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5183U - 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15183U CN212515183U CN202021282947.3U CN202021282947U CN212515183U CN 212515183 U CN212515183 U CN 212515183U CN 202021282947 U CN202021282947 U CN 202021282947U CN 212515183 U CN212515183 U CN 2125151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bjective
- object side
- surface convex
- image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547 anomalous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35 deco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10071 C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308 flin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31 crown glasses (window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成胶合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至少包含两枚异常色散透镜。本实用新型结构更紧凑,使用胶合镜片以及至少两枚以上异常色散透镜抑制在安装减焦增光附加镜后带来的二次色差增大,同时加大了物镜与减焦增光附加镜之间的距离,使之能适配使用的物镜数量增加,可以缩短物镜的焦距及减小焦比,同时使得小画幅尺寸相机能拥有大画幅尺寸的视野及相对大的工作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焦增光镜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可以缩短物镜的焦距及减小焦比,同时使得小画幅尺寸相机能拥有大画幅尺寸的视野及相对大的工作距离。
背景技术
美国授权前公开号US2013/0064532中描述了被称作缩焦器用于缩短物镜焦距的光学附件。US2013/0064532中所述描述的附件包含四个透镜元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为:具有第一负光焦度和物侧凹面的第一透镜元件;具有第一正光焦度和曲率为CvOb2的物侧表面的第二透镜元件;具有大于第一负光焦度的第二负光焦度并且具有曲率为CvIm3 的像侧表面的第三透镜元件;具有第二正光焦度和像侧表面的第四透镜元件;并且其中缩焦器具有光焦度使得并且具有总放大倍数M,使得0.5<M <1。
虽然公开号US2013/0064532中所述缩焦器在各种应用中动作良好,但是它们受到由它们相对简单结构所施加的限制。在这些限制当中有色像差、场曲、以及高阶慧差。同时物镜与缩焦器之间的距离较小,能搭配适用的物镜数量有一定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种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能减小孔径比,使更多SLR镜头适配于无反射镜相机, 使用多枚异常色散玻璃抑制色差的二次增大,结构更紧凑,同时增大物镜与减焦增光附加镜之间的距离,增加能与之搭配适用的物镜数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且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成胶合透镜;
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
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
所述减焦增光附加镜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至少包含两枚异常色散透镜。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组合的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限定了0.9或更大的F 数。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具有多达2个波的校正不足的或过校正的球差。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焦增光附加镜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TL是从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最后一枚透镜的像侧表面的顶点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物镜具有第一顶点长度,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的组合限定了第二顶点长度,并且该第二顶点长度比第一顶点长度短;其中,顶点长度表示从物镜的物侧表面的顶点到像平面的长度。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物镜被构造为35mm单反镜头,该减焦增光附加镜具有安装于35mm单反镜头的物侧和安装于成像单元的像侧。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成像单元规格从下述中选择:M4/3画幅,APS-C画幅,APS画幅。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中物侧被构造为与待连接物镜适配的转接口。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五透镜组,所述第五透镜绷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所述第六透镜设于第五透镜远离像侧的一侧。
一种用于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该减焦增光附加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且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成胶合透镜;
