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38945U - 覆膜支架 - Google Patents

覆膜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38945U
CN212438945U CN202022275609.3U CN202022275609U CN212438945U CN 212438945 U CN212438945 U CN 212438945U CN 202022275609 U CN202022275609 U CN 202022275609U CN 212438945 U CN212438945 U CN 212438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stent
stent graft
tube
inner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756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Endonom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Weiqi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Weiqi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Weiqi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756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38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38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38945U/zh
Priority to EP21879346.1A priority patent/EP4205701A1/en
Priority to IL302050A priority patent/IL302050A/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23150 priority patent/WO2022078302A1/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3621 priority patent/WO2022078409A1/zh
Priority to US18/133,425 priority patent/US20230248506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外分支及至少一个内分支;支架主体为表面设有覆膜的管状结构,其上形成有径向凹陷的凹部;外分支悬伸于所述支架主体外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凹部的侧壁,并在该凹部的侧壁上具有内开口;内分支贴合固定于所述支架主体的内壁,每一内分支的一端连接于该凹部的侧壁,并在该凹部的侧壁上具有外开口;所述外开口相比于所述内开口更靠近远端。本实用新型的覆膜支架无需定制、适用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

Description

覆膜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主动脉瘤会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瘤状破裂为其主要危险。主动脉瘤常发生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部降主动脉、胸腹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主动脉瘤按结构可分为真性主动脉瘤、假性主动脉瘤和夹层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会引起血管内侧压增高,故呈进行性膨大,若长期发展,最后终归破裂,瘤体越大,破裂的可能性越大。栓塞为另一并发症。据统计,若不作手术治疗,90%胸主动脉瘤患者在5年内死亡,75%腹主动脉瘤患者在5年内死亡。
夹层主动脉瘤是由于主动脉内膜局部破损,高压血流冲入血管壁,造成中膜撕裂(中层的裂开通常是在中层内1/3和外2/3交界面),使完整的主动脉壁结构一分为二,在夹层的内、外壁间的裂开间隙中形成一个夹层腔。为了与主动脉腔区别,夹层腔称为假腔,主动脉腔称为真腔。
主动脉疾病均有可能涉及到分支动脉,一旦涉及到分支动脉想通过介入方法解决就会举步维艰。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动脉腔内治疗术,即采用微创方法,借助血管腔道向病变动脉内置入移植物即动脉覆膜支架来治疗动脉疾病改善供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使用时将动脉覆膜支架轴向压缩后装载于输送器中,由输送器通过较小的股动脉、髂动脉、肱动脉送到病变动脉处再将其释放,由于动脉覆膜支架的弹力作用自动恢复成直管状并紧贴于主动脉内壁,将动脉病变部位与血流隔离,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
受到目前支架结构的限制,现有产品涉及动脉分支的治疗均有不可避免的问题,造成治疗时或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隐患,具体分析如下:
1、烟囱支架
“烟囱”技术又称为平行支架技术,是指在被封堵的分支血管内置入支架,与主动脉内的主体支架并行释放,从而达到保留弓部分支的目的。根据支架的位置可分为锁骨下动脉“烟囱”、颈动脉“烟囱”和头臂干动脉“烟囱”;根据支架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烟囱”、“双烟囱”和“三烟囱”。“烟囱支架”技术的优点是:所应用的手术器材均为常规器材,临床上容易获得;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内漏发生率低,封堵效果良好。其缺点是:在小支架和主动脉主体支架间存在“沟槽”,并不是完美的封堵术,存在内漏的风险;另一方面,主动脉主体支架与小支架并行释放,主体支架可能会压迫小支架,造成小支架血流不畅,甚至堵塞的情况。
