32,可调弯管31套在扭转管53外,扭转管53的远端伸出可调外管51的远端,可调弯管31的近端穿过上述的第二固定座72的内孔固定在第一固定座71的内孔上。牵引丝32采用可弯曲材料制成,其远端固定在可调弯管31外壁面上,其近端沿内管52径向折弯穿过所述可调弯管上的伸出所述外管的近端外的部分后向外延伸,并连接于第二操作组件。比如,牵引丝为钢丝。
第二操作组件包括可转动的设在壳体1内的驱动件33和滑动块34,其中,驱动件33为第一螺杆,在第一螺杆外螺纹配合套有滑动块34,牵引丝的近端固定在滑动块34上,通过驱动第一螺杆转动,使滑动块34沿第一螺杆的轴向做直线运动,进而带动牵引丝的近端移动,进而带动可调弯管31的近端、扭转管53及内管52的近端弯曲所需角度。在第二操作组件的第二操作端上连接有第三旋转帽35,比如,第一螺杆的端部上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伸出延伸部外,第三旋转帽35套在环形凸台上,并与环形凸台通过卡扣连接。
沿滑动块34的滑动方向上设有导向件和导向滑槽36,导向件设置在壳体1上,导向滑槽36设置在滑动块34上,导向件可滑动地嵌入导向滑槽36内,使滑动块34在滑动过程不会发生偏移,同时避免滑动块34与第一螺杆同步转动。比如,导向件为导向凸起421,导向凸起421可滑动地嵌入滑槽内。或者,滑槽设在壳体1上,导向件设在滑动块34的外周壁上。当然,导向件和导向滑槽的位置可以对调。
如图12所示,可调弯管31的近端穿过第二固定座72后通过第一密封件密封固定在第一固定座71的内孔上;沿内管52径向,第一固定座71上设有第五安装孔,壳体1上在对应于第五安装孔的位置处设有与第五安装孔连通的第六安装孔;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示,及设在第五安装孔和第六安装孔内的第一单向阀61,第一单向阀61的流体出口与可调弯管31的内腔连通,其的流体入口位于壳体1外。
第二固定座72的近端与第一固定座71的远端固定连接;沿内管52径向,第二固定座72设有第七安装孔,壳体1上在对应于第七安装孔的位置处设有与第七安装孔连通的第八安装孔;设在第七安装孔和第八安装孔内的第二单向阀62,第二单向阀62的流体出口与外管51的内腔连通,其的流体入口位于壳体1外。
在使用上述输送系统时,需要先在人体外,将外管51内的空气或气泡排出,此时打开第二单向阀62,向第二单向阀62的进口端注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经出口端进入外管51内腔,将外管51内的气泡排空,等气泡排空后,再关闭第一单向阀61。同样地,打开第一单向阀61,向第一单向阀61的进口段注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经出口端进入可调弯管31内腔,将可调弯管31内腔中的气泡排空,等气泡排空后,再关闭第一单向阀61。
另外,如图9b所示,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两个卡爪54,分别为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第一卡爪套在扭转管53的远端及内管52上,第二卡爪套在内管52的远端上,两个卡爪均位于外管51内,两个卡爪之间的内管52供瓣膜套设安装。在瓣膜手术之前,需要预先将瓣膜套在内管52上,且瓣膜的轴向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上,瓣膜处于收拢状态被容纳在外管51内腔中。当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手术时,该输出系统的使用过程为如下步骤:
先将整个输送系统的外管51的远端介入人体内需要置换瓣膜的位置处,此过程医生整体推送壳体1向人体需要置换瓣膜位置插入,此过程中,壳体1整体不会介入人体内。
首先,转移机构2驱动外管51向近端缩回移动,将瓣膜从外管51的内腔中释放出来;具体地:
在图10中,转动第二旋转帽23驱动旋转体21转动,进而驱动滑动件22带动固定在其上的外管51向近端逐渐缩回,直至外管51的近端将整个瓣膜外露出来,收拢的瓣膜瞬间释放;此过程中,上述的扭转管53、可调弯管31、内管52均不随外管51移动,以完成瓣膜的释放过程中,外管51回缩将瓣膜释放过程中,外管51的近端在上述的第二固定座72的内孔上滑动。
其次,通过可调弯机构对内管52、扭转管53的弯曲角度进行粗调,具体地:
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旋转第三旋转帽35,驱动第一螺杆转动,以使滑动块34在图13中朝向上滑动,带动牵引丝的近端向上移动,由于可调弯管31的近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71内,远端套在扭转管53外,相当于可调弯管31在轴向上的位置固定在壳体1上,于是牵引丝的近端向上滑动,就能驱动可调弯管31的近端偏离初始内管52轴线弯曲,进而带动内管52和可调弯管31的近端整体偏离其轴线弯曲,最终驱动瓣膜弯曲所需角度,直至弯曲角度达到要求时,停止旋转第三旋转帽35,滑动块34保持在第一螺杆上,使瓣膜保持在调整后的弯曲角度,此过程中,外管51的近端虽然回缩,但外管51的近端整体随着可调外管51的近端弯曲。
之后,采用微调装置,对瓣膜的轴向位移进行调整,再对瓣膜的周向转动位移进行调整,具体地:
初始时,联动部件43的远端锁定在锁定件45上,并防转动地限制在止转座17的第二凸起171上,处于第一锁定状态,第一旋转帽处于第一状态,如图3b中所示的状态。
首先,如图6所示,第一旋转帽转动时,带动过渡件42同步转动,螺纹配合在过渡件42上的运动转化件44在过渡件42的内螺纹上向其的近端或远端滑动,实现对内管上瓣膜的轴向位移进行微调,直至瓣膜在内管52的轴向上的位置处于人体需要治疗的瓣膜位置。
