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76213U -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76213U
CN212476213U CN202020625936.4U CN202020625936U CN212476213U CN 212476213 U CN212476213 U CN 212476213U CN 202020625936 U CN202020625936 U CN 202020625936U CN 212476213 U CN212476213 U CN 212476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ater
soil
purifica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259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燕
周涛
张习武
张亚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nduo Yuchen Wate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nduo Yuchen Wate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Jiangsu Yunch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nduo Yuchen Wate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Jiangsu Yunch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nduo Yuchen Wate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259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76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76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76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属于环境保护领域。该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包括:框架组件和净化组件,净化组件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净化组件包括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的一端,第一电极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的另一端,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接线柱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极与外接电源相连,使电极释放出电子,能够有效作用于底泥中络合吸附在一起的各种基团,使有机物簇合而成的络合物成分离散,达到水体和底泥同时净化的效果,解决了河湖治理效果稳定性低和治理的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是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河道湖泊中,底泥是陆源性入河污染物,如:营养物、重金属、有机毒物等的主要蓄积场所,在不同的环境如温度、风浪和溶氧等条件的影响下,底泥既可以净化湖泊水体,也可以因富含污染物而成为潜在的内源性污染源污染水体,增加上层水体的污染负荷,底质改善技术则是有效遏制这类内源污染物释放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有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等。
现有的技术方案仅能对水体或底泥中的一个进行净化,这导致了河湖治理效果稳定性低和治理的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为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使水体与底泥协同净化的装置,提高河湖治理效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治理的运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包括:框架组件,以及与框架组件固定连接的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一端的第一电极,以及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另一端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侧面安装有接线柱与外接电源电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组件包括收纳箱,固定安装在收纳箱两端的盖板,以及与两个盖板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
所述收纳箱包括固定安装在盖板之间的壳体,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方的挡板,以及固定安装在挡板与壳体之间的柔性板,所述净化组件收容于壳体内,所述柔性板位于壳体与净化组件之间,所述净化组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顶端与挡板固定连接,侧面的接线柱与柔性板插接。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穿过两个盖板的螺杆,螺接在螺杆两端的螺母,以及与螺母抵接的垫片,所述垫片与盖板抵接,所述连接组件固定盖板与收纳箱,通过收纳箱内的挡板和柔性板,能够对净化组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进行固定,避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水体中发生碰撞造成损伤。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组件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收纳箱中间位置的绝缘板,所述收纳箱的每一面上还分布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是圆形或多边形,所述柔性板的表面开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收纳箱的第一通孔相配合,通过绝缘板能够避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工作时发生冲突,通过在柔性板和收纳箱上开通孔,能够使净化组件与水体充分接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螺杆、螺母和垫片均由35号钢制成,所述盖板、挡板和收纳箱均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柔性板由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通过耐蚀性较好的35号钢制作螺杆、螺母和垫片不仅能够保证收纳箱与盖板的连接强度,还能够降低螺杆、螺母和垫片在水体中氧化生锈的几率,通过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的盖板、挡板和收纳箱能够保证框架组件的连接强度,又能够进一步的降低使用金属材质容易在水体中氧化生锈的问题,通过低吸水性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制作柔性板,能够对净化组件进行固定的同时避免柔性板出现存水不易清理的问题。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还包括金刚石极板,通过金刚石极板材质的低吸附特性,能够避免底泥或水体杂质吸附在电极的表面,提高了电极的工作效率。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四角还等分分布有驱鱼器,在净化组件工作前通过驱鱼器驱逐水生物,能够避免对水体内水生物的损伤。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该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在净化组件通电后,当水土协同净化装置悬浮或半悬浮于水体中时,能够直接释放电子对水体进行净化。
