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88185U - 电机机壳、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机机壳、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88185U CN212588185U CN202021586489.2U CN202021586489U CN212588185U CN 212588185 U CN212588185 U CN 212588185U CN 202021586489 U CN202021586489 U CN 202021586489U CN 212588185 U CN212588185 U CN 2125881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oiler
- circumferential
- casing
- flow channel
- spoil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机壳,电机和车辆。所述电机机壳包括筒状的内机壳、筒状的外机壳、隔板和多个扰流板,所述外机壳套设在所述内机壳外侧,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与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间隔开,所述隔板设在内机壳和所述外机壳之间且与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和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相连接,所述隔板、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和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在所述内机壳与所述外机壳之间限定出冷却液流道,多个所述扰流板彼此间隔地设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至少一部分内,所述外机壳设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的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通过扰流板改变了冷却液的流动状态,增强了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机机壳、具有该电机机壳的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电机作为诸如纯电动汽车的车辆的核心部件,对其性能要求高、功率密度大、输出转矩大、过载能力强、工作环境恶劣以及频繁起动、加速、制动等,因此在工作时候会产生大量热量,该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发,将会导致电机温度迅速升高,造成电机定子绕组损坏,转子永磁体不可逆退磁等危害。
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在电机的机壳内通常设有冷却液流道,电机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机壳上,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再将机壳上的热量带走,相关技术中的冷却液流道仍然存在散热效果差,进出水压差大,轴向温差大,易形成水垢、容易发生串流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冷却效果提高的电机机壳。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机机壳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机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机机壳包括筒状的内机壳、筒状的外机壳、隔板和多个扰流板,所述外机壳套设在所述内机壳外侧,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与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间隔开,所述隔板设在内机壳和所述外机壳之间且与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和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相连接,所述隔板、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和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在所述内机壳与所述外机壳之间限定出冷却液流道,多个所述扰流板彼此间隔地设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至少一部分内,所述外机壳设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的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通过在冷却液流道内设置扰流板,增大了冷却液与电机机壳的接触面积,扰流板使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产生紊流和/或涡流,破坏了边界层,冷却液流动状态改变为湍流,增大了散热系数、努塞尔系数和湍动能,增强了冷却液与机壳之间的换热效率,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沿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地设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整个长度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布置成一层或布置成沿所述冷却液的厚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设在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和所述隔板的隔板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轴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径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设在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上且与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相接或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机壳的周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外机壳的轴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外机壳的径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设在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上壁的上隔板上且与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下壁的下隔板相接或间隔开,和/或所述扰流板设在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下壁的下隔板上且与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上壁的上隔板相接或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冷却液通道的延伸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隔板的宽度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内机壳或所述外机壳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流道和所述隔板通过在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或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上加工出槽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流道包括多个周向流道,每个周向流道