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74412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74412U CN212574412U CN202021209425.0U CN202021209425U CN212574412U CN 212574412 U CN212574412 U CN 212574412U CN 202021209425 U CN202021209425 U CN 202021209425U CN 212574412 U CN212574412 U CN 2125744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king appliance
- cover
- container
- heat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容器;盖体,可开合地设于容器,盖体与容器合围出第一腔室,盖体形成有隔热结构;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对第一腔室供热;蓄电装置,与加热装置电连接。由于盖体形成有隔热结构,这样,烹饪器具工作时,在隔热结构的作用下烹饪器具内的热量向外散发的量较小,使得大部分热量作用于待加热食材,减少了热量的损失,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加热速度和能量利用率。同时,该设置由于提升了产品的工作效率,故而可降低对蓄电装置的能力需求,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烹饪器具可满足便携式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当前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饮食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在解决工作或户外游玩时的饮食需求下,可加热饭盒广受用户青睐。相关技术中,饭盒盖面积大与周围环境热交换,导致饭盒热量损失较大,需要较大功率维持。同时,饭盒盖与周围环境热交换导致烹饪过程中消耗较多的能量,故而会增大对电池的容量要求,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盖体,可开合地设于容器,盖体与容器合围出第一腔室,盖体形成有隔热结构;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对第一腔室供热;蓄电装置,与加热装置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盖体、加热装置和蓄电装置。由于盖体形成有隔热结构,这样,烹饪器具工作时,加热装置对第一腔室供热,在隔热结构的作用下烹饪器具内的热量向外散发的量较小,使得大部分热量作用于待加热食材,减少了热量的损失,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加热速度和能量利用率。同时,该设置由于提升了产品的工作效率,故而可降低对蓄电装置的能力需求,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烹饪器具可满足便携式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隔热腔具有优良的保温及隔热性能,减少传热量又能减少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以使大部分热量被锁定于烹饪器具内以实现快速加热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腔内分布有隔热材料;或隔热腔为真空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热腔内分布有隔热材料,即,通过向隔热腔内填充能阻滞热流传递的材料,减少烹饪器具内的热量向外传递的量,以使大部分热量被锁定于烹饪器具内,进而提升产品的工作效率。
另外,隔热腔为真空腔,真空腔能够有效避免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减少烹饪器具内的热量向外传递的量,以使大部分热量被锁定于烹饪器具内,进而提升产品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盖体包括第一盖和第二盖,第一盖和第二盖之间形成隔热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包括第一盖和第二盖,第一盖和第二盖之间形成隔热腔,隔热腔具有优良的保温及隔热性能,减少传热量又能减少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这样,烹饪器具工作时,在隔热腔的作用下烹饪器具内的热量向外散发的量较小,使得大部分热量作用于待烹饪食材,可大大提升产品的工作效率,减少产品的能量损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盖和第二盖中的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定位槽,第一盖和第二盖通过卡扣和定位槽相卡合;和/或烹饪器具具有紧固件,紧固件穿过第一盖锁入第二盖以将第一盖和第二盖装配在一起;和/或第一盖和第二盖通过超声熔接装配在一起。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盖和第二盖中的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定位槽;和/或紧固件穿过第一盖锁入第二盖以将第一盖和第二盖装配在一起;和/或第一盖和第二盖通过超声熔接装配在一起。即,第一盖和第二盖通过卡接、螺接及超声熔接的方式装配在一起。该结构设置具有装配可靠性,便于安装及后续的拆卸、维护,也便于组装过程中第一盖相对于第二盖的调试和校准。
另外,卡接和螺接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预固定的作用,卡接、螺接及熔接中的其余结构具有进一步固定的作用,可强化第一盖和第二盖装配可靠性,并进一步校准盖体的装配紧密性和精度,使得盖体与容器组装更加便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物料盛放件,至少部分物料盛放件容置于容器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物料盛放件容置于容器内,物料盛放件具有容置食材的作用。具体地,物料盛放件包括蒸格、蒸笼。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形成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被配置为适于储液,烹饪器具包括:吸液件,设于容器,吸液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空间内,吸液件配置为适于吸取液体;加热装置设于容器,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向吸液件供热,以使吸液件吸取的液体受热蒸发以向第一腔室内提供蒸汽。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吸液件,其中,吸液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空间内,吸液件吸取液体,此时利用加热装置向吸液件供热,以加热吸液件吸取的液体进而产生蒸汽以向第一腔室内提供蒸汽,并利用蒸汽来加热烹饪器具内的食材。
