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0946U -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0946U
CN212410946U CN202021464076.7U CN202021464076U CN212410946U CN 212410946 U CN212410946 U CN 212410946U CN 202021464076 U CN202021464076 U CN 202021464076U CN 212410946 U CN212410946 U CN 212410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ism
path
module
len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640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传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6407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0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长焦模组,包括第一棱镜、第一镜头单元、第二棱镜、第二镜头单元和感应元件,第一棱镜、第一镜头单元、第二棱镜的入射部构成第一入光路径,第二棱镜出射部、第二镜头单元和感应元件构成第二入光路径,第二棱镜对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行反转,使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位于第二棱镜的同侧。通过第二棱镜的反转设计,将光线传播路径分为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在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上分别设置变焦透镜,克服了长焦模组因变焦的需求导致尺寸过大的问题。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双摄模组和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领域,特别是涉及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直播及短视频软件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电子设备对其自身的摄像模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限于电子设备提供的空间,摄像模组需要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获取更高的变焦倍率,然而对于一般的摄像模组而言,变焦倍率越高意味着焦距越长,需要的摄像模组的尺寸也越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长焦模组,通过第二棱镜的180反转,将光线传播路径分为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在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上分别设置镜头,克服了模组因变焦的需求导致尺寸过大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长焦模组,包括第一棱镜、第一镜头单元、第二棱镜、第二镜头单元和感应元件,所述第一棱镜、所述第一镜头单元、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射部构成第一入光路径,所述第二棱镜出射部、第二镜头单元和感应元件构成第二入光路径,所述第二棱镜对所述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行反转,使所述第一入光路径和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位于所述第二棱镜的同侧。实施例中的在第一入光路径上设有第一棱镜、第一镜头单元和第二棱镜的入射部,在第二入光路径上设有第二棱镜的出射部、第二镜头单元和感应元件,通过第二棱镜的反转功能,实现光线折叠,在有限空间内增加了长焦模组的有效焦距。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入射部包括入光面和第一反射面,所述出射部包括出光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光线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第二棱镜,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反射,最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当实施例中的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相互垂直时,二者的法线也相互垂直,不管光线从任何角度入射进第二棱镜,对于第二棱镜而言的入射光和出射光的路径反转180度,相互平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入光路径,所述第二棱镜的出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入光路径。入光面和出光面分别与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垂直,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当光线沿着入光路径进入入光面或者射出时与法线的夹角为零度或近似零度,入射角和出射角都是零度或近似零度,则光线不会因为传播介质变化发生角度偏折。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棱镜为梯形体、所述梯形体的两腰面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在所述梯形体底面上的投影为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在所述底面的出光面。实施例中的第二棱镜为梯形体,梯形体的底面被划分为入光面和出光面,对于第二棱镜而言,入光面和第一反射面夹设的部分为入光部,出光面和第二反射面夹设的部分为出光部。通过梯形体的两个腰面的反射,形成对光线路径的反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位移装置,所述位移装置能够够带动所述第一镜头单元、所述第二棱镜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在所示第一入光路径和/或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上移动,以调整所述摄像模组的焦距。实施例中通过位移装置的设置是第一镜头单元和第二棱镜在第一入光路径上移动,同时第二棱镜和第二透镜可以在第二入光路径上移动,通过这三者在第一入光路径或第二入光路径上的移动,可以实现不同的变焦倍率,增强了长焦模组的拍摄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位移装置,所述两个位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镜头单元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一镜头单元在第一入光路径上的移动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在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上的移动。