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39416U -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39416U
CN212339416U CN202021709323.5U CN202021709323U CN212339416U CN 212339416 U CN212339416 U CN 212339416U CN 202021709323 U CN202021709323 U CN 202021709323U CN 212339416 U CN212339416 U CN 212339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liquid
level switch
liquid leve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093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有林
袁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170932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39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39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39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其中,通风加湿系统包括:通风加湿装置,包括风机和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与风机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进入风机内,并经过加湿组件加湿后吹向室内;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结构和位于加湿结构下方的第一储液结构,第一储液结构具有第一溢流孔;喷淋组件,与冷凝器相对设置;喷淋组件包括喷淋结构和与喷淋结构连通的第二储液结构,第二储液结构与第一储液结构连通;第一管路,第一储液结构通过第一管路与供液装置连接,从第一溢流孔排出的液体进入至第二储液结构内;开关阀,设置在第一管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管路的通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系统进行制冷的过程中,仅通过启动压缩机进行制冷,导致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喷淋结构向冷凝器喷淋冷凝水的方式对冷凝器进行降温冷却,以改善冷凝器的换热效果。然而,上述方式仍然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空调系统的能耗依然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风加湿系统,包括:通风加湿装置,包括风机和加湿组件,风机的进风口与室外连通,加湿组件与风机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进入风机内,并经过加湿组件加湿后吹向室内;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结构和位于加湿结构下方的第一储液结构,第一储液结构具有第一溢流孔;喷淋组件,与空调系统的冷凝器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喷淋组件喷淋出的液体落在冷凝器上;喷淋组件包括喷淋结构和位于喷淋结构下方且与喷淋结构连通的第二储液结构,第二储液结构与第一储液结构连通;第一管路,第一储液结构通过第一管路与供液装置连接,从第一溢流孔排出的液体进入至第二储液结构内;开关阀,开关阀设置在第一管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管路的通断状态。
进一步地,加湿结构包括:湿膜,与排风口相对设置;喷淋件,喷淋件与湿膜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喷淋件喷淋出的水落在湿膜上;其中,喷淋件与第一储液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加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内的第一泵体结构,第一泵体结构用于将位于第一储液结构内的液体泵送至喷淋件上;喷淋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内的第二泵体结构,第二泵体结构用于将位于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体泵送至喷淋结构内。
进一步地,加湿组件还包括:第一液位开关,第一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内,当第一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当第一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其中,第一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一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加湿组件还包括:第一液位开关,第一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内,当第一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第二液位开关,第二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内,当第一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二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其中,第一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一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二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二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二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开启状态;第二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均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喷淋组件还包括:第三液位开关,第三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内,当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当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其中,第三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三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三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三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开启状态;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三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喷淋组件还包括:第三液位开关,第三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内,当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第四液位开关,第四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内,当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第四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其中,第三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三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三电路的通断状态;第四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四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四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三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开启状态;第四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三电路和第四电路均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通风加湿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位于冷凝器所处环境中,以用于检测冷凝器的表面温度;控制模块,与第一液位开关和第三液位开关均连通;其中,当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模块控制第三液位开关处于通电状态且控制第一液位开关处于断电状态,以使第一液位开关停止运行。
进一步地,第一液位开关和/或第三液位开关为浮子液位开关。
