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66744U -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66744U
CN212466744U CN202022264744.8U CN202022264744U CN212466744U CN 212466744 U CN212466744 U CN 212466744U CN 202022264744 U CN202022264744 U CN 202022264744U CN 212466744 U CN212466744 U CN 212466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catheter
needle tube
ho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647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沁
高江
刘方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6474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667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66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66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包括导管座内部中空设置,且一侧侧壁开设有延长管接口;导管固定在导管座一端;针管座插入导管座另一端密封导管座;针管沿轴向设置在导管座内部,且针管一端与针管座连接,另一端插入导管内部,针管头部侧面设有凸起;安全夹片设置在导管座内套设在针管外,安全夹片与针管之间设有间隙,且安全夹片上开设有与凸起匹配的凹槽;其中,凸起插入凹槽内时,针管头部被安全夹片包裹。本实用新型在针管外套设有安全夹片,拔出针管时,针管头部的凸起插入安全夹片的凹槽内固定,此时针管头部被安全夹片包裹,继续拔出针管,同时将安全夹片拔出,针管头部始终被安全夹片包裹,防止针刺,避免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
现有的留置针结构如图1所示,针座采用封闭式,针管一端与针座固定,另一端插入导管座和导管内,导管座侧面开设延长管接口,在针管侧壁开设条形压槽或者在针管侧壁开设槽孔用以观察回血,利用隔离塞封堵药液。现有的留置针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观察回血,在针管侧壁开设槽孔会影响了针管的穿刺强度,并且侧孔的槽孔面有锐边会切屑导管内部,同时槽孔制作困难;而在针管侧壁开设条形压槽虽然解决了针管穿刺强度问题,但是导管包住针管时在槽口位置会形成变形,针管截面不再是圆形会造成穿刺力变大,穿刺锋利度低,增大患者痛苦;
2、采用隔离塞位于导管座内部封堵导管座,隔离塞与导管座外端之间存在敞开的空腔,空腔内会带来污染,因此不能通过隔离塞输送药液、导入导丝或导管等,留置针仅有延长管接口的单一输液通道;
3、针管拔出时针头无防针刺的安全功能,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操作人员在拔针管时还需要一只手按压导管,更易造成安全事故;
4、导管与导管座通过铆钉与导管做挤压固定,有导管脱落和结合处泄漏可能。
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性能高、便于观察回血、输液通道多的留置针十分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管拔出时针头无防针刺的安全功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包括:
导管座,所述导管座内部中空设置,且一侧侧壁开设有延长管接口;
导管,所述导管固定在所述导管座一端;
针管座,所述针管座插入所述导管座另一端密封导管座;
针管,所述针管沿轴向设置在所述导管座内部,且针管一端与所述针管座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导管内部,所述针管头部侧面设有凸起;
安全夹片,所述安全夹片设置在所述导管座内套设在所述针管外,所述安全夹片与所述针管之间设有间隙,且安全夹片上开设有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槽;
其中,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内时,所述针管头部被所述安全夹片包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针管外套设有安全夹片,拔出针管时,针管头部的凸起插入安全夹片的凹槽内固定,此时针管头部被安全夹片包裹,继续拔出针管,同时将安全夹片拔出,针管头部始终被安全夹片包裹,防止针刺,避免安全隐患。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座与所述导管固定一端开设有台阶孔,所述台阶孔的大孔与所述导管匹配,小孔口径大于所述针管直径,所述导管插入所述大孔与所述导管座粘合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导管插入台阶孔中,且导管外壁与大孔内壁粘合固定,小孔口径大于针管直径避免影响针管拔插,不采用传统结构的铆钉,避免导管脱落隐患。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座与所述针管座连接一端以及所述延长管接口均为标准鲁尔接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标准鲁尔接头便于连接堵头、肝素帽、无针接头等,直接通过标准鲁尔接头连接堵头或肝素帽的方式来密封导管座,因此无需隔离塞,能够直接通过导管座端部的标准鲁尔接头输液、通入导丝、传感器导管等,实现导管座的双通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针管座内部设有沿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针管插入所述通孔内端固定,所述通孔外端插入有排气件,所述排气件内部设有连通的回血室和排气室,所述回血室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排气室与外部连通,且排气室内与所述回血室连通处设有用于阻挡回血的排气膜,所述针管头部侧面开设有回血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针管座内部设有通孔,并插入排气件进行排气,因此回血能够由针管头部的回血孔进入针管内部,并由针管内部和通孔传输至排气件的回血室内,通过观察回血室能够快速检测回血,无需在针管侧面开设槽孔或压槽,保证了针管的穿刺强度和穿刺锋利度。
