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56241U - 储存瓶 - Google Patents
储存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56241U CN212456241U CN202021189998.1U CN202021189998U CN212456241U CN 212456241 U CN212456241 U CN 212456241U CN 202021189998 U CN202021189998 U CN 202021189998U CN 212456241 U CN212456241 U CN 2124562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seat
- valve
- bottle
- storage bottle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存瓶,包括:瓶阀、阀座、瓶身以及衬套;瓶身具有预定容量的容腔,阀座嵌设在瓶身的开口位置,并与瓶阀可拆卸连接;瓶阀包括突起部分和配合部分,配合部分穿过阀座的中空通道,与瓶身的容腔连通;衬套位于瓶身外,并套置在阀座上,且与阀座之间无轴向摩擦力,衬套被挤压于突起部分和瓶身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瓶阀的突起部分和瓶身之间设置衬套,实现了将瓶阀受到的轴向力传递至瓶身,避免了对阀座的冲击,有效地提高了阀座的结构稳定性,避免了瓶口结构变形,保证了密封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储存气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储存瓶。
背景技术
储存瓶是一种用于储存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或者气体的容器,其要求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性。例如车载气瓶就是一种储存瓶,车载气瓶需考虑整车碰撞问题,IV型气瓶不同于III型气瓶,III型气瓶为一体式金属内胆且规定设计壁厚较厚,金属内胆可承受轴向碰撞力,但IV型气瓶为塑料内胆和金属阀座搭接结构,金属阀座瓶口受到轴向冲击时无法将冲击力直接传递至瓶身,且内胆也无法承载阀座轴向冲击力,从而会导致阀座内陷入气瓶,破坏IV型气瓶密封机构。
现有技术解决方案为在阀座上直接设置凸起结构,通过缠绕工艺将凸起结构嵌入复合材料层中。现有技术中瓶口结构存在以下缺点:会减少可承载轴向载荷的复合材料层有效厚度,造成瓶口处复合材料层性能降低;增加缠绕工艺难度,影响缠绕效率。
因此,如何减小气瓶瓶口因外力而发生损伤或变形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存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阀座瓶口受到轴向冲击时容易挤压阀座,造成瓶口结构变形,密封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存瓶,包括:瓶阀、阀座、瓶身以及衬套;
所述瓶身具有预定容量的容腔,所述阀座嵌设在所述瓶身的开口位置,并与所述瓶阀可拆卸连接;
所述瓶阀包括突起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配合部分穿过所述阀座的中空通道,与所述瓶身的容腔连通;
所述衬套位于所述瓶身外,并套置在所述阀座上,且与所述阀座之间无轴向摩擦力,所述衬套被挤压于所述突起部分和所述瓶身之间。
可选地,所述瓶身包括内胆和覆盖在所述内胆外表面的外部保护层。
可选地,所述内胆为塑料内胆,所述外部保护层为复合材料层。
可选地,所述阀座包括阀帽部和连接部,所述阀帽部位于所述内胆和所述外部保护层之间,并压在所述外部保护层的内表面,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瓶身的开口位置,并与所述瓶阀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端部与所述突起部分之间具有预定间距。
可选地,所述阀座中空通道内形成有内螺纹,所述配合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所述配合部分与所述阀座通过螺纹结构连接。
可选地,所述阀座和所述配合部分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
可选地,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套在所述配合部分外表的挡圈和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衬套包括承压部分和分压部分,所述承压部分接受突起部分传递的压力,所述分压部分将接受的压力传递至所述瓶身上;
所述分压部分具有与所述瓶身外表面向匹配的分压面。
可选地,所述衬套的内径大于所配合位置的部分阀座的外径。
可选地,所述分压部分的形状为圆锥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瓶阀的突起部分和所述瓶身之间设置衬套,从而实现了将瓶阀受到的轴向力传递至瓶身,避免了对阀座的冲击,有效地提高了阀座的结构稳定性,避免了瓶口结构变形,从而保证了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储存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其中瓶阀未剖视;
图2是图1的爆炸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瓶阀;11-突起部分;12-配合部分;
20-阀座;21-阀帽部;22-连接部;
30-瓶身;31-内胆;32-外部保护层;
40-衬套;41-承压部分;42-分压部分;