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延伸且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排布,多个所述周向流道包括首段周向流道、尾段周向流道和位于所述首段周向流道与所述尾段周向流道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周向流道,多个所述周向流道依次首尾连通,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首段周向流道的首端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尾段周向流道的尾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布置成一层,且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内机壳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布置成沿所述内机壳的轴向彼此间隔开的多层,同一层的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内机壳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布置成一层,且所述扰流板在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上依次错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厚度方向和所述内机壳的轴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径向一致,其中所述扰流板的厚度H1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厚度H2的比值m为0.1-0.3,所述扰流板的宽度W1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W2的比值n为0.4-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周向方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长度L为0.03πd-0.1πd,其中d为所述内机壳的内径,π为圆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周向方向一致,在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扰流板在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上错开的距离C与所述扰流板的厚度H1的比值q为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机包括电机机壳,定子和转子,所述电机机壳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机机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为纯电动汽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外机壳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内机壳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的电机机壳的内机壳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内机壳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内机壳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电机机壳内的冷却液流道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内机壳、外机壳、隔板和扰流板;
图7是图3所示电机机壳内的冷却液流道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内机壳、外机壳、隔板和扰流板;
图8是图4所示电机机壳内的冷却液流道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内机壳、外机壳、隔板和扰流板;
图9是图5所示电机机壳内的冷却液流道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内机壳、外机壳、隔板和扰流板;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比值m与压降和电机最大温升率的曲线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比值n与压降和电机最大温升率的曲线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扰流板长度L与压降和电机最大温升率的曲线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的比值q与压降和电机最大温升率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
1、内机壳;11、内机壳的外周壁面;
2、外机壳;21、冷却液进口;22、冷却液出口;23、外机壳的内周壁面
3、隔板;31、隔板面
4、冷却液流道;41、首段周向流道;42、中间周向流道;43、中间周向流道;44、尾段周向流道;411、冷却液流道进口;412、冷却液流道出口
5、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包括内机壳1、外机壳2、隔板3和多个扰流板5。内机壳1和外机壳2均为筒状,例如圆筒状。外机壳2套设在内机壳1外侧,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与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间隔一定间距,由此在内机壳1和外机壳2之间形成冷却液空间。冷却液空间的两端封闭,例如,可以由隔板3封闭。
隔板3设在内机壳1和外机壳2之间,隔板3的内侧面与内机壳1的外周壁相接,隔板3的外侧面与外机壳2的内周壁相接,由此隔板3、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和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在内机壳1与外机壳2之间限定出冷却液流道4。换言之,隔板3将内机壳1与外机壳2之间的冷却液空间隔成冷却液流道4。
外机壳2上设有冷却液进口21和冷却液出口22,冷却液进口21和冷却液出口22分别与冷却液流道4连通。冷却液由冷却液进口21进入冷却液流道4内,在冷却液流道4内流动与内机壳1和外机壳2换热后,由从冷却液出口22排出,从而对机壳进行冷却。
扰流板5设在冷却液流道4的至少一部分内,换言之,扰流板4沿冷却液通道4的延伸方向(即长度方向)可以设在冷却液通道的一段内,也可以设在冷却液通道的多段内,例如,可以把冷却液通道4分成许多段,仅在一部分冷却液通道段内设置扰流板5,优选地,扰流板5沿冷却液通道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地设在冷却液通道4的整个长度上。扰流板5在冷却液通道4内可以布置成一层,可选地,也可以布置成在冷却液通道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层。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扰流板是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板,与圆形或椭圆形凸起相比,实用新型人通过研究发现,扰流板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机壳,通过在冷却液流道内设置扰流板,增大了冷却液与电机机壳的接触面积,扰流板使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产生紊流和/或涡流,破坏了边界层,冷却液流动状态改变为湍流,增大了散热系数、努塞尔系数和湍动能,增强了冷却液与机壳之间的换热效率,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板5可以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和隔板3的隔板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具体地,例如,扰流板5可以仅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上,优选地,扰流板5可以沿冷却液通道4的长度方向设在整个外周壁面11上。
