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8906U -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8906U
CN212518906U CN202021283798.2U CN202021283798U CN212518906U CN 212518906 U CN212518906 U CN 212518906U CN 202021283798 U CN202021283798 U CN 202021283798U CN 212518906 U CN212518906 U CN 212518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photovoltaic
photovoltaic module
color steel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837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标
施正荣
谢涛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mai Zhenj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mai Zhenj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mai Zhenj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mai Zhenj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8379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8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8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8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安装系统,包括由至少2个A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A型光伏组件列和由至少2个B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B型光伏组件列,A型光伏组件列与B型光伏组件列串联连接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设置在安装基面上;其中,A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A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A型负极输出端;B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B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B型负极输出端;A型正极输出端与B型负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同时A型负极输出端与B型正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A型负极输出端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相邻B型光伏组件列的B型正极输出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避免了长直流线缆线程的走线结构,明显减少了光伏安装系统的线损。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阵列通常是指为了满足高电压、大功率的发电要求,采用多个光伏组件通过缆线接头进行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后,最终通过直流电缆将电流汇流至逆变器内的光伏发电产品,其中,光伏组件一般是由若干电池片通过导电栅线进行串联和/或并联连接的光伏阵列单元。
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已有较多关于减少作为光伏阵列单元的光伏组件内部电流损耗的技术方案公开,如采用半片或叠片等技术,可以减少光伏组件的内部电流和内损耗。申请人通过专利检索,未发现关于减少将光伏组件进行电连接的光伏阵列损耗的技术方案公开,然而申请人发现光伏阵列需要将大量的光伏组件通过线缆连接实现电流汇流,具体来说,传统的光伏阵列通常在光伏组件短边方向(背面,也有较少在受光正面)上设置接线盒,然后通过直流线缆对各接线盒进行电连接;该结构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直流线缆,同时也导致了较高的光伏阵列线损。
为此,本申请实用新型人基于在光伏领域的多年研发经验以及具有的理论知识决定寻求系统性技术方案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人在提出低线损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独创的彩钢瓦以及独创的光伏安装系统方案,为了更好说明它们的技术效果,本申请人集中提出批量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安装系统,有效避免了长直流线缆线程的走线结构,明显减少了光伏安装系统的线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包括由至少2个A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A型光伏组件列和由至少2个B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B型光伏组件列,所述A型光伏组件列与所述B型光伏组件列串联连接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设置在安装基面上;其中,
所述A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A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A 型负极输出端;
所述B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B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B 型负极输出端;
所述A型正极输出端与所述B型负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同时所述A型负极输出端与所述B型正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
所述A型负极输出端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相邻B型光伏组件列的B型正极输出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A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位于同一侧;或,所述B型光伏组件为180度平面旋转后的A型光伏组件,所述A 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位于不同侧。
优选地,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或B型光伏组件包括长边和短边,沿其长边中心线两端的受光面或背光面分别设有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同时A型光伏组件或B型光伏组件包括1个光伏电池串或多个并排或并列分布且呈串联和/或并联的光伏电池串,其中,
所述第一端边接线盒以及第二端边接线盒位于所述长边的同一侧,各接线盒之间通过汇流条电连接;
第一端边接线盒和/或第二端边接线盒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相邻的光伏组件的端边接线盒电连接;
位于两端的光伏组件分别包括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所述第一端边接线盒的输出端和第二端边接线盒的输出端分别作为其对应光伏组件列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或B型光伏组件包括至少1个位于所述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之间的中间接线盒,各接线盒位于所述长边的同一侧;其中,至少1个接线盒内设有至少1个二极管,将该二极管与其对应的光伏电池串的正负极之间进行反向并联,用于旁路防护。
