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08390A -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 Google Patents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08390A
CN113108390A CN202110533203.7A CN202110533203A CN113108390A CN 113108390 A CN113108390 A CN 113108390A CN 202110533203 A CN202110533203 A CN 202110533203A CN 113108390 A CN113108390 A CN 113108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vaporator
cold
storag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332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腾宗
肖福佳
谢斌斌
徐豪昌
张俊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05332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083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08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83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该除霜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冷凝器和蓄冷装置,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冷凝器依次循环连接构成冷媒回路。蓄冷装置靠近蒸发器布置,且与蒸发器并联接入节流装置和压缩机之间;当蒸发器制冷时,蓄冷装置与节流装置和压缩机相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蒸发器除霜时,蓄冷装置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蒸发器散发而出的热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利于维持冷库库温的稳定,有助于保证货物的储存品质。而且,蓄冷装置能够循环储存冷量和释放冷量以中和热量,不需要在除霜后手动替换新的蓄冷装置,提高了除霜自动化和除霜效率。

Description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背景技术
在冷库、冷链运输等行业中,由于制冷环境温度要求较低,制冷设备内冷风机的换热器翅片上很容易结霜,翅片结霜会影响空气流动,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达不到应有的制冷效果,因此会定期对冷风机内的换热器进行除霜。由于冷风机大都采用开放式结构,在除霜过程中,融霜过程中从换热器散发出的热量会散发到制冷设备中,导致制冷设备的库温上升,使得库温波动大,而库温波动将会影响货物(如药品、疫苗等)的储存品质。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制冷设备在除霜时库温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该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具有在除霜时降低库温波动程度的技术效果。
一种除霜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冷凝器和蓄冷装置,所述压缩机、所述蒸发器、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冷凝器依次循环连接构成冷媒回路;
所述蓄冷装置靠近所述蒸发器布置,且与所述蒸发器并联接入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当所述蒸发器制冷时,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相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所述蒸发器散发而出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互不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冷装置包括蓄冷换热器和蓄冷剂,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蒸发器并联接入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用于供低温冷媒流通,所述蓄冷剂用于储存所述低温冷媒经由所述蓄冷换热器散发的冷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蓄冷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连接有第一蓄冷控制阀,所述第一蓄冷控制阀用于仅允许冷媒从所述蓄冷换热器流向所述压缩机;
在所述蓄冷换热器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连接有第二蓄冷控制阀,所述第二蓄冷控制阀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制冷时导通所述蓄冷换热器和所述节流装置,并用于在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断开所述蓄冷换热器和所述节流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蓄冷剂温度的第一感温包;当所述第一感温包检测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二蓄冷控制阀断开所述蓄冷换热器和所述节流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导通部,所述导通部用于导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蓄冷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导通部连接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通部被构造为受控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当所述蒸发器制冷时,所述导通部断开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当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所述导通部导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通部包括隔温腔,所述隔温腔将所述机壳分隔形成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隔温腔受控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同时导通或同时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蓄热装置,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罐和用于流通蓄热剂的蓄热管路和释热管路;
所述蓄热罐包括蓄热出口、蓄热入口、释热出口和释热入口,所述蓄热管路绕设于所述压缩机,并经所述蓄热出口和所述蓄热入口与所述蓄热罐构成蓄热回路,所述释热管路途经所述蒸发器内部,并经所述释热出口和所述释热入口与所述蓄热罐构成释热回路;
所述蓄热回路与所述释热回路不同时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释热回路上设置有回收罐、第一释热阀和回收阀,所述回收罐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释热入口之间,所述第一释热阀连接于所述释热出口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所述释热管路上,所述回收阀连接于所述回收罐和所述释热入口之间的所述释热管路上;