实施例中,利用位移装置,实现了第一镜头单元和第二镜头单元的位置变化,第一镜头单元通过在第一入光路径上移动可实现光线在第一入光路径上的聚焦调整,第二镜头单元通过在第二入光路径上移动可实现光线在第二入光路径上的聚焦调整,二者结合一起就能够实现光线在整个路径上的聚焦调整,实现长焦模组的变焦倍率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位移装置,所述两个位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棱镜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二棱镜在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上的移动,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在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上的移动。实施例中能够进行移动的是第二棱镜和第二镜头单元,第二棱镜的位置变化会同时改变其在第一入光路径上与第一镜头单元的距离和在第二入光路径上与第二镜头单元的距离,例如当第二棱镜朝着背离第一镜头单元的方向移动时,不仅增加了第二棱镜在第一入光路径上与第一镜头单元的距离,还增加了其在第二入光路径上与第二镜头单元的距离。这种调节变焦的方式其效率要大于单纯调整第一镜头单元和第二镜头单元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光路径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一棱镜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第一棱镜的作用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90度的反射,这样设计的优势在于实现潜望效果,改变了长焦模组在产品内部的布局分布。以手机为例,如果没有第一棱镜的变向,则第一入光路径的延伸方向与光线的入射方向重合,则手机的厚度将对第一入光路径上的各个部件进行限制,而通过第一棱镜的转向设计,则第一入光路径就可以与手机的宽度或长度进行对应,尺寸上的限制就会降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抖装置,还包括防抖装置,所述防抖装置通过带动所述第一棱镜在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转动,所述第一棱镜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转动的轴线是第三轴线,所述第一棱镜在第二方向上转动的轴线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相交,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棱镜上反射面的中轴线重合。在传统的长焦模组设计中,通常采用离轴补偿的方式对拍摄过程中的抖动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会导致棱镜的旋转中心不在反射面的中心轴上,进而导致拍摄过程中画面发生旋转,影响到拍摄画面的稳定性。而本申请提供的防抖装置通过带动第一棱镜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转动,同时让第一棱镜在第三方向转动对应的第三轴线与其反射面的中轴线重合,让第一棱镜在第二方向转动对应的第二轴线与中轴线垂直相交,这样第一棱镜在两个方向上转动时都会过反射面的中轴线,这样在对第一棱镜进行防抖补偿时,该补偿方式为位于反射面的中轴线上的补偿,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离轴补偿可能导致的画面旋转问题,有利于画面拍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为光学曲面,所述光学曲面用于变焦和提升成像品质。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作为光线的变向装置,主要起到光径的调整,通常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都是采用平面,但对于有些实施例,为了获取更多的光学效果,实施例将平面调整为光学曲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上设有红外截止膜或者增透膜。通过在入光面和出光面上设计红外截止膜或者增透膜,能够提升棱镜的过滤和红外增透功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双摄模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长焦模组和一个广角模组,所述广角模组设于所述感应元件背离所述第二镜头单元的一侧。实施例中的长焦模组通过第二棱镜将光线的传播路线变成了平行设置的两个光径,让广角模组设于感应元件背离第二镜头单元的一侧,即让广角模组设置在第二入光路径上,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长焦广角的双摄功能,同时结构布局紧凑,实现小尺寸高变焦倍率的功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双摄模组,具有上述双摄模组的电子设备不仅满足长焦广角的双摄功能,其结构设计紧凑,尺寸小于现有的具有双摄功能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所提供的长焦模组,通过第二棱镜的反转功能,将光线传播路径分为平行设置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在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上分别设置变焦透镜,既实现变焦功能,也缩短了长焦模组的设计尺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长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长焦模组的光线传播路线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的防抖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长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长焦模组的光线传播路线图;
图6是第二种实施例中长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三种实施例中长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双摄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长焦模组100,该长焦模组100包括第一棱镜10、第一镜头单元20、第二棱镜30、第二镜头单元40和感应元件50,光线依次经过第一入光路径A-A上的第一棱镜10、第一镜头单元20、第二棱镜30的入射部和第二入光路径B-B上的第二棱镜30出射部、第二镜头单元40和感应元件50,第二棱镜30对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行180度反转,使第二入光路径B-B平行于第一入光路径A-A。实施例中的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设有第一棱镜10、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棱镜30的入射部,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设有第二棱镜30的出射部、第二镜头单元40和感应元件50,通过第二棱镜30的180度反转功能,让光线沿着两条平行的光径传播,实现光线折叠,在有限空间内增加了长焦模组的有效焦距。