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0766U -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0766U
CN212410766U CN202020718913.8U CN202020718913U CN212410766U CN 212410766 U CN212410766 U CN 212410766U CN 202020718913 U CN202020718913 U CN 202020718913U CN 212410766 U CN212410766 U CN 212410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bearing
probe
negative
dri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89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元元
王强
姚立峰
张有聪
王华文
许辉勇
王明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891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07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0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07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承载模具包括:承载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底部,且用于承载所述电池模组;导电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承载板之间。通过导电介质层设置于承载板和电池模组之间,若电池模组出现破损时,在电池模组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电池模组的电芯底部和壳体导通,则测试出的电流值和电阻值明显异常。因此,通过设置导电介质层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破损检出率,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绝缘耐压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作为电动力电池包中最关键的部分,其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直接影响着动力电池包的可靠性、寿命以及安全性。因此,在电池模组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绝缘耐压测试,通过绝缘耐压测试以验证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
目前,针对电池模组的绝缘耐压测试,普遍采用电池模组的电芯底部与表面绝缘的工装接触、或者电池模组底部悬空的方式,然后测试电池模组的总正端与电池模组的壳体之间、电池模组的总负端与电池模组的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和漏电值。若电芯底部出现破皮部位时,电芯底部的破皮部位和电池模组的壳体之间不导通,则导致电池模组绝缘阻值偏大或漏电流偏小。因此,即使存在不合格的电池模组,测试结果也可能显示测试合格,导致电池模组绝缘耐压测试准确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承载模具,能够检测出电池模组是否出现破损,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绝缘耐压测试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承载模具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根据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承载模具,包括:
承载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底部,且用于承载所述电池模组;
导电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承载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模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导电介质层设置于承载板和电池模组之间,若电池模组出现破损,在电池模组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电池模组的电芯底部和壳体导通,则测试出的电流值和电阻值明显异常。因此,通过设置导电介质层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破损检出率,进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绝缘耐压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板包括:
第一承载部,承载所述导电介质层;
第二承载部,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底部,且支撑所述电池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介质层为铜箔、铝箔、铜板、导电布、铝板、镍板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底部设有连接部,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设有阶梯部,所述连接部抵触于所述阶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包括: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承载模具;
测试装置,连接所述承载模具,用于检测所述电池模组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承载模具的设置,便于测试装置在检测电池模组时,能够检测出电池模组是否存在破损,提高电池模组的绝缘耐压测试的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测试装置包括:
接触组件,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正负极;
测试设备,连接所述接触组件,并检测所述电池模组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
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接触组件,并驱动所述接触组件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正负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承载台,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且用于承载所述接触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喝所述测试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触组件包括:
第一正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总正端;
第一负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总负端;
第二正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第二负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一正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总正端;
第二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一负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总负端;
第三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二正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第四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二负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承载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承载模具和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绝缘耐压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和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池模组;110、连接部;120、总正端;130、总负端;200、承载板;210、第一承载部;220、第二承载部;230、阶梯部;300、导电介质层;410、承载台;420、接触组件;421、第一正极探针;422、第一负极探针;423、第二正极探针;424、第二负极探针;430、驱动组件;431、第一气缸;432、第二气缸;433、第三气缸;434、第四气缸;435、第一连接轴;436、第二连接轴;437、第三连接轴;438、第四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承载模具,且承载模具检测出电池模组底部是否破皮,从而保证电池模组的测试准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承载模具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承载模具,包括:承载板200、导电介质层300,承载板200设置于电池模组100底部,且用于承载电池模组100。导电介质层300设置于承载板200和电池模组100之间。
