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8422U - 低温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低温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8422U
CN212538422U CN202022161479.0U CN202022161479U CN212538422U CN 212538422 U CN212538422 U CN 212538422U CN 202022161479 U CN202022161479 U CN 202022161479U CN 212538422 U CN212538422 U CN 212538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air inlet
low
temperatur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614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六彪
王俊杰
郭嘉
季伟
顾开选
崔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221614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8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8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8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冷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低温处理系统,包括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一排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一进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二排气口和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二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三排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三进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四排气口和冷量回收装置的第四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低温处理装置包括深冷箱和制冷组件,制冷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制冷机,换热器设置于深冷箱的内部,制冷机与换热器连接。将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通过冷量循环管路相连构成闭式循环系统,实现冷量的全部回收。

Description

低温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冷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低温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深冷处理技术(如金属材料的冷处理、食品的低温速冻等)通常利用制冷机作为制冷工质对物料进行低温处理,以改善物料的性能(比如金属材料的耐磨性和尺寸稳定性,食品的贮存时间)。深冷处理过程中,工作气体通常以不高于物料处理温度的温度排向环境,从而存在着大量的冷量损耗。
针对上述冷量损耗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是利用相变材料对排出的低温氮气冷量进行回收,需要时再利用换热设备将冷量送回低温处理装置,从而降低系统的能耗。但通过冷量回收装置后的实际排气温度仍然低于室温,难以百分百的回收冷量。另外,冷量回收装置是非连续性的,在冷量利用过程中,需要对通入冷量回收装置的工质气体进行除湿等处理或者额外采用氮气,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低温处理系统,将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通过冷量循环管路相连构成闭式循环系统,实现冷量的全部回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低温处理系统,包括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一排气口、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一进气口、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二排气口和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二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冷量循环回路;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三排气口、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三进气口、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四排气口和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四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冷量循环回路;所述低温处理装置包括深冷箱和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制冷机,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深冷箱的内部,所述制冷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三进气口均位于所述深冷箱的顶部,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四排气口均位于所述深冷箱的底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深冷箱内靠近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量回收装置包括蓄冷箱和所述蓄冷箱内充填的蓄冷材料,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