将水土协同净化装置沉在底泥中时,电极释放出电子,能够有效作用于底泥中络合吸附在一起的各种基团,使有机物簇合而成的络合物成分离散,分解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起到水体生态修复的作用,而且在水体发生电解反应时产生的气泡还能够使底泥在水体中翻滚,进一步的使底泥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达到水体和底泥同时净化的效果,解决了河湖治理效果稳定性低和治理的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图1至图3所示附图标记为:螺杆1、螺母2、垫片3、盖板4、挡板5、收纳箱6、柔性板7、第一电极8、第二电极9、驱鱼器41、绝缘板51、接线柱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申请人在治理水体污染时发现在河道湖泊中,底泥是陆源性入河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有机毒物等)的主要蓄积场所,在不同的环境如温度、风浪和溶氧等条件的影响下,底泥既可以净化湖泊水体,也可以因富含污染物而成为潜在的内源性污染源污染水体,增加上层水体的污染负荷,底质改善技术则是有效遏制这类内源污染物释放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有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等,现有的技术方案仅能对水体或底泥中的一个进行净化,这导致了河湖治理效果稳定性低和治理的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研发了一种能够使水体与底泥协同净化的装置,提高了河湖治理效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了治理的运行成本。
该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包括框架组件、净化组件、连接组件、螺杆1、螺母2、垫片3、盖板4、挡板5、收纳箱6、柔性板7、第一电极8、第二电极9、驱鱼器41、绝缘板51和接线柱81。
框架组件包括收纳箱6、盖板4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三个螺杆1、螺母2和垫片3,盖板4与收纳箱6的两端抵接,连接组件的螺杆1穿过盖板4,垫片3套接在螺杆1的两端,并与盖板4抵接,螺母2螺接在螺杆1的两端,并与垫片3抵接,通过连接组件固定盖板4与收纳箱6。
净化组件包括第一电极8、第二电极9和绝缘板51,绝缘板51固定安装在收纳箱6的中间位置,第二电极9固定安装在收纳箱6内的一端,第一电极8固定安装在收纳箱6内的另一端,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的一侧还固定安装有接线柱81,如图1所示第二电极9和第一电极8通过接线柱81与外接电源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包括铜、锌、铁或银等活性材质,还包括金刚石极板、铂或石墨等惰性材质,绝缘板还能够避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工作时发生冲突,其中,使用具有低吸附特性的金刚石极板,能够避免底泥或水体杂质吸附在电极的表面,提高了电极的工作效率。
装配时应将框架组件和净化组件放置在一表面平整的平台上,先将一个盖板4放置在平台上,再将收纳箱6放置在盖板4上,然后将净化组件放置在收纳箱6内,再将另一个盖板4放置在收纳箱6的上方,最后使用连接组件将盖板4和收纳箱6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通电后,当水土协同净化装置悬浮或半悬浮于水体中时,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能够释放电子对水体进行净化。
将水土协同净化装置沉在底泥中时,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释放出电子,能够有效作用于底泥中络合吸附在一起的各种基团,使有机物簇合而成的络合物成分离散,分解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起到水体生态修复的作用,而且在水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时,产生的气泡还能够使底泥在水体中翻滚,进一步的使底泥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达到水体和底泥同时净化的效果,解决了河湖治理效果稳定性低和治理的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电极9和第一电极8在收纳箱6内得不到固定容易发生碰撞,造成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收纳箱6包括固定安装在盖板4之间的壳体,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方的挡板5,以及固定安装在挡板5与壳体之间的柔性板7,净化组件收容于壳体内,柔性板7位于壳体与净化组件之间,净化组件的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的顶端与挡板5固定连接,侧面的接线柱81与柔性板7插接。
通过收纳箱6内的挡板5和柔性板7,能够对净化组件的第二电极9和第一电极8进行固定,避免第二电极9和第一电极8在水体中发生碰撞造成损伤。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净化组件需要与水体充分接触才能将净化作用最大化,所以收纳箱6的每一面上还分布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的形状是圆形或多边形,通过绝缘板51和在收纳箱6上开通孔,能够避免第二电极9和第一电极8仅在收纳箱6内发生电解,扩大净化组件的影响范围。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使用常用的45号钢制作的螺杆1、螺母2、垫片3、盖板4、挡板5和收纳箱6在水中容易氧化生锈,既降低了使用寿命,又容易对水体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螺杆1、螺母2和垫片3均由35号钢制成,在螺杆1、螺母2和垫片3的表面还涂有铬或防锈油漆等耐腐蚀层,盖板4、挡板5和收纳箱6均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柔性板7由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通过低吸水性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制作柔性板7,除了能够利用柔性板的弹性形变固定净化组件,还能够对净化组件进行固定的同时避免使用海绵材质出现存水不易清理的问题。
