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56951U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56951U
CN212356951U CN202021024673.8U CN202021024673U CN212356951U CN 212356951 U CN212356951 U CN 212356951U CN 202021024673 U CN202021024673 U CN 202021024673U CN 212356951 U CN212356951 U CN 212356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erobic
electric
electric flocculation
sewage treatment
domestic sew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246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群飞
徐建洪
黄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Filtrasca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iltrasca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iltrasca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iltrasca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246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569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56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56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池、调节池、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和人工湿地;所述格栅池、调节池、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和人工湿地依次连接;所述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设有电絮凝区和厌氧区;所述电絮凝区内设有电絮凝器,所述厌氧区内填充有填料。采用电絮凝器与厌氧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电絮凝器先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磷、COD和CN,降低了厌氧处理和人工湿地的运行负荷,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氨氮,提高了污水处理的处理效率和达标率。

Description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农村地区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已成为湖泊和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有两类,一是动力式污水处理,如滴滤池和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其污染物去除效果好、稳定,但是管理复杂、维修运行费用高,不能适应农村地区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二是无动力厌氧和人工湿地相结合,例如中国专利CN106938880A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采用格栅池、厌氧池和组合式人工湿地系统的方式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这种工业模式管理相对简单、运行费用低,但是由于厌氧生物生长繁殖慢、设备启动和处理的时间长,厌氧池对氨氮的除去率低,致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率低、达标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低、污水处理达标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池、调节池、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和人工湿地;所述格栅池、调节池、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和人工湿地依次连接;所述电絮凝一体化设备包括直型罐体和设于罐体内部的若干隔板;
所述若干隔板沿所述直型罐体轴向错落排列,将所述直型罐体内部空间分割为蛇形排布的空间;
所述直型罐体内部依次设有电絮凝区和厌氧区;所述电絮凝区内设有电絮凝器,所述厌氧区内填充有负载厌氧菌群的填料;
所述电絮凝区和所述厌氧区的体积比为1:3~1:10。
本实用新型通过无动力的电絮凝和厌氧相结合的方式,先利用电絮凝将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方式去除,同时电絮凝极板产生的金属氢氧化物活性很强能与水中有机物和无机杂质凝聚产生胶体,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污水中的磷以金属磷酸盐的方式除去,同时阳极产生的新生态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氧化水中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去除污水中的COD,氧化污水中的CN-,去除污水中的CN-。经过上述电絮凝处理后,有效降低了厌氧工艺和人工湿地的运行负荷,使得整个系统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氨氮,提高污水处理的处理效率和达标率。
采用电絮凝和厌氧一体化设备使得经过电絮凝处理后的污水及时的进入到厌氧区进行厌氧处理,避免电絮凝和厌氧之间的管道连接,避免污水在管道沉淀聚集的情况,利于厌氧处理的效率。通过采用直型罐体的方式,将直型罐体进一步采用地埋的方式,电絮凝反应和厌氧反应均在罐体内进行,与外界隔离,保证了反应条件的稳定性且避免了泄露。通过使用隔板将直型罐体错落排列,将罐体内部空间分割为蛇形排布的空间,增加了污水在一体化设备中的留存时间,利于厌氧处理。
