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55669U -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55669U
CN211355669U CN201921019296.6U CN201921019296U CN211355669U CN 211355669 U CN211355669 U CN 211355669U CN 201921019296 U CN201921019296 U CN 201921019296U CN 211355669 U CN211355669 U CN 211355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in
woun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subcutane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192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gru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192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556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55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556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创口闭合装置、皮上负压装置和多根引流针,用以通过多根引流针将皮下软组织内的积液引流,从而保持皮下软组织内的积液能够及时排出;同时,本申请还通过创口闭合装置挤压皮缘,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引流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确保皮下创口内腔的环境保持在利于创口恢复的状态;并且,皮上负压装置可通过负压作用产生作用力,使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状态,进而实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目的。

Description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机体再生的能力,应对创伤造成的组织破坏主要靠瘢痕愈合。因而,外科缝合与组织愈合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缝合的质量可以决定组织愈合的质量。外科缝合多以弯针携带缝线穿过离断组织,再通过打结的方式收紧、固定缝线,令离断的组织紧密贴合,从而为愈合创造有利条件。理想的外科缝合应满足张力适中、切口边缘对合良好、不留死腔、无永久或仅少量缝合痕迹的要求。
通过缝合闭合皮肤裂口会造成皮肤张力改变,影响皮肤血液循环。缝线穿过组织后收紧打结,可使组织发生位移,并给局部组织带来挤压力。这种挤压力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可以消除切缘死腔,并减少皮缘渗血,利于组织愈合;另一方面,缝线造成的挤压可造成皮缘组织相对缺血,带来组织坏死和瘢痕增生的风险。此外,缝线收拢打结另局部组织向切缘移动,可增加外周皮肤的张力,在特定部位可增加软组织缺血坏死的风险,特别是人体的四肢的肢体软组织容积有限的情况下,尤其该部位的抗肿胀的能力比较弱,具有软组织缺血坏死更高的风险。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术后切口缝合易留下痕迹且积液难以排出的问题,特别是人体四肢部分的软组织及皮肤创口具有更高缺血缺氧带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包括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导管,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创口闭合装置,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用于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皮上负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缘,用于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多根引流针,用于自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以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引流针包括形成于其针体上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针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时所述引流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皮肤表面之外。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针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部为形成于所述中空结构上的至少一个引流孔。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针包括针头部、中空针体、以及针尖部,所述至少一个引流孔形成于所述中空针体上,所述针头部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或者/以及所述针尖部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针的针体为实体结构,所述引流部为形成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槽。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根引流针排列设置在一柔性基板上,所述柔性基板上的多根引流针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时以提供收缩力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基板包括树脂材质或硅胶材质。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或者所述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还包括一用以产生并控制负压压力的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所述导管,用于通过产生的负压以引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一给药装置,用于通过所述导管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及与所述第一导管隔离的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连通所述负压装置,所述第二导管连通所述给药装置。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二导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内。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至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闭合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两侧边缘,用于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还包括覆盖所述闭合件及所述皮肤创口的微孔覆件以吸附自所述皮肤创口分泌的积液。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覆件顺应所述闭合件的外形结构结合于所述闭合件上;或者所述微孔覆件与所述闭合件为一体成型构造。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覆件的材料为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闭合件包括:柔性本体,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一侧的皮肤表面上;刚性曲针,其根部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上,其曲形针部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用于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以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闭合件还包括夹持件,用于夹持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以提供相向力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本体为树脂材料或硅胶材料。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闭合件包括:第一结合部,形成在一柔性本体上;对应结合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形成在另一柔性本体上;借由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以提供施加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的相向力以挤压皮缘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结合部为凹槽结构或卡扣结构,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可限于所述凹槽结构内突起结构或对应所述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还包括辅助件,用于粘合于所述至少两个闭合件及皮肤表面,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闭合件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件包括胶布。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包括:密封膜,用于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所述创口闭合装置以形成密封空间;负压通道,连通一负压装置,通过将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提供收缩力驱使所述皮肤创口收缩以辅助所述创口闭合装置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膜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膜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包括湿度检测部件,用于将检测的所述密封空间内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所述负压装置以利所述负压装置调控负压输出。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还用于借由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向所述皮肤组织施加压力以辅助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共用负压装置。