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3430U -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3430U
CN212343430U CN202021407527.3U CN202021407527U CN212343430U CN 212343430 U CN212343430 U CN 212343430U CN 202021407527 U CN202021407527 U CN 202021407527U CN 212343430 U CN212343430 U CN 212343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pin
capacitor
charg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075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光榕
郑贤彬
张夕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Xin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Xin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Xin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Xin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075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43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3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34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包括扁平状的外壳和外壳内设有的电池支架、充电电池、电路控制板和扁平状的无线接收线圈,电路控制板上设有微控制器、无线充电单元和充电控制单元,无线接收线圈、无线充电单元、充电控制单元和充电电池依次电性连接,无线接收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装置发出的电磁信号并转换为电压输出给无线充电单元,无线充电单元输出电压给充电控制单元,充电控制单元输出充电电压给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微控制器与充电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以进行充电控制;其有益之处在于,将电子雾化设备放置于手机无线充电装置上即可方便地进行充电,充电效率高,无线充电稳定可靠。

Description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设备,一般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池组件,电池组件用于控制雾化组件及提供电源给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发热单元,发热单元可将待雾化的溶液雾化成汽雾,或将烟弹进行烘烤发出烟雾,供使用者吸食。
电子雾化设备具体包括电子烟、医用药物雾化设备等,其基本任务是提供加热过程,将电子雾化设备内储存的烟液或药液等溶液转化为汽雾、气溶胶、蒸气或电子烟烟雾,或将烟弹烘烤发出烟雾。
现有电子雾化设备的雾化组件,一般使用有线方式进行充电,也有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无线充电的。现有的无线充电方式,需要将电子雾化设备插入到特制的充电容器内进行充电,而特制的充电容器随身携带较为不便,充电时也需要准确插入方可进行充电,而手机无线充电装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平板式的充电装置,手机随手放置其上即可进行方便的充电,故需要一种可利用手机无线充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的电子雾化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用于提供电源给雾化组件及控制雾化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扁平状的外壳和外壳内设有的电池支架、充电电池、电路控制板和扁平状的无线接收线圈,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控制板和无线接收线圈设于所述电池支架上,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设有微控制器、无线充电单元和充电控制单元,所述无线接收线圈、无线充电单元、充电控制单元和充电电池依次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接收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装置发出的电磁信号并转换为电压输出给所述无线充电单元,所述无线充电单元输出电压给所述充电控制单元,所述充电控制单元输出充电电压给所述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以进行充电控制。
优选地,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还设有有线输入接口端和切换单元,所述有线输入接口端用于通过电源线接入外部输入的电压,所述切换单元设于所述无线充电单元或有线输入接口端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之间,所述切换单元设有开关可进行开关切换,将所述无线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和有线输入接口端的电压进行切换后输出给所述充电控制单元。
优选地,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控制输出所述无线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二开关控制输出所述有线输入接口端的电压,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不能同时打开;所述无线充电单元产生输出电压而有线输入接口端未接入工作电压时,所述切换单元打开所述第一开关和关闭第二开关,输出无线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所述有线输入接口端接入工作电压时,所述切换单元发出信号关闭所述无线充电单元,所述切换单元关闭所述第一开关和打开第二开关,输出有线输入接口端的电压。
优选地,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还设有过压检测单元,所述过压检测单元检测充电控制单元的输入电压并发出过压检测信号给所述微控制器,过压时,所述微控制器关闭充电控制单元,停止充电以保护充电电池。
优选地,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还设有环温检测单元,所述环温检测单元检测环境温度并发出环境温度检测信号给所述微控制器,在环境温度高于最高设定值或低于最低设定值时,所述微控制器关闭充电控制单元,停止充电以保护充电电池。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包括具有17个引脚的芯片U4,所述芯片U4的第1引脚接地,第2引脚连接电容C17的一端,所述电容C17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16引脚和电容C19、电容C6、电容C15、电容C18的一端,所述电容C19、电容C6和电容C15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节点L1,第3引脚连接电容C16的一端,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5引脚、节点L2和所述电容C18的另一端,所述节点L1和L2之间连接有无线接收线圈L,第4引脚和第17引脚接地,第6引脚连接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第7引脚连接电阻R33的一端,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和电容C24、电容C25的一端,所述电容C24、电容C25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8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32和电阻R21的一端,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内部使用的电源信号端V5V,第9引脚连接电阻R39的一端,第10引脚连接电阻R40的一端,所述电阻R39和电阻R40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11引脚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第12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2和电容C23的一端,所述电阻R12和电容C23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13引脚同时连接所述芯片内部使用的电源信号端V5V和电容C22的一端,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第14引脚同时连接