由于电池模组100的绝缘耐压测试普遍采用将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与表面绝缘的承载板200接触,或者将电池模组100底部悬空进行测试。若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出现破皮,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与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不导通,则电池模组100测试的绝缘电阻偏大或漏电流偏小,影响了电池模组100绝缘耐压测试的准确性。因此通过在电池模组100和承载板200之间设置导电介质层300,若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出现破皮的情况,电池模组100在测试的过程中,电流从电池模组100通过后沿导电介质层300流到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因此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导通,可以直接测出电池模组100是否存在破损,防止由于电池模组100出现破损导致绝缘耐压性测试不准确。
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板200和导电介质层300一体设置,通过承载板200和导电介质层300一体化设置方便承载板200和电池模组100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板200和导电介质层300独立设置,以便完成电池模组100破损检测后,直接将导电介质层300替换成绝缘层即可进行其余测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板200包括:第一承载部210和第二承载部220,第一承载部210和第二承载部220一体成型,且第一承载部210位于第二承载部220上,第一承载部210的面积小于第二承载部220的面积。导电介质层300设置在第一承载部210上。
导电介质层300设置在第一承载部210上,则承载板200和电池模组100组合时,电池模组100和导电介质层300能够紧紧贴合在一起,因此保证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出现破损的情况,电池模组100能够通过导电介质层30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导通。保证电池模组100和导电介质层300的紧密连接,即能够提高电池模组100出现破损的检测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底部设有连接部110,且连接部110的形状为块状。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10设置四个,四个连接部110分别位于电池模组100底部的四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10可以多个,且连接部110设置数量为双数,且连接部110对称设置于电池模组100底部,以保证电池模组100安装于承载板200上稳固。
其中,第一承载部210和第二承载部220的连接处为阶梯部230,且电池模组100安装于承载板200上,连接部110抵触于阶梯部230。
电池模组100和承载板200安装时,电池模组100放置于承载板200上。连接部110安装于第二承载部220上,且连接部110抵触于阶梯部230,通过连接部110和阶梯部230的相互配合,能够提高电池模组100和承载板200安装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介质层300为铜箔、铝箔、导电布、铝板、镍板中的任意一种,其中铜箔、铝箔、铜板、导电布、铝板、镍板中的任意一种都是导电性能好的材质,因此通过选择铜箔、铝箔、铜板、导电布、铝板、镍板中的任意一种作为导电介质层300,既能保证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和壳体稳定导通,且能够提升导电介质层300的材料选择性。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所示,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模具。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请参照图2所示,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导电介质层300安装于第一承载部210上,电池模组100的连接部110安装于第二承载部220上,且连接部110和阶梯部230抵触连接。因此电池模组100和承载板200紧密连接。若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出现破损时,在电池模组100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通过电池模组100的电流从导电介质层30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连接,因此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和壳体导通,则测量的电阻值几乎为零,从而判断电池模组100出现破损。因此,通过导电介质层300的设置,能够提高电池模组100电芯底部出现轻微破损的检出率,且从电池模组100破损检出率从0提升至99%,从而提高电池模组100绝缘耐压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模具,通过如此设置,可以达成至少如下的一些效果,能够提高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的破损检出率,且有效提高了电池模组100的绝缘耐压测试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公开了绝缘耐压测试装置,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的承载模具和测试装置,测试装置连接承载模组,且用于检测电池模组100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通过测试装置对承载模具上的电池模组100进行检测,一方面既能够检测出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是否出现破损,另一方面提高电池模组100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装置包括:承载台410、接触组件420、驱动组件430和测试设备440。承载台410安装于承载板200上方,接触组件420安装于承载台410靠近电池模组100的一端,接触组件420连接电池模组100的正负极或壳体。驱动组件430安装于承载台410上,驱动组件430驱动接触组件420连接电池模组100的正负极,或者驱动接触组件420和电池模组100的正负极或壳体接触。测试设备440与接触组件420连接,且测试设备440通过接触组件420对电池模组100进行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的测试。
开始对电池模组100进行测试时,电池模组100安装于承载模具上,驱动组件430驱动接触组件420与电池模组100的正负极或壳体连接。待电池模组100和接触组件420稳定连接后,测试设备440通过接触组件420对电池模组100进行检测,若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出现破损时,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通过导电介质层30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导通,则测试出的电阻值近似为零,因此检测设备(图中未标识)能够直接检测出电池模组100出现破损。通过检测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是否存在破损后,再对电池模组100进行绝缘性能和耐压性能的测试,从而提高了绝缘性能和耐压性能的准确性。
其中,检测设备(图中未标识)可以为移动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设备,移动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CPE、UFI(无线热点设备)等;非移动终端设备可以为个人计算机、电视机、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不作具体限定。通过检测设备(图中未标识)采集电池模组100的绝缘电阻值、漏电流值,进而判断电池模组100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上设有总正端120、总负端130。接触组件420包括:第一正极探针421、第一负极探针422、第二正极探针423、第二负极探针424,第一正极探针421设置于承载台410靠近电池模组100一端,且第一正极探针421连接总正端120;第一负极探针422设置于承载台410靠近电池模组100的一端,且第一负极探针422连接总负端130。第二正极探针423设置于承载台410靠近电池模组100一端,且第二正极探针423连接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第二负极探针424设置于承载台410靠近电池模组100一端,且第二负极探针424连接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当第一正极探针421接触总正端120时,第二负极探针424连接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然后测试设备判断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漏电流值。当第一负极探针422接触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时,第二正极探针423连接电池模组100的壳体,通过测试设备测试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漏电流值。