可选地,扰流板5可以仅设在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上,优选地,扰流板5可以沿冷却液通道4的长度方向设在整个内周壁面23上。
可选地,扰流板5可以仅设在隔板3的隔板面31上。如图2和3所示,冷却液流道4的上壁和下壁由相邻的隔板3构成,冷却液通道4内的扰流板5可以仅设在上隔板上,也可以仅设在下隔板上,或同时设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上。
可选地,扰流板5可以同时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和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上,或同时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和隔板3的隔板面31上,或同时设在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和隔板3的隔板面31上,或同时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和隔板的板面31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扰流板5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上且与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11相接或间隔开,优选地,扰流板5与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11间隔开,由此进一步提高扰流效果,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扰流板设在内机壳1上的情况下,优选地,扰流板5的长度方向与内机壳1的周向一致,扰流板5的厚度方向与内机壳1的轴向一致,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内机壳1的径向一致。由此,能够减小冷却液的流阻,提高换热效果。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扰流板5设在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上且与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相接或间隔开。优选地,扰流板5与与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间隔开,由此进一步提高扰流效果,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扰流板5的长度方向与外机壳2的周向一致,扰流板5的厚度方向与外机壳2的轴向一致,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外机壳的径向一致。
在扰流板5设在隔板3上的情况下,扰流板5可以仅设在构成冷却液流道4的上壁的上隔板上且与构成冷却液流道4的下壁的下隔板相接或间隔开,优选地,与下隔板间隔开。可选地,扰流板5可以仅设在构成冷却液流道4的下壁的下隔板上且与构成冷却液流道4的上壁的上隔板相接或间隔开,优选地,与上隔板间隔开。进一步可选地,扰流板5可以同时设在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上,优选地,设在上隔板上的扰流板5下下隔板间隔开,设在下隔板上的扰流板5与上隔板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扰流板5的长度方向与冷却液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一致,扰流板5的厚度方向与隔板的厚度方向一致,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隔板的宽度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3与内机壳1或外机壳2一体形成。如图2和图3所示,隔板3与内机壳1一体形成。例如,冷却液流道4和隔板3通过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上加工出槽形成,从而冷却液流道4和隔板3的加工更加简单,并且一体形成的结构更加稳定,强度高,便于安装和拆卸。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出的槽的底面称为内机壳的外周壁面。
可选地,扰流板5可以与内机壳1、外机壳2和隔板3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也可以单独加工够不可拆卸地固定到内机壳1、外机壳2和隔板3中的至少一个上,或者单独加工后可拆卸地安装到内机壳1、外机壳2和隔板3中的至少一个上。
下面为了描述方便,以扰流板以这样方式布置为例进行描述:即扰流板5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上、沿冷却液流道4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布置在冷却液流道4的整个长度上。可以理解的是,扰流板5仅设在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或同时设在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11和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23上也是类似的,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2-5所示,扰流板5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11上的情况下,扰流板5的长度方向、内机壳1的周向和冷却液流道4的延伸方向一致,扰流板5的厚度方向、隔板3的厚度方向和内机壳1的轴向一致,扰流板5的宽度方向、隔板的宽度方向和内机壳1的径向一致。冷却液流道4的宽度为隔板3的宽度,冷却液流道4的厚度为相邻隔板之间在内机壳1的轴向上的间距。
如图2-图9所示,冷却液流道4包括多个周向流道,每个周向流道为沿内机壳1的周向延伸的周向流道。具体地,冷却液流道4由首段周向流道41、中间周向流道42、中间周向流道43和尾段周向流道44组成,图中示出了两个中间周向流道,可以理解的是,中间周向流道的数量可以为更多个。首段周向流道41、中间周向流道42、中间周向流道43和尾段周向流道44依次首尾相连。首段周向流道41具有与冷却液进口21对应的流道进口411,尾段周向流道44具有与冷却液出口22对应的流道出口412,流道进口411形成在首段周向流道41的首端且与冷却液进口21连通,流道出口412形成在尾段周向流道44的尾端确且与冷却液出口22连通,由此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4内流动距离延长。
图6-图9仅示出了冷却液流道4,其中去除了内机壳、外机壳、隔板和扰流板。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液流道的壁面上具有与扰流板对应的凹部。
冷却液通过冷却液进口21进入到首段周向流道41的首端,通过首段周向流道41的尾端依次进入中间周向流道42和43内,之后从尾段周向流道44的首端进入尾流道,最终通过尾段周向流道44的尾端进入冷却液出口22并排出。
在图2-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周向流道为四个且每个周向流道沿内机壳的周向延伸,隔板3包括沿内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周向隔板部和沿内机壳的轴向延伸的轴向隔板部,由此可以使周向流道首尾相连。
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5沿内机壳1的周向布置成一层,且扰流板5位于内机壳1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
可选地,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5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可以布置成沿内机壳1的轴向彼此间隔开的多层,同一层的扰流板5位于内机壳1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布置成一层,扰流板在内机壳的周向上依次错开,例如类似绕内机壳周向螺旋布置。
当然,扰流板5也没有以其他方式设置,例如无规律地杂乱设置,绕内机壳的轴向螺旋设在周向流道内。
如图2和图6所示,扰流板5在周向流道内布置成一层且在内机壳1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扰流板5为大体长方体形状且两端倒圆。如图3和图7所示,扰流板5在周向流道内布置成一层且在内机壳1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扰流板5为大体长方体形状,两端变薄且倒圆,如图3所示,扰流板5的两端从侧面看类似三角形形状,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流阻,图3中的扰流板5的长度小于图2中所示的扰流板的长度。