之后,联动部件43由第一锁定状态切换到第二锁定状态,第一旋转帽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在图3b中,向下按压锁定件45上的按钮,克服复位弹簧的偏压力的阻挡,第一凸起452向下退出第一卡槽435,此时第二凸起171仍然插接在第二卡槽内,联动部件43此时可相对于锁定件45在内管52轴向滑动;由于第一旋转帽和过渡件防转动可滑动连接,此时在图2a中向右推动第一旋转帽,第一旋转帽与过渡件42之间的距离增大,二者之间的拉簧释放能量,驱动第一旋转帽朝向右滑动,第一旋转帽上的拨动体412作用于配合凸起4341,带动配合体和联动部件43整体朝向右侧滑动,其中配合凸起4341在壳体的第三让位孔203内滑动,直至止转座17上的第二凸起171退出第二卡槽,第二卡槽对应的回缩变形的弹针复位,联动部件43的远端并从锁定件的内孔完全退出,此时放松按钮,锁定件45在复位偏压力下复位,第二凸起保持在锁定件的内孔中,同时,联动部件43的近端直接插接在过渡件42的第三凸起422上,第三凸起422与弹针形成的第三卡槽插接配合,联动部件43与过渡件42之间形成防转动且可滑动的锁定,停止推动第一旋转帽。
之后,开始旋转第一旋转帽,由于第一旋转帽和过渡件防转动可滑动连接,第一旋转帽和配合凸起可转动防滑动连接,配合体与联动部件可转动防滑动连接,则第一旋转帽带动过渡件42转动,由于联动部件防转动地锁定在过渡件上,由于联动部件43与扭转管53防转动连接,则同步带动联动部件、扭转管及内管转动,则扭转管53上的运动转化件44和过渡件42同步转动,二者之间无相对运动;此过程中,第一旋转帽的第一环形卡槽在配合凸起4341上转动,联动部件43相对于拉环4342转动,拉环4342和配合凸起4341保持在壳体上的静止状态,直至内管52上瓣膜转动的角度调整到位,使人工瓣膜转动到与人体内需要置换的瓣膜位置几乎完全贴合,停止转动第一旋转帽。
待人工瓣膜在人体内固定后,将输送系统从人体内退出即可。与上述过程刚好相反,第一旋转帽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联动部件43从第二锁定状态切换至第一锁定状态,具体地:
在图2a、图2b及图3b中,朝向左推送第一旋转帽,第一旋转帽带动配合体和联动部件43整体相对过渡件朝向止转座17方向滑动,联动部件43的近端的第三卡槽与过渡件42上的第三凸起422分离,联动部件43近端上回缩的弹针复位,同时,向下再次压按钮,联动部件43的远端滑入锁定件45的内孔中,由于第二凸起171位于锁定件45的内孔中,则第二凸起171插接挤压联动部件43远端上的弹针,以使第二凸起171插入弹针形成的第二卡槽内,此时松开按钮,在复位弹簧的复位偏压力作用下,第一凸起452卡接在第一卡槽435内,使锁定件45与联动部件43锁定,联动部件43由第二锁定状态切换复位到第一锁定状态;
再旋转第一旋转帽,带动过渡件42和运动转化件44做朝向近端的缩回运动,直至内管52与瓣膜彻底脱离开。
再之后,可调弯机构动作,旋转第三旋转帽35,让可调弯管31的近端、扭转管53及内管52的近端由弯曲状态复位到非弯曲状态;最后,转移机构2的第二旋转帽23转动,外管51向远端做伸出运动,使外管51的近端套在内管52的近端外;最后,医生对壳体1作用,整体从人体内拔出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其与实施例1中提供的瓣膜输送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比如,配合体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操作部件防滑动且可转动连接。比如,配合凸起通过轴承与操作部件内壁面连接;或者不设置配合凸起,直接拉环通过轴承设在操作部件的内壁上,此时,拨动体和配合体合二为一,整体为轴承。
或者,作为进一步的变形,当设置配合体和拨动体时,配合体的拉环直接固定在联动部件上,对应地,配合凸起可转动地设在壳体上,或者配合凸起避开壳体,直接插入第一环形卡槽内,在第一锁定状态,操作部件仍然可相对配合凸起转动;在第二锁定状态,操作部件转动时,同步带动联动部件及配合体转动。
或者,作为进一步的变形,不设置配合体和拨动部,联动部件的外壁面和操作部件的内壁之间直接通过轴承连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其与实施例1、实施例2中提供的任一瓣膜输送系统相比,存在的不同在于:微调装置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中,操作部件与联动部防转动且可滑动连接,操作部件与过渡件防滑动连接,此时无需设置上述的运动转化件,扭转管直接固定在过渡件的内孔中,联动部件与扭转管仍然是防转动且可滑动连接。
在第一状态,操作部件直接驱动过渡件同步朝向近端或远端滑动,来直接驱动扭转管滑动,实现对内管的轴向位移的微调,对应地联动部件处于第一锁定状态,联动部件的远端通过第一凸起与第一卡槽的配合锁定在壳体上,无需设置实施例1中的支转柱和第二凸起及第二卡槽;在第二锁定状态,需要单独给联动部件施加朝向过渡件的拨动力,比如在壳体上设有单独的操作按钮,来直接拨动联动部件滑动,使联动部件朝向过渡件滑动,并且联动部件的近端与过渡件的远端仍然通过第三凸起422与第三卡槽配合,形成防转动连接,在第二状态,由于操作部件与联动部件防转动连接,则直接旋转操作部件,即可带动联动部件和过渡件及扭转管同步转动,实现对内管的周向位移的微调。也即,在第二状态,联动部件的滑动的拨动力不是来源于操作部件。
另外,锁定机构中的第一阻挡力可以不是实施例1中的复位偏压力,而是单独设置第一阻挡力,比如不设置复位弹簧,或者设置复位弹簧时,当第一凸起与第一卡槽插接配合后,采用其他可拆卸的固定结构将锁定件与联动部件锁定,比如采用螺钉或螺栓螺母组件,或者卡扣结构,从而在第一锁定状态下,对联动部件施加第一阻挡力。在第二锁定状态下,第一阻挡力撤销,联动部件可相对于锁定件滑动。