三排气口均位于所述蓄冷箱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进气口均位于所述蓄冷箱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深冷箱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机与所述换热器连通的进液管路上设有进液阀,所述制冷机与所述换热器连通的出液管路上设有出液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深冷箱内部的顶部设有第一温度检测器,所述蓄冷箱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二温度检测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气口处设有第一排气阀,所述第一进气口处设有第一进气阀,所述第二排气口处设有第二排气阀,所述第二进气口处设有第二进气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排气口处设有第三排气阀,所述第三进气口处设有第三进气阀,所述第四排气口处设有第四排气阀,所述第四进气口处设有第四进气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支管路,所述支管路上设有泄压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温处理系统,针对现有低温处理装置不能完全回收冷却介质冷量,以及冷量回收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一种冷却介质冷量可循环利用的低温处理系统。将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通过冷量循环管路相连构成闭式循环系统,实现冷量的全部回收。通过低温处理装置与冷量回收装置上各自设置的两组进气口和两组排气口,分别形成两条相互独立的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和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冷却介质在第一冷量循环回路中的流向与在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中的流向相反。第一冷量循环回路使待冷处理物料在低温处理装置中与进行热交换后,即换热器将制冷机的冷量与冷却介质进行充分热交换,冷却介质在深冷箱内对待冷处理物料进行冷却降温,而后低温冷却介质进入冷量回收装置,在冷量回收装置内得到冷量的全部回收并将冷却介质排出,或在冷量回收装置内进行热交换降温后返回低温处理装置;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使低温处理装置中的冷却介质进入冷量回收装置,并与冷量回收装置内回收冷量进行热交换降温,从而再次回到低温处理装置中与待冷处理物料进行热交换,极大降低了冷却介质的消耗量。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低温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低温处理装置;11:深冷箱;12:制冷组件;111:第一温度检测器;121:风机;122:换热器;123:制冷机;124:进液阀;125:电机;126:出液阀;
2:冷量回收装置;21:蓄冷箱;22:蓄冷材料;211:第二温度检测器;
31:待冷处理物料;
41:第一排气阀;42:第二排气阀;43:第三排气阀;44:第四排气阀;
51:第一进气阀;52:第二进气阀;53:第三进气阀;54:第四进气阀;
61:第一管路;62:第二管路;63:第三管路;64:第四管路;
7:支管路;71: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代表任何顺序和次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低温处理系统,包括低温处理装置1和冷量回收装置2,低温处理装置1的第一排气口、冷量回收装置2的第一进气口、冷量回收装置2的第二排气口和低温处理装置1的第二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冷量回收装置2的第三排气口、低温处理装置1的第三进气口、低温处理装置1的第四排气口和冷量回收装置2的第四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低温处理装置1包括深冷箱11和制冷组件12,制冷组件12包括换热器122和制冷机123,换热器122设置于深冷箱11的内部,制冷机123与换热器122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温处理系统,针对现有低温处理装置不能完全回收冷却介质冷量,以及冷量回收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一种冷却介质冷量可循环利用的低温处理系统。将低温处理装置1和冷量回收装置2通过冷量循环管路相连构成闭式循环系统,实现冷量的全部回收。通过低温处理装置1与冷量回收装置2上各自设置的两组进气口和两组排气口,分别形成两条相互独立的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和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冷却介质在第一冷量循环回路中的流向与在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中的流向相反。第一冷量循环回路使待冷处理物料31在低温处理装置1中与进行热交换后,即换热器122将制冷机123的冷量与冷却介质进行充分热交换,冷却介质在深冷箱11内对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冷却降温,而后低温冷却介质进入冷量回收装置2,在冷量回收装置2内得到冷量的全部回收并将冷却介质排出,或在冷量回收装置2内进行热交换降温后返回低温处理装置1;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使低温处理装置1中的冷却介质进入冷量回收装置2,并与冷量回收装置2内回收冷量进行热交换降温,从而再次回到低温处理装置1中与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热交换,极大降低了冷却介质的消耗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排气口和第三进气口均位于深冷箱11的顶部,第二进气口和第四排气口均位于深冷箱11的底部,换热器122设置于深冷箱11内靠近第二进气口的一侧。冷量回收装置2包括蓄冷箱21和蓄冷箱21内充填的蓄冷材料22,第一进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均位于蓄冷箱21的顶部,第二排气口与第四进气口均位于蓄冷箱21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深冷箱11竖直设置,其内部冷却介质的流向为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制冷组件12的制冷机123和换热器122为整个系统内循环的冷却介质提供冷量。蓄冷箱21也竖直设置,其内部填充蓄冷材料22,冷却介质与蓄冷材料22进行热交换,并在蓄冷箱21的顶部或底部进出。
