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4030U - 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44030U CN212344030U CN202021558846.4U CN202021558846U CN212344030U CN 212344030 U CN212344030 U CN 212344030U CN 202021558846 U CN202021558846 U CN 202021558846U CN 212344030 U CN212344030 U CN 2123440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
- sound
- cavity
- directional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41000746998 Trag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613 ear cana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2137 Ear discomfor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041 Hearing impaire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9205 Tinnit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405 be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173 dizzi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88 skeletal system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886 tinnitus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包括,两个耳挂机构,一个所述耳挂机构的主体壳体的容纳腔安装电池,另一个耳挂机构的主体壳体的容纳腔安装主机;还包括出音壳体、安装于出音壳体的出音件、容线壳体、安装于容线壳体内的连接线,出音壳体和主体壳体分别位于主体壳体的两端,并且连接线的一端电连接于出音件,另一端电连接于电池或主机;头弓组件,包括导线、金属线以及包裹导线和金属线的包裹层,导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耳挂机构的连接线,金属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耳挂机构的主体壳体;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耳挂机构的至少一个传感器。能够获取使用者的信息,能够基于使用者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领域,进一步地涉及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收听设备,主要分为入耳式耳机、头戴式耳机以及耳挂式耳机,入耳式耳机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插入使用者的耳部,对使用者的耳道造成压迫,长时间使用会对使用者的耳朵造成不适;头戴式耳机的体积较大,而且佩戴夹紧力较强,耳罩加上声音的压迫同样可能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目前市面上的非入耳式耳挂式耳机,比如骨传导耳机,体积虽然较小,但是其工作原理为振动传音,对于正处于骨骼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对振动敏感的人群,长时间佩戴会造成头晕耳鸣等不良影响。
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一些非骨传导式定向外放耳机,但是功能较为单一,不能够满足使用者日益增多的使用需求,并且结构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使用者佩戴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设备逐渐增多,人们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到耳机,耳挂式耳机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需要对传统耳挂式耳机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能够获取使用者的信息,从而能够在使用者佩戴的过程中基于使用者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包括:
两个耳挂机构,其中一个所述耳挂机构的主体壳体的容纳腔安装电池,另一个所述耳挂机构的主体壳体的容纳腔安装主机;所述耳挂机构还包括出音壳体、安装于所述出音壳体的出音件、容线壳体、安装于所述容线壳体内的连接线,所述出音壳体和所述主体壳体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两端,并且所述连接线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出音件,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
其中,所述出音壳体具有耳屏部以及位于所述耳屏部的定向出音孔,所述耳屏部能够被放置于佩戴者耳屏的前方;
头弓组件,包括导线、金属线以及包裹所述导线和所述金属线的包裹层,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所述耳挂机构的连接线,所述金属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耳挂耳机的所述主体壳体;
佩戴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耳挂机构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供检测使用者的佩戴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检测组件包括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安装于所述主机,安装有所述主机的所述主体壳体的贴耳侧具有检测窗口,所述检测窗口的位置与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应,供检测是否佩戴于人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还包括温度检测组件,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耳挂机构的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供检测使用者的体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出音壳体的贴耳侧,供检测佩戴者的体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供检测环境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一基底、容纳腔盖以及固定腔盖,所述容线壳体具有第二基底和容线腔盖,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容纳腔盖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贴耳侧,所述固定腔盖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非贴耳侧,所述容线腔盖位于所述容线壳体的贴耳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线壳体具有挂耳部、出音壳连接部以及主体壳连接部,所述挂耳部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出音壳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主体壳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
所述主体壳连接部与所述挂耳部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具有第一预设角度,所述出音壳连接部与所述挂耳部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具有第二预设角度;
