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38955U -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38955U
CN212438955U CN202021033373.6U CN202021033373U CN212438955U CN 212438955 U CN212438955 U CN 212438955U CN 202021033373 U CN202021033373 U CN 202021033373U CN 212438955 U CN212438955 U CN 212438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onnecting piece
rod
pie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333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卿培东
刘利
曹云
邓海涛
李明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0333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38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38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3895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属于脊椎融合器械领域。其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功能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所述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构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工字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新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钩椎关节植骨,可有效提高融合率,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高于未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同时,基于结构的改进,能够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选择,以确保最优的临床效果和最大限度的融合。

Description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脊柱融合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技术治疗各种脊柱疾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初的融合技术包括大量的肌肉松解、自体骨移植、以及长期的牵引床固定。自从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以来,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得到了提高,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并给手术治疗留有较多的选择空间。为降低单纯脊柱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目前逐步兴起了脊柱前柱支撑融合的概念。起初,通过前后路将骨移植于椎间隙,以更好地改善患部的血供、承受负重及维持脊柱生理曲线。然而,移植骨作为单一的支撑物不能使脊柱达到足够的坚固性。对脊柱单纯行前、后路融合有可能引起骨崩裂和假关节形成,而椎间融合器如应用钛网和矩形碳纤维融合器等,能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出现。
Badgy和Kusli-ch在单一椎间融合器技术方面开创了先河。1986年,Badgy和Kusli-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即BAK(Bagby and Kuslich)系统,并用于治疗退变性下腰痛。这些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基于Badgy最初应用单一圆柱状金属网固定于马的颈椎上而得来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讲,椎间融合器通过椎体周围肌肉收缩和椎体周围韧带张力作用能保持每个融合节段的稳定性。自椎间融合器诞生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拓展。
中国专利申请CN201922306545.6公开了一种可调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该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内设有植骨腔,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上终板、下终板、副撑块、主撑块和调节螺钉,所述上终板和/或下终板上设有贯通的植骨窗,所述植骨窗连通所述植骨腔,所述主撑块和所述上终板、下终板通过斜面滑块机构连接,所述副撑块的一侧与所述上终板和/或下终板抵接,所述副撑块的中部设有贯通的连接孔,所述主撑块上设有横向贯通的螺孔,所述调节螺钉穿过连接孔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钉远离所述螺孔的一端设有传动槽,所述调节螺钉的中部设有贯通的植骨孔,所述植骨孔通过螺孔连通植骨腔。
中国专利申请CN201922305638.7公开了一种滑动式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该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和撑开块,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连接部和膨胀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贯通的调节孔,所述膨胀部包括均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上夹紧体和下夹紧体,所述上夹紧体和下夹紧体之间设有调节通道,所述上夹紧体和/或下夹紧体上设有贯通的植骨窗,所述调节孔与所述调节通道连通,所述调节通道上设有若干个自锁槽,所述撑开块在所述调节通道内滑动并被上夹紧体与下夹紧体锁定在自锁槽内,所述撑开块内设有螺孔,所述螺孔通过所述调节通道与所述调节孔连通。
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1211904.8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固定板、支撑块,固定板连接在支撑块的一端且与支撑块一体成型,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固定螺钉进行固定的固定通孔,固定通孔内设置有连接凹槽并通过连接凹槽可转动连接C形环;支撑块上设置有横向贯穿支撑块的支撑通孔,支撑块侧面以及支撑通孔内侧壁均设置有网孔结构。
