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39530U -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39530U
CN212439530U CN201921931173.XU CN201921931173U CN212439530U CN 212439530 U CN212439530 U CN 212439530U CN 201921931173 U CN201921931173 U CN 201921931173U CN 212439530 U CN212439530 U CN 212439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catheter
conduit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11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11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39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39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395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包括:冲洗装置、负压装置和控制装置。其中,冲洗装置包括一输送泵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第一导管;负压装置包括一负压源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第二导管;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及负压装置。所述冲洗装置的冲洗频率和/或冲洗速度是依据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创口属性预设的,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负压工作频率与负压值是依据所述冲洗装置的工作状态匹配的。本申请通过持续或间歇性地负压吸引以及清洗系统的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从而可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维持创口腔内清洁状态。

Description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患者的皮肤创口通常多采用缝合处理以助于病人创口的愈合,但是在愈合过程中创口内腔会分泌血液、组织液等积液,不利于创口的闭合,同时还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在目前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遍采用纱布敷料更换清洁,然而这种方式仅能清除渗出皮肤表面的积液,无法对创口内腔的积液或坏死组织等进行清除。因而,如何安全、有效地清除皮肤创口表面及内腔的渗血、渗液,维持创口内腔环境的健康以利于创口恢复已经成为本领域人员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术后切口缝合易留下痕迹且积液难以排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包括:冲洗装置,包括一输送泵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第一导管,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负压装置,包括一负压源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第二导管,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及负压装置,用于依据设定的时间段控制所述冲洗装置和/或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其中,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是依据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创口属性预设的;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负压工作频率与负压值是依据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匹配的;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包括冲洗频率和/或冲洗速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依据接收的反馈控制所述冲洗装置的输出压力或流量以及所述负压装置以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真空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冲洗装置包括:清洗液容器,存储有用于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清洗液,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连通所述输送泵;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之间第一导管的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使其调节所述输送泵的转速以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第一真空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与清洗液容器之间第一导管的真空度以监测所述清洗液容器中清洗液的用尽状态。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冲洗装置包括报警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监测到所述清洗液容器中清洗液的用尽时输出报警信号。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泵为膜片泵。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装置包括:收集容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导管自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引流的积液;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与所述收集容器之间第二导管的流体阻力以监测所述收集容器的装满状态;第二真空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与皮下创口内腔之间第二导管的真空度以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使其调节所述负压源的功率以控制产生的负压。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源为膜片泵。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至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或者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二导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内。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单向阀为鸭嘴阀或扇形阀。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装置还用于藉由产生的负压维持皮肤创口表面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装置包括:密封膜,用于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所述皮肤创口表面以形成密封空间;负压通道,连通所述负压源,通过将所述负压源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提供收缩力驱使所述皮肤创口相向收缩。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膜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膜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装置包括湿度检测部件,用于将检测的所述密封空间内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所述负压源以利所述负压源调控负压输出。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管包括皮下引流孔及皮上负压孔,所述皮下引流孔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皮上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管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本体中或形成于第二导管本体上的第一支撑部,用以支撑所述第二导管的本体。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预设长度的连续支撑体或预设长度的间隔支撑体。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管的本体中,所述填充物包括若干微型颗粒,所述微型颗粒之间具有使所述积液流通的间隙。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型颗粒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个曲面或折面;所述微型颗粒为硬质材料。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型颗粒为高分子塑料材质。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管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填充物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或所述固定结构卡合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钢丝,所述钢丝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并顺应于所述第二导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丝沿所述第二导管横截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数量至少为3根。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支撑部为螺纹管。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管包括两端衔接部及位于所述两端衔接部之间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中部的至少一预设位置。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管至少一端的衔接部的管内设置有第二支撑部。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弹簧。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管上还设有一负压孔,所述负压孔邻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以通过产生的负压维持所述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管和/或第二导管的限位结构。
本申请同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第一方面在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或间歇地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此基础上,通过清洗系统持续或间歇性地输送清洗液或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口内腔的清洁状态;在此过程中,本申请可依据创口的类型、状态等设置冲洗装置的工作时间、冲洗频率、冲洗速度等参数,从而更有利于创口的恢复,为创口的早期闭合提供条件,缩短治疗时间;本申请第二方面通过负压引流可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以助于组织愈合。并且,通过本申请可以辅助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俗称“蜈蚣脚”),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本申请第三方面还通过设置支撑部保证了引流效果,在整个引流过程中即使第二导管受到外力弯折,也不会使第二导管憋塌影响流体通过,保证了引流过程的通畅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在应用时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申请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报警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一或第二导管从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申请中冲洗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申请中负压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创口闭合装置中闭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闭合件与创口结合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显示为本申请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11显示为在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及辅助件在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
图12显示为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中的闭合件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为本申请的第一和第二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4显示为本申请的第一和第二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5显示为本申请中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
图16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二导管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7显示为本申请的一应用实施例示意图。
图18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二导管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空间相关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下面”、“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可在文中使用以便于说明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