对电池模组100的总电压、内阻进行测试时,第一正极探针421与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接触,第一负极探针422与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接触,然后测试设备440通过第一正极探针421、第一负极探针422检测电池模组100的总电压和总内阻。当对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之间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第一正极探针421与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接触,第二负极探针424与电池模组100的壳体接触。测试设备440通过第一正极探针421、第二负极探针424对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和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漏电值进行检测,且测试设备440根据检测的绝缘电阻值、漏电值,并判断该电池模组100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当对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之间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第一负极探针422与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连接,第二正极探针423与电池模组100的壳体接触,测试设备440通过第一负极探针422、第二正极探针423对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和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漏电值进行检测,且测试设备440根据检测的绝缘电阻值、漏电值,判断该电池模组100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因此,通过第一正极探针421、第一负极探针422、第二正极探针423、第二负极探针424分别对电池模组100进行不同的测试,使电池模组100绝缘耐压测试操作简易。其中,承载模具和电池模组100之间通过导电介质层300导通,能够提高电池模组100的破损检出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30包括:第一气缸431、第二气缸432、第三气缸433和第四气缸434。第一气缸431安装于承载台410上且连接第一正极探针421,第一气缸431驱动第一正极探针421接触或离开电池模组100上的总正端120。第二气缸432设置于承载台410上且连接第一负极探针422,第二气缸432驱动第一负极探针422接触或离开电池模组100上的总负端130。第三气缸433设置于承载台410上且连接第二正极探针423,第三气缸433驱动第二正极探针423接触或离开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第四气缸434设置于承载台410上且连接第二负极探针424,第四气缸434驱动第二负极探针424接触或离开电池模组100的壳体。
其中,第一气缸431和第一正极探针421之间设有第一连接轴435,且第一气缸431驱动第一连接轴435伸缩时,第一连接轴435驱动第一正极探针421靠近或远离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第二气缸432和第一负极探针422之间设有第二连接轴436,第二气缸432驱动第二连接轴436伸缩时,第二连接轴436驱动第一负极探针422靠近或远离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第三气缸433和第二正极探针423之间设有第三连接轴437,第三气缸433驱动第三连接轴437伸缩时,第三连接轴437驱动第二正极探针423靠近或远离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第四气缸434和第二负极探针424之间设有第四连接轴438,第四气缸434驱动第四连接轴438伸缩时,第四连接轴438带动第二负极探针424靠近或远离电池模组100的壳体。
通过第一连接轴435、第二连接轴436、第三连接轴437、第四连接轴438的设置,以便于需要测试电池模组100的总电压和总内阻时,第一气缸431通过第一连接轴435驱动第一正极探针421连接总正端120简易,且第二气缸432通过第二连接轴436驱动第一负极探针422连接总负端130简易。第三气缸433通过第三连接轴437驱动第二正极探针423连接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简易,第四气缸434通过第四连接轴438驱动第二负极探针424连接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简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耐压测试,通过如此设置,可以达成至少如下的一些效果,便于在进行电池模组100的绝缘耐压测试过程中,能够及时检测出电池模组100的电芯底部是否发生破损,从而防止因为电芯底部破损影响绝缘耐压测试的准确性。通过第一气缸431、第二气缸432、第三气缸433和第三气缸433的设置,能够使第一正极探针421和总正端120、第一负极探针422和总负端130、第二正极探针423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第二负极探针424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连接和分离自动化、节省人力、操作简易。因此,既保证电池模组100的绝缘耐压测试的准确性,又能使电池模组100的绝缘耐压测试简易。
下面参考图3和图4所示,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模具。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需要检测电池模组100的总电压、总内阻时,第一气缸431启动且驱动第一连接轴435伸出,第一连接轴435带动第一正极探针421接触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第二气缸432启动且驱动第二连接轴436伸出,第二连接轴436带动第一负极探针422接触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然后检测设备(图中未标识)连接第一正极探针421和第一负极探针422,检测设备(图中未标识)通过第一正极探针421和第一负极探针422检测电池模组100的总电压和总内阻,使得电池模组100总电压、总内阻的测试过程简易。完成电池模组100的总电压、总内阻测试后,第一气缸431驱动第一连接轴435缩回,则第一连接轴435带动第一正极探针421与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分离。第二气缸432驱动第二连接轴436缩回,因此第二连接轴436带动第一负极探针422与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分离,使第一正极探针421和总正端120、第一负极探针422和总负端130自动化分离,因此断开与电池模组100的连接操作简易、且节省人力。
需要对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第一气缸431启动且驱动第一连接轴435伸出,第一连接轴435带动第一正极探针421接触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第四气缸434启动第四连接轴438伸出,则第四连接轴438带动第二负极探针424接触电池模组100的壳体。测试设备440连接第一正极探针421、第二负极探针424,且测试设备440通过第一正极探针421和第二负极探针424检测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漏电流值,以判断该电池模组100的绝缘性能和耐压性能。
完成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之间的绝缘耐压测试后,第一气缸431驱动第一连接轴435收缩,且第一连接轴435带动第一正极探针421与电池模组100的总正端120分离。第四气缸434驱动第四连接轴438收缩,第四连接轴438带动第二负极探针424与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分离,使得第一正极探针421和总正端120、第二负极探针424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自动化分离,使电池模组100的分离操作简易且节省人力。
