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92579U - 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92579U CN212592579U CN202020644173.8U CN202020644173U CN212592579U CN 212592579 U CN212592579 U CN 212592579U CN 202020644173 U CN202020644173 U CN 202020644173U CN 212592579 U CN212592579 U CN 2125925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ne
- cage
- fusion
- fusion cage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涉及脊柱外科医疗器械领域,其包括弧形结构的融合器主体,融合器主体包括骨框架及填设在所述骨框架内的类骨小梁,融合器主体沿长度方向的截面由中部分别向两端逐渐变窄,再配合第一植入端的拱形的曲面,有利于减少植入时的阻力。融合器主体中部的截面积宽,增大了接触面积大,植入后受力分布更均匀,且与患者的腰椎椎体解剖匹配度高,提高融合器主体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多孔结构的类骨小梁在融合器主体表面形成多孔的粗糙结构,该结构够很好的附着在椎体骨组织上,且多孔的结构具有一定骨长入、骨诱导效果,可形成紧密的融合器‑骨组织融合结构,增加融合器主体的融合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脊柱外科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和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微创椎间融合技术。与传统的前路腰椎手术相比,这些术式是通过小的切口,在扩张通道下完成椎间盘摘除、椎体间融合,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疼痛少、住院时间短、康复快等优点。
利用上述的椎间融合术可在椎间隙植入椎间融合器,能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容积,有利于分散承重应力、降低植骨所受压力。而临床上目前针对于侧入路椎间融合手术中使用的腰椎椎间融合器种类很少,且与患者的腰椎椎体解剖匹配度较差,有发生严重椎体沉陷风险。另外大部分椎间融合器多采用PEEK(聚醚醚酮)材料,其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与抗疲劳性能从而被广泛应用。但其致密性较高,骨组织难以附着,导致其与骨组织结合差,骨融合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适配性好,结构强度高,多孔结构与骨组织融合性好。
为达此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融合器主体,所述融合器主体为弧形结构;
所述融合器主体包括骨框架及多孔结构的类骨小梁,所述类骨小梁填设在所述骨框架内;
所述融合器主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包括第一植入端和相对的第二植入端,所述第一植入端为呈拱形的曲面,所述第二植入端用以与植入手术中用的夹持器相适配,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沿长度方向的截面由中部分别向两端逐渐变窄;
所述融合器主体沿宽度方向包括第一侧弧面和相对的第二侧弧面,所述第一侧弧面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弧面的弧度;
优选的,所述融合器主体沿高度方向包括上承重面和相对的下承重面,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宽度方向,所述上承重面和所述下承重面之间呈0°至15°的夹角。
有益效果:所述融合器主体的所述上承重面和所述下承重面之间的夹角为0°至15°,此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与人体椎间的解剖形态相符合,有利于恢复和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使融合器主体植入后整体弧面与椎体上下终板弧度相匹配,以可贴合椎体上下骨面。
优选的,所述融合器主体还包括预定数量的第一防滑齿,所述第一防滑齿且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长度方向呈鱼鳞式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和/或所述下承重面上。
有益效果:所述第一防滑齿采用鱼鳞的样式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和/或所述下承重面上,其整体与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弧形结构相适配,可有效果的防止植入后的融合器主体向第二植入端方向脱出。
优选的,所述骨框架内部设有至少一填骨窗口,所述类骨小梁填设在所述骨框架与所述填骨窗口之间的空间内。
有益效果:所述填骨窗口的设计,用于填充骨组织,如碎骨块、人工骨、同种异体骨。再配合多孔结构的所述类骨小梁,可实现融合器-植入骨组织、融合器-椎体骨组织、椎体骨组织-植入骨组织的复合式融合,以增加椎间融合效果。
优选的,所述填骨窗口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填骨窗口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增加椎间融合效果。
优选的,所述融合器主体还包括预定数量的第二防滑齿,所述第二防滑齿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两个所述填骨窗口之间。
有益效果:所述第二防滑齿可以有效防止所述融合器主体在宽度方向的位移,也就是说可以有效防止融合器向椎管位移。
优选的,所述类骨小梁的孔隙率为50-90%。
有益效果,采用50-90%的孔隙率,具有更好的骨长入和骨诱导效果,以形成紧密的融合器-骨组织嵌合结构,提高融合器本体的骨融合效果,增加融合器主体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
优选的,所述类骨小梁包括多面体结构单元。
有益效果:具有多面体结构单元的所述类骨小梁,在所述融合器主体表面形成粗糙,多孔结构。所述类骨小梁嵌设在所述骨框架内,形成对所述骨框架的支撑,粗糙的表面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表面能够很好的附着在椎体骨组织上,多孔的结构具有一定骨长入、骨诱导效果,可形成紧密的融合器-骨组织融合结构增加融合器主体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