其中,吸液件吸取的液体量比较少,通常是大大少于容纳空间内剩余的液体量,加热装置仅加热吸液件吸取的液体,而不加热容纳空间内全部的液体,该设置大大降低了待加热的液体量,这样,加热装置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被吸液件中的液体吸收,从而大幅缩短液体从常温到沸腾并产生相对稳定蒸汽的时间,可实现快速产生高温蒸汽的目的,避免了能量的损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吸液件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连接或过渡设置,吸液件的至少第一部位位于容纳空间内,加热装置被配置为至少向第二部位供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吸液件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通过限定吸液件与容纳空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吸液件的至少第一部位位于容纳空间内,这样,容纳空间内的液体易沿第一部位流动进而实现吸液件的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吸取液体的目的。另外,加热装置至少向第二部位供热,即,限定了加热装置相对于吸液件的位置关系,加热装置仅对吸液件吸取的液体加热,而不会加热容纳空间内的全部液体,故而该设置能够保证产品高效加热,快速出蒸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部位位于容纳空间外或位于容纳空间内;和/或沿容器的高度方向,第二部位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部位上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来设置第二部位和容纳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使第二部位位于容纳空间外或位于容纳空间内。容纳空间适于存储液体,但容纳空间不会全部充满液体,故而,将第二部位位于容纳空间内,仍可满足加热装置与容纳空间内的液体分离,而仅单独对吸液件吸取的液体进行供热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沿储液部的高度方向,第二部位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部位上方,使得第二部位的至少部分高于容纳空间内的液面,这样,有利于加热装置与容纳空间内的液体相分离,且有利于加热装置对第二部位的供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离结构,容置于容器内,隔离结构被配置为适于将第一腔室隔离出子腔室,隔离结构设有通道,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向子腔室供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离结构将第一腔室隔离出子腔室,且隔离结构设有通道,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隔离结构会将介质罩住,使得介质被汇聚于子腔室,由于子腔室内的空间一定,故而限定了位于其内的介质的量,使待加热介质的量受隔离结构外部区域的介质量及介质温度的影响较小,这样,加热装置对子腔室供热时,大部分热量被子腔室内的介质吸收,而隔离结构外部区域的介质由于隔离结构的作用只能吸收很少的热量,故而通过加热子腔室内的介质,可以大幅缩短介质从常温到沸腾并产生相对稳定蒸汽的时间,且隔离结构外部区域的介质的温升确很小,这样,可实现快速产生高温蒸汽的目的,避免了能量的损失。
进一步地,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这样,子腔室内的部分介质因受热而蒸发后,第一腔室内的介质会通过通道随即补充流动至子腔室内,进而可保证持续、快速产生高温蒸汽。
进一步地,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即,子腔室内产生的高温蒸汽可借由通道排出隔离结构,也就是说,通道限定了产生的蒸汽的流动路径,对蒸汽具有汇聚作用,使得蒸汽可集中于待蒸煮区,故而有利于提升烹饪器具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通道包括:导流筒,导流筒设有排气口;其中,子腔室的一部分经由导流筒的壁面限定出,或者,子腔室与导流筒相对独立且彼此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限定隔离结构的结构,使得通道包括导流筒,导流筒上设有排气口,这样,产生的高温蒸汽可通过排气口流出至第一腔室,也就是说,导流筒限定了产生的高温蒸汽的流动路径,对蒸汽具有汇聚作用,使得蒸汽可集中于第一腔室,故而可提升烹饪器具的工作效率,以避免能量的损失。
另外,通过合理限定导流筒的结构,使得子腔室的一部分或全部经由导流筒限定出,或者,子腔室与导流筒相对独立且彼此连通。该结构设置满足了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适应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离结构包括:隔离板,与导流筒连接,隔离板限定出部分子腔室;导流筒的一端具有端口,隔离板自端口的边缘向导流筒的外侧延伸设置;其中,隔离板的底部设有支撑筋,支撑筋形成有连通缺口和/或连通孔,连通缺口和/或连通孔形成部分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离结构包括隔离板,隔离板可将流入子腔室内的介质压制成介质层,以在保证介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介质与加热装置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快速产生高温蒸汽,避免了能量的损失。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限定导流筒与隔离板的装配结构,使得导流筒的一端具有端口,隔离板自端口的边缘向导流筒的外侧延伸设置,可保证隔离结构的高度尺寸,这样,即使隔离结构外部区域的介质的液位较高,也不会出现排气口被子腔室内介质淹没的情况。
进一步地,隔离板的底部设有支撑筋,隔离板的底部被支撑筋支撑,如,将隔离结构置于容器内时,隔离板的底部通过支撑筋与容器相分离,由于支撑筋形成有连通缺口和/或连通孔,故而第一腔室内的介质可借由连通缺口和/或连通孔进入子腔室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蓄电装置包括电池盒和电池,电池与电池盒可拆装连接;或蓄电装置为充电电池。
在该技术方案中,蓄电装置包括电池盒和电池,电池与电池盒可拆装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装配或更换电池。电池与加热装置电连接,烹饪器具工作时可利用电池存储的电量为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供电。