也即,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联动部件43受所述锁定机构施加的第一阻挡力而锁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管52相对于所述联动部件43滑动;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一阻挡力撤销,所述联动部件43受拨动力的驱动而运动以锁定在所述驱动机构上,并受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带动所述内管52同步转动;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拨动力撤销。
另外,微调装置中的扭转管可以不设置,直接将联动部件及过渡件与内管连接配合即可。
此外,过渡件和联动部件在第二状态下的锁定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过渡件和联动部件相互面对的表面上分别设置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通过两个磁体的磁吸附力而锁定。进一步地,可以不设置上述的防转动机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其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中提供的任一瓣膜输送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壳体的本体和延伸部还可以同轴设置,只要转移机构和可调弯机构的操作端互不影响即可,也可以呈其他形状。
作为进一步的变形实施方式,可调弯机构的第二操作组件还可以只包括驱动件33,但驱动件此时为转动轮,牵引丝的近端绕在转动轮上,转动轮的内孔中设置转动轴,转动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外并固定有旋转帽。或者还可以为其他的操作组件,只需驱动牵引丝做移动即可。作为变形,可调弯组件可以只包括牵引丝,不设置可调弯管,牵引丝的远端固定在内管外壁面上。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其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中提供的任一瓣膜输送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转移机构还可以为其他机构,比如,齿轮与齿条的啮合结构,通过转动齿轮,齿条与外管固定连接,从而驱动外管沿轴向滑;或者其他可以做伸缩运动或往复滑动的结构都可以。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8)

1.一种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设在所述壳体(1)内的内管(52)及设在所述壳体(1)上的微调装置;所述微调装置包括
驱动机构;
锁定机构;
联动部件(43),可在第一锁定状态与第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地设在壳体(1)上;所述联动部件(43)可滑动且防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52)外;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联动部件(43)受所述锁定机构施加的第一阻挡力而锁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管(52)相对于所述联动部件(43)滑动;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一阻挡力撤销,所述联动部件(43)受拨动力的驱动而运动以锁定在所述驱动机构上,并受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带动所述内管(52)同步转动;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拨动力撤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上的锁定件(45),所述锁定件(45)通过伸缩运动给所述联动部件(43)施加所述第一阻挡力;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锁定件(45)与所述联动部件(43)锁定;在第二状态,所述锁定件(45)与所述联动部件(43)分离;
所述锁定件(45)受一个复位偏压力而趋向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45)和所述联动部件(43)相互面对的表面中,一个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凸起(452),另一个表面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凸起(452)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435);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第一凸起(452)与所述第一卡槽(435)插接配合;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一凸起(452)与所述第一卡槽(435)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锁定件(45)套在所述联动部件(43)的近端外,所述第一凸起(452)和所述第一卡槽(435)中的一个设在所述锁定件(45)的内壁面上,另一个设在所述联动部件(43)的外壁面上;所述锁定件(45)沿内管径向做伸缩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1)上的操作部件(41),及套在所述内管(52)外的过渡件(42),所述过渡件(42)与所述内管(52)联动设置;