在第一冷量循环回路中,冷却介质与待冷处理物料31热交换后,由深冷箱11顶部的第一排气口排出,经过第一管路61后通过蓄冷箱21顶部的第一进气口进入蓄冷箱21内,经过与蓄冷材料22的热交换后,冷却介质由蓄冷箱21底部的第二排气口排出,经过第二管路62后通过深冷箱11底部的第二进气口进入深冷箱11内,与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热交换。
在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中,冷却介质由深冷箱11底部的第四排气口排出,经过第三管路63后通过蓄冷箱21底部的第四进气口进入蓄冷箱21,经过与蓄冷材料22的热交换后,冷却介质由蓄冷箱21顶部的第三排气口排出,经过第四管路64后通过深冷箱11顶部的第三进气口进入深冷箱11,与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例中,蓄冷箱21为带有保温材料的外部腔体,保温材料选择聚氨酯发泡材料等。蓄冷材料22为用于回收低温冷却介质冷量的固体蓄冷材料或相变蓄冷材料,蓄冷材料22可选择石头、不锈钢、铜等材料制作的丝网或颗粒等低温固体蓄冷材料或者二氧化碳、氨等相变蓄冷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制冷组件12还包括风机121,制冷机123与换热器122连接,风机121设置于深冷箱11的内部,且位于换热器122的下方。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由冷却介质提供,风机121位于深冷箱11内部的底部,风机121上方安装有换热器122,制冷机123通过制冷剂输送管路连接换热器122,以此与深冷箱11内的冷却介质(如空气或者冷却介质)在风机121的作用下,由下而上通过换热器122与制冷剂交换热量,低温冷却介质通过风机121控制流向。风机121正转时,低温冷却介质在第一冷量循环回路中流动,风机121反转时,低温冷却介质在第二冷量循环回路中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制冷机123与换热器122连通的进液管路上设有进液阀124,制冷机123与换热器122连通的出液管路上设有出液阀126。本实施例中,制冷机123与换热器122连通的进液和储液的制冷剂输送管路上分别设有进液阀124和出液阀126,从而控制冷却介质输入的时间和流量。风机121通过外部的电机125连接,从而控制风机121的启停和转向。
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可以是空气或氮气,也可以是液态酒精等其他低温液体。冷量回收和利用过程中,通过使用系统内部的低温氮气作为工作介质,避免了已有设备需要吸收外部空气作为工作介质涉及的除湿等操作,或者已有设备需要额外引入干燥的氮气作为工作介质涉及的高成本问题。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22为板状结构,将深冷箱11的内部空间自上而下分隔为两部分,上部分空间用于充填待冷处理物料31,下部分空间设置风机121。换热器122将冷却介质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由于风机121在换热器122下方,风机121转动后冷却介质可向上流动均匀接触上部空间内的待冷处理物料31,热交换后冷却介质吸热气化形成低温冷却介质,在风机121作用下继续向上移动进入第一排气口,或者,由第三进气口进入深冷箱11的冷却介质接触待冷处理物料31,热交换后在风机121作用下冷却介质由第四排气口排出至冷量回收装置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深冷箱11内部的顶部设有第一温度检测器111,蓄冷箱21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二温度检测器211。本实施例中,深冷箱11内布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器111用于检测深冷箱11内部实时温度,蓄冷箱21内布置于靠近顶部和底部位置处用于检测蓄冷箱21内部实时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器211。冷却介质循环的方向可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器111和第二温度检测器211的检测温度大小关系进行控制。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检测器111与第二温度检测器211均采用温度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排气口处设有第一排气阀41,第一进气口处设有第一进气阀51,第二排气口处设有第二排气阀42,第二进气口处设有第二进气阀52。第三排气口处设有第三排气阀43,第三进气口处设有第三进气阀53,第四排气口处设有第四排气阀44,第四进气口处设有第四进气阀54。
本实施例中,冷量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深冷箱11和蓄冷箱21的第一管路61、第二管路62、第三管路63和第四管路64,均布置于深冷箱11和蓄冷箱21的外部,并各自配有开关阀门,即连接第一排气口与第一进气口的第一管路61相对应设有第一排气阀41和第一进气阀51,连接第二排气口与第二进气口的第二管路62相对应设有第二排气阀42和第二进气阀52,连接第四排气口与第四进气口的第三管路63相对应设有第四排气阀44和第四进气阀54,连接第三排气口与第三进气口的第四管路64相对应设有第三排气阀43和第三进气阀53。
当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开启时,即第一排气阀41、第一进气阀51、第二排气阀42和第二进气阀52打开,当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关闭时,这四个阀也相应关闭;当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开启式,即第三排气阀43、第三进气阀53、第四排气阀44和第四进气阀54打开,当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关闭时,这四个阀也相应关闭。