50-密封圈;51-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储存瓶,包括:瓶阀10、阀座20、瓶身30以及衬套40;瓶身30具有预定容量的容腔,阀座20嵌设在瓶身30的开口位置,并与瓶阀10可拆卸连接;瓶阀10包括突起部分11和配合部分12,配合部分12穿过阀座20的中空通道,与瓶身30的容腔连通;衬套40位于瓶身30外,并套置在阀座20上,且与阀座20之间无轴向摩擦力,衬套40被挤压于突起部分11和瓶身30之间。其中,瓶阀10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气体的出入,起到阀门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起到固定阀座20的作用,保证阀座20在瓶身30的开口位置的稳定性。在图1和图2中,瓶阀10未剖视,其内部具有气体或液体流通的通道。其中,衬套40与阀座20之间无轴向摩擦力的结构要求是:在自由状态下,衬套40可相对阀座20无摩擦的移动。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阀座20外套设衬套40,将瓶阀10受到的轴向力通过衬套40传递至瓶身30,避免了对阀座20的冲击,有效地提高了阀座20的结构稳定性,阀座20不会在陷入瓶身30内,由于阀座20的稳定性影响密封的关键部件从而提高了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瓶身30包括内胆31和覆盖在内胆31外表面的外部保护层32。其中,内胆31主要起隔绝气体的作用,外部保护层32主要起承载正压载荷的作用。具体地,内胆31为塑料内胆,外部保护层32为复合材料层,瓶阀10、阀座20以及衬套40均为金属材质。在图1和图2中,瓶身30仅局部示出,即示出了瓶口周围的结构,其他部分未示出,瓶身30通常为圆柱的桶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现有的储存瓶瓶身的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阀座20包括阀帽部21和连接部22,阀座20的中空通道贯穿所述阀帽部21和连接部22,阀帽部21位于内胆31和外部保护层32之间,并压在外部保护层32的内表面,连接部22穿过瓶身30的开口位置,并与瓶阀10可拆卸连接,连接部22的端部与突起部分11之间具有预定间距,该间距的大小可根据设计要求调整,只要保证突起部分11受到外界碰撞后,不碰撞到连接部22的端部即可。阀帽部21起到扣压外部保护层32的作用,瓶阀10和连接部22的相对位置可调,通过调节该相对位置,使得突起部分11和阀帽部21的相对距离减小,直至衬套40开始挤压外部保护层32,当衬套40达到预设的压力后,瓶阀10安装完成。这时候瓶阀10、衬套40、阀座20以及外部保护层32牢牢的紧固在一起。
将阀帽部21设置于所述内胆31和所述外部保护层32之间,使得阀帽部21的压力仅作用在外部保护层32上,阀帽部21不会对内胆31施加压力,从而提高了内胆3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20中空通道内形成有内螺纹,配合部分12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配合部分12与阀座20通过螺纹结构连接。螺纹连接既能达到连接紧固的目的,又能够更准确方便的控制压力的大小。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只要能够保证阀座20与配合部分12有效的连接紧固即可。
进一步,阀座20和配合部分12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用于防止气体通过不同部件间的界面流失。具体的,密封组件设置于阀帽部21和配合部分12之间。由于瓶阀10和阀座20连接后,两者的相对位置在螺纹的作用下保持相对固定,因此,密封组件在该位置能够相对稳定,不会受到外界碰撞的干扰,保证密封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20与配合部分12的螺纹连接位置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进一步增加密封组件进行二次密封,可有效的保证储存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具体地,密封组件包括套在配合部分12外表的挡圈51和密封圈50。密封圈50起到密封作用,挡圈51用于限定密封圈50的位置,避免密封圈50的配合位置变化。对于密封组件还可以设置更多个密封圈50,从而提高密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套40包括承压部分41和分压部分42,承压部分41接受突起部分11传递的压力,分压部分42将接受的压力传递至瓶身30上。具体地,分压部分42将接受的压力传递至外部保护层32上。
其中,分压部分42具有与外部保护层32外表面相匹配的分压面。分压面的面积越大,压力传递的更均匀。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压面为曲面,其结构与外部保护层32外表面相匹配。
其中,承压部分41也可以设置一个较大的台阶面,从而更均匀地接受突起部分11传递的压力,保证衬套40受力均匀,
较佳地,分压部分42的形状为圆锥结构,如图2所示,分压部分42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衬套40的内径大于所配合位置的部分阀座20(连接部22)的外径。或者衬套40的内径与连接部22间隙配合。从而保证了衬套40与阀座20之间无轴向摩擦力。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储存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阀(10)、阀座(20)、瓶身(30)以及衬套(40);
所述瓶身(30)具有预定容量的容腔,所述阀座(20)嵌设在所述瓶身(30)的开口位置,并与所述瓶阀(10)可拆卸连接;
所述瓶阀(10)包括突起部分(11)和配合部分(12),所述配合部分(12)穿过所述阀座(20)的中空通道,与所述瓶身(30)的容腔连通;