并且所述容线壳体的所述挂耳部、所述出音壳连接部以及所述主体壳连接部围绕形成挂耳空间,供容纳使用者的耳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挂耳部包括第一挂耳部和第二挂耳部,其中所述第一挂耳部与所述第二挂耳部之间具有第三预设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壳体具有音腔,所述出音件安装于所述音腔,并将所述音腔分隔为前音腔和后音腔,并且所述出音件的出音面朝向所述前音腔;其中,所述定向出音孔与所述前音腔相连通;其中所述出音件的所述出音面与所述前音腔的底壁的反射面相互倾斜设置,所述定向出音孔位于所述前音腔的侧壁,所述出音件所发出的声音经过所述反射面反射后通过所述定向出音孔离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音件在所述音腔内倾斜设置,所述前音腔的所述底壁的周边具有支撑台,所述出音件的所述出音面安装于所述支撑台;其中所述支撑台具有高端部和低端部,所述高端部的高度高于所述低端部的高度,所述高端部和所述定向出音孔位于所述出音壳体的同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壳体还具有固定腔,所述耳挂机构还包括卡固组件,所述卡固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固定腔,所述固定板具有固定孔,供所述金属线的弯折端部穿过,以对所述金属线进行卡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具有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耳挂机构的至少一个传感器,能够获取使用者的信息,从而能够在使用者佩戴的过程中基于使用者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的功能。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检测组件包括红外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能够检测耳机是否被使用者佩戴,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用于检测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系统能够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判断是否佩戴以及佩戴时长等,控制系统能够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计算,提高体温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壳体采用分段式设计,能够实现壳体的局部安装于拆卸,并且在拆卸与安装的过程中不会对邻近的结构造成影响。
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容纳腔盖位于壳体的贴耳侧,容线腔盖和固定腔盖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非贴耳侧,采用交错式的分体壳设计,能够减小壳体的整体空间。
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所述耳挂机构的所述容线壳体位于壳体的非贴耳侧,从而能够避免容线壳体与第二基座之间的间隙夹住使用者的头发或皮肤,提高使用的安全性能。
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所述耳挂机构的壳体采用分段式设计,并且各个分段之间具有预设的角度,从而能够使得各个分段所围绕形成的挂耳空间更加地符合人体工学,便于使用者的佩戴。
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所述耳挂机构的壳体采用四段式设计,即主体壳连接部、出音壳连接部、第一挂耳部以及第二挂耳部,并且第一挂耳部与第二挂耳部之间采用大角度设计,从而能够在佩戴过程中增加与使用者耳部的接触面积,避免压力在使用者的耳部集中,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挂耳部的贴耳侧设置有附耳软胶层,能够避免硬质的壳体直接与使用者的耳部相接触,提高使用者的佩戴舒适度。
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出音组件能够通过定向出音的方式向使用者的耳部传递声音,并且出音件的出音面与前音腔底壁的反射面倾斜设置,出音件所发出的声音经过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定向出音孔离开,出音效率高,出音效果好。
1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前出音腔底壁的反射面设置有支撑台,能够便于出音件在出音腔内倾斜安装,并且所述支撑台是连续的环形,能够在更好地为所述出音件提供支撑的同时,还能够便于所述出音件将所述音腔分隔为相互分隔的前音腔和后音腔。
1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的出音壳体的形状是方形,并且拐角处是弧形结构,定向出音孔形成于方形的所述出音壳体的拐角处,所述定向出音孔的两端自所述出音壳体的弧形拐角处向两个直角边延伸,能够在保持所述定向出音孔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所述定向出音孔两端部之间的角度,提高所述定向出音孔的出音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局部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局部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耳挂机构的俯视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机构的A-A处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出音组件的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出音组件的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出音组件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局部分解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耳挂式耳机的局部分解图。
附图标号说明:
1耳挂机构,2头弓组件,11壳体,21金属线,23包裹层,111出音壳体,112主体壳体,113容线壳体,114附耳软胶层,115卡固组件,1120容纳腔,1121固定腔,1122第一基底,1123容纳腔盖,1124固定腔盖,1125容线部,1126连接部,1127卡槽,1131挂耳部,1132出音壳连接部,1133主体壳连接部,1134第一连接端,1135第二连接端,1130挂耳空间,1136第一挂耳部,1137第二挂耳部,1138第二基底,1139容线腔盖,1130容线腔,1151固定板,1150固定孔,1152水平板,1153第一竖直板,1154安装孔,1155螺钉,1156卡槽,1157第二竖直板,1127第一凹槽,1128第二凹槽,12出音件,16出音组件,1110音腔,1111前音腔,1112后音腔,1113定向出音孔,1114耳屏部,1115泄压孔,1116前出音壳体,1117后出音壳体,1118凸起,1119防尘网,11211容纳腔基底,11222固定腔基底,120出音面,31底壁,32侧壁,33支撑台,30反射面,331高端部,332低端部,40检测组件,41红外传感器,42第一温度传感器,43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参考说明书附图1至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参考说明书附图1和图2,具体地,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包括两个耳挂机构1和头弓组件2,两个所述耳挂机构1分别安装于所述头弓组件2的两端,分别形成左挂耳机构和右挂耳机构,也就是说,两个所述挂耳机构1分别适于佩戴于使用者的左耳和右耳,以贴近使用者耳部的方式向使用者传递声音。
进一步地,所述耳挂机构1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包括出音壳体111、主体壳体112以及容线壳体113,所述出音壳体111和所述主体壳体112分别位于所述容线壳体113的两端。
所述耳挂机构1进一步包括出音件12、电池、主机以及连接线。其中所述出音件12安装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出音壳体111,所述主体壳体112安装有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所述连接线安装于所述容线壳体113,并且所述连接线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出音件12,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
参考说明书附图3,所述容线壳体113具有挂耳部1131、出音壳连接部1132以及主体壳连接部1133,其中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和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分别位于所述挂耳部1131的两端,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连接于所述出音壳体111,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连接于所述主体壳体112。