虽然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来描述各种元件或参数,但是这些元件或参数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或参数件与另一个或参数进行区分。例如,第一导管可以被称作第二导管,并且类似地,第二导管可以被称作第一导管,而不脱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均是在描述一个导管,但是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明确指出,否则它们不是同一个导管。相似的情况还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
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诚如背景技术中所述,患者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创口内腔会分泌血液、组织液等积液,同时还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当发现创口发生细菌感染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采用纱布敷料更换清洁,然而这种方式仅能清理部分渗出皮肤表面的积液,无法对创口内腔的积液或坏死组织等进行清除。另一方面,当创口出现感染时,通常会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当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例如出现绿脓杆菌(MA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等多重耐药性细菌即超级细菌时,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有效治疗方案,以致这些多重耐药性细菌在创口表面及内腔大量繁殖,造成组织坏死,危及患者生命。
在另一些场景下,外科医生习惯上将皮肤分为浅筋膜与深筋膜两层。所谓浅筋膜指的是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具体地说,浅筋膜是胸前、外侧区的浅筋膜与颈、腹部和上肢浅筋膜相延续,内含脂肪、浅血管、淋巴管、皮神经和乳腺。深筋膜指的是分隔皮肤与肌肉组织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外科手术在皮肤缝合阶段通常要对浅筋膜与深筋膜进行分层缝合,顺序为首先缝合深筋膜,然后缝合皮下组织,最后缝合皮肤。分层缝合的意义在于以缝合方式逐层对抗皮肤张力,从而提高愈合质量。由于皮肤缝线可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手术后在缝线部位可形成垂直切口的方向的瘢痕,俗称“蜈蚣脚”,这是传统缝合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此外,常规的皮肤缝合也必然在皮下浅筋膜层遗留大量的线结,常常因线结的存在导致切口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病人(患者)在手术中不可避免造成的创口(业界亦称切口或手术切口、伤口等)的处理多采用缝合处理以助于病人创口的愈合,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即针线缝合创口之后,为利于创口的愈合,业界在应用闭合力中使用的减压敷料组件,该减压敷料组件包括由闭合垫枕材料形成的具有闭合构件的垫枕主体,当在减压之下放置闭合敷料垫枕时,闭合构件可产生内向闭合力。在一些情况下,该组件还包括芯吸材料,芯吸材料具有用于除去流体的流体流动通路。但是,这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缝合伤口,只能起到帮助缝合及帮助愈合的作用,并无法完全取代缝合步骤,因此依然会在患者皮肤上留下缝合痕迹。另外,该结构中产生的闭合力仅能作用于表层,当伤口较深时,皮下较深处的肌肉组织等无法受力呈闭合状态,且芯吸材料只能处理皮肤表面渗出的液体,无法对皮下的积液(例如渗血、渗液等)进行及时处理,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以期达到通过对皮肤创口内和皮肤创口周围环境的控制以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以下提供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包括:冲洗装置、负压装置、控制装置。所述冲洗装置包括输送泵和第一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导管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所述输送泵向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从而在清洗皮下创口内腔的同时可输送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促进皮下创口内腔的愈合。所述负压装置包括一负压源及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所述负压源连通第二导管从而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同时还可对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保证皮下创口内腔环境的健康。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及负压装置,从而用于依据设定的时间段控制所述冲洗装置和/或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
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第一方面通过负压装置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或间歇性的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同时,本申请还可通过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本申请的第二方面通过冲洗装置持续或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本申请的第三方面通过控制装置设定冲洗装置和/或负压装置的工作时间段和工作状态,从而依据患者创口的实际情况控制冲洗装置和负压装置,保证合适的冲洗的力度、流量和负压的强度,以确保不会对病患造成不利影响并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真空度。此外,通过本申请还可以藉由闭合皮下创口内腔以辅助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应当理解,本申请所涉及的实施例中,所述皮肤创口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广泛地指位于组织上或组织内的切口、伤口、缺损或其他治疗靶。应需说明的是,所述皮肤创口大多情况下是由于手术造成的,但在一些状况下,所述皮肤创口也可能是比如割伤或碰撞等事故的原因造成的。
应当理解,皮肤创口的愈合需要将皮下创口内腔的两个断面贴合,例如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缝合等手段实现。而本实施例中通过负压将皮下创口内腔中的气体抽出,以使皮下创口内腔保持一定的真空度,从而将皮下创口内腔的两个断面向内贴合,由此实现皮肤创口的闭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包括但不限于骨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皮肤组织、血管组织、结缔组织、软骨、肌腱或韧带。所述伤口可以包括例如慢性、急性、外伤性、亚急性以及裂开的伤口;部分皮层烧伤、溃疡(诸如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或静脉功能不全溃疡)、皮瓣、以及移植物。术语“组织部位”还可以是指不一定受伤或缺损的任何组织区域,而是为在其中可能希望增加或促进另外的组织生长的区域。例如,可以将负压施加到组织部位上以使可以获取并移植的另外的组织进行生长。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述的无缝线是指在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或者上述的皮肤浅筋膜层在闭合皮肤创口的治疗中或者在皮肤创口愈合的过程中或者在手术后对皮肤创口进行例如比如清洗、消毒、敷药等其他处理中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在这些过程中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皮肤浅筋膜的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显示为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包括:冲洗装置1、负压装置2、控制装置3。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其显示为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在应用时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冲洗装置1包括一输送泵103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8预设深度的第一导管105,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导管105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
应当理解,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是指在手术中创口下的内部切口形成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间隙,由于人体或动物体的生物体组织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能,在实际的状态之中,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即裂口间隙不一定被直观地呈现为空腔状态或空洞状态,因此,所述的裂口间隙的形状及大小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导管”指的是部件可以彼此流体联接,以便提供用于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流体(即液体和/或气体)的路径。例如,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流体导器(诸如管)而流体联接。如在此使用的“导管”广泛地包括管、管道、软管、导管或具有被适配成在两个末端之间传送流体的一个或多个管腔的其他结构。典型地,管是具有一些柔性的细长圆柱形结构,但是几何形状和刚性可以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部件还可以凭借物理接近而联接、在整体上成为单一结构、或者由同一件材料形成。此外,一些流体导器可以被模制到其他部件中或以其他方式与其他部件整体组合。
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至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其中,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深度位置在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应当理解,皮肤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深度即包括从浅筋膜层至脂肪及深筋膜层这段深度区间。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清洗液包括蒸馏水、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可以被用于清洗伤口的液体。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洗液中还可包括液体药物,所述液体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皮下创口内腔8类型而确定,例如当创口内有细菌感染时,可在清洗液中添加抗生素,当创口内有炎症时,可在清洗液中添加消炎成分的液体药物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固体药物溶解于清洗液中从而被输送到皮下创口内腔8。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其显示为本申请中冲洗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冲洗装置1还包括:清洗液容器101,第一压力传感器104、第一真空传感器102。
其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存储有用于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清洗液,通过所述第一导管105连通所述输送泵103。所述第一导管105用于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以利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愈合。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冲洗装置1采用持续性或间歇性的方式输送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8,使皮下创口内腔8中凝固的血块、组织液块等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皮下创口内腔8保持清洁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因应不同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患者体质,所述间歇性例如为以小时为单位的输送频率,再或者以天为单位输送药物。在具体的实施状态下,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及输送泵103也可被替换为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给药机。
应当理解,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分泌血液、组织液或其他体液,形成积液。如果未及时将这些积液排出,则可能会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化脓。在一些情况下,未被及时清除的积液可能会在皮下创口内腔8中凝固,形成血块等难以清除的物体,通过清洗液的湿润后,可将血块溶解或以液体的压力将其带出,从而利于皮下创口的恢复。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SSI)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皮肤切开/裂开后,人体深部组织将与外界接触,出现被致病细菌污染的机会。组织内细菌含量超过105/g时,就会发生细菌定殖,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控制。随着细菌的指数型增殖,感染部位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由于细菌定殖到感染症状出现存在潜伏期,因此,SSI通常很难在早期得到有效识别和及时处理。典型的切口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7-10天,由局部红肿、触痛开始,进而出现破溃、流脓。由于外科缝线容易被细菌定殖,SSI发生后,尽可能的移除皮下缝合的所有缝线线结十分重要,也是预防SSI复发的关键,这是因为复发的SSI感染源往往来自残留缝线线结。
在愈合过程中,所述冲洗装置1可以通过第一导管105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用于稀释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内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细菌感染,进而使得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同时,所述冲洗装置1输送的清洗液还可以达到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中感染部位的目的,待冲洗完成后,再通过所述负压装置2的引流作用,将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内的清洗液吸走,进而将细菌引流清除,使皮下创口内腔8保持清洁状态。