所述衬套(40)位于所述瓶身(30)外,并套置在所述阀座(20)外周,且与所述阀座(20)之间无轴向摩擦力,所述衬套(40)被挤压于所述突起部分(11)和所述瓶身(3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30)包括内胆(31)和覆盖在所述内胆(31)外表面的外部保护层(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31)为塑料内胆,所述外部保护层(32)为复合材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20)包括阀帽部(21)和连接部(22),所述阀帽部(21)位于所述内胆(31)和所述外部保护层(32)之间,并压在所述外部保护层(32)的内表面,所述连接部(22)穿过所述瓶身(30)的开口位置,并与所述瓶阀(10)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部(22)的端部与所述突起部分(11)之间具有预定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20)中空通道内形成有内螺纹,所述配合部分(12)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所述配合部分(12)与所述阀座(20)通过螺纹结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20)和所述配合部分(12)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套在所述配合部分(12)外表的挡圈(51)和密封圈(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40)包括承压部分(41)和分压部分(42),所述承压部分(41)接受突起部分(11)传递的压力,所述分压部分(42)将接受的压力传递至所述瓶身(30)上;
所述分压部分(42)具有与所述瓶身(30)外表面向匹配的分压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40)的内径大于所配合位置的部分阀座(20)的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存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部分(42)的形状为圆锥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89998.1U CN212456241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储存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89998.1U CN212456241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储存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56241U true CN212456241U (zh) | 2021-02-02 |
Family
ID=74462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89998.1U Active CN212456241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储存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56241U (zh) |
-
2020
- 2020-06-23 CN CN202021189998.1U patent/CN2124562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480730A (en) | Shock absorber unit for vehicles | |
US6371338B1 (en) | Valve arrangement for discharging a fluid medium maintained under pressure in a container | |
CA2361339A1 (en) | Closure assembly for lined tanks, and vehicle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US10890256B2 (en) | Seal structure of high-pressure tank | |
CN210372854U (zh) | 一种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储氢气瓶瓶口结构 | |
US4728084A (en) | Adjustable-length gas spring | |
CN212456241U (zh) | 储存瓶 | |
US5971415A (en) | Bicycle front fork packing device | |
US5582435A (en) | Resin pipe provided with retainer fitting | |
CN210462438U (zh) | 一种塑料内衬缠绕的气瓶 | |
CN110701309B (zh) | 一种加排阀装置及姿轨控动力系统 | |
CA1138301A (en) | Low cost accumulator device | |
CN205365228U (zh) | 一种汽车油箱盖 | |
CN110725846A (zh) | 一种密封螺母组件 | |
CN111646039B (zh) | 油囊的封口结构及油囊 | |
CN209725543U (zh) | 一种液压管接头 | |
CN209814255U (zh) | 一种液冷系统压力加注活门 | |
CN216813738U (zh) | 高压复合容器 | |
CN210770310U (zh) | 一种加排阀及姿轨控动力系统 | |
CN213140020U (zh) | 油囊的封口结构及油囊 | |
CN208074356U (zh) | 一种快速安装的气泵接头 | |
CN210770259U (zh) | 加排阀、压力容器及姿轨控动力系统 | |
CN214247954U (zh) | 一种六角压帽 | |
CN214567739U (zh) | 一种防爆泄压气雾罐 | |
CN220265270U (zh) | 一种酒矛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7 Address after: No. 2299, Chaoyang South Street,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Hebei, 071000 Patentee after: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Hebei Co.,Ltd. Address before: Block B, building 12, No. 6655, Jiasong North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4 Patentee befor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