各冷量循环管路外部包有保温材料以降低冷量损耗。运行第一冷量循环回路或第二冷量循环回路时,相关的进气阀或排气阀控制可以是手动控制,也可以是自动控制,从而对低温冷却介质冷量进行循环回收和利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排气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支管路7,支管路7上设有泄压阀71。本实施例中,在初始降温的过程中,开启制冷组件12,制冷剂通过换热器122与冷却介质进行换热,冷却介质与待冷处理物料31热交换后,通过第一管路61有深冷箱11进入蓄冷箱21,将冷量储存在蓄冷材料22中,而后经过蓄冷箱21底部与第二排气口连通的支管路7的泄压阀71排出,以此在冷量回收装置2中回收冷却介质的冷量。即第一排气阀41、第一进气阀51、第二排气阀42和泄压阀71打开,第二进气阀52、第三排气阀43、第三进气阀53、第四排气阀44和第四进气阀54均关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应用上述实施例低温处理系统进行的低温处理方法,包括:
初次降温处理:
开启制冷组件12,风机121正转,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关闭,第一冷量循环回路的低温处理装置1的第一排气口与冷量回收装置2的第一进气口的连通管路开启,冷量回收装置2的第二排气口与低温处理装置1的第二进气口的连通管路关闭,第二排气口连通的支管路7开启;
当冷量回收装置2中蓄冷材料22中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关闭第二排气口连通的支管路7,停止制冷组件12,风机121反转,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开启,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关闭;
第一冷量循环处理:
当冷量回收装置2中蓄冷材料22顶部的温度高于低温处理装置1内的温度时,风机121正转,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开启,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关闭;
第二冷量循环处理:
当冷量回收装置2中蓄冷材料22底部的温度高于低温处理装置1内的温度时,风机121反转,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关闭,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开启;
第一冷量循环处理与第二冷量循环处理依次交替循环进行。
S1,次降温处理:
制冷机123输入的制冷剂经换热器122与冷却介质进行换热,使冷却介质降温,风机12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深冷箱11内部由下而上将冷却介质吹向待冷处理物料31,与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换热,冷却介质吸收待冷处理物料31的热量后,经过第一管路进入蓄冷箱21内部与蓄冷材料22进行换热,冷却介质将冷量储存在蓄冷材料22中,其自身温度逐步升高,达到预设温度后经蓄冷箱21底部安装的泄压阀71排出;与此同时,蓄冷材料22上部的温度逐渐降低,自上而下温度呈逐步升高的分布,也即冷量主要储存在上半部的蓄冷材料22中。本实施例中,预设温度采用室温。
当蓄冷材料22中部温度低于室温时,关闭蓄冷箱21底部的泄压阀71,停止制冷机123的制冷剂输送,换热器122停止换热,同时改变风机121转向,变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经深冷箱11底部流出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三管路63进入蓄冷箱21,再由下而上经过蓄冷材料22进行换热,冷却介质被下半部分高温的蓄冷材料22逐步加热,温度逐步升高,在中部位置温度回复至高温,而下半部分处于高温的蓄冷材料22温度逐步降低。回复至高温后的冷却介质进一步与上半部分的低温蓄冷材料22换热,温度逐步降低,此时上半部分的蓄冷材料22温度逐步升高,冷却介质在蓄冷材料22顶部降到最低温后经过第四管路64进入深冷箱11内,对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冷却,然后再次进入蓄冷箱21内蓄冷材料22底部,依次循环。
S2,第一冷量循环处理:
当蓄冷箱21中蓄冷材料22顶部的温度高于深冷箱11内的温度时,改变风机121转向,变为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经深冷箱11顶部流出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管路61进入蓄冷箱21内,再由上而下经过蓄冷材料22换热,低温冷却介质被上半部分高温的蓄冷材料22逐步加热,温度逐步升高,在中部位置温度回复至室温附近,而上半部分处于高温的蓄冷材料22温度逐步降低。回复至高温后的冷却介质进一步与下半部分的低温蓄冷材料22换热,温度逐步降低,此时下半部分的蓄冷材料22温度逐步升高,冷却介质在蓄冷材料22底部降到最低温后通过第二管路62进入深冷箱11内,对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冷却,然后再次进入蓄冷箱21的蓄冷材料22底部,依次循环。
S3,第二冷量循环处理:
当蓄冷箱21中蓄冷材料22底部的温度高于深冷箱11内的温度时,改变风机121转向,变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经深冷箱11底部流出的低温冷却介质通过第三管路63进入蓄冷箱21,再由下而上经过蓄冷材料22换热,低温冷却介质被下半部分高温的蓄冷材料22逐步加热,温度逐步升高,在中部位置温度达到最高状态,而下半部分处于高温的蓄冷材料22温度逐步降低。回复至高温后的冷却介质进一步与上半部分的低温蓄冷材料22换热,温度逐步降低,此时上半部分的蓄冷材料22温度逐步升高,冷却介质在蓄冷材料22顶部降到最低温后通过第四管路64进入深冷箱11内,对待冷处理物料31进行冷却,然后再次进入蓄冷箱21的蓄冷材料22底部,依次循环。
S4,步骤S2和步骤S3过程不断循环,这两个循环过程中,停止冷却介质供应。各排气阀和进气阀的切换为自动过程,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器111测得的深冷箱11内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器211测得的蓄冷材料22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关系自动切换。
当深冷箱11内的物料处理完成后经自动传送装置送出箱外,并将新的物料自动补充送入深冷箱11。冷处理物料的整个自动更换与传送过程中深冷箱11全程保持封闭,只在深冷箱11侧留有待冷处理物料31的进出口并做好保温措施,因此几乎没有冷量的外泄。同时,材料的自动传送与更换过程与冷量的回收和利用过程互不干扰。
考虑到低温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漏热,当长时间运行后,从冷量回收装置2出来的低温冷却介质若达不到预设温度,将通过往系统内部补充一定的冷却介质来获得更低的温度。不断通过第一冷量循环或第二冷量循环储存和利用低温冷却介质的冷量,减少了单一方向冷量回收装置的冷量不能全部回收,以及回收过程中的复杂高成本操作等问题。