优选地,所述A型负极输出端与所述B型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线缆套接有软质金属管,用于避免线缆与安装基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安装基面采用建筑屋顶,所述建筑屋顶上间隔安装若干檀条,在所述檀条上固定安装所述A型光伏组件列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列。
优选地,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均采用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所述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包括彩钢瓦和光伏组件,所述彩钢瓦包括彩钢瓦基板,所述彩钢瓦基板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接边和第二卡接边;所述光伏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卡接边和第二卡接边之间形成的限位槽内;其中,所述第二卡接边与其相邻彩钢瓦的第一卡接边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接边与其相邻彩钢瓦的第二卡接边卡接配合;各彩钢瓦固定安装在所述檀条上。
优选地,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均采用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所述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包括彩钢瓦和光伏组件,其中,所述彩钢瓦包括第一彩钢瓦和第二彩钢瓦;
所述第一彩钢瓦一侧设有第二卡接边;
所述第二彩钢瓦一侧设有第一卡接边;
所述第一彩钢瓦的第二卡接边与其相邻的第二彩钢瓦的第一卡接边卡接配合,且与其相对的第二彩钢瓦对应配合形成用于固定安装1个或多个光伏组件的限位镂空槽;
所述光伏组件固定安装在该限位镂空槽内;
各彩钢瓦固定安装在所述檀条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接边采用防护卡接边,所述防护卡接边包括位于内侧的卡接部和位于外侧的防护盖,其中,所述卡接部与其相邻彩钢瓦的第一卡接边卡接配合,同时所述防护盖位于与其对应光伏组件一侧的上方用于遮挡防护。
优选地,所述建筑屋顶包括用于A型正极输出端和B型负极输出端走线的屋脊桥架;通过所述屋脊桥架汇入汇流箱内;各负极输出端与其对应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建筑屋顶的上檐口或下檐口或穿孔走线。
本申请具有如下积极技术效果:
1、本申请创造性地提出在光伏组件沿其长边中心线两端的受光面或背光面同一侧设置端边接线盒,端边接线盒之间通过光伏组件公知的汇流条进行电连接,仅需要端边接线盒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他光伏组件的端边接线盒进行电连接,可以极大地减少接线盒之间的电连接线缆用量,当多个光伏组件进行串、并联连接形成光伏阵列结构后,可以明显缩短光伏阵列结构中直流电缆的线程,降低光伏阵列结构内部的线损耗;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优选地提出在端边接线盒之间设置1个或多个中间接线盒,中间接线盒即可以作为光伏电池串的旁路防护结构,同时可以进一步满足对于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之间间距较大(如间距范围500-2000mm或更大的间距范围)的光伏组件结构,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和普适性。
2、本申请进一步具体优选地将以上第1点提出的低线损技术应用于叠片式光伏组件中,非常良好地解决了叠片式光伏组件产品一直存在接线盒之间直流线缆线程长、高线损的缺点,同时本实用新型还特别提出采用柔性复合膜层对叠片式光伏组件产品进行封装,有效降低了叠片式光伏组件的封装重量,以及实现了曲面安装效果,有力促进了叠片式光伏组件产品的规模推广应用。
3、本申请提出了优选的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结构,具体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彩钢瓦之间的固定安装连接,同时直接在卡接边上设置具有对光伏组件侧面进行遮挡防护的防滑盖,具体在应用时,可以直接对位于光伏组件受光面一侧的接线盒进行遮挡保护,确保接线盒的使用寿命。
4、本申请提出了优选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首先设置其两侧分别设有卡接边的彩钢瓦基板,将光伏组件设置在卡接边之间的限位槽内,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光伏组件的快速定位安装,而且在实际应用时,本申请提出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可以直接在厂内完成安装工序,极大地节省了后续光伏安装系统应用时的安装工作量。
5、本申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优选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具体分别提出了分别设有卡接边的第一彩钢瓦和第二彩钢瓦,第一彩钢瓦和第二彩钢瓦相对设置形成用于固定安装光伏组件的限位镂空槽,在实际应用安装时,光伏组件的的背面直接替代传统的彩钢瓦与安装基面接触,明显节约了彩钢瓦的材料用量,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显著减轻了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整体的安装重量,且可以与各种系列规格的光伏组件进行结合应用安装,不会受到光伏组件宽边尺寸的限制,通用性好;此外,本申请提出的镂空式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还非常便于后续安装维护,可以广泛应用于具有不同安装特点的安装环境中,其中,包括非常适合在废旧型彩钢瓦建筑屋顶上直接安装应用,确保安装强度的同时,也极大地简化了安装工序。
6、本申请创造性地提出了由A型光伏组件列、B型光伏组件列串联连接而成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的光伏安装系统,其中,B型光伏组件列的负极输出端与A型光伏组件列的正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B型光伏组件列的正极输出端与A型光伏组件列的负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在该特定结构下,确保A 型光伏组件列的负极输出端与B型光伏组件列的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直流线缆线程得到相当程度地缩短,有效避免了长直流线缆线程的走线结构,明显减少了光伏安装系统的线损。
7、在以上第6点的基础上,本申请进一步对采用A型光伏组件列的负极输出端与B型光伏组件列的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采用穿孔走线结构,不再依赖下檐口走线结构,很大程度地缩减了直流线缆线程,进一步降低线损,而且穿孔走线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8、本申请还优选地提出了由A型光伏组件以及经180度平面旋转后的A 型光伏组件(作为B型光伏组件)串联连接而成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的低线损光伏安装系统,不需专门设置两种型号的光伏组件,简化了光伏组件的生产工序,便于批量生产时的管理,本申请仅需在进行系统安装时将A 型光伏组件进行交替式180度平面旋转即可,通过该特定结构形成了单组双排对接盒结构,从而确保了在A型光伏组件列的负极输出端与B型光伏组件列的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直流线缆线程得到最大程度地缩短,线损得到最大程序降低,实现了优异的线管理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低线损光伏阵列的2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a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低线损光伏阵列的3系列1/3切片式光伏组件10b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低线损光伏阵列的4系列整片式光伏组件 