进一步的,所述针管插入所述通孔内与所述通孔内壁粘合固定密封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针管两侧沿轴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回血孔,所述回血孔与所述针管端部的最小距离不大于6mm。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均匀间隔设置的回血孔保证回血快速被检测,同时回血孔与针管端部最小距离小于6mm,保证回血被及时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夹片外环面对称设有卡扣,所述导管座内部设有一圈与所述卡扣匹配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安全夹片通过卡扣固定在导管座内,直至拔出针管时将安全夹片带出,避免安全夹片在导管座内晃动移位。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分为朝向所述针管头部一侧的阻挡平面和朝向所述针管座一侧的弧形面,所述阻挡平面与所述卡槽侧壁干涉。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阻挡平面避免安全夹片进一步朝向导管移动,弧形面便于针管将安全夹片带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针管拔出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导管座;101、台阶孔;102、卡槽;103、延长管接口;
2、导管;
3、针管座;301、通孔;
4、针管;401、凸起;402、回血孔;
5、安全夹片;501、凹槽;502、卡扣;5021、阻挡平面;5022、弧形面;
6、排气件;601、回血室;602、排气室;603、排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包括导管座1,导管2,针管座3,针管4和安全夹片5。
导管座1内部中空设置,且一侧侧壁开设有延长管接口103。
导管2固定在导管座1一端;针管座3插入导管座1另一端密封导管座1。
针管4沿轴向设置在导管座1内部,且针管4一端与针管座3连接,另一端插入导管2内部,针管4头部侧面设有凸起401。
安全夹片5设置在导管座1内套设在针管4外,安全夹片5与针管4之间设有间隙,且安全夹片5上开设有与凸起401匹配的凹槽501。
凸起401插入凹槽501内时,针管4头部被安全夹片5包裹。
在针管4外套设有安全夹片5,拔出针管4时,针管4头部的凸起401插入安全夹片5的凹槽501内固定,此时针管4头部被安全夹片5包裹,继续拔出针管4,同时将安全夹片5拔出,针管4头部始终被安全夹片5包裹,防止针刺,避免安全隐患。
安全夹片5外环面对称设有卡扣502,导管座1内部设有一圈与卡扣502匹配的卡槽102。
安全夹片5通过卡扣502固定在导管座1内,直至拔出针管4时将安全夹片5带出,避免安全夹片5在导管座1内晃动移位。
卡扣502分为朝向针管4头部一侧的阻挡平面5021和朝向针管座3一侧的弧形面5022,阻挡平面5021与卡槽102侧壁干涉。
阻挡平面5021避免安全夹片5进一步朝向导管2移动,弧形面5022便于针管4将安全夹片5带出。
导管座1与导管2固定一端开设有台阶孔101,台阶孔101的大孔与导管2匹配,小孔口径大于针管4直径,导管2插入大孔与导管座1粘合固定。
导管2插入台阶孔101中,且导管2外壁与大孔内壁粘合固定,小孔口径大于针管4直径避免影响针管4拔插,不采用传统结构的铆钉,避免导管2脱落隐患。
导管座1与针管座3连接一端以及延长管接口103均为标准鲁尔接头。
标准鲁尔接头便于连接堵头、肝素帽、无针接头等,直接通过标准鲁尔接头连接堵头或肝素帽的方式来密封导管座1,因此无需隔离塞,能够直接通过导管座1端部的标准鲁尔接头输液、通入导丝、传感器导管2等,实现导管座1的双通道连接。
针管座3内部设有沿轴向设置的通孔301,针管4插入通孔301内端固定,通孔301外端插入有排气件6,排气件6内部设有连通的回血室601和排气室602,回血室601与通孔301连通,排气室602与外部连通,且排气室602内与回血室601连通处设有用于阻挡回血的排气膜603,针管4头部侧面开设有回血孔402。
针管座3内部设有通孔301,并插入排气件6进行排气,因此回血能够由针管4头部的回血孔402进入针管4内部,并由针管4内部和通孔301传输至排气件6的回血室601内,通过观察回血室601能够快速检测回血,无需在针管4侧面开设槽孔或压槽,保证了针管4的穿刺强度和穿刺锋利度。
针管4插入通孔301内与通孔301内壁粘合固定密封通孔301。
针管4两侧对称设有回血孔402,一侧两个共四个回血孔402,同侧两个回血孔402连线与轴向平行,且两个回血孔402之间间距为2mm,靠近针管4头部的回血孔402与针管4头部的间距为4mm。
一侧两个共四个回血孔402保证回血快速被检测,同时回血孔402与针管4端部的间距为4mm,小于6mm,保证回血被及时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座,所述导管座内部中空设置,且一侧侧壁开设有延长管接口;
导管,所述导管固定在所述导管座一端;
针管座,所述针管座插入所述导管座另一端密封导管座;
针管,所述针管沿轴向设置在所述导管座内部,且针管一端与所述针管座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导管内部,所述针管头部侧面设有凸起;
安全夹片,所述安全夹片设置在所述导管座内套设在所述针管外,所述安全夹片与所述针管之间设有间隙,且安全夹片上开设有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槽;