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判断的患者皮下创口内腔8的感染情况,控制所述冲洗装置1的清洗液量,控制稀释细菌感染部分的时间,控制清洗液的冲洗频率,以及控制所述负压装置2的工作频率等等。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冲洗装置1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中进行清洗液冲洗的时间例如为2~3天。由于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及输送泵103也可被替换为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给药机,因此当采用注射器等需要人工控制的给药设备时,也可通过操作人员手动控制冲洗的时间、频率、力度等参数。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泵103为膜片泵,所述膜片泵为水泵。
应当理解,所述膜片泵又称隔膜泵和控制泵,是执行器的主要类型,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而改变流体流量。膜片泵在控制过程中用以接受调节器或计算机的控制信号,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使被调参数维持在所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工作过程中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的调节控制。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4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1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一导管105的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使其调节所述输送泵103的转速以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在冲洗装置1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清洗的过程中,如果流体压力过大,则会导致对创口的二次伤害,并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反之,如果流体压力过小,则会导致冲洗效果不理想,无法将皮下创口内腔8中的积液等冲洗干净,导致积液仍然会存留在皮下创口内腔8中,不利于创口的愈合。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通过在输送泵1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104,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4所感测到的流体压力值反映了所述第一导管105输出端的流体压力值,将第一压力传感器104感测的所述的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以使所述控制装置3调节所述输送泵103的转速,从而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
应当理解,所述反馈指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4通过其感测对的流体压力值提供给所述控制装置3,以便所述控制装置3基于预设的期望压力值来调整输送泵103的转速,从而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该过程通过反馈控制来实现,即将系统的输出信息返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利用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具体地说,所述反馈控制是指在某一行动和任务完成之后,将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下一步行动的进行产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其可对计划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所引起的客观效果,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据此调整、修改下一步的实施方案,使计划决策的实施与原计划本身在动态中达到协调。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4或第二压力传感器203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型号为MPXH6300A的压力传感器。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102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第一导管105的真空度以监测所述清洗液容器101中清洗液的用尽状态。当清洗液容器101内的清洗液使用完毕后,需要及时停止输液或补充清洗液,则会导致空气进入皮下创口内腔8。在此,通过在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设置第一真空传感器102,通过检测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的真空度可反映所述清洗液容器101中的清洗液是否用尽。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检测到清洗液容器101中的清洗液用尽或即将用尽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以便所述控制装置3将输送泵103关闭,从而避免输送泵103继续工作。
应当理解,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102的设置位置在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因此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102所检测到的真空度反映了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的真空度。当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中充满液体或有大量液体通过时,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内的真空度为零或接近于零,但当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中没有液体流过或流过的液体非常少时,表示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内的清洗液已用尽或接近用尽,此时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的真空度会明显上升。因此,通过在检测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设置第一真空传感器102后,可通过第一真空传感器102检测的真空度数值来判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中的清洗液是否用尽或即将用尽,即所述清洗液容器101中清洗液的用尽状态。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显示为本申请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中报警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冲洗装置1还包括报警装置9,用于在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102监测到所述清洗液容器101中清洗液的用尽时输出报警信号。在此,当设置在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的第一真空传感器102检测到清洗液容器101内的清洗液用尽或即将用尽时,可通过报警装置9来报警以提示补充清洗液或停止冲洗装置1的工作。
应当理解,报警装置9为能够接收所述控制装置3的控制信号以发出声音以达到警报功能的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蜂鸣器、语音报警系统、声光报警器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冲洗装置1包括输送泵103、第一导管105、清洗液容器101、第一压力传感器104、第一真空传感器102。其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内设有用于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清洗液。所述输送泵103用于输送清洗液容器101内的清洗液并控制液体的流量和力度等参数。所述第一导管105一端连接清洗液容器101,所述第一导管105另一端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8预设深度,从而将清洗液容器101中的清洗液输送至皮下创口内腔8。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4设置在输送泵1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由此将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以使所述控制装置3调节所述输送泵103的转速,从而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102设置于输送泵103与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从而通过第一真空传感器102检测的真空度数值来判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中的清洗液是否用尽或即将用尽。当检测到清洗液容器101中的清洗液已用尽或即将用尽时,可通过所述控制装置3触发报警装置9报警或通过控制装置3将所述输送泵103关闭。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2包括一负压源202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8预设深度的第二导管205,所述负压装置2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205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第二导管205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或间歇性的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所述负压装置2的第二导管205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8中,通过产生负压迫使皮下创口内腔8两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诚如图2中箭头皮下创口两侧箭头所示的方向)贴合以消除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皮下创口内腔8的闭合利于创口的愈合。应当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所述第二导管205在皮下创口内腔8中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两侧的组织的生长。
应当理解,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分泌血液、组织液或其他体液,形成积液。如果未及时将这些积液排出,则可能会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化脓。通过负压将皮下创口内腔8中的积液排出,可避免创口感染、发炎或化脓等不利情况的发生,从而利于创口的愈合。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其显示为本申请中负压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负压装置2还包括:收集容器204、第二压力传感器203和第二真空传感器201。
其中,所述收集容器204用于收集所述第二导管205自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引流的积液。所述收集容器204包括但不限于集液瓶、集液罐等可用于存储液体的容器。所述第二导管205将从皮下创口内腔8引流的积液收集在所述收集容器204中。当所述收集容器204集满时,可更换收集容器204或将收集容器204内的积液清除。
为保证清洗液容器101和所述收集容器204保持在无菌工作环境下,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3的控制部分与清洗液容器101和所述收集容器204集成在不同的设备壳体中,比如,所述控制装置3的控制部分(包括控制装置、输送泵、负压源)被配置在第一壳体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和所述收集容器204被配置在第二壳体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和所述收集容器204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物理隔离,每个容器均具有一个独立且彼此不相连通的空间,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分别连接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和所述收集容器204的导管接口,用于连通各自的导管,即,所述收集容器204连通第二导管205,清洗液容器101连通第一导管105。在实施例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和所述收集容器204通过可拆卸式的结构与壳体连接,便于更换或维护。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临床中,为了灵活安置,所述洗液容器101和所述收集容器204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在各自的壳体中,比如,所述控制装置3的控制部分(包括控制装置、输送泵、负压源)被配置在第一壳体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被配置在第二壳体中,所述收集容器204被配置在第三壳体中。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203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202与所述收集容器204之间第二导管205的流体阻力以监测所述收集容器204的装满状态。请继续参阅图1,如图所示,在负压源202与所述收集容器204之间第二导管205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03。当所述收集容器204内的液体装满或即将装满时,所述负压源202与所述收集容器204之间第二导管205内的流体阻力会明显增大,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203可检测所述负压源202与所述收集容器204之间第二导管205内的流体阻力,以判断所述收集容器204是否已经装满或即将装满,从而判断所述收集容器204的装满状态。