优选的,所述类骨小梁的表面涂覆有钽涂层或羟基磷灰石涂层。
有益效果:涂覆在所述类骨小梁表面的钽涂层或羟基磷灰石涂层增加所述类骨小梁的骨诱导作用,增加骨组织的与所述融合器主体表面的亲和性。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融合器主体与骨组织的融合性。
优选的,所述骨框架及所述类骨小梁为一体结构。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可以减少应力其中,确保所述融合器主体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所述融合器主体设置为弧形结构,所述融合器主体包括骨框架及填设在所述骨框架内的类骨小梁,所述第一植入端及第二植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弧面及所述第二侧弧面的弧度相匹配,所述第一植入端呈拱形的曲面,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沿长度方向的截面由中部分别向两端逐渐变窄,因此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两端窄中间宽,配合所述第一植入端的拱形的曲面设计,有利于减少植入时的阻力。所述融合器主体中部位置的截面积宽大,接触面积也相应的增大,植入后使得所述融合器主体受力分布更均匀,且与患者的腰椎椎体解剖匹配度高,提高所述融合器主体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同时,多孔结构的所述类骨小梁在所述融合器主体表面形成多孔的粗糙结构,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表面能够很好的附着在椎体骨组织上,且多孔的结构具有一定骨长入、骨诱导效果,可形成紧密的融合器-骨组织融合结构,增加融合器主体的融合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图1中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图1中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图1中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的左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图1中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的翻转后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融合器主体;2-填骨窗口;3-第一防滑齿;4-第二防滑齿;5-类骨小梁;10a-第一植入端;10b-第二植入端;10c-上承重面;10d-下承重面;10e-第二侧弧面;10f-第一侧弧面;101-骨框架;101b-夹持部;102b-螺纹孔;101c-上环形框架;101d-下环形框架;201-立柱;202-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主要应用在侧入路椎间融合手术中,采用钛合金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加工成型。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侧入路椎间融合器为一体式结构,该一体式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少应力集中,保证植入在椎间隙中为椎体提供可靠的支撑。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制作的材料还可选择钽合金、锌合金、羟基磷灰石、碳纤维或PEEK中的一种材料。
参阅图1及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1,所述融合器主体1为弧形结构。还可以将所述融合器主体1描述为香蕉形,因此其具有两端窄中部宽的特点。所述融合器主体1具有一定的长度D2、宽度D1及高度H,所述高度H也可以理解为厚度。
结合图2、图3及图4所述融合器主体1沿长度D2方向的两端包括:第一植入端10a和相对的第二植入端10b。所述第一植入端10a为呈拱形的曲面,拱形曲面的头部圆滑,窄小,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植入端10a有效的保证很顺利的进入植入切口,减少了植入的阻力。所述第二植入端10b用以与植入手术中用的夹持器相适配,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沿长度方向的截面由中部分别向两端逐渐变窄,可以理解的,所述融合器主体1整体呈香蕉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中部横截面的面积宽于所述第一植入端10a及所述第二植入端10b。
其中,所述第二植入端10b为平面结构,其中部开设有螺纹孔102b,所述螺纹孔102b两侧分别设有与手术用的所述夹持器(图未示)相适配的夹持部101b,所述夹持部101b包括夹持槽或夹持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植入端10a设置在前端位于图2的右方,所述第二植入端10b相对的设置在后端位于图2的左方。
所述融合器主体1沿宽度D1方向包括:第一侧弧面10f和相对的第二侧弧面10e。所述第一侧弧面10f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弧面10e的弧度,且所述第一侧弧面10f为外弧面,所述第二侧弧面10e为内弧面。
所述融合器主体1沿高度H方向或者说是沿厚度方向包括:上承重面10c和相对的下承重面10d,在沿所述融合器主体1宽度D1方向的横截面,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呈一预定夹角α,夹角α为0°至15°。
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呈0°至15°的夹角。可以理解的,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宽度D1方向剖开的截面来看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呈0°至15°的夹角,或者从所述第一植入端10a向所述第二植入端10b看去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呈0°至15°的夹角,又或者从第二植入端10b向所述第一植入端10a看去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呈0°至15°的夹角。