另外,蓄电装置为充电电池,充电电池与加热装置电连接,烹饪器具工作时可利用充电电池存储的电量为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供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接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包括电源接口,电源连接线插入电源接口以实现外接室电为烹饪器具供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为饭盒。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隔离结构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隔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容纳空间,120吸液件,122第一部位,124第二部位,130加热装置,132导线,140容器,142第一壳体,144第二壳体,150支撑板,152支撑凸起,154筋条,160安装结构,162安装部,164定位槽,166连通缺口,168安装槽,169通孔,170密封圈,180物料盛放件,190控制装置,200盖体,202第一盖,204第二盖,210隔离结构,212导流筒,214排气口,216隔离板,220隔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1: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容器140、盖体200、加热装置130及蓄电装置。其中,盖体200可开合地设于容器140,盖体200与容器140合围出第一腔室,盖体200形成有隔热结构,加热装置130被配置为适于对第一腔室供热,蓄电装置与加热装置电连接。
详细地,由于盖体200形成有隔热结构,这样,烹饪器具100工作时,加热装置130对第一腔室供热,在隔热结构的作用下烹饪器具100内的热量向外散发的量较小,使得大部分热量作用于待加热食材,减少了热量的损失,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加热速度和能量利用率。同时,该设置由于提升了产品的工作效率,故而可降低对蓄电装置的能力需求,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烹饪器具100可满足便携式使用需求。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
详细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220,隔热腔220具有优良的保温及隔热性能,减少传热量又能减少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以使大部分热量被锁定于烹饪器具100内以实现快速加热的目的。
实施例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隔热腔220内分布有隔热材料。
详细地,隔热腔220内分布有隔热材料。通过向隔热腔220内填充能阻滞热流传递的材料,减少烹饪器具100内的热量向外传递的量,以使大部分热量被锁定于烹饪器具100内,进而提升产品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隔热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实施例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隔热腔220为真空腔。
详细地,隔热腔220为真空腔,真空腔能够有效避免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减少烹饪器具100内的热量向外传递的量,以使大部分热量被锁定于烹饪器具100内,进而提升产品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盖体200包括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之间形成隔热腔220。
其中,隔热腔具有优良的保温及隔热性能,减少传热量又能减少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这样,烹饪器具100工作时,在隔热腔220的作用下烹饪器具100内的热量向外散发的量较小,使得大部分热量作用于待烹饪食材,可大大提升产品的工作效率,减少产品的能量损失。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中的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定位槽164,即,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通过卡接装配在一起。该结构设置具有装配可靠性,便于安装及后续的拆卸、维护,也便于组装过程中第一盖202相对于第二盖204的调试和校准。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紧固件穿过第一盖202锁入第二盖204以将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装配在一起。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通过超声熔接装配在一起。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中的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定位槽164,且紧固件穿过第一盖202锁入第二盖20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中的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定位槽164,且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通过超声熔接装配在一起。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紧固件穿过第一盖202锁入第二盖204,且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通过超声熔接装配在一起。
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通过卡接、螺接及超声熔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装配在一起。该结构设置具有装配可靠性,便于安装及后续的拆卸、维护,也便于组装过程中第一盖202相对于第二盖204的调试和校准。
另外,卡接和螺接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预固定的作用,卡接、螺接及熔接中的其余结构具有进一步固定的作用,可强化第一盖202和第二盖204装配可靠性,并进一步校准盖体200的装配紧密性和精度,使得盖体200与容器140组装更加便捷。
实施例6: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物料盛放件180,至少部分物料盛放件180容置于容器140内。