所述第一释热阀和所述回收阀不同时导通所述释热管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释热回路上还设置有第二释热阀,所述第二释热阀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回收罐之间的所述释热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蓄热回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阀和第二蓄热阀,所述第一蓄热阀连接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蓄热入口之间的所述蓄热管路上,所述第二蓄热阀连接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蓄热出口之间的所述蓄热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热装置还包括蓄热换热器,所述蓄热换热器位于所述蓄热罐内,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冷凝器并联接入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
当所述蒸发器制冷时,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节流装置导通,用于流通自所述压缩机流出的高温冷媒,以加热所述蓄热罐内的蓄热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互不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蓄热换热器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连接有第一蓄热控制阀,所述第一蓄热控制阀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制冷时导通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蓄热换热器,并在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断开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蓄热换热器;
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蓄热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第二蓄热控制阀,所述第二蓄热控制阀用于仅允许冷媒从所述蓄热换热器流向所述节流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蒸发器并联接入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之间,当所述蒸发器制冷时,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相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所述蓄冷装置存储的冷量达到冷量阈值时,所述第一蓄热控制阀断开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蓄热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蓄热罐内设置有第二感温包,在绕设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蓄热管路中设置有第三感温包,当所述第三感温包检测的温度值与所述第二感温包检测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不超过第二阈值时,所述蓄热回路与所述释热回路均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冷装置包裹有第一保温层,和/或,所述蓄热装置包裹有第二保温层。
另外,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库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除霜系统,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蓄冷装置位于所述库体内。
另外,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冷风机,包括:
机壳,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导通部,所述导通部用于导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导通部连接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方;及
蓄冷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蒸发器被构造为能够并联接入节流装置和压缩机之间;
当所述蒸发器制冷时,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所述蒸发器散发而出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通部被构造为受控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当所述蒸发器制冷时,所述导通部断开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当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所述导通部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所述蒸发器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互不导通,并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所述蒸发器散发而出的热量。
上述除霜系统,通过在蒸发器附近布置与其并联接入节流装置和压缩机之间的蓄冷装置,蓄冷装置在制冷模式下能够流通冷媒而存储冷量,还能在除霜模式下利用在制冷模式下存储的冷量吸收并中和蒸发器在除霜时散发的热量,避免热量散发到冷库中造成库温的波动。如此,有利于维持冷库库温的稳定,并有助于保证货物的储存品质。而且,蓄冷装置能够循环储存冷量和释放冷量以中和热量,不需要在除霜后手动替换新的蓄冷装置,提高了除霜自动化和除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除霜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除霜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除霜系统在除霜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除霜系统在过渡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冷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压缩机10;节流装置20;冷凝器30;冷风机40;蒸发器41;蓄冷装置42;蓄冷换热器421;第一感温包422;机壳43;导通部431;隔温腔4311;蓄热装置50;蓄热罐501;蓄热管路502;第一蓄热阀503;第二蓄热阀504;
释热管路505;第一释热阀506;第二释热阀507;回收阀508;回收罐509;
蓄热换热器510;第二感温包511;第三感温包512;第一蓄冷控制阀61;
第二蓄冷控制阀62;第一蓄热控制阀63;第二蓄热控制阀64;换向阀6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除霜系统,包括压缩机10、蒸发器41、节流装置20、冷凝器30和蓄冷装置42,压缩机10、蒸发器41、节流装置20、冷凝器30依次循环连接构成冷媒回路,蓄冷装置42被构造为能够储存冷量,蓄冷装置42靠近蒸发器41布置,且与蒸发器41并联接入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当蒸发器41制冷时,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相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蒸发器41除霜时,蓄冷装置42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蒸发器41散发而出的热量。
上述除霜系统,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0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冷凝器30、节流装置20、蒸发器41后回流至压缩机10,此时蒸发器41对制冷设备的冷库进行制冷。由于蓄冷装置42与压缩机10和节流装置20导通,经节流装置20流出的低温低压冷媒分成两路,其中一路流经蒸发器41使得蒸发器41制冷,另一路低温低压冷媒流经蓄冷装置42,使得蓄冷装置42储存低温冷媒的冷量。在除霜模式下,蒸发器41产生热量以融化蒸发器41在制冷时结于翅片上的霜。此时,从蒸发器41散发而出的热量在自然上升的过程中经蓄冷装置42吸收,被蓄冷装置42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以使得热量无法散发到制冷设备的冷库中,如此,便能够降低在除霜时,经蒸发器41自身散发而出的热量对冷库库温的影响,从而降低除霜时冷库库温的波动程度。其中,当蓄冷装置42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蒸发器41散发而出的热量后,自身温度升高,当蒸发器41再次进入制冷模式时,蓄冷装置42可以重新吸收并储存低温低压冷媒的冷量,以备下一次除霜时使用,如此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蒸发器41附近布置与其并联接入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的蓄冷装置42,蓄冷装置42在制冷模式下能够流通冷媒而存储冷量,在除霜模式下利用在制冷模式下存储的冷量吸收并中和蒸发器41在除霜时散发的热量,避免热量散发到冷库中造成库温的波动,有利于维持冷库库温的稳定,有助于保证货物的储存品质。而且,蓄冷装置42能够循环储存冷量和释放冷量以中和热量,不需要在除霜后手动替换新的蓄冷装置42,提高了除霜自动化和除霜效率。
