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7421U -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7421U
CN212347421U CN202020159154.6U CN202020159154U CN212347421U CN 212347421 U CN212347421 U CN 212347421U CN 202020159154 U CN202020159154 U CN 202020159154U CN 212347421 U CN212347421 U CN 212347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control
pipe
bending
bend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91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小明
刘世红
林兴
赵婧
陈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591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47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7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7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所述手柄包括:箱体(12)、主动轴(2)、主动齿轮(3)、与所述箱体连接的控弯管(13)和控弯线(11);所述主动齿轮(3)连接在所述主动轴(2)上,所述箱体内设置2个以上从动齿条(4),主动齿轮(3)可经切换分别与各个所述从动齿条(4)啮合;每个所述从动齿条(4)上设有控弯线(11),所述控弯线(11)与所述控弯管(13)连接并且用于控制所述控弯管(13)的弯曲。通过一个旋钮集成所有控弯方向,可实现手柄轻量化、简约化,使手术操作更加高效、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经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患有心脏瓣膜病的几率逐年上升,这会直接影响到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仍是重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是对于高龄、合并多器官疾病、有开胸手术史以及身体恢复功能较差的患者来说,传统外科手术的风险大、死亡率高,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手术的机会。近十年来,国际上介入治疗术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成为介入治疗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分支。
介入治疗术是国际近年来研发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小创伤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变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这项技术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特点,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危害。
人体结构非常复杂,介入手术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通过人体复杂曲折的解剖结构,将植入物精确送达目标位置,通常需要使用可控弯手柄。
对于手柄来说,通常需要设置至少两种旋钮,一种是控弯旋钮(控制弯曲度),一种是控制植入物释放的旋钮(控制轴向运动)。现有技术中,一个控弯旋钮对应一个方向的控弯,通过操作不同旋钮来控制导管朝不同方向的弯曲,对于高度紧张和精密的介入手术来说,当手柄上排布很多旋钮时,很容易误操作。一方面,术者需要辨别,哪个旋钮用于控弯,哪个旋钮用于控制植入物的释放。另一方面,术者需要辨别,每个控弯旋钮分别对应哪个方向的控弯。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操作难度。
另外,现有技术中,每一个方向的控弯对应使用一个控弯旋钮,由于控弯旋钮需要手动操作,所以不宜做到很小,所以每增加一个控弯方向,就要增加一个控弯旋钮,即增加手柄的尺寸,当尺寸过大时,甚至需要多人操作。
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缠绕的方式对控弯线进行收紧或松弛,从而实现对导管的控弯。如图 6所示,控弯线11绕在固定轴101上一定圈数后,控弯线与控弯线之间会形成较大的接触摩擦阻力,阻止从动齿轮的进一步旋转,控弯线11难以进一步收紧;如果控弯线11从在固定轴101中穿出的位置存在不确定性,控弯线11从固定轴101中穿出的位置不是预想的轨迹,容易导致旋转打结到一起,控弯线11更难以进一步收紧。若控弯线11想恢复初始松弛状态,需要反向转动旋转件102,由于控弯线11打结,靠近旋转件102处的控弯线11先恢复,靠近固定轴101过孔的控弯线11后恢复,导管借助一定的抗弯刚度突然弹开恢复初始直线状态,弹开的过程容易伤到组织。