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2930U -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02930U
CN212502930U CN202020659047.XU CN202020659047U CN212502930U CN 212502930 U CN212502930 U CN 212502930U CN 202020659047 U CN202020659047 U CN 202020659047U CN 212502930 U CN212502930 U CN 212502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platform
double
mass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5904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65904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029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02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029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包括支撑平台及设置于支撑平台底部的双质体激振器,其中双质体激振器固定于安装板上,该安装板两侧分别加装弹性部件后通过下压板或安装板单侧加装弹性部件后直接固定于支撑平台的底部,用于实现双质体激振器通过弹性部件及下压板与振动平台柔性连接传动,支撑平台通过缓冲弹簧固定于支撑基体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增加集装箱装箱过程中颗粒物的密实度,使得集装箱能够装满额定的载货量,更大程度地提高集装箱的装载效率,减少货物的运输次数,降低产品的成本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集装箱振动平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公路、铁路运输业飞速发展,在铁路运输中主要是采用集装箱运输,但是在集装箱装箱过程中由于颗粒物密实度不够,经常出现装不够额定载货量的现象,也就影响了集装箱的装载效率,增加了货物运输的次数,加大了产品的成本消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较好的双质体振动平台,有效解决了在集装箱装载过程中装不够额定载货量,影响集装箱载效率,增加货物运输的次数,加大产品成本消耗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平台及设置于支撑平台底部的双质体激振器,其中双质体激振器固定于安装板上,该安装板两侧分别加装弹性部件后通过下压板或安装板单侧加装弹性部件后直接固定于支撑平台的底部,用于实现双质体激振器通过弹性部件及下压板与振动平台柔性连接传动,支撑平台通过缓冲弹簧固定于支撑基体上。
进一步优选,所述安装板上下两侧的弹性部件对称分布,双质体激振器设置于安装板的中部,弹性部件沿双质体激振器轴向对称分布于双质体激振器的两侧,用于消除双质体激振器中心线布置弹性部件造成的横向干扰力,达到激振力的最大效率传输并减少功率消耗和机体承受的冲击力。
进一步优选,所述弹性部件沿双质体激振器轴向在双质体激振器两侧的安装板与振动平台之间及安装板与下压板之间从中间向两侧由疏到密分布或均匀分布。
进一步优选,所述安装板与振动平台之间及安装板与下压板之间分别设有4-8组弹性部件。
进一步优选,所述弹性部件为剪切弹簧、橡胶板簧、压缩弹簧或异型弹簧。
进一步优选,所述双质体激振器为振动电机或由驱动电机驱动的激振器,其中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挠性联轴器与激振器的转动轴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下压板与振动平台之间设有用于定位下压板对弹性部件压紧程度的限位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增加集装箱装箱过程中颗粒物的密实度,使得集装箱能够装满额定的载货量,更大程度地提高集装箱的装载效率,减少货物的运输次数,降低产品的成本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支撑平台,2-安装板,3-橡胶板簧,4-下压板,5-缓冲弹簧,6-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包括支撑平台1及设置于支撑平台1底部的双质体激振器,其中双质体激振器固定于安装板2上,该安装板2两侧分别加装橡胶板簧3后通过下压板4或安装板2单侧加装橡胶板簧3后直接固定于支撑平台1的底部,用于实现双质体激振器通过橡胶板簧3及下压板4与振动平台1柔性连接传动,支撑平台1通过缓冲弹簧5固定于支撑基体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板2上下两侧的橡胶板簧3对称分布,双质体激振器设置于安装板2的中部,橡胶板簧3沿双质体激振器轴向对称分布于双质体激振器的两侧,用于消除双质体激振器中心线布置橡胶板簧3造成的横向干扰力,达到激振力的最大效率传输并减少功率消耗和机体承受的冲击力;所述橡胶板簧3可以用剪切弹簧、压缩弹簧或异型弹簧进行等效替换。
本实用新型所述橡胶板簧3沿双质体激振器轴向在双质体激振器两侧的安装板2与振动平台1之间及安装板2与下压板4之间从中间向两侧由疏到密分布或均匀分布;所述安装板2与振动平台1之间及安装板2与下压板4之间分别设有6组橡胶板簧3。