在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体积比为1:3~1:10时,使得电絮凝处理效率和厌氧处理时间达到平衡状态。直型罐体的总体积决定了整体的处理效率。当直型罐体的体积一定时,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比例影响整体的处理效率,当电絮凝区的比例过小,为了保持电絮凝效率,提升电絮凝的功率,产生的污泥不易沉淀,部分污泥进入到厌氧区对厌氧反应造成影响。且待处理污水的浓度和处理后污水的浓度差异过大,当电絮凝区内空间过小时,待处理污水和处理后的污水相互混合,不利于电絮凝的进行。当电絮凝区的比例过大时,虽然电絮凝区的处理比较充分,但是厌氧区的体积减少,增加了厌氧区的单位负荷,不利于保持整体的处理效率。
优选的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比例为1:4~1:5。在此比例时,更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能够充分发挥电絮凝区和厌氧的协同作用,处理效果更佳。
电絮凝对废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反应如下:
1、去除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离子与电解水产生的OH-生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
Cu2++2OH-→Cu(OH)2↓;Ni2++2OH-→Ni(OH)2
Cd2++2OH-→Cd(OH)2↓;Zn2++2OH-→Zn(OH)2
2、电絮凝除磷
铁极板受电化学作用析出的Fe2+与氧反应生成Fe3+,三价铁离子和磷酸根反应生成沉淀,达到除磷的效果。
Fe3++PO4 3-→FePO4
3、去除COD及CN-
阳极板主要反应:
Fe–2e→Fe2+;4OH-+4e→2H2O+2O→2H2O+O2
阳极产生的新生态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以氧化水中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去除水中的COD。新生态氧作为氧化剂,氧化CN-,将CN-去除。
CN-+2OH--2e→CNO-+H2O↑;2CNO-+4OH--6e→2CO2+N2+2H2O↑
4、去除悬浮物
金属极板在阳极上溶解出Fe2+与氧反应生成Fe3+产生Fe(OH)3沉淀。
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上述反应产生的Fe(OH)3活性很强,能与水中有机物和无机杂质凝聚产生胶羽,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比铝盐、铁盐混凝剂的去除效果更好。
5、去除Cr6+
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分子。2H++2e→2H→H2
新生态氢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并以氢氧化铬形态沉淀去除。
Cr2O7 2-+6e+14H+→2Cr3++7H2O;CrO4 2-+3e+8H+→Cr3++4H2O
Cr3++3OH-→Cr(OH)3↓;Fe3++3OH-→Fe(OH)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罐体由直筒筒体、前封头和后封头组成;所述前封头和后封头封堵在所述直筒筒体两端;
所述隔板包括下隔板和上隔板,所述下隔板和所述上隔板依次远离所述前封头;
所述下隔板和所述前封头之间为电絮凝区,所述电絮凝器位于所述电絮凝区;所述下隔板和所述上隔板之间为厌氧区;
所述前封头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后封头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调节池的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人工湿地的进水口。
通过下隔板和上隔板将罐体分割为电絮凝区和厌氧区,使得经过电絮凝处理后的污水从电絮凝区的上部进入到厌氧区,避免了电絮凝沉淀对厌氧区的影响;污水在厌氧区内向下渗透,实现及时的厌氧处理,并从上隔板和后封头之间向上溢出,保证了污水与厌氧区内填料充分接触,提升了整个设备的处理效率。
污水经过格栅池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大体积的固体污染物后,经过调节池调节水质缓冲负荷后,进入到电絮凝厌氧一体化处理设备,经过电絮凝处理的污水通过下隔板上方与罐体之间开口进入到厌氧区,经过厌氧处理后,经过上隔板下方与罐体之间的出口离开厌氧区,在经过设置在后封头上部的出水口离开一体化处理设备,进入到人工湿地,经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处理,得到符合标准的水。污水在一体化处理设备中,在厌氧区自上而下的流动,污水与填料充分接触,处理效果更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直筒筒体顶部设有第一维修口和第二维修口;所述第一维修口位于所述电絮凝区上方,所述第二维修口位于所述厌氧区上方。
设置维修口方便污泥清掏和设备检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所述电絮凝区内,所述直筒筒体内侧设有承重平台,所述承重平台用于承载电絮凝器,所述直筒筒体顶壁设有贯穿的接线孔,电絮凝器的电源线穿过所述接线孔后与外部电源连接。
通过设置承重平台,一方面使得电絮凝器位于电絮凝区的中部,能够充分发挥电絮凝器的作用,另一方面,产生的污泥沉淀至电絮凝器的下方,避免污泥对电絮凝器造成堵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絮凝区底部或底侧。
通过将第一进水口设置在絮凝区的底部,使得电絮凝区内的水流方向为自下而上,污水与电絮凝器接触更为充分,电絮凝效果更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絮凝区内设有搅拌装置。
通过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和电絮凝器配套使用,在电絮凝过程中,搅拌装置搅动电絮凝区的废水,有利于消除电絮凝器的浓差极化且对极板之间的结垢进行清理,能有效防止极板因结垢导致的电解效率降低;通过搅拌还能够促进电絮凝杂质结团沉淀,避免电絮凝产生的污泥进入到厌氧区,影响厌氧区的处理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搅拌装置为机械搅拌杆装置。