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1122239.5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轴体、第一撑开件及融合体,第一撑开件安装于轴体上并能够沿轴体的轴向移动,第一撑开件具有沿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内端与轴体连接,融合体绕轴体周向设置,并与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第一滑道中。
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0937467.1公开了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其包括一体式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包括:第一抵压部,其上形成有第一过孔,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导向槽,其板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齿,内板面上具有第一导滑面;第二抵压部,与第一抵压部为对称结构;安装部,与第一抵压部和第二抵压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抵压部和第二抵压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过孔;撑开块,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抵压部和第二抵压部之间,且与第一导滑面和第二导滑面相抵接。
中国专利申请CN201510541160.1公开了一种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其包括钩椎关节融合部件和椎体间弹性支撑体,椎体间弹性支撑体的横截面为梯形,前端为小端,钩椎关节融合部件有两个,分别连接在椎体间弹性支撑体的两个腰部外侧面上,钩椎关节融合部件为圆筒形网状结构,钩椎关节植骨融合部件远离椎体间弹性支撑体的侧面连接有挡板。
综上,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椎间融合器,但如何进一步改进椎间融合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器械的成本,依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申请发明人基于多年医疗实践,和对椎间融合器的研究、探索,开发出一种全新结构的、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新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钩椎关节植骨,可有效提高融合率,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高于未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同时,基于结构的改进,能够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选择,以确保最优的临床效果和最大限度的融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功能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所述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
所述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构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工字型;
所述侧壁连接件为一组,所述侧壁连接件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呈C字型;所述侧壁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三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的第四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之间构成植骨腔。
所述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能在水平方向对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进行限位并保证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在水平方向上的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
或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
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
所述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采用一体成型。
所述工字型支撑件的上表面、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结构。
所述防滑结构为若干倒齿。
所述侧壁连接件包括侧壁杆体、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侧壁杆体的两端且第三连接件、侧壁杆体、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
所述侧壁杆体呈C字型。
所述侧壁杆体沿水平方向采用等径设计或变径设计。
当侧壁杆体采用等径设计时,所述侧壁杆体呈弧形;
当侧壁杆体采用变径设计时,所述侧壁杆体呈中间细两边粗的结构设计。
所述侧壁杆体包括中间部、侧方连接部,所述侧方连接部为一组,所述第三连接件、侧方连接部、中间部、侧方连接部、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所述中间部呈直线型或弧形。
所述纵向连杆上设置有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通道、纵向连杆上的连接通道、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通道依次连通且第一支撑杆上靠近椎管内侧的血液能依次经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引流。
所述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为槽或孔。
所述连接通道设置在纵向连杆的中部且纵向连杆呈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为孔,所述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依次连通;
或连接通道为设置在纵向连杆上端面或下端面上的凹槽,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为与连接通道相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依次连通。
所述侧壁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采用等厚设计;
或所述侧壁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采用渐变设计,所述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二支撑杆一侧的厚度向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一支撑杆一侧的厚度逐渐递减。