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包括皮下引流孔及皮上负压孔,所述皮下引流孔为设置在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皮上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如上所述,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创口闭合装置、皮上负压装置和多根引流针,用以通过多根引流针将皮下软组织内的积液引流,从而保持皮下软组织内的积液能够及时排出;同时,本申请还通过创口闭合装置挤压皮缘,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引流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确保皮下创口内腔的环境保持在利于创口恢复的状态;并且,皮上负压装置可通过负压作用产生作用力,使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状态,进而实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4显示为图3中导管从远离皮肤创口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狭长型创口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创口闭合装置中闭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闭合件与创口结合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申请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8显示为在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一实施例中辅助件的应用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申请的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显示为本申请的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显示为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中的闭合件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为本申请中皮上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为本申请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14显示为本申请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15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
图16显示为本申请中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
图17~图18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9~图20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图22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显示为本申请中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24显示为本申请中多根引流针的应用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空间相关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下面”、“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可在文中使用以便于说明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
虽然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来描述各种元件或参数,但是这些元件或参数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或参数件与另一个或参数进行区分。例如,第一导管可以被称作第二导管,并且类似地,第二导管可以被称作第一导管,而不脱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均是在描述一个导管,但是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明确指出,否则它们不是同一个导管。
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 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针对病人(患者)在手术中不可避免造成的创口(业界亦称切口或手术切口、伤口等) 的处理多采用缝合处理以助于病人创口的愈合,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即针线缝合创口之后,为利于创口的愈合,业界在应用闭合力中使用的减压敷料组件,该减压敷料组件包括由闭合垫枕材料形成的具有闭合构件的垫枕主体,当在减压之下放置闭合敷料垫枕时,闭合构件可产生内向闭合力。在一些情况下,该组件还包括芯吸材料,芯吸材料具有用于除去流体的流体流动通路。但是,这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缝合伤口,只能起到帮助缝合及帮助愈合的作用,并无法完全取代缝合步骤,因此依然会在患者皮肤上留下缝合痕迹。另外,该结构中产生的闭合力仅能作用于表层,当伤口较深时,皮下较深处的肌肉组织等无法受力呈闭合状态,且芯吸材料只能处理皮肤表面渗出的液体,无法对皮下的积液(例如渗血、渗液等) 进行及时处理,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特别是在四肢创伤治疗中,软组织张力一直是影响愈合的重要因素。创伤带来局部组织炎症反应,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组织水肿;组织内大量液体积聚,可使局部组织张力增加、组织缺氧,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导致广泛的组织坏死。这种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水肿,可以造成深部组织筋膜间室压力升高,形成筋膜间室综合征,导致肢体坏死。在皮肤软组织层,严重的组织肿胀也会另皮肤软组织血运障碍,造成皮肤不愈合、皮缘坏死以及广泛的皮肤缺血坏死等。皮肤软组织坏死将导致骨外露、肌腱外露或者是内固定钢板外露等,可继发慢性感染(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等严重问题,使得治疗费用显著增加、治疗周期明显延长。有效对抗组织水肿、保护皮肤软组安全、美观的闭合四肢创伤后皮肤切口已经成为本领域人员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针对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中,如果深筋膜下产生水肿更易造成炎症,即,由于水肿挤压血管流通会造成组织缺血,使得组织坏死进而造成缺氧,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cycle);再者,在常见的四肢骨折病患的处理中,常需要将四肢部位比如小腿部位切开以对骨折处进行固定处理,再将切口闭合,由于人体四肢的肢体软组织容积有限,该部位抗肿胀的能力比较弱,肿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以期替代传统的针对皮肤软组织的针线缝合方式并可实现闭合皮肤创口、对皮下软组织内的积液进行引流的目的。在以下提供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创口闭合装置、皮上负压装置、以及多根引流针,用以通过多根引流针借由中空结构和引流孔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从而保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能够及时排出,维持皮下软组织内的环境处于健康状态。同时,本申请还通过创口闭合装置挤压皮缘,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引流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确保皮下创口内腔的环境保持在利于创口恢复的状态。并且,皮上负压装置可通过负压作用产生作用力,使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状态,进而实现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目的。
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第一方面通过创口闭合装置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在闭合创口的同时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由此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第二方面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此基础上,通过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第三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可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第四方面通过多根引流针可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消除皮下积血及其他组织液,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利于皮肤创口的恢复。此外,通过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
应当理解,本申请所涉及的实施例中,所述皮肤创口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广泛地指位于组织上或组织内的切口、伤口、缺损或其他治疗靶。应需说明的是,所述皮肤创口大多情况下是由于手术造成的,但在一些状况下,所述皮肤创口也可能是比如割伤或碰撞等事故的原因造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包括但不限于骨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皮肤组织、血管组织、结缔组织、软骨、肌腱或韧带。所述伤口可以包括例如慢性、急性、外伤性、亚急性以及裂开的伤口;部分皮层烧伤、溃疡(诸如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或静脉功能不全溃疡)、皮瓣、以及移植物。术语“组织部位”还可以是指不一定受伤或缺损的任何组织区域,而是为在其中可能希望增加或促进另外的组织生长的区域。例如,可以将负压施加到组织部位上以使可以获取并移植的另外的组织进行生长。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述的无缝线是指在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或者上述的皮肤浅筋膜层在闭合皮肤创口的治疗中或者在皮肤创口愈合的过程中或者在手术后对皮肤创口进行例如比如清洗、消毒、敷药等其他处理中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在这些过程中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也没有去除创口或皮肤浅筋膜的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应当理解,在一些情况下,所述深筋膜亦被称为固有筋膜,所述深筋膜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深筋膜伸人肌肉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肉间隔;与包绕肌肉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还可提供肌肉的附着或作为肌肉的起点。