应当理解,流体阻力通常分为:流体在管路系统中的流动可以分为在均匀直管中的流动,产生以表面摩擦为主的沿程阻力;以及在各种管件象阀门、弯管、设备进出口等中的流动,由于流道变向、截面积变化、流道分叉汇合等产生以逆压差或涡流为主的局部阻力。当收集容器204内的液体装满时,第二导管205内的流体则受到来自收集容器204内液体的阻力,无法继续流入收集容器204内。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2还包括报警装置9,用于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203监测到所述收集容器204中的积液装满或即将装满时输出报警信号。在此,当设置在负压源202与所述收集容器204之间第二导管205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203检测到收集容器204内的积液装满或即将装满时,可通过报警装置9来报警以提示更换、清理收集容器204。在另一些情况下,当设置在负压源202与所述收集容器204之间第二导管205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203检测到收集容器204内的积液装满或即将装满时,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203还可将该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3,从而使控制装置3向所述负压装置2发出停止工作的信号以关闭负压装置2。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201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202与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二导管205的真空度以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使其调节所述负压源202的功率以控制产生的负压。请继续参阅图1,如图所示,所述负压源202与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二导管205上设有第二真空传感器201,由于所述第二导管205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8预设深度,因此当第二导管205内的负压过高时,会对皮下创口内腔8造成二次伤害;当第二导管205内的负压过小时,则无法达到闭合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及引流皮下创口内腔8积液的效果。因此,需要将第二导管205内的负压保持在合适的数值范围内。同时,当皮下创口内腔8已处于闭合状态或接近闭合状态时,所述负压源202与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二导管205内的真空度为零或接近于零,因此,通过在所述负压源202与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二导管205上设置第二真空传感器201,可使第二真空传感器201反映所述负压源202与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二导管205内的真空度,进而反映对皮下创口内腔8施加的负压是否在理想范围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201将获取的所述负压源202与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二导管205的真空度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所述控制装置3根据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201反馈的数据调整所述负压源202的输出功率,从而控制所述负压源202产生的负压大小,避免负压过大对创口的伤害或负压不足无法将积液抽净的情况发生。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源202为膜片泵,所述膜片泵为气泵。
应当理解,所述膜片泵又称隔膜泵和控制泵,是执行器的主要类型,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而改变流体流量。膜片泵在控制过程中用以接受调节器或计算机7的控制信号,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使被调参数维持在所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工作过程中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的调节控制。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源202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202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公开的“负压”通常是指小于局部环境压力的压力,局部环境压力诸如在由敷料提供的密封治疗环境外部的局部环境中的环境压力。在许多情况下,局部环境压力还可以是组织部位所处位置的大气压。可替代地,压力可以小于与组织部位处的组织相关联的流体静压。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在此所陈述的压力的值是表压。类似地,提及负压的增加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降低,而负压的降低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增加。尽管施加到组织部位上的负压的量和性质可以根据治疗要求而变化,但压力总体上是低真空的,也通常被称为粗真空,在-5mm Hg(-667Pa)与-500mm Hg(-66.7kPa)之间。常见治疗范围在-75mm Hg(-9.9kPa)与-300mm Hg(-39.9kPa)之间。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3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1及负压装置2,所述控制装置3依据设定的时间段控制所述冲洗装置和/或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3依据设定的时间段仅控制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3依据设定的时间段仅控制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在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3依据设定的时间段控制所述负压装置和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其中,所述负压装置和冲洗装置可以被配置为同时工作,也可以被配置为交替工作,例如:在设定的时间段内,所述负压装置在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的同时,所述冲洗装置也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从而在冲洗创口内腔的过程中藉由负压装置将清洗液以及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坏死组织等排出;又如:在设定的时间段内,所述冲洗装置先通过所述第一导管首先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再利用负压装置在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以使在所述时间间隔内液态药物可有充分的时间对皮下创口内腔发挥药性,以免在皮下创口内腔的停留时间过短。
在此,所述设定的时间段可以是依据患者的创口情况而设置的冲洗装置和/或负压装置的工作时间,例如:10分钟、24小时、6天等。在所述时间段内,所述冲洗装置和/或负压装置可以是持续不断地工作,例如:所述时间段为24小时,所述控制装置在24小时内控制冲洗装置和/或负压装置不间断地连续工作;或者,所述冲洗装置和/或负压装置也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时间段内间歇性地工作,例如,所述时间段为24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冲洗装置和/或负压装置在24小时内以每工作一小时后停止一小时的方式间歇性地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是依据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创口属性预设的;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负压工作频率与负压值是依据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匹配的;其中,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包括冲洗频率和/或冲洗速度。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可仅包括冲洗频率,例如在所述时间段内每间隔1小时冲洗1小时,又如在所述时间段内连续冲洗等;或者,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可仅包括冲洗速度,例如所述冲洗速度为2ml/min、3ml/min等;或者,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可同时包括冲洗频率和冲洗速度等,例如所述冲洗频率为在24小时内连续冲洗,所述冲洗速度为3ml/min等。在此,当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同时包括冲洗频率和冲洗速度时,还可通过冲洗频率和冲洗速度确定冲洗量,以冲洗频率为在24小时内连续冲洗,所述冲洗速度为3ml/min继续为例,可得出冲洗量为4320ml。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24小时内的冲洗量控制在3000ml~5000ml,以使冲洗效果更佳。
应当理解,所述创口属性用于描述创口的性质,其包括但不限于创口类型、创口感染程度、创口深度、创口的已形成时间等,其中,所述创口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术切口、皮肤病变引起的溃烂等;所述创口感染程度包括但不限于为无感染、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等;所述创口深度包括但不限于为:3mm、6mm等;所述创口的已形成时间包括但不限于为:3小时、2天等。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3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1及负压装置2,用于依据接收的反馈控制所述冲洗装置1的输出压力或流量以及所述负压装置2以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真空度。
应当理解,冲洗装置1通过输送泵103输出清洗液,通过输送泵103可调整输出清洗液的压力以及输出清洗液的流量。当输出的压力过小时,则无法对皮下创口内腔8起到较好的冲洗作用,而当输出的压力过大时,则可能会造成对皮下创口的二次伤害或者增加病患的疼痛感。同时,当输出的流量过小时,过少的清洗液也会影响皮下创口内腔8的清洗效果,而当输出的流量过大时,会增加输出的压力,对皮下创口造成二次伤害或者为病患增加疼痛感。因此,需要将冲洗装置1的输出压力和流量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保证清洗效果的同时不会对皮下创口和病患造成新的不良影响。
应当理解,真空度是指处于真空状态下的气体稀薄程度。若所测设备内的压强低于大气压强,其压力测量需要真空表。从真空表所读得的数值称真空度。真空度数值是表示出系统压强实际数值低于大气压强的数值,即:真空度=大气压强-绝对压强,绝对压强=大气压+表压(-真空度)。在本实施例中,真空度可间接反映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大小,例如:当真空度较高时,反映皮下创口内腔8的两个断面仍有较大空隙,表示负压可能偏低,对皮下创口内腔8的闭合作用力可能不够;反之当真空度为零或接近于零时,反映皮下创口内腔8的两个断面没有空隙或空隙很小,表示负压可能在理想范围或者偏高,而当负压偏高时,可能会对皮下创口造成二次伤害或为病患带来疼痛感,当负压保持在理想范围内时,更利于皮下创口的愈合。因此,将皮下创口内腔8的真空度维持在理想范围可在帮助闭合皮下创口内腔8的同时不给皮下创口造成二次伤害或为病患造成疼痛感,帮助皮下创口更好的康复。在本申请中,主要通过真空传感器来检测真空度,所述真空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型号为MPXV6115VC6U的真空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3一方面可通过感应冲洗装置1反馈的信号控制冲洗装置1的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保证冲洗装置1的输出压力不会对皮下创口造成损伤的同时能够将皮下创口内腔8的积液、杂质等清除,另一方面可通过感应负压装置2反馈的信号控制负压装置2的负压强度,从而保证不会对皮下创口造成损伤的同时将皮下创口内腔8中的积液引流,并闭合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真空度在理想范围内。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2可产生70%~80%的真空度,如70%、71%、72%、73%、74%、75%、76%、77%、78%、79%、80%,从而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真空度在理想范围内。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负压装置2包括收集容器204、第二压力传感器203、负压源202、第二真空传感器201以及第二导管205。其中,所述第二导管205一端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8预设深度,所述第二导管205另一端通过负压源202连接收集容器204,在所述负压源202与所述收集容器204之间第二导管205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03,用以通过检测阻力大小以判断收集容器204内是否装满。所述负压源202与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第二导管205上设有第二真空传感器201,用以通过检测皮下创口内腔8的真空度以判断皮下创口内腔8的负压大小。所述控制装置3分别通过一A/D模块即数字模拟信号转换模块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03和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201相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203将感应到的阻力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3以便控制装置3调整负压源202的启闭或控制报警装置9报警。同时,所述第二真空传感器201将感应到的真空度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3以便控制装置3通过占空比调整负压源202的转速和流量。所述冲洗装置1包括清洗液容器101、第一导管105、第一真空传感器102、输送泵103和第一压力传感器104。其中,所述第一导管105一端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8预设深度,所述第一导管105另一端通过输送泵103连接清洗液容器101,所述输送泵103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04,用以检测输送泵103的输出压力。所述输送泵103与所述清洗液容器101之间的第一导管105上设有第一真空传感器102,用以通过检测真空度而判断所述清洗液容器101内清洗液的用尽情况。所述控制装置3分别通过一A/D模块即数字模拟信号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102和第一压力传感器104连接,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102将其感应到的真空度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以便所述控制装置3控制控制报警装置9报警或控制所述输送泵103的启闭,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4将其感应到的压力大小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3以便所述控制装置3通过占空比控制输送泵103的输出压力大小。