实施例中的长焦模组100中用于变焦的组件包括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二者的作用在于实现长焦模组100的变焦拍摄,这里所说的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是指代具有变焦功能的镜片组件,可以为单独的透镜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镜头单元20也可以是多个具有变焦功能的镜片组构成的镜片组。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棱镜30起到了180度的反转功能,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棱镜,具体到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光线反转功能的镜片组件。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二棱镜30的第一反射面31和第二反射面32相互垂直,光线经由第一反射面31和第二反射面32的作用,传播路径发生180度的反转。当实施例中的第一反射面31和第二反射面32相互垂直时,根据光线的反射定律可知,由于第一反射面31垂直于第二反射面32,则不管光线从任何角度入射进第二棱镜30,对于第二棱镜而言,入射光和出射光的路径反转180度,相互平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棱镜30的入光面331垂直于第一入光路径A-A,第二棱镜的出光面332垂直于第二入光路径B-B。实施例中第二棱镜30的入光面331垂直于第一入光路径A-A,第二棱镜的出光面332垂直于第二入光路径B-B的优势在于:当光线沿着第一入光路径A-A进入入光面331时,光线与入光面331法线夹角为零度或者近似零度,同样沿着第二入光路径入B-B射出时,光线与出光面332的法线夹角也为零度或者近似零度,即入射角和出射角都是零度或者近似零度,则光线不会因为传播介质变化发生角度偏折。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棱镜30为梯形体,梯形体中相对的两腰面分别对应第一反射面31和第二反射面32,第一反射面31在梯形体底面33上的投影为入光面331,第二反射面32在底面33的投影为出光面332。实施例中的第二棱镜30为梯形体,梯形体的底面33被划分为入光面331和出光面332,对于第二棱镜30而言,入光面331和第一反射面31夹设的部分为入光部,出光面332和第二反射面32夹设的部分为出光部。通过梯形体的两个腰面的反射,形成对光线路径的反转。
如图4和图5所示,是现有技术中的长焦模组设计,与申请方案中的长焦模组100一样,都包括两个变焦单元: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光线通过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入射至感应单元50’。对比图2和图5的光线路径图可以看出,两种方案中具有相同变焦倍数的第一镜头单元20(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第二镜头单元40’)而言。若想得到相同的变焦倍数,如图2所示,整个长焦模组100的结构长度为L1,即从光线从代表第一棱镜10的点a到代表第二棱镜30的点b之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长焦模组的结构长度为L2,即光线从代表入射口的点a’到代表感应单元50’的点d’之间的距离,从图2和图5中可以明显看出,申请方案的实施例由于第二棱镜30的设计,将光线路径进行了180度弯折反转,降低了整个长焦模组100的结构长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长焦模组100还包括位移装置60,位移装置60能够带动第一镜头单元20、第二棱镜30和第二镜头单元40在第一入光路径A-A和/或第二入光路径B-B上移动,以调整长焦模组100的焦距。实施例中通过位移装置60的设置使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棱镜30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移动,同时第二棱镜30和第二透镜40可以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移动,通过这三者在第一入光路径A-A或第二入光路径B-B上的移动,可以实现不同的变焦倍率,增强了长焦模组100的拍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位移装置60可以是音圈马达,该音圈马达内有永磁钢和线圈导体,利用永久磁钢的磁场与通电线圈导体产生的磁场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将电流信号转化为位移变化。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长焦模组100中的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进行位移变化时,音圈马达内的控制单元会接到电流信号,该电流信号会导致线圈导体产生磁场,该磁场与永磁钢的磁场发生作用从而发生相对位移,这样音圈马达就可以带动第一镜头单元20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移动,同样也可以带动第二镜头单元40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移动。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长焦模组100包括两个位移装置60,两个位移装置60分别与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连接,用于第一镜头单元20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的移动和第二镜头单元40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的移动。实施例中,利用位移装置60,实现了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的位置变化,第一镜头单元20通过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移动可实现光线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的聚焦调整,第二镜头单元40通过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移动可实现光线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的聚焦调整,二者结合一起就能够实现光线在整个路径上的聚焦调整,实现长焦模组100的变焦倍率调整。
具体的,如图6所示,长焦模组100包括两个位移装置60,两个位移装置60分别与第二棱镜30和第二镜头单元40连接,用于第二棱镜30在第一入光路径A-A和第二入光路径B-B上的移动,以及第二镜头单元40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的移动。实施例中能够进行移动的是第二棱镜30和第二镜头单元40,第二棱镜30的位置变化会同时改变其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与第一镜头单元20的距离和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与第二镜头单元40的距离,例如当第二棱镜30朝着背离第一镜头单元20的方向移动时,不仅增加了第二棱镜30在第一入光路径A-A上与第一镜头单元20的距离,还增加了其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与第二镜头单元40的距离。这种调节变焦的方式其效率要大于单纯调整第一镜头单元20和第二镜头单元40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入光路径A-A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Y,光线入射至第一棱镜10的方向为第二方向X,第一方向Y垂直于第二方向X。