使用时,不限定上述阀门是截止阀、电动阀、电磁阀或其他形式可通断的阀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低温处理装置和冷量回收装置,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一排气口、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一进气口、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二排气口和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二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冷量循环回路;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三排气口、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三进气口、所述低温处理装置的第四排气口和所述冷量回收装置的第四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冷量循环回路;所述低温处理装置包括深冷箱和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制冷机,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深冷箱的内部,所述制冷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三进气口均位于所述深冷箱的顶部,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四排气口均位于所述深冷箱的底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深冷箱内靠近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量回收装置包括蓄冷箱和所述蓄冷箱内充填的蓄冷材料,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三排气口均位于所述蓄冷箱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四进气口均位于所述蓄冷箱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深冷箱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与所述换热器连通的进液管路上设有进液阀,所述制冷机与所述换热器连通的出液管路上设有出液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冷箱内部的顶部设有第一温度检测器,所述蓄冷箱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二温度检测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处设有第一排气阀,所述第一进气口处设有第一进气阀,所述第二排气口处设有第二排气阀,所述第二进气口处设有第二进气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气口处设有第三排气阀,所述第三进气口处设有第三进气阀,所述第四排气口处设有第四排气阀,所述第四进气口处设有第四进气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支管路,所述支管路上设有泄压阀。
CN202022161479.0U 2020-09-27 2020-09-27 低温处理系统 Active CN212538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1479.0U CN212538422U (zh) 2020-09-27 2020-09-27 低温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1479.0U CN212538422U (zh) 2020-09-27 2020-09-27 低温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8422U true CN212538422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7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61479.0U Active CN212538422U (zh) 2020-09-27 2020-09-27 低温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8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2241A (zh) 一种配送柜
CN106440452A (zh) 蓄冷装置及蓄热装置
CN205156476U (zh) 一种配送柜
CN212538422U (zh) 低温处理系统
CN106058369A (zh) 一种双区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WO2021070806A1 (ja) 水素冷却装置、水素供給システム及び冷凍機
CN212538421U (zh) 低温处理系统
CN212538410U (zh) 深冷处理与冷量回收系统
JP2004053055A (ja) 冷蔵庫
CN212538411U (zh) 深冷连续处理与冷量回收系统
CN114279144A (zh) 低温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4279145A (zh) 低温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6545773U (zh) 一种冷却系统及充电装置
CN113108390A (zh)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CN212538384U (zh) 低温处理系统
CN114279126A (zh) 深冷处理与冷量回收系统及方法
CN210107846U (zh) 风冷冰箱
CN212657919U (zh) 低温处理系统
CN215373129U (zh) 一种冰箱
CN114279127A (zh) 深冷连续处理与冷量回收系统及方法
CN212538430U (zh) 低温处理系统
CN109900047B (zh) 风冷冰箱
CN215175630U (zh)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CN113246829A (zh) 车载冰箱、控制方法、控制器及车辆
CN114353399A (zh) 低温处理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