本申请可在尚未发现感染或发现感染的第一时间藉由冲洗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从而对皮下创口内腔进行清洗,并藉由负压装置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从而可将皮下创口内腔的环境保持在利于创口愈合的状态。同时,本申请对严重感染的创口也可适用。在处理感染创口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不缝合的情况下用纱布辅料清理,本申请可先初步清洁创口后缝合创口,在缝合的状态下藉由冲洗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从而对皮下创口内腔进行清洗,并藉由负压装置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从而对皮下创口内腔中的细菌群落稀释、消除,并使皮下创口内腔的坏死组织能够通过第二导管排出体外从而促进新组织的生长,利于创口的恢复。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可采用创口闭合装置4以帮助所述负压装置2闭合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创口闭合装置4可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并在负压装置2迫使及辅助下,使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吸取皮下创口内腔8的积液的同时还可通过通过冲洗装置1冲洗并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8,进而对皮下创口内腔8中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及清洗。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4用于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同时,挤压皮缘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所述创口闭合装置4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4通过粘合的方式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4包括至少两个闭合件41,所述的至少两个闭合件41分别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两侧边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两个闭合件41的结合来保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创口的长度和闭合件41的具体形式来确定闭合件41的数量。
请参阅图8,其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创口闭合装置中闭合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4还包括覆盖闭合件41的微孔覆件40(未予以图示),所述微孔覆件40顺应闭合件41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41上,用以和所述闭合件41形成一个整体以利于吸附或吸取自皮肤创口渗出并滞留在所述闭合件41上的分泌液体或者存留在所述闭合件41上的药物液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40与闭合件4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比如通过黏合等工艺使得所述微孔覆件40与闭合件41结合,使所述微孔覆件40顺应闭合件41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41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41包括柔性本体410,所述柔性本体410表示具有弹性/柔性柔性本体410材料可以具有大于100%的极限伸长和显著的回弹量。材料的回弹是指材料从弹性变形恢复的能力。弹性/柔性柔性本体410材料的例如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丁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丁腈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单体、氯磺化聚乙烯、聚硫橡胶、聚氨酯、EVA膜、共聚酯和硅酮类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41还可以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40的材料为医用棉花、脱脂棉(degreasing cotton)、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所述微孔覆件40具有透气性能以及吸附水分的特性,用于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或者存留在皮肤创口未被组织吸收的药物残液的水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41包括:柔性本体410以及刚性曲针411。
所述柔性本体410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本体410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柔性本体410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至少两个所述柔性本体410分别被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
所述刚性曲针411包括根部及曲形针部,所述刚性曲针411的根部埋于所述柔性本体410中,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410上,所述刚性曲针411的曲形针部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410外。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411的根部通过变形的结构设计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410中,所述变形的结构设计比如呈勾状结构或者T字形结构等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其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闭合件与创口结合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刚性曲针4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4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以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先进行创口对皮(把皮肤皮缘对齐,另外防止皮缘内翻,避免皮肤愈合不良)操作,然后通过将所述刚性曲针411的曲形针部从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刺入,诚如图9所示的状态,由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41的刚性曲针411刺入创口侧缘的健康组织,以挤压皮缘以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进而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呈闭合状态。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4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4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并利用其曲形针部勾住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4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4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另一侧的柔性本体410内,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410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呈如图9所示,皮肤11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本实施例中的缝合深度即在浅筋膜层中。在本申请中关注的问题是对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的无缝线操作,所述刚性曲针4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4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的深度包括皮肤浅筋膜部分的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
在某些实施例中,依据适用的皮肤创口的长度或者宽度不同,所述柔性本体410上设置的刚性曲针411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呈现不同的实施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柔性本体410上设置的刚性曲针411为多个时,该些刚性曲针411呈等距分布的排列在为长条状的柔性本体410上。
请参阅图10,显示为本申请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41还包括夹持件42,该夹持件42用于夹持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41的柔性本体410,所述柔性本体410在夹持件42的作用下提供了相向力以挤压皮缘,保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具体的实施中,所述夹持件42为医用夹子等部件。
在上述采用包括柔性本体410以及刚性曲针411的闭合件41的各实施例中,还可以辅助采用一些辅助件412,所述辅助件412用于辅助闭合件41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4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请参阅图11,显示为在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及辅助件在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其显示为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中的闭合件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41包括:第一柔性本体4100及第二柔性本体4101。
所述第一柔性本体4100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一柔性本体4100具有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柔性本体4101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二柔性本体4101具有对应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提供施加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410的相向力,由此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4101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4101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为凹槽结构或卡扣结构,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可限于所述凹槽结构内突起结构或对应所述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比如,在第一结合部上设有若干凹槽,在第二结合部上设有与该若干凹槽相对应的突起结构。第一结合部上的若干凹槽可替换为卡扣结构,相对应地,第二结合部上的突起结构可替换为对应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凡其他可以实现第一柔性本体4100与第二柔性本体4101相互结合的结合结构均可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比如凹槽或孔与突起结构的结合等方式。
在某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2,所述创口闭合装置4还包括辅助件412,所述辅助件412用于辅助闭合件41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4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果皮肤创口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切口,则所述辅助件412粘合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并向所述闭合件41施加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力,这个力在本实施例中被称之为收缩力,进而辅助闭合件4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件412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胶布。
在本实施例中,为所述胶布的辅助件412可以被设计为从中心向相对的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所述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一体的,为增加病人/患者的舒适度,所述带状结构适于人工伸展。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或者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其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一或第二导管从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并同时对皮下创口内腔8的积液起到引流作用,进而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或间歇性的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8的例如渗血和/或渗液等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可以是所述创口上的任一位置,其中设置在靠创口边缘的位置时更利于伤口恢复。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的同时吸取皮下创口内腔8的积液,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8的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其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实施例示意图。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如图5中A处所示的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所述的远离是指在离所述皮肤创口一预设的位置(如图5中A处所示的位置),为了利于对所述皮肤创口的闭合处理以及表面处理,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非通过所述皮肤创口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8中,而是从另外的位置,即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8,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如图5所示的狭长型创口。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105及第二导管205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其显示为本申请的第一和第二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105及第二导管205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在一根导管中包含两个相互隔离并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第一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一导管105,第二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二导管205。