如图4和图8所示,扰流板5在周向流道内布置成一层,相邻扰流板5在内机壳1的周向上错开一个距离C,即在内机壳的轴向上间隔距离C,扰流板5的形状与图3所示类似。如图5和图9所示,扰流板5在周向流道内布置成一层,相邻扰流板5在内机壳1的周向上错开,扰流板5的形状与图3和图4所示类似,但是长度相对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扰流板5的厚度H1与冷却液流道4的厚度H2的比值m为0.1-0.3,扰流板5的宽度W1与冷却液流道4的宽度W2的比值n为0.4-0.8。
如图10所示,曲线图的横轴为扰流板5的厚度H1与冷却液流道4的厚度H2的比值m,纵轴为流阻增大值和电机最大温升,电机温升对应电机的热性能,温升越小,电机寿命、性能越好。实用新型人经研究发现,随着比值m的增加,电机最大温升随之减小,流阻增大值随之增加,并且当比值m小于0.1时,电机的最大温升较大,电机的散热效果不明显,并且扰流板5较小,加工困难,当比值m大于0.3时,流阻增大值曲线的斜率明显变大,也就代表增加的速度变快,影响了冷却液的流动性,综合考虑后将比值m取为0.1-0.3。
如图11所示,曲线图的横轴为扰流板5的宽度W1与冷却液流道4的宽度W2的比值n,纵轴同样为流阻增大值和电机最大温升,实用新型人经研究发现,随着比值n的增加,电机最大温升随之减小,流阻增大值随之增加,并且当比值n小于0.4时,电机的温升较大,电机散热效果不明显且扰流板5较小,加工困难,当比值n大于0.8时,流道的流动损失增加速度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冷却液的流动性,综合考虑后将比值n取为0.4-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板5的长度L为0.03πd-0.1πd,其中d为所述内机壳1的内径,π为圆周率。
如图12所示,曲线图的横轴为L,纵轴为流阻增大值和电机最大温升,实用新型人经研究发现,随着长度L的增加,电机最大温升随之减小,流阻增大值随之增加,并且当长度L小于0.03πd时,扰流板5太小,加工困难,并且电机的最大温升较大,当长度L大于0.1πd时,电机的温升几乎不再变化,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较小,但流阻增大值明显变大,严重影响了冷却液的流动性,综合考虑后将长度L取为0.4-0.8。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扰流板5在内机壳1的周向上错开,相邻扰流板5在内机壳1的轴向上的错开的距离C与扰流板5的厚度H1的比值q为1-3。
如图13所示,相邻扰流板5在内机壳1的周向上错开,可以增加扰流板5与冷却液的作用面积,即多块扰流板5的第一端直接与冷却液相接触,扰流作用更好。实用新型人经研究发现,随着比值q的增加,电机最大温升随之增加,流阻增大值随之减小,并且当比值q小于1时,流阻增大值太大,当比值q大于3时,流阻虽然较小,但是电机的最大温升大,影响电机性能,并且扰流板5对冷却液产生的影响很小,散热效果差,综合考虑后将比值q取为1-3。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的电机机壳。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电机机壳包括内机壳1和套设在内机壳1外侧的外机壳2,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和外机壳2的内周壁面之间为冷却液空间,冷却液空间的两端封闭,内机壳1和外机壳2为大体圆筒状。
如图2所示,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上设有隔板3和扰流板5,隔板3与内机壳1一体形成。冷却液流道4包括首段周向流道41、尾段周向流道44和中间周向流道42和43。首段周向流道41、中间周向流道42和43和尾段周向流道44依次首尾相连,在外机壳2上设有冷却液进口21和冷却液出口22,位于首段周向流道41的首端的冷却液进口411与冷却液进口21连通,位于尾段周向流道43的尾端的冷却液出口412与冷却液出口22连通。
扰流板5设在内机壳1的外周壁面上并沿沿内机壳1的周向间隔分布置。如图2所示,扰流板5在冷却液通道内排成一层且位于内机壳1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如图3所示,在另一示例中,扰流板5排成一层且相邻扰流板在内机壳的周向上错开。
扰流板5的厚度与冷却液流道4的厚度的比值m为0.1-0.3,扰流板5的宽度与冷却液流道4的宽度的比值n为0.4-0.8,扰流板5的长度L为0.03πd-0.1πd,相邻扰流板5在内机壳1的轴向上的距离与扰流板5的厚度的比值q为1-3。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包括电机机壳、定子和转子,所述电机机壳可以为上述实施例的电机机壳,通过在电机机壳内设置扰流板,有效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可以上述实施例的电机,通过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提高了车辆的性能。所述车辆可以为纯电动汽车,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车,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0)
1.一种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的内机壳、筒状的外机壳、隔板和多个扰流板,所述外机壳套设在所述内机壳外侧,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与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间隔开,所述隔板设在内机壳和所述外机壳之间且与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和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相连接,所述隔板、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和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在所述内机壳与所述外机壳之间限定出冷却液流道,多个所述扰流板彼此间隔地设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至少一部分内,所述外机壳设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的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沿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地设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整个长度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布置成一层或布置成沿所述冷却液的厚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设在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和所述隔板的隔板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设在所述内机壳的外周壁面上且与所述外机壳的内周壁面相接或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轴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径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机壳的周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外机壳的轴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外机壳的径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设在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上壁的上隔板上且与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下壁的下隔板相接或间隔开,和/或所述扰流板设在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下壁的下隔板上且与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