进一步地,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挂耳部1131具有第一连接端1134和第二连接端1135。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连接于所述挂耳部1131的所述第一连接端1134,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连接于所述挂耳部1131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135。
具体地,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挂耳部1131、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以及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围绕形成挂耳空间1130,供容纳使用者的耳部,用于使用者佩戴。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与所述挂耳部1131的所述第一连接端1134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与所述挂耳部1131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134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也就是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线壳体113采用分段式设计,从而使得所述挂耳空间1130能够更加符合人体耳朵的人体工学结构,便于佩戴。
还需要指出的是,传统耳挂式耳机的容线壳体通常采用整体圆弧形设计,在使用者佩戴的过程中与使用者的耳朵通常是单点接触,单点支撑,受力集中,造成对耳朵局部的压力较大,长时间佩戴会导致使用者的耳部不适。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容线壳体113采用分段式设计,能够在佩戴的过程中增加与使用者的耳部接触的支撑点的数量,分散对耳朵的压力,减轻佩戴过程中的不适感。
还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和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2分别是自所述挂耳部1131向外延伸的直线段,并且所述出音壳体111的中心位于所述出音壳体连接部1132的长度延长线上,所述主体壳体1133的中心位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部1133的长度延长线上。
优选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线壳地113的所述挂耳部1131进一步包括第一挂耳部1136和第二挂耳部1137,其中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和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连接于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连接于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和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之间具有第三预设角度。
优选地,所述挂耳部1131的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和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分别是直线段,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与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2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与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之间具有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线壳体1131由四段组成,即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以及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并且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与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与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与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预设角度。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以及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四段式设计,能够使得所围绕形成的所述挂耳空间1130能够更加地符合人体工学,更好地与使用者的耳朵相贴合,增加使用者佩戴过程中的舒适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与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之间的所述第三预设角度采用大角度设计,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耳挂部1136、所述第二耳挂部1137与使用者耳部的支撑点的数量,分散佩戴者耳朵的受压,减轻佩戴者的不适感。
优选地,所述第一耳挂部1136与所述第二耳挂部1137之间的所述第三预设角度大于或等于110°,并且小于或等于130°。
优选地,所述主体壳体112与所述第一挂耳部1136之间的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或等于120°,并且小于或等于150°。
优选地,所述出音壳体1132与所述第二挂耳部1137之间的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大于或等于120°,并且小于或等于150°。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挂耳部1131还能够是一体的弧形结构设计,与所述出音壳连接部1132以及所述主体壳连接部1133组成三段式容线壳体结构。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挂耳部1131还能够被实施为更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夹角的分段,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挂耳部1131的具体分段的数量不应当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壳体112具有容纳腔1120和固定腔1121,其中所述容纳腔1120供容纳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所述固定腔1121供容纳所述头弓组件2的金属线的连接端。
参考说明书附图5,具体地,所述主体壳体112具有第一基底1122、容纳腔盖1123以及固定腔盖1124,其中所述第一基底1122围绕形成所述容纳腔1120和所述固定腔1121,所述容纳腔盖1123适于盖合于所述容纳腔1120的开口,所述固定腔盖1124适于盖合于所述固定腔1121的开口。
所述容线壳体113包括第二基底1138和容线腔盖1139,其中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第二基底1138围绕形成容线腔113,供容纳所述连接线,所述容线腔盖1139适于盖合于所述容线腔113的开口。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的盖板采用三段式设计,从而能够在装备与拆卸时单独拆装,在安装或拆卸一个部件时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
示例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能够在将所述容纳腔盖1123盖合于所述容纳腔1120的开口,对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进行封装之后,然后再将所述头弓组件2的金属线21的连接端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换句话说,在将所述头弓组件2的所述金属线21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的过程中不会对所述主体壳体112的所述容纳腔1120内的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造成影响,便于装配。相应地,能够在所述固定腔盖1124和所述容线腔盖1139分别处于盖合状态时单独打开和/或安装所述容纳腔盖1123,从而不会对所述容线腔1130内的所述连接线、所述固定腔1121内的所述金属线21造成影响。相应地,能够在所述容纳腔盖1123、所述固定腔盖1124处于盖合状态时,单独打开和/或安装所述容线腔盖11,从而不会对所述容纳腔1120内的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所述固定腔1121内的所述金属线21造成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进一步具有贴耳侧和非贴耳侧,其中所述壳体11的所述贴耳侧是在使用过程中会与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一侧,所述非贴耳侧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与使用者的身体接触的一侧。