如图7,即使控弯线11从固定轴101中穿出的位置合适,控弯线 11绕在固定轴101上一定圈数后,控弯线11与固定轴101之间仍会形成较大的接触摩擦阻力,阻止旋转件102的进一步旋转,控弯线11难以进一步收紧,控弯效果变差。即使控弯线 11想恢复初始松弛状态,由于摩擦阻力的影响,也是靠近旋转件102处的控弯线11先恢复,靠近固定轴101过孔的控弯线11后恢复,导管借助一定的抗弯刚度突然弹开恢复初始直线状态,弹开的过程容易伤到组织,刚性强的导管对组织的伤害尤其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柄及其输送系统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一个旋钮集成所有控弯方向,可实现手柄轻量化、简约化,使手术操作更加高效、简单。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所述手柄包括:箱体、主动轴、主动齿轮、与所述箱体连接的控弯管和控弯线;所述主动齿轮连接在所述主动轴上,所述箱体内设置2个以上从动齿条,主动齿轮可经切换分别与各个所述从动齿条啮合;每个所述从动齿条上设有控弯线,所述控弯线与所述控弯管连接并且用于控制所述控弯管的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轴设在所述箱体内,其一端贯穿所述箱体的侧面;
所述控弯旋钮设置在所述箱体外,并与所述主动轴连接,所述控弯旋钮可带动所述主动轴作周向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用来拨动所述主动齿轮位置的调节键,所述箱体上开设有供所述调节键移动的贯穿槽。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键包括拨键和拨叉,所述拨键位于所述箱体的外部,所述拨叉位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主动齿轮具有一个周向向内凹陷的环形槽,所述调节键的所述拨叉插入所述环形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包括安装在所述箱体内部的伸缩旋钮、螺纹杆和推进管,所述螺纹杆与所述推进管螺纹连接,所述伸缩旋钮与所述螺纹杆的近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与所述推进管具有贯通的内腔,所述控弯线穿过所述内腔连接到所述控弯管;所述推进管的远端端面具有多个过孔,所述过孔的数量与所述控弯线的数量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控弯管具有多个弯曲段,多个所述控弯线分别与所述控弯管的不同弯曲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推进管包括凸台和杆,所述凸台用于限制所述推进管的周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轴包括轴主体和限位部件,所述主动齿轮连接在所述主动轴的所述轴主体上,所述主动轴用以带动所述主动齿轮做周向运动;所述限位部件用于限定所述主动齿轮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轴在轴向上固定连接或滑动连接,并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
一种输送系统,所述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内管、输送外管和所述的控弯手柄,所述控弯管、所述输送内管、所述输送外管同轴设置,所述控弯线处于所述输送外管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1)1个控弯旋钮集成式地控制多个方向的导管弯曲,避免了1个控弯旋钮只控制1个方向的弯曲,提高了手柄的操作便利性和精度。本实用新型中,控弯旋钮仅设置一个,控弯方向的选择通过调节键控制,控制一个方向时,其他的方向被锁定,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多个控弯旋钮并列时可能存在的误操作的情况。
2)1个集成式的控弯旋钮相对于现有手柄的多个控弯旋钮,产品更加简约,轻量化。本实用新型中,仅采用一个控弯旋钮,使用调节键来对控弯方向进行“换挡”,每换一个档位,就可以控制导管一个方向的弯曲度,这样使得产品更加轻量化。
3)采用齿条的直线位移驱动控弯线,使得介入器械便于从体内撤除,减小了并发症。当介入手术快结束时,需要导管前端由手术时的弯曲状态恢复为直线状态,然后全部从体内撤除。本实用新型中,“从动齿条”的控弯线一直接近直线状态,没有缠绕,只要反向旋转控弯旋钮,借助导管一定的直线恢复刚度,控弯线便可由收紧状态变为松弛状态,然后顺利撤除体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4)控弯线在操作过程中基本处于直线状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缠绕的控弯线,其使用寿命更长,同时控弯速度和精度可保持一直不变,有更好的控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的外观俯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的剖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调节键5与主动齿轮3的配合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箱体12的局部剖面图;
图5A和图5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送外管9上的弯曲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俯视图。