进一步地,通风加湿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一溢流孔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储液结构连通;第三管路,空调系统的室内机的排水口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二储液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喷淋件包括:喷淋盒体,具有储水腔室和与储水腔室连通的安装孔;引流部,穿设在安装孔内,引流部的外表面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形成出液间隙;其中,沿喷淋盒体至湿膜的方向上,出液间隙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及通风加湿系统,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室外机包括冷凝器;其中,通风加湿系统为上述的通风加湿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风加湿装置用于对进入室内的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喷淋组件用于向冷凝器喷淋液体。这样,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制冷可与通风加湿装置和喷淋组件相结合,用户通过控制开关阀,以确保第一储液结构内存储充足的液体,位于第一储液结构内的液体能够打湿加湿结构,以通过加湿结构对穿过其的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当冷凝器表面的温度较高时,控制开关阀,以使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储液结构内,并通过第一溢流孔排入第二储液结构内,位于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体进入喷淋结构,以使喷淋组件喷淋出的液体落在冷凝器上对冷凝器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的问题。同时,第一储液结构和第二储液结构采用一个开关阀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得用户对通风加湿系统的控制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控制难度,且降低了通风加湿系统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加湿系统的实施例一与室内机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通风加湿系统的通风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通风加湿装置的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通风加湿系统的喷淋组件与冷凝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的通风加湿装置的喷淋件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的通风加湿装置的喷淋件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加湿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第一储液结构的剖视图;以及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冷凝器;20、风机;30、加湿组件;31、加湿结构;311、湿膜;312、喷淋件;312a、喷淋盒体;312b、引流部;32、第一储液结构;321、第一溢流孔;33、第一泵体结构;34、第一液位开关;341、第一浮子;342、第二浮子;35、第二液位开关;36、支架;40、喷淋组件;41、喷淋结构;42、第二储液结构;421、第二溢流孔;43、第二泵体结构;44、第三液位开关;441、第三浮子;442、第四浮子;50、第一管路;60、开关阀;70、第二管路;80、第三管路;90、室内机;100、第四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通风加湿系统包括通风加湿装置、喷淋组件40、第一管路50及开关阀60。其中,通风加湿装置包括风机20和加湿组件30,风机20的进风口与室外连通,加湿组件30与风机20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进入风机20内,并经过加湿组件30加湿后吹向室内;加湿组件30包括加湿结构31和位于加湿结构31下方的第一储液结构32,第一储液结构32具有第一溢流孔321。喷淋组件40与空调系统的冷凝器1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喷淋组件40喷淋出的液体落在冷凝器10上。喷淋组件40包括喷淋结构41和位于喷淋结构41下方且与喷淋结构41连通的第二储液结构42,第二储液结构42与第一储液结构32连通。第一储液结构32通过第一管路50与供液装置连接,从第一溢流孔321排出的液体进入至第二储液结构42内。开关阀60设置在第一管路50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管路50的通断状态。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风加湿装置用于对进入室内的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喷淋组件40用于向冷凝器10喷淋液体。这样,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制冷可与通风加湿装置和喷淋组件40相结合,用户通过控制开关阀60,以确保第一储液结构32内存储充足的液体,位于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体能够打湿加湿结构31,以通过加湿结构31对穿过其的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当冷凝器10表面的温度较高时,控制开关阀60,以使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管路50进入第一储液结构32内,并通过第一溢流孔321排入第二储液结构42内,位于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体进入喷淋结构41,以使喷淋组件40喷淋出的液体落在冷凝器10上对冷凝器10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的问题。同时,第一储液结构32和第二储液结构42采用一个开关阀60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得用户对通风加湿系统的控制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控制难度,且降低了通风加湿系统的加工成本。
如图2和图3所示,通风加湿装置还包括壳体,风机20通过支架36安装在壳体内,加湿组件30位于壳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自然冷源和冷凝器10蒸发冷技术,解决了空调系统能耗较高的问题,减少压缩机开启时间。同时,通风加湿系统能够进新风,以使室内空气更加洁净,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经过加湿后的室外新风能够降低室内温度,提升用户舒适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加湿结构31包括湿膜311和喷淋件312。湿膜311与排风口相对设置。喷淋件312与湿膜311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喷淋件312喷淋出的水落在湿膜311上。其中,喷淋件312与第一储液结构32连通。这样,通风加湿装置直接利用温度差与湿度差节能,在满足室内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显热负荷。待启动风机20后,室外新风在风机20的抽吸作用下吹向湿膜311,湿膜311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后,加湿后的室外新风吹向室内,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喷淋件312位于湿膜311的上方,以向湿膜311喷淋水,进而保证湿膜311始终处于潮湿状态且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提升了加湿结构31的使用可靠性。其中,位于湿膜311上的水能够在其自重下流入第一储液结构32内,第一储液结构32用于对从湿膜311上流下的水进行盛接、收集,避免水流向室内,进而提升了通风加湿装置的整体洁净度。
可选地,湿膜311可采用高分子湿膜、植物纤维湿膜、无纺布湿膜、树脂材料、陶瓷材料等吸湿性能较好的材料。
如图2和图3所示,加湿组件3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第一泵体结构33,第一泵体结构33用于将位于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体泵送至喷淋件312上。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液体的重复利用,进而提升了能源利用率,避免液体浪费。
具体地,第一储液结构32通过第四管路100与喷淋件312连通,第一泵体结构33将位于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体通过第四管路100输送至喷淋件312内,进而确保喷淋件312能够对湿膜311进行喷淋加湿。
如图4所示,喷淋组件4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第二泵体结构43,第二泵体结构43用于将位于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体泵送至喷淋结构41内。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液体的重复利用,进而提升了能源利用率,避免液体浪费。