优选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1120的开口形成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贴耳侧,所述固定腔1121的开口和所述容线腔1130的开口分别形成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非贴耳侧;相应地,所述容纳腔1120的所述容纳腔盖1123位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贴耳侧,所述固定腔盖1124和所述容线腔盖1130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非贴耳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所述固定腔盖1124和所述容线腔盖1139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非贴耳侧,从而能够在不需要翻转的情况下进行安装于拆卸,便于安装于拆卸。
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所述容线腔盖1139位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非贴耳侧,从而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防止所述容线腔盖1139与所述第二基底1138之间的间隙夹到使用者的皮肤或头发。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将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容线腔盖1139设置于所述容线壳体113的非贴耳侧,也就是将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容线腔盖1139设置于所述容线壳体113的外侧,能够在便于埋线组装的同时,又能够保证所述容线壳体113的贴耳侧的整体性,避免在所述容线壳体113的贴耳侧拆件时产生断层或间隙,影响使用者的佩戴。可以理解的是,将所述容线腔盖1139设置于所述容线壳体113的非贴耳侧还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壳体112的所述容纳腔1120和所述固定腔1121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壳体112的两侧,并且所述固定腔1121位于所述容纳腔1120的外侧,从而所述固定腔1121不会占用所述容纳腔1120的空间,能够减小固定腔1121的整体尺寸,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所述壳体11的尺寸。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将所述容纳腔盖1123与所述固定腔盖1124、所述容线腔盖1139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1的不同侧面,从而能够使得所述容纳腔盖1123的固定部与所述固定腔盖1124的固定部、所述容线腔盖1139的固定部相互间隔错开,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所述壳体11的整体尺寸。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盖1123、所述固定腔盖1124以及所述容线腔盖1139还能够分别被设于所述壳体11的所述非贴耳侧。
优选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壳体112的所述第一基底1122、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第二基底1138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主体壳体112的所述容纳腔盖1123通过胶粘,或超声波压合,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底1122,以盖合所述容纳腔1120的开口;所述主体壳体112的所述固定腔盖1124通过胶粘,或超声波压合,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底1122,以盖合所述固定腔1121的开口;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所述容线腔盖1139通过胶粘,或超声波压合,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底1138,以盖合所述容线腔113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容纳腔盖1123、所述固定腔盖1124以及所述容线腔盖1139的具体安装固定方式不应当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说明书附图6,所述第一基底1122包括容纳腔基底11211和固定腔基底11222,其中所述容纳腔盖1123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基底11211,所述容纳腔基底11211和所述容纳腔盖1123围绕形成所述容纳腔1120;所述固定腔盖1124安装于所述固定腔基底11222,所述固定腔基底11222和所述固定腔盖1124围绕形成所述固定腔1121。
所述容纳腔基底11211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固定腔基底11222,并且所述固定腔基底11222与所述容纳腔基底11211之间具有预设的弯折角度,以便于使用者的佩戴。
优选地,所述固定腔基底11222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开口,弯折的所述金属线21能够自所述固定腔基底11222一侧的所述安装开口预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以便于所述金属线21的安装。
参考说明书附图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进一步具有设置于所述容线壳体113的贴耳侧的附耳软胶层114。在所述壳体11佩戴于人体时,所述附耳软胶层114能够与使用者的皮肤相接触,避免使用者的耳部直接与硬质的壳体相接触,所述附耳软胶层114采用亲肤的软胶,能够提上佩戴的舒适度。优选地,所述附耳软胶层114通过套啤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容线壳体113。可选地,所述附耳软胶层114还能够通过粘结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容线壳体11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附耳软胶层114具体安装于所述容线壳体113的方式不应当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说明书附图6、图7、图8、图9A、图9B以及图1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进一步包括卡固组件115,所述卡固组件115用于将所述金属线21的端部卡接于所述主体壳体112的所述固定腔1121。
具体地,所述卡固组件115包括固定板1151,所述固定板1151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112的所述固定腔1121,所述固定板1121具有固定孔1150,供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部穿过,以对所述金属线21进行卡固。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115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的底壁,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部穿过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固定孔1150,所述金属线21的端部卡接于所述固定板1151,从而能够将所述金属线21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112。可选地,所述固定板1151还能够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的侧壁。