10c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低线损光伏阵列的5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d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低线损光伏阵列的6系列整片式光伏组件 10e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叠片式轻质柔性晶体硅光伏组件10f(5系列1/5切片)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接线盒安装在背光面的光伏组件10g(2系列1/2切片式)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中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中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光伏安装系统应用于建筑屋顶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A型光伏组件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B型光伏组件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光伏安装系统应用于建筑屋顶时的建筑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A型光伏组件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B型光伏组件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中光伏安装系统局部的穿孔走线结构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低线损光伏安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A型光伏组件和B型光伏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24是图22中暗扣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接线盒盖板50a和接线盒边盖板50b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安装系统,包括由至少2个A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A型光伏组件列和由至少2个B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B型光伏组件列,A型光伏组件列与B型光伏组件列串联连接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设置在安装基面上;其中,A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A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A型负极输出端;B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B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B型负极输出端;A型正极输出端与B型负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同时A型负极输出端与B型正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A型负极输出端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相邻B型光伏组件列的B型正极输出端电连接。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请参见图1并结合参见图13所示,一种低线损光伏阵列结构,包括若干作为光伏阵列单元的光伏组件10a,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10a包括长边11a和宽边12a;长边11a分布有2个并排分布且呈并联的光伏电池串13a,其中,各光伏电池串13a包括12个(6n,其中n=2)串接的电池片14a;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片14a采用1/2切片的晶体硅片,本实施例简称为2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a;电池片14a整片的单边长度为100-260mm,更优选地,可以为120-220mm,例如,电池片14a整片的单边长度规格可以为156mm,158mm,166mm或210mm,具体规格可以根据电池片整体的规格以及光伏组件10a输出电压和安装需求进行选择,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记载内容基础上可做的常规技术手段;
光伏组件10a沿其长边11a中心线两端的受光面分别设有第一端边接线盒15a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第一端边接线盒15a以及第二端边接线盒16a 位于光伏组件长边11a的同一侧,各接线盒15a,16a之间通过汇流条(图未示出)电连接;同时第一端边接线盒15a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器21与其相邻光伏组件的端边接线盒电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中1个端边接线盒也可以通过线缆连接器直接汇流至汇流箱,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施例对其不做特别限定;优选地,第一端边接线盒15a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之间的间距不低于200mm,可以有效减少直流线缆用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10a在制备时,将光伏电池串13a与位于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封装层(即分别正面封装层和背面封装层)通过公知的层压工艺或其他公知制备工艺封装为一体,正面封装层和背面封装层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对应封装层材料;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封装层和/或背面封装层可以包括柔性复合膜层,也可以采用玻璃层,也可以采用双玻封装结构,在正面、背面封装层做出的任何替换均属于本申请可以应用的实施范围,同样可以获得与本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10a还包括1个位于第一端边接线盒15a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之间的中间接线盒17a,各接线盒15a,16a,17a位于长边11a的同一侧;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15或图16所示,在中间接线盒17a内设有1个二极管22,将该二极管22与2排光伏电池串13a (各排光伏电池串包括12个串接的电池片)对应,在各排光伏电池串13a的正负极之间反向并联单个二极管22,用于旁路防护;
第一端边接线盒15a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之间的间距范围为 500-2000mm,或者更大的间距范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长边11a为 900-1100mm,第一端边接线盒15a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之间的间距为 800-850mm,可以明显减少直流线缆用量;
本实施例1中光伏组件10a在后续进行实际安装时,可以直接采用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中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本实施例1在后续安装时,可以直接采用实施例12的技术方案获得低线损光伏阵列结构,在实施时,预先在工厂内制造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A型光伏组件1a’和B型光伏组件 1b’,其中B型光伏组件1b’的正、负极输出端方向与A型光伏组件1a’的正、负极输出端方向相反,具体实施过程可直接采用实施例12。