机械搅拌杆直接接触水体,对水体形成扰动,对整个水体形成全方位的搅动,处理效果更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该系统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电絮凝器连接,用于向所述电絮凝器供电。
通过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自动供电,避免额外的电线铺设,更适用于供电条件不足的地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向所述电絮凝器供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絮凝器包括第一接线柱、第二接线柱、支架、若干第一极板和若干第二极板。
所述若干第一极板和所述若干第二极板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接线柱连接所述若干第一极板,所述第二接线柱连接所述若干第二极板;所述支架用于支撑所述若干第一极板和所述若干第二极板,使得相邻的极板间存在间隙。
通过相互间隔设置的两组极板,两组极板分别连接两个接线柱,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一组极板作为电絮凝器的正极,另一组作为电絮凝器的负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通过更换供电连接关系,将电絮凝器的正负极互换,实现切换电极,防止阳极钝化,提高电絮凝效果,避免使用同一固定方向周期的电源导致的电絮凝效果不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絮凝器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根据正负极板之间的电阻增加率,调整电絮凝器电源的正负极反转切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人工湿地包括五级串联垂直流湿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人工湿地包括依次从下往上的防渗层、鹅卵石层、碎石层、细石层、砂层和混合土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鹅卵石的直径为20~40mm,所述碎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细石的直径为5~10mm。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采用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采用电絮凝器与厌氧相结合的方式,并配合合理的一体化装置,发挥电絮凝和厌氧处理的综合效果,利用电絮凝器先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磷、COD和CN-,降低了厌氧处理和人工湿地的运行负荷,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氨氮,提高了污水处理的处理效率和达标率。
2、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将一体化设备设置在罐体中,采用下隔板和上隔板的方式实现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分割,一方面保证了污水处理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保证了反应条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设置搅拌装置清理极板的污垢和促进沉淀、通过承重平台避免沉淀污泥对电絮凝器造成影响,通过将进水口设置在电絮凝区的底部使得污水与电絮凝器接触更充分,一方面提升了电絮凝器的效果,另一方面,避免了电絮凝产生的污泥对后续厌氧处理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发挥厌氧工艺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电絮凝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铝极板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格栅池;200-调节池;300-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400-人工湿地;401-防渗层;402-鹅卵石层;403-碎石层;404-细石层;405-砂层;406-混合土层;500-太阳能板;
1-直筒筒体;11-承重平台;12-接线孔;21-前封头;22-后封头;23-第一进水口;24-第一出水口;31-下隔板;32-上隔板;301-电絮凝区;302-厌氧区;4-电絮凝器;411-第一极板;4111-连接孔;412-第二极板;421-第一接线柱;422-第二接线柱;43-支架;5-填料;51-第一维修口;52-第二维修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3所示,包括格栅池100、调节池200、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300和人工湿地400,以及太阳能板500;所述格栅池100、调节池200、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300和人工湿地400依次连接;
所述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300设有电絮凝区301和厌氧区302;所述电絮凝区301内设有电絮凝器4,所述厌氧区302内填充有填料5,所述填料为生物填料。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00与所述电絮凝器4连接,用于向所述电絮凝器4供电。
所述电絮凝一体化设备300还包括直型罐体;所述直型罐体由直筒筒体1、前封头21和后封头22组成;所述前封头21和后封头22封堵在所述直筒筒体1两端;所述直筒筒体1内设有下隔板31和上隔板32,所述下隔板31和所述上隔板32依次远离所述前封头21;所述下隔板31为与所述直筒筒体1内侧匹配的弓形,上端与所述直筒筒体1内壁上侧之间存在空隙;所述上隔板32为与所述直筒筒体1内侧匹配的弓形,下端与所述直筒筒体1内壁下侧之间存在空隙;