参考说明书附图10,具体地,所述固定板1151包括水平板1152和第一竖直板1153,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位于所述水平板1152的一端,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和所述水平板1152呈“L”形排列。优选地,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水平板1152和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一体成型,也就是说,所述固定板1151由一个连续的板弯折预设的角度形成所述水平板1152和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
所述固定孔1150形成于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水平板1152。
所述固定板1151进一步具有形成于所述水平板1152的安装孔1154,所述安装孔1154与所述固定孔1150相邻设置。
所述卡固组件115进一步包括螺钉1155,所述螺钉1155穿过所述水平板1152上的所述安装孔1154将所述固定板1151固定安装于固定腔1121的底壁。
优选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部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固定孔1150,并且所述金属线21的金属线主体部分位于所述水平板1152和所述固定腔1121的底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腔1121的底壁具有容线部1125和连接部1126,其中所述容线部1125和所述连接部1126相邻设置,所述水平板1152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部1126,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部容纳于所述容线部1125。
参考说明书附图9B,所述连接部1126的顶端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的位置与所述水平板115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螺钉1155能够穿过所述水平板1152的所述安装孔1154和所述连接部1126的所述螺纹槽,以将所述水平板1152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底壁的所述固定部1157。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腔1121底壁的所述容线部1125具有第一凹槽1127和第二凹槽1128,其中所述第一凹槽1127和所述第二凹槽1128相互交错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1127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腔112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二凹槽1128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腔1121的宽度延伸方向相一致。
所述金属线21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1127,并且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部在所述第一凹槽1127内向上延伸。当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水平板1152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底壁的所述连接部1126时,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安装于第二凹槽1128,并且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部穿过所述水平板1152上的所述固定孔1150,以将所述金属线21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112。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当将所述固定板1151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的底壁时,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螺钉1155对所述固定板1151进行限位,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凹槽1128能够对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沿着所述固定腔1121长度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位,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固定板1151的稳固性。
参考说明书附图10,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远离所述水平板1152的一端具有卡槽1156,所述卡槽1156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金属线21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当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1128内时,所述金属线21的水平部分容纳于所述卡槽1156,以对所述金属线21进行再次限位,进一步提高所述金属线21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1151进一步包括第二竖直板1157,所述第二竖直板1157安装于所述水平板1152远离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的一端,所述第二竖直板1157与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水平板1152、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以及所述第二竖直板1157大致呈“U”型排列。当所述水平板1152通过所述螺钉1155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部1126、所述第一竖直板1153安装于所述卡槽1156内时,所述第二竖直板1157与所述连接部1126的侧壁相卡接,以对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第二竖直板1157进一步限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将所述金属线21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112的过程中,能够先将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部放置于所述固定腔1121底壁的所述第一凹槽1127内,以对所述金属线21进行预固定,然后将所述固定板1151的所述固定孔1150对应所述金属线21的弯折端安装于所述连接部1126。
进一步地,所述头弓组件2进一步包括导线和包裹层23,其中所述包裹层23包裹于所述导线和所述金属线21,并且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所述耳挂机构1的两个所述连接线。优选地,所述包裹层采用软胶材料制作而成,以增加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同时,所述包裹层23包裹于所述金属丝21和所述导线的外侧能够为所述金属丝21和所述导线提供保护。
参考说明书附图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腔1121内的涂胶环116,所述包裹层23的端部穿过所述涂胶环11。在所述金属丝21的主体部分穿过所述涂胶环21,并且所述金属丝21的弯折端卡接于所述横向阻挡腔1150内时,能够在所述涂胶环21与所述金属丝21连接的位置涂胶,以对所述包裹层23进行固定,防止所述包裹层23自所述主体壳体112内脱出。
优选地,所述金属丝21由记忆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还需要指出的是,所述金属丝21的主体部分在于所述涂胶环116接触的位置第二次弯折,也就是说,所述金属丝21经过两次弯折,能够在保证可装配性的同时,最大增加所述金属丝21的弯折端与所述固定板1151的接触长度,提高稳固效果。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1151是金属板,比如,铜板。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固定板1151还能够由其他的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固定板1151的材料不应当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固定板1151对所述金属丝21进行限位。在使用过程中,当所述金属丝21受到拉扯时,所述固定板1151承受所述金属丝21受到的压力,从而能够避免所述固定腔1121的侧壁受力,提高所述金属丝21安装的稳定性。