所述深筋膜还指所有与肌肉相互作用的排列有序的致密纤维层;深筋膜连接不同的骨骼肌系统成分,并将肌肉收缩力向远处传递。基质中,波状胶原纤维与少许的弹性蛋白纤维共同存在。在深筋膜中,基质中的胶原纤维有3种不同方向:斜方向、纵方向、横方向。在筋膜中,存在最具广泛连续性,具有很强的弹性。紧致的包裹在肌肉的表面,防止由于肌肉的收缩引起的肌腹的过度膨胀。肌肉收缩的时候,为了避免邻近肌肉之间产生摩擦力,起到助滑的作用。深筋膜有时肌肉与其他包裹的构造物相分离,会再与另一层膜相结合。由此,有些筋膜与其他筋膜相连接。有肌纤维的插入形成附着部分的部位。协助骨膜与软骨膜,韧带等的连续性。支持血管与神经以及淋巴管,且具备使其通过这些的机械性功能。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显示为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包括: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创口闭合装置2、皮上负压装置3、多根引流针4。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的多根引流针4用于自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以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引流针4包括形成于其针体上的引流部41,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时所述引流部4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皮肤表面之外;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 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应当理解,皮下软组织指位于人体皮肤下层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当皮下软组织受到不可控的损伤后,会引起皮下积血等情况,引起皮下软组织内的肿胀,如果不及时去除肿胀,则会引起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针4通过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人体所受伤害未在皮肤表面留下创口,例如骨折等皮下软组织受损的情况,此时同样需要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以消除水肿,避免组织进一步坏死。在这种情况下,可依据实际需求,将引流针4设置在对应受伤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位置处的部位,或设置在受伤的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位置附近或其他需要引流的部位等。因此,本申请中的引流针4尤其适用于人体四肢或骨折处的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受损中。
应当理解,所述引流针4是用于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到人体外的部件,为使引流针4能够将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引流出体外,引流针4的引流部暴露于皮肤表面之外。所述引流针4上具有引流部41,引流部41为设置在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帮助引流皮下积液的部位。
应当理解,所述引流针4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异形结构,任何可穿刺皮肤并能够在引流针4针体上设置引流部41以起到引流作用的形状,均可被应用在本发明中。
应当理解,在通过将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引流的这一过程中,所述引流针4在皮下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的生长。且在创口愈合后,拆除引流针4后在皮肤上及皮下软组织留下的针孔可自行愈合。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部41为形成于所述中空结构上的至少一个引流孔,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图18,其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均布有4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所述引流孔分别位于针体的前侧、左侧、右侧及后侧,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与引流孔相连通。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通过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 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9~图20,其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均布有 1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与引流孔相连通。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通过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在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1~图22,其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均布有 3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与引流孔相连通。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通过所述中空结构与所述引流部41相互配合以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应当理解,所述引流孔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4个或更多。所述引流孔的排布形式可以为图17~图22所示的单行规则排布形式,也可以为其他排布形式,如多行排布、不规则排布等。所述引流孔的形状包括不限于为图17~图22所示的长条状,还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形状。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其显示为本申请的引流针在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引流针4包括针头部44、中空针体、以及针尖部43,所述至少一个引流孔形成于所述中空针体上,所述针头部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或者/以及所述针尖部43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在此,定义所述引流针4刺入皮肤的一端为针尖部 43,另一端为针头部44。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5,所述引流针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针头部44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设有两个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与针头部44的通孔共同形成用以引流的引流部,将引流针4通过针尖部43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所述两个引流孔均位于皮下,而针头部位于皮上,由此借由中空针体上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中空结构的空腔42,并由针头部44的通孔排出;所述针头部44的通孔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借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其显示为本申请中的引流针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针尖部43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设有一个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与针尖部43的通孔共同形成用以引流的引流部,所述中空针体的空腔42与引流孔相连通。当引流针4刺入皮肤50 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引流针4针体的中下部以及引流孔的中下部均位于皮肤之下,针头部44及引流孔的上部位于皮肤表面之外,由此可在第一方面通过针尖部43的通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42,另一方面通过位于皮肤之下部分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42,所述空腔42内的积液通过引流孔的上部排出;所述引流孔的上部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借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在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针尖部43与所述针头部44均分别具有一与中空针体连通的通孔,当引流针4通过针尖部43刺入皮肤50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孔均位于皮下,而针头部位于皮上,所述针头部44的通孔、针尖部43的通孔与引流孔共同形成用以引流的引流部,由此在第一方面借由针尖部43的通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42,另一方面通过针体上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42,所述空腔42内的积液由针头部44的通孔排出;所述针头部44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借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3,其显示为本申请中引流针在又一实施例中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为实体结构,所述引流部41为形成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槽。在此,引流部41被设计为形成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槽,所述实体结构表示所述引流针4的结构被设计为不具有空腔的实心结构,仅通过设置在引流针4针体上的引流槽实现引流;所述引流槽位于密封膜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形成一个密封空间中,借此可以使得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引流部41施加于所述引流针4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针4的针体上设有两个引流孔以形成引流部41,将引流针4通过针尖部43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借由位于皮肤之下部分的引流孔汲取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至所述空腔42,并通过引流槽的上部排出。