2、开窗型支架
现有的“开窗支架”主要包括术中原位开窗和订制开窗。其中原位开窗是先放置主动脉主体支架覆盖病变和预开窗血管,然后在预开窗的分支血管内导入开窗器械(如硬头导丝、激光、射频等),刺破主动脉支架,再辅助球囊和支架来开通分支血管,原位开窗手术操作复杂,对医生的手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另外植入后的支架的耐久性,远期的抗疲劳性能不佳,并且容易出现内漏。预开窗支架是由支架生产厂家个体化的制作完成,通过术前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制作出符合不同病人主动脉弓解剖形态的支架,因此,这一类支架具有较好的支撑力、贴附性、定位能力,但是定制支架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不适合急诊病例,此外支架的制作需要考虑到主动脉弓的曲度,弓上大血管分支开口的相对位置,病变的位置,窗口的标记,支架定位等技术细节。
3、一体式分支支架
一体式分支支架可以避免因烟囱支架植入所带来的“沟槽”,可以避免开窗对位不良导致的内漏等问题,其贴附性更好,发生内漏的几率更少。但是受到分支支架输送、导入、定位、释放等多个技术问题的影响,至今仍没有一种成熟适用的支架产品投放市场。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更适合主动脉弓部分支重建的介入治疗支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定制、适用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的覆膜支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外分支及至少一个内分支;支架主体为表面设有覆膜的管状结构,其上形成有径向凹陷的凹部;外分支悬伸于所述支架主体外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凹部的侧壁,并在该凹部的侧壁上具有内开口;内分支贴合固定于所述支架主体的内壁,每一内分支的一端连接于该凹部的侧壁,并在该凹部的侧壁上具有外开口;所述外开口相比于所述内开口更靠近远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分支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内分支和第二内分支;所述第一内分支在所述凹部的侧壁上具有第一外开口,所述第二内分支在所述凹部的侧壁上具有第二外开口,所述第二外开口相比于所述第一外开口更靠近远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分支从所述第一外开口处向近端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分支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向远端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着向所述远端方向的延伸,所述第二内分支还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沿着所述支架主体周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着向所述近端方向的延伸,所述第一内分支还从所述第一外开口处沿着所述支架主体周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分支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向近端方向延伸,且随着向所述近端方向的延伸,所述第二内分支还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沿着所述支架主体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内分支沿周向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内分支沿周向延伸的方向相背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分支的长度为5mm~2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分支具有可柔性变形的柔性段,所述柔性段从所述内开口处向外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段由柔性薄膜材料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长度为2mm~10mm,且不超过所述外分支总长度的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分支和所述内分支上分别设有显影件,所述显影件由不透射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开口或所述外开口处沿周向设置所述显影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分支或所述内分支上分别沿各自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显影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影件通过热压或缝合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的近端管体、中间管体和远端管体;所述中间管体的直径小于所述近端管体和所述远端管体的直径,所述中间管体处构成所述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