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和电容C20的一端,所述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第15引脚同时连接所述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和电容C21的一端,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微控制器包括具有25个引脚的芯片MCU,所述芯片MCU的第1引脚连接环温检测开关端NTC-SW,第2引脚连接环温检测信号端NTC-DET,第3引脚连接过压检测信号端CHARG-DET,第4引脚连接复位信号端RST,第7引脚接地,第8引脚连接数据烧录信号端SWDIO,第9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9、电容C5、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电池正电极BAT+,电容C5、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10引脚连接蓝色指示灯信号端LED-BLUE,第11引脚连接绿色指示灯信号端LED-GREEN,第12引脚连接红色指示灯信号端LED-RED,第13引脚连接充电电流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第14引脚连接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第15引脚连接充电使能信号端CHARG-EN,第16引脚连接充电状态指示信号端CHARG-STAT,第22引脚连接烧录时钟信号端SWCLK,第23引脚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第25引脚接地。
优选地,所述过压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9和稳压二极管D2,所述电阻R15、电容C9和电阻R14的一端同时连接过压检测信号端CHARG-DET,所述电阻R15、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13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
优选地,所述环温检测单元包括热敏电阻R17和电容C11,所述热敏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环温检测开关端NTC-SW,所述热敏电阻R17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环温检测信号端NTC-DET和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切换单元包括作为第一开关的MOS管Q3和作为第二开关的MOS管Q4,所述MOS管Q3的D极同时连接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和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无线充电使能信号端WIR-EN和电阻R34的一端,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MOS管Q3的G极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所述MOS管Q4的D极同时连接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和电阻R36的一端,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和电阻R37的一端,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MOS管Q3的S极和所述MOS管Q4的S极同时连接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
优选地,所述充电控制单元包括具有11个引脚的芯片U2,所述芯片U2的第1引脚同时连接电容C7、电容C8的一端和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所述电容C7、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第2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38、电阻R26、电阻R10、电阻R2、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6的D极,所述MOS管Q6的G极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所述MOS管Q6的S极连接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所述电阻R26、电阻R1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充电电流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第3引脚接地,第4引脚连接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第7引脚接地,第8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6的一端和充电状态指示信号端CHARG-STAT,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电池正电极BAT+,第9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25、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充电使能信号端CHARG-EN,第10引脚同时连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池正电极BAT+,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11引脚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设有扁平状的外壳和设有扁平状的无线接收线圈,在无线充电时,不需要将电子雾化设备插入到特制的充电容器内进行充电,而可以利用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可随手将电子雾化设备放置于手机无线充电装置上即可进行方便的充电;另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单元通过微控制器进行可靠地控制,充电效率高;无线接收线圈置于电池支架上,便于安装和固定,使无线充电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除去外壳的电池组件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除去外壳的电池组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控制板上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单元的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微控制器及其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过压检测单元的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环温检测单元的电路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单元的电路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控制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雾化组件(图中未示)和电池组件,电池组件用于提供电源给雾化组件及控制雾化组件。
如图1-图4所示,电池组件包括扁平状的外壳1和外壳1内设有的电池支架2、充电电池3、电路控制板4和扁平状的无线接收线圈5,充电电池3、电路控制板4和无线接收线圈5设于电池支架上,电路控制板4上设有微控制器6、无线充电单元7和充电控制单元10,无线接收线圈5、无线充电单元7、充电控制单元10和充电电池3依次电性连接。无线接收线圈5接收无线充电装置(图中未示)发出的电磁信号并转换为电压输出给无线充电单元7,无线充电单元7输出电压给充电控制单元10,最后充电控制单元10输出充电电压给充电电池3进行充电,微控制器6与充电控制单元10电性连接以进行充电控制。扁平状的外壳1可便于放置在平板式的无线充电装置上,扁平状的无线接收线圈5可高效接收平板式的无线充电装置的发射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是平板式的手机无线充电装置。无线接收线圈5置于电池支架2上,便于安装和固定,使无线充电稳定可靠。
如图4所示,电路控制板4上还设有有线输入接口端8和切换单元9,有线输入接口端8用于通过电源线接入外部输入的电压,切换单元9设有开关(图中未示),可切换输出无线充电单元7的输出电压或有线输入接口端8的电压。切换单元9设于无线充电单元7或有线输入接口端8与充电控制单元10之间,切换单元9进行开关切换,将无线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和有线输入接口端的电压进行切换输出给充电控制单元10,充电控制单元10再对充电电池3进行充电。