应当理解,所述引流槽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4个或更多。所述引流槽的排布形式可以为图23所示的对称排布形式,也可以为其他排布形式,如不规则排布等。所述引流槽的形状包括不限于为图17~图22所示的长条状,还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形状。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根引流针4排列设置在一柔性基板上,所述柔性基板上的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时以提供收缩力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并且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4,其显示为本申请中多根引流针的应用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所述柔性基板上排布有多根引流针4。将所述柔性基板上的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所述多根引流针4在第一方面可帮助引流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中的积液,从而减轻血肿和水肿,由此减少了皮肤的张力,利于软组织恢复;另一方面还提供了收缩力挤压皮缘,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应当理解,所述多根引流针4在所述柔性基板上的排列方式可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其包括但不限于图24中所示的多行多列方式,也可是一行多列或者多行一列,也可以是不规则排布形式,可依据需要引流的部位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多根引流针4在所述柔性基板上的排列方式。
应当理解,所述柔性基板为用来将多根引流针4设置于其上的部件,为保证其与皮肤之间的贴合性,所述柔性基板采用柔性材质,例如树脂材质或硅胶材质等。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包括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的导管10,所述导管10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显示为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包括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预设深度的导管10,所述导管10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的导管10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通过产生负压迫使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诚如图2中箭头皮下创口4两侧箭头所示的方向)贴合以消除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皮下创口内腔7的闭合利于创口的愈合。应当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所述导管10在皮下创口内腔7中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两侧的组织的生长。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如图所示,所述导管10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并同时对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起到引流作用,进而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例如渗血和/或渗液等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可以是所述创口上的任一位置,其中设置在靠创口边缘的位置时更利于伤口恢复。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其显示为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的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导管10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如图3中D处所示的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由此可产生负压保证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的同时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使得由于能够及时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消除了细菌的生存空间或环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远离是指在离所述皮肤创口一预设的位置(如图3中D处所示的位置),为了利于对所述皮肤创口的闭合处理以及表面处理,所述导管10非通过所述皮肤创口探入到皮下创口内腔7中,而是从另外的位置,即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皮下创口内腔7,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如图4所示的狭长型(狭长形)创口。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科辅助设备通过创口闭合装置2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并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迫使及辅助下,使皮下创口内腔7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的同时还可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 7,进而对皮下创口内腔7中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及清洗;同时,皮上负压装置3可通过产生的负压来维持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保持稳定,进而利于伤口恢复。另外,多根引流针4自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从而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在此,皮上负压装置3产生的负压也可帮助引流针4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引流;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应当理解,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是指在手术中创口下的内部切口形成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一切皮肤或其他组织部位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间隙,由于人体或动物体的生物体组织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能,在实际的状态之中,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即裂口间隙不一定被直观地呈现为空腔状态或空洞状态,因此,所述的裂口间隙的形状及大小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导管”指的是部件可以彼此流体联接,以便提供用于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流体(即液体和/或气体)的路径。例如,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流体导器(诸如管) 而流体联接。如在此使用的“导管”广泛地包括管、管道、软管、导管或具有被适配成在两个末端之间传送流体的一个或多个管腔的其他结构。典型地,管是具有一些柔性的细长圆柱形结构,但是几何形状和刚性可以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部件还可以凭借物理接近而联接、在整体上成为单一结构、或者由同一件材料形成。此外,一些流体导器可以被模制到其他部件中或以其他方式与其他部件整体组合。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0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1010,以助于形成吸取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气体及液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孔1010成间距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管10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特别是针对狭长创口而言,形成在该狭长创口皮下的创口内腔通常也为长形空腔或间隙,为了确保所述长形空腔或间隙每一处分泌的积液或残余的药液被所述导管10汲取;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创口或者不同目的的手术,所述导管10上的多个通孔1010也可以被设计为呈间距不等(即,多个通孔1010成间距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管10 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方式。