图6现有技术中控弯线打结示意图;
图7现有技术中控弯线与固定轴形成缠绕堆叠示意图;
图中:控弯旋钮1、主动轴2、主动齿轮3、从动齿条4、调节键5、伸缩旋钮6、螺纹杆7、推进管8、输送外管9、输送内管10、控弯线11、箱体12、控弯管13、贯穿槽21、环形槽 31、轴主体201、限位部件202、拨键51、拨叉52、凸台81、杆82、半环状构件91、控弯线11A、控弯线11B、控弯线11C、固定轴101、旋转件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采用“近端”、“远端”、“轴向”以及“周向”作为方位词,其中“近端”表示在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表示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轴向”参照的是沿着驱动手柄的轴线方向;“周向”参照的是围绕对应机械构件的轴线方向。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的外观俯视图和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控弯手柄包括控弯旋钮1、主动轴2、主动齿轮3、从动齿条4、调节键5、伸缩旋钮6、螺纹杆7、推进管8、箱体12、控弯线11、控弯管13。输送植入物的输送系统包括控弯手柄、输送外管9以及输送内管10,三者配合使用以实现植入物的装载、输送和释放。
总体来说,控弯手柄上的伸缩旋钮6用来控制输送外管9、输送内管10的进退;控弯旋钮1用来控制控弯管13的弯曲度,调节键5与控弯旋钮1配合以控制控弯管13在多个方向上的弯曲度。
控弯手柄的传动部件位于箱体12的内部,传动部件包括主动轴2、主动齿轮3、从动齿条4、伸缩旋钮6。伸缩旋钮6、螺纹杆7、推进管8、输送外管9、输送内管10与箱体12同轴设置。伸缩旋钮6的外部尺寸小于箱体12的内部尺寸,以保证伸缩旋钮6可以在箱体12 中自由转动。螺纹杆7、推进管8、输送外管9和输送内管10的一部分位于箱体12的内部,一部分延伸出箱体12。
控弯旋钮1位于所述手柄箱体12的侧面,与主动轴2同轴连接,控弯旋钮1能够带动主动轴2作周向旋转。控弯旋钮1的形状,本实用新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圆柱状、圆台状、球缺状、球冠状各种易于操作的形状。为了便于操作,控弯旋钮1的表面可以采用磨砂材料或者设置棱条、波浪等,以增加摩擦力,优化操作手感,对此,本实用新型没有特别的限制。
参见图4,主动轴2包括轴主体201和限位部件202。主动齿轮3连接在主动轴2的轴主体201上,主动轴2带动主动齿轮3周向运动。主动齿轮3与主动轴2的连接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滑动的,当固定连接时,可以是过盈连接、键槽连接、螺钉连接、粘接等;当滑动连接时,主动齿轮3可以在主动轴2的轴向方向上滑动,但不能相对主动轴2周向转动。具体来说,当主动齿轮3与主动轴2的连接为固定连接时,调节键5的拨叉52推动主动齿轮3,主动轴2随着主动齿轮3移动,控弯旋钮1也移动;当主动齿轮3与主动轴2的连接为滑动连接时,且不能相对主动轴2转动时,调节键5的拨叉52推动主动齿轮3,主动齿轮3可以在主动轴2上滑动,但主动轴2不随着主动齿轮3移动,控弯旋钮1也不移动。
限位部件202限定主动齿轮3的位置,防止主动齿轮3脱离主动轴2。控弯旋钮1、主动轴2、主动齿轮3三者同轴。
调节键5包括拨键51和拨叉52(如图3所示),调节键5的拨键51位于箱体12外表面的外部,调节键5的拨叉52位于箱体12的内部。具体而言,箱体12的外壳上设置贯穿的贯穿槽21(如图1所示),调节键5可以以贯穿槽21为轨道运动。贯穿槽21可以为直线型,也可以为曲线型。相对应的,调节键5可以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对于调节键5的拨键51 的形状,本实用新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立方体、圆柱体、半圆体等,尺寸应大于贯穿槽21的尺寸。主动齿轮3的中段(中段即中间部分)具有一个周向的向内凹陷的环形槽31,该环形槽31为调节键5的拨叉52提供容置空间,保证主动齿轮3绕着自身轴线旋绕到任何一个角度,都不会与调节键5的拨叉52发生干涉。调节键5的拨叉52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等,其长度应该保证拨叉52的端点位于主动齿轮3的环形槽31中,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拨叉52的长度A2应该小于箱体12的外表面到主动齿轮3环形槽31底部的距离A1,大于箱体12的外表面到主动齿轮3的外表面的距离A3。
当调节键5向限位部件202所在方位运动时(即运动方向是A→B的方向,如图1所示的 A、B),调节键5的拨叉52推动主动齿轮3,使主动齿轮3对接到相应的从动齿条4(例如,从从动齿条4A拨到4B、4B拨到4C或4A拨到4C)。当调节键5向控弯旋钮1所在方位运动时(即运动方向是B→A的方向),调节键5的拨叉52推动主动齿轮3使其对接到相应的从动齿条4(例如从从动齿条4B拨到4A、4C拨到4B或4C拨到4A)。主动轴2的外露长度L1(即控弯旋钮1与主动齿轮3之间的主动轴2的长度)应当大于主动齿轮3所在的从动齿条到箱体12的端面(即箱体12靠近控弯旋钮1的端面)的距离L2(如图2所示)。