上壁的上隔板相接或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冷却液通道的延伸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隔板的宽度方向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内机壳或所述外机壳一体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道包括多个周向流道,每个周向流道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延伸且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排布,多个所述周向流道包括首段周向流道、尾段周向流道和位于所述首段周向流道与所述尾段周向流道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周向流道,多个所述周向流道依次首尾连通,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首段周向流道的首端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尾段周向流道的尾端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布置成一层,且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内机壳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布置成沿所述内机壳的轴向彼此间隔开的多层,同一层的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内机壳的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每个周向流道内的扰流板沿所述内机壳的周向布置成一层,且所述扰流板在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上依次错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厚度方向和所述内机壳的轴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宽度方向、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径向一致,其中所述扰流板的厚度H1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厚度H2的比值m为0.1-0.3,所述扰流板的宽度W1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W2的比值n为0.4-0.8。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周向方向一致,所述扰流板的长度L为0.03πd-0.1πd,其中d为所述内机壳的内径,π为圆周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机壳的周向方向一致,在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扰流板在所述内机壳的周向上错开的距离C与所述扰流板的厚度H1的比值q为1-3。
18.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机壳,定子和转子,所述电机机壳为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电机机壳。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机。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纯电动汽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86489.2U CN212588185U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电机机壳、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86489.2U CN212588185U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电机机壳、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88185U true CN212588185U (zh) | 2021-02-23 |
Family
ID=74657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86489.2U Active CN212588185U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电机机壳、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8818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96217A (zh) * | 2021-12-31 | 2022-02-01 | 浙江汉信科技有限公司 | 高速分散机 |
-
2020
- 2020-08-03 CN CN202021586489.2U patent/CN21258818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96217A (zh) * | 2021-12-31 | 2022-02-01 | 浙江汉信科技有限公司 | 高速分散机 |
CN113996217B (zh) * | 2021-12-31 | 2022-08-12 | 浙江汉信科技有限公司 | 高速分散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243760U (zh) | 油冷电机和车辆 | |
WO2021217294A1 (zh)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 | |
CN212695852U (zh) | 驱动电机、具有该驱动电机的驱动系统和车辆 | |
CN114069934A (zh) | 电机机壳、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 |
JP2012164456A (ja) | 二次電池用の放熱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放熱板を配した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211980692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 |
CN212588185U (zh) | 电机机壳、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 |
CN212588225U (zh) | 电机、电机机壳和车辆 | |
CN212063727U (zh) |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 | |
CN114069915B (zh) | 车用驱动电机和车辆 | |
US20230116766A1 (en) | Motor and vehicle | |
WO2024087682A1 (zh) | 一种高效油冷电机 | |
CN218276240U (zh) | 一种油冷电机 | |
CN116566093A (zh) | 一种电机定子端板及其定子组件 | |
CN213185796U (zh) | 用于车辆的驱动电机、驱动系统和车辆 | |
CN217655950U (zh) |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及车辆 | |
CN216564760U (zh) | 电机及车辆 | |
CN212462966U (zh) | 具有环状串联型冷却道的电机壳及其电机、螺杆压缩机 | |
CN214205191U (zh) | 一种盘式电机及其冷却流道结构 | |
CN214256045U (zh) | 轴向磁通电机及具有其车辆 | |
CN211791121U (zh) | 一种带油路结构的油冷电机、电机油路冷却系统 | |
CN114069970A (zh) | 电机、电机机壳和车辆 | |
US20230187999A1 (en) | Drive motor, drive system having drive motor and vehicle | |
CN116418165A (zh) | 用于电机的定子铁心、电机及车辆 | |
CN114069971B (zh) | 驱动电机、具有该驱动电机的驱动系统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