管体的两端各通过一过渡管体与所述近端管体、所述远端管体相连接;所述过渡管体具有用于支撑覆膜的呈圆台状的过渡支撑架,所述过渡支撑架的小端面向所述中间管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端管体上设有后释放部件;所述后释放部件为径向可收缩的环状结构,固定于所述覆膜上,并在朝近端方向突伸出所述覆膜的近端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释放部件上沿周向突出设置有倒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膜的端部设有显影标记,所述显影标记由不透射材料制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覆膜支架中,在支架主体上一体形成有外分支和至少一个内分支,这些分支可以分别向外接的分支支架对应提供定位以及支撑功能,并且,这些分支位于支架主体的凹部,基于该凹部的径向凹陷使其与血管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能够在腔内治疗时给予导丝和导管足够的操作空间,便于在手术过程中将外接的分支支架快速送入分支血管内。同时,由于凹部在沿径向凹陷的,在各分支支架植入血管后,覆膜支架也不会挤压到分支血管造成分支血管堵塞。各分支支架分别对应利用外分支和内分支与覆膜支架锚定,手术操作更为简单,缩短手术过程。
特别地,覆膜支架的这多个分支中,最近端的分支为悬伸于支架主体外部的外分支,在覆膜支架送入主动脉血管的预定位置时,外分支可以伸入分支动脉血管例如无名动脉中,从而便于确定覆膜支架是否输送到位;同时在外分支释放后,基于外分支与分支动脉血管的配合,配合支架主体与主动脉血管的配合,使得覆膜支架整体不易移位,方便后续分支支架的植入。位于外分支更远端的内分支位于支架主体的内部,内分支不超出支架主体,而是仅在支架主体的侧壁暴露出外开口,配合凹部所提供的操作空间,使得分支支架经内分支向分支动脉血管植入时可以有更大的位置调整空间,更方便地植入分支动脉血管,内分支无需准确地与分支动脉血管的入口相对,因而覆膜支架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和更高的通用性。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覆膜支架,使得主动脉支架和外接分支动脉支架为分别独立的结构,适用于各种正常及走形变异的血管,可以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合适尺寸的主动脉支架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血管,组合成一套最适合患者的支架血管系统,避免定制支架,可以批量生产,并有效节省时间与操作容易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覆膜支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个视角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覆膜支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覆膜支架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覆膜支架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覆膜支架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覆膜支架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覆膜支架;200、第一分支支架;300、第二分支支架;400、第三分支支架;600、主动脉;601、升主动脉;602、主动脉弓;603、降主动脉;700、无名动脉;800、左颈总动脉;900、左锁骨下动脉;
1/1a/1c/1d/1e/1f、支架主体;101、支撑架;102/102c、覆膜;103、凹部;104、过渡支撑架;105、后释放部件;106、显影标记;11、近端管体;12、中间管体;13、远端管体;14、第一过渡管体;15、第二过渡管体;
2/2a/2c/2d/2e/2f、外分支;21/21a/21f、内开口;22/22e/22f、薄膜;221f、柔性段;23/23e/23f、支撑圈;24、显影件;
3/3a/3b/3c/3d/3e/3f、第一内分支;31/31a/31c/31d、第一外开口;32/32b、显影件;
4/4a/4b/4c/4d/4e/4f、第二内分支;41/41c/41d、第二外开口;42/42b、显影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覆膜支架,可用于主动脉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基于该覆膜支架,可以重建主动脉以及主动脉弓部三个主要分支动脉血流通道。
为便于表述,本文中定义“近端”是指沿血流方向靠近心脏的一端,“远端”是指远离心脏的一端。其中,动脉内血流方向是由近端向远端的方向流动。
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的结构及使用状态。
首先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主要包括支架主体1以及与支架主体1连为一体的一个外分支2和两个内分支3、4。其中,外分支2位于支架主体1外部,两个内分支3、4均位于支架主体1内部,外分支2和两个内分支3、4由近端至远端依次排布,分别与支架主体1连接固定。为便于表述,将两个内分支3、4分为更靠近近端的第一内分支3和更靠近远端的第二内分支4。
主要参阅图1,支架主体1为表面设有覆膜102的管状结构,其骨架主要由沿轴向排布的多个环形的支撑架101构成。支撑架101由具有弹性的刚性丝形成环形,在径向上可以收缩或展开。
支撑架101可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优选镍钛合金材料。覆膜102可由任何合适的覆膜材料形成,包括但不限于:低孔隙度织造或针织聚酯、涤纶材料、膨胀型聚四氟乙烯、聚氨酯、硅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其他合适材料。