优选地,节流装置20为电子膨胀阀。当然,也可以选用孔板结构等,具体不限。
具体到实施例中,蒸发器41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蒸发器41除霜时,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互不导通。此时,当蒸发器41除霜时,压缩机10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先流经蒸发器41,以使得蒸发器41化霜,此时将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断开,可以防止在除霜时,高温高压冷媒还流经蓄冷装置42,造成蓄冷装置42无法中和蒸发器41在除霜时散发的热量。
此时,在除霜模式下,为了使得蒸发器41自身流经高温冷媒以产生热量化霜,可以改变冷媒在冷媒回路中的流动方向,使得压缩机10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蒸发器41、节流装置20、冷凝器30后回流至压缩机10,利用高温高压的冷媒流经蒸发器41时蒸发器41产生的热量以化霜(此过程为热氟化霜)。具体地,除霜系统还包括换向阀65,换向阀65具有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在第一连接状态时,换向阀65连接压缩机10的入口与蒸发器41,并连接压缩机10的出口与冷凝器30,以使蒸发器41制冷。在第二连接状态时,换向阀65连接压缩机10的出口与蒸发器41,并连接压缩机10的入口与冷凝器30,以使蒸发器41除霜。其中,换向阀65可以为四通阀。此时,可以通过切换换向阀54的状态来改变从压缩机10中流出的冷媒的流向,以实现蒸发器41在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之间的切换。
当然,也以为通过设置于蒸发器41内的电辅热模块加热来使得蒸发器41制热以化霜,或者采用热水流经蒸发器41以化霜。蒸发器41化霜的方式具体不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当蒸发器(41)不是采取上述热氟化霜时,蒸发器(41)在化霜时压缩机20停止工作(不输出高温高压冷媒),此时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可以导通也可以不导通。
具体地,蓄冷装置42包括蓄冷换热器421和蓄冷剂,蓄冷换热器421与蒸发器41并联接入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用于供低温冷媒流通,蓄冷剂用于储存低温冷媒经蓄冷换热器421散热的冷量。
当蒸发器41制冷时,经节流装置20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冷媒被分成两路,一路流经蒸发器41后回到压缩机10,另一路流经蓄冷换热器421后回到压缩机10。当低温低压的冷媒流经蓄冷换热器421时,经蓄冷换热器421对蓄冷剂进行降温,使得蓄冷剂正向相变以储存冷量。当蒸发器41除霜时,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均不导通,此时经蒸发器41散发出的热量被蓄冷装置42的蓄冷剂吸收,并被蓄冷剂储存的冷量中和,此时蓄冷剂逆向相变,以备下次蓄冷用。
可选地,蓄冷换热器为管式换热器,以供冷媒流通,具体形式不限。其中,蓄冷剂由相变蓄冷材料制成,相变蓄冷材料是相变蓄冷系统中储存冷量的功能材料,利用其对冷量的储存与释放,是在经受了无限次数的融化和凝固循环后,其物理与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相变蓄冷材料优选为具体类型在此不限制,可以选用高分子聚合物及吸水树脂。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在蓄冷换热器421和压缩机10之间连接有第一蓄冷控制阀61,第一蓄冷控制阀61用于仅允许冷媒从蓄冷换热器421流向压缩机10,在蓄冷换热器421和节流装置20之间连接有第二蓄冷控制阀62,第二蓄冷控制阀62用于在蒸发器41制冷时导通蓄冷换热器421和节流装置20,并用于在蒸发器41除霜时断开蓄冷换热器421和节流装置20。
在实际作业时,当蒸发器41制冷时,第二蓄冷控制阀62导通蓄冷换热器421和节流装置20,且第一蓄冷控制阀61允许冷媒从蓄冷换热器421流道压缩机10,从节流装置20流出的低温低压冷媒一路经蒸发器41流回压缩机10,一路经蓄冷换热器421流回压缩机10。低温低压冷媒流经蓄冷换热器421时,降低蓄冷剂的温度使得蓄冷剂相变蓄冷。当蒸发器41除霜时,压缩机10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流经蒸发器41以制热除霜,此时第二蓄冷控制阀62断开节流装置20与蓄冷换热器421,以避免从蒸发器41流出的中温冷媒流向蓄冷换热器421时,蓄冷剂储存的冷量不够用于中和蒸发器41散热的热量而造成库温波动。同时,由于第一蓄冷控制阀61不允许冷媒从压缩机10流动蓄冷换热器421,使得从压缩机1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也无法进入到蓄冷换热器421。
如此,通过设置第一蓄冷控制阀61和第二蓄冷控制阀62,能够保证蓄冷装置42正常蓄冷的同时,还能够在除霜时蓄冷装置42能够充分用于中和蒸发器41散发的热量,起到避免库温波动的效果。
优选地,第一蓄冷控制阀61为单向阀,第二蓄冷控制阀62为电磁阀,此时能够减少控制。当然,第一蓄冷控制阀61和第二蓄冷控制阀62也都可以选用电磁阀。
可以理解地,除霜系统还包括主控制器,主控制器与第二蓄冷控制阀62电连接,主控制器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二蓄冷控制阀62通电以导通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主控控制器用于在除霜模式下控制第二蓄冷控制阀62断电以断开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蓄冷装置42还包括用于测量蓄冷剂温度的第一感温包422,当第一感温包422检测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第二蓄冷控制阀62断开蓄冷换热器421和节流装置20。
在实际作业时,蒸发器41开始制冷时,蓄冷装置42同步开始储存冷量。随着制冷时间的延长,蓄冷装置42存储的冷量达到一定程度,蓄冷装置42内蓄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当第一感温包422检测到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说明蓄冷装置42内蓄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此时第二蓄冷控制阀62断开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从节流装置20流出的冷媒全部流经蒸发器41制冷。如此,有助于提高冷媒的利用率,降低整个系统的制冷效率,节省能量消耗。
可以理解地,主控制器与第一感温包422电连接,并接收第一感温包422检测到的温度值。当第一感温包422检测到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主控制器控制第二蓄冷控制阀62断电,以断开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可以理解地,第一阈值小于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除霜系统还包括机壳43,机壳43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导通部431,导通部431用于导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蒸发器41位于第一腔体,蓄冷装置42位于第二腔体,导通部431连接于蒸发器41的上方。
在实际作业时,蒸发器41除霜时产生的热气在自然上升的过程中经连接于蒸发器41上方的导通部431引导至第二腔体中,被第二腔体内的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此时,通过机壳43的设置,可以使得蒸发器41散热的热量全部收容于机壳43内,并在导通部431的引导下热量能够全部进入到第二腔体进而被蓄冷装置42吸收,能够避免热量散发到冷库中,造成库温波动。