从动齿条4的运动方向与输送外管9的轴线平行,根据控弯的需求(即控制几个方向的弯曲,1个从动齿条对应一个方向),从动齿条4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3个或多个,每一个从动齿条4可以独立地做直线运动,而相互不受影响,即主动齿轮3可分别与每个从动齿条4啮合,主动齿轮3与哪个从动齿条4啮合,哪个从动齿条4做直线运动,其他从动齿条4不动。根据控弯的要求,每个控弯方向对应一组控弯线11和与之匹配的从动齿条4,n 个控弯方向对应n组。图4示出了3组控弯线11与从动齿条4的匹配,可以实现3个方向上的控弯,其中,4A、11A为一组,4B、11B为一组,4C、11C为一组,图中,每组控弯线11 的一端都固定在从动齿条4上。
伸缩旋钮6与螺纹杆7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过盈连接、键槽连接、螺钉连接、胶接等,伸缩旋钮6可以是圆柱体、立方体等各种易于操作的形状。
螺纹杆7与推进管8螺纹连接,推进管8包括凸台81和杆82(如图2所示),凸台81 起直线导向作用,限制推进管8的周向运动,与箱体2形成直线滑动副。当旋转伸缩旋钮6 时,可使得输送外管9前进或后退。具体来说,由于伸缩旋钮6与螺纹杆7是固定连接,旋转伸缩旋钮6时,螺纹杆7转动带动输送外管9进退。
螺纹杆7与推进管8都具有一中空的腔,控弯线11从从动齿条4引出,贯穿该中空的腔并连接到控弯管13。推进管8的远端端面有多个控弯线11的过孔,过孔数量与控弯线11的数量相等,过孔在推进管8上周向分布的角度与控弯线11在控弯管13上周向分布的角度一致。控弯管13与输送外管9同轴并位于其外侧,同时控弯管13与箱体12的远端固定连接,控弯管13是不受伸缩旋钮6的控制,不会发生进退。输送外管9一部分在控弯管13的内部,可以在控弯管13内进行进退。另外,控弯管13弯曲时,将迫使输送外管9弯曲,输送外管 9弯曲迫使输送内管10弯曲。
控弯线11的n根线(n=从动齿条数量)分别与控弯管13的不同弯曲段连接,控弯管13 的弯曲段采用半波浪环设计,1根控弯线将波浪环串起来,当收紧控弯线时,控弯管13弯曲段的半波浪环相互贴合,使得控弯管13整体朝一侧弯曲。请参见图5A和图5B,在控弯管13的弯曲段上,可以沿着控弯管13的周向设置半环状构件131,半环状构件131指周向只有半圆且轴向有间断沟槽的壁结构。图5A和图5B给出了一种实施方式,半环状构件131处于控弯管13的外表面,控弯线11贯穿控弯管13的管壁,包括贯穿半环状构件131所在管段的管壁,最终固定在控弯管13远端;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半环状构件131处于控弯管13的内表面,控弯线11处于控弯管13的内表面和输送内管10的外侧,此时控弯线11贯穿控弯管13 的管壁,然后控弯线11贯穿半环状构件131所在管段的管壁,最终固定在控弯管13的远端内侧。1根控弯线11将多个半环状构件131串接起来,当收紧控弯线11时,控弯管13弯曲段的半环状构件131相互贴合,使得控弯管13整体朝一侧弯曲。不同弯曲段上的半环状构件 131可以沿不同半圆方向上设置,以控制不同的导管弯曲方向,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分别设置在控弯管13的上半圆和下半圆,分别可以控制输送导管向上和向下弯曲,当然,控弯管 13的弯曲段上不局限于设置半环状构件,可以是扇心角小于180度的扇形环状构件或者其它形状的构件。
如图1、图2、图4所示,当调节键5置于A处时,转动控弯旋钮1时,控弯旋钮1带动主动轴2转动,进而带动主动齿轮3旋转,此时主动齿轮3与从动齿条4A啮合,从而带动从动齿条4A直线运动。当从动齿条4A直线运动时,由于控弯线11A固定在从动齿条4A上,控弯线11A逐渐收紧(见图4),从而可控制控弯管13的特定段朝指定方向弯曲。当调节键5 移动到B处时,操作控弯旋钮1,可带动从动齿条4B直线运动,从而控制控弯管13的另一段朝另外一个方向弯曲。当调节键5移动到C处或n处,各部件的配合方式可类比A处、B 处。如果需要控弯管13的特定段实现弯曲恢复,只需要主动齿轮3与对应从动齿条4啮合,反向旋转控弯旋钮1即可。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箱体(12)、主动轴(2)、主动齿轮(3)、与所述箱体连接的控弯管(13)和控弯线(11);
所述主动齿轮(3)连接在所述主动轴(2)上,所述箱体内设置2个以上从动齿条(4),主动齿轮(3)可经切换分别与各个所述从动齿条(4)啮合;
每个所述从动齿条(4)上设有控弯线(11),所述控弯线(11)与所述控弯管(13)连接并且用于控制所述控弯管(13)的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轴(2)设在所述箱体(12)内,其一端贯穿所述箱体的侧面;
控弯旋钮(1)设置在所述箱体(12)外,并与所述主动轴(2)连接,所述控弯旋钮(1)可带动所述主动轴(2)作周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2)上设置有用来拨动所述主动齿轮(3)位置的调节键(5),所述箱体上开设有供所述调节键(5)移动的贯穿槽(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键(5)包括拨键(51)和拨叉(52),所述拨键(51)位于所述箱体(12)的外部,所述拨叉(52)位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主动齿轮(3)具有一个周向向内凹陷的环形槽(31),所述调节键(5)的所述拨叉(52)插入所述环形槽(31)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安装在所述箱体(12)内部的伸缩旋钮(6)、螺纹杆(7)和推进管(8),所述螺纹杆(7)与所述推进管(8)螺纹连接,所述伸缩旋钮(6)与所述螺纹杆(7)的近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7)与所述推进管(8)具有贯通的内腔,所述控弯线(11)穿过所述内腔连接到所述控弯管(13);所述推进管(8)的远端端面具有多个过孔