在第一状态所述操作部件(41)与所述过渡件(42)同步运动以联动带动所述内管(52)滑动,所述联动部件(43)处于第一锁定状态;在第二状态,所述联动部件(43)受拨动力的驱动而运动以锁定在所述过渡件(42)上,进而受所述操作部件(41)的带动以驱动所述内管(52)转动而处于第二锁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41)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过渡件(42)防转动且可滑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过渡件(42)联动设置的运动转化件(44),所述运动转化件(44)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管(52)外,用于将所述过渡件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滑动;
在第一状态,所述操作部件(41)驱动所述过渡件(42)转动,联动带动所述运动转化件(44)在所述过渡件(42)上滑动,所述联动部件(43)的远端锁定在所述锁定件(45)上,其近端面向所述过渡件(42);
在第二状态,所述操作部件(41)相对于所述过渡件(42)滑动给联动部件施加拨动力,所述联动部件受所述拨动力的驱动朝向所述过渡件(42)滑动而锁定在所述过渡件(42)上,进而受所述操作部件(41)和过渡件(42)同步转动的带动以驱动所述内管(52)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件(43)上设有配合体;所述操作部件(41)上设有拨动体(412);
所述拨动体与所述配合体可转动且防滑动连接,在第二状态,所述操作部件滑动通过所述拨动体给所述配合体施加拨动力;所述配合体防滑动且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联动部件上;
所述配合体受所述拨动力带动所述联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同步滑动;所述联动部件受所述操作部件(41)和过渡件(42)同步转动的带动相对于所述配合体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体包括环形的拉环及径向凸出设在拉环外的配合凸起;所述操作部件的远端套在所述壳体的近端外,所述拨动体为设在所述操作部件内壁面上的第一环形滑槽;所述联动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拉环可转动地套在所述联动部件外周的第二环形滑槽内;所述配合凸起穿过所述壳体上的第三让位孔可转动地插接在所述第二环形滑槽内,并受所述拨动力在所述第三让位孔内滑动;和/或
所述过渡件的近端设在所述壳体的近端内腔,并可转动且防滑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过渡件的远端设在所述操作部件的内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转化件为第一固定螺母,所述过渡件为螺纹管,所述第一固定螺母套接固定在所述内管外壁上,所述第一固定螺母螺纹配合于所述螺纹管的内壁;和/或
还包括设在所述过渡件(42)与所述操作部件(41)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在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件释放能量对所述操作部件(41)施加以驱动所述联动部件(43)朝向所述过渡件(42)方向滑动的偏压力;和/或
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内防转动机构,用于在第一锁定状态,将所述联动部件防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动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壳体内的止转座(17),所述联动部件(43)位于所述止转座和所述过渡件(42)之间;及设在所述联动部件(43)和止转座相互面对的端面中,一个端面上沿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起,另一个端面上与所述第二凸起一一对应可插接配合的第二卡槽(4311);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第二凸起插接在所述第二卡槽(4311)内,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卡槽(4311)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件(43)和过渡件(42)相互面对的端面中,一个端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凸起(422),另一个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凸起(422)一一对应可插接配合的第三卡槽(4321);