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205还可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105内。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其显示为本申请的第一和第二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105及第二导管205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所述第一导管105与第二导管205为两根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所述第二导管205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105内,第一导管105的直径大于第二导管205的直径,由于较细的导管套设在较粗的导管中,此在不增加导管的数量的同时,也可以不增加整体导管的直径。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管1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请继续参阅图13~图14,如图所示,在所述第一导管105上设有多个通孔1050,所述第一导管105连接清洗液容器101,从而在第一导管105输送清洗液容器101中的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8的预设深度的同时,通过第一导管105上的通孔1050流出到皮下创口的各个部位,从而对皮下创口的更多部位进行清洗或输送药物。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孔1050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管1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以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均能被第一管道中的清洗液所清洗或输送药物;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手术,所述第一导管105上的多个通孔1050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导管1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2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导管205连接负压源202从而产生负压,第二导管205上的多个通孔可助于吸取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气体及液体,从而提高吸取的面积和部位,更利于皮下创口的愈合。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孔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二导管2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为了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分泌的积液或残余的药液被所述第二导管205汲取;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手术,所述第二导管205上的多个通孔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二导管2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第一导管105和第二导管205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被设计,比如依据期望探入皮肤创口内的深度不同或者组织结构不同,第一导管105和第二导管205的粗细不同或者柔弱性能不同,比如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粗细不同,又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材料不同,更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柔弱性能不同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从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扇形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实施例。
应当理解,所述鸭嘴阀的形状类似鸭嘴,故称鸭嘴阀。鸭嘴阀采用弹性材质,故在内部无压力情况下,鸭嘴出口在本身弹性作用下合拢。当鸭嘴阀内部压力逐渐增加时,鸭嘴出口逐渐增大,保持液体能在高流速下排出。
应当理解,所述扇形阀的出口为扇形结构。所述扇形阀采用弹性材质,故在内部无压力情况下,扇形出口在本身弹性作用下合拢。当扇形阀内部压力逐渐增加时,扇形出口逐渐增大,保持液体能在高流速下排出。
应当理解,所述锥形阀的阀芯密封面为锥形面。锥形阀在流道终端设置有锥形阀芯,其所有运动部件均设置在阀门的过流通道外部,使得阀体内部流道通畅顺滑,流量大而压降损耗少,锥形阀在整个工作范围内不会产生气蚀及振动,在小流量时仍具有良好的流量控制效果。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2还用于藉由产生的负压维持皮肤创口表面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进而利于创口恢复。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2包括:密封膜12,用于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所述皮肤创口表面以形成密封空间13;负压通道,连通所述负压源202,通过将所述负压源202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12提供收缩力驱使所述皮肤创口相向收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通过第二导管205与负压源202连通,将负压通道连通密封空间13,由此形成密封空间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2产生的负压使密封空间13压缩,从而可维持局部组织趋向创口位置合拢。同时,负压装置2产生的负压对创口下的深部组织也产生作用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促进创口愈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12粘合于皮肤上形成的密封空间13的压力值的范围可以设置在大约0.001与约1个大气压之间。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创口的愈合程度来控制所述负压装置2产生的负压值,比如随着皮肤创口的愈合程度可以适当地减小所述负压值,或者根据皮肤创口分泌的积液的情况,例如分泌积液增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增加所述负压值以加大吸取所述积液的力度。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其显示为本申请中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密封膜12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皮肤创口表面,由此形成一个密封空间13,通过负压装置2抽压后,密封膜12内部密封空间13形成向内的作用力,受力如图15所示的箭头方向,在维持局部组织位置固定的同时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压力,由此闭合潜在死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12绕过皮肤创口形成一个密封区,并使得所述密封区形成密封空间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12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12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在此,所述密封膜12可以由透明材料制成。为所述透明材料的密封膜12可以有利于临床医师目测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以便进行及时的干预。
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阅图17,其显示为本申请的一应用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操作人员将冲洗装置1的第一导管105及负压装置2的第二导管205埋入皮肤的皮下组织,并使第一导管105和第二导管205伸入皮下创口内腔8。负压装置2可通过第二导管205引流皮下创口内腔8分泌的积液,同时由于负压作用迫使创口内腔趋向收拢/合并,使得两侧的组织相向结合。另外,冲洗装置1还可通过第一导管105输送清洗液和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利于愈合,此为第一方面;在第二方面,通过闭合件41将创口外两侧的皮肤向内收拢,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闭合件41对皮缘的挤压作用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负压装置2的负压可辅助使皮下创口内腔8闭合。操作人员继续将微孔覆件40覆盖在创口表面,保证愈合过程中创口表面的分泌物可被及时吸收。再在微孔附件外盖上密封膜12以包裹整个创口及创口上的微孔覆件40;第三方面,通过负压装置2的负压通道将密封膜12内抽压,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向创口收紧,另外,负压装置2产生的负压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如此使得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部分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2包括湿度检测部件(未予以图示),用于将检测的所述密封空间13内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所述负压源202以利所述负压源202调控负压输出。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传感器设置于密封膜12形成的密封空间13内,并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信息输出端口与控制装置3连接,由此将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控制压装置,以控制负压装置2调控输出的负压大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检测部件例如为湿度传感器。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其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二导管的一实施例示意图,所述第二导管205包括皮下引流孔2050及皮上负压孔2051,所述皮下引流孔2050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2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皮上负压孔2051连通所述密封空间13以向所述密封空间13施加负压。所述第二导管205连接负压源202,所述负压源202为所述第二导管205提供负压。所述第二导管205的皮下引流孔2050位于所述第二导管205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藉由负压源202产生的负压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并通过所述第二导管205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8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第二导管205的皮上负压孔2051位于皮上部分的密封空间13内,用以连通所述密封空间13以向所述密封空间13施加负压,从而维持皮肤创口表面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包括计算机7,所述计算机7与所述控制装置3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USB接口连接或蓝牙或无线网络连接等方式通讯连接。用户可在计算机7上设置程序,以设定所述冲洗装置1和负压装置2的工作时间、工作模式等。例如,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处理方法或根据实际的病情或创口的特点来设置所述冲洗装置1和负压装置2的驱动参数。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包括交互装置6,所述交互装置6包括但不限于触摸屏、显示屏与操作键盘等。用户通过交互装置可人工对控制系统进行设定,从而控制所述负压装置2和冲洗装置1的工作状态、工作时间、工作模式等,并通过反馈在显示屏上的信息实时了解负压装置2和冲洗装置1的工作状态、工作时间、工作模式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还包括存储模块5,所述存储模块5包括但不限于SD卡等存储芯片或云端存储。所述存储模块5可保存用户设置的操作信息和从计算机7上下载的操作程序,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数据等。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第一方面在负压装置2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或间歇性的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第二方面,通过间歇性输送清洗液至皮下创口内腔8,使皮下创口内腔8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清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同时,清洗液中还可添加或替换为药物,从而输送至皮下创口内腔8帮助皮下创口愈合;第三方面通过负压装置2、冲洗装置1与控制装置3的反馈控制,使控制装置3能够实时控制所述负压装置2的负压大小以及冲洗装置1的冲洗压力及流量,从而保证负压装置2的负压能够起到较好的闭合和引流作用、冲洗装置1能够起到较好的冲洗作用的同时不会对皮下创口产生负面影响。且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3基于真空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可触发报警装置9报警,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补充清洗液或更换收集容器204。负压装置2产生的负压还可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此外,通过本申请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俗称“蜈蚣脚”),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因此,本申请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可以在不使用缝合的情况下使皮下创口内腔8在愈合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闭合状态,由此以来,不但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进而消除了细菌定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诱因,更是保证了愈合之后的创口不会在皮肤的表面留下例如“蜈蚣脚”的缝线痕迹,保证了手术切口部位的美观,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手术后切口缝合易留下痕迹且积液难以排出等难题,本申请的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尤其适用于美容医疗领域。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本体中或形成于第二导管本体上的第一支撑部,用以支撑所述第二导管的本体,以期达到通过在第二导管上设置支撑部从而解决第二导管弯折状态下流体难以通过的问题。