第一棱镜10的作用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90度的反射,这样设计的优势在于实现潜望效果,改变了长焦模组100在电子设备内部的布局分布。如图4所示,以手机为例,如果没有第一棱镜10的变向,则第一入光路径A-A的延伸方向与光线的入射方向重合,则手机的厚度将对第一入光路径A-A上的各个部件尺寸进行限制,而通过第一棱镜10的90度转向设计,则第一入光路径A-A就可以与手机的宽度或长度进行对应,尺寸上的限制就会降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棱镜10包括防抖装置(图中未示出),防抖装置带动第一棱镜10在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Z上的转动,第一棱镜10在第三方向Z上转动的轴线是第三轴线M,第一棱镜10在第二方向X上转动的轴线为第二轴线N,第三轴线M与第二轴线N垂直相交,第三轴线M与第一棱镜10上反射面13的中轴线重合。在传统的长焦模组设计中,通常采用离轴补偿的方式对拍摄过程中的抖动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会导致棱镜的旋转中心不在反射面的中轴线上,进而导致拍摄过程中画面发生旋转,影响到拍摄画面的稳定性。而本申请提供的防抖装置通过带动第一棱镜10在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Z上的转动;同时,让第一棱镜10在第三方向Z转动对应的第三轴线M与其反射面13的中轴线重合,让第一棱镜10在第二方向X转动对应的第二轴线N与反射面13的中轴线垂直相交,这样第一棱镜10在两个方向上转动时都会过反射面13的中轴线(第三轴线M),这样在对第一棱镜10进行防抖补偿时,该补偿方式为位于反射面13的中轴线(第三轴线M)上的补偿,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离轴补偿可能导致的画面旋转问题,有利于画面拍摄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棱镜10的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以及第二棱镜30的入光面331和出光面332为光学曲面,光学曲面用于变焦和提升成像品质。第一棱镜10和第二棱镜30作为光线的变向装置,主要起到光径的调整,通常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都是采用平面,但对于有些实施例,为了获取更多的光学效果,实施例将平面调整为光学曲面。
具体的,图7所示的第一棱镜10的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以及第二棱镜30的入光面331和出光面332均为球形凸面,当第一棱镜10的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都为球形凸面时,第一棱镜10不仅仅具有变向功能,还具有类似凸透镜的聚焦功能,有助于提升长焦模组的变焦和成像品质提升。具体的,以第一棱镜10为例,其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为光学凸面,则此时的第一棱镜10就类似一个凸透镜,则此时光线在经过第一棱镜10时不仅发生路径变化,同时还实现了光线汇聚的效果,从而提升了长焦模组的成像品质。
具体的,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棱镜10的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以及第二棱镜30的入光面331和出光面332上设有红外截止膜或者增透膜,红外截止膜能够阻止红外波段的光线透过,阻挡不必要的热度,避免对感应单元50的灼伤,增透膜作为一种光学膜层结构能够减少入光面或者出光面对光线的反射效果,提升光线的透射效果,提高成像质量。
同时,如图8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双摄模组200,该双摄模组200包括一个广角模组15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长焦模组100,广角模组150设于感应元件50背离第二镜头单元40的一侧。如图2和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长焦模组100通过第二棱镜30将光线的传播路线变成了平行设置的两个光径,广角模组150设于感应元件50背离第二镜头单元40的一侧,即广角模组150设置在第二入光路径B-B上,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长焦广角的双摄功能,同时结构布局紧凑,实现小尺寸高变焦倍率的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包括上述的双摄模组,具有上述双摄模组的电子设备不仅满足长焦广角的双摄功能,其结构设计紧凑,尺寸小于现有的具有双摄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棱镜、第一镜头单元、第二棱镜、第二镜头单元和感应元件,所述第一棱镜、所述第一镜头单元、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射部构成第一入光路径,所述第二棱镜出射部、第二镜头单元和感应元件构成第二入光路径,所述第二棱镜对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行反转,使所述第一入光路径和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位于所述第二棱镜的同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部包括入光面和第一反射面,所述出射部包括出光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光线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第二棱镜,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反射,最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入光路径,所述第二棱镜的出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入光路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为梯形体、所述梯形体中相对的两腰面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在所述梯形体的底面的投影区域为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在所述梯形体的底面的投影区域为出光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移装置,所述位移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镜头单元、所述第二棱镜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在所示第一入光路径和/或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上移动,以调整所述模组的焦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位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镜头单元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一镜头单元在第一入光路径上的移动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在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