可以理解地,机壳43还具有连通第一腔体与机壳43之外的出风口,出风口位于蒸发器41的下方。如此,蒸发器41制冷时产生的冷气经出风口进入到制冷设备的冷库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蓄冷装置42制造成环绕蒸发器41布置的形状,来提高对蒸发器41散发的热量的吸收。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5,导通部431被构造为受控导通或断开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当蒸发器41制冷时,导通部431断开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当蒸发器41除霜时,导通部431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在实际作业时,第一腔体与冷库是导通的,第二腔体与冷库是不导通的。当蒸发器41制冷时,蒸发器41散发的冷量经第一腔体进入到冷库,以降低冷库温度,此时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不导通,如此,可以避免蒸发器41散发的冷量进入第二腔体时造成蓄冷装置42过冷或者温度不够。在蒸发器41除霜时,导通部431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蒸发器41散热的热量在自然上升的过程中能够经第一腔体进入到第二腔体,以被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如此,可以便于精确控制蓄冷装置42的温度,避免蓄冷装置42过冷,也有助于提高蒸发器41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腔体位于第一腔体的上方。此时,导通部431可以仅为一导通孔等直线流道,有助于减少导通部431的引导路径长度,简化整个系统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腔体也可以位于第一腔体的其他方位,导通部431能够将经蒸发器41散发的自然上升的热量引导至第二腔体,被第二腔体内的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只是此时的导通部431结构较为复杂,可以为弯管等。例如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时,通过导通部431将热量从第一腔体的上方引导至第二腔体的下方。
进一步地,参见图5,导通部431包括隔温腔4311,隔温腔4311将机壳43分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隔温腔4311受控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同时导通或同时断开。
此时,当蒸发器41制冷时,隔温腔4311受控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同时断开,起到了隔绝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温度的相互传递,避免蓄冷装置42过冷或者温度不够,也有助于提高蒸发器41的制冷效果。当蒸发器41除霜时,隔温腔4311同时导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导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使得第一腔体内的热量能够经隔温腔4311后进入到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地,隔温腔4311在蒸发器41顶部上的投影面积与蒸发器41顶部的面积相当。此时,由于蒸发器41在除霜时产生的热量由蒸发器41的顶部散发而出,此时,导通的隔温腔4311能够快速将热量引导至第二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除霜系统还包括蓄热装置50,蓄热装置50包括蓄热罐501和用于流通蓄热剂的蓄热管路502和释热管路505,蓄热罐501包括蓄热出口、蓄热入口、释热出口和释热入口,蓄热管路502绕设于压缩机10,并经蓄热出口和蓄热入口与蓄热罐501构成蓄热回路,释热管路505途经蒸发器41内部,并经释热出口和释热入口与蓄热罐501构成释热回路。蓄热回路与释热回路不同时导通。
在实际作业时,压缩机10在工作时会散发余热,在制冷模式时,蓄热回路导通且释热回路截止,将蓄热管路502缠绕在压缩机10上,蓄热剂经蓄热罐501流出并经蓄热回路流通回流到蓄热罐501,经过缠绕在压缩机10上的蓄热管路502时能够吸收压缩机10的余热,以储存热量。在除霜模式时,蓄热回路截止且释热回路导通,储存于蓄热罐501内的蓄热剂(已经吸收热量)经释热回路进入蒸发器41内部,利用储存的热量加热蒸发器41,以辅助蒸发器41化霜。如此,可以利用压缩机10工作时产生的余热来为蒸发器41化霜提供热量,有助于节能和加快化霜效率。
其中,蓄热剂为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能够吸收并存储热量的功能材料,蓄热剂可以由相变蓄热材料制成,相变蓄热材料是利用物质在相变(如凝固/熔化、凝结/汽化、固化/升华等)过程发生的相变热来进行热量的储存和利用。具体的蓄热剂类型在此不进行限制。
进一步地,蓄热装置50还包括蓄热泵,蓄热泵设于蓄热罐501内,用于提供使得蓄热剂在蓄热回路和释热回路流动的动力。如此,有助于加快蓄热剂在蓄热回路和释热回路中的流动速度,提高蓄热效率和化霜效率。蓄热泵可以为液压泵。
具体到实施例中,在释热回路上设置有回收罐509、第一释热阀506和回收阀508,回收阀508位于蒸发器41和释热入口之间,第一释热阀506连接于释热出口和蒸发器41之间的释热管路505上,回收阀508连接于回收罐509和释热入口之间的释热管路505上,第一释热阀506和回收阀508不同时导通释热管路505。
在实际作业时,在制冷模式时,第一释热阀506、回收阀508均关闭,以断开释热回路,使得蓄热罐501内的蓄热剂无法进入释热回路。在除霜模式时,蓄热回路截止、第一释热阀506开启且回收阀508关闭,蓄热剂从蓄热罐501经释热出口流出并流经蒸发器41内部,而后储存在回收罐509内。此时,在除霜时蓄热剂并不在释热回路上循环流动,可以避免流经蒸发器41的蓄热剂与未流经蒸发器41的蓄热剂在蓄热罐501内相混合造成蓄热剂整体的热利用效率降低,有助于提高化霜效率。
当化霜结束后整个系统重新进入制冷模式,此时蓄热回路导通、第一释热阀506关闭且回收阀508开启,回收罐509内的蓄热剂经回收阀508、释热入口流回至蓄热罐501内,并进入蓄热回路内再次吸收压缩机10产生的余热,如此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回收罐509内设置液位监测装置,液位监测装置用于监测回收罐509内蓄热剂的液位高度。当液位监测装置监测到回收罐509内的液位高度低于高度阈值时,回收阀508关闭。如此,能够避免蓄热剂在蓄热阶段时回流至回收罐509内,无法正常蓄热。其中,液位监测装置可以为液位计,如超声波液位计。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在释热回路上还设置有第二释热阀507,第二释热阀507连接于蒸发器41和回收罐509之间的释热管路505上。
在实际作业时,进入除霜模式时,第二释热阀507与第一释热阀506均开启,以使得蓄热剂从蓄热罐501流向回收罐509。切换除霜模式到制冷模式时,第二释热阀507与第一释热阀506均关闭,如此可以避免在制冷模式的初始阶段,回收罐509内的蓄热剂回流至蒸发器41而降低蒸发器41的制冷效率。
具体到实施例中,在蓄热回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阀503和第二蓄热阀504,第一蓄热阀503连接于压缩机10和蓄热入口之间的蓄热管路502上,第二蓄热阀504连接于压缩机10和蓄热出口之间的蓄热管路502上。
在实际作业时,当进入制冷模式时,第一蓄热阀503和第二蓄热阀504均开启(且释热回路截止),蓄热回路被导通,蓄热剂在蓄热回路内流动时吸收压缩机10产生的余热。当进入除霜模式时,第一蓄热阀503和第二蓄热阀504均关闭(释热回路导通),此时蓄热剂可以经释热回路对蒸发器41进行加热,以辅助蒸发器41化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蓄热装置50还包括蓄热换热器510,蓄热换热器510位于蓄热罐501内,蓄热换热器510与冷凝器30并联接入压缩机10和节流装置20之间。当蒸发器41制冷时,蓄热换热器510与压缩机10和节流装置20导通,用于流通自压缩机10流出的高温冷媒,以加热蓄热罐501内的蓄热剂。
在实际作业时,在制冷模式下,蓄热换热器510与压缩机10和节流装置20导通,压缩机1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被分成两路,一路经冷凝器30放热后降温,一路经蓄热换热器510放热后降温。高温高压冷媒经蓄热换热器510放热时能够加热蓄热罐501内的蓄热剂。如此,能够加快蓄热剂的蓄热速度。其中,蓄热换热器510可以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或翅片式换热器,具体不限。