沿第二支撑杆朝向第一支撑杆的方向,所述侧壁连接件的下端面相对水平面逐渐上升且侧壁连接件的厚度逐渐递减且侧壁连接件的上端面、下端面能分别与椎体的骨面贴合。
所述植骨腔的上端面、下端面分别设置有能防止碎骨从植骨腔内滑落的封闭层,所述封闭层为网状结构且封闭层能避免骨粒遗落在椎管内或神经周围并避免压迫脊髓神经。
所述封闭层分别与工字型支撑件的上端、下端相连;
或所述封闭层分别与侧壁连接件开口侧的上端、下端相连。
优选地,封闭层分别与工字型支撑件的上端、下端相连,所述侧壁连接件的开口侧设置有与封闭层相配合的连接槽;
或所述封闭层分别与侧壁连接件开口侧的上端、下端相连,所述工字型支撑件上设置有与封闭层相配合的连接槽。
如图8所示,其给出了一个现有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的中部设置有植骨腔,植骨腔的四侧均起到支撑作用,尤其是沿椎间融合器的插入方向,植骨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起支撑作用的支撑壁。为此,本申请对椎体结构进行了全新设计。本申请的颈椎椎间融合器采用可拆卸式结构设计,其包括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其中,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所形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如图2所示的工字型。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可采用直线型或曲线型结构设计;为了简化附图,申请人在图2中采用直线型予以表示,但并不用以限定本申请中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优选地,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采用一体成型。
本申请中,侧壁连接件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呈C字型,侧壁连接件为两个,可分别与工字型支撑件的左、右两端(沿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插入方向)可拆卸连接,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之间构成植骨腔。本申请中,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根据手术钩椎关节的不同,可选择相应的侧壁连接件进行适配。其中,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侧壁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三连接件,侧壁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的第四连接件;侧壁连接件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可拆卸连接。该结构中,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凹槽,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或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凸起,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优选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凹槽,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或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凸起,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进一步,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能在水平方向对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进行限位,并保证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在水平方向上的连接;本申请中,沿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插入方向,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在水平方向保持位置相对固定即可,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上、下两端能在颈椎的作用下实现限位,进而能有效简化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结构,降低器械的成本;同时,由于颈椎椎间融合器上、下端限位机构的简化,使得植骨腔能容纳更多地碎骨,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与现有设计不同,本申请采用工字型支撑件设计。沿椎间融合器的插入方向,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分别起到支撑作用,而侧壁连接件则在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同时,侧壁连接件的功能由支撑改为连接,侧壁连接件的作用在于与工字型支撑件之间形成植骨腔。
传统的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强调“椎体融合”——骨从上下椎体中央生长愈合,然而由于解剖生理原因,上下椎体间距离较远,以及可能的血运等其他原因,骨的“爬行替代愈合征程”漫长而艰辛,愈合时间较长。因而,如何缩短愈合时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申请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由现有椎间融合器的植骨腔四侧支撑,改为本申请的工字型支撑件;工字型支撑件本身为颈椎两侧钩椎关节进行让位,进而可以进行相应的植骨;而侧壁连接件的存在,则在于与工字型支撑件相配合,形成完整的植骨腔;只有当植骨腔形成时,对钩椎关节的让位才有意义。而如果仅仅是在工字型支撑件上形成完整的植骨腔,最简单的方式是:将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固定连接,采用一体设计,即有利于简化整体的结构,又缩短了一道生成工序,生成成本也会得到相应的降低。但若采用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固定连接的设计,会导致如下的缺陷:1)若侧壁连接件自身的高度减小,则会降低植骨腔的容积,最终减少植骨量,相应的效果也会降低;2)若侧壁连接件自身的高度增加,在某些时候,则会导致钩椎关节的切削量增加,本质上也是不利于患者康复的;3)对不同的患者而言,颈椎两侧钩椎关节的切削量很难保持一致,往往存在一侧钩椎关节切削量很大或完全切除,而另一侧钩椎关节切削量相对较小或不进行切除,则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固定连接的设计就完全无法满足需要了。为此,本申请将固定连接设计改为可拆卸式的结构设计;工字型支撑件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在制造成型后,其是固定的,其可通过与侧壁连接件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采用统一设计的前提下,可设计不同高度的侧壁连接件;在实际应用时,通过选用不同高度的侧壁连接件,进而实现与颈椎两侧钩椎关节的配对,满足相应的要求,并保证植骨腔的完整。