具体地,第二泵体结构43将位于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体输送至喷淋结构41上,液体通过喷淋结构41的喷嘴喷出,进而确保喷淋结构41能够对冷凝器10进行冷却降温,以提升蒸发冷却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加湿组件30还包括第一液位开关34。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32内,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接通状态。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其中,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一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60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60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第一储液结构32的智能化补水,无需工作人员参与,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具体地,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处于缺水状态时,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启动开关阀60,以使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管路50进入第一储液结构32内,以确保喷淋件312能够对湿膜311进行喷淋加湿。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存储充足的液体时,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关闭开关阀60,无需对第一储液结构32进行补水,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如图1和图4所示,喷淋组件40还包括第三液位开关44。第三液位开关44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42内,当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接通状态。当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断开状态。其中,第三液位开关44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三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三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三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60处于开启状态。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三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60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第二储液结构42的智能化补水,无需工作人员参与,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具体地,当需要喷淋组件40对冷凝器10进行冷却降温且第二储液结构42内处于缺水状态时,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启动开关阀60,以使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管路50进入第一储液结构32内,并通过第一溢流孔321流入第二储液结构42内,以确保喷淋结构41能够对冷凝器10进行冷却降温。当第二储液结构42内存储充足的液体时,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关闭开关阀60,无需对第二储液结构42进行补水,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如图1所示,第二储液结构42具有第二溢流孔421。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加湿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模块。温度检测装置位于冷凝器10所处环境中,以用于检测冷凝器10的表面温度。控制模块与第一液位开关34和第三液位开关44均连通。其中,当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模块控制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通电状态且控制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断电状态,以使第一液位开关34停止运行。这样,当冷凝器10的表面温度过高时,给第一液位开关34断电,第一液位开关34失效,开关阀60的启停仅通过第三液位开关44进行控制,以确保喷淋组件40能够对冷凝器10进行喷淋降温,提升了喷淋组件40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位开关34和第三液位开关44为浮子液位开关。这样,上述设置降低了第一液位开关34和第三液位开关44的加工成本,进而降低了通风加湿系统的加工成本。其中,第一液位开关34包括第一浮子341和第二浮子342,第三液位开关44包括第三浮子441和第四浮子44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液位开关34和第三液位开关44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液位开关34和第三液位开关44为光电液位开关。
如图1所示,通风加湿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70和第三管路80。其中,第一溢流孔321通过第二管路70与第二储液结构42连通。空调系统的室内机90的排水口通过第三管路80与第二储液结构42连通。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对室内机90内的冷凝水进行重复利用,以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确保液体能够在第一储液结构32、第二储液结构42及排水口中顺畅地流动,提升了液体流畅性。
如图5和图6所示,喷淋件312包括喷淋盒体312a和引流部312b。喷淋盒体312a具有储水腔室和与储水腔室连通的安装孔。引流部312b穿设在安装孔内,引流部312b的外表面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形成出液间隙。其中,沿喷淋盒体312a至湿膜311的方向上,出液间隙逐渐增大。这样,在喷淋件312对湿膜311进行喷淋的过程中,上述设置防止从喷淋件312喷淋出的液体由于表面张力在喷淋盒体312a上发生积聚而不能够喷淋在湿膜311上,进而提升了喷淋件312的喷淋可靠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从喷淋件312喷淋出的液体更加均匀。
可选地,第一储液结构32和第二储液结构42内设置有杀菌过滤网和/或离子交换树脂,以防止水质污染堵塞风机20和喷淋组件40。
可选地,湿膜311的前方设置有可相对于湿膜311运动的导风格栅。其中,当需要通风加湿装置进行通风加湿时,导风格栅处于避让湿膜311的避让状态;当不需要使用通风加湿装置时,导风格栅处于封堵湿膜311的封堵状态。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单独使用压缩机制冷时风机漏热。
可选地,湿膜311可活动地设置在风机20的出风口处,当需要通风加湿装置进行通风加湿时,湿膜311处于展开状态;当需要通风加湿装置仅进行通风时,湿膜311处于收回状态,以减小通风阻力。
如图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90、室外机及通风加湿系统,室外机与室内机90连接,室外机包括冷凝器10。其中,通风加湿系统为上述的通风加湿系统。
如图8所示,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空气含湿量d
根据室外空气含湿量d与设定含湿量d之间的差值,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其中,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对空调系统的冷凝器进行降温处理、控制空调系统的通风加湿装置的风机启动及控制空调系统的开关阀的开闭状态。
具体地,当室外空气含湿量d小于设定含湿量d时,启动风机,风机将室外的低温低湿或高温低湿新风通入室内,进而降低了室内热/湿负荷,减少压缩机的开启时间,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外空气含湿量d小于设定含湿量d时,对比室内外工况的含湿量、焓值,进行焓湿图分区,分为通风加湿区和通风除湿区,在通风加湿区进行通风降温或通风加湿处理,在通风除湿区进行通风除湿处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室内负荷。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的方式包括:
当室外空气含湿量d大于等于设定含湿量d时,控制空调系统的喷淋组件对冷凝器进行降温处理;
根据室外空气含湿量d与设定含湿量d之间的差值,控制通风加湿装置的风机启动;
根据空调系统的第一储液结构和/或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控制开关阀的开闭。
具体地,当室外空气含湿量d大于等于设定含湿量d时,开启开关阀,以通过喷淋组件对冷凝器进行降温处理。当室外空气含湿量d小于设定含湿量d时,启动风机,风机将室外的低温低湿或高温低湿新风通入室内。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的运行流程如下:
(1)开机;
(2)获取设定温度值T、设定湿度值RH、室外温度值T、室外湿度值RH、室内温度值T及室内湿度值RH
(3)根据室外温、湿度得出室外空气含湿量d,根据设定温、湿度得出设定含湿量d,判断d与d之间的关系,若d≥d,启动压缩机,压缩机根据T、T及RH、RH之间的关系,按照控制程序运行;若d<d,对比室内外工况、焓值等参数,进入不同分区分别控制,运行通风加湿系统。
(4)判断室外空气焓值IH与设定空气焓值IH之间的关系,若IH<IH,进入通风加湿区,根据室内温度值T及室内湿度值RH及室内含湿量d与设定温度值T,设定湿度值RH及设定含湿量d的差值,进行通风或通风加湿;若IH≤IH且((T-T)×1.005)/((d-d)×2.5)<η时,进入通风除湿区,根据室内湿度值RH和/或室内含湿量d与设定湿度值RH和/或设定含湿量d的差值,调整通风风量;其中,η是空调系统去除显热能效比与去除潜热能效比的比值。
(5)按不同模式运行一段预设时间后,如用户关机,则运行关机程序,如未关机,则重新进入第(2)步,直至关机。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通风加湿系统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加湿组件30的结构不同。