具体到实施例中,蒸发器41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蒸发器41除霜时,蓄热换热器510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互不导通。
此时,当蒸发器41,在除霜模式下,蓄热换热器510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互不导通,因为此时蓄热罐501内的蓄热剂逐渐流向回收罐509,且冷媒从蒸发器41出来后,经节流装置20、冷凝器30流回压缩机10,从节流装置20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不高,若继续通过蓄热换热器510反而会吸收蓄热罐501内蓄热剂的热量,影响蓄热剂整体的热利用效率。
当然,当蒸发器41采用诸如上述其他化霜方式时,由于压缩机10停止工作,蓄热换热器510不流通冷媒,也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因此蓄热换热器510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可以导通也可以不导通。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在蓄热换热器510和节流装置20之间连接有第一蓄热控制阀63,第一蓄热控制阀63用于在蒸发器41制冷时导通压缩机10和蓄热换热器510,并在蒸发器41除霜时断开压缩机10和蓄热换热器510。在压缩机10和蓄热换热器510之间连接有第二蓄热控制阀64,第二蓄热控制阀64用于仅允许冷媒从蓄热换热器510流道节流装置20。
在实际作业时,当蒸发器41制冷时,第一蓄热控制阀63导通蓄热换热器510和压缩机10,且第一蓄热控制阀63允许冷媒从蓄热换热器510流向节流装置20,压缩机10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一路流经冷凝器30另一路流经蓄热换热器510后汇流,而后经节流装置20、蒸发器41流回压缩机10。当蒸发器41除霜时,压缩机10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先后经蒸发器41、节流装置20后经冷凝器30流回压缩机10,此时由于第一蓄热控制阀63断开蓄热换热器510和压缩机10,且第一蓄热控制阀63不允许冷媒从节流装置20流向蓄热换热器510,经节流装置20流出的冷媒不能经蓄热换热器510流回压缩机10,且经冷凝器30流出的冷媒不能回流到蓄热换热器510内。
如此,通过设置第一蓄热控制阀63和第二蓄热控制阀64,能够保证蓄热换热器510只会向蓄热剂放热而不会吸收蓄热剂的热量,从而提高蓄热剂的热利用效率,也有助于降低整个系统的能耗。
优选地,第一蓄热控制阀63为电磁阀,第二蓄热控制阀64为单向阀,此时能够减少控制。当然,第一蓄热控制阀63和第二蓄热控制阀64也都可以选用电磁阀。
可以理解地,主控制器与第一蓄热控制阀63电连接,主控制器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蓄热控制阀63通电以导通蓄热换热器510与压缩机10,主控控制器用于在除霜模式下控制第一蓄热控制阀63断电以断开蓄冷换热器421与压缩机10。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蓄冷装置42与蒸发器41并联接入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当蒸发器41制冷时,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相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蓄冷装置42存储的冷量达到冷量阈值时,第一蓄热控制阀63断开压缩机10和蓄热换热器510。具体地,在蓄冷装置42内设置第一感温包422,当第一感温包422检测到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说明蓄冷装置42达到冷量阈值),第一蓄热控制阀63断开压缩机10和蓄热换热器510。
此时,在制冷模式下,当第一感温包422检测到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说明蓄冷装置42的蓄冷量已经足够,此时会第二蓄冷控制阀62断开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在保证蒸发器41具有相同制冷量的前提下,理论上压缩机10产生的冷媒量应当减少。而若继续利用冷媒流经蓄热换热器510来加热蓄热剂,此时作用于冷凝器30的冷媒会变小,而蓄热剂的温度变高,使得冷媒经蓄热换热器510和冷凝器30放出的热量不够,进而使得流经蒸发器41的冷媒温度不够低,降低蒸发器41的制冷量,造成库温波动。因此,当第二蓄冷控制阀62关闭(断开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时,也同时关闭第一蓄热控制阀63(断开蓄热换热器510与压缩机10),有助于蒸发器41稳定制冷。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蓄热控制阀63关闭时,蓄热剂已经达到一定的温度,此时断开第一蓄热控制阀63,可以利于压缩机10余热来加热蓄热剂到目标温度。可以理解地,当第一蓄热控制阀63关闭时,蓄热罐501内蓄热剂的温度小于低于蓄热剂流经压缩机10时的温度。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在蓄热罐501内设置有第二感温包511,在绕设于压缩机10的蓄热管路502中设置有第三感温包512,第三感温包512检测的温度值与第二感温包511检测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不超过第二阈值时,蓄热回路与释热回路均断开。
在实际作业时,随着蓄热剂不断被加热,蓄热罐501内蓄热剂的温度逐渐接近蓄热剂经过饶设在压缩机10上的蓄热管路502内时的温度,当两个温度的差值不超过第二阈值时,压缩机10的余热对蓄热剂的加热效果已经不明显,说明蓄热剂已经达到足够的蓄热量,则断开蓄热回路。可以理解地,此时的释热回路也是断开的。如此,除霜系统可以最大化利用压缩机10的余热来除霜,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
具体地,当第三感温包512检测的温度值与第二感温包511检测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不超过第二阈值时,第一蓄热阀503和第二蓄热阀504关闭。其中,第二阈值可以为5摄氏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第二感温包511监测蓄热罐501内蓄热剂的温度来控制第一蓄热控制阀63的开启和关闭。当第二感温包511检测的温度值达到第三阈值时,第一蓄热控制阀63关闭。
可以理解地,第二感温包511和第三感温包512与主控制器电连接,主控制器根据第二感温包511和第三感温包512的温度值控制第一蓄热控制阀63和第二蓄热控制阀64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地,蓄冷装置42包裹有第一保温层,和/或,蓄热装置50包裹有第二保温层。通过第一保温层包裹于蓄冷装置42,第二保温层包裹于蓄热装置50,可以避免蓄冷装置42和蓄热装置50与外界发生对流,既不会降低自身储存的冷量或热量,也不会对外界温度产生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除霜系统,通过在蒸发器41附近布置蓄冷装置42,利用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蒸发器41在除霜时散发的热量,避免热量散发到冷库中造成库温的波动,有利于维持冷库库温的稳定,有助于保证货物的储存品质。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除霜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换向阀65、压缩机10、冷凝器30、蒸发器41、蓄冷装置42、蓄热装置50、机壳43和隔温腔4311。蓄冷装置42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蓄冷换热器421、蓄冷剂,蓄冷装置42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用于测量蓄冷剂温度的第一感温包422。蓄热装置5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蓄热换热器510、蓄热罐501、蓄热管路502、释热管路505、以及第一蓄热阀503、第二蓄热阀504、第一释热阀506、第二释热阀507、回收阀508、第二感温包511和第三感温包512。除霜系统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蓄热控制阀63、第二蓄热控制阀64、第一蓄冷控制阀61和第二蓄冷控制阀62。