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第三凸起(422)与所述第三卡槽(4321)分离;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第三凸起(422)插接在所述第三卡槽(4321)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未设置所述第二凸起或第三凸起(422)的所述端面上设有布置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个线性弹性件(433);
对应于各自的锁定状态下,至少一个线性弹性件(433)受对应的凸起的挤压力而回缩变形,回缩的所述线性弹性件(433)与其相邻未回缩的线性弹性件(433)之间围成卡槽,供该所述凸起插接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装置还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内管(52)外的扭转管(53),所述内管(52)的近端和远端分别伸出所述扭转管(53)的近端和远端外;所述联动部件(43)通过可滑动且防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扭转管(53)外而设在所述内管(52)上;在第一锁定状态,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所述扭转管(53)而带动所述内管(52)滑动,在第二锁定状态所述联动部件(43)通过带动所述扭转管(53)转动而带动所述内管(52)转动;和/或
所述瓣膜输送系统还包括
外管(51),套在所述内管(52)外且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内管(52)的远端伸出所述外管(51)外;且所述微调装置设在所述内管(52)上的伸出所述外管(51)的近端外的部分上;
转移机构(2),设在所述壳体(1)上,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外管(51)相对于所述内管(52)沿其轴向往复滑动的第一操作组件,所述第一操作组件的第一操作端外露于所述壳体(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上的可调弯机构,其包括设在所述内管(52)外且位于所述外管(51)内的可调弯组件,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远端固定在所述内管(52)上,其的近端伸出所述外管(51)的近端外并沿内管(52)径向弯曲延伸;及连接于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近端上的第二操作组件;
所述第二操作组件独立于所述第一操作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可调弯组件弯曲所需角度;所述第一操作组件的第一操作端和所述第二操作组件的第二操作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组件和所述第二操作组件中的一个沿内管(52)轴向布置在所述壳体(1)上,另一个沿相交于所述内管(52)轴向的方向布置在所述壳体(1)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1)上的驱动件(33),所述驱动件(33)的近端作为所述第二操作端,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近端连接于所述驱动件(33)的远端;所述驱动件(33)通过转动以带动所述可调弯组件的近端移动;和/或
所述第一操作组件包括
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1)内壁上的旋转体(21),所述旋转体(21)的远端折弯至所述壳体(1)上的让位孔内,并作为所述第一操作端;
滑动件(22),螺纹配合在所述旋转体内;所述滑动件(22)固定套接在所述外管(51)上;和/或
所述可调弯组件包括
可调弯管(31),套在所述内管(52)上并位于所述外管(51)内,且所述可调弯管(31)的近端伸出所述外管(51)的近端外;及
牵引丝(32),采用可弯曲材料制成,其远端固定在所述可调弯管(31)上,其近端沿内管(52)径向折弯穿过所述可调弯管上的伸出所述外管的近端外的部分后向外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操作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固定座(71),所述可调弯管(31)的近端通过第一密封件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座(71)的内孔上;
沿内管(52)径向,所述第一固定座(71)上设有第五安装孔,所述壳体(1)上在对应于所述第五安装孔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五安装孔连通的第六安装孔;及
设在所述第五安装孔和第六安装孔内的第一单向阀(61),所述第一单向阀(61)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可调弯管(31)的内腔连通,其的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壳体(1)外。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内的第二固定座(72),所述外管(51)的近端通过第二密封件密封且可滑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座(72)的内孔上;