上的移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位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棱镜和所述第二镜头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二棱镜在第一入光路径和第二入光路径上的移动,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在所述第二入光路径上的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路径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一棱镜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抖装置,所述防抖装置通过带动所述第一棱镜在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转动,所述第一棱镜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转动的轴线是第三轴线,所述第一棱镜在第二方向上转动的轴线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相交,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棱镜上反射面的中轴线重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为光学曲面,所述光学曲面用于变焦和提升成像品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长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棱镜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上设有红外截止膜或者增透膜。
12.一种双摄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广角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所述的长焦模组,所述广角模组设于所述感应元件背离所述第二镜头单元的一侧。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摄模组。
CN202021464076.7U 2020-07-22 2020-07-22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24109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4076.7U CN212410946U (zh) 2020-07-22 2020-07-22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4076.7U CN212410946U (zh) 2020-07-22 2020-07-22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0946U true CN212410946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4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64076.7U Active CN212410946U (zh) 2020-07-22 2020-07-22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094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66953A (zh) * 2023-06-01 2023-06-3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909076A (zh) * 2023-09-12 2023-10-20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66953A (zh) * 2023-06-01 2023-06-3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366953B (zh) * 2023-06-01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909076A (zh) * 2023-09-12 2023-10-20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116909076B (zh) * 2023-09-12 2024-01-05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56711A (zh)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20294945A1 (en) Periscopic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278239B1 (ko) 듀얼 렌즈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듀얼 렌즈 카메라
JP607146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212410946U (zh)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370111U (zh) 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839753U (zh) 潜望式变焦摄像模组
CN112532816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634172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KR20070108810A (ko) 줌 렌즈계 및 촬상 장치
CN111866328B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1650719A (zh) 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15197655A5 (zh)
CN113933953A (zh) 光学系统
US20080144171A1 (en) Optical zoom system and devices having same
KR100440983B1 (ko) 입체동영상촬영장치용 어댑터
CN115327748A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708983B (zh) 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2016422A1 (zh)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693221B2 (en) Camera module, camer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943344A (zh) 相机模块
US11714333B2 (en) Optical imag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focusing
CN211266963U (zh)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040105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266007A (zh) 折叠透镜系统及其潜望式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