实施例2:本实施例2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2中,请参见图2所示的光伏组件10b,长边11b分布有3个并排分布且呈串联的光伏电池串12b,其中,各光伏电池串12b包括36个(6n,其中n=6) 串接的电池片13b;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片13b采用1/3切片的晶体硅片,本实施例简称为3系列1/3切片式光伏组件10b;光伏组件10b沿其长边11b中心线两端的受光面分别设有第一端边接线盒14b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5b,第一端边接线盒14b以及第二端边接线盒15b位于长边11b的同一侧,各接线盒14b,15b之间通过汇流条16b电连接,本实施例2没有设置中间接线盒;在第一端边接线盒14b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5b内分别设有1个二极管(公知结构,图未示出),将该二极管与3排光伏电池串12b中18个(3n,其中 n=6)串接的电池片13b对应,在各排18个串接的电池片13b的正负极之间反向并联单个二极管,用于旁路防护。
实施例3:本实施例3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3中,请参见图3所示的光伏组件10c,长边11c分布有12个(6n,其中n=2)并列分布且呈串联的光伏电池串12c,其中,各光伏电池串12c包括4 个串接的电池片13c;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片13c采用整片晶体硅片,本实施例简称为4系列整片式光伏组件10c;光伏组件10c沿其长边11c 中心线两端的受光面分别设有第一端边接线盒14c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5c,第一端边接线盒14c以及第二端边接线盒15c位于长边11c的同一侧,各接线盒14c,15c之间通过汇流条(图未示出)电连接,本实施例3没有设置中间接线盒;在第一端边接线盒14c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5c内分别设有1个二极管(公知结构,图未示出),各二极管与每6个(3n,其中n=2)并列分布的光伏电池串12c对应,在每6个并列分布的光伏电池串12c的正负极之间反向并联单个二极管,用于旁路防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光伏组件旁路防护结构的需要,设置多个中间接线盒,本申请不做唯一限定。
实施例4:本实施例4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4中,请参见图4所示的光伏组件10d,并结合图18和图19所示,长边 11d分布有12个(6n,其中n=2)并列分布且呈串联的光伏电池串12d,其中,各光伏电池串12d包括10个串接的电池片13d;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片13d采用1/2切片晶体硅片,本实施例简称为5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d;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线盒14d,15d,16d内分别设有1个二极管 22,各二极管22与每4个(2n,其中n=2)并列分布的光伏电池串12d对应,在每4个并列分布的光伏电池串12d的正负极之间反向并联单个二极管22,且各二极管22之间串接,用于对其对应的光伏电池串12d进行旁路防护。
实施例5:本实施例5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5中,请参见图5所示的光伏组件10e,长边11e分布有12个(6n,其中 n=2)并列分布且呈串联的光伏电池串12e,其中,各光伏电池串12e包括6 个串接的电池片13e;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片13e采用整片晶体硅片,本实施例简称为6系列整片式光伏组件10e;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线盒 14e,15e,16e内分别设有1个二极管(公知结构,图未示出),各二极管与每4个(2n,其中n=2)并列分布的光伏电池串12e对应,在每4个并列分布的光伏电池串12e的正负极之间反向并联单个二极管,用于旁路防护。
实施例6:一种叠片式轻质柔性晶体硅光伏组件10f,包括层压封装为一体的正面封装层、叠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串以及背面封装层,正面封装层和背面封装层包括柔性复合膜层,且柔性复合膜层的重量不超过2kg/cm2;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复合膜层采用热固性粉末涂料复合纤维布;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热固性粉末涂料采用丙烯酸热固性粉末涂料或聚酯热固性粉末涂料;正面封装层与叠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串之间设有封装胶膜层;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柔性复合膜层的具体优选材料方案可以直接参见201610685536.0;201610685240.9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具有优异的轻质柔性效果;本实施例涉及的正面即为实施例1中的受光面,背面即为实施例1中的背光面。
本实施例6关于接线盒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4,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6中,请参见图6所示,长边11f分布有5个并排分布且呈并联的叠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串12f,其中,各叠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串12f包括60个叠片串接的电池片13f;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片13f采用1/5切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线盒(图未示出)位于长边11f的同一侧,且各接线盒内分别设有二极管22,各二极管22与5排光伏电池串中20个(2n,其中n=10)串接的电池片13f对应,在各排20个串接的电池片13f的正负极之间反向并联单个二极管22,用于旁路防护;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叠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串12f中所采用的电池片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1/2 切片或1/3切片或1/4切片或1/6切片,这些属于本实施例的等同实施例,本申请不再一一展开说明。
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6叠片式轻质柔性晶体硅光伏组件10f在后续进行实际安装时,可以直接结合应用实施例10或实施例11,对其采用光伏组件10a进行替换后得到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还可以直接对实施例12的技术方案获得低线损光伏阵列结构,在实施时,预先在工厂内参照图15和图 16所示,制造A型叠片式轻质柔性晶体硅光伏组件和B型叠片式轻质柔性晶体硅光伏组件,其中,B型叠片式轻质柔性晶体硅光伏组件的正、负极输出端方向与A型光伏组件的正、负极输出端方向相反,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12、12的基础上可作出的常规技术选择,为了节省说明篇幅,本实施例不再重复展开说明。
实施例7:本实施例7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7中,请参见图7所示的光伏组件10g,光伏组件10g包括长边11g和宽边 12g,沿其长边11g中心线两端的背光面分别设有第一端边接线盒15g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g,以及1个位于第一端边接线盒15g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g之间的中间接线盒17g,各接线盒15g,16g,17g位于长边11g的同一侧。