各支撑架101通过缝合或热压的方式固定在覆膜102的内表面或外表面,通过该多个支撑架101来支撑覆膜102,以使支架主体1在使用时能够展开并保持为管状结构,从而得以构建供血液通过的通道。
沿支架主体1的轴向由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上,支架主体1依次具有近端管体11、第一过渡管体14、中间管体12、第二过渡管体15和远端管体13。
其中,近端管体11、中间管体12及远端管体13各自均为基本等径的管状结构。中间管体12的直径D12小于近端管体11的直径D11和远端管体13的直径D13,由此,从支架主体1整体上来看,在中间管体12处形成径向凹陷的凹部103。
作为示例,中间管体12的直径D12大致地可以是近端管体11的直径D11的70%~80%,大致是远端管体13的直径D13的75%~95%。可以理解的是,近端管体11的直径D11与远端管体13的直径D13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第一过渡管体14和第二过渡管体15则均呈圆台状,即均为渐变直径的管状结构。第一过渡管体14的近端与近端管体11相连接,第一过渡管体14的远端与中间管体12相连接,相应地,第一过渡管体14的近端直径大于其远端直径。第二过渡管体15的近端与中间管体12相连接,第二过渡管体15的远端与远端管体13相连接,相应地,第二过渡管体15的近端直径小于其远端直径。
通过第一过渡管体14和第二过渡管体15,使得中间管体12分别与近端管体11、远端管体13之间形成平缓的过渡连接,避免因形状突变导致在局部形成类似“沟槽”的结构死角而引起内漏或局部血栓的风险。
支架主体1的每一段管体11、12、13、14、15均由一个或多个支撑架101以及由这些支撑架101支撑的覆膜102所组成。
特别地,将第一过渡管体14和第二过渡管体15处的支撑架101定义为过渡支撑架104。过渡支撑架104呈圆台状,以分别保持第一过渡管体14和第二过渡管体15的圆台状的结构形式。过渡支撑架104的小端面向中间管体12。
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管体14和第二过渡管体15上的过渡支撑架104均只设置有一个。可以理解的是,过渡支撑架104的数量并不受限制,当需要设置多个过渡支撑架104时,则多个过渡支撑架104均为圆台状,且位于同一圆台面上。
而对于近端管体11、中间管体12和远端管体13,其各自的支撑架101相应地为圆柱形,从而保持各段管体11、12、13各自的等径结构形式。每段管体11、12、13上支撑架101均设置为相间隔的多个,使得各段管体11、12、13均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
较佳地,近端管体11上还设有后释放部件105,用于该覆膜支架100近端的后释放。该后释放部件105为径向可收缩的环状结构,固定在覆膜102上,并在朝近端方向突伸出覆膜102的近端边缘。该后释放部件105的结构与支撑架101的结构相同,但该后释放部件105仅有部分与覆膜102贴合。
进一步地,该后释放部件105较佳地还沿周向突出设置倒刺(图中未示出)。倒刺可以设置多个。覆膜支架100释放后,倒刺可刺入人体血管以增加覆膜支架100释放后的稳定性。
覆膜102的近端端部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显影标记106,用于手术时更好地观察覆膜支架100释放的位置。本实施例中,该显影标记106呈圆环或8字形结构,通过缝合或热压固定在覆膜102上。显影标记106由不透射材料制成,这些不透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铂、钯、铑、钽,或这些金属的合金或复合物,以铂为例,其合金例如可为铂钨、铂铱等合金。
参阅图1至图3,外分支2悬伸于支架主体1外部,其一端连接于中间管体12的侧壁,并在该中间管体12的侧壁上具有内开口21。外分支2从该内开口21处往远离中间管体12的方向延伸。
外分支2可为等径或非等径的管状结构。本实施例中,外分支2包括管状的薄膜22和固定于薄膜22表面的多个支撑圈23,多个支撑圈23沿外分支2的轴向间隔布置。各支撑圈23与支架主体1的支撑架101的结构形式相同,亦为可径向收缩或展开的环形结构。薄膜22可由任何合适的覆膜材料形成,包括但不限于:低孔隙度织造或针织聚酯、涤纶材料、膨胀型聚四氟乙烯、聚氨酯、硅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其他合适材料。
在其他未示出的结构中,外分支2还可以是裸支架的形式,例如网格状裸支架。
外分支2的内开口21处缝合固定于中间管体12的覆膜102上,与中间管体12连接为一体,外分支2的内腔与中间管体12的内腔相连通。实际制作时,中间管体12的覆膜102上开设通孔,外分支2相应地缝合于通孔处。
外分支2的长度L2较佳为5mm~20mm。当覆膜支架100释放到治疗位置时,外分支2可释放到无名动脉中,因无名动脉在主动脉弓部最左端(即最近端)的位置,通过外分支2与无名动脉的配合,可以更好地稳定覆膜支架100的位置,使覆膜支架100整体不易移位。
外分支2上较佳还设置有显影件24。如图3所示,显影件24呈点状,沿外分支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另外,沿内开口21的外周也可设置多个显影件24。显影件24采用不透射材料制成,通过缝合或热压而固定在薄膜22上。通过这些显影件24,便于手术时观察外分支2的位置,从而便于外接分支支架更快地经该外分支2导入无名动脉。
仍然参阅图1至图3,第一内分支3整体上位于支架主体1内部,贴合固定于中间管体12的内壁。第一内分支3的一端部连接于中间管体12的侧壁,并在中间管体12的侧壁上具有第一外开口31。该第一外开口31相比于外分支2的内开口21更靠近远端。
第一内分支3与外分支2类似,为等径或非等径的管状结构,可以为裸支架或者带薄膜的支架,此处不再具体描述。同样地,中间管体12的覆膜102上对应第一内分支3开设通孔,而第一内分支3的第一外开口31即可缝合固定于覆膜102上。
除第一外开口31外,第一内分支3的其他部分位于中间管体12的内部,可以通过缝合或粘接的方式与中间管体12的内壁固定。