在实际应用时,针对患者的手术情况(以针对钩椎关节增生压迫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例,目前的治疗方式意见尚不统一,药物治疗联合康复理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应当被首选,当保守治疗无效后可酌情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的钩椎关节切除术、钩椎关节切除联合横突孔减压术等多种手术方式。对一些合适的病例,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式。许金松将钩椎关节切除与不切除进行对照研究后认为,钩椎关节切除减压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选择合适的侧壁连接件后,形成完整的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而后将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植入。在植入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后,撑开力能使融合节段的肌肉、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处于持续张力状态下,使融合节段和融合器达到三维超静力学固定。同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新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钩椎关节植骨,可有效提高融合率,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高于未植骨侧钩椎关节融合率,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采用本申请的颈椎椎间融合器,通过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以恢复脊柱前、中柱的应力及稳定,恢复、维持、稳定脊柱固有生理凸起,扩大椎间孔,缓解神经根的受压。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可以间接地复张由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而致折叠的黄韧带和被压缩的纤维环,从而使中央椎管的狭窄得到明显地改善,增加椎管前后径,减轻原有椎管内占位。同时,本申请充分利用了人体颈椎两侧钩椎关节相邻较近,钩椎关节处临近软组织血运丰富等颈椎天然优势,植入骨爬行替代距离短,生长快,融合快,融合率高。同时,基于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的组配式设计,可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选择,以确保最优的临床效果(主要是实现术后即刻稳定、高度融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最大限度的融合。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上端面、下端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结构;采用防滑结构,能够使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紧固连接,防止其从椎体中滑落。进一步,沿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插入方向,工字型支撑件的上表面、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结构;优选地,防滑结构可以为若干倒齿。
本申请中,侧壁连接件包括侧壁杆体、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侧壁杆体的两端且第三连接件、侧壁杆体、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侧壁杆体呈C字型。进一步,侧壁杆体采用等径设计或变径设计;优选地,当侧壁杆体采用等径设计时,侧壁杆体呈弧形;当侧壁杆体采用变径设计时,侧壁杆体呈中间细两边粗的结构设计(本申请中,由于侧壁连接件的主要作用在于构成植骨腔,因而其本身更多的起限制植骨腔内的碎骨外落的作用,因而采用变径设计是可行的)。作为一种变形,侧壁杆体包括中间部、侧方连接部,侧方连接部为一组,第三连接件、侧方连接部、中间部、侧方连接部、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中间部呈直线型(如图7所示)或弧形。
现有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结构较为窄,其在使用时,血液可以从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两侧渗出或流出,而本申请两侧较宽,在提升植骨量的前提下,血液就难以从融合器两侧流出,为此,本申请对结构进行了改进,从而在提升植骨量的前提下,实现引流操作,避免形成血肿,压迫脊髓神经。
本申请中,纵向连杆上设置有连接通道,第一支撑杆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二通道,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通道、纵向连杆上的连接通道、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通道依次连通且第一支撑杆上靠近椎管内侧的血液能依次经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引流。本申请中,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分别采用槽或孔的结构设计。进一步,连接通道设置在纵向连杆的中部且纵向连杆呈中空结构,与之对应,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采用开孔结构,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依次连通;或连接通道采用凹槽设计,其设置在纵向连杆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上,与之对应,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采用与连接通道相配合的凹槽设计,且第一支撑杆的工作面位于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靠近椎管的一侧,其上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血液能经第一支撑杆上的凹槽、纵向连杆的连接通道、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通道引流。采用该结构,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通道与患者的椎管相配合,即第一通道与患者的椎管、切口连通。手术减压后,椎管内可能少量渗血,采用该结构,便于椎管内的引流,且同时可以观察引流量,避免因引流不通畅所引起的椎管内血肿压迫脊髓,出现瘫痪的问题。同时,贴近椎管内的方向做凹槽(即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通道采用若干个凹槽设计)与纵向连杆的中空通道相通,均为便于引流。作为一种替换方式,连接通道设置在纵向连杆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上。