本实施例1-7创造性地提出在在光伏组件沿其长边中心线两端的受光面或背光面同一侧设置端边接线盒,端边接线盒之间通过光伏组件公知的汇流条进行电连接,仅需要端边接线盒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他光伏组件的端边接线盒进行电连接,可以极大地减少接线盒之间的电连接线缆用量,当多个光伏组件进行串、并联连接形成光伏阵列结构后,可以明显缩短光伏阵列结构中直流电缆的线程,降低光伏阵列结构内部的线损耗;本实施例1、实施例 4-7还进一步优选地提出在端边接线盒之间设置1个或多个中间接线盒,中间接线盒即可以作为光伏电池串的旁路防护结构,同时可以进一步满足对于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之间间距较大的光伏组件结构,可以使得本申请在实施时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和普适性。
实施例8:请参见图8并结合图11所示,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20a,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彩钢瓦20a采用一体冲压成型或一体压铸成型或一体挤压成型,材质上可以采用钢质或铝质或其他合适的金属合金(例如铝镁锰合金板)或塑料材质,其中钢质和铝合金作为更优选方案,采用一体结构可以确保安装强度,同时简化安装工序;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全文涉及的彩钢瓦为光伏组件安装领域的通用词语,其本身对材质没有特定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彩钢瓦20a包括彩钢瓦基板20a’,彩钢瓦基板20a’一侧设有防护卡接边21a,其另一侧设有卡接边22a,防护卡接边21a 包括位于内侧的卡接部24a和位于外侧的防护盖25a;
在安装使用时,实施例1-7之一所述的光伏组件(图11示出光伏组件10d) 可固定安装在防护卡接边21a和卡接边22a之间形成的限位槽23a内;其中,防护卡接边21a的卡接部24a与其相邻彩钢瓦20a的卡接边22a卡接配合,卡接边22a与其相邻彩钢瓦20a的卡接部24a卡接配合,同时防护盖25a位于与其对应光伏组件一侧的上方用于遮挡防护;
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接部24a呈弯折凸起形状,确保卡接强度,同时便于卡接,卡接部24a的高度范围为10-50mm;防护盖25a与卡接部24a固定连接,且包括呈弯折连接的盖护板26a和侧护板27a;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护板26a的高度小于卡接部24a的高度,该高度设计可以便于卡接,同时盖护板26a的高度更低,可以实现更好的遮挡效果;盖护板 26a与光伏组件呈平行设置,侧护板27a沿与其对应的光伏组件10d另一侧倾斜,用于增加对光伏组件10d一侧的遮挡防护面积,可提高对位于其下方的光伏组件10d侧边实现更佳的遮挡防护效果。
本实施例8在后续进一步实际应用时,可以将防护盖25a设置在实施例 1-7中任意一种光伏组件一侧的各接线盒上方,直接对实施例1-7中光伏组件的各接线盒进行遮挡防护,实现对各接线盒的有效遮挡防护,确保各接线盒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9:本实施例9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8,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9中,请参见图9并结合图12所示的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彩钢瓦包括第一彩钢瓦20b和第二彩钢瓦20c;第一彩钢瓦20b一侧设有防护卡接边 21b(即为第二卡接边);第二彩钢瓦20c一侧设有第一卡接边21c;第一彩钢瓦20b的防护卡接边21b与其相邻的第二彩钢瓦20c的第一卡接边21c卡接配合,且与其相对的第二彩钢瓦20c对应配合形成用于固定安装光伏组件(图12示出光伏组件10d)的限位镂空槽20d,防护卡接边21b包括位于内侧的卡接部22b和位于外侧的防护盖23b,其中,卡接部22b与其相邻的第二彩钢瓦 20c的第一卡接边21c卡接配合,同时防护盖23b位于与其对应光伏组件10d 一侧的上方用于遮挡防护。
本实施例9在具体应用时,同样可以将防护盖23b设置在实施例1-7中任意一种光伏组件一侧的各接线盒上方,直接对光伏组件的各接线盒进行遮挡防护,实现对各接线盒的有效遮挡防护,确保各接线盒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施例中限位镂空槽20d的结构设计使得光伏组件的的背面直接替代传统的彩钢瓦与安装基面接触,明显节约了彩钢瓦的材料用量,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降低了彩钢瓦的安装重量,且可以与各种系列规格的光伏组件进行结合应用安装,不会受到光伏组件宽边尺寸的限制,通用性好。
实施例10:结合参见图8和图4所示内容,请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的一种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a,包括实施例8中的彩钢瓦20a和实施例4中的光伏组件10d,彩钢瓦20a包括彩钢瓦基板20a’,彩钢瓦基板20a’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接边22a和第二卡接边;光伏组件10d固定安装在第一卡接边 22a和第二卡接边之间形成的限位槽23a内;第二卡接边与其相邻彩钢瓦20a 的第一卡接边22a卡接配合,第一卡接边22a与其相邻彩钢瓦20a的第二卡接边卡接配合;其中,第二卡接边采用防护卡接边21a,防护卡接边21a包括位于内侧的卡接部24a和位于外侧的防护盖25a,防护盖25a与卡接部24a固定连接,且包括呈弯折连接的盖护板26a和侧护板27a;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10d包括位于中间的晶体硅电池串层,以及分别用于晶体硅电池串层封装的正面封装层和背面封装层;其中,背面封装层贴合在彩钢瓦基板20a’上;背面封装层通过胶带或胶黏剂或热塑胶膜直接贴合在彩钢瓦基板20a’上;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封装层和背面封装层均包括柔性复合膜层,且该柔性复合膜层的重量不超过 2kg/cm2;柔性复合膜层的具体优选材料方案可以直接参见201610685536.0; 201610685240.9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具有优异的轻质柔性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护盖25a位于与其对应光伏组件10d一侧的上方用于对各接线盒14a,15d,16d进行遮挡防护,其中,盖护板26a主要用于上方遮挡,侧护板27a主要用于外侧遮挡,同时位于内侧的卡接部24a同时作为防护结构;通过该结构同时实现了对位于光伏组件10d受光面一侧接线盒 14a,15d,16d的优异防护效果;
本实施例设置其两侧分别设有卡接边21a,22a的彩钢瓦基板20a’,将光伏组件10d设置在卡接边21a,22a之间的限位槽23a内,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光伏组件10d的快速定位安装,而且在实际应用时,本实施例提出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a可以直接在厂内完成安装工序,极大地节省了后续光伏安装系统应用时的安装工作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彩钢瓦20a与其他结构或形状的光伏组件(如实施例1-3以及实施例5-7中的光伏组件)进行集成安装得到其他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这些都是本实施例的等同替换。
实施例11:结合参见图9和图4所示内容,请参见图10和图12所示的一种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包括实施例9中的彩钢瓦和实施例4中的光伏组件10d,彩钢瓦包括第一彩钢瓦20b和第二彩钢瓦20c;第一彩钢瓦20b 一侧设有防护卡接边21b(即为第二卡接边),防护卡接边21b包括位于内侧的卡接部22b和位于外侧的防护盖23b;第二彩钢瓦一侧设有第一卡接边21c;第一彩钢瓦20b的卡接部22b与其相邻的第二彩钢瓦20c的第一卡接边21c卡接配合,且与其相对的第二彩钢瓦20c对应配合形成用于固定安装1个或多个光伏组件10d的限位镂空槽20d;光伏组件10d固定安装在该限位镂空槽20d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后续光伏安装系统的批量卡接安装,通过在光伏组件10d一端设置空白安装区域用于放置与其卡接的光伏组件10d,由于本实施例提出的限位镂空槽20d结构设计,通常在实际应用时,会在限位镂空槽20d一端通过粘胶方式贴合作为空白安装区域的盖板20e(参见图10);