其中,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内时,所述针管头部被所述安全夹片包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座与所述导管固定一端开设有台阶孔,所述台阶孔的大孔与所述导管匹配,小孔口径大于所述针管直径,所述导管插入所述大孔与所述导管座粘合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座与所述针管座连接一端以及所述延长管接口均为标准鲁尔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座内部设有沿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针管插入所述通孔内端固定,所述通孔外端插入有排气件,所述排气件内部设有连通的回血室和排气室,所述回血室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排气室与外部连通,且排气室内与所述回血室连通处设有用于阻挡回血的排气膜,所述针管头部侧面开设有回血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插入所述通孔内与所述通孔内壁粘合固定密封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两侧沿轴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回血孔,所述回血孔与所述针管端部的最小距离不大于6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夹片外环面对称设有卡扣,所述导管座内部设有一圈与所述卡扣匹配的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分为朝向所述针管头部一侧的阻挡平面和朝向所述针管座一侧的弧形面,所述阻挡平面与所述卡槽侧壁干涉。
CN202022264744.8U 2020-10-12 2020-10-12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Active CN2124667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64744.8U CN212466744U (zh) 2020-10-12 2020-10-12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64744.8U CN212466744U (zh) 2020-10-12 2020-10-12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66744U true CN212466744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49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64744.8U Active CN212466744U (zh) 2020-10-12 2020-10-12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667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23456B1 (en) Needle member with off-set flash chamber and/or display member
CN211131296U (zh) 用于促进穿过外周静脉内导管来传递器械的系统
US20020045843A1 (en) Medical device with shield having a retractable needle
CN1970100A (zh) 安全注入设备
US11931148B2 (en) Catheter system to facilitate blood sampling and related methods
CN201939855U (zh) 防针刺静脉留置针
CN212466744U (zh)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CN112043912A (zh) 一种多功能带延长管留置针
CN110585519A (zh) 无损伤针以及输液装置
US11883608B2 (en) Pediatric catheter system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210068731A1 (en) Catheter system to facilitate blood collec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CN211068436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留置针
CN212592339U (zh) 一种改良式临床实用动脉穿刺针
CN217908510U (zh) 一种分离式留置针
CN211544446U (zh) 一种新型密封隔离塞
CN217409461U (zh) 输液针针座及输液针
CN218075007U (zh) 一种一次性螺旋接头式采血针
CN220459356U (zh) 血管通路系统及连接器组件
CN219878845U (zh) 留置针
CN212141072U (zh) 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
CN219022682U (zh) 耐高压留置针
US20230277105A1 (en) Blood Access Device with Integrated Blood Diagnostics
CN214679592U (zh) 无针加药接头及留置针
CN219613871U (zh) 一种多接头采血针
CN212214298U (zh) 一体式抽血输液留置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5000-2, building 6, medical equi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k, Touqiao Town, Guangling District,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Ltd.

Address before: No.83, Weiyi Road, Chengbei Park, Jing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5000

Patentee before: Zho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Jiangsu)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