如图4所示,切换单元9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图中未示),其中第一开关控制无线充电单元7的输出电压的输出,第二开关控制有线输入接口端8的电压的输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不能同时打开。无线充电单元7产生输出电压而有线输入接口端8未接入工作电压时,切换单元9打开所述第一开关和关闭第二开关,输出无线充电单元7的输出电压。切换单元9通过切换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来输出无线充电单元7的输出电压或有线输入接口端8的电压给充电控制单元10。当有线输入接口端8接入工作电压时,切换单元9发出信号关闭无线充电单元7,切换单元9关闭第一开关和打开第二开关,输出有线输入接口端8的电压。
如图1-图3所示的电路控制板4上还设有过压检测单元(图中未示),过压检测单元检测充电控制单元的输入电压并发出过压检测信号给微控制器,过压时,微控制器关闭充电控制单元,停止充电以保护充电电池3。
如图1-图3所示的电路控制板4上还设有环温检测单元(图中未示),环温检测单元检测环境温度并发出环境温度检测信号给微控制器,在环境温度高于最高设定值或低于最低设定值时,微控制器关闭充电控制单元,停止充电以保护充电电池3。
如图5所示,上述的无线充电单元7包括具有17个引脚的芯片U4,芯片U4的第1引脚接地,第2引脚连接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16引脚和电容C19、电容C6、电容C15、电容C18的一端,电容C19、电容C6和电容C15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节点L1,第3引脚连接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5引脚、节点L2和电容C18的另一端,节点L1和L2之间连接有无线接收线圈L(即图1-图4中的无线接收线圈5),第4引脚和第17引脚接地,第6引脚连接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第7引脚连接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和电容C24、电容C25的一端,电容C24、电容C25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8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32和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内部使用的电源信号端V5V,第9引脚连接电阻R39的一端,第10引脚连接电阻R40的一端,电阻R39和电阻R40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11引脚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第12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2和电容C23的一端,电阻R12和电容C23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13引脚同时连接芯片内部使用的电源信号端V5V和电容C22的一端,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第14引脚同时连接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和电容C20的一端,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第15引脚同时连接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和电容C21的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上述无线充电单元中,无线接收线圈L接收无线充电装置的电磁信号,并转换成电流输出,并通过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输出电压到充电电池的两端。
如图6所示,上述的微控制器6包括具有25个引脚的芯片MCU,芯片MCU的第1引脚连接环温检测开关端NTC-SW,第2引脚连接环温检测信号端NTC-DET,第3引脚连接过压检测信号端CHARG-DET,第4引脚连接复位信号端RST,第7引脚接地,第8引脚连接数据烧录信号端SWDIO,数据烧录信号端SWDIO可录入或设定一些预设参数值,第9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9、电容C5、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电池正电极BAT+,电容C5、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10引脚连接蓝色指示灯信号端LED-BLUE,第11引脚连接绿色指示灯信号端LED-GREEN,第12引脚连接红色指示灯信号端LED-RED,第13引脚连接充电电流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第14引脚连接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第15引脚连接充电使能信号端CHARG-EN,第16引脚连接充电状态指示信号端CHARG-STAT,第22引脚连接烧录时钟信号端SWCLK,第23引脚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第25引脚接地。微控制器的芯片MCU及其连接电路构成主控电路,用于控制有线充电或无线充电,进行充电状态的指示,还可根据充电过压、环温温度过高或过低进行断电保护,防止充电出现故障。
如图7所示,过压检测信号端CHARG-DET同时连接电阻R15、电容C9和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5、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14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13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该电路结构用于检测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的电压信号并输出芯片MCU,防止充电过压。
如图8所示,环温检测开关端NTC-SW连接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环温检测信号端NTC-DET和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该电路结构用于检测环境温度并输出环温检测信号给芯片MCU,芯片MCU根据不同的环境温度可选定不同档位的充电电流,如环境温度高,则选定低电流档位的充电电流,防止充电电流过大、电池过热等问题。另外当环境温度低于最低设定值或高于最高设定值时,可自动关闭充电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防止电池发生膨胀、不能充电等故障问题。
如图9所示,上述的切换单元9包括作为第一开关的MOS管Q3和作为第二开关的MOS管Q4,MOS管Q3的D极同时连接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和电阻R35的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无线充电使能信号端WIR-EN和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地,MOS管Q3的G极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MOS管Q4的D极同时连接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即图4中的有线输入接口端8)和电阻R36的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地,MOS管Q3的S极和MOS管Q4的S极同时连接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
如图10所示,上述的充电控制单元10包括具有11个引脚的芯片U2,芯片U2的第1引脚同时连接电容C7、电容C8的一端和经过切换单元的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此处输入切换单元切换后的输出电压,电容C7、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第2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38、电阻R26、电阻R10、电阻R2、电阻R9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6的D极,MOS管Q6的G极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MOS管Q6的S极连接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电阻R26、电阻R1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充电电流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第3引脚接地,第4引脚连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第7引脚接地,第8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6的一端和充电状态指示信号端CHARG-STAT,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电池正电极BAT+,第9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25、电阻R4的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充电使能信号端CHARG-EN,第10引脚同时连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池正电极BAT+,此处向充电电池输出充电电压,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11引脚接地。该充电控制单元,输入切换单元切换后的输出电压,输出充电电压给充电电池。上述充电使能信号端CHARG-EN用于控制该充电控制单元是否进行充电,如有充电使能信号则进行充电,如无充电使能信号则关闭充电。