较佳地,第一内分支3从第一外开口31处沿着中间管体12的管壁向近端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内分支3的延伸方向基本上与支架主体1的轴线L一致,第一内分支3的轴线与支架主体1的轴线L在同一平面内。
第一内分支3上同样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显影件32,另外,第一外开口31的外周也可设置多个显影件32。该显影件32的相关特征与外分支2上的显影件24类似,此处不再重复介绍。
仍然参阅图1至图3,第二内分支4相比于第一内分支3更靠近远端,第二内分支4整体上也是位于中间管体12内,贴合固定于中间管体12的内壁。第二内分支4在中间管体12的侧壁上具有第二外开口41,第二外开口41相比于第一外开口31更靠近远端。
第二内分支4从第二外开口41处沿着中间管体12的管壁向远端方向延伸。第二内分支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内分支3的延伸方向相反,可避免血流入口被第一内分支3阻挡而无法进入血流的情况的发生。
第二内分支4同样地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显影件42,另外,第二外开口41的外周也可设置多个显影件42。第二内分支4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内分支3,不再重复介绍。
以图1的视图来看,内开口21、第一外开口31和第二外开口41大致在平行于支架主体1轴线L的同一直线上,三者间隔排布。可以理解的是,三者也可以是在周向上有一定的间隔。
基于上述对覆膜支架100结构的介绍,再结合图4,该覆膜支架100在使用时通过输送器植入主动脉600重建主动脉600的血流通道。其中,支架主体1的近端管体11伸入主动脉600的升主动脉601一侧并贴合升主动脉601的血管壁,远端管体13位于主动脉600的降主动脉603一侧并贴合降主动脉603的血管壁,而中间管体12位于主动脉600的主动脉弓602部。外分支2伸入无名动脉700内,以便稳定覆膜支架100在主动脉600内的位置,使覆膜支架100整体不易移位。
对于主动脉600弓部的三个分支血管,可以分别选择合适的外接分支支架,再通过该覆膜支架100分别导入对应的分支血管中。
具体地,第一分支支架200从外分支2内伸出,进入无名动脉700,重建主动脉600与无名动脉700之间的血流通道。第二分支支架300从第一内分支3内经第一外开口31伸出,再进入左颈总动脉800,重建主动脉600与左颈总动脉800之间的血流通道。第三分支支架400从第二内分支4内经第二外开口41伸出,再进入左锁骨下动脉900,重建主动脉600与左锁骨下动脉900之间的血流通道。
植入过程大致如下:
1、先释放覆膜支架100的近端管体11;
2、继续释放中间管体12的近端部分,外分支2内埋设预置导丝,当外分支2中的预置导丝释放出来后,用抓捕器或其它器械将导丝送进无名动脉700中,将外分支2送入无名动脉700内;
3、快速释放支架主体1的其他部分,并完成近端管体11后释放部件105的后释放,使覆膜支架100锚定于主动脉600内;
4、通过导丝、导管交换技术,依次重建无名动脉700、左颈总动脉800、左锁骨下动脉900三个分支血管,分别释放相应规格的分支支架200、300、400,具体地,将第一分支支架200释放在外分支2内重建无名动脉700,将第二分支支架300释放在第一内分支3内重建左颈总动脉800,将第三分支支架400释放在第二内分支4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900。
根据上述的介绍可知,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中,在支架主体1上一体形成有外分支2、第一内分支3和第二内分支4,这些分支2、3、4可以分别向外接的三个分支支架200、300、400对应提供定位以及支撑功能,并且,这些分支2、3、4位于支架主体1的管径较小的中间管体12处,由于在中间管体12处形成了凹部103,相应地,该凹部103与主动脉弓602的血管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能够在腔内治疗时给予导丝和导管足够的操作空间,便于在手术过程中将外接的这三个分支支架200、300、400快速送入分支动脉内,以重建主动脉600弓部的三个主要分支动脉血流通道。同时,由于中间管体12的直径较小,在各分支支架200、300、400植入血管后,覆膜支架100也不会挤压到分支血管造成分支血管堵塞。各分支支架200、300、400分别对应利用外分支2、第一内分支3和第二内分支4与覆膜支架100锚定,手术操作更为简单,缩短手术过程。
特别地,覆膜支架100的这多个分支2、3、4中,最近端的分支为悬伸于支架主体1外部的外分支2,在覆膜支架100送入主动脉600的预定位置时,外分支2可以伸入无名动脉700中,从而便于确定覆膜支架100是否输送到位;同时在外分支2释放后,基于外分支2与无名动脉700的配合,配合支架主体1与主动脉600的配合,使得覆膜支架100整体不易移位,方便后续分支支架的植入。位于外分支2更远端的两个内分支3、4均是位于支架主体1的内部,两个内分支3、4不超出支架主体1,而是仅在支架主体1的侧壁暴露出外开口31、41,配合凹部103所提供的操作空间,使得分支支架经内分支3、4向分支动脉血管植入时可以有更大的位置调整空间,更方便地植入分支动脉血管,内分支3、4无需准确地与分支动脉血管的入口相对,因而覆膜支架100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和更高的通用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相对靠近外分支2的第一内分支3为顺行内分支,其内的血流方向与主动脉600血流方向一致,不易形成血栓。
进一步地,第二内分支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内分支3的延伸方向相反,可避免血流入口被第一内分支3阻挡而无法进入血流的情况的发生。其中,由于在使用时第二内分支4靠近降主动脉603一侧,第二内分支4的延伸方向与降主动脉603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内分支4向远端的延伸不会影响到血流向其内流入。