本实施例11的光伏组件10d的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0,光伏组件10d的安装重量通常不超过6kg/m2;光伏组件10d的背面封装层贴合在限位镂空槽20d 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护盖23b位于与其对应光伏组件10d一侧的上方用于对各接线盒14a,15d,16d进行遮挡防护,其中,防护盖23b的盖护板24b 主要用于上方遮挡,防护盖23b的侧护板25b主要用于外侧遮挡,同时位于内侧的卡接部22b同时作为防护结构;通过该结构同时实现了对位于光伏组件10d受光面一侧接线盒14a,15d,16d的优异防护效果。
本实施例11创造性地提出了设有防护卡接边21b的第一彩钢瓦20b和设有第一卡接边21c第二彩钢瓦20c,第一彩钢瓦20b和第二彩钢瓦20c相对设置形成用于固定安装光伏组件的限位镂空槽,在实际应用安装时,光伏组件的的背面直接替代传统的彩钢瓦与安装基面接触,明显节约了彩钢瓦20b,20c 的材料用量,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显著减轻了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 30b整体的安装重量,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镂空式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 30b还非常便于后续安装维护,可以广泛应用于具有不同安装特点的安装环境中,其中,包括非常适合在废旧型彩钢瓦建筑屋顶上直接安装应用,确保安装强度的同时,也极大地简化了安装工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彩钢瓦20b,20c与其他结构或形状的光伏组件(如实施例1-3以及实施例5-7中的光伏组件)进行集成安装得到其他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这些都是本实施例的等同替换。
本实施例11还提出一种如上所述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S10)、将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放置在安装基面上,光伏组件10d 的背面封装层与安装基面直接接触;
S20)、将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的第一彩钢瓦20b与其相邻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的第二彩钢瓦卡20c接配合,且该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 的第二彩钢瓦20c与其相邻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的第一彩钢瓦20b卡接配合;具体优选地,通过紧固件将各彩钢瓦20b,20c安装锁紧在安装基面上,紧固件可以采用暗扣;
S30)、将多个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呈阵列结构形状分布,且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之间采用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具体可以根据走线需求和安装需求进行具体设置,本实施例对其没有特别限定之处。
实施例12:请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一种光伏安装系统,包括由至少2个A型光伏组件1a’串联而成的A型光伏组件列1a和由至少2个B型光伏组件1b’串联而成的B型光伏组件列1b,A型光伏组件列1a与B型光伏组件列1b串联连接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设置在安装基面上;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基面采用建筑屋顶2,建筑屋顶2上间隔安装若干檀条3,在檀条3上固定安装A型光伏组件列1a和B型光伏组件列1b;具体优选地,请参见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A型光伏组件1a’和B型光伏组件1b’的结构均采用实施例1中的2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a,但在电极输出结构呈相反结构配置,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技术内容以及图示内容可作出的常规技术手段,因此,本实施例对光伏组件10a的具体电极结构不再具体文字展开说明;同时在实际安装时,2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a均采用实施例11中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方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实施例10中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a方案),便于批量便捷式快速安装效果,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中的彩钢瓦通过紧固螺钉(图未示出)固定安装在檀条3上;
A型光伏组件列1a包括位于一端的A型正极输出端2a和位于另一端的A 型负极输出端3a;B型光伏组件列1b包括位于一端的B型正极输出端2b和位于另一端的B型负极输出端3b;A型正极输出端2a与B型负极输出端3b 位于同一端,同时A型负极输出端3a与B型正极输出端2b位于同一端;A型负极输出端3a通过线缆连接器21与其相邻B型光伏组件列1b的B型正极输出端2b电连接,A型正极输出端2a、B型负极输出端3b可直接并入汇流箱,也可通过上檐口(公知结构)进行串接走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两端的A型光伏组件1a’或B型光伏组件1b’分别包括第一端边接线盒15a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第一端边接线盒15a的输出端和第二端边接线盒16a的输出端分别作为其对应光伏组件列1a,1b的正极输出端2a,2b 和负极输出端3a,3b,这些都是本领域基于本申请所记载技术内容可毫无疑义获知的技术内容,为了节省说明篇幅,本实施例对其不再具体展开说明;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A型光伏组件1a’的接线盒15a,16a,17a 和B型光伏组件1b’的接线盒15a,16a,17a位于同一侧(图13所示),在形状上体现为间隔平行状;如实施例15所示的方案,B型光伏组件也可以为 180度平面旋转后的A型光伏组件,A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B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位于不同侧,得以形成单组双排对接盒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A型负极输出端3a与B型正极输出端2b之间的线缆套接有软质金属管(图未示出),用于避免线缆与建筑屋顶2接触;建筑屋顶2包括用于A型正极输出端2a和B型负极输出端3b走线的屋脊桥架4(设有桥架盖板),A型正极输出端2a、B型负极输出端3b通过屋脊桥架4汇入汇流箱 (图未示出)内;在本实施方式中,A型负极输出端3a与与其相邻B型光伏组件列1b的B型正极输出端2b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建筑屋顶2的下檐口(公知结构) 走线。
本实施例12创造性地提出了由A型光伏组件列1a、B型光伏组件列1b 串联连接而成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的光伏安装系统,其中,B型光伏组件列1b的负极输出端3b与A型光伏组件列1a的正极输出端2a位于同一端, B型光伏组件列1b的正极输出端2b与A型光伏组件列1a的负极输出端3a位于同一端,在该特定结构下,确保A型光伏组件列1a的负极输出端3a与B 型光伏组件列1b的正极输出端2b之间的直流线缆线程得到相当程度地缩短,有效避免了长直流线缆线程的走线结构,明显减少了光伏安装系统的线损。