详细地,至少部分物料盛放件180容置于容器140内,物料盛放件180具有容置食材的作用,并利用产生的蒸汽加热物料盛放件180内的食材以实现烹饪器具100的烹饪功能。具体地,物料盛放件180包括蒸格、蒸笼。
实施例7: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140形成有容纳空间110,容纳空间110被配置为适于储液,烹饪器具100包括:吸液件120,设于容器140,吸液件1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10内,吸液件120配置为适于吸取液体;加热装置130,设于容器140,加热装置130被配置为适于向吸液件120供热,以使吸液件120吸取的液体受热蒸发以向第一腔室内提供蒸汽。
详细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吸液件120,其中,吸液件1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10内,吸液件120吸取液体,此时利用加热装置130向吸液件120供热,以加热吸液件120吸取的液体进而产生蒸汽以向第一腔室内提供蒸汽,并利用蒸汽来加热烹饪器具100内的食材。
其中,吸液件120吸取的液体量比较少,通常是大大少于容纳空间110内剩余的液体量,加热装置130仅加热吸液件120吸取的液体,而不加热容纳空间110内全部的液体,该设置大大降低了待加热的液体量,这样,加热装置130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被吸液件120中的液体吸收,从而大幅缩短液体从常温到沸腾并产生相对稳定蒸汽的时间,可实现快速产生高温蒸汽的目的,避免了能量的损失。
进一步地,吸液件120包括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第一部位122与所述第二部位124连接,吸液件120的至少第一部位122位于容纳空间110内,加热装置130被配置为至少向第二部位124供热。通过限定吸液件120与容纳空间110的位置关系,使得吸液件120的至少第一部位122位于容纳空间110内,这样,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易沿第一部位122流动进而实现吸液件120的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吸取液体的目的。另外,加热装置130至少向第二部位124供热,即,限定了加热装置130相对于吸液件120的位置关系,故而,加热装置130仅对吸液件120吸取的液体加热,而不会加热容纳空间110内的全部液体,故而该设置能够保证产品高效加热,快速出蒸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位122与所述第二部位124连接,如,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一体式连接,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一体式连接可保证吸液件120成型的尺寸精度要求。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连接,如,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可拆装连接(如,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粘接或卡接在一起),这样,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将不同形状或是相同形状的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组合在一起,以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同时,当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中的任一个损坏时可单独更换该损坏的部件,也就是说,降低了产品后续维修、维护的成本。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过渡设置,过渡设置为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通过连接件连接,如,连接件连接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位124位于容纳空间110外。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位124位于容纳空间110内,即,吸液件120的第一部位122和第二部位124均位于容纳空间110内。容纳空间110适于存储液体,但容纳空间不会全部充满液体,故而,将第二部位124位于容纳空间内,仍可满足加热装置130与容纳空间内的液体分离,而仅单独对吸液件120吸取的液体进行供热的使用需求。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沿容器140的高度方向,第二部位12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部位122上方,第二部位124高于容纳空间110内的液面,这样,有利于加热装置130与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相分离,且有利于加热装置130对第二部位124的供热。如图1所示,高度方向为烹饪器具100的顶部至底部的方向,或是高度方向为烹饪器具10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位124位于容纳空间110外,且沿容器140的高度方向,第二部位12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部位122上方。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位124位于容纳空间110内,且沿容器140的高度方向,第二部位12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部位122上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吸液件120被构造为多孔结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吸液件120被构造为网状结构。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吸液件120被构造为多孔结构,另一部分吸液件120被构造为网状结构。
也就是说,吸液件120内部形成微通路,液体受到毛细作用将会产生流动效果。液体能沿多孔结构和/或网状结构迅速扩散及流动,进而实现吸液件120吸取液体的目的。
具体地,吸液件120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棉条、布、海绵和毛细管。其中,毛细管包括泡沫铜和泡沫管。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容器140、支撑板150及物料盛放件180,支撑板150位于容器140内,支撑板150与容器140的一部分内表面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110,物料盛放件180位于支撑板150上,支撑板150用于支撑物料盛放件180,吸液件120的第一部位122位于容纳空间110内,吸液件120的第二部位124位于容纳空间110外。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容器140,容器限定出容纳空间。
