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0274U -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20274U
CN212620274U CN202021280595.8U CN202021280595U CN212620274U CN 212620274 U CN212620274 U CN 212620274U CN 202021280595 U CN202021280595 U CN 202021280595U CN 212620274 U CN212620274 U CN 212620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haft
heat
pipe
cool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805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现军
薛进忠
张继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yi Kerui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ngyi Kerui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ngyi Kerui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ngyi Kerui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805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20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20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20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粗管(1)、换热器细管(3)、轴孔封头(7)、盲孔封头(16)、轴(9)、螺旋叶片(14)、机械密封(12和13)、轴承(8和15)、O型圈(18)、减速电机(19)、机座(20)和支架(21);换热器粗管(1)下部有冷却介质进液口(4),上部有冷却介质出液口(6),冷却介质从粗管和细管之间的空腔内流过,被冷却介质从细管内流过,和冷却介质的流向相反;螺旋装置的轴(9)末端安装有联轴器(10),和安装在电机轴上的联轴器配合,在电机(19)的作用下使螺旋装置旋转,把粘附到细管管壁上的被冷却介质刮下,增大热传导的效率,提高热对流的速度,达到更好的热传递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析与测量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只要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有温度差存在,热能就必然以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从高温到低温处传递,当两种不同温度的液体相向流过热交换器时,热能会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传递方式从高温液体向低温液体转移。
在低温条件,随着冷媒温度降低,被降温的介质逐渐变得粘稠后,热对流的作用也逐渐减弱,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粘稠的介质粘附到换热器内壁上越来越厚,热传导的作用也越来越差,降温速度会更慢,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辐射来传递能量,而冷辐射的能力很弱,会被外界的热量平衡,温度将不再下降。
为了解决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问题,需要从增加粘稠介质的流动性和削弱粘稠介质对换热器的粘附这两方面入手,以增加热对流和热传导的作用,从而提高在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通过该换热系统螺旋装置的旋转,将冷却后粘附于换热器细管内壁上的被冷却介质刮掉,旋转的同时增加粘稠介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被冷却介质与冷却介质的热对流和热传导,以提高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粗管(1)、换热器细管(3)、轴孔封头(7)、盲孔封头(16)、轴(9)、螺旋叶片(14)、静密封(12)、动密封(13)、右轴承(8)、左轴承(15)、O型圈(18)、减速电机(19)、机座(20)和支架(21);所述换热器粗管(1)两端有左环形堵头(29)和右环形堵头(30)、冷却介质进液口(4)和冷却介质出液口(6),换热器细管(3)两端有轴孔封头(7)、盲孔封头(16)、被冷却介质进液口(5)和被冷却介质出液口(2),轴(9)的一端安装在左轴承(15)里,右轴承(8)安装在轴孔封头(7)的右平面中心,螺旋叶片(14)焊接在轴(9)上,轴(9)上安装的动密封(13)和轴孔封头(7)上的静密封(12)密切配合,左轴承(15)安装在盲孔封头(16)的盲孔里,轴(9)的另一端穿过右轴承(8)内孔与联轴器(10)相连,右轴承(8)被轴承压片(11)固定在轴孔封头(7)的轴孔里。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粗管(1)和换热器细管(3)之间用左环形堵头(29)和右环形堵头(30)焊接在一起,使粗管和细管之间形成密闭空腔,换热器粗管(1)下部有冷却介质进液口(4),上部有冷却介质出液口(6),冷却介质从空腔内流过,对换热器细管(3)内的被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细管(3)的中心安装有螺旋装置,螺旋装置由螺旋叶片(14)焊接在轴(9)上精加工而成,螺旋叶片(14)的外径与细管(3)的内径之间有小于1mm的间隙,轴(9)被两端的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及右轴承(8)、左轴承(15)水平固定,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的柱面上分别有两道凹槽,如附图3所示凹槽(17),每个凹槽内安装一个O型圈,如附图3所示O型圈(18),两道凹槽的中间呈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