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质体激振器为振动电机或由驱动电机驱动的激振器,其中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挠性联轴器与激振器的转动轴连接;所述下压板4与振动平台1之间设有用于定位下压板4对橡胶板簧3压紧程度的限位板6。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过程为:货车驶入吊装龙门架中间后,电动葫芦将集装箱整体吊装放入集装箱地坑内的支撑平台上,然后打开集装箱上部的门,再用电动葫芦将装料漏斗吊入集装箱上并对准集装箱箱口上部,随后开始向集装箱内装填物料。集装箱装至1/3处时,开启双质体激振器,振动时间持续20-30秒,至2/3处和基本装满时分别振动一次,振动时间均为20-30秒,由于安装板两侧分别加装弹性部件后通过下压板固定于支撑平台的底部,用于实现双质体激振器通过弹性部件及下压板与振动平台柔性连接传动,安装板上下两侧的弹性部件对称分布,双质体激振器设置于安装板的中部,弹性部件沿双质体激振器轴向对称分布于双质体激振器的两侧,用于消除双质体激振器中心线布置弹性部件造成的横向干扰力,达到激振力的最大效率传输并减少功率消耗和机体承受的冲击力,使得集装箱、装载物料及振动平台在双质体激振器的作用下高振幅并按一定规律振动,促使集装箱内颗粒物料不断改变其物理位置,致使颗粒物之间间隙减小,排列更加紧凑,达到减小空间及增加颗粒物料装载密度的目的。物料装满后电动葫芦将装料漏斗吊装移开,再将集装箱吊出集装箱地坑并装入货车即可进行运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平台及设置于支撑平台底部的双质体激振器,其中双质体激振器固定于安装板上,该安装板两侧分别加装弹性部件后通过下压板或安装板单侧加装弹性部件后直接固定于支撑平台的底部,用于实现双质体激振器通过弹性部件及下压板与振动平台柔性连接传动,支撑平台通过缓冲弹簧固定于支撑基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下两侧的弹性部件对称分布,双质体激振器设置于安装板的中部,弹性部件沿双质体激振器轴向对称分布于双质体激振器的两侧,用于消除双质体激振器中心线布置弹性部件造成的横向干扰力,达到激振力的最大效率传输并减少功率消耗和机体承受的冲击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沿双质体激振器轴向在双质体激振器两侧的安装板与振动平台之间及安装板与下压板之间从中间向两侧由疏到密分布或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与振动平台之间及安装板与下压板之间分别设有4-8组弹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剪切弹簧、橡胶板簧、压缩弹簧或异型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质体激振器为振动电机或由驱动电机驱动的激振器,其中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挠性联轴器与激振器的转动轴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质体振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板与振动平台之间设有用于定位下压板对弹性部件压紧程度的限位板。
CN202020659047.XU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Active CN212502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59047.XU CN212502930U (zh)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59047.XU CN212502930U (zh)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02930U true CN212502930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434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59047.XU Active CN212502930U (zh) 2020-04-27 2020-04-27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029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12063A (zh) 一种具有高筛分效率的双质体振动筛
CN212502930U (zh) 一种双质体振动平台
CN214607239U (zh) 一种轮式矿用运输车
CN214191345U (zh) 一种倾斜式振动平台
CN2776573Y (zh) 双质体共振式振动筛
CN201686219U (zh) 板簧支撑新型仓底活化卸料装置
CN211197599U (zh) 一种提升机振动给料装置
CN214191346U (zh) 一种水平式振动平台
CN201249475Y (zh) 悬挂式模振砌块成型机
CN2753696Y (zh) 剪切橡胶弹簧双质体共振式振动给料机
CN210552407U (zh) 一种点火线圈塑胶件加工用送料机构
CN209774977U (zh) 一种模台的可移动振动装置
CN210788090U (zh) 一种十字形振动筛
CN203454616U (zh) 往复式流化床干燥机
CN110595710A (zh) 一种电动车包装箱模拟运输机
CN201165434Y (zh) 一种提高集装箱装载密度的装置
CN220885770U (zh) 一种锂精矿高效卸车装置
CN211521412U (zh) 一种用于物料的提升机构
CN112141760A (zh) 一种新型集装箱振实台
CN215710776U (zh) 一种络筒机用络筒部物流装置
CN216511577U (zh) 一种提升斗辅助卸料装置
CN101288967A (zh) 悬挂式模振砌块成型机
CN201023952Y (zh) 侧板不参振附着式振动放矿机
CN204412379U (zh) 一种新型振动式节能磨
CN216661391U (zh) 一种具备震实功能的食品传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