具体地,加热装置130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红外加热器、电磁加热器、加热管、热敏电阻。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容器140设有安装结构160,加热装置130设于安装结构160,支撑板150围设于加热装置130的外侧。通过设置容器140的结构,使得容器140设有安装结构160,进而利用安装结构160定位加热装置130,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安装结构160来保证加热装置130与容器140及支撑板150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支撑板150围设于加热装置130的外侧,故而实现利用支撑板150将容纳空间110和支撑板150上部的空间相分隔,换句话说,支撑板150具有分离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和蒸汽的作用,减少蒸汽与水的热交换,降低了热量损失,从而能够用最少的能量产生足够多的蒸汽,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烹饪效率。
进一步地,支撑板150搭接于安装结构160,且支撑板150的外边缘与容器140的内壁相抵接。安装结构160对支撑板150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由于支撑板150的外边缘与容器140的内壁相抵接,故而提升了分隔容纳空间110和支撑板150上部的空间的有效性。
具体地,支撑板150的外边缘的形状与容器140的内壁的形状相适配。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吸液件120被构造为帽状结构,部分帽状结构的侧壁收容于安装结构160内,即,安装结构160在固定吸液件120的同时可保证吸液件120与加热装置130之间的配合尺寸。其中,加热装置130位于吸液件120内且与吸液件120的底壁相抵靠,限定了吸液件120的开口端朝向容器140的底壁,且限定了加热装置130的设置位置。加热装置130位于容纳空间110上方,即,限定了部分吸液件120和加热装置130均位于容纳空间110上方,这样,加热装置130仅加热吸液件120吸取的液体,而容纳空间110内未被吸取的液体则未被加热,该设置大大降低了待加热的液体量,使得加热装置130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被吸液件120中的液体吸收,从而大幅缩短液体从常温到沸腾并产生相对稳定蒸汽的时间,可实现快速产生高温蒸汽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结构160设有安装部162和定位槽164,定位槽164位于安装部162的外侧,加热装置130设于安装部162,且部分吸液件120收容于定位槽164内。安装部162用于加热装置130的安装、定位,定位槽164用于吸液件120的安装、定位。由于定位槽164位于安装部162的外侧,定位槽164与安装部162相配合以限定加热装置130与吸液件120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164形成有连通缺口166,吸液件120可通过连通缺口166与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相接触,进而实现吸液件120吸取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的目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164形成有连通孔,吸液件120可通过连通孔与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相接触。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槽164形成有连通缺口166和连通孔,吸液件120可通过连通缺口166和连通孔与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相接触,进而实现吸液件120吸取容纳空间110内的液体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安装部162形成有安装槽168;烹饪器具100具有密封圈170,密封圈170设于安装槽168内且密封圈170与加热装置130相抵接。利用密封圈170来密封加热装置130与安装结构160之间的间隙,进而避免液体由加热装置130与安装结构160之间的间隙流入烹饪器具100的带电器件处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支撑板150形成有支撑凸起152,支撑凸起152被配置为适于支撑物料盛放件180。物料盛放件180与支撑凸起152相抵接,这样,使得物料盛放件180与吸液件12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设置便于高温蒸汽的流动,进而可保证蒸汽与物料盛放件180的接触面积及接触角度,可保证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板150形成有筋条154,筋条154与支撑凸起152相连接,以实现增强结构强度的作用,这样,即使物料盛放件180内的食材重量较大也不会影响支撑板150对物料盛放件180的有效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装置190,设于容器140,控制装置190与加热装置130电连接。通过设置控制装置190,使得控制装置190与加热装置130电连接,进而可通过控制装置190来控制加热装置130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容器140包括第一壳体142和第二壳体144,第二壳体144位于第一壳体142内,支撑板150与第二壳体144的一部分内表面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110,控制装置190位于第一壳体142和第二壳体144之间。该设置可保证控制装置190所处环境的干燥性及密封性,这样可避免水汽、油污等杂质接触控制装置190的情况发生,可保证控制装置190工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具体地,第一壳体142为底座,第二壳体144为中框。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安装结构160设有通孔169,加热装置130具有导线132,导线132通过通孔169与控制装置190连接,以实现控制装置190控制加热装置130工作的目的。
实施例8: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隔离结构210,隔离结构210容置于容器140内,隔离结构210被配置为适于将第一腔室隔离出子腔室,隔离结构210设有通道,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向子腔室供热。