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情况和设置情况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说明,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除霜系统的工作过程是:除霜系统进入制冷模式时,控制换向阀65断电、第一蓄热控制阀63开启、节流装置20开启、第二蓄热控制阀64开启、第一蓄热阀503开启、第二蓄热阀504开启、第一释热阀506关闭、第二释热阀507关闭、回收阀508关闭、第一感温包422开启、第二感温包511开启、第三感温包512开启、隔温腔4311关闭。压缩机10工作,蓄冷装置42开始蓄冷,蓄热装置50开始蓄热(参见图1)。当第一感温包422检测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主控器控制第二蓄冷控制阀62关闭、第一蓄热控制阀63关闭,完成蓄冷(参见图2)。当第三感温包512和第二感温包511的温度差值达到第三阈值时,控制第一蓄热阀503关闭、第二蓄热阀504关闭,完成蓄热。当进入除霜模式时,控制换向阀65通电、第一蓄热控制阀63关闭、节流装置20开启、第二蓄热控制阀64关闭、第一蓄热阀503关闭、第二蓄热阀504关闭、第一释热阀506开启、第二释热阀507开启、回收阀508关闭、第一感温包422关闭、第二感温包511关闭、第三感温包512关闭、隔温腔4311开启(参见图3)。压缩机10工作,蒸发器41开始制热化霜,且蓄热剂流经蒸发器41辅助制热化霜,经蒸发器41散发的热量流经隔温腔4311进入到机壳43的第二腔体,被蓄冷剂吸收。当除霜结束时进入制冷模式,此时会存在一个过渡状态,除霜系统处于过渡状态时回收阀508开启,回收罐509内的蓄热剂回流至蓄热剂内,当回收罐509内的蓄热剂流回到蓄热罐501内,回收阀508关闭(参见图4),进入正常的制冷模式。如此循环。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库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除霜系统,蒸发器41和蓄冷装置42位于库体。由于该制冷设备包括上述除霜系统,因此其具有上述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可以理解地,库体用于存放货品,蒸发器41用于对库体内部制冷。
可选地,制冷设备为冰箱、冷柜、冷库或冷冻车等。
另外,参见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冷风机40,包括机壳43、蒸发器41和蓄冷装置42,机壳43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导通部431,导通部431用于导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蒸发器41位于第一腔体,导通部431连接于蒸发器41的上方,蓄冷装置42位于第二腔体,蓄冷装置42与蒸发器41被构造为能够并联接入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当蒸发器41制冷时,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蒸发器41除霜时,蓄冷装置42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蒸发器41散发而出的热量。
上述冷风机40,在实际作业时,蒸发器41除霜时产生的热量全部收容于机壳43内,热量在自然上升的过程中经连接于蒸发器41上方的导通部431引导至第二腔体中,被第二腔体内的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如此,能够避免热量散发到冷库中,造成库温波动。而且,蓄冷装置42能够在制冷模式下利用冷媒蓄冷,并在除霜模式下利用自身存储的冷量中和热量使得自身温度升高,当进入下一制冷模式时能够再次存储冷量,以备下一次除霜时使用,循环使用,如此不需要在除霜后手动替换新的蓄冷装置42,提高了除霜自动化和除霜效率。
可以理解地,机壳43还具有连通第一腔体与机壳43之外的出风口,出风口位于蒸发器41的下方。如此,蒸发器41制冷时产生的冷气经出风口进入到制冷设备的冷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通部431被构造为受控导通或断开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当蒸发器41制冷时,导通部431断开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当蒸发器41除霜时,导通部431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在实际作业时,第一腔体与冷库是导通的,第二腔体与冷库是不导通的。当蒸发器41制冷时,蒸发器41散发的冷量经第一腔体进入到冷库,以降低冷库温度,此时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不导通,如此,可以避免蒸发器41散发的冷量进入第二腔体时造成蓄冷装置42过冷或者温度不够。在蒸发器41除霜时,导通部431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蒸发器41散热的热量在自然上升的过程中能够经第一腔体进入到第二腔体,以被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如此,可以便于精确控制蓄冷装置42的温度,避免蓄冷装置42过冷,也有助于提高蒸发器41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参见图5,第二腔体位于第一腔体的上方。此时,导通部431可以仅为一导通孔等直线流道,有助于减少导通部431的引导路径长度,简化整个系统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腔体也可以位于第一腔体的其他方位,导通部431能够将经蒸发器41散发的自然上升的热量引导至第二腔体,被第二腔体内的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只是此时的导通部431结构较为复杂,可以为弯管等。例如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时,通过导通部431将热量从第一腔体的上方引导至第二腔体的下方。
进一步地,参见图5,导通部431包括隔温腔4311,隔温腔4311将机壳43分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隔温腔4311受控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同时导通或同时断开。
此时,当蒸发器41制冷时,隔温腔4311受控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同时断开,起到了隔绝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温度的相互传递,避免蓄冷装置42过冷或者温度不够,也有助于提高蒸发器41的制冷效果。当蒸发器41除霜时,隔温腔4311同时导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导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使得第一腔体内的热量能够经隔温腔4311后进入到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地,隔温腔4311在蒸发器41顶部上的投影面积与蒸发器41顶部的面积相当。此时,由于蒸发器41在除霜时产生的热量由蒸发器41的顶部散发而出,此时,导通的隔温腔4311能够快速将热量引导至第二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41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在蒸发器41除霜时,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互不导通。此时,当蒸发器41除霜时,压缩机10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先流经蒸发器41,以使得蒸发器41化霜,此时将蓄冷装置42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断开,可以防止在除霜时,高温高压冷媒还流经蓄冷装置42,造成蓄冷装置42无法中和蒸发器41在除霜时散发的热量。
具体地,蒸发器41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的过程和原理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热氟化霜的过程,在此不赘述。
具体地,参见图5,蓄冷装置42包括蓄冷换热器421和蓄冷剂,蓄冷换热器421与蒸发器41并联接入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用于供低温冷媒流通,蓄冷剂用于储存低温冷媒经蓄冷换热器421散热的冷量。
当蒸发器41制冷时,经节流装置20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冷媒被分成两路,一路流经蒸发器41后回到压缩机10,另一路流经蓄冷换热器421后回到压缩机10。当低温低压的冷媒流经蓄冷换热器421时,经蓄冷换热器421对蓄冷剂进行降温,使得蓄冷剂正向相变以储存冷量。当蒸发器41除霜时,蓄冷换热器421与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均不导通,此时经蒸发器41散发出的热量被蓄冷装置42的蓄冷剂吸收,并被蓄冷剂储存的冷量中和,此时蓄冷剂逆向相变,以备下次蓄冷用。