,所述过孔的数量与所述控弯线(11)的数量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管(13)具有多个弯曲段,多个所述控弯线(11)分别与所述控弯管(13)的不同弯曲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管(8)包括凸台(81)和杆(82),所述凸台(81)用于限制所述推进管(8)的周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2)包括轴主体(201)和限位部件(202),所述主动齿轮(3)连接在所述主动轴(2)的所述轴主体(201)上,所述主动轴(2)用以带动所述主动齿轮(3)做周向运动;所述限位部件(202)用于限定所述主动齿轮(3)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3)与所述主动轴(2)在轴向上固定连接或滑动连接,并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
11.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内管(10)、输送外管(9)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控弯手柄,所述控弯管(13)、所述输送内管(10)、所述输送外管(9)同轴设置,所述控弯线(11)处于所述输送外管(9)的外侧。
CN202020159154.6U 2020-02-09 2020-02-09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Active CN212347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9154.6U CN212347421U (zh) 2020-02-09 2020-02-09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9154.6U CN212347421U (zh) 2020-02-09 2020-02-09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7421U true CN212347421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44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9154.6U Active CN212347421U (zh) 2020-02-09 2020-02-09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47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13362B2 (en)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inserting and manipulating a medical tool into and within a bodily lumen
US20180206923A1 (en) Surgical positioning and support system
CN111246908B (zh) 可操纵的导管
EP1857041B1 (en) Medical instrument having a catheter and having a catheter accessory device
CN108354668B (zh) 一种消化道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
US9456868B2 (en) Flexible probe with adjustable tip
US8777839B2 (en) Shock absorbing mechanism and medical instrument
EP1596725A1 (en) Transmitting an actuating force along a curved instrument
US9999758B2 (en) In-situ material delivery devices and methods
CN212347421U (zh)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US20200323420A1 (en) Endoscopic multi-tool
CN113244501A (zh)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控弯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CN111743663A (zh)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JP4153731B2 (ja) 電子走査式超音波内視鏡
CN210130975U (zh)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EP4124308A1 (en) Tissue-removing catheter with a coupled inner liner
CN215994099U (zh) 一种医用剪线装置
CA3040092A1 (en) Endoscopic multi-tool
CN115702808A (zh) 一种手柄、输送器及医用装置
CN116965974A (zh) 输送系统及手柄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