进一步的,0°至15°夹角的设计,包括0°和15°,当该角度为大于0°时,沿宽度D1方向剖开的截面呈楔形结构,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与人体椎间的解剖形态相符合,有利于恢复和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使融合器主体1植入后整体弧面与椎体上下终板弧度相匹配,以可贴合椎体上下骨面,增加受力面积,分散受力。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的夹角可以选择设计为0.5°、1°、2°、5°、8°、10°、12°、14°或14.5°,该角度设计还需更具患者切口的大小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述只是举例进行说明,不能用作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的夹角大于0°时,所述上承重面10c或所述下承重面10d位于所述第一侧弧面10f的一侧高出位于所述第二侧弧面10e的另一侧。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侧弧面10f要高于所述第二侧弧面10e。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之间的夹角大于0°时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位于所述第一侧弧面10f的一侧高出位于所述第二侧弧面10e的另一侧。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侧弧面10f要高于所述第二侧弧面10e。
所述第一植入端10a、所述第二植入端10b、所述第一侧弧面10f、所述第二侧弧面10e、所述上承重面10c及所述下承重面10d均进行圆滑过渡,以减少植入阻力,减少对骨组织的损伤。
参阅图1及图2,所述融合器主体1包括:骨框架101、多孔结构的类骨小梁5及至少一填骨窗口2。所述骨框架101包括位于所述上承重面10c的上环形框架101c及位于所述下承重面10d的下环形框架101d,以及连接所述上环形框架101c和所述下环形框架101d的立柱201和连接支架202。所述填骨窗口2设置在所述骨框架101中部,也可以理解为,所述骨框架101包绕形成了所述填骨窗口2。所述类骨小梁5填设在所述骨框架101和所述填骨窗口2之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填骨窗口2设置有一个,所述填骨窗口2设于所述骨框架101的中部位置。所述类骨小梁5填设在所述骨框架101与所述填骨窗口2之间空间内。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填骨窗口2设置有两个,即为一对设置,该对填骨窗口2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长度D2方向设置,且相互对称,中间由所述类骨小梁5进行分隔。
所述填骨窗口2用于填充骨组织,填充的所述骨组织包括碎骨块、人工骨、同种异体骨中的一种或多种。再配合多孔结构的所述类骨小梁5,可实现融合器-填入骨组织、融合器-椎体骨组织、椎体骨组织-填入骨组织的复合式融合,以增加椎间融合效果。
进一步的,该对填骨窗口2分别贯穿所述上承重面10c、所述下承重面10d、所述第一侧弧面10f及所述第二侧弧面10e设置。所述填骨窗口2多面贯穿设置,可以在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实现融合器主体1与椎体的骨组织进行融合。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对填骨窗口2分别可以只贯穿所述上承重面10c及所述下承重面10d,也可以只贯穿所述第一侧弧面10f及所述第二侧弧面10e。
所述类骨小梁5的孔隙率为50-90%,所述类骨小梁5包括多面体结构单元,所述多面体结构单元均具有支柱,所述支柱的直径为100-500μm,所述支柱在每个面上围绕形成有孔隙,所述孔隙的孔径为300-1600μm。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空隙率可以是50%、55%、60%、65%、70%、75%、80%或85%等,以上只是列举几种,不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多面体结构单元包括四面体、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中的一种,以上只是举例说明,不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类骨小梁5嵌设在所述骨框架101内,与所述骨框架101一体成型,形成对所述骨框架101的支撑。所述类骨小梁5包括多面体结构单元,且具有50-90%的孔隙率,在所述融合器主体1表面形成的粗糙,多孔结构。粗糙的表面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表面能够很好的附着在椎体骨组织上,具有更好的骨长入和骨诱导效果,以形成紧密的融合器-骨组织嵌合结构,提高融合器本体的骨融合效果,增加融合器主体1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类骨小梁5的表面涂覆有钽涂层或羟基磷灰石涂层。涂覆在所述类骨小梁5表面的钽涂层或羟基磷灰石涂层增加所述类骨小梁5的骨诱导作用,增加骨组织的与所述融合器主体1表面的亲和性。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融合器主体1与骨组织的融合性。
参阅图1、图2及图3所述融合器主体1还包括预定数量的第一防滑齿3,所述第一防滑齿3且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长度D2方向呈鱼鳞式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上,具体的,所述第一防滑齿3由所述第一植入端10a向所述第二植入端10b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齿3仿鱼鳞的样式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上,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上设置所述第一防滑齿3是一样的。因此对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10c上的所述防滑齿进行描述,所述上承重面10c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防滑齿3,且所述第一防滑齿3连接所述上环形框架101c和所述填骨窗口2,所述第一防滑齿3整体与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弧形结构相适配,可有效果的防止植入后的融合器主体1向第二植入端10b方向脱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齿3且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长度D2方向呈鱼鳞式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10c或所述下承重面10d上。