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
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
所述减焦增光附加镜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至少包含两枚异常色散透镜。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更紧凑,使用胶合镜片以及至少两枚以上异常色散透镜抑制在安装减焦增光附加镜后带来的二次色差增大,同时加大了物镜与减焦增光附加镜之间的距离,使之能适配使用的物镜数量增加,可以缩短物镜的焦距及减小焦比,同时使得小画幅尺寸相机能拥有大画幅尺寸的视野及相对大的工作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示例1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2表示示例1在F0.9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3表示示例1在F0.9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4表示示例1在F0.9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图5表示示例1在F4.0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6表示示例1在F4.0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7表示示例1在F4.0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图8是表示示例2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9表示示例2在F0.9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10表示示例2在F0.9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11表示示例2在F0.9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图12表示示例2在F4.0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13表示示例2在F4.0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14表示示例2在F4.0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图15是表示示例3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16表示示例3在F0.9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17表示示例3在F0.9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18表示示例3在F0.9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图19表示示例3在F4.0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20表示示例3在F4.0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21表示示例3在F4.0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图22是表示示例4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23表示示例4在F0.9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24表示示例4在F0.9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25表示示例4在F0.9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图26表示示例4在F4.0 FdC光波长下色球差图示;
图27表示示例4在F4.0 d光波长下场曲图示;
图28表示示例4在F4.0 d光波长下畸变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提供了四个不同示例的详细数据,其中表1a,2a,3a以及4a分别提供了示例1-4 的说明数据,表1b,2b,3b以及4b分别提供了示例1-4的规格数据。下述表格中,为减焦增光附加镜的光焦度,M为减焦增光附加镜总的放大率,CvObj2为第二透镜2物侧表面曲率,CvIma4为第四透镜4像侧表面曲率,TL是从第一透镜1的物侧表面到第五透镜5 的像侧表面的顶点距离。
示例1
图1是本公开的示例1的布局,其是一具有71.80mm焦距以及0.71x放大率的减焦增光镜,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所述第一透镜1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2,所述第二透镜2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3,所述第三透镜3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 3胶合成胶合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4,所述第四透镜4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5,所述第五透镜5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
物镜具有第一顶点长度,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的组合限定了第二顶点长度,并且该第二顶点长度比第一顶点长度短;其中,顶点长度表示从物镜的物侧表面的顶点到像平面的长度。物镜被构造为35mm单反镜头,该减焦增光附加镜具有安装于35mm单反镜头的物侧和安装于成像单元的像侧,其中成像单元规格从下述中选择:M4/3画幅,APS-C 画幅,APS画幅,其中物侧被构造为与待连接物镜适配的转接口。为了评价光学性能,一具有100mm焦距的近轴透镜6设置在朝向减焦增光镜侧的66mm处。虽然出于评价像差的目的,将用于减焦增光镜的孔径光圈与近轴透镜6相一致,但是也可以在很大范围的数值内轴向移动孔径光圈以至于它与附接的物镜出瞳位置相对应。示例1被设计为与大范围的物镜出瞳距离相兼容。