所述下隔板31和所述前封头21之间为电絮凝区301,所述电絮凝器4位于所述电絮凝区301;所述下隔板31和所述上隔板32之间为厌氧区302;所述前封头21设有第一进水口23,所述第一进水口23连通所述絮凝区301底部。所述后封头22设有第一出水口24;所述第一进水口23连接所述调节池200的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24连接所述人工湿地400的进水口。所述直筒筒体1顶部设有第一维修口51和第二维修口52;所述第一维修口51位于所述电絮凝区301上方,所述第二维修口52位于所述厌氧区302上方,方便污泥清掏和设备检修。
在所述电絮凝区301内,所述罐体内侧设有承重平台11,所述承重平台11用于承载电絮凝器4,所述罐体顶壁设有贯穿的接线孔12,电絮凝器4的接线柱穿过所述接线孔12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电絮凝区301内设有机械搅拌杆装置。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电絮凝器4包括第一接线柱421、第二接线柱422、支架43、若干第一极板411和若干第二极板412;所述若干第一极板411和所述若干第二极板412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极板411上设有连接孔4111,所述第一接线柱421穿过每一个第一极板411的连接孔4111连接所述若干第一极板411;同样的方式,所述第二接线柱422连接所述若干第二极板412;所述支架43用于支撑所述若干第一极板411和所述若干第二极板412,使得相邻的极板间存在间隙。
所述电絮凝器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为智能切换电极控制器,能够根据正负极板之间的电阻增加率,调整电絮凝器电源的正负极反转切换。即采用申请人之前的中国专利CN103771566B“一种电絮凝装置的电源极性自动倒向方法”中的方案实现。
所述人工湿地400包括五级串联垂直流湿地。所述人工湿地400包括依次从下往上的防渗层401、鹅卵石层402、碎石层403、细石层404、砂层405和混合土层406。其中,所述鹅卵石的直径为20~40mm,所述碎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细石的直径为5~10mm。
试验例1
为了验证电絮凝和厌氧处理的相互影响,使用小型的实验设备进行电絮凝和厌氧处理的初步实验。该实验设备包括电絮凝试验箱和厌氧试验箱。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1,仅采用厌氧试验箱,将待处理污水经过厌氧试验箱处理,监测处理后的水样参数;厌氧处理时间为6小时。
实验2,采用先电絮凝,然后通过管道将电絮凝处理后的污水送入厌氧试验箱中;监测经过厌氧处理后的水样参数;厌氧处理时间为6小时。
实验3,将电絮凝试验箱和厌氧试验箱安装到实验罐中,按照实施例1的方式排布;监测经过一体化模拟设备处理后的水样参数。厌氧处理时间为6小时。实验采用某居住区的水样,水质如下,
表1污水进水水质
项目 CODcr BOD5 SS NH<sub>3</sub>-N TN TP
进水水质(mg/L) 300 150 180 25 35 5
实验结果如下:
表2不同处理工艺对水质的影响
项目 CODcr BOD5 SS NH3-N TN TP
实验1(mg/L) 76 19 56 9 25 3
实验2(mg/L) 55 13 16 10 18 0.9
实验3(mg/L) 50 10 10 5 15 0.5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实验2和实验3的CODcr分别降低至55和50结果明显好于实验1中76的结果,增加电絮凝处理后,污水处理效果明显变好。经过电絮凝处理后明显降低了污水中的SS和TP,降低了厌氧处理的负荷,有利于厌氧处理的进行。
实验3中采用一体化设备,相比实验2中采用的单独串联的方式处理污水的效果,CODcr从55降低到了50,降低了10%。厌氧处理效果明显较好。采用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更佳。
试验例2
电絮凝区和厌氧区比例的影响
采用截面为200mm×200mm,长度为2000mm的上开口的长方形电解槽作为实验罐体;用两块隔板将实验罐体分割为电絮凝区和厌氧区。
电源参数为60V,100A。极板规格为100mm×100mm×2mm,铝极板和铁极板各10块。搅拌装置搅拌速度为30转/分钟。
保持电絮凝区的功率不变,通过调整隔板的位置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比例在15:185~80:120之间变化。将表1规格的实验污水注入到电絮凝区,经过1h后,检测厌氧区出水口的水质。
表3电絮凝区和厌氧区比例对水质的影响
比例 CODcr BOD5 SS NH<sub>3</sub>-N TN TP
15:185 90 20 18 10 24 1
20:180 85 16 16 8 18 0.8
30:170 78 14 16 8 17 0.8
40:160 72 13 10 6 14 0.9
50:150 73 15 10 6 15 0.9
60:140 76 16 12 7 16 0.8
80:120 76 16 12 7 16 0.8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电解槽的体积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比例变大,处理后的污水的CODcr值呈现先降低,后缓慢升高的趋势。比例在20:180以上时,处理效果较好,当比例超过50:150以后,趋于平缓,这是因为未达到厌氧处理的饱和量,考虑到设备占用空间的问题,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比例在20:180到50:150的区间内,即比例在1:3到1:10时,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当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体积比在40:160,即1:4时效果最佳,考虑到长期使用时,应尽可能的提高厌氧区的比例,故电絮凝区和厌氧区的比例在1:4到1:5时,更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能够充分发挥电絮凝区和厌氧的协同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针对某农村某居住区的具体情况建设的处理系统。该居住区有100户,平均每户3.5人,总人数350人,每天用水量170L/人·日,生活污水排放量以用水量的80%计算,则每天的排污水量为47.6m3。按每天处理量50m3/d进行设计考虑。生活污水的主要水质指标如下:
表4污水进水水质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22
出水水质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具体出水水质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5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21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31
注: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根据上述自然和处理条件,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主要部件以如下方式设置:
1、格栅池
停留时间:60分钟;有效容积:2.5m3
尺寸:3000×1000×1200mm;
内置格栅:格栅间隙20mm;结构形式:钢砼结构。
2、调节池:
停留时间:8小时;有效容积:20m3
尺寸:3000×3000×3000mm;
结构形式:钢砼结构
3、地埋式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
处理能力:50m3/d;
设备尺寸:Φ2000×9500mm
内部布置电解厌氧区和沉淀区。厌氧停留时间6小时,内部为立体弹性生物填料。电解功率不小于1KW,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
4、人工湿地
4.1人工湿地床有效面积(F)计算:采用设计负荷
L=0.5m3/m2·日
F=50/0.5=100m2
4.2采用垂直流湿地床,为五级串联式,其平面尺寸:
6m×17m=(6×3.4)×5=102m2
因无盖板,四周壁厚30cm,分隔墙厚为20cm,第一级湿地床由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送至底部布水的引水渠24cm,则人工湿地床实际占地尺寸与面积为18.4×6.6=121.44m2
4.3人工湿地一级床填料有效高度80cm,表层铺设3cm石屑或煤屑。二级湿地床有效高度78cm,表层铺设3cm石屑或煤屑。三级湿地床有效高度76cm,表层铺设3cm石屑或煤屑。四级湿地床有效高度74cm,表层铺设3cm石屑或煤屑。五级湿地床有效高度72cm,表层铺设3cm石屑或煤屑。
一级湿地床填料粒径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41
厚度80cm+3cm;
二级湿地床填料粒径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42
厚度78cm+3cm;
三级湿地床填料粒径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43
厚度76cm+3cm;
四级湿地床填料粒径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44
厚度74cm+3cm;
五级湿地床填料粒径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45
厚度72cm+3cm;
一、二、三、四级湿地床填料材质为石灰石或建筑碎石、碎砖,五级湿地床填料材质为砂。
每一级湿地床潜流水水位较前一级湿地床低2cm,则湿地床有效容积:
V=102m2×[(0.8+0.76+0.74+0.72)÷5]=102m2×0.76m=77.52m3
净化水在人工湿地床径流总时间t=77.52m3/50m3/日=1.55日(×24小时/日=37.2小时)
4.4人工湿地床布水方法:
如第一级由床底部上向流,则采用隔墙花格孔布水。如第一级湿地床采用下向流,则采用布水堰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在花格孔与布水堰布水面的10cm断面铺设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52
砾石或碎石使水均匀流向湿地床断面。最后一级湿地床出水由齿槽(塑料板制)汇水,经DN200mm塑料管排放。
4.5人工湿地床填料表层面与地面高差估为70cm,则人工湿地床总容积V总=18.4×6.6×1.5=182.16m3
4.6人工湿地床植物栽种:主要种植对氮磷吸收量大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水葱及当地植被,平均种植密度约4株/m2
按照上述方案,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连续监测水质情况,记录如下:
表6污水处理记录
Figure BDA0002527219400000151
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池(100)、调节池(200)、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300)和人工湿地(400);所述格栅池(100)、调节池(200)、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300)和人工湿地(400)依次连接;
所述电絮凝厌氧一体化设备(300)包括直型罐体和设于罐体内部的若干隔板;
所述若干隔板沿所述直型罐体轴向错落排列,将所述直型罐体内部空间分割为蛇形排布的空间;
所述直型罐体内部依次设有电絮凝区(301)和厌氧区(302);所述电絮凝区(301)内设有电絮凝器(4),所述厌氧区(302)内填充有负载厌氧菌群的填料(5);
所述电絮凝区(301)和所述厌氧区(302)的体积比为1:3~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由直筒筒体(1)、前封头(21)和后封头(22)组成;所述前封头(21)和后封头(22)封堵在所述直筒筒体(1)两端;
所述隔板包括下隔板(31)和上隔板(32),所述下隔板(31)和所述上隔板(32)依次远离所述前封头(21);
所述下隔板(31)和所述前封头(21)之间为电絮凝区(301),所述下隔板(31)和所述上隔板(32)之间为厌氧区(302);