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导管10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被设计,比如依据期望探入皮肤创口内的深度不同或者组织结构不同,导管10的粗细不同或者柔弱性能不同,比如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粗细不同,又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材料不同,更或者同一根导管在不同部位的柔弱性能不同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0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是指: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层至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其中,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深度位置在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应当理解,皮肤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浅筋膜层、脂肪、深筋膜层、肌肉和骨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深度即包括从浅筋膜层至脂肪及深筋膜层这段深度区间。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还包括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用于产生并控制负压压力,所述负压装置与导管10相连通,由此可通过产生的负压以引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并借由负压装置调整导管10内的负压大小,避免负压过大对创口的伤害或负压不足无法将积液抽净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连通的导管10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10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到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申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的负压供给,诸如负压源,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公开的“负压”通常是指小于局部环境压力的压力,局部环境压力诸如在由敷料提供的密封治疗环境外部的局部环境中的环境压力。在许多情况下,局部环境压力还可以是组织部位所处位置的大气压。可替代地,压力可以小于与组织部位处的组织相关联的流体静压。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在此所陈述的压力的值是表压。类似地,提及负压的增加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降低,而负压的降低典型地指绝对压力的增加。尽管施加到组织部位上的负压的量和性质可以根据治疗要求而变化,但压力总体上是低真空的,也通常被称为粗真空,在-5mm Hg(-667Pa)与-500mm Hg(-66.7kPa)之间。常见治疗范围在-75mm Hg (-9.9kPa)与-300mm Hg(-39.9kPa)之间。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SSI)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皮肤切开/裂开后,人体深部组织将与外界接触,出现被致病细菌污染的机会。组织内细菌含量超过 105/g时,就会发生细菌定殖,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控制。随着细菌的指数型增殖,感染部位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由于细菌定殖到感染症状出现存在潜伏期,因此,SSI通常很难在早期得到有效识别和及时处理。典型的切口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7-10天,由局部红肿、触痛开始,进而出现破溃、流脓。由于外科缝线容易被细菌定殖,SSI发生后,尽可能的移除皮下缝合的所有缝线线结十分重要,也是预防SSI复发的关键,这是因为复发的SSI感染源往往来自残留缝线线结。
为此,在本申请中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还包括一给药装置(未予以图示),所述给药装置用于通过所述导管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以利于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愈合,在具体的实施状态下,所述给药装置例如包括微型泵或注射器等装置的给药设备或称给药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给药装置通过间歇性的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7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皮下创口内腔7清洁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因应不同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患者体质,所述间隙性例如为以小时为单位的输送频率,再或者以天为单位输送药物。
在愈合过程中,所述给药装置可以通过其连通的导管输送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 7,用于稀释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内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细菌感染,进而使得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感染灶得到稀释;同时,所述给药装置输送的液体药物还可以达到冲洗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感染部位的目的,待冲洗完成后,再通过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的导管的引流作用,将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内的液体药物吸走,进而将细菌引流清除,皮下创口内腔7清洁状态。
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判断的患者皮下创口内腔的感染情况,控制所述给药装置的给药量,控制稀释细菌感染部分的时间,控制液体药物的冲洗频率,以及控制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的工作频率等等。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给药装置对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中进行液体药物冲洗的时间例如为2-3天,所述给药装置可借由一体化的机器 (比如给药机等设备)进行控制。
在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药物包括但不限于为双氧水、生理盐水等。
所述导管10可以是有两根导管集成为一体的导管,也可以为两根相互独立的导管,比如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10包括第一导管101及与第一导管101隔离的第二导管102,所述第一导管101连通所述负压装置,用于吸取皮下创口内腔7的积液;所述第二导管 102连通给药装置,用于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预设深度。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其显示为本申请的导管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101及第二导管102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在一根导管中包含两个相互隔离并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第一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一导管101,第二个管道形成所述第二导管102,其中第一导管1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010,第一导管101用于连接负压装置,第二导管102用于连接给药装置。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其显示为本申请的导管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导管101及第二导管102一体成型,由此可减少埋管数量,所述的一体成型为所述第一导管101与第二导管102为两根相互不连通的管道,其中所述第二导管 102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101内,由于较细的导管102套设在较粗的导管101中,此在不增加导管的数量的同时,也可以不增加整体导管的直径,所述较粗的导管1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010,所述较粗的导管101用于连接负压装置,较细的导管102连接给药装置。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用于挤压皮缘以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同时,挤压皮缘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通过粘合的方式设置在皮肤创口的周侧。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包括至少两个闭合件21,所述的至少两个闭合件21分别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两侧边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两个闭合件21的结合来挤压皮缘,以保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创口的长度和闭合件21的具体形式来确定闭合件21的数量。
请参阅图5,其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创口闭合装置2中闭合件2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施例中,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还包括覆盖闭合件21的微孔覆件20,所述微孔覆件20顺应闭合件21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21上,用以和所述闭合件21形成一个整体以利于吸附或吸取自皮肤创口渗出并滞留在所述闭合件21上的分泌液体或者存留在所述闭合件21上的药物液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20与闭合件2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比如通过黏合等工艺使得所述微孔覆件20与闭合件21结合,使所述微孔覆件20顺应闭合件21的外形结构结合于闭合件21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包括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表示具有弹性/柔性柔性本体材料可以具有大于100%的极限伸长和显著的回弹量。材料的回弹是指材料从弹性变形恢复的能力。弹性/柔性柔性本体材料的例如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丁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丁腈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单体、氯磺化聚乙烯、聚硫橡胶、聚氨酯、EVA膜、共聚酯和硅酮类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还可以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微孔覆件20的材料为医用棉花、脱脂棉(degreasing
cotton)、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所述微孔覆件20具有透气性能以及吸附水分的特性,用于吸附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分泌的积液或者存留在皮肤创口未被组织吸收的药物残液的水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包括:柔性本体210以及刚性曲针211。