参考说明书附图11至图13,所述耳挂机构1包括出音组件16,所述出音组件16包括所述出音件12和所述出音壳体111,其中所述出音壳体111具有音腔1110,所述出音件12安装于所述音腔1110,并且所述出音件12将所述音腔1110分隔为前音腔1111和后音腔1112,并且所述出音件12的出音面120朝向所述前音腔1111;所述出音壳体111进一步具有定向出音孔1113,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与所述前音腔1111相连通。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出音件12将所述音腔1110分隔为相互间隔的所述前音腔1111和所述后音腔1112,并且所述前音腔1111和所述后音腔1112之间相互不连通,从而能够提高发音效率,减少出音件12自身工作时对发音效果产生影响。所述出音件12所发出的声音能够进入所述前音腔1111,然后通过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离开,从而能够定向向使用者的耳部传递声音,采用定向出音的方式进行出音,非集中式地进入耳道,减少对用户听力的损害。
进一步地,所述出音壳体111的侧壁具有耳屏部1114,在所述出音组件16被佩戴的过程中,所述出音壳体111的所述耳屏部1114能够被佩戴于使用者耳屏的正前方。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形成于所述出音壳体111的所述耳屏部1114。
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出音壳体111的所述耳屏部1114能够被设于使用者耳屏的正前方,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开口方向朝向使用者的耳屏,向使用者的耳道定向出音。换句话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能够将所述出音壳体111的所述耳屏部1114设置于使用者耳屏的前端,远离使用者的耳道,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直接与用户的耳道相接触,无塞入感,佩戴体验较佳。同时所述出音件12所发出的声音通过所述定向出音孔113发出,非集中式地进入使用者的耳道,减少对使用者听力的损害。
进一步地,在由所述前音腔1111向外延伸的方向,所述定向出音孔113的尺寸逐渐变大。换句话说,所述定向出音孔113远离所述前音腔1111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定向出音孔113靠近所述前音腔1111一端的尺寸,从而能够扩大所述定向出音孔113的出音覆盖范围,更好地向使用者的耳部传递声音。
优选地,在由所述前音腔1111向外延伸的方向,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由所述前音腔1111向外延伸的方向,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长度尺寸逐渐变大。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由所述前音腔1111向外延伸的方向,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分别逐渐变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将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沿着所述出音壳体1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尺寸定义为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宽度尺寸,将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沿着所述出音壳体111的侧壁长度方向延伸的尺寸定义为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长度尺寸。
具体地,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与所述前音腔1111的底壁31的反射面30相互倾斜设置,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位于所述前音腔1111的侧壁32,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以及所述侧壁32围绕形成所述前音腔1111。所述前音腔1111的所述反射面30朝向所述前音腔1111。所述出音件12所发出的声音经过所述反射面30反射后通过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离开。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将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与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相互倾斜设置,能够使得所述出音件12所发出的声音经过所述反射面30反射后经过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离开,能够减少所述出音件12所发出的声音在所述前音腔1111内停留的时间,减少所述前音腔1111内声音的相互干扰,提高发声效率与发声效果。
优选地,所述出音件12在所述音腔1110内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相对于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相倾斜设置。
具体地,所述前音腔1111的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的周边具有支撑台33,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安装于所述支撑台33;其中所述支撑台33具有高端部331和低端部332,所述高端部331的高度高于所述低端部332的高度,并且所述高端部331和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位于所述出音壳体111的同一侧,从而使得所述反射面30所发出的声音能够通过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离开。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设置有倾斜的所述支撑台33,在将所述出音件12安装于所述支撑台33时,所述出音件12在所述音腔1110内倾斜设置,从而能够便于所述出音件12的安装。
优选地,所述支撑台33是连续的环形结构,不仅能够更好地为所述出音件12提供支撑,还能够更好地与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密封连接,以使得所述出音件12能够将所述前音腔1111和所述后音腔1112分隔为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
优选地,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与所述反射面30之间的倾斜角度范围是6-15°。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还能够被实施为其他角度,所述出音件12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之间的角度不应当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音腔1111的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反射面30与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出音面120相互倾斜设置。换句话说,所述前音腔1111的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的一端高,一端低。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壳体111的形状是方形,并且转角处具有弧形过度结构,所述耳屏部1114位于所述出音壳体111的弧形转角处。换句话说,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被设于所述出音壳体111的弧形转角处,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两端分别自所述出音壳体111的弧形转角处向相邻两个直角边延伸,在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总长度一定的情况下,从而能够增加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两端之间的延伸角度,提高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的出音覆盖范围,提高出音效果。