螺丝孔(28),这些螺丝孔分别与细管(3)两端的安装孔一一对应,用封头螺丝(26)将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安装在细管(3)的两端,轴孔封头(7)的左侧平面中心有静密封(12),与轴(9)上安装的动密封(13)配合,使被冷却介质不发生渗漏,轴孔封头(7)的右平面中心安装有右轴承(8),右轴承(8)被轴承压片(11)固定在轴孔封头(7)的轴孔里,盲孔封头(16)、换热器细管(3)、螺旋装置和轴孔封头(7)之间形成密闭空腔,被冷却介质从细管下部的被冷却介质进液口(5)流入,从细管上部的被冷却介质出液口(2)流出,和冷却介质流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19)安装在机座(20)上,换热器粗管(1)固定在L形支架(21)上,L形支架用支架螺丝(22)安装在机座(20)上,电机(19)的轴中心线与轴(9)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螺旋装置的轴(9)穿过轴孔封头(7)的末端安装有联轴器(10),和安装在电机轴上的联轴器配合,在电机(19)的转动作用下使螺旋装置旋转,把粘附到细管管壁上的被冷却介质刮下。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换热系统螺旋装置在电机的作用下旋转,将冷却后粘附于换热器细管内壁上的被冷却介质迅速刮掉,同时在螺旋叶片的旋转作用下推动粘稠介质流动,增加粘稠介质的流动速度,提高被冷却介质与冷却介质的热对流和热传导作用,从而提高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粗管和换热器细管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螺旋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盲孔封头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螺旋装置密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示意图;
1 换热器粗管,3 换热器细管,4 冷却介质进液口,6 冷却介质出液口,5 被冷却介质进液口,2 被冷却介质出液口,7 轴孔封头,16 盲孔封头,8 右轴承,15 左轴承,11 轴承压片,9 轴,10 联轴器,12 静密封,13 动密封,14 螺旋叶片,17 凹槽,18 O型圈,19 电机,20 机座,21 支架,22 支架螺丝,26 封头螺丝,28 螺丝孔,29 左环形堵头,30 右环形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圆周”、“柱面”、“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粗管(1)、换热器细管(3)、左环形堵头(29)和右环形堵头(30),换热器粗管(1)和换热器细管(3)之间用左环形堵头(29)和右环形堵头(30)焊接在一起,使粗管和细管之间形成密闭空腔,作为一个实施例,换热器粗管(1)、左环形堵头(29)和右环形堵头(30)采用不锈钢材质,换热器细管(3)采用紫铜管,这两种材质组合的有益效果是:紫铜为热的良导体,导热效果好,性价比高,不锈钢耐腐蚀而且有足够的强度,从整体架构上既满足换热效率高,又经济实惠,还结实耐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换热器细管(3)中心安装螺旋装置,螺旋装置由螺旋叶片(14)焊接在轴(9)上精加工而成,螺旋叶片(14)的外径与细管(3)的内径之间有小于1mm的间隙,轴(9)两端安装有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的柱面上分别有两道凹槽,每个凹槽内安装一个O型圈,两道凹槽的中间呈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螺丝孔(28),这些螺丝孔分别与细管(3)两端的孔一一对应,用封头螺丝(26)将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安装在细管(3)的两端,轴孔封头(7)的小平面中心有静密封(12),与轴(9)上安装的动密封(13)配合,使被冷却介质不发生渗漏,轴孔封头(7)的大平面中心安装有右轴承(8),右轴承(8)被轴承压片(11)固定在轴孔封头(7)的轴孔里,盲孔封头(16)、换热器细管(3)、螺旋装置和轴孔封头(7)之间形成密闭空腔,被冷却介质从细管下部的被冷却介质进液口(5)流入,从细管上部的被冷却介质出液口(2)流出,流向和冷却介质相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电机(19)安装在机座(20)上,换热器粗管(1)固定在L形支架如支架(21)上,L形支架用支架螺丝(22)安装在机座(20)上,电机(19)的轴中心线与轴(9)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螺旋装置的轴(9)末端安装有联轴器(10),和安装在电机轴上的联轴器配合,在电机(19)的转动作用下使螺旋装置旋转,有益效果在于:将冷却后粘附于换热器细管内壁上的被冷却介质迅速刮掉,同时在螺旋叶片的旋转作用下推动粘稠介质流动,增加粘稠介质的流动速度,提高被冷却介质与冷却介质的热对流和热传导作用,从而提高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总体示意图,当一台换热器换热面积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将多台这样的换热器并联到一起使用,冷却介质和被冷却介质的进液口、出液口分别并在一起,以达到所需的换热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粗管(1)、换热器细管(3)、轴孔封头(7)、盲孔封头(16)、轴(9)、螺旋叶片(14)、静密封(12)、动密封(13)、左轴承(15)、右轴承(8)、O型圈(18)、减速电机(19)、机座(20)和支架(21);所述换热器粗管(1)两端有左环形堵头(29)和右环形堵头(30),换热器细管(3)两端有轴孔封头(7)、盲孔封头(16)、被冷却介质进液口(5)和被冷却介质出液口(2),左轴承(15)安装在盲孔封头(16)的盲孔里,右轴承(8)安装在轴孔封头(7)的右平面中心,轴(9)的一端安装在左轴承(15)里,轴(9)的另一端穿过右轴承(8)内孔与联轴器(10)相连,右轴承(8)被轴承压片(11)固定在轴孔封头(7)的轴孔里。