所述柔性本体210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本体 210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柔性本体210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至少两个所述柔性本体210分别被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
所述刚性曲针211包括根部及曲形针部,所述刚性曲针211的根部埋于所述柔性本体210 中,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210上,所述刚性曲针211的曲形针部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210外。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211的根部通过变形的结构设计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210中,所述变形的结构设计比如呈勾状结构或者T字形结构等等。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其显示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闭合件与创口结合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刚性曲针2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2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以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先进行创口对皮(把皮肤皮缘对齐,另外防止皮缘内翻,避免皮肤愈合不良)操作,然后通过将所述刚性曲针211的曲形针部从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刺入,呈如图6示的状态,由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21的刚性曲针211刺入创口侧缘的健康组织,以挤压皮缘以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利于创口恢复,进而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呈闭合状态。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2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2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并利用其曲形针部勾住所述皮肤创口的另一侧,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在再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刚性曲针2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2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另一侧的柔性本体210内,使得位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210相向结合,同时带动皮肤创口的相对两侧的健康组织也相向结合进而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呈如图6所示,皮肤50组织下依次包括了血管网51、浅筋膜层52、脂肪53、深筋膜层54、肌肉55和骨骼56。本实施例中的缝合深度即在浅筋膜层52中。在本申请中关注的问题是对皮肤浅筋膜部分(即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的无缝线操作,所述刚性曲针211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210外的曲形针部部分刺入的深度包括皮肤浅筋膜部分的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部分。
在某些实施例中,依据适用的皮肤创口的长度或者宽度不同,所述柔性本体210上设置的刚性曲针211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呈现不同的实施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柔性本体 210上设置的刚性曲针211为多个时,该些刚性曲针211呈等距分布的排列在为长条状的柔性本体210上。
请参阅图7,显示为本申请中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还包括夹持件22,该夹持件22用于夹持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闭合件21的柔性本体,所述柔性本体在夹持件的作用下提供了相向力以挤压皮缘,保证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在具体的实施中,所述夹持件22为医用夹子等部件。
在上述采用包括柔性本体210以及刚性曲针211的闭合件21的各实施例中,还可以辅助采用一些辅助件212,所述辅助件212用于辅助闭合件21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2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请参阅图8,显示为在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的闭合件在一实施例中辅助件的应用示意图。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其显示为本申请创口闭合装置中的闭合件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闭合件21包括:第一柔性本体 2100及第二柔性本体2101。
所述第一柔性本体2100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一柔性本体2100 具有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柔性本体2101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周缘的皮肤表面,所述第二柔性本体2101具有对应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提供施加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的相向力,由此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2101为硅胶材料、树脂材料,或者硅胶树脂材料。所述第一及第二柔性本体2101通过粘合剂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相对两侧的皮肤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例如为医用粘合剂,例如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等。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为凹槽结构或卡扣结构,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可限于所述凹槽结构内突起结构或对应所述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比如,在第一结合部上设有若干凹槽,在第二结合部上设有与该若干凹槽相对应的突起结构。第一结合部上的若干凹槽可替换为卡扣结构,相对应地,第二结合部上的突起结构可替换为对应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凡其他可以实现第一柔性本体2100与第二柔性本体2101相互结合的结合结构均可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比如凹槽或孔与突起结构的结合等方式。
在某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1,所述创口闭合装置2还包括辅助件212,所述辅助件212用于辅助闭合件21与皮肤表面之间粘接,并向闭合件2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果皮肤创口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切口,则所述辅助件212粘合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并向所述闭合件21施加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力,这个力在本实施例中被称之为收缩力,进而辅助闭合件21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件212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胶布。
在本实施例中,为所述胶布的辅助件212可以被设计为从中心向相对的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所述两侧延伸的带状结构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是一体的,为增加病人/患者的舒适度,所述带状结构适于人工伸展。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3包括密封膜30和负压通道31。请参阅图 12,其显示为本申请中皮上负压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及受力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密封膜30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创口闭合装置2,由此形成一个密封空间32,通过负压装置抽压后,密封膜内部密封空间形成向内的作用力,受力如图12所示的箭头方向,在维持局部组织位置固定的同时还可对深部组织施加压力,由此闭合潜在死腔;同时,所述皮上负压装置1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41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4上,在引流针4通过其引流部41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3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4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绕过皮肤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上的创口闭合装置 2形成一个密封区,并使得所述密封区形成密封空间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例如为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可以由透明材料制成。为所述透明材料的密封膜30可以有利于临床医师目测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以便进行及时的干预。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以方便临床医师观察所述皮肤创口的愈合情况来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阅图1,如图所示,操作人员将皮下负压导流装置的导管10埋入皮肤的皮下组织,并使导管10伸入皮下创口内腔7。