如图9、图10所示,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在高电平时关闭芯片U4,低电平时打开芯片U4。在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有工作电压5V时,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为高电平,此时关闭芯片U4,无线充电单元7停用,同时打开充电控制单元10的MOS管Q6,调节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的连接电阻,将充电电流调节到第一档电流例如600mA。在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没有工作电压即为0V时,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为低电平,芯片U4启用,无线充电单元7启用,同时关闭充电控制单元10的MOS管Q6,调节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的连接电阻,将充电电流调节到第二档电流例如300mA。通常无线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应小于有线充电时的电流。
当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无工作电压而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有工作电压时,无线充电使能信号端WIR-EN高电平,同时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低电平,使芯片U4及无线充电单元7启用,同时第一开关的MOS管Q3打开,第二开关的MOS管Q4关闭,此时,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的电压通过MOS管Q3输出至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实现无线充电单元工作给充电电池充电。
当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有工作电压时,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为高电平,此时无论无线充电单元7是否已经工作,使芯片U4及无线充电单元7停用,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没有工作电压,无线充电使能信号端WIR-EN即为低电平,使第一开关的MOS管Q3关闭,第二开关的MOS管Q4打开,此时,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的电压通过MOS管Q4输出至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实现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给充电电池充电。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用于提供电源给雾化组件及控制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扁平状的外壳和外壳内设有的电池支架、充电电池、电路控制板和扁平状的无线接收线圈,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控制板和无线接收线圈设于所述电池支架上,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设有微控制器、无线充电单元和充电控制单元,所述无线接收线圈、无线充电单元、充电控制单元和充电电池依次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接收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装置发出的电磁信号并转换为电压输出给所述无线充电单元,所述无线充电单元输出电压给所述充电控制单元,所述充电控制单元输出充电电压给所述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以进行充电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还设有有线输入接口端和切换单元,所述有线输入接口端用于通过电源线接入外部输入的电压,所述切换单元设于所述无线充电单元或有线输入接口端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之间,所述切换单元设有开关可进行开关切换,将所述无线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和有线输入接口端的电压进行切换后输出给所述充电控制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控制输出所述无线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二开关控制输出所述有线输入接口端的电压,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不能同时打开;所述无线充电单元产生输出电压而有线输入接口端未接入工作电压时,所述切换单元打开所述第一开关和关闭第二开关,输出无线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所述有线输入接口端接入工作电压时,所述切换单元发出信号关闭所述无线充电单元,所述切换单元关闭所述第一开关和打开第二开关,输出有线输入接口端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还设有过压检测单元,所述过压检测单元检测充电控制单元的输入电压并发出过压检测信号给所述微控制器,过压时,所述微控制器关闭充电控制单元,停止充电以保护充电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控制板上还设有环温检测单元,所述环温检测单元检测环境温度并发出环境温度检测信号给所述微控制器,在环境温度高于最高设定值或低于最低设定值时,所述微控制器关闭充电控制单元,停止充电以保护充电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包括具有17个引脚的芯片U4,所述芯片U4的第1引脚接地,第2引脚连接电容C17的一端,所述电容C17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16引脚和电容C19、电容C6、电容C15、电容C18的一端,所述电容C19、电容C6和电容C15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节点L1,第3引脚连接电容C16的一端,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5引脚、节点L2和所述电容C18的另一端,所述节点L1和L2之间连接有无线接收线圈L,第4引脚和第17引脚接地,第6引脚连接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第7引脚连接电阻R33的一端,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和电容C24、电容C25的一端,所述电容C24、电容C25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8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32和电阻R21的一端,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内部使用的电源信号端V5V,第9引脚连接电阻R39的一端,第10引脚连接电阻R40的一端,所述电阻R39和电阻R40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11引脚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第12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2和电容C23的一端,所述电阻R12和电容C23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第13引脚同时连接所述芯片内部使用的电源信号端V5V和电容C22的一端,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第14引脚同时连接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和电容C20的一端,所述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第15引脚同时连接所述芯片内部同步整流输出信号端VRECT和电容C21的一端,所述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包括具有25个引脚的芯片MCU,所述芯片MCU的第1引脚连接环温检测开关端NTC