进一步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还包括预定数量的第二防滑齿4,所述第二防滑齿4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宽度D1方向设置在该对填骨窗口2之间,且所述第二防滑齿4连接该对填骨窗口2,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防滑齿4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上。所述第二防滑齿4可以有效防止所述融合器主体1在宽度D1方向的位移,也就是说可以有效防止融合器向椎体位移。
结合附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具有独特的外形,即所述融合器主体1呈弧形或者是香蕉形,该独特的形状形成了第一植入端10a和所述第二植入端10b窄,所述融合器中部宽的特点。且具有以下优点:
所述第一植入端10a窄,配合其呈拱形的曲面结构有利于减少植入时的阻力。
所述融合器主体为弧线结构配合香蕉形结构的设计,其中部宽,截面积宽大,增加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的接触面积大,植入后使得所述融合器主体1受力分布更均匀,且与患者的腰椎椎体解剖匹配度高,提高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
所述多孔结构的所述类骨小梁5在所述融合器主体1表面形成多孔的粗糙结构,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表面能够很好的附着在椎体骨组织上,且多孔的结构具有一定骨长入、骨诱导效果,可形成紧密的融合器-骨组织融合结构,增加融合器主体1的融合性。
所述填骨窗口2中填充骨组织可实现融合器-填入骨组织、融合器-椎体骨组织、椎体骨组织-填入骨组织的复合式融合,进一步增加椎间融合效果。
实施例二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相比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方案,主要区别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1中部取消所述填骨窗口2的设置,其结构沿用实施例一中的方案。具体不同点如下: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包括所述融合器主体1,所述融合器主体1包括:骨框架101及多孔结构的类骨小梁5。
所述骨框架101包括位于所述上承重面10c的上环形框架101c及位于所述下承重面10d的下环形框架101d,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环形框架101c和所述下环形框架101d中的立柱201和连接支架202。所述类骨小梁5填设在所述骨框架101内,并与所述骨框架101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防滑齿3仿鱼鳞的样式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上,但相比实施例一,所述第一防滑齿3没有连接所述填骨窗口2。
进一步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还包括预定数量的第二防滑齿4,所述第二防滑齿4沿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宽度D1方向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10c和所述下承重面10d的中部位置。
实施例三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及制作方法,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规格是:高度H为8-18mm,宽度D1为10-22mm,长度D2为35-60mm。
所述填骨窗口2设置有一对,位于所述融合器主体1的中部,所述填骨窗口2的尺寸:高为8-18mm,宽为4-18mm,长为8-28mm。
所述类骨小梁5的基本参数:孔隙率50-90%,支柱直径100-500um,孔径300-1600um。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第一步:目标椎体影像学数据采集;
所述侧入路椎间融合器的规格、大小、上下端面形态是根据目标椎体的影像学数据决定。为了获得患者的腰椎椎体骨骼数据需要通过X射线、CT、MRI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第二步:建立目标节段脊柱三维模型;
将第一步获得的目标影像学数据导入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腰椎椎体三维模型,并获取椎体间高度、椎体上下端骨面角度、椎体终板形态、目标椎体骨密度等测量参数。
第三步:建立融合器模型;
据所测影像学参数选取相应型号及参数,建立椎间融合器的三维模型。然后于三维建模软件中与原脊柱三维模型进行比对,进行腰椎侧入路仿真手术。
第四步:制造所述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评判仿真手术效果,对融合器模型进行修改,然后采用3D打印技术将其加工成型。进行光滑、打磨、浸泡等处理。然后再进行医学消毒、灭菌、包装处理,于脊柱手术术前备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主体,所述融合器主体为弧形结构;
所述融合器主体包括骨框架及多孔结构的类骨小梁,所述类骨小梁填设在所述骨框架内;
所述融合器主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包括第一植入端和相对的第二植入端,所述第一植入端为呈拱形的曲面,所述第二植入端用以与植入手术中用的夹持器相适配,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的沿长度方向的截面由中部分别向两端逐渐变窄;