所述前封头(21)设有第一进水口(23),所述后封头(22)设有第一出水口(24);所述第一进水口(23)连接所述调节池(200)的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24)连接所述人工湿地(400)的进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筒体(1)顶部设有第一维修口(51)和第二维修口(52);所述第一维修口(51)位于所述电絮凝区(301)上方,所述第二维修口(52)位于所述厌氧区(302)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絮凝区(301)内,所述直筒筒体(1)内侧设有承重平台(11),所述承重平台(11)用于承载电絮凝器(4),所述直筒筒体(1)顶壁设有贯穿的接线孔(12),电絮凝器(4)的电源线穿过所述接线孔(12)后与外部电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絮凝区(301)底部或底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絮凝区(301)内设有搅拌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500),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00)与所述电絮凝器(4)连接,用于向所述电絮凝器(4)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絮凝器(4)包括第一接线柱(421)、第二接线柱(422)、支架(43)、若干第一极板(411)和若干第二极板(412);
所述若干第一极板(411)和所述若干第二极板(412)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接线柱(421)连接所述若干第一极板(411),所述第二接线柱(422)连接所述若干第二极板(412);所述支架(43)用于支撑所述若干第一极板(411)和所述若干第二极板(412),使得相邻的极板间存在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400)包括依次从下往上的防渗层(401)、鹅卵石层(402)、碎石层(403)、细石层(404)、砂层(405)和混合土层(40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鹅卵石的直径为20~40mm,所述碎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细石的直径为5~10mm。
CN202021024673.8U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23569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4673.8U CN212356951U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4673.8U CN212356951U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56951U true CN212356951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52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24673.8U Active CN212356951U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569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5427A (zh) * 2020-06-05 2020-09-18 成都飞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5427A (zh) * 2020-06-05 2020-09-18 成都飞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awarkar et al. Solar powered electrocoagulation system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US10787377B2 (en) Removal of phosphorus from sewage by electrode metal addition
CN101723549B (zh) 一种焦化废水回用处理方法
WO2010115319A1 (zh)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及系统
CN104787859A (zh) 一种采用多极板折流电絮凝技术处理含磷废水的方法及装置
CN103693811B (zh) 一种移动式微型电解湿地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4591463B (zh) 榨菜生产废水处理方法
CN109110992A (zh) 一种等离子体混凝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5384222A (zh) 废水的电絮凝处理设备
CN103482773B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除磷药剂及其应用
CN212356951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3553278B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其电絮凝膜生物反应器
CN212954750U (zh) 一种水体深度净化系统
CN111675427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10937753A (zh) 一种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215365339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11111206U (zh) 一种电絮凝净化微污染地表水装置
CN213771720U (zh) 一种紧凑型水体高效深度净化系统
CN210001703U (zh) 一种电絮凝-慢速脱碳联合水处理设备
CN210176667U (zh) 一种新型综合除磷处理系统
CN203545847U (zh) 电絮凝膜生物反应器
CN113582432A (zh) 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11777281A (zh) 一种水体深度净化系统及方法
CN111777282A (zh) 一种紧凑型水体高效深度净化系统及方法
KR100975239B1 (ko) 하천 유지수 확보를 위한 하수 정화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