实施例13:本实施例13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2,区别在于,请参见图17、图18和图19所示,在本实施例13中,采用实施例4中的5系列1/2 切片式光伏组件10d作为A型光伏组件1a’和B型光伏组件1b’的结构,但同样在电极输出结构存在差别(图18和图19已示出);同时在实际安装时, 5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d采用实施例10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a 方案(当然也可以采用实施例11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b方案),便于批量便捷式快速安装效果;A型光伏组件列1a的A型负极输出端与与其相邻 B型光伏组件列1b的B型正极输出端2b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建筑屋顶2的下檐口5走线。
实施例14:同样参见图17、图18和图19所示,本实施例14中光伏安装系统的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3,区别在于,请参见图20所示,本实施例14 提出了一种光伏安装系统的走线结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A型负极输出端与B型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通过穿孔走线;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光伏组件设有负极输出端穿孔和正极输出端穿孔,A型负极输出端与B型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线缆穿入负极输出端穿孔后,从正极输出端孔穿出;
与实施例13相同,本实施例14中的A型光伏组件1a’和B型光伏组件 1b’均采用实施例4中的5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d;进一步优选地,本实施例在实际安装时,5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d采用实施例10中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30a;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A型光伏组件1a’的彩钢瓦20a上设有负极输出端穿孔6a,B型光伏组件1b’的彩钢瓦20a上设有正极输出端穿孔6b;
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套接有软质金属管(图未示出),避免其与建筑屋顶2的接触,确保安装安全性;负极输出端穿孔6a和正极输出端6b穿孔内套设有软质防水密封件(图未示出);具体优选地,软质防水密封件采用橡胶材质,可以直接从市场采购得到,例如具体可以采用PG系列的防水堵头。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5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d采用实施例11中的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在A型光伏组件1a’的彩钢瓦上设置负极输出端穿孔,B型光伏组件1b’的彩钢瓦上设置正极输出端穿孔。
本实施例1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采用A型光伏组件列1a的负极输出端与B型光伏组件列1b的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采用穿孔走线结构,不再依赖实施例13中的下檐口走线结构,很大程度地缩减了直流线缆线程,进一步降低线损,而且穿孔走线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实施例15:本实施例15的光伏安装系统的其余技术方案同实施例12,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15中,请参见图21所示的一种低线损光伏安装系统,包括由至少2个A型光伏组件1c’串联而成的A型光伏组件列1c和由至少2 个B型光伏组件1d’串联而成的B型光伏组件列1d,A型光伏组件列1c与B 型光伏组件列1d串联连接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设置在安装基面上,安装基面包括建筑屋顶或车棚屋顶或地面;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基面同样为建筑屋顶2’;
请进一步参见图22和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A型光伏组件1c’同样采用实施例1中的2系列1/2切片式光伏组件10a,B型光伏组件1d’为 180度平面旋转后的A型光伏组件1c’,使得A型光伏组件1c’的接线盒15a, 16a,17a和与其相邻B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15a,16a,17a呈相邻排列(即位于不同侧),形成单组双排对接盒7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光伏组件1c’,1d’分别安装在彩钢瓦40 上,每两个相邻的彩钢瓦40固定安装连接为一体;请参见图24和图25所示,彩钢瓦40上安装接线盒盖板50a,接线盒盖板50a位于单组双排对接盒7结构的上方用于遮挡防护;每两个相邻的彩钢瓦40之间通过暗扣安装座60固定连接为一体;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彩钢瓦40两侧分别设有卡接边41,暗扣安装座60位于每两个相邻的彩钢瓦40之间,且分别与位于其两侧彩钢瓦40的卡接边41进行卡接;同时暗扣安装座60固定安装在建筑屋顶2’上;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彩钢瓦40的卡接边41上设有线槽41a,A型负极输出端3a与B型正极输出端2b之间的电连接通过线槽41a、线缆连接器 21走线;位于一侧的A型光伏组件1c’的接线盒15a,16a,17a或B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15a,16a,17a上方设有接线盒边盖板50b,接线盒边盖板50b 安装在与其对应的彩钢瓦40上,对位于侧面未组成单组双排对接盒7结构的接线盒进行单独遮挡防护。
本实施例15通过提出由A型光伏组件1c’以及经180度平面旋转后的A 型光伏组件1c’(作为B型光伏组件1d’)串联连接而成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的低线损光伏安装系统,不需专门设置两种型号的光伏组件,简化了光伏组件的生产工序,便于批量生产时的管理,本申请仅需在进行系统安装时将A型光伏组件1c’进行交替式180度平面旋转即可,通过该特定结构形成了单组双排对接盒结构,从而确保了在A型光伏组件列1c的负极输出端 3a与B型光伏组件列1d的正极输出端2b之间的直流线缆线程得到最大程度地缩短,线损得到最大程序降低,实现了优异的线管理水平。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至少2个A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A型光伏组件列和由至少2个B型光伏组件串联而成的B型光伏组件列,所述A型光伏组件列与所述B型光伏组件列串联连接且采用交替状平行排列结构设置在安装基面上;其中,
所述A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A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A型负极输出端;
所述B型光伏组件列包括位于一端的B型正极输出端和位于另一端的B型负极输出端;
所述A型正极输出端与所述B型负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同时所述A型负极输出端与所述B型正极输出端位于同一端;
所述A型负极输出端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相邻B型光伏组件列的B型正极输出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位于同一侧;或,所述B型光伏组件为180度平面旋转后的A型光伏组件,所述A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位于不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或B型光伏组件包括长边和短边,沿其长边中心线两端的受光面或背光面分别设有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同时A型光伏组件或B型光伏组件包括1个光伏电池串或多个并排或并列分布且呈串联和/或并联的光伏电池串,其中,
所述第一端边接线盒以及第二端边接线盒位于所述长边的同一侧,各接线盒之间通过汇流条电连接;