同时,本申请中,第一支撑杆设置在靠近椎管的一侧,第二支撑杆设置在远离椎管的一侧。同时,本申请的侧壁连接件采用等厚设计或渐变设计;当侧壁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采用渐变设计时,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二支撑杆一侧的厚度向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一支撑杆一侧的厚度逐渐递减。优选地,沿第二支撑杆朝向第一支撑杆的方向,侧壁连接件的下端面相对水平面逐渐上升且侧壁连接件的厚度逐渐递减,进而能够使得侧壁连接件的上端面、下端面能分别与椎体的骨面紧密贴合。
进一步,本申请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分别采用聚醚醚酮、聚乳酸(PLA)、氨基酸共聚物(AACP)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备而成。其中,聚醚醚酮的弹性模量与皮质骨相近,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与金属材料相当的强度与耐疲劳性,可透过X线,MRI或CT检查不会产生伪影;而PLA为白色半晶体,熔点175°C~185°C,拉伸强度40~60MPa,弹性模量3~4GPa;AACP是新型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由6-氨基己酸和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等组成;将聚乳酸、AACP用于本申请时,制成的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为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
进一步,本申请植骨腔的上端面、下端面分别设置有网状结构的封闭层。申请人研究发现,在植骨腔的双侧制作封闭层,能防止碎骨从植骨腔内滑落,有利于提高颈椎关节植骨的融合率。同时,本申请的封闭层采用网状结构,在防止骨粒脱落的同时,不会影响骨的愈合。在测试中发现,采用含封闭层的本申请,能有效防止骨粒脱落遗留在椎管内或神经周围,避免压迫脊髓神经;同时,避免骨粒脱落后,所导致的植骨腔内骨量不足,影响愈合的问题。本申请将封闭层用于椎间融合器的植骨腔中,不仅在腰椎普通融合器意义重大,在胸腰椎前路OLIF手术大椎间融合器更有优势及临床意义,并可以推广到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进一步,封闭层分别与工字型支撑件的上端、下端相连。进一步,基于工字型支撑件的特点,封闭层为四个,分别设置于工字型支撑件两侧开口的上、下两端,网状结构可以用不同的编制方式,只要可以阻止骨粒脱落,材料的选择原则不影响骨愈合即可。进一步,封闭层可采用硬质材料或柔性材料制备而成;当封闭层采用硬质材料时,其与工字型支撑件两侧开口的上端、下端相连,而侧壁连接件的开口侧设置有与封闭层相配合的连接槽,连接槽本身能起到导向的作用;或封闭层采用柔性材料时,封闭层可直接与侧壁连接件相配合,形成完整的植骨腔,以防止碎骨从植骨腔内脱落。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封闭层分别与侧壁连接件开口侧的上端、下端相连;才结构中,通过设置封闭层的侧壁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的卡接,形成含上下两侧封闭层的植骨腔。优选地,封闭层分别与侧壁连接件开口侧的上端、下端相连,工字型支撑件上设置有与封闭层相配合的连接槽;该结构中,封闭层采用硬质材料制备而成,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硬度,而封闭层的侧缘能够插入连接槽内,使得封闭层能够更好地与工字型支撑件相配合,连接槽本身则起到导向的作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为实施例1中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工字型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立体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后视图。
图5为图1中变径侧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基于图4的等径侧壁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7为基于图5的变径侧壁连接件的变化示意图。
图8为现有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工字型支撑件,2、侧壁连接件,3、第一支撑杆,4、第二支撑杆,5、纵向连杆,6、第一连接件,7、第二连接件,8、第三连接件,9、第四连接件,10、侧壁杆体,11、中间部,12、侧方连接部,20、第一通道,21、连接通道,22、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其中,工字型支撑件主要起支撑功能,侧壁连接件主要用于形成植骨腔。本实施例中,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相连呈工字型。为了简化附图,申请人在图2中采用直线型予以表示;在实际应用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形状和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优选地,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采用一体成型。
如图1所示,侧壁连接件为一组,侧壁连接件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呈C字型,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之间构成植骨腔。同时,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侧壁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三连接件,侧壁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的第四连接件,侧壁连接件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为卡接凹槽(卡接凹槽沿竖直方向设置,使得卡槽凸起能沿竖直方向卡接在卡接凹槽内),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分别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本实施例中,侧壁连接件包括侧壁杆体、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侧壁杆体的两端且第三连接件、侧壁杆体、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侧壁杆体呈C字型。本实施例中,侧壁杆体采用变径设计,具体为中间细两边粗,其壁厚由中间最小值向两侧均匀增加;侧壁杆体中间最细处的宽度为第一支撑杆宽度的1/20~5/6。本实施例中,侧壁连接件的壁厚和高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从而形成多组侧壁连接件;在实际手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即可。