参考说明书附图11,所述出音壳体111进一步具有泄压孔1115,所述泄压孔1115与所述后音腔1112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泄压孔1115与所述后音腔1112相连通,在所述出音件12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泄压孔1115,所述后音腔1112内的气体能够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保持所述后音腔1112内的压强稳定,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出音件12工作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出音壳体111包括前出音壳体1116和后出音壳体1117,所述前出音壳体1116安装于所述后出音壳体1117,并且所述前出音壳体1116和所述后出音壳体1117共同围绕形成所述音腔1110。所述泄压孔1115形成于所述后出音壳体1117,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形成于所述前出音壳体1116。
进一步地,所述前出音壳体1116面对所述出音件12的所述底壁31的所述反射面30设置有凸起1118。优选地,所述凸起1118被实施为音锥,以使得所述出音件12所发出的声音能够更好地从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释放。
进一步地,在所述前出音壳体1116的外壁设置有软胶垫,在耳机佩戴的过程中,所述软胶垫能够与使用者相接触,以防止使用者与硬质的壳体相接触,提高使用者佩戴的舒适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所述泄压孔1115和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出分别设置有防尘网1119,以防止外界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所述泄压孔1115进入所述后音腔1112、通过所述定向出音孔1113进入所述前音腔1111。
还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耳挂式耳机包括两个所述出音组件16,其中一个所述出音组件16还包括麦克风,相应的所述后出音壳体1117的对应位置具有进音孔,以便于外界声音能够更好地被所述麦克风收音。所述麦克风和所述出音件12分别电连接于所述连接线。
参考说明书附图14和图15,进一步地,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还包括检测组件40,所述检测组件40包括佩戴检测组件和温度检测组件,所述佩戴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耳挂机构1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供检测使用者的佩戴信息;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耳挂机构1的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供检测使用者的体温。
所述检测组件40能够检测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是否被佩戴、佩戴者的体温、佩戴者周围的温度等于使用者相关的信息。
具体地,所述检测组件40的所述佩戴检测组件包括红外传感器41,所述红外传感器41安装于所述主机,安装有所述主机的所述主体壳体112的贴耳侧具有检测窗口,所述检测窗口的位置与所述红外传感器41的位置相对应,供检测是否佩戴于人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通过所述红外传感器41检测耳机是否佩戴于人体的基础上,能够完成与人体的一系列交互的动作,比如,当检测到耳机佩戴于人体时,APP端自动提示播放上次记忆播放的内容;通过APP端设置佩戴时长提醒,当连续佩戴时长超过设定的阀值时自动报警;检测到耳机佩戴时,耳机自动打开蓝牙搜索并连接已配对的设备等。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组件40的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4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3,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2安装于所述出音壳体111的贴耳侧,供检测佩戴者的体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3安装于所述主机,安装有所述主机的所述主体壳体112的非贴耳侧具有检测开口,所述检测开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2的位置相对应,供检测环境温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2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3分别是接触式热敏传感器。在使用的过程中,被设于所述出音壳体111的贴耳侧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2能够与佩戴者接触,以检测佩戴者的体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3能够与佩戴者周围的空气接触,以检测佩戴者周围环境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2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3所检测的温度进行算法计划,以提高体温检测的精度。
优选地,所述红外传感器41设置于安装有所述主机的所述主体壳体112,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2设置于安装有所述电池的所述主体壳体112,所述主体壳体112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相应的检测开口,并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2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3同侧设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2、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3以及所述红外传感器41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应当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还能够通过APP端设置耳机使用模式为不同的模式,以适用不同的使用者,比如,“成人模式”和“儿童模式”,为了防止耳机的音量过大导致儿童听力受损,家长能够通过APP端将耳机设置为“儿童模式”以限制耳机的输出音量。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还包括连接模块,能够实现预指定品牌/型号产品可通过碰一碰实现蓝牙快速配对连接。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还包括自动调节模块,所述自动调节模块能够检测环境噪声,并在最大音量限制下实现耳机播放音量的调节至对应的环境中合适的输出音量。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还包括定位模块,其能够实时获取并上传耳机的位置信息,以便于在耳机丢失后,初步判断耳机的丢失位置,并缩小寻找范围,实现精确寻找。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使用双MIC布局,实现智能设备对环境噪音的平衡,主动通话降噪。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耳挂机构,其中一个所述耳挂机构的主体壳体的容纳腔安装电池,另一个所述耳挂机构的主体壳体的容纳腔安装主机;所述耳挂机构还包括出音壳体、安装于所述出音壳体的出音件、容线壳体、安装于所述容线壳体内的连接线,所述出音壳体和所述主体壳体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两端,并且所述连接线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出音件,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机;
其中,所述出音壳体具有耳屏部以及位于所述耳屏部的定向出音孔,所述耳屏部能够被放置于佩戴者耳屏的前方;
头弓组件,包括导线、金属线以及包裹所述导线和所述金属线的包裹层,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所述耳挂机构的连接线,所述金属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耳挂机构的所述主体壳体;