其中,蓄冷换热器421可以为板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或者管式换热器,具体不限。其中,蓄冷剂由相变蓄冷材料制成,相变蓄冷材料是相变蓄冷系统中储存冷量的功能材料,利用其对冷量的储存与释放,是在经受了无限次数的融化和凝固循环后,其物理与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相变蓄冷材料优选为具体类型在此不限制,可以选用高分子聚合物及吸水树脂。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冷风机40,蒸发器41除霜时产生的热量全部收容于机壳43内,热量在自然上升的过程中经连接于蒸发器41上方的导通部431引导至第二腔体中,被第二腔体内的蓄冷装置42吸收并中和。如此,能够避免热量散发到冷库中,造成库温波动。而且,蓄冷装置42能够在制冷模式下利用冷媒蓄冷,并在除霜模式下利用自身存储的冷量中和热量使得自身温度升高,当进入下一制冷模式时能够再次存储冷量,以备下一次除霜时使用,循环使用,如此不需要在除霜后手动替换新的蓄冷装置42,提高了除霜自动化和除霜效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2)

1.一种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0)、蒸发器(41)、节流装置(20)、冷凝器(30)和蓄冷装置(42),所述压缩机(10)、所述蒸发器(41)、所述节流装置(20)、所述冷凝器(30)依次循环连接构成冷媒回路;
所述蓄冷装置(42)靠近所述蒸发器(41)布置,且与所述蒸发器(41)并联接入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之间;
当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所述蓄冷装置(42)与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相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42)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所述蒸发器(41)散发而出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41)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42)与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互不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42)包括蓄冷换热器(421)和蓄冷剂,所述蓄冷换热器(421)与所述蒸发器(41)并联接入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之间,用于供低温冷媒流通,所述蓄冷剂用于储存所述低温冷媒经由所述蓄冷换热器(421)散发的冷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冷换热器(421)和所述压缩机(10)之间连接有第一蓄冷控制阀(61),所述第一蓄冷控制阀(61)用于仅允许冷媒从所述蓄冷换热器(421)流向所述压缩机(10);
在所述蓄冷换热器(421)和所述节流装置(20)之间连接有第二蓄冷控制阀(62),所述第二蓄冷控制阀(62)用于在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导通所述蓄冷换热器(421)和所述节流装置(20),并用于在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断开所述蓄冷换热器(421)和所述节流装置(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42)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蓄冷剂温度的第一感温包(422);
当所述第一感温包(422)检测的温度值达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二蓄冷控制阀(62)断开所述蓄冷换热器(421)和所述节流装置(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壳(43),所述机壳(43)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导通部(431),所述导通部(431)用于导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蒸发器(41)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蓄冷装置(42)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导通部(431)连接于所述蒸发器(41)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部(431)被构造为受控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当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所述导通部(431)断开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当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所述导通部(431)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部(431)包括隔温腔(4311),所述隔温腔(4311)将所述机壳(43)分隔形成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隔温腔(4311)受控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同时导通或同时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热装置(50),所述蓄热装置(50)包括蓄热罐(501)和用于流通蓄热剂的蓄热管路(502)和释热管路(505);
所述蓄热罐(501)包括蓄热出口、蓄热入口、释热出口和释热入口,所述蓄热管路(502)绕设于所述压缩机(10),并经所述蓄热出口和所述蓄热入口与所述蓄热罐(501)构成蓄热回路,所述释热管路(505)途经所述蒸发器(41)内部,并经所述释热出口和所述释热入口与所述蓄热罐(501)构成释热回路;
所述蓄热回路与所述释热回路不同时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释热回路上设置有回收罐(509)、第一释热阀(506)和回收阀(508),所述回收罐(509)位于所述蒸发器(41)和所述释热入口之间,所述第一释热阀(506)连接于所述释热出口和所述蒸发器(41)之间的所述释热管路(505)上,所述回收阀(508)连接于所述回收罐(509)和所述释热入口之间的所述释热管路(505)上;
所述第一释热阀(506)和所述回收阀(508)不同时导通所述释热管路(50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释热回路上还设置有第二释热阀(507),所述第二释热阀(507)连接于所述蒸发器(41)和所述回收罐(509)之间的所述释热管路(505)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热回路上设置有第一蓄热阀(503)和第二蓄热阀(504),所述第一蓄热阀(503)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蓄热入口之间的所述蓄热管路(502)上,所述第二蓄热阀(504)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蓄热出口之间的所述蓄热管路(502)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50)还包括蓄热换热器(510),所述蓄热换热器(510)位于所述蓄热罐(501)内,所述蓄热换热器(510)与所述冷凝器(30)并联接入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节流装置(20)之间;