详细地,隔离结构210将第一腔室隔离出子腔室,且隔离结构210设有通道,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隔离结构210会将介质罩住,使得介质被汇聚于子腔室,由于子腔室内的空间一定,故而限定了位于其内的介质的量,使待加热介质的量受隔离结构210外部区域的介质量及介质温度的影响较小,这样,加热装置对子腔室供热时,大部分热量被子腔室内的介质吸收,而隔离结构210外部区域的介质由于隔离结构210的作用只能吸收很少的热量,故而通过加热子腔室内的介质,可以大幅缩短介质从常温到沸腾并产生相对稳定蒸汽的时间,且隔离结构210外部区域的介质的温升确很小,这样,可实现快速产生高温蒸汽的目的,避免了能量的损失。
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这样,子腔室内的部分介质因受热而蒸发后,第一腔室内的介质会通过通道随即补充流动至子腔室内,进而可保证持续、快速产生高温蒸汽。
通道与第一腔室和子腔室连通,即,子腔室内产生的高温蒸汽可借由通道排出隔离结构210,也就是说,通道限定了产生的蒸汽的流动路径,对蒸汽具有汇聚作用,使得蒸汽可集中于待蒸煮区,故而有利于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通道还包括导流筒212,导流筒212设有排气口214,子腔室的一部分经由导流筒212的壁面限定出。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子腔室与导流筒212相对独立且彼此连通。
通过合理限定隔离结构210的结构,使得通道包括导流筒212,导流筒212上设有排气口214,这样,产生的高温蒸汽可通过排气口214流出至第一腔室,也就是说,导流筒212限定了产生的高温蒸汽的流动路径,对蒸汽具有汇聚作用,使得蒸汽可集中于第一腔室,故而可提升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效率,以避免能量的损失。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隔离结构210还包括隔离板216,隔离板216与导流筒212连接,隔离板216限定出部分子腔室,导流筒212的一端具有端口,隔离板216自端口的边缘向导流筒212的外侧延伸设置。隔离板216可将流入子腔室内的介质压制成介质层,以在保证介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介质与加热装置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快速产生高温蒸汽,避免了能量的损失。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板216的底部设有支撑筋,支撑筋形成有连通缺口,连通缺口形成部分通道。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筋形成有连通孔,连通孔形成部分通道。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筋形成有连通孔和连通缺口,连通孔和连通缺口形成部分通道。
具体地,介质包括液体,或介质包括液体和气体。其中,介质为液体时,可以是水。
实施例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蓄电装置包括电池盒和电池,电池与电池盒可拆装连接。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蓄电装置为充电电池。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接口。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蓄电装置包括电池盒和电池,电池与电池盒可拆装连接,且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接口。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蓄电装置为充电电池,且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接口。
电池与电池盒可拆装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装配或更换电池。电池与加热装置130电连接,烹饪器具100工作时可利用电池存储的电量为烹饪器具100的加热装置130供电。
蓄电装置为充电电池,充电电池与加热装置130电连接,烹饪器具100工作时可利用充电电池存储的电量为烹饪器具100的加热装置130供电。
烹饪器具100包括电源接口,电源连接线插入电源接口以实现外接室电为烹饪器具100供电。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90与蓄电装置连接,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90与电源接口连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为饭盒(如,蒸汽饭盒)。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为蒸锅、水壶、炖锅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实施例:
烹饪器具100包括:盖体200、物料盛放件180(如蒸格)、第二壳体144、第一壳体142、支撑板150、加热装置130、吸液件120及控制装置190。
盖体200为双层盖,盖体200具有较少热量散失的保温功能。第二壳体144容纳蒸格和盛装液体(如,水)以及设置有加热装置130。在加热装置130上覆有吸液件120,吸液件120的第二部位124覆于加热装置130上,吸液件120的第一部位122浸入水液面下方,吸液件120通过毛细原理将浸入部分的水吸到加热装置130上,加热装置130对吸取的少量水加热,从而能够快速产生蒸汽。加热装置130和吸液件120的第二部位124高于水面,以保证不给多余的水加热。在水面上方设置支撑板150,支撑板150具有支撑蒸格和隔离水和蒸汽的作用,减少蒸汽对水的热交换,导致热量损失,从而能够用最少的能量产生足够多的蒸汽。
饭盒采用充电储电便携设计时,采用该加热方式能够减少蓄电装置的容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盖体200为上下层采用扣合、螺钉、超声熔接等方式连接形成的有中空结构的双层盖,具有较少热量散失的保温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
盖体,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容器,所述盖体与所述容器合围出第一腔室,所述盖体形成有隔热结构;
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对所述第一腔室供热;
蓄电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腔内分布有隔热材料;或所述隔热腔为真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和第二盖,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二盖之间形成所述隔热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二盖中的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二盖通过所述卡扣和所述定位槽相卡合;和/或