所述融合器主体沿宽度方向包括第一侧弧面和相对的第二侧弧面,所述第一侧弧面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弧面的弧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沿高度方向包括上承重面和相对的下承重面,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宽度方向,所述上承重面和所述下承重面之间呈0°至15°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还包括预定数量的第一防滑齿,所述第一防滑齿且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长度方向呈鱼鳞式设置在所述上承重面和/或所述下承重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框架内部设有至少一填骨窗口,所述类骨小梁填设在所述骨框架与所述填骨窗口之间的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骨窗口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填骨窗口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还包括预定数量的第二防滑齿,所述第二防滑齿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两个所述填骨窗口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类骨小梁的孔隙率为50-90%。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类骨小梁包括多面体结构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类骨小梁的表面涂覆有钽涂层或羟基磷灰石涂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入路椎间融合器,所述骨框架及所述类骨小梁为一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44173.8U CN212592579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44173.8U CN212592579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92579U true CN212592579U (zh) | 2021-02-26 |
Family
ID=74711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44173.8U Active CN212592579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9257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87720A (zh) * | 2022-03-11 | 2022-06-07 | 朔崛(江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olif入路腰椎融合器 |
WO2023035581A1 (zh) * | 2021-09-13 | 2023-03-16 | 智塑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 一种融合器 |
WO2023035580A1 (zh) * | 2021-09-13 | 2023-03-16 | 智塑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 一种融合器 |
-
2020
- 2020-04-24 CN CN202020644173.8U patent/CN21259257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35581A1 (zh) * | 2021-09-13 | 2023-03-16 | 智塑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 一种融合器 |
WO2023035580A1 (zh) * | 2021-09-13 | 2023-03-16 | 智塑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 一种融合器 |
CN114587720A (zh) * | 2022-03-11 | 2022-06-07 | 朔崛(江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olif入路腰椎融合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92579U (zh) | 一种侧入路椎间融合器 | |
AU2016366191B2 (en) | Porous interbody spacer | |
US20190091027A1 (en) | Structure for facilitating bone attachment | |
US8591589B2 (en) |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 |
US11779467B2 (en) | Metarsophalangeal joint replacement device and methods | |
US6802863B2 (en) | Keeled prosthetic nucleus | |
EP1523963A1 (en) | Fusion implant | |
EP2772230A1 (en) | Fusion prosthesis | |
JP2006510452A (ja) | 総椎間板インプラント | |
US20060129243A1 (en) | Interbody spinal device | |
CN209770594U (zh) | 自稳型多孔椎间融合器 | |
CN111374806A (zh) | 自稳型多孔椎间融合器及其制备方法 | |
US8747471B2 (en) | Vertebral implants including asymmetric endplate contours and methods of use | |
US11497614B2 (en) | Flexible interbody spacer and methods for use | |
CN107569308B (zh) | 多孔一体化颈椎融合器 | |
CN212547266U (zh) | 一种椎间融合器 | |
CN220141886U (zh) | 椎间融合器 | |
CN213406444U (zh) | 一种融合器 | |
CN113633442A (zh) | 一种个体化钽金属颈椎椎间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 |
CN210582758U (zh) | 一种具有界面骨长入活性的3d打印椎间融合器 | |
KR20020059359A (ko) | 디스크 보철물 | |
CN213552648U (zh) | 一种骨填充块 | |
KR102673857B1 (ko) | 환자 맞춤형 추간체 유합보형재 어셈블리 | |
CN219021767U (zh) | 一种组合式椎间融合器装置 | |
CN216652565U (zh) | 一种3d打印一体成型自锁式人工椎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