皮下负压导流装置可通过导管10引流皮下创口内腔7分泌的积液,同时由于负压作用迫使创口内腔趋向收拢/合并,使得两侧的组织相向结合,另外还可通过导管输送液体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利于愈合,此为第一方面;在第二方面,通过闭合件21将创口外两侧的皮肤向内收拢,使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闭合件21对皮缘的挤压作用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皮下负压导流装置的负压可辅助使皮下创口内腔7闭合;第三方面,通过多根引流针4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后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可消除皮下的积血和其他积液,减轻水肿,减少皮肤张力,同时避免感染,改善循环,利于创口的恢复,与此同时,多根引流针4提供的收缩压也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操作人员继续将微孔覆件20覆盖在创口表面,保证愈合过程中创口表面的分泌物以及引流针4引流出的积液可被及时吸收。再在微孔附件外盖上密封膜30以包裹整个创口及创口上的微孔覆件20;第四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3的负压通道31将密封膜30内抽压,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向创口收紧,另外,皮上负压装置同时产生的负压还可对皮下深部组织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如此使得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浅筋膜部分进行缝合(suture)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同时,皮上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还可为引流针4提供负压,帮助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引流。
应当理解,无论是采用传统的缝合手段或是采用本申请中的闭合件使皮肤创口闭合时,均会给缝合处的周边皮肤带来额外的张力,从而引起张力性缺血。同时,对于缝合处的皮下部分也会造成压缩性缺血。本申请借由皮上负压装置使得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向创口收紧的同时,还借由多根引流针4及柔性基板朝创口方向施加了收缩力(如图12箭头所示)且不会对切缘造成额外的压力,从而避免了张力性缺血和压缩性缺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31通过导管与一负压装置连通,将负压通道31连通密封空间,由此提供负压源,形成密封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使密封空间压缩,从而可维持局部组织趋向创口位置合拢。同时,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对创口下的深部组织也产生作用力,使潜在的死腔闭合,辅助创口闭合装置2闭合皮肤创口进而促进创口愈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膜30 粘合于皮肤上形成的密封空间的压力值的范围可以设置在大约0.001与约1个大气压之间。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创口的愈合程度来控制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值,比如随着皮肤创口的愈合程度可以适当地减小所述负压值,或者根据皮肤创口分泌的积液的情况,例如分泌积液增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增加所述负压值以加大吸取所述积液的力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通道31与一负压装置连通的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以避免吸入到导管中的气体或者积液回流到所述密封空间内进而不利于皮肤创口的愈合,在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例如为鸭嘴阀或者锥形阀等橡胶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利用机械或者电气控制的阀组件也适用本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的负压供给,诸如负压源,可以是处于负压下的空气储存器,或可以是可降低密封体积中的压力的手动或电力驱动的装置,例如像真空泵、抽吸泵、可用于许多医疗保健设施中的壁吸端口、或微型泵、注射器或者静止负压器件等或者是任何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抽吸源。负压供给可以被容纳在其他部件内或可以与这些其他部件结合使用,这些其他部件是例如传感器、处理单元、报警指示器、存储器、数据库、软件、显示设备、或进一步利于治疗的用户接口。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压源可以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治疗单元。负压供给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供给口,供给口被配置成利于将负压供给联接至且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分配部件。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其显示为本申请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可以与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共用一个负压源6,通过两根不同的导管分别连接到同一个负压源,即连通所述皮上的密封空间32的导管以及连通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的导管为两根不同的导管。
请参阅图14,其显示为本申请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再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可以与皮下负压引流装置 1共用一个负压源6,通过一导管分别连通所述皮下创口内腔7以及皮上的密封空间32,其中,所述导管10包括皮下引流孔1010及皮上负压孔60,所述皮下引流孔为设置在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1010;所述皮上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皮上负压装置3还包括湿度检测部件(未予以图示),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传感器设置于密封膜30形成的密封空间内,并将湿度检测部件的信息输出端口与负压装置连接,由此将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提供给负压装置,以控制负压装置调控输出的负压大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度检测部件例如为湿度传感器。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可以实现四肢深筋膜内安全闭合;且本申请采用主动引流进而改善了现有技术中被动引流的方式,能够及时地对皮下组织尤其是深筋膜的积液(例如渗血、渗液等)进行及时处理,进而利于伤口的恢复。由于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采用无缝线的方式闭合皮肤创口。
在第一方面通过创口闭合装置使皮肤创口暴露的两端紧贴,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在闭合创口的同时可起到挤压皮缘的作用,由此可减少皮肤真皮下血管网的出血。
第二方面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迫使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维持离断的组织保持贴合状态,并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创腔内渗血、渗液得到及时的清除;在此基础上,通过间歇性输送液态药物至皮下创口内腔,使皮下创口内腔中凝固的血块得到湿润,以利于移除,并令潜在的达到定殖浓度的细菌群落得到稀释,随冲洗液引流清除,从而维持创腔内清洁状态。
第三方面通过皮上负压装置可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从而利于组织愈合。
第四方面所述皮上负压装置的作用力(负压)通过其引流部还被施加于所述多根引流针上,在引流针通过其引流部吸收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周围的积液的同时,也能在皮上负压装置作用的负压影响下迫使引流针刺入部分的周侧的组织趋向相向贴合,在多根引流针的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辅助创口闭合装置以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1对皮肤组织施以向创口方向收拢的作用力,从而起到辅助创口闭合的作用。
第五方面通过多根引流针可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从而避免感染、减轻水肿、减少皮肤张力。同时,多根引流针刺入皮肤后还可对皮肤施以压力,并借由此收缩力实现挤压皮缘的效果,利于患者的恢复。并且,所述皮上负压装置所产生的负压可帮助引流针借由负压达到更好的引流效果。此外,通过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实现皮肤深筋膜以上全层组织的无缝线闭合,避免了皮肤表面因缝线压迫/切割引起的横向瘢痕(俗称“蜈蚣脚”),并且在浅筋膜内无遗留缝线结,从而消除了引起细菌定殖的重要因素和切口感染复发的主要诱因。并且,通过本申请的外科辅助设备还可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适用于四肢或骨折处的创口闭合。
因此,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可以在不使用缝合的情况下使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闭合状态,并持续对皮下软组织深筋膜进行引流。由此以来,不但加快了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更是不使用针线对皮肤进行缝合 (suture)的治疗手段,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等医疗工具,因此在皮肤创口愈合后,没有去除创口或创面内异物的处理的过程例如拆除或拆掉缝线或取出线头的步骤和操作过程,也进而消除了细菌定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诱因,更是保证了愈合之后的创口不会在皮肤的表面留下例如“蜈蚣脚”的缝线痕迹,保证了手术切口部位的美观,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手术后切口缝合易留下痕迹且积液难以排出等难题。
同时,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也解决了由于皮下软组织深筋膜积液而引起的肿胀和感染的问题。本申请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还适用于美容医疗领域。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32)