平行于平面的平板7模拟相机中的组合滤色片,其包含一盖玻片,一抗混叠滤色片,以及一红外吸收滤色片。像平面8位于距离100mm近轴透镜6大约97mm处,这意味着包括物镜加上减焦增光镜的系统具有比单独物镜短3mm的顶点长度。第二透镜2的物侧表面与第四透镜4的像侧表面大幅弯曲,有益于降低畸变,彗差。本示例中,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与第五透镜5使用了异常色散透镜,抑制减焦增光镜安装后带来的二次色差增加。对于正常色散,波长越短则折射率越大,且折射率关于波长的变化率即色散率dn/dλ<0;对于异常色散,波长越长则折射率越大,且色散率大于0,即dn/dλ>0。下记不再进行相同赘述。
示例1具有0.71x的放大率,这意味着它以0.71因子来减小焦距,并且也通过一个全光圈减小物镜的孔径比。物镜的像圈也以因子0.71减小,这意味着为了充分利用示例1的27.6mm直径像圈容量,物镜必须具有一至少27.6/0.71=38.9mm的像圈直径。由于大部分覆盖了标准24X36mm格式的35mmSLR镜头具有至少38.9mm的像圈直径,这就意味着从很大数量的合适的物镜中进行选择。
另外从图2至图7可以看出:在F0.9与F4.0光圈下,FdC光波长产生的轴向色球差介于-0.022mm至0.033mm之间。d光波长下子午向与弧矢向的像散场曲介于-0.12mm至 0.05mm之间。d光波长下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至0%之间。在归一化孔径0.7视场内,减焦增光附加镜的负色球差可以进一步减小镜头原先产生的正色球差,同时负色球差对于焦外虚化有一定柔和作用。像散场曲,畸变都保持较小的量级,尽可能减小了减焦增光附加镜安装后二次增大畸变,像散场曲。
下表1a给出的是示例1的详细说明数据。下表1b给出的是示例1的规格数据。
表1a:示例1的说明数据
表1b:示例1的规格数据
示例2
图8是本公开的示例2的布局,其是一具有70.99mm焦距以及0.71x放大率的减焦增光镜,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所述第一透镜1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2,所述第二透镜2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3,所述第三透镜3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 3胶合成胶合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4,所述第四透镜4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5,所述第五透镜5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
物镜具有第一顶点长度,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的组合限定了第二顶点长度,并且该第二顶点长度比第一顶点长度短;其中,顶点长度表示从物镜的物侧表面的顶点到像平面的长度。物镜被构造为35mm单反镜头,该减焦增光附加镜具有安装于35mm单反镜头的物侧和安装于成像单元的像侧,其中成像单元规格从下述中选择:M4/3画幅,APS-C 画幅,APS画幅,其中物侧被构造为与待连接物镜适配的转接口。为了评价光学性能,一具有100mm焦距的近轴透镜6设置在朝向减焦增光镜侧的65mm处。虽然出于评价像差的目的,将用于减焦增光镜的孔径光圈与近轴透镜相一致,但是也可以在很大范围的数值内轴向移动孔径光圈以至于它与附接的物镜出瞳位置相对应。示例2被设计为与大范围的物镜出瞳距离相兼容。
平行于平面的平板7模拟相机中的组合滤色片,其包含一盖玻片,一抗混叠滤色片,以及一红外吸收滤色片。像平面8位于距离100mm近轴透镜6大约97.46mm处,这意味着包括物镜加上减焦增光镜的系统具有比单独物镜短2.54mm的顶点长度。第二透镜2的物侧表面与第四透镜4的像侧表面大幅弯曲,有益于降低畸变,彗差。第一透镜1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同时强光焦度有利于压缩系统总长。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使用了异常色散透镜,抑制减焦增光镜安装后带来的二次色差增加。
示例2具有0.71x的放大率,这意味着它以0.71因子来减小焦距,并且也通过一个全光圈减小物镜的孔径比。物镜的像圈也以因子0.71减小,这意味着为了充分利用示例2的27.6mm直径像圈容量,物镜必须具有一至少27.6/0.71=38.9mm的像圈直径。由于大部分覆盖了标准24X36mm格式的35mmSLR镜头具有至少38.9mm的像圈直径,这就意味着从很大数量的合适的物镜中进行选择。
另外从图9至图14可以看出:在F0.9与F4.0光圈下,FdC光波长产生的轴向色球差介于-0.03mm至0.023mm之间。d光波长下子午向与弧矢向的像散场曲介于-0.05mm至0.052mm之间。d光波长下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至0%之间。在归一化孔径0.6视场内,减焦增光附加镜的负色球差可以进一步减小镜头原先产生的正色球差,同时负色球差对于焦外虚化有一定柔和作用。像散场曲,畸变都保持较小的量级,尽可能减小了减焦增光附加镜安装后二次增大畸变,像散场曲。
下表2a给出的是示例2的详细说明数据。下表2b给出的是示例1的规格数据。
表2a:示例2的说明数据
表2b:示例2的规格数据
示例3
图15是本公开的示例3的布局,其是一具有85.65mm焦距以及0.71x放大率的减焦增光镜,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所述第一透镜1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2,所述第二透镜2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3,所述第三透镜3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3胶合成胶合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4,所述第四透镜4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5,所述第五透镜5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6,所述第六透镜6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所述第六透镜6设于第五透镜 5远离像侧的一侧。