佩戴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耳挂机构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供检测使用者的佩戴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佩戴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安装于所述主机,安装有所述主机的所述主体壳体的贴耳侧具有检测窗口,所述检测窗口的位置与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应,供检测是否佩戴于人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还包括温度检测组件,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耳挂机构的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供检测使用者的体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出音壳体的贴耳侧,供检测佩戴者的体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主机,安装有所述主机的所述主体壳体的非贴耳侧具有检测开口,所述检测开口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相对应,供检测环境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第一基底、容纳腔盖以及固定腔盖,所述容线壳体具有第二基底和容线腔盖,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容纳腔盖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贴耳侧,所述固定腔盖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非贴耳侧,所述容线腔盖位于所述容线壳体的贴耳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容线壳体具有挂耳部、出音壳连接部以及主体壳连接部,所述挂耳部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出音壳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主体壳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
所述主体壳连接部与所述挂耳部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具有第一预设角度,所述出音壳连接部与所述挂耳部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具有第二预设角度;
并且所述容线壳体的所述挂耳部、所述出音壳连接部以及所述主体壳连接部围绕形成挂耳空间,供容纳使用者的耳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挂耳部包括第一挂耳部和第二挂耳部,其中所述第一挂耳部与所述第二挂耳部之间具有第三预设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出音壳体具有音腔,所述出音件安装于所述音腔,并将所述音腔分隔为前音腔和后音腔,并且所述出音件的出音面朝向所述前音腔;其中,所述定向出音孔与所述前音腔相连通;其中所述出音件的所述出音面与所述前音腔的底壁的反射面相互倾斜设置,所述定向出音孔位于所述前音腔的侧壁,所述出音件所发出的声音经过所述反射面反射后通过所述定向出音孔离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出音件在所述音腔内倾斜设置,所述前音腔的所述底壁的周边具有支撑台,所述出音件的所述出音面安装于所述支撑台;其中所述支撑台具有高端部和低端部,所述高端部的高度高于所述低端部的高度,所述高端部和所述定向出音孔位于所述出音壳体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壳体还具有固定腔,所述耳挂机构还包括卡固组件,所述卡固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固定腔,所述固定板具有固定孔,供所述金属线的弯折端部穿过,以对所述金属线进行卡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58846.4U CN212344030U (zh) | 2020-07-30 | 2020-07-30 | 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58846.4U CN212344030U (zh) | 2020-07-30 | 2020-07-30 | 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44030U true CN212344030U (zh) | 2021-01-12 |
Family
ID=74082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58846.4U Active CN212344030U (zh) | 2020-07-30 | 2020-07-30 | 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4403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33101A (zh) * | 2021-02-08 | 2021-03-19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112738687A (zh) * | 2021-02-08 | 2021-04-30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114071302A (zh) * | 2021-11-11 | 2022-02-18 | 深圳市大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电容感应触发的悬挂式耳机及触发方法 |
-
2020
- 2020-07-30 CN CN202021558846.4U patent/CN21234403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33101A (zh) * | 2021-02-08 | 2021-03-19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112738687A (zh) * | 2021-02-08 | 2021-04-30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114071302A (zh) * | 2021-11-11 | 2022-02-18 | 深圳市大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电容感应触发的悬挂式耳机及触发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344030U (zh) | 一种定向外放耳挂式耳机 | |
EP1656817B1 (en) | Ear warmer with a speaker system | |
JP3745602B2 (ja) | 身体セット型スピーカ装置 | |
US7580541B2 (en) | Personal audio-set with adjustable sliding ear clip mount | |
US7869615B2 (en) | Sound-box type earphone housing, headset with sound-box type earphone housings | |
WO2020038480A1 (zh) | 一种眼镜 | |
US20160080850A1 (en) | Headphones with adaptable fit | |
US20130156248A1 (en) | Ear speaker | |
US10244299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earable personal sound speaker systems | |
US8503688B2 (en) | Device to enhance an ear bud | |
CA2308364A1 (en) | Headband for reversible mounting of headsets | |
CN112218199A (zh) | 无线耳机以及耳机组件 | |
CN109769186A (zh) | 一种入耳式骨导助听装置 | |
CN212572912U (zh) | 一种耳挂式耳机、耳挂机构及壳体 | |
CN212344029U (zh) | 耳挂式耳机及出音组件 | |
CN212572911U (zh) | 一种耳挂式耳机、耳挂机构及壳体 | |
JP4135042B2 (ja) | ヘッドホン | |
JP2009060348A (ja) | ヘッドホン | |
CN212572913U (zh) | 耳挂式耳机、耳挂式耳机的壳体及连接机构 | |
CN114071285B (zh) | 一种耳挂式耳机、耳挂机构及壳体 | |
CN213783577U (zh) | 耳机 | |
CN114071286A (zh) | 耳挂式耳机及出音组件 | |
CN212544013U (zh) | 一种无线耳机及移动终端 | |
CN213818113U (zh) | 无线耳机以及耳机组件 | |
CN218352692U (zh) | 一种双麦杆头戴式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