如图1、图2(在图1、图2中,为了便于查看,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采用虚线予以表示)所示,纵向连杆上设置有连接通道,第一支撑杆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二通道,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通道、纵向连杆上的连接通道、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通道依次连通。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构成的工字型结构与现有的融合器位置一致;同时,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分别采用通孔结构,连接通道设置在纵向连杆的中部且纵向连杆呈中空结构。以第一支撑杆为靠近患者椎管的一侧,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通道、纵向连杆上的连接通道、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通道依次连通,并能让患者的椎管与切口连通。采用该结构,可使第一通道与患者的椎管、切口连通,进而保证患者的椎管与切口通畅。手术减压后,可能少量渗血,采用该结构,便于引流,且同时可以观察出椎管内血量,避免因引流不通畅所引起的椎管内血肿压迫脊髓,出现瘫痪的问题。
作为一种替换方式,本申请的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分别采用凹槽结构设计;即连接通道为设置在纵向连杆上端面或下端面上的凹槽,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为与连接通道相配合的凹槽,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依次连通。在具体结构中,第一通道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凹槽,第一通道上的凹槽与连接通道连通,连接通道与第二通道的凹槽连通,进而使得椎管内的渗血能通过第一通道上的凹槽通过连接通道、第二通道上的凹槽流出,便于椎管内的引流,且同时可以观察引流量,避免因引流不通畅所引起的椎管内血肿压迫脊髓,出现瘫痪的问题。
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申请,植入骨爬行替代距离短,生长快,融合快,融合率高;同时,本申请中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的组配式设计,能确保最优的临床效果和最大限度的融合。
同时,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设置在靠近椎管的一侧,第二支撑杆设置在远离椎管的一侧。
图6给出了图5的一种变形方式,其中的侧壁连接杆采用了等径设计;图7给出了图5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的侧壁杆体包括中间部、侧方连接部,侧方连接部为一组,第三连接件、侧方连接部、中间部、侧方连接部、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中间部呈直线型。同时,本实施例中,侧壁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采用渐变设计,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二支撑杆一侧的厚度向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一支撑杆一侧的厚度逐渐递减;采用该结构,沿第二支撑杆朝向第一支撑杆的方向,侧壁连接件的下端面相对水平面逐渐上升且侧壁连接件的厚度逐渐递减,进而使得在进行融合器植入时,侧壁连接件的上端面、下端面能分别与患者椎体的骨面贴合。本申请中,侧壁连接件在竖直方向采用变壁厚设计,有利于增加植骨腔的容积,而其在竖直方向采用变壁厚设计,则有利于与患者椎体的上、下骨面相贴合。同时,本实施例的侧壁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厚度也可采用等厚设计。
优选地,本申请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分别采用聚醚醚酮制备而成。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上端面、下端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件(本实施例中,防滑结构为若干倒齿);采用该结构,在植入颈椎椎间融合器时,能避免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脱落。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植骨腔的上端面、下端面分别设置有封闭层,封闭层采用网状结构。本实施例中,封闭层分别与工字型支撑件左、右开口的上端、下端相连。本实施例中,在椎间融合器的植骨腔双侧,分别制作防止骨粒脱落的固定网(固定网即本申请的封闭层),能有效防止碎骨从植骨腔内滑落。同时,本申请的封闭层采用网状结构,只要可以阻止骨粒脱落,材料的选择原则不影响骨愈合即可。采用前述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碎骨从植骨腔内滑落,保证植骨量,避免骨粒脱落后,植骨腔内骨量不足,影响愈合的问题;采用网状结构的封闭层,有利于血液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促进骨的愈合;同时,封闭层的结构设计,能防止骨粒脱落,遗留在椎管内或神经周围,压迫脊髓神经。该方案在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发现,不仅在腰椎普通融合器意义重大,在胸腰椎前路OLIF手术大椎间融合器更有优势及临床意义;同时,可推广到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Claims (10)

1.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支撑功能的工字型支撑件、侧壁连接件,所述工字型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纵向连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
所述纵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连为一体且第一支撑杆、纵向连杆与第二支撑杆构成的工字型支撑件呈工字型;
所述侧壁连接件为一组,所述侧壁连接件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呈C字型;所述侧壁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三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的第四连接件,所述侧壁连接件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工字型支撑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工字型支撑件与侧壁连接件之间构成植骨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
或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三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凹槽,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接凹槽相配合的卡槽凸起;