物镜具有第一顶点长度,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的组合限定了第二顶点长度,并且该第二顶点长度比第一顶点长度短;其中,顶点长度表示从物镜的物侧表面的顶点到像平面的长度。物镜被构造为35mm单反镜头,该减焦增光附加镜具有安装于35mm单反镜头的物侧和安装于成像单元的像侧,其中成像单元规格从下述中选择:M4/3画幅,APS-C 画幅,APS画幅,其中物侧被构造为与待连接物镜适配的转接口。为了评价光学性能,一具有60mm焦距的近轴透镜7设置在朝向减焦增光镜侧的25mm处。虽然出于评价像差的目的,将用于减焦增光镜的孔径光圈与近轴透镜相7一致,但是也可以在很大范围的数值内轴向移动孔径光圈以至于它与附接的物镜出瞳位置相对应。示例3被设计为与大范围的物镜出瞳距离相兼容。
平行于平面的平板8模拟相机中的组合滤色片,其包含一盖玻片,一抗混叠滤色片,以及一红外吸收滤色片。像平面9位于距离60mm近轴透镜7大约58mm处,这意味着包括物镜加上减焦增光镜的系统具有比单独物镜短2mm的顶点长度。第一透镜1和第三透镜3都是由高折射率火石玻璃制成;最小化像差同时强光焦度尽可能使系统保持紧凑。同时第三透镜3和第五透镜5是由高折重火石玻璃制成,属于异常色散透镜,有益于抑制二次色差的增加。
示例3具有0.71x的放大率,这意味着它以0.71因子来减小焦距,并且也通过一个全光圈减小物镜的孔径比。物镜的像圈也以因子0.71减小,这意味着为了充分利用示例3的28.2mm直径像圈容量,物镜必须具有一至少28.2/0.71=39.72mm的像圈直径。由于大部分覆盖了标准24X36mm格式的35mmSLR镜头具有至少43.27mm的像圈直径,这就意味着从很大数量的合适的物镜中进行选择。
另外从图16至图21可以看出:在F0.9与F4.0光圈下,FdC光波长产生的轴向色球差介于-0.025mm至0.015mm之间。d光波长下子午向与弧矢向的像散场曲介于-0.015mm至0.055mm之间。d光波长下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7%至0%之间。在边缘视场上,减焦增光附加镜的负色球差可以进一步平衡原有摄影物镜边缘视场产生的正色球差,使安装后的系统色差增量减小。像散场曲,畸变都保持较小的量级,尽可能减小了减焦增光附加镜安装后二次增大畸变,像散场曲。
下表3a给出的是示例3的详细说明数据。下表3b给出的是示例3的规格数据。
表3a:示例3的说明数据
表3b:示例3的规格数据
示例4
图22是本公开的示例4的布局,其是一具有79.61mm焦距以及0.71x放大率的减焦增光镜,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所述第一透镜1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2,所述第二透镜2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3,所述第三透镜3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3胶合成胶合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4,所述第四透镜4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5,所述第五透镜5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
物镜具有第一顶点长度,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的组合限定了第二顶点长度,并且该第二顶点长度比第一顶点长度短;其中,顶点长度表示从物镜的物侧表面的顶点到像平面的长度。物镜被构造为35mm单反镜头,该减焦增光附加镜具有安装于35mm单反镜头的物侧和安装于成像单元的像侧,其中成像单元规格从下述中选择:M4/3画幅,APS-C 画幅,APS画幅,其中物侧被构造为与待连接物镜适配的转接口。为了评价光学性能,一具有60mm焦距的近轴透镜6设置在朝向减焦增光镜侧的25mm处。虽然出于评价像差的目的,将用于减焦增光镜的孔径光圈与近轴透镜6相一致,但是也可以在很大范围的数值内轴向移动孔径光圈以至于它与附接的物镜出瞳位置相对应。示例4被设计为与大范围的物镜出瞳距离相兼容。
平行于平面的平板7模拟相机中的组合滤色片,其包含一盖玻片,一抗混叠滤色片,以及一红外吸收滤色片。像平面8位于距离60mm近轴透镜大约57.76mm处,这意味着包括物镜加上减焦增光镜的系统具有比单独物镜短2.24mm的顶点长度。第三透镜3和第四透镜4都是由高折射率火石玻璃制成;第五透镜5是由重冕玻璃制成,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相对较低的密度,具有良好的消色差和复消色差能力。
示例4具有0.71x的放大率,这意味着它以0.71因子来减小焦距,并且也通过一个全光圈减小物镜的孔径比。物镜的像圈也以因子0.71减小,这意味着为了充分利用示例4的28.2mm直径像圈容量,物镜必须具有一至少28.2/0.71=39.72mm的像圈直径。由于大部分覆盖了标准24X36mm格式的35mmSLR镜头具有至少43.27mm的像圈直径,这就意味着从很大数量的合适的物镜中进行选择。
另外从图23至图28可以看出:在F0.9与F4.0光圈下,FdC光波长产生的轴向色球差介于-0.01mm至0.012mm之间。d光波长下子午向与弧矢向的像散场曲介于-0.03m至0.06m之间。d光波长下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4至0%之间。在归一化孔径视场内,FdC三个光波长色球差量相对于实施例1与2而言更小意味着在安装减焦增光附加镜后色球差增量非常小。同时像散场曲,畸变都保持较小的量级,尽可能减小了减焦增光附加镜安装后二次增大畸变,像散场曲。
下表4a给出的是示例4的详细说明数据。下表4b给出的是示例4的规格数据。
表4a:示例4的说明数据
表4b:示例4的规格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减焦增光附加镜也可以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且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成胶合透镜;
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
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