通过耐蚀性较好的35号钢制作螺杆1、螺母2和垫片3不仅能够保证收纳箱6与盖板4的连接强度,还能够降低螺杆1、螺母2和垫片3在水体中氧化生锈的几率,通过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的盖板4、挡板5和收纳箱6能够保证框架组件的连接强度,又能够进一步的降低使用金属材质容易在水体中氧化生锈的问题,通过低吸水性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制作柔性板7,能够对净化组件进行固定的同时避免柔性板7出现存水不易清理的问题。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因为电解反应的电子容易对水生物造成损伤,所以盖板4的四角还等分分布有声波、声呐或脉冲驱鱼器41,在净化组件工作前通过驱鱼器41驱逐水生物,能够避免对水体内水生物的损伤。

Claims (6)

1.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组件,以及与框架组件固定连接的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一端的第一电极(8),以及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另一端的第二电极(9),所述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的侧面安装有接线柱(81)与外接电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收纳箱(6),固定安装在收纳箱(6)两端的盖板(4),以及与两个盖板(4)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
所述收纳箱(6)包括固定安装在盖板(4)之间的壳体,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方的挡板(5),以及固定安装在挡板(5)与壳体之间的柔性板(7),所述净化组件收容于壳体内,所述柔性板(7)位于壳体与净化组件之间,所述净化组件的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的顶端与挡板(5)固定连接,侧面的接线柱(81)与柔性板(7)插接;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三个穿过两个盖板(4)的螺杆(1),螺接在螺杆(1)两端的螺母(2),以及与螺母(2)抵接的垫片(3),所述垫片(3)与盖板(4)抵接,所述连接组件固定盖板(4)与收纳箱(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收纳箱(6)中间位置的绝缘板(51),所述收纳箱(6)的每一面上还分布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是圆形或多边形,所述柔性板(7)的表面开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收纳箱(6)的第一通孔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1)、螺母(2)和垫片(3)均由35号钢制成,所述盖板(4)、挡板(5)和收纳箱(6)均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柔性板(7)由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还包括金刚石极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4)的四角还等分分布有驱鱼器(41)。
CN202020625936.4U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Active CN212476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25936.4U CN212476213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25936.4U CN212476213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76213U true CN212476213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50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25936.4U Active CN212476213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762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14226A (zh) 一种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电化学系统
CN108623011B (zh) 一种生态浮岛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耦合装置
CN106630429B (zh) 一种基于生物电化学及光催化的污水原位处理系统及应用
CN211595191U (zh) 一种复合式浮岛湿地净水装置
CN212476213U (zh) 一种水土协同净化装置
CN110655241A (zh) 一种变电站生活污水电化学处理系统
CN219585896U (zh) 一种铁碳微电解-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
CN202744370U (zh) 一种强化微电解槽
CN107337327A (zh)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CN109502687B (zh) 用于连续降解河道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水处理装置
CN103130308A (zh) 一种电化学废水处理系统及应用其进行废水处理的方法
Li et al. Electrochemical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towards carbon neutr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 review
CN213803130U (zh) 一种河涌黑臭水体修复用便于固定的生态浮床
CN2278690Y (zh) 连续式强氧化离子水生成器
CN114824397A (zh) 一种用于河湖污染生态修复的植物电化学装置及其方法
CN214078463U (zh) 一种重金属离子土壤修复装置
CN210393837U (zh) 一种芬顿氧化反应处理装置
CN201052979Y (zh) 一种处理废水有机物的电化学装置
CN103754979A (zh) 一种电吸附装置
CN207175730U (zh)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CN203128270U (zh) 一种电化学废水处理系统
CN211141656U (zh) 一种生态浮岛
CN209583716U (zh) 一种电极自动交换式电解装置
CN210214885U (zh) 冷却循环水处理钛电极
CN213446341U (zh) 一种分布式碳纳米膜污水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4

Address after: 201700 Room A3, Floor 1-3, No. 217-225, Hongcao South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JINDUO YUCHEN WATE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48, 4th floor, building 9, xingzhihui business garden, 19 Xinghuo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43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Yunch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JINDUO YUCHEN WATE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