本申请可使第二导管在发生弯折时,依然藉由第一支撑部支撑第二导管,从而使得流体在第二导管发生弯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顺利地通过第二导管内部,方面患者活动的同时也避免了因第二导管弯折而导致的引流不畅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可以设置于第二导管内部。在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也可以是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管上,即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第二导管的一部分。藉由第一支撑部可使相应管段在受到外力发生弯折时依然保持内部具有一定的流体空间,保证引流的通畅。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预设长度的连续支撑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二导管内或第二导管上不间断地被设置,即在所述第二导管内或第二导管上的一连续段内均具有所述第一支撑部。
其中,所述预设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长度可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导管的长度相同,即所述第二导管的所有管段内或所述第二导管的所有管段上均具有第一支撑部,从而保证所述第二导管的任意位置在被弯折时均不会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远离患者人体部位的第二导管被弯折的概率较小,因此所述预设长度还可被配置为与患者人体易接触的部分长度相对应,例如50CM~100CM等,从而保证患者人体附近部分的第二导管内或所述第二导管的所有管段上具有第一支撑部,由此当患者人体附近部分的第二导管在被弯折时均不会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预设长度的间隔支撑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二导管内或第二导管上被间隔地设置,即部分第二导管内或第二导管上具有第一支撑部,部分第二导管内或第二导管上不具有第一支撑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设置位置以及所述预设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可被配置为在易被弯折的管段部分设有第一支撑部。例如,若负压源的设置高度与患者的位置存在高度差,则容易在所述第二导管与负压源的连接段部分出现弯折,可在此部分的第二导管内或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第一支撑部。又如,患者在活动时容易压到第二导管而使其产生弯折,因此可在患者附近的第二导管内或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第一支撑部,从而保证患者人体附近部分的第二导管在被弯折时均不会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所述预设长度可根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设置位置及相应要求而确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在所述第二导管与负压源的连接段部分的第二导管内或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第一支撑部时,所述预设长度可被配置为与所述连接段部分长度相对应,例如10~30CM等。在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患者人体附近时,所述预设长度还可被配置为与患者人体易接触的部分长度相对应,例如50CM~100CM等。
应当理解,所述支撑部是指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中从而作用于第二导管内壁以形成支撑力的部件;或指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管上,在负压作用下依然保持内部流体道路通畅的部件。为此,所述支撑部举例包括但不限于为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管内的填充物、支撑于所述第二导管内壁的支撑部件、或作为所述第二导管的一部分并可实现弯折的同时在负压作用下依然保持内部流体道路通畅的结构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管中,所述填充物包括若干微型颗粒,所述微型颗粒之间具有使所述积液流通的间隙。其中,所述微型颗粒为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所述微型颗粒可以为高分子塑料材质等硬质材料,从而在受到负压作用时不会产生形变。所述高分子塑料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聚氨酯等。通过微型颗粒的外表面结构之间形成的间隙可允许流体通过,同时,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管中的若干微型颗粒对第二导管管内壁形成了支撑力,当第二导管收到压力产生弯折时,若干微型颗粒也会随之发生位移不影响第二导管的弯折,但是微型颗粒的支撑作用使所述第二导管内依然保持通路状态,保证引流过程的通畅。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使流体能够通过若干微型颗粒之间的间隙,所述微型颗粒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个曲面或折面,例如所述微型颗粒的外形为球体、椭球体、不规则多面体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可以均为同一形状,例如所述若干微型颗粒均为球体或椭球体等。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也可以为不同形状,例如所述若干微型颗粒中的一部分为球体,另一部分为六面体、还有一部分为八面体等。其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的直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的直径均为0.6mm;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微型颗粒中的一部分直径为0.8mm,另一部分直径为1mm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防止所述填充物在负压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二导管内发生逸散,所述第二导管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填充物的固定结构。应当理解,在引流过程中,所述第二导管内会形成负压,负压的作用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填充物的位置。为了将填充物的位置限定在预设的第一支撑部的位置处,通过在第二导管设置固定结构,即可将所述填充物限制在该固定结构内,防止其随着负压的作用力而逸散,影响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在此,所述固定结构被配置为与第二导管为一体式结构,即在第二导管的内壁上对应第一支撑部的位置设有固定结构,从而将填充物限制在固定结构围设的范围内,防止填充物的逸散。其中,所述固定结构可以是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的阻挡部,例如,在对应第一支撑部位置的两端边界处设有滤网,所述滤网的滤眼直径小于所述填充物的直径,从而可防止填充物通过滤网从而将所述填充物限制在由两端滤网限制的空间内,即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
在还有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卡合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在此,所述固定结构被配置为与第二导管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管为可拆卸式结构,通过该固定结构将填充物限制在固定结构围设的范围内,防止填充物的逸散。例如,所述固定结构为滤筛,所述将滤筛塞入第二导管内相应位置,即填充物填充部分的两端,由此可对第二导管内的填充物起到限位作用,且由于滤筛的滤眼直径小于所述填充物的直径,从而可防止填充物通过滤筛从而将所述填充物限制在由两端滤筛限制的空间内,即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钢丝,所述钢丝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并顺应于所述第二导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由于钢丝可被人力弯折成期望的形变状态,但不会被用以引流的负压作用产生形变,因此在第二导管发生弯折时,钢丝可配合第二导管产生形变,但不会因为负压而导致瘪塌,从而可为第二导管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引流效果。
其中,所述钢丝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外壁上,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外壁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与患者皮肤接触时的体感,将其设置在第二导管的内壁上。同时,所述钢丝顺应于第二导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应当理解,所述第二导管通常为细长型结构,故令其轴向为长度方向,即所述钢丝顺应于第二导管的轴向设置,以使所述第二导管发生弯折时所述钢丝可配合其产生形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丝沿所述第二导管横截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数量至少为3根。应当理解,如果钢丝的设置数量较少且较细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二导管的支撑力作用有限,当负压较大时,依然会引起第二导管瘪塌而影响流体通过。因此,可通过在第二导管内设置多根钢丝,以在第二导管径向的各个位置对所述第二导管进行支撑;或者通过增加钢丝的宽度以增加钢丝与第二导管的接触面从而增加支撑力。在此,当钢丝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二导管横截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数量至少为3根时,可在即使钢丝的直径较细时,依然保证对第二导管的支撑力。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撑部为螺纹管。其中,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预设长度的连续支撑体时,即所述第二导管为螺纹管,或所述第二导管上的某一段为螺纹管;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预设长度的间隔支撑体时,即所述第二导管至少两处的部分管段为螺纹管。在此,所述螺纹管为塑料材质,所述螺纹管可在外力作用下易于弯折但不会在所述第二导管连接的负压源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发生瘪塌,从而在引流过程中保证流体的流通性,所述螺纹管包括但不限于为: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柔性ABS塑料等。其中,所述柔性ABS塑料为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
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第二导管进行弯折时,所述螺纹管可藉由其结构特性配合第二导管弯折,且由于螺纹管的塑料材质不会在所述第二导管连接的负压源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发生瘪塌,因此在第二导管内负压的作用下,所述螺纹管依然可保证第二导管的引流通畅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更好地保证螺纹管的支撑性,所述螺纹管还可进一步为钢丝螺纹管,所述钢丝螺纹管为三层结构。所述三层结构的内外两层为塑料材质,例如: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中间层为钢丝增强结构,例如螺旋钢丝等。由此,所述钢丝增强结构可更大程度地保证所述螺纹管在受到负压作用下不会发生瘪塌,增强支撑力,保证流体的流通性。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包括两端衔接部及位于所述两端衔接部之间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中部的至少一预设位置。在此,将所述第二导管分为两端衔接部及中部。其中两端衔接部中的一端连接负压源,另一端位于创口内腔或创口周缘区域,所述中部为位于两端衔接部之间的部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易发生弯折的管段通常位于中部,故在此将所述第一支撑部配置为位于所述中部的至少一预设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设置位置即预设位置已在前文中予以解释,故在此不再详述。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其显示为本申请中第二导管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二导管205至少一端的衔接部的管内设置有第二支撑部2053。
应当理解,针对病人(患者)在手术中不可避免造成的创口的处理多采用缝合处理以助于病人创口的愈合,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即针线缝合创口之后,可利用减压敷料组件以助于创口的愈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压敷料组又被称为皮上负压装置,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包括密封膜12、微孔覆件40,所述密封膜粘合于皮肤11上,由此形成一个密封空间,通过负压装置抽压后,密封膜内部密封空间形成向内的作用力,在维持局部组织位置固定的同时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压力,由此闭合潜在死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所述微孔覆件的材料为医用棉花、脱脂棉(degreasingcotton)、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所述微孔覆件具有透气性能以及吸附水分的特性,用于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或者存留在皮肤创口未被组织吸收的药物残液的水分。在引流过程中,所述第二导管的一部分会位于密封膜内,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所述密封膜内的部分第二导管在负压作用下同时受到负压作用力以及密封膜对其产生的作用力,极易发生变形,影响引流效果。因此,通过在所述第二导管205靠近皮上负压装置的一端衔接部管内设置第二支撑部2053,可防止所述第二导管位于密封膜内的部分在负压作用下产生变形。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可以是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中或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管上。当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中时,所述第二支撑部举例包括但不限于为弹簧。所述弹簧可在受到负压作用力以及密封膜对其产生的作用力下依然保持第二导管内部的撑起状态,使流体通路保持畅通。当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管上时,所述第二支撑部举例包括但不限于为钢丝螺纹管。所述钢丝螺纹管为三层结构,所述三层结构的内外两层为塑料材质,例如: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柔性ABS塑料等;中间层为钢丝增强结构,例如螺旋钢丝等。由此,所述钢丝增强结构可更大程度地保证所述螺纹管在受到负压作用力以及密封膜对其产生的作用力下不会发生瘪塌,增强支撑力,保证流体的流通性。