所述减焦增光附加镜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至少包含两枚异常色散透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其中组合的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限定了0.9或更大的F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具有多达2个波的校正不足的或过校正的球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物镜具有第一顶点长度,减焦增光附加镜以及物镜的组合限定了第二顶点长度,并且该第二顶点长度比第一顶点长度短;其中,顶点长度表示从物镜的物侧表面的顶点到像平面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物镜被构造为35mm单反镜头,该减焦增光附加镜具有安装于35mm单反镜头的物侧和安装于成像单元的像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其中成像单元规格从下述中选择:M4/3画幅,APS-C画幅,APS画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其中物侧被构造为与待连接物镜适配的转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透镜组,所述第五透镜绷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所述第六透镜设于第五透镜远离像侧的一侧。
10.一种用于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其特征在于:该减焦增光附加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侧的弯月型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且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胶合成胶合透镜;
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侧和后表面凸向物侧的双凹球面透镜;
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侧和后表面凸向像侧的双凸球面透镜;
所述减焦增光附加镜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至少包含两枚异常色散透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82947.3U CN212515183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82947.3U CN212515183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15183U true CN212515183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433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82947.3U Active CN212515183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151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24741A (zh) * | 2020-07-03 | 2020-09-04 | 深圳市爵影科技有限公司 | 减焦增光附加镜 |
-
2020
- 2020-07-03 CN CN202021282947.3U patent/CN21251518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24741A (zh) * | 2020-07-03 | 2020-09-04 | 深圳市爵影科技有限公司 | 减焦增光附加镜 |
CN111624741B (zh) * | 2020-07-03 | 2024-08-20 | 深圳市爵影科技有限公司 | 减焦增光附加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79901B2 (en) | Optical attachment for reducing the focal length of an objective lens | |
US8970968B2 (en) | Photographing lens system | |
KR20130047745A (ko) | 광폭 개방형 광각 렌즈계 | |
JPH05157965A (ja) | 広角レンズ | |
CN110109237A (zh) | 一种水下大视场连续变焦光学系统 | |
US6424465B2 (en) | Front tele-converter, and front tele-converter having vibration-reduction function | |
CN111624741B (zh) | 减焦增光附加镜 | |
EP3474057A1 (en) | Image-captur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capturing device | |
CN212515183U (zh) | 用于与物镜一起使用及与物镜以及成像单元一起使用的减焦增光附加镜 | |
US5257137A (en) | Photo-taking lens for an underwater camera | |
US5539581A (en) | Zoom lens system | |
JP2014170043A (ja) | リア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 | |
JP2503520B2 (ja) | 水中カメラ用レンズ | |
JP4491865B2 (ja) | 接眼レンズ | |
US5790324A (en) | Wide-angle photographic lens system | |
US7057804B2 (en) | Ultraviolet imaging system | |
US20220019072A1 (en) | Endoscope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and endoscope | |
JPH052134A (ja) | ケプラー式ズームフアインダー光学系 | |
CN103869455B (zh) | 变焦镜头 | |
CN107991760B (zh) | 一种全画幅单反镜头 | |
JP2007256644A (ja) | リレー式ファインダ光学系、カメラ | |
CN214795390U (zh) | 一种超广角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 |
CN220820367U (zh) | 目镜光学系统 | |
CN215416080U (zh) | 一种超广角全画幅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 |
CN114609754B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