需要对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进行绝缘耐压测试时,第三气缸433启动驱动第三连接轴437伸出,则第三连接轴437带动第二正极探针423接触电池模组100的壳体。第二气缸432启动第二连接轴436伸出,则第二连接轴436带动第一负极探针422接触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测试设备440连接第二正极探针423、第一负极探针422,且测试设备440通过第二正极探针423和第一负极探针422检测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和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之间的绝缘电阻值、漏电流值,以判断该电池模组100的绝缘性能和耐压性能。
完成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和电池模组100的壳体之间的绝缘耐压测试后,第三气缸433驱动第三连接轴437收缩,且第三连接轴437带动第二正极探针423与电池模组100的壳体分离。第二气缸432驱动第二连接轴436收缩,第二连接轴436带动第一负极探针422与电池模组100的总负端130分离,使得第二正极探针423和壳体、第二负极探针422和总负端130自动化分离,使电池模组100的分离操作简易且节省人力。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承载模具,用于电池模组检测,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底部,且用于承载所述电池模组;
导电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承载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包括:
第一承载部,承载所述导电介质层;
第二承载部,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底部,且支撑所述电池模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介质层为铜箔、铝箔、铜板、导电布、铝板、镍板中的任意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底部设有连接部,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设有阶梯部,所述连接部抵触于所述阶梯部。
5.一种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模具;
测试装置,连接所述承载模具,用于检测所述电池模组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包括:
接触组件,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正负极或壳体;
测试设备,连接所述接触组件,并检测所述电池模组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
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接触组件,并驱动所述接触组件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正负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承载台,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且用于承载所述接触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测试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组件包括:
第一正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总正端;
第一负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总负端;
第二正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第二负极探针,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绝缘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一正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总正端;
第二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一负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总负端;
第三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二正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第四气缸,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驱动所述第二负极探针接触或离开所述电池模组的壳体。
CN202020718913.8U 2020-04-30 2020-04-30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Active CN212410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8913.8U CN212410766U (zh) 2020-04-30 2020-04-30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8913.8U CN212410766U (zh) 2020-04-30 2020-04-30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0766U true CN212410766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77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8913.8U Active CN212410766U (zh) 2020-04-30 2020-04-30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07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7844A (zh) * 2020-03-02 2020-06-26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模组绝缘耐压测试组件及测试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7844A (zh) * 2020-03-02 2020-06-26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模组绝缘耐压测试组件及测试方法
CN111337844B (zh) * 2020-03-02 2022-06-21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模组绝缘耐压测试组件及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3109A (zh) 用于测量电池组中的电池电压和温度的部件
CN105388387B (zh)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负极与壳体短路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4166069A (zh) 锂离子电池短路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CN101131410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短路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12410766U (zh) 承载模具以及绝缘耐压测试装置
CN111525051B (zh) 电芯盖板、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218037245U (zh) 一种电池绝缘阻值测试装置
CN114859227A (zh) 一种电池膨胀的检测装置和方法
CN215415793U (zh) 蓄电池检测装置及蓄电池检测设备
CN208334537U (zh) 一种铝壳锂离子电芯短路检测机构
CN212229120U (zh) 电池容量检测用电极切换装置
CN209946328U (zh) 一种四线对称检测法测试夹
CN201083802Y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短路检测装置
CN207123608U (zh) 电池包的绝缘测试装置
CN219162341U (zh) 一种锂电池组件测试装置及生产装置
CN218068038U (zh) 绝缘耐压检测用检测工装
CN201110867Y (zh) 主蓄电池组数据采集接口板
CN203350296U (zh) 一种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检测夹具
CN220367395U (zh) 一种电池膨胀检测装置
CN218602649U (zh) 采集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4011413U (zh) 一种电容器外壳的绝缘测试装置
CN219203253U (zh) 一种电池安全阀与温度检测电路
KR102493137B1 (ko) 배터리 쇼트검사장치
CN209784508U (zh) 一种绝缘电阻测试仪的防呆测试样件
CN220040695U (zh) 一种锂电池绝缘检测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18, Tangjia south,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