当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所述蓄热换热器(510)与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节流装置(20)导通,用于流通自所述压缩机(10)流出的高温冷媒,以加热所述蓄热罐(501)内的蓄热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41)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所述蓄热换热器(510)与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互不导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热换热器(510)和所述节流装置(20)之间连接有第一蓄热控制阀(63),所述第一蓄热控制阀(63)用于在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导通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蓄热换热器(510),并在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断开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蓄热换热器(510);
在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蓄热换热器(510)之间连接有第二蓄热控制阀(64),所述第二蓄热控制阀(64)用于仅允许冷媒从所述蓄热换热器(510)流向所述节流装置(2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42)与所述蒸发器(41)并联接入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之间,当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所述蓄冷装置(42)与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相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所述蓄冷装置(42)存储的冷量达到冷量阈值时,所述第一蓄热控制阀(63)断开所述压缩机(10)和所述蓄热换热器(510)。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热罐(501)内设置有第二感温包(511),在绕设于所述压缩机(10)的所述蓄热管路(502)中设置有第三感温包(512),当所述第三感温包(512)检测的温度值与所述第二感温包(511)检测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不超过第二阈值时,所述蓄热回路与所述释热回路均断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42)包裹有第一保温层,和/或,所述蓄热装置(50)包裹有第二保温层。
19.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库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霜系统,所述蒸发器(41)和所述蓄冷装置(42)位于所述库体内。
20.一种冷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43),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导通部(431),所述导通部(431)用于导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蒸发器(41),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导通部(431)连接于所述蒸发器(41)的上方;及
蓄冷装置(42),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蓄冷装置(42)与所述蒸发器(41)被构造为能够并联接入节流装置(20)和压缩机(10)之间;
当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所述蓄冷装置(42)与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导通,并储存流经自身的低温冷媒的冷量;当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42)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所述蒸发器(41)散发而出的热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41)被构造为利用流经自身的高温冷媒除霜;当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所述蓄冷装置(42)与所述节流装置(20)和所述压缩机(10)互不导通,并利用自身储存的冷量中和经所述蒸发器(41)散发而出的热量。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部(431)被构造为受控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当所述蒸发器(41)制冷时,所述导通部(431)断开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当所述蒸发器(41)除霜时,所述导通部(431)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CN202110533203.7A 2021-05-17 2021-05-17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Pending CN1131083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3203.7A CN113108390A (zh) 2021-05-17 2021-05-17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3203.7A CN113108390A (zh) 2021-05-17 2021-05-17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8390A true CN113108390A (zh) 2021-07-13

Family

ID=76722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33203.7A Pending CN113108390A (zh) 2021-05-17 2021-05-17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0839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40078A (zh) * 2022-08-04 2022-12-3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40078A (zh) * 2022-08-04 2022-12-3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90462B1 (ko) 냉동 장치의 디프로스트 시스템 및 냉각 유닛
KR101445924B1 (ko) 냉장고
JP5261066B2 (ja) 冷凍冷蔵庫及び冷却庫
CN105890269A (zh) 一种循环化霜系统、冰箱及化霜方法
CN111207534A (zh) 制冷系统、制冷设备以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JP2011231956A (ja) 冷凍冷蔵庫
KR20140123384A (ko) 공기열 이원 사이클 히트펌프 냉난방 장치
JP2013057415A (ja) 冷蔵庫
JP4253957B2 (ja) 冷蔵庫
JP2013089209A (ja) 自動販売機
CN113108390A (zh)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CN215175630U (zh) 除霜系统、制冷设备及冷风机
CN110671859B (zh) 冰箱
RU2505756C2 (ru) Холоди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JP5056026B2 (ja) 自動販売機
CN210107846U (zh) 风冷冰箱
CN109900047B (zh) 风冷冰箱
CN112013559A (zh) 制冷系统和制冷系统控制方法
JP3430160B2 (ja) 冷蔵庫
JP2004144364A (ja) 冷蔵庫
CN215951881U (zh) 低温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KR101233778B1 (ko) 냉온장고
CN219713696U (zh) 复叠式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13720074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13084073A (ja) 自動販売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