第一端边接线盒和/或第二端边接线盒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器与其相邻的光伏组件的端边接线盒电连接;
位于两端的光伏组件分别包括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所述第一端边接线盒的输出端和第二端边接线盒的输出端分别作为其对应光伏组件列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或B型光伏组件包括至少1个位于所述第一端边接线盒和第二端边接线盒之间的中间接线盒,各接线盒位于所述长边的同一侧;其中,至少1个接线盒内设有至少1个二极管,将该二极管与其对应的光伏电池串的正负极之间进行反向并联,用于旁路防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型负极输出端与所述B型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线缆套接有软质金属管,用于避免线缆与安装基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面采用建筑屋顶,所述建筑屋顶上间隔安装若干檀条,在所述檀条上固定安装所述A型光伏组件列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均采用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所述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包括彩钢瓦和光伏组件,所述彩钢瓦包括彩钢瓦基板,所述彩钢瓦基板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接边和第二卡接边;所述光伏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卡接边和第二卡接边之间形成的限位槽内;其中,所述第二卡接边与其相邻彩钢瓦的第一卡接边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接边与其相邻彩钢瓦的第二卡接边卡接配合;各彩钢瓦固定安装在所述檀条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型光伏组件和所述B型光伏组件均采用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所述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包括彩钢瓦和光伏组件,其中,所述彩钢瓦包括第一彩钢瓦和第二彩钢瓦;
所述第一彩钢瓦一侧设有第二卡接边;
所述第二彩钢瓦一侧设有第一卡接边;
所述第一彩钢瓦的第二卡接边与其相邻的第二彩钢瓦的第一卡接边卡接配合,且与其相对的第二彩钢瓦对应配合形成用于固定安装1个或多个光伏组件的限位镂空槽;
所述光伏组件固定安装在该限位镂空槽内;
各彩钢瓦固定安装在所述檀条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边采用防护卡接边,所述防护卡接边包括位于内侧的卡接部和位于外侧的防护盖,其中,所述卡接部与其相邻彩钢瓦的第一卡接边卡接配合,同时所述防护盖位于与其对应光伏组件一侧的上方用于遮挡防护。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屋顶包括用于A型正极输出端和B型负极输出端走线的屋脊桥架;通过所述屋脊桥架汇入汇流箱内;各负极输出端与其对应正极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建筑屋顶的上檐口或下檐口或穿孔走线。
CN202021283798.2U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Active CN212518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83798.2U CN212518906U (zh)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83798.2U CN212518906U (zh)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8906U true CN212518906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433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83798.2U Active CN212518906U (zh) 2020-07-04 2020-07-04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89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291A1 (zh) * 2020-07-04 2022-01-13 上迈(镇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及其安装方法
WO2022007290A1 (zh) * 2020-07-04 2022-01-13 上迈(镇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291A1 (zh) * 2020-07-04 2022-01-13 上迈(镇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及其安装方法
WO2022007290A1 (zh) * 2020-07-04 2022-01-13 上迈(镇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3721A (zh) 一种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及其安装方法
JP3570738B2 (ja) 太陽光発電用屋根
CN101220700B (zh) 用于沥青屋面集成光电模块的方法和系统
JP379286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アレイ及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の施工方法
US5575861A (en) Photovoltaic shingle system
US5437735A (en) Photovoltaic shingle system
CN212518906U (zh)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CN212507119U (zh) 一种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
CN212518907U (zh) 一种叠片式轻质柔性晶体硅光伏组件
CN212518908U (zh) 一种低线损光伏安装系统
JPH111998A (ja) 太陽電池一体型屋根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N111654240A (zh)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JPH114083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該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を設置した屋根
CN112073003A (zh) 一种低线损光伏阵列结构
CN212518905U (zh) 一种低线损光伏阵列结构
CN212518909U (zh)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的走线结构
JP361909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3296923U (zh) 一种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
CN213296922U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
WO2022007291A1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彩钢瓦、光伏彩钢瓦一体组合件及其安装方法
US11581843B2 (en) Solar roof tile free of back encapsulant layer
WO2022007290A1 (zh) 一种光伏安装系统
WO2022007289A1 (zh) 一种低线损光伏阵列结构
KR102624387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13285658A (zh) Bipv屋面组件及光伏屋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