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5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a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不同在于:第一内分支3a的延伸方向不一样。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分支3a仍然是从第一外开口31a处向近端延伸,但随着向近端方向的延伸,第一内分支3a还从第一外开口31a处沿着支架主体1a的周向延伸。
第一内分支3a在支架主体1a内部的延伸形状大致地可认为是一小段螺旋线的形状。第一内分支3a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支架主体1a的轴线L之间具有夹角α,该夹角α大于0度小于90度。
根据第一内分支3a的延伸方式,当第一内分支3a的延伸长度较长时,也不会遮挡外分支2a的内开口21a,从而主动脉血流可以顺利经内开口21a进入外分支2a再进入无名动脉中。另一方面,当外分支2a中接入分支支架时,分支支架会向支架主体1a内壁延伸一定的长度作为锚定区,通过第一内分支3a相对于支架主体1a的轴线L倾斜延伸的设置,可以避免接入外分支2a的分支支架与第一内分支3a的相互干扰。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a中,支架主体1a、外分支2a及第二内分支4a的设置及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6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b相较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内分支3b的显影件32b和第二内分支4b的显影件42b均呈线状延伸。
如图6,显影件32b沿第一内分支3b的轴向延伸,其可为连续的显影丝构成,或者呈线状连续缠绕在第一内分支3b的金属骨架上。显影件42b同样沿第二内分支4b的轴向延伸。
相比于第一实施例中点状的显影件32、42,本实施例的线状显影件32b、42b为连续的形状,在设置多个分散显影的情况下,能够更快的观察到第一内分支3b和第二内分支4b的位置。
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7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c相较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内分支4c的延伸方向不一样。
如图7所示,第二内分支4c仍然是从第二外开口41c处向远端延伸,但随着向远端方向的延伸,第二内分支4c还从第二外开口41c处沿着支架主体1c的周向延伸。
第二内分支4c在支架主体1c内部的延伸形状同样地可大致认为是一小段螺旋线的形状。第二内分支4c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支架主体1c的轴线L之间具有夹角β,该夹角β大于0度小于90度。
根据该第二内分支4c的延伸方式,在覆膜支架100c植入到主动脉时,第二内分支4c可处于主动脉弓的弓部弯折区域,第二内分支4c相对于支架主体1c轴线L倾斜设置的方式,可以避开覆膜102c因弯曲而堆叠的区域,防止被覆膜102c遮挡入口。
图7所示的结构中,第二内分支4c沿周向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内分支3c沿周向延伸的方向相同,即第二内分支4c与第一内分支3c位于第二外开口41c与第一外开口31c连线的同一侧。在其他未示出的结构中,第二内分支4c也可以是与第一内分支3c沿周向延伸的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c中,支架主体1c、外分支2c及第一内分支3c的设置及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8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d相较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内分支4d的延伸方向不一样。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分支4d从第二外开口41d处向近端方向延伸,且随着向近端方向的延伸,第二内分支4d还从第二外开口41d处沿着支架主体1a周向延伸。
第二内分支4d在支架主体1d内部的延伸形状同样地可大致认为是一小段螺旋线的形状。第二内分支4d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支架主体1d的轴线L之间具有夹角θ,该夹角θ大于0度小于90度。
其中,第二内分支4d沿周向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内分支3d沿周向延伸的方向相背离。两者分列第一外开口31d与第二外开口41d连线的两侧。以图8的视图方向为参照,第一内分支3d向左侧延伸,第二内分支4d向右侧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分支4d也为顺行分支,与血流方向一致。第二内分支4d与第一内分支3d均倾斜延伸,且倾斜方向相反,可以防止相互干扰。
第六实施例,请参阅图9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e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分支2e的长度较短,其长度约为第一实施例中外分支2长度的1/3~1/2。该外分支2e的薄膜22e上只设有一个支撑圈23e。