所述烹饪器具具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盖锁入所述第二盖以将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二盖装配在一起;和/或
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二盖通过超声熔接装配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物料盛放件,至少部分所述物料盛放件容置于所述容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配置为适于储液,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吸液件,设于所述容器,所述吸液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吸液件配置为适于吸取液体;
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容器,所述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向所述吸液件供热,以使所述吸液件吸取的液体受热蒸发以向所述第一腔室内提供蒸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液件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连接或过渡设置,所述吸液件的至少所述第一部位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加热装置被配置为至少向所述第二部位供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位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外或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和/或
沿所述容器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部位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位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结构,容置于所述容器内,所述隔离结构被配置为适于将所述第一腔室隔离出子腔室,所述隔离结构设有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子腔室连通;所述加热装置被配置为适于向所述子腔室供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
导流筒,所述导流筒设有排气口;
其中,所述子腔室的一部分经由所述导流筒的壁面限定出,或者,所述子腔室与所述导流筒相对独立且彼此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结构包括:
隔离板,与所述导流筒连接,所述隔离板限定出部分所述子腔室;
所述导流筒的一端具有端口,所述隔离板自所述端口的边缘向所述导流筒的外侧延伸设置;
其中,所述隔离板的底部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形成有连通缺口和/或连通孔,所述连通缺口和/或所述连通孔形成部分所述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包括电池盒和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池盒可拆装连接;或
所述蓄电装置为充电电池。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接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为饭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09425.0U CN212574412U (zh) | 2020-06-28 | 2020-06-28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09425.0U CN212574412U (zh) | 2020-06-28 | 2020-06-28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74412U true CN212574412U (zh) | 2021-02-23 |
Family
ID=74653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09425.0U Active CN212574412U (zh) | 2020-06-28 | 2020-06-28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74412U (zh) |
-
2020
- 2020-06-28 CN CN202021209425.0U patent/CN2125744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29276B (zh) | 烹饪装置及制冷设备 | |
CN21257441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2815885U (zh) | 烹饪器具 | |
CN109924863B (zh) | 一种纯蒸汽加热的烹饪锅 | |
CN218044822U (zh) | 一种蒸汽空气炸烤箱 | |
CN210871023U (zh) | 一种蒸烤组合机 | |
CN213129176U (zh) | 一种烹饪装置 | |
CN208925880U (zh) | 多功能烹饪炊具 | |
CN212853238U (zh) | 烹饪器具和隔离结构 | |
CN111671327B (zh) | 家用面包机 | |
CN210169737U (zh) | 一种具有蒸汽回收功能的烹饪器具 | |
CN211551686U (zh) | 组合式灶具 | |
CN211534087U (zh) | 一种蒸烤箱 | |
CN212521530U (zh) | 烹饪设备、盖组件、锅具、物料储存装置和胶囊 | |
CN217488277U (zh) | 蒸汽烹饪设备 | |
CN205505169U (zh) | 定向散热脚部取暖器 | |
CN216932730U (zh) |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 |
CN22120498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937674U (zh) | 多功能锅 | |
CN213850038U (zh) | 蒸汽饭煲 | |
CN219000055U (zh) | 一种多功能调奶器 | |
CN109924887B (zh) | 一种框式电饭煲 | |
CN216932747U (zh) | 烹饪装置 | |
CN216907600U (zh) | 一种节能蒸锅 | |
CN214284477U (zh) | 蒸汽加热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