所述第二固定座(72)的近端与第一固定座(71)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可调弯管(31)的近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座(72)后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座(71)上;
沿内管(52)径向,所述第二固定座(72)设有第七安装孔,所述壳体(1)上在对应于所述第七安装孔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七安装孔连通的第八安装孔;
设在所述第七安装孔和第八安装孔内的第二单向阀(62),所述第二单向阀(62)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外管(51)的内腔连通,其的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壳体(1)外。
CN202021422153.2U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Active CN212662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22153.2U CN212662030U (zh)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22153.2U CN212662030U (zh)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62030U true CN212662030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16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22153.2U Active CN212662030U (zh) 2020-07-17 2020-07-17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620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7480A (zh) * 2021-04-28 2021-09-24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物理密封结构的人工肌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7480A (zh) * 2021-04-28 2021-09-24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物理密封结构的人工肌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7346B2 (en) Tubing system
US2023007087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aling a vascular puncture
CN111714251A (zh)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AU2002232097B2 (en) Compact catheter insertion apparatus
RU2666880C2 (ru) Шприц с блокировкой и способ сборки такого шприца
EP2433663A1 (en) Insertion system
CN212662030U (zh) 一种瓣膜输送系统
CN115364335A (zh) 用于导管的针拘限安全互锁件
CN109069212A (zh) 用于驱动细长柔性医疗构件的可机器人化模块、医用机器人以及包括这种模块的系统
AU2008240105A1 (en) Safety syringe
WO2005030316A1 (en) Sutureless pump connector
EP3614900B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endoscopic connection
KR20220011653A (ko) 천자 코어 어셈블리 및 천자 코어 어셈블리를 구비하는 천자 장치
CN115919508B (zh)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CN212395133U (zh) 一种驱动装置
CN116746868B (zh) 一种牵引组件、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WO2009046560A2 (de) Sicherheitsanordnung für die kanüle eines invasiven instruments
CN111728738A (zh) 一种驱动装置
CN114680983A (zh) 一种可选配组装的植入器械
US10583255B2 (en) Medicament container assembly for a medicament delivery device
JP2022097399A (ja) 流体移動加圧装置のための作動機構
CN219940906U (zh) 球囊充压装置
CN219783496U (zh) 一种内镜用远程注射针
US8137313B2 (en) Device for injection of a product, in particular for medical use
CN219783495U (zh) 一种内镜用远程注射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