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凸起,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与卡槽凸起相配合的卡接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连接件包括侧壁杆体、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侧壁杆体的两端且第三连接件、侧壁杆体、第四连接件依次相连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杆体沿水平方向采用等径设计或变径设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连杆上设置有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通道、纵向连杆上的连接通道、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通道依次连通且第一支撑杆上靠近椎管内侧的血液能依次经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引流;
所述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为槽或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设置在纵向连杆的中部且纵向连杆呈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为孔,所述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依次连通;
或连接通道为设置在纵向连杆上端面或下端面上的凹槽,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为与连接通道相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一通道、连接通道、第二通道依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采用等厚设计;
或所述侧壁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采用渐变设计,所述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二支撑杆一侧的厚度向侧壁连接件靠近第一支撑杆一侧的厚度逐渐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支撑杆朝向第一支撑杆的方向,所述侧壁连接件的下端面相对水平面逐渐上升且侧壁连接件的厚度逐渐递减且侧壁连接件的上端面、下端面能分别与椎体的骨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腔的上端面、下端面分别设置有能防止碎骨从植骨腔内滑落的封闭层,所述封闭层为网状结构且封闭层能避免骨粒遗落在椎管内或神经周围并避免压迫脊髓神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层分别与工字型支撑件的上端、下端相连;
或所述封闭层分别与侧壁连接件开口侧的上端、下端相连。
CN202021033373.6U 2020-06-08 2020-06-08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438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3373.6U CN212438955U (zh) 2020-06-08 2020-06-08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3373.6U CN212438955U (zh) 2020-06-08 2020-06-08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38955U true CN212438955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9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3337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438955U (zh) 2020-06-08 2020-06-08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38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1843B2 (en) Spinal fusion implants an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ploying such implants
CA2731048C (en) Modular nucleus pulposus prosthesis
EP1467684B1 (en) Spinal disc implant
CN104023675B (zh) 可膨胀椎间植入物
CN104023674B (zh) 可膨胀椎间植入物
ES2308014T5 (es) Aparato para la distracción y la fusión espinal
PL209138B1 (pl) Para międzytrzonowych implantów lędźwiowych
US20070088358A1 (en)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Restoration Systems, Devices, Methods and Kits
US20080177309A1 (en) Polymeric joint complex and methods of use
US20090171394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et Joint Disease
CN202051852U (zh) 高仿真定制化组合式人工脊椎
JP2011515148A (ja) 脊椎運動体節の棘突起間動的安定化のためのインプラント及び方法
US11517442B2 (en) Dynamic spinal segment replacement
KR20020033605A (ko) 형태 변화 특성이 있는 인공보철 척추 디스크 수핵
CN101972179B (zh) 一种可调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EP1609444A1 (en) Implant capable of being implanted through a pedicle for vertebral body reconstruction
CN102166140B (zh) 高仿真定制化组合式人工脊椎
Ray Lumbar interbody threaded prostheses
CN212438955U (zh)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CN111494064A (zh) 组配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CN111839835B (zh) 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
CN215228277U (zh) 一种颈椎后路椎板间固定装置
CN209864178U (zh)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物、植入组件及系统
RU2195220C2 (ru) Способ стабилизации позвоночника при спинно-мозговой травме
GB2409813A (en) Vertebral impla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