-SW,第2引脚连接环温检测信号端NTC-DET,第3引脚连接过压检测信号端CHARG-DET,第4引脚连接复位信号端RST,第7引脚接地,第8引脚连接数据烧录信号端SWDIO,第9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9、电容C5、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电池正电极BAT+,电容C5、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10引脚连接蓝色指示灯信号端LED-BLUE,第11引脚连接绿色指示灯信号端LED-GREEN,第12引脚连接红色指示灯信号端LED-RED,第13引脚连接充电电流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第14引脚连接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第15引脚连接充电使能信号端CHARG-EN,第16引脚连接充电状态指示信号端CHARG-STAT,第22引脚连接烧录时钟信号端SWCLK,第23引脚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第25引脚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9和稳压二极管D2,所述电阻R15、电容C9和电阻R14的一端同时连接过压检测信号端CHARG-DET,所述电阻R15、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13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温检测单元包括热敏电阻R17和电容C11,所述热敏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环温检测开关端NTC-SW,所述热敏电阻R17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环温检测信号端NTC-DET和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包括作为第一开关的MOS管Q3和作为第二开关的MOS管Q4,所述MOS管Q3的D极同时连接无线输出电压端W-VOUT和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无线充电使能信号端WIR-EN和电阻R34的一端,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MOS管Q3的G极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所述MOS管Q4的D极同时连接有线输入接口端VBUS和电阻R36的一端,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和电阻R37的一端,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MOS管Q3的S极和所述MOS管Q4的S极同时连接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包括具有11个引脚的芯片U2,所述芯片U2的第1引脚同时连接电容C7、电容C8的一端和切换单元输出电压端VIN,所述电容C7、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第2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38、电阻R26、电阻R10、电阻R2、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6的D极,所述MOS管Q6的G极连接芯片U4的使能信号端EN-B,所述MOS管Q6的S极连接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所述电阻R26、电阻R1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充电电流第二设定信号端I-SET2,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充电电流第一设定信号端I-SET1,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第3引脚接地,第4引脚连接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第7引脚接地,第8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16的一端和充电状态指示信号端CHARG-STAT,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电池正电极BAT+,第9引脚同时连接电阻R25、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充电使能信号端CHARG-EN,第10引脚同时连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池正电极BAT+,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11引脚接地。
CN202021407527.3U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Active CN212343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7527.3U CN212343430U (zh)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7527.3U CN212343430U (zh)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3430U true CN212343430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81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07527.3U Active CN212343430U (zh)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434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4351A (zh) * 2020-07-16 2020-11-03 惠州市新泓威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4351A (zh) * 2020-07-16 2020-11-03 惠州市新泓威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58300A1 (en) Power supply unit of inhalation component 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selecting electrical resistance value of known resistor in power supply unit of inhalation component generation device
US20170354183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bluetooth assembly thereof, and smoking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ystem
CN104621717B (zh) 蒸发器、充电器及其使用方法
US9379364B2 (en) Spring loaded rechargeable battery assembly
CN202890465U (zh) 电子烟的智能控制器
US20200221780A1 (en) Overheat protection circuit,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O2014015463A1 (zh) 电子烟盒及电子烟装置
WO2016019546A1 (zh) 一种电子烟
CN201226775Y (zh) 带有pcba板电子香烟
CN212343430U (zh)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
CN104330692B (zh) 一种主变套管电流互感器极性的测试装置
CN111884351A (zh) 具有无线充电单元的电子雾化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203986104U (zh) 一种给电子烟无线充电的电子烟盒
JP3237734U (ja) データ伝送装置
CN112600285B (zh) 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
CN208190316U (zh) 配对保护充电电源
CN208539629U (zh)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CN218633383U (zh) 一种手电充电盒电路、手电充电盒、手电电路、手电及其组件
CN219042041U (zh) 一种供电控制电路及供电装置
CN217767231U (zh) 一种低功耗无线传输传感器
CN219495617U (zh) 一种烟雾发生器
CN218498883U (zh) 一种无线充电仓和无线充电系统
CN108451029B (zh) 一种电子烟无线通信系统
CN210726690U (zh) 电子烟
CN215982666U (zh) 一种电弧打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