本实施例设置了较短的外分支2e,其在植入时,灵活性增加,能适应不同解剖结构的患者。此时较短的外分支2e可作为外接分支支架的固定端,对无名动脉的位置没有严格的限定。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e中,支架主体1e、第一内分支3e及第二内分支4e的设置及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第七实施例,请参阅图10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f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分支2f的结构不同。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分支2f具有可柔性变形的柔性段221f,柔性段221f从内开口21f处向外延伸。柔性段221由柔性薄膜材料构成,其上不设置支撑结构,从而可以具有较大的柔顺性,能够适应更多解剖结构的患者。柔性段221长度大致为2mm~10mm,且不超过外分支2f总长度的1/2。
该柔性段221f可以是通过薄膜22f靠近支架主体1f的一段长度范围内不设置支撑圈23f而形成。即:该外分支2f的薄膜22f上从内开口21f开始的约2mm~10mm范围内不设置支撑圈23f,薄膜22f上未设置支撑圈23f的这一段即构成柔性段221f。除柔性段221f之外的部分薄膜22f上再设置支撑圈23f以保持外分支2f呈管状。
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f中,支架主体1f、第一内分支3f及第二内分支4f的设置及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上述几个实施例中,均是以在支架主体上设有两个内分支的结构进行的介绍,由此结合外分支的设置可以重建主动脉的三个分支动脉血管。但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内分支的数量也可以减少到一个,由此适用于需要重建两个分支动脉的情形。
结合上述几个实施例的具体介绍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覆膜支架,可以使得主动脉支架和外接分支动脉支架为分别独立的结构,适用于各种正常及走形变异的血管,可以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合适尺寸的主动脉支架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血管,组合成一套最适合患者的支架血管系统,避免定制支架,可以批量生产,并有效节省时间与操作容易的功效。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20)

1.一种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主体,其为表面设有覆膜的管状结构,其上形成有径向凹陷的凹部;
外分支,其悬伸于所述支架主体外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凹部的侧壁,并在该凹部的侧壁上具有内开口;
至少一个内分支,贴合固定于所述支架主体的内壁,每一内分支的一端连接于该凹部的侧壁,并在该凹部的侧壁上具有外开口;所述外开口相比于所述内开口更靠近远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分支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内分支和第二内分支;所述第一内分支在所述凹部的侧壁上具有第一外开口,所述第二内分支在所述凹部的侧壁上具有第二外开口,所述第二外开口相比于所述第一外开口更靠近远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分支从所述第一外开口处向近端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分支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向远端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随着向所述远端方向的延伸,所述第二内分支还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沿着所述支架主体周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随着向所述近端方向的延伸,所述第一内分支还从所述第一外开口处沿着所述支架主体周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分支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向近端方向延伸,且随着向所述近端方向的延伸,所述第二内分支还从所述第二外开口处沿着所述支架主体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内分支沿周向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内分支沿周向延伸的方向相背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支的长度为5mm~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支具有可柔性变形的柔性段,所述柔性段从所述内开口处向外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段由柔性薄膜材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段长度为2mm~10mm,且不超过所述外分支总长度的1/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支和所述内分支上分别设有显影件,所述显影件由不透射材料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开口或所述外开口处沿周向设置所述显影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支或所述内分支上分别沿各自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显影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件通过热压或缝合而固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的近端管体、中间管体和远端管体;所述中间管体的直径小于所述近端管体和所述远端管体的直径,所述中间管体处构成所述凹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管体的两端各通过一过渡管体与所述近端管体、所述远端管体相连接;所述过渡管体具有用于支撑覆膜的呈圆台状的过渡支撑架,所述过渡支撑架的小端面向所述中间管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体上设有后释放部件;所述后释放部件为径向可收缩的环状结构,固定于所述覆膜上,并在朝近端方向突伸出所述覆膜的近端边缘。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释放部件上沿周向突出设置有倒刺。