在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管205包括第一支撑部2052及第二支撑部2053,由此在负压引流过程中,所述第二导管205藉由第一支撑部2052的作用下,在具有第一支撑部2052的管段即使第二导管205受到外力弯折,也不会使第二导管205憋塌影响流体通过,保证了引流过程的通畅性。同时,所述第二导管205在第二支撑部2053的作用下,在位于皮上负压装置内的管段受到密封膜及负压作用时,由于第二支撑部2053的支撑力,不会使第二导管205产生较大形变,从而保证了引流效果。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本申请还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导管的限位结构。其中,所述限位结构用以将所述第二导管固定在患者身上或衣物上或患者周围等,从而降低患者活动时对第二导管位置的影响。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为:粘合件、夹持件等,例如,所述粘合件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胶布,其可以被设计为从中心向相对的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所述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一体的,为增加病人/患者的舒适度,所述带状结构适于人工伸展。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件包括夹持臂、传动轴、夹紧部,所述夹持件通过其夹持臂控制夹紧部的张合,所述夹紧部可将第二导管与目标物体固定,固定部位被配置在第一支撑部,从而避免夹紧力对第二导管的形变影响引流效果。在应用中,所述夹持臂通过传动轴驱动夹紧部张开和夹紧,从而将第二导管与目标物体固定,所述目标物体可以为患者衣物上或患者周围的物件等。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33)

1.一种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冲洗装置,包括一输送泵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第一导管,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输送清洗液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负压装置,包括一负压源及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第二导管,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进行引流;
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冲洗装置及负压装置,用于依据设定的时间段控制所述冲洗装置和/或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其中,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是依据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创口属性预设的;所述负压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负压工作频率与负压值是依据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匹配的;所述冲洗装置在所述时间段内的工作状态包括冲洗频率和/或冲洗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依据接收的反馈控制所述冲洗装置的输出压力或流量以及所述负压装置以维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真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装置包括:
清洗液容器,存储有用于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清洗液,通过所述第一导管连通所述输送泵;
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之间第一导管的流体压力值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使其调节所述输送泵的转速以控制清洗液的输出压力;
第一真空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输送泵与清洗液容器之间第一导管的真空度以监测所述清洗液容器中清洗液的用尽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装置包括报警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真空传感器监测到所述清洗液容器中清洗液的用尽时输出报警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泵为膜片泵。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包括:
收集容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导管自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引流的积液;
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与所述收集容器之间第二导管的流体阻力以监测所述收集容器的装满状态;
第二真空传感器,用于将感测的所述负压源与皮下创口内腔之间第二导管的真空度以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使其调节所述负压源的功率以控制产生的负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源为膜片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皮肤浅筋膜至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或者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二导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或第二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为鸭嘴阀或扇形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还用于藉由产生的负压维持皮肤创口表面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包括:
密封膜,用于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所述皮肤创口表面以形成密封空间;
负压通道,连通所述负压源,通过将所述负压源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提供收缩力驱使所述皮肤创口相向收缩。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膜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膜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包括湿度检测部件,用于将检测的所述密封空间内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所述负压源以利所述负压源调控负压输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包括皮下引流孔及皮上负压孔,所述皮下引流孔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皮上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本体中或形成于第二导管本体上的第一支撑部,用以支撑所述第二导管的本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预设长度的连续支撑体或预设长度的间隔支撑体。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管的本体中,所述填充物包括若干微型颗粒,所述微型颗粒之间具有使所述积液流通的间隙。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颗粒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个曲面或折面;所述微型颗粒为硬质材料。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颗粒为高分子塑料材质。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填充物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或所述固定结构卡合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钢丝,所述钢丝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壁上并顺应于所述第二导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沿所述第二导管横截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数量至少为3根。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部为螺纹管。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包括两端衔接部及位于所述两端衔接部之间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中部的至少一预设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至少一端的衔接部的管内设置有第二支撑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弹簧。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上还设有一负压孔,所述负压孔邻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以通过产生的负压维持所述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管和/或第二导管的限位结构。
CN201921931173.XU 2019-11-11 2019-11-11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Active CN212439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173.XU CN212439530U (zh) 2019-11-11 2019-11-11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173.XU CN212439530U (zh) 2019-11-11 2019-11-11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39530U true CN212439530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79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1173.XU Active CN212439530U (zh) 2019-11-11 2019-11-11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395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15678A1 (en) Customizable closed tissue site dressing for improved postoperative removal
US1124133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egulating negative pressure in a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system
JP5016137B2 (ja) 減圧線形創傷治療システム
EP2773393B1 (en) Mechanical wound therapy for sub-atmospheric wound care system
JP5385406B2 (ja) デブリドマン機構を用いる減圧治療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101644203B1 (ko) 조직 부위에 감압을 작용하는 방법, 시스템 및 라미나 드레싱
JP2021500141A (ja) 関節接合部上の組織部位の領域管理
US20160135998A1 (en) Wound care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wounds by means of atmospheric negative pressure, comprising a window that can be opened
KR20110074769A (ko) 접근이 제한된 영역을 위한 감압 시스템 및 방법
TWI740054B (zh) 抗變形的傷口治療裝置
US20240115792A1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wounds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instillation of peroxide pyruvic acid
CA3007003A1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wounds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peroxy pyruvic acid
CN211356991U (zh) 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N212439529U (zh) 医用引流管及适用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外科辅助设备
CN212415804U (zh) 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N212439530U (zh)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N111714171B (zh) 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N215079130U (zh) 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
CN111939333A (zh) 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N211355669U (zh)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WO2020186729A1 (zh) 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N112168256A (zh)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US20220387696A1 (en) Fluid bridge configured for use vertically and/or under compression
WO2020186730A1 (zh)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KR20230146510A (ko) 상처 드레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