1.一种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包括部分探入皮下创口内腔预设深度的导管,用于产生负压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
创口闭合装置,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用于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皮上负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周缘,用于产生负压以维持所述皮肤创口及其周缘区域的组织位置稳定;
多根引流针,用于自所述皮肤创口的周侧刺入至皮下软组织深筋膜以对所述皮下软组织深筋膜内的积液进行引流,所述引流针包括形成于其针体上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针刺入皮下软组织时所述引流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皮肤表面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针的针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引流部为形成于所述中空结构上的至少一个引流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针包括针头部、中空针体、以及针尖部,所述至少一个引流孔形成于所述中空针体上,所述针头部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或者/以及所述针尖部具有连通所述中空针体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针的针体为实体结构,所述引流部为形成于所述针体上的引流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引流针排列设置在一柔性基板上,所述柔性基板上的多根引流针刺入皮下软组织深筋膜时以提供收缩力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板包括树脂材质或硅胶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经由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或者所述导管经由远离所述皮肤创口的一预设位置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以部分探入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皮下负压引流装置还包括一用以产生并控制负压压力的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所述导管,用于通过产生的负压以引流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积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给药装置,用于通过所述导管输送液态药物至所述皮下创口内腔的预设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及与所述第一导管隔离的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连通所述负压装置,所述第二导管连通所述给药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二导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所述皮肤浅筋膜至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区间深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深度为皮肤组织中脂肪层与深筋膜层的结合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口闭合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闭合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皮肤创口的两侧边缘,用于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还包括覆盖所述闭合件及所述皮肤创口的微孔覆件以吸附自所述皮肤创口分泌的积液。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覆件顺应所述闭合件的外形结构结合于所述闭合件上;或者所述微孔覆件与所述闭合件为一体成型构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覆件的材料为泡沫、网状物、纱布、海绵、或者多孔生物相容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件包括:
柔性本体,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一侧的皮肤表面上;
刚性曲针,其根部设置在所述柔性本体上,其曲形针部外露于所述柔性本体外,用于刺入所述皮肤创口的一侧以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件还包括夹持件,用于夹持粘合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以提供相向力挤压皮缘以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本体为树脂材料或硅胶材料。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件包括:
第一结合部,形成在一柔性本体上;
对应结合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形成在另一柔性本体上;
借由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以提供施加于所述皮肤创口两侧的柔性本体的相向力以挤压皮缘使所述皮肤创口在愈合过程中保持闭合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部为凹槽结构或卡扣结构,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可限于所述凹槽结构内突起结构或对应所述卡扣的卡孔或卡勾结构。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口闭合装置还包括辅助件,用于粘合于所述至少两个闭合件及皮肤表面,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闭合件提供使皮肤创口闭合的收缩力。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件包括胶布。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包括:
密封膜,用于粘合于皮肤上并覆盖所述创口闭合装置以形成密封空间;
负压通道,连通一负压装置,通过将所述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提供收缩力驱使所述皮肤创口收缩以辅助所述创口闭合装置闭合所述皮肤创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膜通过其相对于皮肤表面的粘合层与皮肤的表面粘接,所述粘合层的材料包括涂有丙烯酸粘合剂的聚氨酯的柔性不渗透材料。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膜开设有为透光材料的观察窗。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包括湿度检测部件,用于将检测的所述密封空间内的湿度信息提供给所述负压装置以利所述负压装置调控负压输出。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皮上负压装置还用于借由产生的负压以使所述密封膜向所述皮肤组织施加压力以辅助以迫使所述皮下创口内腔在愈合过程中呈闭合状态。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皮上负压装置及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共用负压装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包括皮下引流孔及皮上负压孔,所述皮下引流孔为设置在所述导管探入皮肤创口内预设深度的部分的管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皮上负压孔连通所述密封空间以向所述密封空间施加负压。
CN201921019296.6U 2019-07-01 2019-07-01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Active CN211355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9296.6U CN211355669U (zh) 2019-07-01 2019-07-01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9296.6U CN211355669U (zh) 2019-07-01 2019-07-01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55669U true CN211355669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9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19296.6U Active CN211355669U (zh) 2019-07-01 2019-07-01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556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93679B2 (en) Super-absorbent, reduced-pressure wound dressing and systems
CN212415804U (zh) 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N212439529U (zh) 医用引流管及适用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外科辅助设备
CN111714171B (zh) 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N211355669U (zh)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N211356991U (zh) 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N112168256A (zh)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N111939333A (zh) 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N215079130U (zh) 皮肤浅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设备
WO2020186729A1 (zh) 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WO2020186730A1 (zh) 四肢深筋膜内无缝线闭合皮肤创口的外科辅助设备
CN212439530U (zh) 负压引流及清洗系统
CN213490925U (zh) 负压吸引装置
AU2013257419B2 (en) Super-absorbent, reduced-pressure wound dressing and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