如图7所示,加湿组件30还包括第一液位开关34和第二液位开关35。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32内,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接通状态。第二液位开关35设置在第一储液结构32内,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二液位开关35处于接通状态。其中,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一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二液位开关35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二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二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60处于开启状态。第二液位开关35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均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60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第一储液结构32的智能化补水,无需工作人员参与,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具体地,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处于缺水状态时,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启动开关阀60,以使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管路50进入第一储液结构32内,以确保喷淋件312能够对湿膜311进行喷淋加湿。当第一储液结构32内存储充足的液体时,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关闭开关阀60,无需对第一储液结构32进行补水,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通风加湿系统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加湿组件30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喷淋组件还包括第三液位开关和第四液位开关。第三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内,当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第四液位开关设置在第二储液结构内,当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时,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且第四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其中,第三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三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三电路的通断状态。第四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和电源的第四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四电路的通断状态。第三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三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开启状态。第四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三电路和第四电路均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第二储液结构的智能化补水,无需工作人员参与,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具体地,当需要喷淋组件对冷凝器进行冷却降温且第二储液结构内处于缺水状态时,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启动开关阀,以使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储液结构内,并通过第一溢流孔流入第二储液结构内,以确保喷淋结构能够对冷凝器进行冷却降温。当第二储液结构内存储充足的液体时,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关闭开关阀,无需对第二储液结构进行补水,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通风加湿装置用于对进入室内的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喷淋组件用于向冷凝器喷淋液体。这样,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制冷可与通风加湿装置和喷淋组件相结合,用户通过控制开关阀,以确保第一储液结构内存储充足的液体,位于第一储液结构内的液体能够打湿加湿结构,以通过加湿结构对穿过其的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当冷凝器表面的温度较高时,控制开关阀,以使供液装置内的液体通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储液结构内,并通过第一溢流孔排入第二储液结构内,位于第二储液结构内的液体进入喷淋结构,以使喷淋组件喷淋出的液体落在冷凝器上对冷凝器进行冷却降温,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的问题。同时,第一储液结构和第二储液结构采用一个开关阀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得用户对通风加湿系统的控制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控制难度,且降低了通风加湿系统的加工成本。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风加湿装置,包括风机(20)和加湿组件(30),所述风机(20)的进风口与室外连通,所述加湿组件(30)与所述风机(20)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机(20)内,并经过所述加湿组件(30)加湿后吹向室内;所述加湿组件(30)包括加湿结构(31)和位于所述加湿结构(31)下方的第一储液结构(32),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具有第一溢流孔(321);
喷淋组件(40),与空调系统的冷凝器(1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所述喷淋组件(40)喷淋出的液体落在所述冷凝器(10)上;所述喷淋组件(40)包括喷淋结构(41)和位于所述喷淋结构(41)下方且与所述喷淋结构(41)连通的第二储液结构(42),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与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连通;
第一管路(50),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通过所述第一管路(50)与供液装置连接,从所述第一溢流孔(321)排出的液体进入至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
开关阀(60),所述开关阀(6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50)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50)的通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结构(31)包括:
湿膜(311),与所述排风口相对设置;
喷淋件(312),所述喷淋件(312)与所述湿膜(311)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所述喷淋件(312)喷淋出的水落在所述湿膜(311)上;其中,所述喷淋件(312)与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组件(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第一泵体结构(33),所述第一泵体结构(33)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体泵送至所述喷淋件(312)上;
所述喷淋组件(4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第二泵体结构(43),所述第二泵体结构(43)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体泵送至所述喷淋结构(4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30)还包括:
第一液位开关(34),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当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接通状态;当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用于连接所述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一电路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路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所述接通状态时,所述第一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所述断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关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30)还包括:
第一液位开关(34),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当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接通状态;
第二液位开关(35),所述第二液位开关(35)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当所述第一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断开状态且所述第二液位开关(35)处于接通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设置在用于连接所述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一电路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路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二液位开关(35)设置在用于连接所述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二电路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路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所述接通状态时,所述第一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液位开关(35)处于所述接通状态时,所述第一电路和所述第二电路均处于断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关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组件(40)还包括:
第三液位开关(44),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当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接通状态;当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设置在用于连接所述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三电路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路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所述接通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所述断开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关闭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组件(40)还包括:
第三液位开关(44),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当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接通状态;
第四液位开关,所述第四液位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当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高度值时,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断开状态且所述第四液位开关处于接通状态;
其中,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设置在用于连接所述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三电路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路的通断状态;所述第四液位开关设置在用于连接所述开关阀(60)和电源的第四电路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电路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所述接通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四液位开关处于所述接通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路和所述第四电路均处于断路状态,以使所述开关阀(60)处于关闭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加湿系统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位于所述冷凝器(10)所处环境中,以用于检测所述冷凝器(10)的表面温度;
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和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均连通;其中,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处于通电状态且控制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处于断电状态,以使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停止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34)和/或所述第三液位开关(44)为浮子液位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加湿系统还包括:
第二管路(70),所述第一溢流孔(321)通过所述第二管路(70)与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连通;
第三管路(80),空调系统的室内机(90)的排水口通过所述第三管路(80)与所述第二储液结构(42)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件(312)包括:
喷淋盒体(312a),具有储水腔室和与所述储水腔室连通的安装孔;
引流部(312b),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引流部(312b)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形成出液间隙;其中,沿所述喷淋盒体(312a)至所述湿膜(311)的方向上,所述出液间隙逐渐增大。
12.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90)、室外机及通风加湿系统,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90)连接,所述室外机包括冷凝器(10);其中,所述通风加湿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加湿系统。
CN202021709323.5U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ctive CN212339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9323.5U CN212339416U (zh)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9323.5U CN212339416U (zh)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39416U true CN212339416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71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09323.5U Active CN212339416U (zh)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394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1037A (zh) * 2020-08-14 2020-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通风加湿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WO2023226575A1 (zh) * 2022-05-23 2023-11-3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1037A (zh) * 2020-08-14 2020-10-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通风加湿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WO2023226575A1 (zh) * 2022-05-23 2023-11-3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11037A (zh) 通风加湿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206073415U (zh) 一种空调环保节能加湿器
CN109028391A (zh) 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12339416U (zh)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2087041A (zh) 空调器加湿控制方法及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
CN111895585A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111895587A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110748972A (zh) 加湿装置、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5272360B2 (ja) 換気空調装置
CN111811038A (zh) 通风加湿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112128854A (zh)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JP2020118383A (ja)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212339418U (zh)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1076285A (zh) 可靠的凝水静音加湿空调
JP5228344B2 (ja) 換気空調装置
CN212339417U (zh)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062421U (zh) 一种风机盘管
CN211400064U (zh) 加湿装置、空调器
CN110822613A (zh) 一种浴室专用除湿保温热交换新风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4038718U (zh) 智能中央三恒一体机
CN114562761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9489125B (zh)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器
CN217685808U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及空调机组
CN111811043A (zh)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9300997U (zh) 冷凝水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