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粗管(1)和换热器细管(3)之间用左环形堵头(29)和右环形堵头(30)焊接在一起,使粗管和细管之间形成密闭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粗管(1)下部有冷却介质进液口(4),上部有冷却介质出液口(6),冷却介质从空腔内流过,对换热器细管(3)内的被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细管(3)的中心安装有螺旋装置,螺旋装置由螺旋叶片(14)焊接在轴(9)上精加工而成,螺旋叶片(14)的外径与细管(3)的内径之间有小于1mm的间隙,轴(9)被两端的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及右轴承(8)、左轴承(15)水平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的柱面上分别有两道凹槽(17),每个凹槽内安装一个O型圈(18),两道凹槽的中间呈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螺丝孔(28),这些螺丝孔分别与细管(3)两端的孔一一对应,用封头螺丝(26)将盲孔封头(16)和轴孔封头(7)安装在细管(3)的两端,轴孔封头(7)的左平面中心有静密封(12),与轴(9)上安装的动密封(13)配合,使被冷却介质不发生渗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盲孔封头(16)、换热器细管(3)、螺旋装置和轴孔封头(7)之间形成密闭空腔,被冷却介质从细管下部的被冷却介质进液口(5)流入,从细管上部的被冷却介质出液口(2)流出,流向和冷却介质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9)穿过轴孔封头(7)的末端安装有联轴器(10),和安装在电机轴上的联轴器配合,在电机(19)的转动作用下使螺旋装置旋转,螺旋叶片把粘附到细管管壁上的被冷却介质刮下增加热传导的作用,在螺旋装置的旋转作用下,增加粘稠的被冷却介质的流速,亦可增加热对流的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机(19)安装在机座(20)上,换热器粗管(1)固定在L形支架(21)上,L形支架通过支架螺丝(22)安装在机座(20)上,电机(19)的轴中心线与轴(9)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CN202021280595.8U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Active CN212620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80595.8U CN212620274U (zh)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80595.8U CN212620274U (zh)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20274U true CN212620274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56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80595.8U Active CN212620274U (zh)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202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5499A (zh) * 2021-06-18 2021-09-10 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 管路的自动除渣装置、换热器管及自清洁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5499A (zh) * 2021-06-18 2021-09-10 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 管路的自动除渣装置、换热器管及自清洁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2203B (zh) 一种换热管内边界层剪切扰动径向混流装置
CN212620274U (zh)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CN107231049A (zh) 电机转子液冷结构
CN106972698A (zh) 电机冷却系统
CN110735808B (zh) 一种脉动流强化冷却轴承座装置
CN110094313A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轴承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3179556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冷却器散热管
CN210517917U (zh)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
CN111623651A (zh) 一种用于低温条件下粘稠物质的换热系统
CN215766597U (zh) 一种辅助内循环蓄能水热交换器
CN209517147U (zh) 一种低噪散热型光纤射频直放站
CN202602082U (zh) 半导体激光器液体制冷装置
CN202599159U (zh) 一种二氧化碳激光器用水气热交换器
CN213148324U (zh) 一种基于汽车部件运行温度模拟系统的散热测试装置
CN211060450U (zh) 一种用于汽车空调冷凝器的冷凝管结构
CN208128724U (zh)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CN214470223U (zh) 一种分体式换热器
CN206226170U (zh) 一种电机壳体
CN219276669U (zh) 一种3d打印机喷头组件冷却器
CN106767089B (zh) 一种管片式散热器的正反时针对流装置
CN212241667U (zh) 一种密炼机转子结构
CN210625441U (zh) 一种冷热交换器
CN21626865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用机油冷却装置
CN110176824A (zh) 一种电动客车的驱动电机液冷端盖
CN215419870U (zh) 一种高散热性能的磁悬浮电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