20.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的端部设有显影标记,所述显影标记由不透射材料制成。
CN202022275609.3U 2020-10-13 2020-10-13 覆膜支架 Active CN212438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5609.3U CN212438945U (zh) 2020-10-13 2020-10-13 覆膜支架
EP21879346.1A EP4205701A1 (en) 2020-10-13 2021-10-11 Covered stent
IL302050A IL302050A (en) 2020-10-13 2021-10-11 Coated support
PCT/CN2021/123150 WO2022078302A1 (zh) 2020-10-13 2021-10-11 覆膜支架
PCT/CN2021/123621 WO2022078409A1 (zh) 2020-10-13 2021-10-13 覆膜支架
US18/133,425 US20230248506A1 (en) 2020-10-13 2023-04-11 Stent-Graft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75609.3U CN212438945U (zh) 2020-10-13 2020-10-13 覆膜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38945U true CN212438945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74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75609.3U Active CN212438945U (zh) 2020-10-13 2020-10-13 覆膜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389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78409A1 (zh) * 2020-10-13 2022-04-21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覆膜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78409A1 (zh) * 2020-10-13 2022-04-21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覆膜支架
WO2022078302A1 (zh) * 2020-10-13 2022-04-21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覆膜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9649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lacement of a graft or graft system
CN112022436A (zh) 覆膜支架
US9987122B2 (en) Iliac branch device and method
JP4464972B2 (ja) 腔内人工器官のための相互接続されたレッグ延長部
EP0951253B1 (en)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and deploying an endoprosthesis
EP3034036B1 (en) Paraplegia prevention stent graft
US9974674B2 (en) Branch vessel prothesis with positional indicator system and method
JP4291971B2 (ja) 接続部を有する改変されたガイドワイヤアクセスモジュレータ管腔内人工器官
EP3714838B1 (en) Multi-chamber covered stent
KR20030094304A (ko) 모듈식 스텐트 그라프트 조립체 및 그 사용 방법
KR20150013512A (ko) 탈분지 대혈관 스텐트 그래프트 및 이의 사용방법
CN212438945U (zh) 覆膜支架
US20230248506A1 (en) Stent-Graft System
CN116942384B (zh) 免缝合多分支人工血管覆膜支架
CN112569026A (zh) 分支覆膜支架和分支覆膜支架植入装置
CN214857856U (zh) 分支覆膜支架和分支覆膜支架植入装置
US11806224B2 (en) Modular multibranch stent assembly and method
CN114767326A (zh) 覆膜支架、血液通道修复组件及覆膜支架的撑开方法
CN117426900A (zh) 一种扩张支架及输送结构
CN112807128A (zh) 一种分支型主动脉人工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